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籍制度论文范文

2022-05-09

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户籍制度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城乡分离的二元户籍制度,它在城市与农村之间构筑了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文章回顾了近年来有关户籍制度改革推进模式及阻力的文献,总结了相关经验与化解对策的研究成果,并提出了新的改革思路和解决对策。探究的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对加快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大有裨益。

第一篇:户籍制度论文范文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

中国的户籍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当时诸国征战,人口成为最重要的资源。赋税、夫役、兵丁,皆出于人口。秦国在商鞅的主持下,率先建立了严密的户口登记制度,“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并禁止民众自由迁徙,“废逆旅”、“使民无得擅徙”,居民不得已外出住店,必须持有官方开具的介绍信,否则客人与店家一块治罪。通过建立严格的户籍制度,秦国获得了强大的财税汲取能力与全民动员能力,在争霸战中胜出。户籍制度有两个最重要的功能:一是保障征税征役,二是实现社会控制。历代王朝建立政权之后,首先必做的事情之一便是统计、登记全国人口。

汉代:从私民到公民

汉代继承了秦朝的全民户口登记制度,将全国的地主、自耕农、雇农、佣工、商人,全部编入国家的户籍,这叫做“编户齐民”。国家要求各县在每年的仲秋,组织居民到县衙登记户口,并接受官府的验查,这个过程叫做“案比”。户籍登记的信息包括:户主姓名、性别、年龄、身份、籍贯、家庭成员的数量与性别及其与户主的关系、财产(包括奴婢数目)等。然后,县衙将各户的户籍造册上报郡国,郡国汇总后再上报朝廷,朝廷则设立“计相”与“户曹”,管辖全国户籍。

从法律意义上说,所谓“编户齐民”,是指所有编入户籍的大汉居民,不论东西南北,不分男女老幼,都是国家的公民(“公民”一词,早在先秦时已经出现了,意为“国家的人”,与隶属于贵族的“私民”相对),具有平等的权利与义务。其中最重要的义务是向国家提供赋税与徭役。

2000年后,在中国西北居延等地出土了一批汉简,其中有徐宗的户籍档案。“徐宗,年五十;妻一人;子男(户主儿子)一人;男同产(户主兄弟)二人;女同产(户主姐妹)二人。宅一区直三千;田五十亩,直五千;用牛二,直五千。”

唐代:良民与贱民并立

在唐朝申报户籍信息的时候,还必须接受一道叫做“团貌”的程序。“团貌”,继承自隋朝的“貌阅”制度。意思是说,县衙门在居民登记户籍时,要验查户籍上所有人的年龄和体貌,以防止有人虚报年龄或假冒残疾来逃避赋役。验查无误之后,便根据年龄大小在户籍档案上注明“黄小中丁老”。按唐朝的法律,男女3岁以下为“黄”,15岁以下为“小”,20岁以下为“中”,男性居民21岁以上为“丁”,60岁为“老”。成丁即意味着要承担赋役。

包括“团貌”在内的户籍登记,每3年举行一次。因为有了“团貌”的程序,唐代的户籍档案通常还记录有人户的体貌特征,如肤色﹑身高﹑面部有何特点。在敦煌出土的唐代籍账残卷中,就发现不少户籍资料都注明了诸如“右足跛,耳下小瘤,面有黑子”之类的文字。

唐代户籍制度跟秦汉时期的最大差异,并不是增加了“团貌”的程序,而是形成了“编户”与“非编户”两个不平等的阶级。编户为良民(自由民),非编户为贱民(非自由民)。换言之,国家的编户齐民只覆盖一部分人——良民,另一部分人则属于贱民,没有资格编户,只能附籍于主人家。唐代的贱民主要包括给官府服役的官贱民,如工户、乐户、杂户;以及依附于门阀世族的私贱民,即部曲、奴婢,他们是属于私人的财产,可以像货物、畜产一样交易。

宋代:按家庭财产多寡划分为不同户等

宋朝的户籍制度,不再将国民区分为“良民”与“贱民”,而是根据居城或居乡,划分为“坊郭户”或“乡村户”。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城市居民户口,意味着城市人口的扩张,市民阶层已然形成。又根据居民有无不动产,划分“主户”与“客户”,再以家庭财产多寡,将主户划分为不同户等。

按财产多寡划分户等,是出于征税、征役之需。宋朝的税制,完成了从以征人头税为主到以征财产税为主的转变,实行“以贫富为差”的“两税法”。上等户纳税多,下等户纳税少;客户由于没有田产,则不用缴税。因宋朝实行募兵制(雇佣兵),国民也不再需要服兵役,只剩下差役。从前的徭役是按人头摊派的,宋朝则出现了以钱代役的趋势,并且跟户等挂钩。从征人头税到征财产税,正是社会从中古进入近世的特征。

宋朝户籍,对于老百姓的人身束縛在减弱。因为宋代商品经济发达,宁静而安定的小农社会秩序已被打破,农民弃耕从商的事很常见。如南宋初,岳州农民“自来兼作商旅,大半在外”。宋朝的户籍管理也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一个人移居到一个新地方生活1年以上,便可获得当地户口。

明代:职业户制度的建立与瓦解

宋朝时,农民抛弃田产外出经商,地方政府提出将这些田产收回,而受到户部的批评和拒绝。也就是说,农民的产权与经商权利,得到朝廷的承认。到了明朝初期,农民就没有这种择业的自由了,朱元璋严禁农人弃耕从商,令民专守田业,“市村绝不许有逸夫”,否则,“逸民处死,里甲四邻化外之迁”。

开创明王朝的朱元璋,重建了一个以小农为本的宁静秩序。体现在户籍制度上,明政府将全国户口按照职业分工,划为民户、军户、匠户等户籍。

民户务农,并向国家交纳农业税、服徭役;军户的义务是服兵役;匠户则必须为宫廷、官府及官营手工业服劳役。各类户籍世袭职业,不容更改,农民的子弟世代务农,军户的子孙世代从军,工匠的子孙世代做工。职业一经划定,代代相承,不得随意变动。

明初的户籍制度,有利于建立一种淳朴、安静、井然的社会秩序,但居民的人身被紧紧束缚在户籍上,不得自由流动,社会的活力也因此丧失殆尽。直到明代中后期,随着职业户制度的松懈,商品经济的兴起,“一条鞭法”的推行,明朝社会才恢复了两宋时代的开放性、流动性及近代化色彩。

清代时,朝廷宣布“摊丁入亩”,户口不再作为征税的依据。但户籍制度的社会控制功能,还是一直保留着。

作者:吴钩

第二篇:户籍制度改革研究

[摘要]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城乡分离的二元户籍制度,它在城市与农村之间构筑了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文章回顾了近年来有关户籍制度改革推进模式及阻力的文献,总结了相关经验与化解对策的研究成果,并提出了新的改革思路和解决对策。探究的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对加快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大有裨益。

[关键词]户籍制度改革;推进模式;阻力;对策

[DOI]1013939/jcnkizgsc201607016

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新型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由城乡分离的二元户籍制度引起的二元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2014年7月24日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提出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于是,户籍制度改革工作被再次提上议程。

1我国户籍制度的历史回顾

我国户籍制度形成于春秋,定型于秦汉,经历了3000多年的历史。商朝有“登人”或“登众”的人头统计。西周开始分“都”和“鄙”进行人口统计。春秋战国出现“书社制度”与“上计制度”。秦代实行“户籍相伍”。汉代则实行“编户齐民”。回顾我国古代的户籍制度,可以看出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收赋和征兵。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户籍制度发展过程可谓是曲折中前进,螺旋式上升。王美艳、蔡昉(2008)提出,我国户籍制度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改革开放以前,建立和维系阶段;二是1978—2000年,改革阶段;三是2000年以后,新世纪的改革阶段。[1]刘贵山(2008)则认为,我国户籍制度的发展可分为五个时期:一是1949—1957年,自由迁移时期;二是1958—1978年,迁移控制时期;三是1979—1988年,准市场经济时期的调整和改革;四是1989—2000年,改革的起步时期;五是2000年以后,改革的加速时期。[2]另外,李瑜(2011)指出,我国户籍制度有三个阶段性的变化: 一是1953—1957年,由城乡统一、迁徙自由向逐渐限制、控制转变;二是1958—1978年,首次明确划分农业和非农业户口,并且严格限制人口迁移;三是1978年至今,户籍制度改革变得备受政府和人民的关注。[3]

2激进改革抑或渐进改革

综观我国的户籍制度改革,我们会发现两种相互对立的改革模式。一种是激进改革模式,即一步到位彻底废除长期以来坚不可摧的二元户籍制度,用“居民户口”消除城市户口和农村户口之间的差异。与之对立的是渐进改革模式,即通过渐进柔和的手段,逐渐向农村人口,特别是符合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有序开放城市户口,降低落户门槛,设置准入条件,实施有差别的落户政策,从而实现人口的合理流动,逐步消除二元结构。

21激进改革的推进模式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由二元户籍制度带来的二元经济结构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不利于公民合法权益的实现。于是,有人认为要彻底废除这种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户籍制度也就顺理成章了。激进改革派认为,户籍制度改革就是要还原户籍制度进行人口管理的最初功能,消除城市和农村户口之间的差别,去除户籍制度上的福利和利益。众所周知,实行一元户籍制度,消除城乡户口差异,实现公民的迁徙自由是户籍制度改革的中心任务。但我们知道任何改革都不可能一蹴而就,过于理想化和急功近利的做法都无法顺利实现改革。[4]激进改革派的主张只是在形式上把二元户口变成了一元户口,没有在真正意义上关注附着在户籍制度上的福利和利益,这样的改革并没有实际意义。

22渐进改革的推进模式

渐进改革派的观点与激进改革派对立。渐进改革派认为,在户籍制度改革的同时要以维护社会的稳定为目标,采用循序渐进、缓慢缓解的方式来实现户籍制度的改革,达到改革和维稳的双重目标。任何改革都会对原制度有路径依赖,因此,户籍制度改革的推进模式应该以渐进式为基调。张车伟(2012)指出,改革应该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而服务,我国的户籍制度改革要在不断缩小城乡差异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进行。[5]随后,朱识义(2014)也提出,当前的实际国情决定了我国的户籍制度改革必须遵循渐进改革的原则,因为短时期内我国不可能完成户籍制度改革的其他配套改革任务。[6]想要一步到位彻底废除现行的二元户籍制度是操之过急的,这种想法不现实也行不通。

以上两种户籍制度改革的推进模式皆具有其合理性,但是也都存在实际操作上的困难。想要采用激进改革模式,却无法完全剥离户籍制度上的福利和利益。想要采用渐进改革的模式,却无法从真正意义上跨越二元户籍制度的鸿沟。到底采用哪种推进模式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在不同的改革阶段应当运用不同的推进模式。然而,也许户籍制度改革还有第三条出路,即去利益化的推进模式。黄锟(2009)提出,去利益化、城乡一体化、迁徙自由化是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的目标。[7]对户籍制度本身的改革并不能够改变城乡二元分离的现状,剥离户籍上的各种福利和利益才是户籍制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所在。[8]同样,李强、胡宝荣(2013)也认为,我国户籍制度存在的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就是户口的价值化或等级化,户籍上附着的利益是造成“社会空间等级”的核心原因。[9]虽然前两种推进模式都涉及了户籍制度上的福利和利益问题,但它们都解决得不彻底。也许第三种思路去福利化是更符合我国当前国情的改革推进模式。

3多元阻力以及多重矛盾

我国的户籍制度改革虽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但在此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阻力和矛盾。改革中面临的最大阻力是各利益主体之间利益分配的不均衡。改革中面临的主要矛盾来源于附加在户籍制度上的福利和利益。我国的户籍制度不仅具有人口管理功能,还具有医疗、教育、就业和社会保障等社会管理功能,这些功能都是未来矛盾爆发的隐患。因此,其阻力和矛盾的研究十分必要。

31户籍制度改革的多元阻力

郑杭生,张本效(2014)提出,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阻力是多元的。从利益主体看,可分为三大主体:“市长”“市民”和“农民”。一是“市长”,即地方政府。地方政府为维护社会稳定和推动经济发展,利用其掌握的政治权力来维持二元户籍制度的现状,于是产生了强大的阻力。二是“市民”,即城市市民。城市市民拥有户籍制度带来的“天然优势”,农民进城将对市民社会的众多方面造成冲击,市民中必然会形成一股改革的阻力。三是“农民”,即农村农民。[10]户籍制度改革成败的关键在于农民的落户意愿。比起进城生活,农民更希望得到农村土地,特别是具有区位优势的近郊土地。于是,农民也成为改革的一股阻力。然而,楚德江(2013)则认为,改革的阻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其一,户籍制度上附着的利益增加了改革难度而形成阻力;其二,公民利益因户籍制度改革受损而形成阻力。[11]

32户籍制度改革的多重矛盾

户籍制度改革在遭遇多元阻力的同时,也面临着多重矛盾。王威海,周乃宁,张雄,蒋泽(2008)认为,目前改革的矛盾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统一城乡户口并不意味着实现了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二是地方政府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并没有切实执行改革政策;三是相关配套制度改革并未同步进行;四是统一城乡户口后依然无法实现城乡人口双向流动。[12]随后,刘传江、程建林(2009)提出“双重户籍”,认为改革中的一对主要矛盾是“显性户籍墙”和“隐性户籍墙”之间的矛盾。户籍制度改革已经成功穿越统一城乡户口的“显性户籍墙”,但附着着各种利益的“隐性户籍墙”是户籍制度改革的重大障碍。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就必须拆除“隐性户籍墙”。[13]

4基本经验以及解决对策

我国的二元户籍制度从产生到发展再到今天,其弊端日渐暴露。这一制度长期以来限制了我国城乡人口的自由流动,损害了社会的公平与正义,阻碍了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因此,户籍制度改革势在必行。许多学者对户籍制度改革问题都有过广泛和深入的研究,对改革中遇到的阻力和困难也提出了解决对策,这些经验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41户籍制度改革的基本经验

熊小林(2010)提出,从目前各地“户改”的实践来看,有两种思路:其一,用农民退出的土地和宅基地换城市户籍和相应的城市公共服务;其二,不断提升农村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缩小城乡户籍在基本公共服务方面的差异。[14]李志德(2010)认为,户籍制度改革的关键是处理好城市户籍的供需关系:一是增加城市公共品的供给,为吸纳农村剩余人口做准备;二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和谐发展。[15]

42解决对策

421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从而推动户籍制度的改革,同时也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户籍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户籍制度改革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邹一南(2014)认为,基本公共服务应该重点向农村倾斜,引导人口合理自由的流动,走出一条均衡发展的道路。[16]要实现科学发展,就要把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点放在城乡之间。要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又需要把重点放在农村地区。

422与土地制度改革配套进行

二元户籍制度改革应与土地制度改革配套进行,二者是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关系。要破除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就必须把重点放在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上。[17]在户籍制度改革的过程中,要注重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保障农民的使用权、支配权以及剩余索取权。[18]大部分农民进城务工皆非终生行为,城市所能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有限,大部分农民终将回乡养老。此时,切实维护好农民的房产权、宅基地权和土地承包权变得尤为重要。

423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相结合

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有利于促进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在市场的引导下,让劳动力资源自由流动到最需要他们的地方去。刘惯超(2010)认为,社会保障问题是户籍制度改革的关键性问题之一。[19]陶然、刘凯(2009)指出,在户籍制度改革的同时,要为流入城市的人口构建最基本的社会保障体制、住房和子女就学安排机制,建立一个“城市福利包”。[20]将户籍制度改革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相结合才能缓解改革过程中的矛盾。

424坚持中央主导与执政理念转变

户籍制度改革工作需要中央的统一指导,引导地方政府转变执政理念。王文录、郁利燕(2010)认为,我国户籍制度改革需要由中央政府全面主导,并由各地区地方政府共同驱动,整体推进,注重多部门配合。[21]此外,李晓飞(2010)还提出,转变政府的执政理念和执政方式,实现“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根本性转变,才能取得户籍制度改革的实质性突破。[22]

425改革创新精神和科学规划

户籍制度改革是社会利益格局的重大调整,涉及各社会主体的利益,要平衡各利益主体的利益关系,改革的创新精神和科学的规划是必不可少的。要彻底的改革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就需要在理念上和制度上进行创新,同时还必须依靠科学的规划,才能稳步向前推进。[23]总之,改革的创新精神和科学的规划,是城乡二元结构向一元结构转变的助推器。

5简评

我国的户籍制度改革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的。在此过程中,我国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这些政策的出台对于加快我国城市化进程,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产生了积极作用。但我国的户籍制度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它不仅具有人口管理的功能,还承担着教育、医疗、就业和社会保障等多方面的社会管理功能。这些功能的存在成为了改革的重大阻力和困难。随着改革中各种矛盾的凸显,户籍制度改革问题成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文章回顾了过去许多专家和学者对户籍制度改革的相关研究成果,选择了推进模式、多元阻力和解决对策这几个改革中较为重要的方面进行了综述。发现,除了采用激进改革模式和渐进改革模式之外,也许走利益化这条道路会更加符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坚信在党和政府以及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户籍制度改革必将取得新的成就,为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和推动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王美艳,蔡昉户籍制度改革的历程与展望[J].广东社会科学,2008(6):19-26

[2]刘贵山1949年以来中国户籍制度演变述评[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8(1):37-41

[3]李瑜我国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的理性思考[J].人口与经济,2011(5):64-105

[4]陆益龙户口还起作用吗——户籍制度与社会分层和流动[J].中国社会科学,2008(1):149-164

[5]张车伟户籍制度改革需要差别化的政策[J].人口与发展,2012(2):20-22

[6]朱识义户籍制度改革若干思考[J].河北法学,2014(10):113-119

[7]黄锟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与农民工市民化[J].城市发展研究,2009(2):97-104

[8]彭小辉,史清华城乡二元户籍的历史沿革、改革路径与启示[J]现代经济探讨,2013(8):38-46

[9]李强,胡宝荣户籍制度改革与农民工市民化的路径[J].社会学评论,2013(1):36-43

[10]郑杭生,张本效可行性与可达性:户籍制度改革破题[J].探索与争鸣,2014(7):43-46

[11]楚德江就业地落户——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现实选择[J].中国行政管理,2013(3):40-43

[12]王威海,周乃宁,张雄,等户籍制度改革的动力、阻力与途径探讨[J].理论导刊,2008(3):16-18

[13]刘传江,程建林双重“户籍墙”对农民工市民化的影响[J].经济学家,2009(10):66-72

[14]熊小林统筹城乡发展:调整城乡利益格局的交点、难点及城镇化路径——“中国城乡统筹发展:现状与展望研讨会暨第五届中国经济论坛”综述[J].中国农村经济,2010(11):91-96

[15]李志德中国户籍制度变迁的路径选择:城市户籍的供需均衡与实现[J].经济体制改革,2010(4):5-29

[16]邹一南城镇化的双重失衡与户籍制度改革[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4(2):39-49

[17]陈学法二元结构变迁中的户籍制度与土地制度变革[J].宏观经济研究,2009(12):51-54

[18]许经勇推进户籍制度改革面临的深层次问题[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33-43

[19]刘惯超论户籍制度改革的方向、关键和步骤[J].经济体制改革,2010(6):21-24

[20]陶然,刘凯中国户籍制度改革的突破口[J].人口与发展,2009(6):41-46

[21]王文录,郁利燕走向一元化:我国户籍制度深化改革构想[J].城市发展研究,2010(8):94-98

[22]李晓飞户籍制度与当代中国社会差别关系的实证分析[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98-105

[23]崔庆五关于成都户籍制度改革模式的几点思考[J].人口与经济,2012(2):60-66

作者:苏理

第三篇:户籍制度,公平正义,中国梦

摘 要:中国梦的实现,公平正义是基础。充满公平正义的民族,才有资格说自己是有梦的国度,因此公平正义应该渗透进方方面面;然而,做任何事都应该有轻重缓急,在中国,改革户籍制度,我以为应该是实现公平正义的第一步,因为《独立宣言》就曾提到过:“人人生而平等。”当然这种提法是一种理想状态,当人人在现实中由于种种原因无法生而平等的时候,政府就应用制度去保障,而不是用制度去加剧这种不平等。

关键词:户籍制度 公平正义 中国梦 实现

美国人有美国梦,美国梦着重解决的是阶级固化的问题。美国给予每一个美国人民希望,一个可以靠自己努力奋斗实现自己梦想的希望,不问出身,只看能力,如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中国,恰好这是我们目前缺乏的。习主席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中提到“中国梦”,并系统阐述了其本质内涵。“中国梦”其实和美国梦实质与最终目的都是一样的——富国强民,让每个人可以通过努力实现自身梦想!也许,命运不是命定的,是可以通过努力改变的,只要努力加上正确的方法,但是要通过自身努力获得梦想的实现有一个先决条件就是需要政府给我们每个人营造一个公平的环境,公平正义是实现中国梦的先决条件。而这其中最重要最基础的公平条件就是:出身没有区别。如此分析下来,中国的户籍制度就是我们目前亟需解决的一个问题,因为它将人分为了城市人,农村人;城市人又被分为了北京人,上海人……从根本上造成了不平等。

户籍制度本无所谓好坏,从古自今该制度都是一项基本的国家行政制度。传统户籍制度是与土地直接联系的,以家庭为本位的一种人口管理方式。当代我国的户籍制度是国家依法收集、确认、登记公民出生、死亡、亲属关系、法定地址等公民人口基本信息的一种法律制度。其目的是以保障公民在就业、教育、社会福利等方面的权益,以个人为本位的人口管理方式。不管是以前,还是现在,还是将来,户籍制度都不应该成为造成公民身份权益不平等的理由,因为它仅仅就是一种管理方式。

然而,在当代中国的户籍制度却是计划经济体制的最深印痕,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桎梏,迫切需要进行改革。目前户籍制度给我国带来的一系列不利影响都包括:首先,户籍制度有违宪法初衷。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规定国家各项基本制度和根本任务,规定国家机关的组织与活动的基本原则,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国家根本大法。宪法第三十三条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这段文字背后的含义其实很明确,只要是中国公民,那么就都平等的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承担相应的义务;然而户籍制度,不管有意无意,却从根本上违背了宪法的这一精神。

其次,户籍制度造成了城乡的割裂。二元户籍制度将人口强制分为农村和城市两部分,对不同户籍人口实行分类管理,把就业、福利分配等与户籍挂钩,以适应国家工业化的需要,严格限制人口流动,以实现对人口和社会的有效控制与管理。[1]在今日的中国,二元户籍制度已经开始起到了消极的作用,阻碍城市化进程,加剧了城乡的割裂,阻碍了城乡统筹,加剧了社会分化……一系列社会问题开始显现,如留守儿童问题,农村土地问题,民工荒……

户籍制度不仅造成了农村与城市的二元分化,其实在城市中,同样因为出生,而让城市人口,又被分为了北京人,上海人,四川人……户口,使中国城市居民具有了不同身份。如果某人生活在非本人户口所在地,那么他将被视为外来人口,享受不到该地的各种福利,以及充足的就学和就业机会;与住房、消费(如购车)、教育、社会保障等利益直接挂钩,不同的户籍有不同待遇,不仅人为地把本应平等的身份划分为三六九等,而且加大了贫富差距。在民间流传的一些小段子其实也反映了该问题,“北京欢迎你,欢迎有户口的你”“复旦大学,上海人的大学”。玩笑之余,不难从其中体味出老百姓的无奈之情。

以上所分析的都是当前户籍制度给我们造成的最直接的不利影响,最大不公平的体现。笔者认为,户籍制度已经走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那么应该如何改革,笔者在此将提供以下思路以供参考。

首先,户籍制度改革的方向应该是朝着有益于人的解放和经济的发展,《宪法》赋予公民的权利应该得到保障与执行。无把户口当成奖励人才之奖品,把户籍改革弄成是让少数精英人士得到他们想得到的城市户口,因为这样的户籍制度就和实现真正平等的全世界都认同的宗旨背道而驰了。

人口流动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有利于人才交流和劳动力资源配置和社会均衡发展。改革开放30多年来其实也证实了人才流动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作为政府,我们必须从制度上保障这种人口正常的流动,一个社会如果缺少人员可上可下的流动,变成僵化的社会结构,那么一旦有轻微的冲击,都很可能导致这个社会结构的崩盘。正常的人口流动才能促进社会结构的正常新陈代谢。

最后,如果只是保障了人口自由流动还远远不够,这只是第一步,政府还应该从各种制度设计上去保障城市居民的权益。首先应该还户籍制度本来的面目,剥离附着在户籍上的各种利益,户籍就是人口进行登记管理的一种必要手段;当然,迁入地政府都可以设置相应的户口登记标准,如,要求需要登记的人必须是在本地连续居住两年或三年;有住房,这个住房可以是购买商品房,也可以是有一年以上时间的房屋租赁合同等等。

不管是放开户籍登记标准,还是剥离附着在户籍上的各种权益,最重要的是各地政府应该摒除地方保护思想,承担起分内的责任义务,在制度设计上以公平正义为准绳,给我们所有中国公民以平等的身份,保护他们合法合理的权益,给他们一个公平自由的环境去追求实现心中的属于自己的梦。

参考文献:

[1]论二元户籍制度在中国的生成,李仁方,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12月第24卷第6期

作者简介:陈娅(1982.08-),女,汉族,四川成都市人,工作于西华师范大学,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行政改革与社会发展。

作者:陈娅

上一篇:道路桥梁论文范文下一篇:体验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