地方高校工商管理论文

2022-04-20

摘要:首先,从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师资及毕业生状况等方面分析了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其次,从实践教学环节的建设、实践教学环节改革、实习基地建设及服务地方等方面阐述了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地方高校工商管理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地方高校工商管理论文 篇1:

新商科视角下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一流专业课程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

摘要:“新企业”是指在“新自由主义艺术”理念下,以全新的思路、模式和方法对传统经济管理教育进行改革和创新,为学生提供全面的跨学科培训。结合“新企业”理念的要求,如何运用中国的理论和方法,培养能够迅速适应新全球化时代变化、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一流创新型工商管理人才,是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建设中需要准确把握的问题。本文主要从新业务的角度分析了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一流课程建设的现状及对策。

关键词:工商管理;创新创业;联动路径

引言

近年来,经济学生作为中国现行教育制度下的专业人才,是中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其“一流”能力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国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实施。作为高校工商管理教育和“双创新”教育的主要领域,在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高质量商业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高校普遍加强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他们虽然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但也面临着许多需要进一步改进和解决的问题。

一、目前我国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方向不明确

地方高校专门为各省市服务,并得到地方财政的支持。因此,地方高校应有符合地方实际情况的校本目标和人才培养指示。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国部分地方高校存在人才培养方向不明等问题,应用型人才培养不可能长期存在。因此,今后我国地方高校应重新建立,始终坚持办学的正确科学方向。

(二)人才考核和评价制度有待创新

我国地方高校经营者考核评价体系的内容需要不断创新。总体而言,我国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考核评价方法略有统一,基本遵循传统评价方法,即期末综合考绩。此类人才的评价方法虽然更加直接有效,能够保持一致性,但在学生应用能力日益苛刻的背景下,无法全面衡量学生的绩效水平和核心能力,这也违背了地方大学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目标。这将鼓励学生更加重视个人理论知识的丰富性,削弱他们的个人实践。今后,我国地方高校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不断更新人才考核考核体系的内容。通过满足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随后调整考试内容,努力构建能够有效满足当今社会企业应用型人才需求的人才培养和评价体系。

(三)课程体系不够科学合理

当前我国地方高校工商管理课程体系不科学,在一定程度上是合理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公共基础课程的布置比相对较低,内部结构差异明显。国外一般控制公共基础课程在工商管理专业实际培训中所占比例约为50%,而在BWL专业的国内培训过程中,公共基础课程学分所占比例相对较低,只有约五分之一。第二,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存在一定的不平衡。在许多高校,专业基础课的学分通常占比例。在这种情况下,很难提高以工商管理专业为重点的学生的实践能力。各种职业双轨制课程虽然相互关联,但缺乏个性和特点,自然难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最后,在我国地方高校工商管理课程体系中,选修课学分比例相对较低,使学生难以重视选修课的学习,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后修积极性,不利于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而且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分离的影响更为严重。

二、地方高校特色学科建设的SWOT分析

(一)优势分析

地方大学在建设特色学科方面的优势是办学经验丰富,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中国大多数地方高校成立较早。经过多年的发展,地方高校逐渐提高了教育水平,趨于全面。地方高校在办学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尝试和实践,积累办学经验,确保自身特色发展,提高自身发展实力。因此,地方高校可以提供实践经验,为学科特色建设奠定理论基础,使地方高校在特色学科建设中具有相应的优势。政府对这一优势的有力支持源于地方大学与区域发展的密切关系。地方政府的财政支持是地方高校的财政来源。为了促进区域发展,加强高校服务能力,地方政府将特别重视地方高校,提供财政和物质支持,保证地方高校发展,使它们能够形成自身独特的优势,支持区域经济发展。因此,政府的大力支持。构建特色学科是地方高校的重要优势。

(二)机遇分析

我国地方高校特色学科建设的可能性,主要是国家公布的“双重一流”建设方案。重视国家高等教育中的“双一流”建设,引入相关指导方针,为地方高校建设特色学科提供了契机。对我国高校“双轨制”建设的重视促使地方政府出台了推进地方高校发展的地方方案。为了有效地实现“双学位”课程计划,结合当地实际经济情况和当地大学的情况,为当地大学的发展提供财政支持,制定了具体的地方计划,优先向当地大学提供毕业生就业、专业、科研项目和土地资源等方面的指导方针,以促进当地大学发展成为一流大学。受国家和地方政府“双轨制”建设方案的影响,地方高校将整合优质资源,建设特色学科,加强学科优势,加强办学特色,在高校平等竞争的基础上提高办学水平。

三、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重构思考

(一)更新课程建设理念

构建工商管理专业一流专业,应以促进学生的办学发展为主线,树立“以学习为中心、以能力为导向”的理念,通过跨学科横向整合,重视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和成效,构建课程模块体系,能够考虑到不同学生的个人发展需求,提高他们解决经济企业实际管理问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实现学生的思想道德品格、人文修养、科学思维、专业水平、身体素质、审美情感等。

为了及时更新课程内容,职业教育首先应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在专业教学中,要做好思想政治课程建设,将价值观融入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种观点。二、在边境和住宿单位做好工作。

(二)明确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培养定位

每项工作的相关目标都非常重要,地方高校工商管理课程体系也是如此。为确保人才培养的效果,具有明确的培养方向,我国地方高校必须准确定位经营主体专业人才培养。为实现这一目标,地方大学应将其移交给专业研究人员和合格的外部研究组织,以研究经济市场发展过程中各种经营场所的职位要求,并收集相关信息和数据。由于地方大学的地理位置不同,企业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对经营者有不同的需求。收集整理这些数据后,大数据技术和智能技术可用于研究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可以在地方高校开展工商管理课程体系建设和创新改革,也可以避免不同地方大学工商管理专业领域出现“同质化”竞争。

(三)实施特色交流合作

地方高校的发展目标是为地方发展提供服务,培养应用型人才,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地方高校具有国家支持的优势。在“双一流”的背景下,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建设成为必须与政府支持相结合的特色学科,必须与企业相结合,实行特色交流与合作,促进学科的特色发展。地方高校与知名企业共同构建学科发展平台,实现资源有效共享,开展特色交流活动,如 .聘请著名专家为学校和企业举办讲座,使学校和企业掌握最先进的学科知识,明确两者的共同发展方向,形成学科特色,鼓励学校在企业的支持下建设特色工商学科,提高地方高校特色学科建设的质量,满足学校的“双一流”发展需求。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建设是一门特色学科,需要在一流分析特色学科建设的基础上,结合专业教学问题,在学科体系、师资队伍、实践教学、交流合作等方面进行特色改革,从而有效建设特色学科,促进工商管理教学与地方高校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敏佳.经管类专业“五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1(4):27-29.

[2]张艳,张怀英,李璐.商科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结构维度研究[J].南方农机,2021,52(7):142-144.

[3]安美忱.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立体化”新模式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0,38(10):108-113.

[4]钟淑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整合路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0,36(2):156-160.

[5]谭平,张超凤.浅析“引企入教”下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J].大众科技,2020,22(09):130-132.

作者:孙胜阵 杨阳 张轶然

地方高校工商管理论文 篇2:

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摘要:首先,从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师资及毕业生状况等方面分析了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其次,从实践教学环节的建设、实践教学环节改革、实习基地建设及服务地方等方面阐述了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

关键词: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

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未来社会与科技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和谐发展与健康个性相统一的,熟悉和掌握现代工商管理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具备一定的工程技术素养和实践能力,富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要培养具有较强的实践和应用能力的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人才,就必须加强实践教学,建立科学、规范的实践教学体系[1]。

一、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实践教学环节比较薄弱。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理论教学含有实践课,但由于理论课学时的限制,授课教师只能利用有限的时间安排学生实践,而大部分只能以集中实践课来安排,从而导致集中实践教学班级多,专业实验室座位有限,不能使每个学生都很好地利用专业实验室。另外,大量集中实践教学也造成有些用于仿真模拟实践的软件利用率下降,造成资源的浪费,使专业实验室失去应有的作用。

2.实践教学师资力量比较薄弱。地方高校的教师主要来源于高等院校,尽管他们的学历较高,但是从学校走进课堂,没有在企业、公司参与实际经营与管理的经验,这就会导致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有些具体实践操作存在较含糊或逃避的现象,由这样的实践教师指导学生的实践,学生会把教师存在的问题依然保留下来,再加上有些学生得过且过,对问题思考不多,这样实践教学就难以取得较好效果,并且达不到预期成果。

3.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与社会需求脱节。目前,用人单位对实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要求毕业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实践能力、较高的综合素质。但是,目前地方高校工商管理类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达不到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2]。学生虽然在校期间完成了规定的管理课程及实践环节的学习,可到了单位对一些日常的管理工作比较茫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难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需要。这种不适应与地方高校现行的实践教学密切相关。因此,要培养社会所需的工商管理类人才,必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建立科学、规范、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

二、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实践教学是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由学校顺利过渡到社会的桥梁,应遵从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科学规律。必须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结合社会需求,构建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提供有利于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培养的环境。

1.加强实验环节的建设。在实践教学计划安排上,确保实验的必要课时,在内容上多样化,增加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自主性实验,为学生增强实践能力营造良好的环境。利用信息技术搭建实验环境的同时,辅助实物教学。在实践教学软件的选择上要充分考虑其先进性、通用性和实用性,以保证实验的开出率。有条件的可采用现场实物教学与虚拟实验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既有感性认识,又有理论的升华,在实践中巩固和深化课堂知识。扩大自主性选修实验,在必修实验课程的基础上,教师可列出实验清单及每个实验的目标和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选择,使实验教学也能对学生因材施教。通过建立开放性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一个持续进行实践能力训练的渠道。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课外科技活动内容及自身学习的不足来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实现自主学习。

2.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特点是强调应用性和创新性,企业人才需求的重点也是要求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而这些能力往往需要大量的实践环节。因此,需要从多个方面对实践性教学环节进行改革和创新。建立“实验、实习、实训”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统一的实践教学平台[3]。形成由“课程实验、综合实训、毕业实习”三个环节为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丰富实践教学形式。一是加大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课时数。对于专业理论课设置相应的专业实训周,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实训和课程设计;对于集中性实践环节安排在每学期和寒暑假,由专业教师带队到社会上的实习基地进行。二是聘请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做兼职教授或专业指导教师,定期到学校给学生做专题讲座和报告,结合企业实际对学生进行指导,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主人翁精神。三是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咨询项目,学生参与进来帮助教师进行社会调查、搜集资料、提出意见和建议,从而锻炼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3.加大实习基地建设。为更好地落实实践教学目标,地方高校应发挥其资源优势,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建立多种类型的实践教学基地,如生产企业、服务行业、政府,以及能提供实践教学的相关单位,形成一个稳定的、多种类型的实践教学基地群,为学生提供更广泛的实践机会。对于工商管理专业而言,实习单位安排学生实习时每个部门只能安排几个学生进行实习。所以,实习基地越多越好,每个单位安排的实习学生越少,学生越能学到东西,接触到实质性工作,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是非常有利的。

4.立足地方、面向地方、服务地方。一方面,地方高校的学术氛围和科学研究对地方的科学研究产生很大影响,有些甚至处于中心位置,从而带动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也要求地方高校服务于地方,特别是地方乡镇企业管理力量普遍薄弱,需要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研究成果。地方高校要获得竞争优势,就必须树立面向地方、服务地方的思想,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科技服务,从而获得自身生存与发展空间。为此,地方高校要全面了解本地区的产业结构与人才需求,以多种灵活方式与地方企业建立全方位的合作关系。如此定位,是地方高校工商管理教育发展的基础和出发点,也是地方高校工商管理教育获得竞争优势,特色教育水平提高的根本所在。

参考文献:

[1] 胡延松.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4(6):80-83.

[2] 马云阔.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2007,(3):18-21.

[3] 朱柏青.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163-165.

作者:郑建峰

地方高校工商管理论文 篇3:

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的探讨

摘 要:地方高校肩负着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使命。文章分析了现行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科学构建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进行探讨,从而实现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上的提升与创新。

关键词:工商管理专业 应用型人才 课程设置

把人才培养定位于应用型的地方高校,其人才培养模式不同于已有深厚基础的研究型或学术型大学。这既符合学校的资源现状,也符合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地方高校的毕业生群相对部委及省属重点高校的毕业生群体而言,其劣势在于基础的广度、理论体系的完整、研究能力等方面,而在上手快、解决常见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具有优势。工商管理专业是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十分紧密的应用性学科,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是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作为教育改革中的新生事物,地方高校自身特点决定了其工商管理专业的目标定位更应专注于应用型人才培养。

高等教育从精英阶段到大众化阶段的转变,不仅意味着“量”的增长,更意味着“质”的变化。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课程建设被赋予了越来越丰富的内涵。最初的课程建设仅限于教学内容的改革与教材建设,课程建设侧重于构建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科学的课程知识体系。如今课程建设已经成为一项系统工程。

一、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

各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体系与内容上大同小异,并且课程设置的层次比较模糊,缺乏鲜明的特色。各高校对不同层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差异性缺乏明确的认识,造成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同质化”现象。不仅是培养目标上没有明确区别,而且主要核心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上也存在雷同现象。

鉴于上述诸多问题,若不加以改进,势必会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地方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所以,笔者认为地方高校在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中应结合社会需求、本地区及本校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即在分析社会对企业基层管理人员职业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要求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区特点和本校师资等实际,提出了关于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设计的思路(如图1所示)。

课程体系建设的设置应面向地方管理领域的课程,以符合特色专业地方性的特点。目前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应修课程的总学时约为2400左右,其中专业课(含学科基础课和专业领域课)的学时约为1700,按每门课40~60学时计算,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应修学科基础课和专业领域课约为30~40门,这些课程涵盖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及工商管理学等多个学科,是一个复杂的课程体系。作为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应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出发对其进行有效的课程设置。

第一层次:基础学科建设。主要是品德素养课程,一般是由学校统一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有思想品德修养、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体育等课程,这些课程一般为必修课;其次是人文素养课程,作为管理者的人文素养,可开设如:职业道德,企业文化与商业伦理、团队建设、管理沟通、大学生创业与经营管理、社交礼仪、演讲与口才、信息检索、文学作品欣赏等,这些课程中,规定一、两门为必修课,其余的作为选修课,要求学生修满一定的学分。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需要,选取其中的几门。

第二层次:主要设置工商管理专业必备的管理知识课程。使学生具备必要的理论功底,懂得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来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为掌握各项管理技能打下良好理论基础。根据国家教育部有关工商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设置要求,结合实际,设计的课程主要有管理学原理、会计学基础、统计学基础、经济法、经济应用数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等课程。这部分课程一般均为必修课。

第三层次:以工商管理学科特性为基础树立管理整合力意识,结合本校的教学资源特点开设课程。作为地方高校应该根据我们的办学特色设置具有优势的课程设置。例如:大连理工大学单独设立的有关“物流管理”方面的课程多达10门,而且在学科性质上均为必修课,分别是:企业物流管理,物流信息管理,输送与配送管理,现代物流导论,管理科学与工程进展,分销物流网络管理,仓储管理与库存控制,物流自动化,物流运作模拟实验,第三方物流。由此结论,大连理工大学在课程设置上比较倾向于“物流管理”方面。作为东北亚的重要港口城市,大连一直朝着“东北亚物流中心”的目标前进,课程设置上显示了大连理工大学“服务地方、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以黑龙江科技学院为例,该校是黑龙江省一所具有矿业特色的普通高等学校。学校可以针对性的培养煤矿开采企业和工业加工企业的管理人才,在选课上开设《资源经济学》、《矿山技术经济评价》、《矿产资源评估学》等具有行业特色的课程。

第四层次:首先,加强校内模拟实验室等实践设施建设。管理类实验室主要包括沙盘模拟实验室,会计手工实验室,电子商务实验室,市场营销实验室,人力资源管理实验室等等,同时配套安装最新的教学实验软件及企业正在使用的软件。使学生在分析市场、制定战略、营销策划、组织生产、财务管理等活动中,全面提升管理能力。其次,要联系校外资源,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同时针对学生职业规划和选课的情况有针对性的安排进入企业实习。

二、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方法

工商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创新性较强的前沿学科。管理的知识和管理的理念随着经济发展和全球经济的一体化而不断变化和发展。目前,在我国高校工商管理专业采用的教学方法中,传统教学方法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它主要有以教师为中心,课堂讲授过多,学生自主支配时间太少,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不够;培养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力度不够;以考导学,进行应试教育;考评方法上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较多,考试形式单一,这些情况都将直接影响到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在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和改革的同时,应结合地方高校特色,探索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方法。

1.根据课程的特点采用不同方法,注重启发式教学。工商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可用课堂讨论、案例教学和社会调查等方式,以课堂讨论法、案例教学法等组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理论部分由教师讲授,案例部分由教师统一出案例题,根据地方高校的办学特色,教师在出案例分析时应注重“本土管理案例研究”,把地方企业的实际问题作为案例,让学生课下自己分析案例,回到课堂上,让学生自己阐明观点,同时老师不给出案例的解决方法,因为不同的人就同一个问题会给出不同的解决方案,而且通常很难评价哪个是最好的解决方案,如果教师给出一个解决方案就有可能让学生对老师产生依赖思想,况且很多时候教师也找不到一个好的解决方法,甚至造成教师以偏概全,影响学生的发散思维。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案例的讨论,借助学生间的知识互补、信息刺激和情绪鼓励。因此,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工商管理类基础和专业基础课程,宜多采用精讲多练法,教给学生推理方式和逻辑思维的方法,学生通过练习来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及思维方法。

2.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应与企业合作。不敢说学校的专职教师以前就没有做过实际业务,不具备讲授实务课程的能力。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对绝大多数学校或专职教师而言,其实际业务处理能力显然不如真正由企业派出的,成天与实际业务打交道的,经验丰富的员工。只要该员工具备了教师的基本素质,我们应该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由该员工来讲授实务课程效果更好。实际上,就算学校的专职教师以前做过实际业务,具有相当的经验,我们也应该客观地考虑到,那毕竟是“以前”的事了,至少有过时的可能性。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毕业后可到工商企业及其他组织从事初级管理工作,并经过管理实践积累与职业经理人资格认证,逐步成为企业中、高级管理人员。根据总体培养目标,我们将管理整合力意识细化在专业培养要求中,要求学生在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学习中培养知识整合能力,在课堂学习与课外实践中培养思维整合能力,在社团活动与社会实践中培养沟通整合能力。

总之,对地方高校而言,要实现从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向应用型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变,就要对现有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进行不断改进,要以应用性和市场需求为指导,有必要对现行课程体系进行选择与整合,对教学内容进行“教学与实际紧密结合”,以突出人才培养的实用性。同时,要实践教学平台的有效运行,就要构建出结构优化、层层展开的实践教学体系,要尽快推出相关课程的实验设计教材,加强校内模拟实验室的建设和课外科技活动的开展,要联系高校所在地的校外资源,建立稳定且卓有成效的实践基地。

注:[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基于系统原理的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参考文献:

1.冯宇.论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实践[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8)

2.玉志.工商类本科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4(12)

3.王鲁捷.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型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3(3)

4.廖晓明,张艺.我国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江苏商论,2006(7)

5.申彩芬,孙惠芳.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3(4)

(作者单位:黑龙江科技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27)

(责编:吕尚)

作者:韩凤晶 黄冬冬

上一篇:施工企业财务风险论文下一篇:课程改革生物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