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制度论文范文

2022-05-09

写论文没有思路的时候,经常查阅一些论文范文,小编为此精心准备了《保险制度论文范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保险监管制度的发展是在保险市场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发达的保险市场促进了美国保险监管制度的快速发展。宏观的经济环境、文化层面的非正规制约因素、风险防范调控能力以及完善的偿付能力监管体系等因素,共同构建了美国相对完善的保险监管制度,其对于中国保险监管制度无疑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和意义。

第一篇:保险制度论文范文

试探我国医疗保险法律制度我国医疗保险法律制度浅析

【摘要】医疗保险作为民生关注的问题之一,存在立法层级较低、执法体系尚不健全和司法救济方式单一等诸多问题。因此,文章在剖析我国医疗保险立法现状的基础上,试图找到医疗保险立法完善的途径。

【关键词】医疗保险;法律制度

1.医疗保险法律制度概述

医疗保险在我国一般指基本医疗保险,是将多渠道筹集的经费(保险费)集中起来形成基金(医疗保险基金),用于补偿个人(被保险人)因病或其他损失所造成经济损失的一种制度,基本医疗保险以国家立法的强制性为基础,通过个人、单位和国家各个层次分别筹集医疗保险基金,通常认为属于社会保险中的组成部分。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医疗保险包括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三个部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采用个人缴费和单位补贴相结合的保险模式,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采用个人缴费和政府补贴相结合的保险模式。2011年7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提出了 “基本医疗保险”的概念,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及经济发展水平,目前我国的基本医疗保险只能对社会成员的基本医疗需求进行保障。

医疗保险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为解决社会公民防病治病的问题,对医疗保险基金进行筹集、运行、分配和支付的制度。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既是对基本医疗问题采用经济手段进行解决的经济制度,也是国家在法律强制性规定的运行模式中对个人与整体利益进行权衡的基础上,通过立法强制实行的医疗保险法律制度。

医疗保险法律制度是社会保障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通过社会保险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因疾病或者非因工伤产生的医疗费用提供相应资金帮助的情况下,所涉及的法律规范指向的社会关系的总称,对医疗保险制度的内容进行立法上升为国家意志即为医疗保险法律制度。

2.我国医疗保险法律制度的现状及问题

2.1我国医疗保险立法层级较低

我国关于医疗保险方面的法律法规仍处于发展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國社会保险法》于2010年10月28日经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会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并于2011年7月1日起施行;《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若干规定》于2011年6月29日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通过,并于2011年7月1日起施行;两部法律法规仅对基本医疗保险进行了原则性的规定,尚未对我国基本医疗保险予以具体规范。目前,我国医疗保险工作的法律规范绝大部分来自于国务院文件,主要包括《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于1998年12月14日施行)、《国务院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于2003年1月16日施行)、《国务院关于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于2007年7月10日施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将大学生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范围的指导意见》(于2008年10月25日施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于2009年3月17日施行)、《关于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于2012年8月24日施行)、《关于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意见》(于2016年1月3日施行)等。我国医疗保险立法层级较低主要表现为我国现行医疗保险立法主要是以省、市级的地方政府为立法主体的地方行政立法,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我国各地域的经济发展差距较大且各区域内难以统筹等,这样的立法现状不仅有悖于医疗保险重要的社会地位,而且难以监管医疗保险正常规范的运行。

2.2医疗保险执法体系尚不健全

我国的医疗保险核心执法主体队伍为医疗保险基金管理中心等相关部门,但是,各执法主体不仅因各自利益关系缺乏协作性,而且对医疗保险基金的使用缺乏有效监管,医保基金管理中心、卫生部门以及药品监管部门等的各执法部门尚未建立共同联动机制,对合谋骗保、倒卖医保药品等医保基金欺诈违法犯罪行为予以监管。与此同时,受执法人员个人意志和客观因素影响,导致执法水平参差不齐,主要表现为能否遵守法定程序和法定时间两方面,例如擅自更改医疗保险费用报销法定程序、擅自拖延参保人员依法按时享受医保基金待遇等现象。医疗保险执法部门相互掣肘及执法人员缺乏规范性执法行为的现象,不仅妨碍参保人员享受法定医保待遇,而且亵渎医疗保险相关法律的权威性。

2.3医疗保险纠纷缺乏司法救济机制

参保人员希望通过司法救济以保障自身的医疗保险权益,但是目前我国对于医疗保险领域的司法救济以行政救济为主,因此,司法机关在处理纠纷过程中仅对医疗保险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查,这并不利于参保人员权益的保障。

医保基金的筹集、运营和支付以及医疗服务中涉及的权利义务关系均属于医疗保险运行的范畴,这一系列的运行过程均需以立法的形式对医疗保险予以调整与规范,因此,“立法先行”是世界医疗保险在发展中得出重要结论。正基于此,2020年实现以法律制度治理国家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2014年10月十八届四中全会的重要议题,虽然《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的决定》修正已于2018年12月29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但该决定并未对基本医疗保险进行重大改革,医疗保险直接关系到公民的生命健康以及医疗保障,更关系到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与全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我国应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的基础上,及时制定《基本医疗保险条例》等法规规章。

2.4国外医疗保险法律制度的比较与借鉴

德国于1883年通过《疾病保险法》,由此全球首个社会医疗保险法律制度诞生,该法为从事工业性经济活动的工人提供强制性疾病保险,但是农民工不在该保障范围内,保险费的工人自行缴纳2/3,企业主缴纳1/3。德国经过多次改革,最终形成以强制性的基本医疗保险和法定护理保险为主,以特殊人群的福利性医疗保障、自愿性商业健康保险为辅的医疗保障体系。1997年颁布《疾病保险费用控制法》,并主要围绕费用增幅、以收定支、稳定缴费率等方面的医疗保险收支问题进行改革;2004年《基本医疗保险现代化法》开始施行,强调减少基本医疗保险责任的同时增加参保人责任。2009年通过《基本医疗保险改革法案》正式确立“疾病诊断相关组”支付系统(简称DRG系统),将DRG系统与德国医疗服务相结合,建立由法定疾病基金、商业健康保险协会和医院协会三部门的“医院给付系统”。同时,为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于1995年在全国建立护理保险法律制度,该法规强制要求基本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的参保人都必须缴纳护理保险金。

1991年6月28日《俄罗斯联邦公民医疗保险法》的通过,确立了俄罗斯医疗制度改革的法律基础。俄罗斯为适应本国的医疗保险环境,在《关于部分修订俄罗斯联邦强制医疗保险法》中明确规定:其一,被保险人有自主选择医疗保险公司的权利;其二,扩大强制医疗保险的给付范围,目前给医疗机构的强制给付范围包括薪金、工资、支出成本、药品和食物等五个方面;其三,允许私人医疗机构进入强制医疗保险体系。但是俄罗斯的医疗保险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强制性医疗保险基金资金缺口大、医疗服务水平低、医疗效率低以及国内药品市场腐败等。

日本于1997年12月制定《护理保险法》并于 2000 年 4 月开始实施,由此,日本新型的老年人社会保险制度正式形成。

3.我国医疗保险法律制度的完善

3.1完善医疗保险立法

我国医疗保险立法主要以国务院出台的规范性文件和地方立法为主,这与我国的医疗保险改革采用地区性试点模式紧密相关,但是,医疗保险立法层级低不利于保障醫疗保险的正常运行,因此,提升医疗保险立法的层级、确保医疗保险立法由地方立法向国家立法的转变是目前我国医疗保险立法的当务之急。这就要求我国医疗保险的立法在总结试点地区立法经验的基础上,逐步适时地制定全国统一适用的医疗保险法律,将分散的医疗保险行政立法上升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高层级立法。

同时,我国的《社会保险法》仅对医疗保险制度作出原则性和授权性规定,要想确立医疗保险立法整体框架,就必须在《社会保险法》原则性规定的框架下,配套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予以明确和具体。

3.2严格医疗保险执法工作

医疗保险执法活动涉及医药卫生、财政审计等执法部门,是众多部门联动的综合性过程,这就要求要医疗保险执法中整合部门资源,形成以医疗保险基金为核心的执法部门协作体系。首先,确认部门权责范围,建成以医疗保险管理机构为核心,以卫生监督部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以及财政局等相关部门为辅的协同执法队伍;其次,搭建医疗保险信息共享平台,通过互联网将各执法部门之间的信息进行传输与共享,以多部门的协同合作提供前提条件与技术支撑;最后,建立执法人员惩处机制,严格执法人员的准入与考核机制。与此同时,执法部门应转变监管理念,由制止性的事后监管向预防性的事前监管转型,实现医疗保险基金监管的有效性。

3.3构建多元化医疗保险司法救济机制

建立由参保人员、用工单位、经办部门和司法部门等多方参与组成的医疗保险纠纷解决机制,以确保参保人员的医疗纠纷得以解决。与此同时,搭建信息公开平台和完善新闻媒体监督机制,扩大参保人员的医疗保险纠纷解决途径和加强第三方监督披露机制。

参考文献:

[1] 郝春彭.建立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医保治理体系,提升医疗保险治理能力[J].中国医疗保险, 2014(9).

[2] 韩志奎.医疗保险法治建设的短板与对策建议[J]. 中国医疗保险,2016(8).

作者简介:赵竹君(1987—),女,汉族,广西南宁人,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卫生法学;通讯作者:李源(1983—),男,汉族,广西南宁人,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卫生法学。

作者:赵竹君 李源

第二篇:美国保险监管制度对中国保险监管制度的启示

摘 要:保险监管制度的发展是在保险市场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发达的保险市场促进了美国保险监管制度的快速发展。宏观的经济环境、文化层面的非正规制约因素、风险防范调控能力以及完善的偿付能力监管体系等因素,共同构建了美国相对完善的保险监管制度,其对于中国保险监管制度无疑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保险监管制度;美国;启示

作者简介:崔冬初(1981-),女,吉林长春人,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讲师,吉林大学管理学院在读博士后,研究方向:世界经济、技术经济与管理。

一、经济的增长变化会带来制度需求的变化

从美国制度变迁的过程中可以看出。由于经济增长所引发的制度需求变化,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经济增长提高了个人价值,这将会增加其对更多获利机会的追寻,也会提高其对周围社会秩序的要求。第二,经济增长促进了行业发展,市场规模的扩大,会使大的公司或企业拥有更高的追求。美国保险市场之所以十分发达,与其经济环境密不可分。发达的银行体系、证券体系、金融市场体系,为其保险业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并提供了许多的发展机遇,因此促进了美国保险市场发展以及保险公司规模的不断扩大。保险公司规模的扩大会促使其寻求更多的发展机会,因此也就产生了对现有制度进行创新或变迁的需求。

中国保险监管制度由于发展时间比较短暂,因此整体水平还有待提高。目前,中国保险监管制度变迁主要是由政府部门作为供给主体的强制变迁,但是,由制度需求方刺激所引发的诱致变迁在未来还是极有可能发生的。中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成长,极大地促进了保险业的快速发展。2002—2007年,中国保险公司的总资产情况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良好态势。其中,再保险公司在2006—2007年增长十分显著,外资公司的资产规模也在逐年扩大和增加。由此可见,中国的保险市场正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二、监管制度要与本国的文化环境相符合

美国保险监管制度的独特之处是其权力制衡的宪法秩序,受此制度的约束。美国任何制度的变迁都要遵循这一制度框架。美国保险监管制度“双重多头”的监管方式,以及保险立法、司法、行政分离的状态,都是在美国宪法的指引下实施和进行的。这种宪法制度,对于美国监管制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在某种程度上,也有效规避了权力过于集中以及权力滥用的情况发生。但是,在美国宪法秩序指引下的保险监管制度模式,并不一定适合中国具体国情。如果在中国保险监管制度制定的过程中,采用这种“双重多头”的监管方式,将不利于中国保险监管制度的健康发展,因此。保险监管制度的制定,一定要结合本国的文化环境。

中国的保险监管制度只要在制定过程中符合其文化特点并结合中国具体的法律体系,就能够实现对中国保险市场的有效监管。美国保险监管主要是由联邦和州级别的机构进行具体监管,权力主要集中在州一级别。而中国保险监管制度主要由中国保险监管委员会进行监管并下设相关派出机构,权力集中在中央。这种监管方式的差别,实际上就是文化背景和法律体系不同所造成的。如果中国的保险监管制度完全按照美国的模式进行,也实行中央和地方的“双重监管”,并且权力下放到地方政府,那么。将非常不利于中国保险市场的健康发展。首先,中国各省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如广东省GDP约是西藏自治区的100倍,这种悬殊的经济发展状况不利于保险监管制度的权力下放。虽然美国各州之间经济发展水平也存在差距,但其保险法大体上是相同的,且各州在监管过程中权力同样是受到制衡和约束的,不会出现独裁专断的情况。在中国,经济水平自身发展就不均衡,且没有相关权力制衡体制的保障,很容易在保险监管过程中出现制度失效的现象,当权力下放到地方时。再想收回将会付出一定的制度变迁成本。因此,中国保险监管制度在制定时,要符合中国的文化环境背景,制度与文化要和谐,这样才能创造出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有效制度。

三、要对混业经营可能带来的风险进行提早防范

美国的保险监管制度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危机之后,不断地得到完善和发展。从中可以看出,美国的保险监管制度并不是一直有效的,但其保险监管制度抗击风险的能力却非常强大。无论是美国政府还是美国各主要保险公司,甚至包括美国民众,他们在对待危机、对待风险时的自我调节能力都非常强大。而中国目前的保险监管制度或者其他监管制度缺少的就是这种在风险真正发生时的自我调控能力,因此,在混业经营发展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的情况下,中国保险监管制度在构建时,格外注意对风险的防范就显得尤为重要。混业经营与普通的分业经营不同。在分业经营的条件下,为了预防风险,监管机构可以限制相关公司的经营范围,禁止它们对混业产品进行经营,实际上,这是将风险隔离在本行业之外,这样,风险对于行业内部的冲击就会减少甚至是没有。但是,在混业经营的条件下,监管机构没有办法对相关的产品进行隔离,因此,也就没有办法将可能发生的风险隔离在外,甚至监管机构都无法预知哪种产品会发生风险,这种风险是由哪个行业引发等问题。这样一来,风险的突然爆发,将会让监管机构措手不及,也会引发与此风险相关的产品、行业等风险的爆发,其传播又会造成民众的极大恐慌,进而引发更大的风险。可见,混业经营可能带来的风险是非常巨大的。没有相应有效的制度对此进行约束管理,由混业经营的风险引发的危机后果将非常可怕。虽然目前中国尚未发生此类风险,但对混业经营可能带来的风险绝对不能掉以轻心。

四、对偿付能力监管不能放松

保险监管制度随着美国保险业的发展,经历了严格监管、松散监管、以偿付能力为核心的三支柱监管体系。这一发展过程,既体现了保险市场的发展情况,也说明了保险监管制度的发展过程。虽然美国的保险监管制度早就开始关注偿付能力监管的重要性,并在1992年就已经通过了NAIC的研究,推出了偿付能力监管标准,但是,AIG危机的爆发,依旧暴露出美国保险监管制度在偿付能力监管方面的严重问题。可见,无论保险市场发展到什么程度,无论保险监管制度多么有效,对保险业偿付能力的监管都不能放松。保险业本身就是经营风险的行业,保险公司就是通过对风险可能发生概率的计算,将大部分投保人的保费收入聚集到一起,等风险发生之时,为小部分可能发生风险的投保人进行赔付。保险公司之所以能够吸引投保人投保的主要原因是在风险发生时,保险公司能够为投保人进行一定的经济补偿,这种补偿实际上就是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对于偿付能力的要求,随着保险市场的发展而不断的发生变化,在传统的保险市场领域,保险公司对传统保险产品发生风险概率的计算体系已经成熟,即只要基于传统的概率计算出保险公司在承担保险责任时所需要的资金即可。但随着保险市场的开放,保险险种的多样化以及混业经营下金融衍生品的日益发展,保险公司对这些因创新产生的敏感产品可能发生风险的概率无法做到准确的或者成熟的预测,这样就无法准确地预留出保险公司应当理赔的责任金。这时。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就会受到威胁,一旦大量遭遇风险的投保人都来要求赔偿时,保险公司很可能因为不具有偿付能力而不得以宣布破产,这不仅会给广大投保人带来损失,也不利于保险公司发展。因此。偿付能力监管依然是保险公司应该关注的监管重点。

目前,中国保险监管制度采取的是以偿付能力额度为核心的偿付能力监管体系,偿付能力监管一直还没有完备的辅助配套体系。美国的NAIC专门对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监管问题进行研究并制定了相应的行业标准,而且。强制各州保险监管机构要按此标准实施相应的监管措施。而我国对偿付能力监管的辅助配套体系建设进程明显落后。另外,中国保险监管制度的监管力度还不够。虽然中国的保险监管制度对于偿付能力监管设定了若干条例,但是,中国保险公司的退出机制还不够健全,保险公司的退出成本十分巨大。即便是在保险公司偿付能力不足的情况下,保险监管机构也很难严肃地对保险公司实行相关监管,其最终结果很可能是保险监管机构作出了退让和妥协。因此,要想真正提高中国保险监管制度中对于偿付能力的监管,中国的保险监管机构还需要不断地完善相关制度尤其是配套制度,而且,绝对不能放松对于偿付能力的监管。

美国先进的保险监管制度,无疑对于中国保险监管制度的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是,美国模式并不完全适用于中国。而且,目前中国保险市场发展规模不大,几家大公司占据绝对垄断优势的局面还会长期存在,中国保险市场的发展速度较之于发达国家也比较缓慢,因此,中国保险监管制度在构建和完善时,既要参考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又要符合中国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

(责任编辑:吴之铭)

参考文献:

[1]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制度和发展的政治经济学——制度变迁理论最新进展[C],孙圣民,2006

作者:崔冬初

第三篇:建立相互保险制度,设立中立调解机构,完善我国医疗责任保险制度

摘 要:国家的医疗水平直接关系到公民的身体健康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如果不能在患者和医务人员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医疗技术将很难进步,患者的生命健康权也难以得到保障。从各国的实践经验来看,医疗责任保险可以促进患者和医务人员之间利益关系的平衡。我国的某些省市已经开始推行医疗责任保险,但结果却不尽人意,医患关系依然没有得到缓解,医闹愈演愈烈。借鉴美国的相互保险制度,有助于完善我国的医疗责任保险制度。

关键词:医疗责任保险;相互保险;中立调解机构

生命健康权作为公民的基本人权理应得到保障,当生命健康权受到损害时,应该得到补偿。医务人员利用自己的医术来保障公民的生命健康权,如果他们的医疗活动经常受到来自外界的干扰,就会打乱医院的运行秩序,将影响我国医疗水平的提高,最终也会影响到患者的生命健康。如何在这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医疗责任保险就是一种有效的途径,它可以分散医务人员执业风险,缓和医患双方关系,对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也会起到积极作用。

一、我国国内医患纠纷现状

2012年3月23日,患者李梦南因不满治疗方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持刀行凶,致医务人员一死三伤。2012年4月28日,患者王运生因不满治疗效果,在湖南省衡阳市三医院南院(原结核病医院),将33岁的女医生陈妤娜连捅28刀残忍杀害。2013年10月25日,患者连恩青因对手术结果有异议,在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袭击医生,导致医务人员一死两伤。这是近两年来三起震惊全国的杀医案件。根据北京卫生法学会调查,从2006年到2008年,北京市法院一审处理的医疗纠纷案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2008年较之2007年更是有非常明显的增加。

上表的数据表明,我国医患纠纷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这些数据仅仅是北京市的法院审理的医患纠纷统计数据,尚未进入法院的患者和医方私了的医患纠纷不在统计之列。由此推之,我国每年的医患纠纷数量庞大,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建立合理的制度,像“杀医”这样极端的案件还会发生。

二、我国医疗责任保险现状及问题

就目前来看,我国医疗责任保险领域尚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我国医疗责任保险制度的发展,必须尽快解决。

第一,医疗责任保险费率高而赔付率低。医疗责任保险的本质就是转嫁风险,如果保险费率过高,甚至高过医疗机构直接赔偿患者的费用,这样的保险肯定没有市场,更不会受到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欢迎。而我国目前这样的医疗责任保险确实存在,且不在少数。医疗机构投保率不高,医疗责任保险转嫁风险的作用也就无从谈起。

第二,医疗责任保险承保的医务人员范围及赔偿范围过窄。到目前为止,各保险公司推出的医疗责任保险都只针对各医院正式在编的医护人员,而医院的实习医生、进修医生和雇佣的有行医执照的医生都不在承保的范围之内。这部分人员在医院中往往占有不小的比例,他们与在编医务人员从事相同的工作,相对于在编医务人员,这部分人的医疗水平相对要低,一旦发生了医疗事故,还是需要医疗机构赔付。几年来,食品药品安全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因输血感染而引发的医疗纠纷也经常出现。根据《医疗责任保险条款》第六条第五款的规定,被保险人使用伪劣药品、医疗器械或被感染的血液制品时,保险人不承担赔偿责任,因此赔偿只能由医院自行承担[1]。

第三,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依然受困于医疗纠纷。在我国,医疗责任保险赔付程序是:先由被保险人提出理赔申请,然后,保险人对其提出的申请进行审核,如果在赔偿范围,按照保险合同约定向保险人支付相应的保险金。至于医疗纠纷的处理,医疗机构还需要亲历亲为,有使医疗结构和医务人员很难从医疗纠纷中摆脱出来,而不能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医疗活动中。

目前,我国医疗责任保险市场存在一个很奇怪的现象,一方面保险公司收取高额保险费使得医疗机构购买医疗责任保险的意愿不高,另一方面,医疗责任保险业务仍然处于不盈利的状态。如何改善医疗保险领域存在的问题,促进医疗责任保险市场的健康发展,使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从医疗纠纷中解脱出来,使患者的生命健康权得到切实的保障,是摆在法律界、医学界以及政府管理部门面前的艰巨任务。

三、美国的相互保险制度

相互保险是针对同类性质的风险具有相同需求的“人”,基于互助的自保精神建立保险基金来分散风险、消化损害经济赔偿责任的经济活动方式[2]。

20世纪70年代,美国开始推出本国的医疗责任保险制度,随着患者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的增强,到了20世纪中期,美国医疗事故纠纷案件的数量迅速增加,保险公司不得不承担巨额的医疗损害赔偿金,很多保险公司难以为继,甚至纷纷倒闭。各州保险公司纷纷采取提高保险费率的方法渡过难关,导致很多职业医生买不起或者买不到保险,很多医生放弃了医疗工作,患者一度无法正常就医,美国的医疗系统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美国的相互责任保险公司应运而生。现在,美国比较著名的有加利福尼亚的医生公司、纽约州的医疗责任相互保险公司、MICA公司等。

美国的医疗责任相互保险公司肩负的责任,不仅仅是医疗机构出了医疗事故进行赔偿,还要构建减少医疗纠纷发生的预防体系。相互保险公司利用自身的优势,对医疗纠纷案件进行统计、分类、编辑,对医护人员进行风险防范方面的培训,倡导医疗机构积极推行风险管理措施。同时,相互保险公司还提供法律服务,与法律界和医学伦理界建立合作关系,为医疗纠纷提供法律咨询,代表医疗机构与患者进行协商甚至诉讼,使医疗机构摆脱了医疗纠纷的困扰。

四、完善我国医疗责任保险制度的措施

医疗责任保险目前遇到的发展瓶颈,不仅仅是保费过高造成的,也与其功能结构不合理有关。如果不尽快采取相关的措施,中国也会遇到美国曾经发生的情况。

(一)颁布医疗责任保险的全国性法律

关于我国的医疗责任保险,目前仅是某些省市出台了一些政策办法,如上海市2002年颁行的《上海市医疗责任保险实施方案(试行)》,北京市的《北京市卫生局北京保监局关于做好2012年医疗责任保险工作的通知》,这些文件只在一定地域范围内有效,全国范围内的只有政策调整性文件。目前的医疗责任保险市场,政府的影响力很大,如果没有政府干预,医疗责任保险被市场接受还要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应当制定全国性的法律法规为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医疗责任保险提供法律依据。由于缺乏规范医疗责任保险的全国性法律文件,医疗责任保险市场相当混乱,对于被保险人的范围、承保医疗事故的范围都过窄,赔偿金额的计算的标准也各不相同。

出台一部全国性的医疗责任保险的法律文件,厘清医疗责任保险法律关系,明确被保险人和承保的医疗事故的范围,确定赔偿标准,将医疗责任保险组织合法化,这样才有利于医疗行业的健康发展。

(二)以医学会为依托建立医疗责任相互保险组织

我国现在的医疗责任保险公司承保的都是商业性的保险,为了提高经济效益,保险费率普遍较高,影响了医疗机构投保热情。可以借鉴美国医疗责任相互保险制度,成立非盈利性的医疗责任相互保险公司。建立这种公司,一是为了收集整理本地区的医疗纠纷的案件信息,计算出不同的医疗机构不同医务人员合理的保险费率,以降低医疗机构的负担。二是对医疗纠纷发挥控制预防的作用。通过整理本地区医疗纠纷的案件信息,发现本地区医疗机构的存在的问题,建议其进行改进;另一方面开展对医务人员进行培训,教会他们如何防止医疗纠纷的发生。三是提供法律服务。如何让医疗机构从医疗纠纷中解脱出来,一直都是困扰我国法律界和医学界的难题。当医疗纠纷出现,医疗机构可以向相互保险组织提出申请,委托相互保险组织代表其与患者进行协商,当患者起诉医院时,代替医院应诉。同时,由于其掌握本地区的医疗纠纷各种信息,能够更好地处理患者与医疗纠纷,并能够给患者提供合理的解决方案。

(三)建立中立的调解机构

如果仅靠相互保险组织,得出的赔偿结果可能不会令患者完全信服,这样就需要一个中立的机构进行调解和确认,以保证纠纷处理的客观公正。另外,相对于通过诉讼解决纠纷,调解机构解决纠纷更灵活方便,程序更简便,成本也会大大降低,成效也会更好。

医患纠纷不断增多,个别极端案例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的损害赔偿制度还不完善,对患者合法的生命健康权保障不力。那么,缓解医患矛盾的出路在哪里?关键在于健全法律,完善医疗相互保险制度。只有这样,才能缓解医患矛盾,构建和谐社会。

——————————

参考文献:

〔1〕高中华.完善医疗责任保险制度研究[D].山东:山东大学,2010.

〔2〕李国炜.相互保险:我国医疗责任保险的发展取向[J].法律与医学杂,2006,(1).

(责任编辑 徐阳)

作者:庄雪莉

上一篇:哲学语境论文范文下一篇:理科专业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