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制度论文范文

2022-05-09

小伙伴们反映都在为论文烦恼,小编为大家精选了《税收制度论文范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摘要:税收是国家存在的经济体现,税收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我国展开税收治理的现代化建设正是从现代税收制度的构建过程以及结果中呈现的。与此同时我国致力于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发展,并指出财政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础和支柱。

第一篇:税收制度论文范文

现行税收制度下煤矿企业的税收筹划

煤矿企业是生产企业中风险相对非常高的,因生产经营场所边远或偏僻,周边业务往来单位经营活动大多不规范,部分企业生产经营的管理者和参与者的文化素质较低,法制观念不强,纳税意识淡薄等因素,决定了其涉税业务的下列特点:经营管理不规范,管理制度不健全,执行不到位;部分业务不能取得合法的原始凭据,企业部分材料采购和劳务服务购买等不能取得发票;不能准确核算成本费用及经营结果。税收筹划显得更加重要。

一、税收筹划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成本管理,提高企业利润

学习税收法律法规,通过对相关税收法律、法规的研究,经过多种方案比较,选择税收金额最小的方案,避免多缴税款及偷税、漏税等违法行为的发生,合理合规节税,提高企业利润。

(二)有利于企业规避风险

企业的发展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风险控制是企业能否持续发展的重点,税务风险是每个企业都面临的风险,所以做好税收筹划尤为重要。企业依法纳税,合法合理的进行税收筹划,企业纳税合理准确、申报清晰明了,让企业免于因纳税而触犯法律,杜绝被处罚的风险。

(三)有利于企业减少现金流出

企业筹资活动也是当今企业发展的重要环节,资金是企业运营的“血液”,保证了资金才能保障企业运行的安全。当企业在运用税收筹划时,可以达到部分税收延迟缴纳的目的,相当于是企业获得了一笔没有利息的流动资金贷款,减少现金流出。

二、目前煤矿企业税负情况

煤矿企业同其他企业相比税费相对较高,据统计各种税费一般占煤炭销售收入的20-35%,涉及的主要税种有增值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费附加、资源税、环境保护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印花税、耕地占用税、土地使用税、房产税、车船使用税、车辆购置税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2017修订)》相关条例规定,销售煤炭产品需交纳增值税,税率16%。增值税的计税方法包括一般计税方法和简易计税方法。 煤炭企业只要年销售额超过500万元的,应按一般计税方法计算缴纳增值税,每期实际应纳增值税额为当期销项税额抵扣当期进项税额后的余额,即应纳税额=当期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同时根据应交增值税计算交纳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费附加。资源税按销售收入的适用税率实行从价计征,环境保护费按企业排污当量计算征收。

因为煤矿企业所开采出来的原煤的大多数为初级产品,在流动成本构成上主要为人工成本、维护费用及材料,能取得可以抵扣的进项税额不多,从而造成增值税的负担相对较重,资源税从原来的“从量计征”改为“从价计征”,更是大幅增加了企业纳税额。

三、筹划思路

(一)在采购原材料、购买服务方面

煤矿企业在购买农副产品食堂等零星采购、材料采购、购买服务等方面,优先选择一般纳税人供货,应选择可以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的供货方,以抵扣进项税额,降低税负。

(二)在运输费用承担方面

1.采购环节。煤矿企业在购买材料货物等方面承担的运费,应尽量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如果是购买固定资产,建议把承担的运费包含在固定资产的价款中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即运费与货物实施一票结算方式,因为根据增值税相关规定,货物的增值稅税率为16%,运输服务的增值税税率了10%,如果以一票结算,那么煤矿承担运费部分的增值税率应从10%上升的16%,增加了6%,争取到更多的进项税额抵扣,以达到降低税负的目的,所以在采购环节,一票结算方式对煤矿企业更有利。

2.销售环节。煤矿在销售煤炭产品时需要承担的运费,建议将运费和原煤的价格进行分离,即将运费与原煤价格在合同中分别列示,实施两票结算方式。因为销售原煤增值税税率为16%,运输服务的增值税税率为10%,如果以一票结算,那么煤矿承担运费部分的增值税率应从10%上升到16%,增加了6%,同时根据云南省财政厅、云南省地方税务局关于印发《云南省煤炭资源税改革宣传提纲》的通知 云财税(2015)16号 第五条 我省煤炭资源税实行从价定率征收,适用税率为5.5%。还需承担5.5%资源税,所以在销售环节实施两票结算,对煤矿企业会更有利。

(三)在固定资产投资方面

煤矿企业在购买固定资产时应尽可能地选择具备一般纳税人资格的企业,这样可以抵扣16%的进项税额;在有大量的增值税销项税额出现时或者进项税额抵扣严重不足时,必需关注购买的固定资产采购时间,合理安排、统筹策划,以达到降低税负的目的。根据相关规定,企业只有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才可以抵扣进项税额,所以应尽量获取增值税专用发票。

四、税收筹划在运用中需注意的问题

(一)在进行筹划过程中,需考虑自身的经营状况,以便选择合理的筹划方式和恰当的纳税时机。

(二)企业财务的原始财务记录要做到真实、完整,要有规范的财务核算及档案管理,合理的财务制度是税收筹划的基础

(三)科学合理的规划,要从全局出发,以企业的发展战略相匹配,不能只单纯的为节税而规划。

综上,税收筹划对企业的发展非常重要,在企业财务管理中也是重点,合理的税收筹划对煤炭企业非常重要,提升企业利润。(作者单位:富源县煤炭工业局)

作者:董力瑞

第二篇:我国税收治理与现代税收制度构建探究

摘 要:税收是国家存在的经济体现,税收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我国展开税收治理的现代化建设正是从现代税收制度的构建过程以及结果中呈现的。与此同时我国致力于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发展,并指出财政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础和支柱。因而通过对我国税收工作的本质思考,提出其在国家治理体系中所发挥的重要功能,旨在能够实现现代税收制度的建设,进而推动我国国家财税体制改革,实现国家经济发展。

关键词:税收治理;国家治理;现代税收制度;构建

当前我国改革开放正进入攻坚期,在此阶段推动改革开放的重要助力是税收,在国家治理中先行展开税收治理,能够帮助重新定义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能够实现中央同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的重新定位,从而推动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化开放,带动地方经济的全面改革。因而可以说,我国税收治理与现代税收制度构建有利于提升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能力,带动我国现代化建设发展,推动中国早日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一、我国税收治理

税收治理主要是为了我国的国家治理体系所服务的,在国家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税收治理工作是基于国家治理的视域下所展开的。首先社会的进步,当前国家统治观念逐渐演进成国家治理观念,国家的本质内涵在不断的变更,如遇到社会发展问题时,国家将会采用管理网络,借助民主回应、集体协商的方式,充分的调动机构和组织的积极性展开问题的解决,而非是传统中的强制性的权利执行。对于税收治理工作同样如是,其主要是依托于国家的具体管理工作,制定其符合国家治理体系的税收治理模式,从而实现国家治理与公共服务的现代化发展。其次是在国家治理体系的深化建设进程中,对于税收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如要求税收制度的规范化发展,包括税收运行权利的规范化,坚持税收的中性化,即国家和纳税人之间的利益能够得到平衡,税收制度不会被当作“国库至上”这样扭曲的形式。另一方面还要求能够实现税收制度设计和安排能够采用民主平等的理念所展开。如通过导入第三方组织,让国家税务机关同纳税人之间的关系趋近于平等,实现信息的对称性发展。

总而言之,在国家治理视域下的税收治理正朝着规范、制度化、现代化的趋势发展,其逐渐发挥其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功能作用,推动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增强我国国家治理的力度和效果。

二、税收治理的功能作用

税收在国家治理中的直接表现为实现财产的分配以及展开基础国家治理。在国家治理能力中税收征管能力发挥着静态和动态的双重作用。

第一是税收治理能力影响国家治理能力的发展趋势。国家税收治理能力主要是权利的限制的表现,更是国家对于税收行为的一种规范性管理。当前税收治理能力能够发挥问责性、透明性和回应性,以透明性为例,国家在进行税收治理时,拥有一定公开的流程,并在要公开各类税款时,要求能够适用制定好的流程以及对应的结果要求。而且透明化的税收制度能够保障纳税人权利,纳税人对政府的税收治理工作产生质疑时,可以首先问责,而问责启动后通过透明性原则,增加政府问责机制的执行强度和力度,因而整体上来说,税收治理能够对政府当下以及未来的行为产生制约作用。

第二是税收治理影响国家的经济能力的发展情况。税收制度是我国国家的经济表现,因而其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如税率的设定是国家经济发展程度的间接表现,税收政策是国家宏观治理社会经济的措施手段。而无论是何种经济发展下,税收治理都能够有效的对市场经济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如低迷的经济环境下,税收政策能灵活激发经济的活力,推动其发展。而失灵的市场可以通过税收治理的税收中性原则对其发挥作用。

第三是税收治理对于国家行政能力的影响。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国家行政能力正朝着服务型发展。在此税收助理为其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税源。如在现代化的国家治理下,要求能够提供更多的避税方式支持国家各个方面的发展,但是事实上税务行政的必要性同其相互冲突,因而税务行政面临着双重的挑战。另外还有稅收的增加以及现代化治理能够提高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能够为行政制度的创新提供后盾支持,能够为相关领域行政行为提供必要的准确的信息数据。如地方政府在未来对于城市交通道路的建设中,是否应该增加更多的投入和管理,通过下一阶段的税收情况即可分析得出地方政府下阶段行为所需的数据内容。

可以说,税收治理对于我国国家的各个方面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功能作用。当前构建现代税收体制必须从以下几点入手。

三、我国现代税收制度的构建

传统的税收制度主要的功能并不是国家治理,而是国家管理。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下要求能够树立起现代化税收治理理念,采用多元化的发展原则,实现税收治理途径的创新化发展,并且能够建立起回应式的税收制定。

第一要求提高税收制度中的现代化的税收治理的能力。现代税收制度主要是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所服务的,因而要求能够实现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提高各个主体对于税收治理能力。如对于国家而言,要求其能够建立起与其治理能力相适应的顶层制度,从而能够合理配置税权,实现对税收治理在司法管理、立法管理和执法管理、监督管理等方面的制度的年限,从而强化税收治理的精细化发展。对于地方的税收治理能力而言,要求能够保证地方税收治理能够满足地方的财政稳定性,还能够达到一个区域间的平衡作用。如对于相邻的两个城市A 城和B城,其所制定的地方性税收制度要求能够在满足各自的财政支出的同时,达到一个平衡性,从而才能够刺激两个城市展开良好的竞争,避免出现一个城市压制另一个城市各方面发展的情况。对于地方性的税收治理能力必须能够注意采用法制化的思维,推动合理健康的税收竞争管理,而非是恶意的压制。

第二是创新多种税收治理途径。由于在税收治理现代化发展下,税收制度的发展呈现出精细化,即拥有多元化原则,包含着多元要素,如多元主体,不同的主体之间的税收政策不同,税收治理的途径也大不相同,尊重其多元性发展特点,实现差异化、多样化的治理目标的设定。如对于税收治理的目标在宏观上为实现社会福利,微观上则是确保征管效率,保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

第三是构建回应型现代化税收制度。这是在国家治理视域下对于现代税收制度提出的新的要求。税收治理对于我国社会经济的未来发展趋势具有重要的影响,因而税收治理的结果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标,但是传统中的税收制度缺少回应型、责任型的税收制度,导致经济发展同税收治理之间是强制性隔绝的。即税收治理效果并不反应在经济发展中。因此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视野下,要能够构建其回应型的税收制度,其主要表现在税收议价环节,能够增加国家与纳税人之间的互动,提高税收治理的具体反馈,如个人所得税的征收起点的变化,正是说明了我国经济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环节,它也反应过去的税收治理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并且在未来它还能够继续发挥影响未来经济发展的功能。针对于我国税收的议价制度,我国仍需要对其功能进行完善,如在当前的议价制度方面以民主评议会等民主形式展开,它并且所参考的经济数据是我国的平均数据,在整体上而言,其无法保证每一个纳税人的权益。

总之,现代税收制度的构建最重要的是能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地方具体操作,才能够保证国家治理的精细化和科学化发展,发挥我国目前税收治理的最大效益。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税收治理现代化发展是我国国家治理环境下的重要内容,当下只有扎实推进税收治理现代化,才能够更好的发挥我国的经济长处,更好的迎接国际挑战,为我国的经发展激发更大的创新和刚强的生产力。在此情形下构建现代税收制度要能够赋予现代税收制度展开税收治理的能力,创新税收治理的途径,并且根据现代国家治理体系构建起回应型的现代化税收制度。

参考文献:

[1]张玥.国家税收治理与现代税收制度构建探究[J].改革与战略,2018,34(01):90-93.

[2]许恋天.税收治理现代化情境下税收事先裁定制度的中国化“嵌入”[J].税收经济研究,2017,22(05):58-64.

[3]张义军.我国税收法定原则实现路径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7.

[4]全面构建“六大体系”奋力推进税收现代化[J].国际税收,2016,(05):27-31.

[5]高泓躍.构建税收事先裁定制度的法律思考[D].吉林财经大学,2016.

作者简介:何映泽(1973-),男,汉,湖南道县,硕士研究生,教授,研究方向:会计学、金融学。

作者:何映泽

第三篇:我国税收制度与会计制度关联及差异

摘要:我国的税制政策框架与会计制度的各自独立又相互影响,两者不断地改革和调整,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市场经济对规范的制度体系的需要,但某些方面也使得税收目标与会计目标的差异越来越大,税收制度与会计制度的差异也逐步的扩大。本文主要谈谈我国税收制度与会计制度关联及差异一些问题。

关键词:税收制度;会计制度;差异;关联

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税收法规是国家收取税金的基本法律。税法是国家的基本法规之一,它要求会计制度必须遵从税法。在会计制度安排与实务处理的过程中,一定要符合税收法规要求,首先要满足国家对会计信息的需要,根据财务报表确定的收入和利润作为计税依据,国家在一定程度上主导会计信息的提供和使用。然而,税收制度与会计制度又要有各自的制度体系,会计信息的生成和提供不受税收法规的影响,会计信息应该是独立、公允和完整的,只有在纳税额度产生分歧时,纳税人与税务部门根据税法规定协商调整。

一、研究税收制度与会计制度关联及差异的意义

(一)对于减少税制与会计制度改革过程中的一些矛盾有重要意义,可以使得两项制度很快磨合。在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进程中,我国的各项制度的改革都是自上而下的长官意志,常常是某一项制度实施得到很高的效益,但却与其他制度往往发生冲突,而制度结构在整体评价来看却是低效。税收准则与会计制度在改革过程中同样存在一些摩擦,只有加强税收制度与会计准则的耦合,税收征纳双方的摩擦才能减少,使制度的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对于解决税收流失和税务工作的效率低下有积极作用。在税收法规与会计制度的实施过程中,由于两种制度在某些方面存在差异,对同一纳税人在经营活动中的同一经济业务有可能受不同制度管辖,税收法规与企业会计制度出现一些矛盾,而降低税收征管效率。为提高工作效率,在实践中税收法规与会计制度应该相互协调。还有,少数纳税人想利用税收法规与会计制度的漏洞少纳或者不纳税,造成税款流失。从这个方面来看,更要加强税收法规与会计制度的协调。

(三)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保障。税收制度是国家收税的基本法规,对于纳税人而言,具法律的权威性与强制性,要求企业在纳税申报表中提供的财务信息一定要是真实的。在企业纳税真实的前提下,只有认清税收法规与会计制度之间的差异并进行双方协商进行调节,会计信息质量才会得到保障。

(四)有利于提高社会效益。在税收准则与会计制度实施过程中,正确处理两种制度之间的差异,减少税收运行成本与会计核算成本,能够使得社会效益达到最大化。

二、我国税收制度与会计制度差异现状

(一)收入类项目的差异。实质重于形式是企业会计制度的一项基本原则,从这一原则出发收入的风险和纳税人潜在的负债的可能性都不予考虑。这样一来所得税法规与会计制度出发点、目标和角度就产生分歧,对收入的确认也就产生较大的差异。

税收制度中只针对各具体税种分别规定了应税收入,如有“销售额”、“营业额”、“收入总额”等,而没有对收入给出确定的定义。会计准则中对收入的定义是:企业在经济活动中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在实际中,在收入确认方面会计与税收的差异主要有:销售回购业务、劳务收入、商品销售收入、建造合同收入、折扣与折让、技术转让收入、视同销售业务、资产评估增值及补贴收入等等。

(二)成本费用类项目的差异。会计制度建立的主要目的是规范会计行为,给经济主体经营管理者、所有者、债权人以及潜在的投资者等提供准确的会计信息、有用的会计资料,以资本保全为基础,对成本、费用加以确认;税收制度则是为了确定纳税人一定期间的纳税净所得,确保国家的财政收入,因此税收制度根据公平合理和保护税基的要求对成本、费用加以扣除。目的和原则不同致使二者在成本、费用扣除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三)资产处理的差异分析。会计准则中对资产的定义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能带来企业的经济利益。税收制度上没有对资产给出一般性定义,而是对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资产项目分别给出定义。资产的基本概念原则上与会计准则给出的概念相同。在新会计准则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以后,资产的税务处理与会计准则有了显著的区别。会计制度和税收制度对资产处理的差别涉及资产确认、计价、价值转移和资产的处置等几个环节。

三、协调税收制度与会计制度矛盾的思考

(一)会计信息的披露要在会计制度上体现。会计制度不仅要规范会计业务的正常处理,还要把会计信息的披露在制度上体现,使得会计信息全面、充分地披露得到保障。企业经营过程中一些不能完全体现出来的事项会计业账目,通过披露会计信息,便于使用者的理解会计报表,也便于税务机关查核。这是对税收征管的支持,同样也是企业发展的必要。

(二)会计政策的选择范围要尽可能缩小。不同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调整直接关系到一个企业的经济利益。企业组织和所有制形式的不同,企业的价值或利益取向不同,都会诱导他们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千差万别。因此,在倡导税收制度在会计政策选择上做出让步的同时,会计核算制度也应尽量缩小会计政策的选择范围。例如:会计核算制度可以在税收制度适当缩短折旧年限和允许有限采用某几种加速折旧方法的前提下,主动与税收制度保持一致,以简化所得税核算。

(三)企业对会计方法的选择应该得到税收法规的宽容。在市场经济激烈的竞争中,技术改革日新月异,企业在技术资产的无形磨损迅速加快,同时实物形式的固定资产也加快磨损,在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和折旧方法上要给予企业会计制度更多的选择权。站在企业的角度来看,出于保全资本的观点,希望采用加速折旧与缩短折旧年限的方法。站在税收部门来说,限制企业选择宽松的会计政策,这主要是防止企业利用会计政策的选择达到延迟纳税或偷税漏税的目的。在我国目前税收制度来看,过死地规定企业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和折旧方法,这是违背“涵养税源”观念的,不利于企业的技术进步和增强竞争力,同时也增加了会计工作的难度。在税收制度改革过程中,应该对企业固定资产折旧年限的规定宽容一些。例如,机器设备折旧年限应规定5年并允许企业采用加速折旧方法。为防止企业利用会计政策的变更而达到调节纳税的目的,可以规定当企业发生会计政策变更时,必须报请税务机关批准或备案,并且一经确定在一定年限内不得变更。

税收制度与会计制度在计算收入、费用、损失时口径不的同,是两法产生永久性差异的原因,这种差异一旦发生之后,将会在以后长期存在。永久性差异直接影响着企业某一会计期间的所得税金额,企业账务处理按会计准则,年终按税法进行调整缴纳所得税。从理论上讲,对于永久性差异主要是通过纳税调整的方式进行税会协调,相对来说从会计制度和税收制度本身的协调不是太多。但笔者认为,可以尽量减少永久性差异的事项,以减少纳税调整事项,减轻征纳双方人员的工作量。

总之,税收制度与会计制度的差异与协作是一个不断博弈的过程,二者的协作一般要以其中一种规范为主要参照,从而做出合理的调整。具体协作过程中,可以根据不同的业务性质以及其差异情况采取不同的标准和协作方式。

作者单位: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商贸物流系

参考文献:

[1]王涛.会计准则执行机制影响因素分析[J].财会通讯.2007,11.

[2]陈小超.会计准则制定机制与盈余管理治理[J].时代经贸.2008,04.

[3]辛爱云.关于小企业会计制度与税收法规差异与协调的探讨[J].商业会计.2009,15.

[4]周文华.新企业所得税法下会计准则与税收制度的关系探析[J].会计之友.2009,6.

作者:姚美渊

上一篇:基本技能论文范文下一篇:物理素质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