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大学生问题调查报

2024-04-27

贫困大学生问题调查报(精选6篇)

篇1:贫困大学生问题调查报

贫困大学生问题调查报告

在给贫困生带来身体问题的同时,贫困也已经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业。——前言

2010年5月1日,我校做了一项关于贫困大学生的报告。调查调查显示:37.3%的贫困大学生有靠勤工俭学补贴生活费的经历,他们也颇为无奈的表示,经常奔波打工挣钱对正常的学习造成了不少影响。2601%的贫困学生靠亲友的资助进行学业,还有11.1%的贫困学生的生活费靠政府的助学贷款等各方面的资助。31.9%的贫困大学生家庭年收入在3000元以下,年收入在3001到5000元之间的家庭占26.1%。

贫困生的月生活费约为普通学生的二分之一,甚至更低,连最起码的吃饭问题都无法保证。他们在生活上大多比较拮据,不得不时刻限制着自己生活上各个方面的花费,时常陷入窘境,乃至连学习用品都难以保证。贫困女大学生的调查显示:有45.6%的贫困大学生生活困难,只能靠勤工俭学勉强维持;有42.2%的贫困女大学生生活紧张,手中的钱必须用心的计划,才能维持生活;还有高大6.6%的贫困女大学生生活特别困难。已经无法维持,不能继续上学。84.7%的贫困女大学生承受着家庭经济困难的压力;42.0%的承受着学习紧张的压力;还有 28.1%的承受着考试不理想的压力和怕与同学谈论钱方面事情的压力。

在面队如此大的压力的同时,贫困生的学习目的大部分都是为了拿奖学金,与此同时,在另一方面他们就忽略了自身能力的培养。从而在以后的就业中,又多了障碍。

贫困使大学生产生心理障碍乃至走向犯罪——

从经济条件、地区差异、社会风气等方面客观地看待贫困生的心态,可分为乐观型、焦虑型、自卑型和敏感型。由于贫困生对生活事件的认识、评价、解释和信念不同,因而他们有的有心理障碍,有的没有。贫困生也有自己的心理优势,培养自尊、自强的意识;调整认识,重构自我,提高自身的能力;学校和社会应扩大和完善贫困生的支持网络,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贫困大学生承受着比一般大学生更大的身心压力。他们为了缓解经济压力,千方百计地找机会去打工,同时拼命地学习,以期再得到较高层次的奖学金。打工跟学习争时间,争精力,很多贫困大学生因此身心俱疲,久而久之,人格发生变化,甚至出现精神病症状。

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还承受着来自同辈群体的压力。家庭富裕的同学出手大方,交友广泛,而贫困的大学生生活拮据,既要学习,又要为生计奔波,没有经济实力

和精力今昔个更多人际交往,参与校园文化活动。于是,贫困生容易在心理上产生防卫反应,出现敌对态度和强迫症状。

另外,贫困生在社会上也由于“寒酸”而倍受歧视、奚落和嘲笑。强烈的自尊心使他们对“金钱至上的社会文化表现出从蔑视到敌视的态度。

性格内向,自卑心理较重,不善于表达,“不和群。一份首都高校贫困大学生状况调查资料显示,有60%的贫困生因贫困而感到羞愧难当;22.5%的贫困生感到很自卑,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处境,并不可抑制地抗拒师生善意的同情;42.2%的贫困生不愿在因特网或其他每体上公开求助,不愿意积极主动地与人交往,生活相当封闭;40%的贫困生参与社会活动的热情受到打击;近20%的贫困生由于贫困而对社会持极端的观点,影响了心理健康。

四、贫困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南方周末曾刊登过这样一篇报道《毕业陷学债泥潭 就业如镜花水月》,其中有这样一段话,深刻描叙了西部大学生的就业情况:

同样的大学学费,在西部,这相当于一个强劳动力35年的收入

同样的就业压力,在西部,这或许意味着多年待业靠搬砖头谋生

知识没能改变他们的命运,相反可能加剧了他们的困境

这一切,急需引起社会各界的警惕和关注

2005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504万人,是1998年的4.7倍,高校在校人数达2300万人,规模跃居世界第一。有教育专家分析,中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只用4年时间就走过了美国27年的历程,堪称壮举。

如此快速的扩招,在给更多人上大学机会的同时,后遗症也难以避免地开始频频发作,在西部贫困地区症状更为明显。

与经济条件好的学生相比,贫困毕业生多来自穷乡僻壤或城镇低保家庭,没有可恃的经济基础;没有可依靠的“人脉”,只能靠自身奋斗;免得不菲的就业成本,背负着个人的夙愿、家庭的寄托,承受着巨大的身心压力。

因此,贫困毕业生的就业行为取向显示出迫于生计、更为务实的特点。

——毕业后发展的选择。由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原因,贫困生更趋向尽快分担家庭的重担,回报自己的家人。因此,贫困生考研比例明显低于非贫困生,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选择了直接就业。笔者对华中地区10所高校所做的专题调查表明,应

届毕业贫困生考研的比例比非贫困生低40%左右。

——就业地的选择。大多树贫困生迫于生计,往往对争取留在大中城市不抱过高奢望,期望值较低。据笔者多年的工作观察与去年的调查表明:贫困生在大中城市求职成功的比例明显低于非贫困生,而到西部地区和基层单位就业,包括参加省资教行动计划的比例明显高于非贫困生。

——职业的选择。非贫困生在职业的稳定性方面要求教低,他们更偏好去机制比较灵活的企业单位求发展,青睐外企,中外合资或民营企业。而家庭状况不佳,拥有社会资本较少的贫困毕业生,更倾向与选择去比较稳定的党政机关与事业单位。

——求职的行为模式。贫困学生的求职常呈现为两种极端方式:一部分学生为“先行者”,认为自己无所依恃,早早即活跃在双向招聘等活动中,积极推销自己,一有接茬单位就很怕失去机会,很快提笔签约,这种情形常见之于贫困生中综合条件相对较好者。而另一部分自觉条件较差的贫困生,又常常认为一无家长出面相助,又缺求职盘缠资费,加之遭遇用人单位冷脸,此后便不免长吁短叹,甚至坐以待“毕”。

贫困生就业行为心理成因分析

如果说,贫困不只是单纯的经济困难的话,那么,大多数贫困生在就业阶段的弱势也是多方面的原因使然。

——国家整体就业形势的压力。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基础薄弱,生产力水平不高,就业形势严峻。我国农村现在至少有1.5亿剩余劳动力,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涌入城市谋生。过去作为用人大户的国有企业,现在为适应市场竞争,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各机关团体、事业单位都面临着精简机构、人员裁汰的压力,接受毕业生的数量也十分有限。在就业形势普遍紧张的情况下,加之高校连年扩招,大学生就业不能不受到影响,原来的“考上大学就有了铁饭碗”的就业情形已一去不复返,就业已成为当今大学生尤其是贫困大学生忧心忡忡的第一要务。

——用人单位公正选才方面的缺陷。随着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供需见面,双向选择日益为求职择业的学子们所熟悉。但在平等竞争的用人机制尚未健全的今天,学生背后的各种社会关系对其就业常有着很大的影响。一些地方或单位领导常优先招录与自己有关系的人。这样就使得那些既无关系又无后台的贫困学生多半只能求职无门,望洋兴叹,进而使初涉世事、心理准备不足的他们心灵受到冲击和伤害,产生悲观消极的情绪与心理。

——“贫困心理”的影响。贫困作为一种生存状况,给了贫困学子以深深的精神束缚,一种是恐惧贫困。由于对品论刻骨铭心的体验,不少贫困生将择业作为自己告别贫困的最后机会,一心要“跳出农门”,不愿意下基层、到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害怕到了不理想的单位丢了面子,害怕单位解散或倒闭使自己再陷贫困。二是老实不激进。由于贫困生多年来接触到的是正统教育,面对接济救助,潜意

识地认为应“感谢生活”,于是求职时得过且过,偶有所获即裹足不前,不再去尝试与追求。因此,许多就业机会与贫困生们擦肩而过。

五. 贫困大学生问题分析

改革开放前,中国高等教育费用全部由国家承担,国家统包了个人的高等教育与生活费,因此贫困生问题尽管事实存在但未得以显现。改革开放后,尤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特别是实行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制度改革以后,高等教育部分费用由个人、家庭负担,于是高校贫困生问题日益突出。具体来看,目前中国高校贫困生问题凸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第一,社会原因是贫困大学生产生的根本原因

由于我国社会生产力仍较落后,教育基础薄弱,教育总体水平仍欠发达。2003年,首份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中指出,我国目前仍处于教育欠发达国家行列,其中一重要体现是,公共教育支出占GDP比例低于4%。这一状况说明,我国的本科生教育不可能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实行免费也不能在短时期内实现。

在中国,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和城市,也有了免费义务教育的试点。《北京晚报》报道,北京市170万中小学生将成为北京历史上第一次免费义务教育的受益者,开学报到一分钱的学杂费都不用带,全部由财政“埋单”。

二、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尽管教育投入总量很大,人均教育支出却很低。近几年来,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我国教育经费投入总量有了较大的增加。2002年,全国教育投入总量达5480亿元。这一数额,比2001年的4638亿元增加842亿元,增长18.2%;比1997年的2532亿元增加2948亿元,增长116.4%。1997年至2002年,教育投入平均每年增幅达16.7%。

三、由于我国教育体制仍不健全,教育领域内仍存在的教育乱收费等问题家具了贫困生的负担。2003年,教育部、国务院纠风办等七部委联合进行了教育乱收费专项治理工作。全国累计取消教育违规收费项目2824项,降低收费标准1316项,涉及金额18.87亿元;制止强行征订教辅资料和降低教材价格,减轻学生负担6.12亿元;各地共查处教育乱收费问题8539件,给予党纪政纪处分3606人„„

四、家庭贫困是产生贫困大学生的直接原因。地区经济发展失衡社会贫富分化加剧,有统计表明,目前高校大半的贫困生来自“老、少、边、山、穷”地区。同时,近几年,城市贫困家庭尤其是下岗职工家庭数量日趋加大.据《中华人民共和国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尽管国家已经尽最大力度采取

了多种措施,2002年末,仅国有企业下岗未实现再就业工人数就为410万人;”现在整个就业形势还比较严峻,下岗职工的再就业率比前两年有所降低,大体上在30%到40%之间”.自1980年代以来日渐扩大的社会贫富差距也无可避免地体现在校园里.我国社会中,传统农村家庭和普通城镇家庭占绝大多数,这些家庭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脱贫致富,贫困大学生问题也就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到彻底的解决。

第二、教育产业化是贫困大学生问题产生的直接根源。

教育体制改革,高校教育产业化,学费越收越多,生活费用越来越高,公寓费也日益见长。1996年以来,我国各类高校普遍“并轨,尽管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收费标准有所不同,但学生人均年缴费用大都在3000元~8000元,一些重点院校热门专业则高达万元,再加上住宿费、生活费等,培养一个大学生年平均费用为1万元甚至更多。一般家庭尚难支付,贫困家庭则更难承担,从而导致高校贫困生人数不断加大。随着高校在校生数量的快速增加,贫困生的绝对人数也不断上升,全国大学生中贫困生的比例达到了近30%,特困生比例为10%~15%,而在一些边远地区和山区,贫困生和特困生的比例更高,占到一半的比例。近几年,政府、教育部门、高校和全社会都在关注和帮助贫困生,但关注和帮助主要集中在经济层面。贫困生问题是一个结构性的问题。

有一份调查报告显示,中国人的教育支出在家庭所有支出中,高居第一位,起比率几乎是世界之首。不少农民和城镇普通职工家庭“因教致贫”,为供养一个大学生,他们四处借债,倾家荡产。以北京师范大学为例,大学生每月生活费用低于150元的比例从16%激增到41%,在北京,每月150元的生活费将意味着什么呢?

第三、助学体系尚不完善,难从根本解决问题

自1987年以来,党和政府一直致力于建立一种比较完善的资助困难学生的政策体系。目前已初步建立起一种以“奖、贷、助、补、减、免”为主要内容等多种方式助学体系。各高校、社会各界也以多种方式资助贫困生。应该充分肯定,我国高校贫困生助学工作尽了相当大的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相对于日益扩大的贫困生需求,目前我国高校贫困生助学工作及其体系仍存在着许多问题与不足,尚未建立起足够强有力的、稳定有效的工作机制,因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贷学金制度不健全,学生贷款难。面对逐年迅速增长的贫困生总数和奖、助学金等的局限,贷学金本应该成为解决贫困学生完成学业的基本途径。但遗憾的是,现在对贫困生的贷款比例、数额和次数等都有诸多限制。2002年规定,贫困生的贷款比例不得超过在校学生数的20%,每年可贷款不超过6000元;且贷款手续繁杂,时间、条件等障碍重重,使本已很少能申请的贫困生中往往只有12%~30%的人能够申请成功。而且,在校生只能一次性贷款,如四年学业期间中途突遭家庭、疾病等变故,则不能再次贷款;对于本科毕业继续攻读研究生的贫困生,如本科贷款不先偿还,则研究生期间不能再贷,使其学业难以为继。

为此,我呼吁大家关注贫困大学生,关注这些弱势群体。

篇2:贫困大学生问题调查报

摘要: 一年一度的高考落幕了,从六月到八月,可谓是高考月,随着今年高考的脚步离我们越来越远,伴随着即将入学的大学生们,无论是即将成大学生的,还是已经成为大学生的,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随着高校招生的逐年扩大,给越来越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当然也包括在为自己的前途和命运苦苦奋斗的贫困生们,也许在他们的眼里,只有通过高考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才是唯一的出路,才能最终改变他们的命运。在贫困大学生的问题日益变得严峻,已经成为了备受社会关注的问题时,高考前后各大媒体也不断地对此类问题进行报道时,也许被报道出来的贫困生们,将得到社会的关注,也许他们的命运也会因此而得到改变,但他们只是许许多多的贫困生中比较幸运的,还有更多的贫困大学生,他们的命运又将如何? 国家为了保障贫困大学生不会因为学费问题而读不起大学,不能完成自己的学业,又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最普遍的也许就是国家助学贷款,但贫困生在申请的时候是否顺利?又会出现什么新的问题呢?助学贷款有没有真正的落到实处,发挥它的最大作用呢? 入学之后,贫困大学生们的生活又会是什么样的呢?毕业之后他们又会遇到什么样的问题呢? 暑假期间我利用在家的时间在当地民政部门以及贫困生家庭做了以下调查,贫困生入学难的问题在经济本不发达的农村成为了更加严重的问题,学费也成为了农民肩上的又一负担,使农村贫困生问题又与农民问题紧紧联系在一起。·调查报告怎么写 ·市场调查报告怎么写 ·调查报告格式 ·三下乡调查报告

·环境调查报告 ·大学生调查报告 ·中学生调查报告 ·农村教育调查报告

正文:

一、高考之后的困扰 也许是长期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在广大中国家长的心里仍然存在着这样一种想法:“学而优则仕”,学习好就是好学生就有能力,学习好就意味着将来会有一个好的前途„„在城里人的脑子里这种想法尚且流行,更别说在知识,经济普遍不发达的农村,只有把学上好了才有出路,这种想法更是深入人心。对于家庭不富裕的学生来说,这一点更成了他们摆脱困境的出路,甚至被认为是唯一的出路。在我的印象之中,从小到大班里学习成绩好的好像总是那几个,而且那几个人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是贫困生。他们的家庭一年的收入只有白领家庭一个月的工资,甚至还要少,而这些家庭的收入一大半都用于孩子的读书上。这些贫困生从小就被灌输只有通过学习才能过上好的生活,才能摆脱贫困,摆脱做农民的命运。因此这些贫困生在学校里面的成绩一般都很优秀,他们将读书不仅仅是看成获取知识的途径,更多的是他们走出贫困的一种手段。但这也只是总体情况,并不是每一个贫困生的学习成绩都是比较优秀的,这一部分的贫困生由于家庭的贫穷只好带着他们的读书梦,并希望它能在自己的下一代身上实现,从而这种思想不断地继承下去。由于贫困,这些学生们在择校时,尽管自己的分数很高,他们考虑的首先因素往往就转移到学校的学费多少上,这样的事情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暑期,我深入农村接触了不少贫困生,他们之中有成绩非常好的,也有高考落榜的。其中有一位留给了我深刻的印象。到他家去的时候,是个早晨,我走了大概三个小时的山路。路上很少有人家,不过只有一个感觉,就是我一直沿河上的,一段行程之后,在路人的指引下,我看见了一座用黄泥制成的土砖建筑的房屋。进去以后,林青(化名)和他母亲热情地接待了我,林青是一个挺活泼的人,很健谈。他今年已上大二,在西北工业大学读书。“我填志愿时,只考虑了两个方面,一方面就是我不能上一个太差的大学,另一方面,学费是一个我不能不考虑的问题,所以我只能选择西北方向的学校,我不希望给家庭带来更多的负担。” 林青在大学的成绩不错,接连四个学期都拿了奖学金,林青还有一个妹妹在读高中。据林青的母亲说,林青的父亲在外务工,她在家务农,一年的收入加起来也不过五六千块钱。除掉家里的日常开销,根本就无力供两个孩子读书。林青在无奈之下只好申请了助学贷款。在农村似乎家家户户都除了务农之外,还有一种赚钱的方式,没事的时候就摸锡纸,据说一打锡纸大概有一千多张,可以卖10元,平均一下,一张锡纸还不到一分钱,一天下来摸的熟练的也就一百来张。不光是这样,夏天的时候锡纸由于高温,常常会发出一种刺鼻的气味。林青的母亲没事的时候也就靠这个赚点钱,另外还制作一点香找人代销。就是这样也还不能满足林青的大学学费,更不用说生活费了。林青在大学里,不光要学习,还要做兼职。“我这个学期带了两份家教,勉强能够安排好时间,使学习与工作能够同时进行。“ 对于林青这样的学生来说,学费问题是家里的主演负担。但他总算是金榜题名,跨进了大学的大门。同时对于那些家庭状况不好,学习成绩又不怎么理想的学生来说,存在的问题就更多了。这样的情况在我身边就有很鲜活的例子。储娜(化名)是我小时候的玩伴,我们从小在一起长大,她比我低一个年级。她现在是宿州师范专科艺术系的一名学生。读高三时,她的父亲由于乙肝,最后演变为肝硬化,治疗无效死亡。父亲去世之前,家里的主要开支除了用在两个孩子的学费和家里的日常开销外,大部分用在了储娜父亲的治疗上,家里的主要收入来源仅仅就是储娜母亲经营的一家小鞋店。05年高考储娜没有达本科线,在高中时储娜学的一直都是艺术,所以高考的时候她参加的是艺术类的考试,分数下来以后,储娜没有达本科线,但是她也不想从此就失去读书的机会,于是她报考了一所大专院校的艺术专业。众所周知,艺术类专业的学费一直很高,对于这样一个家庭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储娜每年的学费接近8000元,真不是我们这样的家庭能够承受的,不光是储娜,还有储娜的弟弟,他今年读高二,下半年他也要读高三了„„” “毕业以后也不知道就业情况怎么样„„” 在高考这种体制和氛围下,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不管是填志愿,还是招生人员的一个小小选择,决定的却是一个人的一生。这份名为《中国贫困生调查报告》的公益调查结论显示,2016年,有6成贫困高考生凑不齐学费。报告称,包括生活费在内,平均每年每个贫困高考学生家庭的子女的教育支出在6780元左右,高于他们的平均家庭总收入4756元,超过2/3的家庭入不敷出,81%的家庭总收入尚不足以支付子女的教育费用,10.2%的家庭的教育支出比例高达79.8%,只有4.7%的家庭的教育支出比例在40%以内。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一位官员尖锐地指出:“如果说高考是进入大学校门不可回避的门槛,那么对于那些贫困家庭而言,大学学费则是另外一道不可逾越的隐性门槛。筹措学费的困难,甚至远远超过高考的困难,现在,6成顺利通过高考的学生正面临这道比高考更难跨越的隐行门槛。大学新生的贫困问题,已经成为一个超越教育范畴的社会问题。”

篇3:贫困大学生问题调查报

关键词:老少边山穷地区,民族医学院,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

近年来, 高校贫困生问题已经引起了家庭、学校、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有统计结果发现, (1) 贫困生中存在不同心理问题的占贫困生总数的80%之多。我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得更加突出, 诸如出现学生口服农药自杀、恋爱不成企图报复对方、家庭困难而无心学习欲退学、擅自逃课不让任何人知道而到远离学校的另一座城市等等, 这应该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本文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 通过对老少边山穷地区民族医学院贫困大学生和非贫困大学生的抽样问卷调查及对比, 对部分贫困大学生进行访谈, 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进行调查。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从右江民族医学院各二级院系中抽取70名贫困大学生作为实验组, 同时抽取70名非贫困大学生作为对照组, 进行问卷调查测试。从右江民族医学院勤工助学的贫困生中抽取20名贫困生进行访谈, 重点抽取其中12个典型进行个案研究 (一至四年级各3名) , 并且家庭地理位置分布要合理。

1.2 内容和方法。

内容:调查以右江民族医学院在校生为主体展开, 从各二级院系中抽取70名贫困大学生作为实验组, 同时抽取70名非贫困大学生作为对照组,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试。 (2) (3) (4)

方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实验对照法及文献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2.1.1 贫困大学生与非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比较

表1显示, 除躯体化和偏执因子一样外, 在心理健康其余各项因子上贫困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比例均明显高于非贫困大学生, 尤其是强迫性和人际关系敏感两个因子都高达35.7%以上。

表2表明, 在量表SCL-90中的各项因子的均值上, 贫困生均高于非贫困生, 贫困生在量表SCL-90中的各项因子的标准差除焦虑因子接近相等外, 其余均高于非贫困生。T检验结果显示:在强迫性上P<0.001, 差异达到非常显著的水平;在恐怖因子上P<0.01, 差异达到较显著水平;在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精神病性、睡眠及饮食状况因子方面贫困生问题多于非贫困生, 并且差异达到显著水平。而在躯体化、焦虑、敌对、偏执因子上无显著差异。

2.1.2 对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的分析

在躯体化因子上的检出人数中, 贫困大学生与非贫困大学生人数一样, 没有显著性差异;在强迫症状因子上的检出人数中, 贫困大学生占44.3%, 而非贫困大学生占26.6%, 即贫困大学生在这一因子上的检出率比非贫困大学生高出17.7%。从表2差异检验的结果看, 强迫因子方面贫困大学生问题多于非贫困大学生, 并且差异达到非常显著的水平;在人际关系敏感因子上, 贫困生比非贫困生高出10%而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在抑郁因子上, 贫困生比非贫困生高出8.5%而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在焦虑因子上, 虽然贫困生比非贫困生高出10%, 但两者没有显著差异;在敌对因子上, 虽然贫困生比非贫困生高出7.2%, 但两者没有显著差异;在恐怖因子上, 贫困生比非贫困生高出12.9%, 并且差异达到非常显著的水平;在偏执因子上, 两者无显著的差异;在精神病性因子上, 贫困生比非贫困生高出7.2%而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在睡眠及饮食状况因子上, 贫困生比非贫困生高出4.3%并存在着显著差异。

注:检出人数≥2分, 表示存在某方面心理健康问题

2.2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贫困大学生在强迫性、人际关系、抑郁、恐怖、精神病性、睡眠及饮食状况等状况上, 与非贫困大学生存在显著的差异, 其中, 强迫性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

2.2.1 人际交往闭锁

调查结果显示, 贫困大学生存在与个别人难以交往比非贫困大学生略高。另外, 在与异性的交往中, 贫困生感到自卑、紧张和不自然的比例明显高于非贫困生。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从心理卫生对贫困生进行指导训练, 提升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

2.2.2 情绪状况差

调查结果显示, 在情绪稳定性方面, 贫困生比非贫困生要差。造成这种状况原因中, 经济困难成为困扰贫困生情绪的首要原因, 因为家庭经济困难, 会直接影响到贫困生的学习、生活乃至心理自卑, 最终导致贫困生的情绪波动很大, 表现出情绪状况差, 诸如抑郁、焦虑、自卑等。有的陷入不能自拔的境地, 严重的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发展。因此, 我们对他们应该更加关心, 努力提高他们控制情绪的能力。

3 结语

由于家庭经济的困难, 导致贫困生在生活上十分贫困, 心理压力过大, 在同学中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在很多方面表现出一定的敏感性和偏执性。因此, 贫困生作为高校大学生中特殊的人群, 应当给予更多的重视和支持, (5) 设身处地为贫困生考虑, 发动学校、社会方方面面的一切力量, 采取有针对性、有创造性的方式方法, 积极引导贫困生摆脱心理贫困, 战胜经济贫困, 是高校贫困生工作的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①华裕良, 冯飞.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研究[J].南昌高专学报, 2010 (5) :98-99.

②汪向东, 王希林, 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 (增订版) [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99:78-79.

③陈国鹏.心理测验与常用量表[M].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 2005:104-107.

④金华, 吴文源, 张明园, 等.中国正常人SCL-90评估结果的初步分析[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1986.12 (5) :260-263.

篇4:贫困地区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调查

“父母”是孩子内心最敏感的字眼

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隆福乡渔洞小学,从县城出发需要近两个小时的车程才能到达。周边的村庄因地处山区、经济收入有限,很多学生的父母不得不外出务工。

“我们现在共有289名学生,大多是留守儿童。”渔洞小学罗校长说,目前学校有一半以上的学生父母常年不在家,一些孩子甚至几年都见不到父母。

“弟弟今年上二年级,在学校里基本都是我帮着照顾,帮他洗碗、洗衣服。每次来学校之前,都是我收拾好东西再带到学校。”聊起学校里的生活,11岁的小云(化名)向记者倾诉自己的烦心事,“弟弟很顽皮,每次玩耍都会把衣服弄得很脏,说他也不听。”小云说,“希望弟弟能懂事一点,这样我也可以省心,因为爸爸妈妈都不在家。”

聊起父母后,小云突然流起泪来。据学校老师介绍,和小云一样,对于很多孩子来说,“父母”是敏感的字眼,也是孩子幼小心灵里最不愿被触碰的话题。“特别是单亲家庭的孩子,一旦听到有人聊起和父母相关的话题,他们总躲到一边不愿意讲话。”

父母离异后,小玲(化名)一直跟随爸爸生活。她告诉记者:“我喜欢画画,画爸爸妈妈,画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饭。我戴的项链,也是妈妈给我买的,一直戴着。”话语间,小玲不时抚摸着手掌上的一道伤口。“这是之前我不小心弄伤的,当时很疼很疼,那一刻我想,要是有爸妈照顾我就好了。”

“在农村贫困地区,相当一部分孩子是留守儿童,他们不少人从小就住校。在人生旅途中,他们是一群精神孤独的长跑者,他们有很多困惑,却没人可以交流;他们渴望亲情,却没有可以倾诉的对象。”长期在中国西部山区任教,并编著《中国留守儿童日记》一书的教师杨元松说。

四大心理问题突出

记者调研发现,由于精神上缺少关心,留守儿童情感上常常处于“饥饿”状态。不少留守儿童表现出明显的孤独、内向、敏感、逆反等状态。

——长期留守带来内心孤独。

记者在广西西部大石山区采访发现,一些留守儿童比较内向,见到记者后远远地站在墙边盯着看,不愿意交流。“他们有的也不怎么和老师说话,即使老师主动关心询问,他们也不愿意把心里话讲出来。”在广西田阳县乡村小学任教的谭老师说,有的孩子会有“爸妈不要自己”或“爸妈不喜欢自己”的想法;有的孩子虽然会和父母电话联络,但是通话时也不愿向父母袒露自己遭遇的不开心事。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张旭东等专家指出,自我接纳、情绪、人际交往等社会性发展问题,是少年儿童整个人生成长中非常重要的部分。社会性发展出现问题的人,往往身心健康受到明显伤害,甚至严重影响其道德发展。

——家庭压力带来心理负担。

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一项对全国7200名中小学生进行的调查显示,82.7%的留守儿童经常或有时做家务,50.8%的留守儿童自己洗衣做饭,30%的留守儿童在家需要照顾弟妹,13.1%的留守儿童需要照顾长辈。

张旭东表示,农村留守儿童干家务是比较普遍的现象,这里面有些是迫于生活的无奈,有些是过早体会到大人的艰辛而主动分担家庭责任。“其中,女孩一般比同龄男孩成熟,更懂得家人的艰辛,内心也更为敏感和脆弱。”

——意外伤害、校园暴力、性侵等带来心理创伤。

来自全球儿童安全组织(中国)的研究显示,中国平均每年有近5万名0~14岁儿童因意外伤害死亡,留守儿童是其中主要受害群体。

此外,校园暴力以及性侵等问题,也会给留守孩子带来巨大的心理创伤。“前段时间就发生一起孩子担心被打而不愿返校的情况。”都安瑶族自治县一所乡镇中学的一名老师说。

——缺乏亲情沟通和有效引导出现逆反心理。

专家认为,留守儿童长期生活在家庭教育缺失、亲情沟通较少的成长环境中,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非留守儿童,有的会出现逆反心理,甚至产生攻击、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加之受手机、网络游戏等不健康内容影响,一些留守儿童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多种关爱短板有待补齐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突出,凸显了家庭、社会、学校等关爱体系不到位的问题。

家庭教育主体缺失。广西壮族自治区妇联在开展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研时发现,留守儿童父母责任意识薄弱,不重视履行管教职责,造成家庭教育主体移位。农村留守儿童大部分由爷爷奶奶监护。一些外出务工的父母,没有对孩子进行自我保护意识的教育和提醒,有的父母甚至连生活费都不管。而隔代的监护人年龄大、文化程度低,有的还体弱多病,很难承担起对孩子的教育责任。

“因为缺乏亲情关怀,一些女孩子来例假了都不知道怎么处理,就用脏的棉被擦一下,非常不卫生。可是我们学校都是男老师,也没法教她们生理知识。”在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雅龙乡龙齐完全小学支教的志愿者侯城亮说。

学校监管仍有不足。当前,不少贫困地区都设立寄宿制学校,这为留守儿童提供了监护,但部分寄宿制学校人力物力短板突出。一些寄宿制学校只得外聘附近村民、返聘退休教师,或者让学校老师轮流当值。有的老师既是班主任、科任老师,又是宿舍管理员、生活老师,“三头六臂都不够用”。

社会关爱服务体系不健全。目前农村贫困地区留守儿童,多居住在交通、生活不便的地区。对于专业社会工作者而言,因受项目委托,被学校、社工机构派驻到当地开展留守儿童社会工作,项目一旦结束,大多数人也就随之离开。有的社工机构虽然在留守儿童较为集中的地方设立社工站,但社工数量较少,流动性较大。

此外,农村儿童校外活动阵地覆盖率低。据统计,广西现有村委会14359个,但三分之二以上没有儿童校外活动阵地。部分乡村虽有活动阵地,但配套设施比较简陋,留守儿童在闲暇时间与伙伴玩耍和交流机会少,乐群性受到影响。

nlc202309082056

让更多关爱的阳光照进孩子精神世界

基层教师及专家表示,在逐步完善农村贫困地区中小学的教室、宿舍、食堂等学习生活硬件的同时,更应增强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关注,通过建立健全心理关爱服务政策、加强家庭教育宣传和农民工父母心理指导、加大社会工作者和教师心理培训投入力度等举措,让更多关爱的阳光照进留守儿童的精神世界。

“目前,我们已提出并开展在留守儿童较多的村、屯,建设儿童家园工作。在儿童家园,通过组建爱心妈妈、代理家长、知心姐姐等队伍,开展爱心陪伴等关护活动,效果较好。”广西妇联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提倡儿童家园建设,广西已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女童身心健康保护工作的意见》等文件。今后,各地相关部门将整合资源,逐步加强留守儿童心理服务。

多位基层教育工作者呼吁,未来还应进一步加强对留守儿童父母及监护人的宣传教育工作,对监护人开展有效的培训,提高父母及监护人家庭教育水平,强化父母的责任。

“不少研究表明,母爱是孩子身心和情绪健康发展的基础。缺乏母爱的孩子,往往更容易在情绪方面呈现偏异和障碍。”一位受访人士表示,在强化父母责任的同时,还可探索开展“产业到家、留住妈妈”工程,发挥农村妇女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的生力军作用,让妇女在家门口就业,减少留守儿童数量。

专家建议,一方面,要提高农村教师待遇,改善他们的工作、生活条件,使其能安居乐业;另一方面,为农村教师提供一定的心理指导和综合素质培训,建立一支“专职为指导、兼职为主体”的农村寄宿学校心理辅导工作队伍。

张旭东等专家还建议,完善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机制,加大留守儿童社会工作采购力度,特别是在留守儿童较多的西部地区,在人力资源、资金上给予优先和适度倾斜。同时,加强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探索在农村社区组建一支由政府部门、妇联、共青团、村委会等组织工作人员和留守儿童教师组成的社工队伍,为留守儿童身心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据《半月谈内部版》)

延伸阅读: “爱心爸爸妈妈团”让留守儿童的内心更有力量

“姐姐,你们终于又来看我们了,我好想你。”2015年12月3日,在湖南怀化的梨溪口学校,小洪高兴地向她的“爱心妈妈”蒋叶子跑过去。而另一个叫平平的孩子,也和与他结对的“爱心爸爸”张德鸣欣喜重逢。

蒋叶子和张德鸣,都是国家电网怀化供电公司“爱心爸爸妈妈团”的成员,和梨溪口学校的孩子们结缘于2011年。

2011年冬季的一天,供电公司团委的志愿者,乘车在蜿蜒的山路上颠簸了将近3个小时,来到留守儿童小丹家,为她带来了由社会捐助的奖学金。当时正在读四年级的小丹身材瘦小,衣衫褴褛。她是被领养的孩子,被领养后不久,妈妈便抛下她离家而去,她由双目失明的爸爸和70多岁的爷爷奶奶抚养。所幸年幼的小丹十分争气,每个学期都是年级第一名。

同行的梨溪口学校校长杨建东介绍,梨溪口学校共有学生317名,80%是父母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分布在1~6年级的9个班里,由28名教师负责他们的日常教学和生活。回到单位后,经过商量,志愿者一致同意对小丹所在的梨溪口小学开展帮扶活动,成立留守儿童“爱心爸爸妈妈团”,手拉手结对子,一对一送关爱,为留守、贫困儿童再安一个“家”。

“爱心爸爸妈妈团”成立5年,队伍逐渐扩大,已经有30名像蒋叶子和张德鸣这样的志愿者,与学校30名品学兼优的留守儿童结为“一对一”帮扶对象。公司的志愿者们,累计为学校捐赠图书1000多册、教学电脑10台、学习用品和体育用品200多套、学费和生活费16万元,大大改善了孩子们的学习、生活条件。

除了物质上的帮扶,“爱心爸爸妈妈团”中有才艺的志愿者,组成了一支编外教师团队,每个月定期在课外为孩子们办第二课堂。口才好的负责传授安全知识,有文艺才能的教孩子们唱歌、跳舞,会画画的带着他们画出自己内心的世界。一边传授知识,一边陪他们成长。

对孩子进行心理疏导,也是爱心“爸爸妈妈”要做的事。平时沉默的小银,有一次上课时,因为和其他孩子说起远在他乡的父母,突然哭得停不下来。小涛也在此期间,也因为思念很久不见的妈妈哭了好几次。在“爱心爸爸妈妈”和孩子们做的一个“梦想树上寄梦想”的游戏中,小涛用稚嫩的字体一笔一画写下:“我想和爸爸妈妈一起度过一个愉快的童年。”2015年8月,“爱心爸爸妈妈团”的成员将6名贫困、留守儿童接到自己家中,公司还邀请国家电网湖南管理培训中心诊疗团队,为这6个孩子做了免费体检,让这些孩子的心灵体验到了社会关爱的温暖。

梨溪口的孩子们平时都习惯用方言交流,因此,普遍对上英语课发怵。与其他的孩子不一样,小洪最喜欢的课程就是英语,每天回家后都会再花时间看英语课文、背单词。但是对于月收入只有数百元的小洪家来说,用电是一件奢侈的事。蒋叶子第一次来到小洪家中时,发现她家穷得连一盏灯都没有。

“我平时都是点蜡烛看书。家里没有灯,天一黑,爸爸妈妈就睡了。”小洪告诉自己的“爱心妈妈”蒋叶子。

当时小洪马上就要升入初中,蒋叶子将情况反映给公司,公司马上安排党员服务队上门为小洪家里免费安装了线路、开关和节能电灯。

2015年暑假,小洪和其他5名孩子一样,也来到了自己的“爱心妈妈”家中。得知小洪从未过生日,蒋叶子特地买来了制作蛋糕的材料,和她一同做了个生日蛋糕,并邀请了5个小朋友和她一起过生日。梨溪口学校校长杨建东说,小洪当初在学校的成绩并不理想,全班37人,她只能排在20名左右。自从和“爱心爸爸妈妈”们接触后,她的精神状态较之前有了明显改善,性格变得更加活泼,成绩直线上升,现在已顺利升入学校初中部。

在一位以私人名义捐助3万元、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爱心爸爸妈妈团”成员看来,帮扶的过程就像一束光去拥抱另一束光,“我们想让这些孩子的内心更有力量”。

(据《中国青年报》/雨眠、洪克非/文/文中未成年人均为化名)

篇5: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调查报告

贫困大学生问题已经不再是一个个家庭的问题,也不仅仅是教育问题,而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通过研究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可以使他们理性地对待贫穷,摒弃“等、靠、要”的依赖心理,树立起自强自立的精神,正确看待生活中的不幸,正确看待贫富和义利,以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去面对经济贫困的现象。提高贫困大学生自身心理素质,通过个别辅导和行为指导等步骤,分析学生无助、困惑、自卑心理产生的原因和后果,帮助学生直面环境和压力,进行自我接纳和自我欣赏,顺利地完成大学学习生活,让贫困大学生懂得只有摆正心态,奋发图强,德才兼备,自我完善,才能报效祖国,才能最终彻底摆脱贫困的道理,所以,调查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尤为重要,为此,我调查了长春市奋进乡兴华村、太平村、隆西村、隆北村、一间村。访问了18—25岁的相对贫困的大学生120名。

自卑心理

表现为现为对自己的能力评价过低,看不起自己。由于经济的原因,他们过着节衣缩食的日子,与那些衣食无忧、大把花钱的同学相比,难免会产生巨大的心理反差。贫困生的贫困虽然并非其个人造成的,但是贫困却常常困扰着他们,影响着他们的学习、生活与就业,有些同学大部分时间用来勤工俭学,学习时间不够充足,参加学校各类活动也相

对较少,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综合水平弱。此外,由于在中学时代过分注重应试能力训练,忽视综合能力的培养,知识结构和实际操作技能相对较弱。以上种种不利因素直接导致贫困毕业生

在就业中处于弱势,一些贫困大学生由于不能正确对待自身存在的不足和差距,总是自惭形秽、自我封闭、不相信自己。

焦虑心理

主要表现为恐惧、不安、忧虑及某些生理反应。由于深知家庭经济的困难和父母的艰辛,知道上学机会的来之不易,因此贫困生虽然身在学校,却始终惦记在远方的家庭,总为家里担心。由于国家政策的调整,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每年走上社会的大学生越来越多,就业难问题日益显著。面对未来,他们经常考虑自己的理想能否实现,忧虑、彷徨随之而来。他们想找一份满意的工作来改变贫困的生活,为家里减轻负担,然而现实和理想存在很大差距,读书的成本和就业的预期收入产生很大矛盾,因此他们心理上产生很大负担。诸如此类问题,使他们容易产生对个人的生存和未来生活危机持续的焦虑心理,表现为紧张烦躁、心神不宁、萎靡不振,甚至产生对未来的恐惧感。

抑郁心理

抑郁心理是一种消极情绪体验,挑战困难与憧憬未来

是贫困大学生心理成长的主线。在大学学习生活的过程中,面对社会现状,他们既有想进一步学习深造的考虑,又有对找工作不抱希望的担忧。一方面渴望竞争,寻找到理想职业,以证明自身的价值,另一方面害怕竞争,害怕竞争中的失败,害怕选择带来的风险。这种压力长期存在,再加上在平等竞争的用人机制还没有健全的今天,大学生各种社会关系会对他们的就业产生很大的影响,客观上会造成各种的不平等,特别是有一部分学生在校表现并不是太好,然而毕业之后却能依靠父母的关系找到不错的工作,容易使他们产生“学习无用论”的思想,从而产生抑郁心理。

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严重影响着大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甚至有些学生不堪经济压力和心理压力,而最终走上自杀之路,为了能够帮助贫困大学生摆脱心理压力,健康快乐的过好大学生活,本人提出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几点措施,具体如下:

1.家庭方面

贫困大学生家庭中,家长尽量不要给贫困生过高的期望,这样会加大他们的心理负担。双方要多理解宽容,才能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幸福不但是靠钱累积起来的,没钱但是相互支持理解同样可以幸福。

贫困生应该树立自强不息的信念,通过努力实现就学和就业。贫困大学生上学期间应该努力学好专业知识,增加资

本,提高自己综合能力,而不是像部分大学生那样昏昏度日。

2.学校方面

篇6:关于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调查报1

作者:杨菁发布时间:2006-08-01 16:53:0

4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是困扰法学理论界与司法实践部门的一个难题,也是维护社会稳定,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为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发展创造良好环境的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近年来,虽然国家和社会为减少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出台了一些法律、政策,然而,未成年犯罪却呈上升趋势,而且逐步出现手段成人化、年龄低龄化、团伙化、高智商化、暴力化等新特点,已成为危害社会治安的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笔者对本院2005年至2006年审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情况进行调查统计,并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及预防对策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未成年人犯罪现状

(一)未成年人犯罪呈上升态势根据近两年来我院刑事审判统计情况看,未成年犯罪率呈现出逐渐上升的趋势。2004年我院共审结各类刑事案件258件,其中未成年人犯罪案件 26件,判处少年犯52 人; 2005年我院共审结各类刑事案件337件,其中未成年人犯罪案件42起,判处少年犯63人,其中一人因漏罪一年被审判2次。2005年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和被判未成年犯较2004年分别增长40%和17.5%。

(二)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呈现的特点

一是以侵犯财产为目的案件居多从我院近2年审理的未成年人犯罪刑事案件统计情况看,抢劫、盗窃型案件所占比例居于首位,我院2004年判处的52名未成年人犯中抢劫22人,盗窃的4人、2005年判处的63名少年犯,其中抢劫24人、盗窃19人,两年来抢劫、盗窃人数占总数的61%,且呈现上涨趋势,2005年比2004年增长65%。

二是暴力犯罪倾向越来越严重,一般性犯罪少。

暴力性犯罪是以给被害人造成肉体上的损害为主要手段或以人的生命、健康为直接侵害对象的各种犯罪。从我院近2年审理刑事案件情况看,青少年主要集中在盗窃、抢劫、寻衅滋事、聚众斗殴、故意伤害、强奸等类案件,其中涉及到人身安全的抢劫、寻衅滋事、聚众斗殴、故意伤害、强奸类案件占总数69%以上,2004年审理的26起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抢劫13起22人,寻衅滋事4起8人,聚众斗殴3起8人,1起9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涉及聚众斗殴、盗窃、寻衅滋事等多种罪名;2005年审理的42起未成年犯罪中,抢劫12件24人、寻衅滋事8件12人、聚众斗殴2起3人、故意伤害件3件4人、强奸1件1人,2年来具有暴力性犯罪占犯罪总数的80%以上。

三是共同实施犯罪的居多,单独犯罪的少。

从近两年审理的未成年犯罪案件看,基本都是二人以上的共同犯罪,单独作案的未成年人犯罪不到20%,其中三人以上共同犯罪占40.%左右,有的甚至形成较为固定的团伙。从组成形式看,有的是成年人带未成年人共同犯罪,有的是未成年人团伙犯罪。青少年罪犯虽年轻力壮具有体力优势,但由于他们的思想还不是太成熟,缺乏作案经验,对犯罪心理压力大,且他们大都实施暴力犯罪,担心被害人反抗,总觉得单个人作案势单力薄,故他们经常纠集几人去共同作案形成犯罪团伙,这样既能使部署安排周密,又能在力量上足以抵制被害人的反抗。如我院在2005年审理的2起团伙抢劫案件中,每一起参与作案人员均超过5人,且参与人比较固定,次数较多。

四是预谋犯罪逐步增多,突发性犯罪的仍占优势。从2004年-2005年审理案件情况,未成人犯罪大多没有经过预谋,尤其是寻衅滋事、故意伤害、抢劫出于一时冲动,但也有不少案件体现了预谋性,且逐步成为趋势。如我院在审理的被告人孙某等6人团伙抢劫案件,几被告人在每次抢劫前都经过比较精细的预谋计划,准备好作案工具刀具、手套等,并对如何踩点、分工甚至分组进行部署,体现了较强的预谋性和计划性,也体现了较为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五是犯罪种类多样化,触犯罪名重刑化,主体呈现低龄化、低素质趋势

比较我院2004年、2005年审理未成年人犯罪情况,未成年人犯罪出现触犯罪名多样化、重刑化趋势,2004年未成年人犯罪全部集中在抢劫、盗窃、聚众斗殴、寻衅滋事四种犯罪上,而2005年出现故意伤害、强奸等类型案件,且未成年人所犯罪行越来越严重。近2年,受轻刑罚思想影响,我们对未成年人犯罪量刑越来越轻,但由于未成年人犯罪造成社会危害性越来越大,故处理结果重刑犯越来越多,2004年我院审理的少年犯中没有一人超过10年以上有期徒刑的,被判处5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的6人;而2005年我院被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的2人,被判处5年以上不满10年的10人。如我院在2005年审理的被告人胡某、王某等人多次入户抢劫案中,被告人胡某等6人专门购买作案工具砍刀、手套等物,并事先进行预谋对如何选择作案地点、如何进屋、如何进行抢劫进行周密部署,在实施抢劫过程中用刀架在被害人脖子上,然后分工搜查、抢劫,甚至对被害人进行捆绑、塞嘴等行为,同时这些被告人同时还构成寻衅滋事罪,该案中有2人被判出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未成年人犯罪,在触犯罪名越来越严重的同时,犯罪主体却出现“两低”趋向,一是未成年人犯罪的年龄日趋低龄化。2004年所判处的52名未成年人犯罪中,不满16周岁的6人,2005年所判处的63人中,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10人,比上年增长4人。二是青少年犯罪者的文化素质低,大部分为中低等文化程度。青少年罪犯中,大都接受的文化教育少,好多人小学期间就辍学,甚至就没上过学,初中(含初中中专)以下文盲、半文盲占90%以上。我院2004年至2005年审理的115未成年人犯中,中专以上文化的1人,农民、无业人员占很大比例。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

从犯罪原因上分析,未成年人犯罪主要包括未成年人自身原因、家庭原因、学校原因、社会原因。下面,我们从四个方面作具体的分析。

(一)未成年人自身的原因。

首先,从心理因素分析,未成年人的认识能力、辨别是非的能力、抵制各种不良影响的能力不强,思维容易产生片面性和表面性。他们不能客观的、理智的、冷静的对待各种事物和现象,对比较复杂的社会现象难以正确认识,对自已的行为不能作出正确的估价和评断。其次,从生理因素分析,由于未成年人正处于身体发育期,情绪、情感的社会化还很不完善,行为易受情绪的影响和左右,自我控制能力较差,难以抵制外界不良诱惑,难以有效的控制自已的心理冲动。再次,从未成年人接受教育的程度较低,综合素质较差,分辨事非能力较差,很难应付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影响,经不起诱惑,很容易被别人拉拢、利用,沾染不良嗜好或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义气用事,不计后果等,从而走上了犯罪的道路。从我们审理案件来看,60%的少年犯案发前都有喜欢上网、打游戏、吸烟甚至酗酒、赌博等不良嗜好,游手好闲,无事生非,导致非道德意识增长,导致产生违法行为。

(二)家庭原因。

家庭是一个人生活和成长的第一课堂,家庭环境如何直接决定和影响着子女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因此,家庭教育的好坏,父母道德品质的优劣以及教育方法是否得当,对子女的心理、品德、爱好、理想和行为

举止都有着极大的影响。家庭环境不良或教育方法不当,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一个重要因素。从我们审理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看,大多数少年犯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均存在误区。有的父母文化程度低不会管孩子,甚至对孩子失去信心,不愿管;有的父母离异后,孩子无人管。离婚率的增长使相当一部分未成年人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由于缺乏家庭温暖,会在不同程度上促使他们人格和行为的扭曲,他们或者被坏人引诱误入歧途,或者内心对社会不满而产生报复社会的心理并走向犯罪,或者因受继父(母)歧视而流入社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还有的家庭对未成年人的教育方法不当,要么对子女娇纵溺爱,要么对子女粗暴生硬,要么对子女自由放任,这些不良的教育方法会使未成年人产生人格缺陷,从而成为未成年人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重要原因。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种类型家庭:

一是残缺重组型家庭。家庭的完整是子女健康成长的摇篮,当离婚、死亡或服刑以及其它原因失去了父母中的一方或双方时,家庭的完整性便遭到破坏。这种家庭既给子女心理造成一定伤害,又给子女的家庭教育造成了严重的缺陷。相当多的孩子因此产生深刻的情绪障碍,悲观失望,嫉妒他人,不满现实,形成一种反社会的心理,极易引发犯罪。从我们审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来看,这种类型家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如我们审理的被告人胡某入户抢劫案中,被告人胡某幼年丧父,其母重组家庭,无人对被告人问事,给被告人心理造成一定伤害,觉得家人对自己关心不够,自己单独在外租住,并染上抽烟、赌博的恶性,后因无钱消费而走上抢劫的犯罪道路。

二是父母外出型家庭。随着人口流动比例的增大,尤其是我们当地经济欠发达,不少家庭为了谋生父母双双外出务工,将子女托付给爷爷奶奶或亲属,使子女的管教工作存在严重的缺陷,使一些未成年人因失去了良好的管教条件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从我们统计的数字看,这类未成年犯占到30%左右。同时,还有一些家庭虽然父母没有外出,但由于忙于自己的工作、生意而忽略了子女的教育,也是导致未成年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是溺爱纵容型家庭。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许多家长对子女溺爱有佳,尤其是爷爷奶奶,对小孩有求必应甚至对于他们的无理要求也予以满足,滋养孩子从小养成好吃懒做、贪图享受、好逸恶劳、以自我为中心,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的坏毛病。一旦他们认为家里不能满足他们的无理要求和过高的物质欲望就不择手段,不计后果地干坏事,走上犯罪道路。如我院审理的薛某抢劫案,被告人薛某父亲觉得纳闷,平时家里淌水似的满足薛某用钱要求,怎么还会去抢呢,有一次薛某从家中拿4000元,没到四天就用完了。四是父母素质偏低型家庭。未成年人模仿性强、可塑性强,父母的言行影响着他们的成长,有的父母素质较差不能正确的教育子女,甚至颠倒是非,有的本身就有一些不良恶习,严重影响着子女的成长。如我院审理的唐某寻衅滋事案,我们找其家长了解情况时,其父竟然说他儿子不就打打仗,用刀砍砍人,这有多大事,还夸唐某有本事在泗阳坐车没人敢要钱,简直让我们哭笑不得,感到悲哀。

(三)学校原因。

学校是未成年人除家庭以外的最主要的生活、学习场所,学校和老师对未成年人的影响仅次于未成年人的家庭和家长,有的甚至超过了家庭、家长的影响力。但现行教育制度存在缺陷是不容回避的问题。一是单纯的应试教育忽视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学校为了取得高升学率,以满足社会及家长的期望,在教育内容的安排上,只重视教科书规定的知识教育而轻视思想道德和心理健康教育。二是法制教育重视不够。从近两年审理的在校学生犯罪案件来看,他们的法律观念非常淡薄,根本没有认识到自己行为的严重性,没有认识到自已的行为是犯罪,如有的人认为打打仗,把钱赔了就没事了。三是个别教师素质不高,教育方法不当。有的教师责任心不强,把差生视作“包袱”冷眼相看,使其对学校产生本能的抵触情绪而辍学在家,给社会带来了消极因素。四是学校管理存在问题,尤其对住校学生的课外管理不严,致使少数学生在校外租房居住,与社会的不良青少年接触,而被引诱走上犯罪,从我院审理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来看,案发率比较高的职业中学以及个别民办学校。

(四)社会原因。社会影响也是诱发青少年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不良思想的影响。目前,随着经济发展,尤其是金钱带来的诱惑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社会风气逐步盛行,严重侵蚀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一些未成年人幼小的心灵种上了贪慕虚荣的种子,讲排场、讲吃喝、讲穿戴、好逸恶劳、梦想一夜暴富,经济收入的差距加大,造成了青少年心理上的不平衡,诱发青少年向往金钱物质,使得一些青少年为获不义之财疯狂作案。二是低级影视书刊的影响。近几年,宣传色情、凶杀、暴力的书刊和音像制品一度泛滥。由于未成年人思想不成熟,社会阅历浅,辨别是非能力差,对好坏良莠缺乏全面的判断。在缺乏良性诱导的情况下就会受好奇心的驱使,往往是“一看、二学、三堕落”。如我院在审理一起未成年人聚众斗殴案件时,在问及他们为什么要打仗,几人竟易口同声说蛊惑仔片看得太多了。三是网络游戏的诱惑。近年来,随着网络游戏的发展,网络游戏在给人带来乐趣的同时,也严重影响了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可以说网络游戏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最重要的社会原因。因为网络游戏的诱惑力,不少未成年人经不住诱惑,沉迷于网吧、游戏室,尤其是在校学生在那里结识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有的因为争机子打仗,有的因为没有资金消费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据统计,我院审理的69起少年犯罪案件中,有40余起与网吧、娱乐场所有关,占总数的60%,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三、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对策与建议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导致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涉及社会、学校、家庭和未成年人自身,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互相配合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一)加强家庭管教功能。

家庭是未成年人重要的学习、生活和活动主要场所,对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和心理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作为家长一定要作好子女的管理教育工作:一是要严格要求自己,以自己的言行影响子女的成长,做遵纪守法的模范;而是要营造一个和睦的家庭氛围,给孩子一个温暖的家庭环境,使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三是要关心子女,尤其是对于外出务工的家长,尽量不要父母双双外出,如果确实必须,应经常联子女,加强与子女的沟通,在满足子女物质需要的同时,应重视他们的思想和精神需要,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进行管教。

(二)注重学校的教育功能。

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伸和继续,对未成年人的培养、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学校要要改变那种只重分数,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不良倾向。学校要在传播文化知识培养兴趣爱好,引导个性发展的前提下,使未成年人首先学会做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改进和完善管理制度与教育方法要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把德育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同时还要开展法制教育,切实担负起加强法制教育的重任,使未成年人从小树立牢固的法制观念。

(三)净化社会环境。

社会各方面,应齐抓共管,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为未成年人成长提供一个健康的外部环境。一是要净化大文化市场。相关部门要加大监管、打击力度,净化影视报刊文化市场,加大打击宣传色情、凶杀、暴力的书刊和音像制品,杜绝黄、赌、毒对未成年侵蚀。二是要加大对网吧、游戏室的监管力度和处罚力度。该取缔要取缔、该关闭的要关闭、该处罚的要处罚,坚决避免不法网吧、游戏室给未成年人带来的危害。三是要加强宣传和普法力度。使未成年人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抵制不良习气的能

力,增强法制观念,自觉做遵纪守法的公民。四是加强社会治安,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外部诱因,为未成年成长提供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

同时,笔者还认为,应加快地方经济发展,使一些外出务工的家长能够早日回家务工,为未成年人的成长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四)构筑学校、家长、社会三结合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网络 首先,应加强学校与家长的沟通。班主任要定期家访或召开家长会,对学生情况进行沟通,要加强关心帮教“后进生”、“双差生”或有其他不良行为的学生。其次,学校应当加强与学校所在地的公安部门和居委会、村委会的沟通与联系,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让在校青少年有安全感,并防止青少年犯罪的发生。同时,我们认为,学校方面应定期组织有关人员,在学校周围检查歌舞厅、电子游戏室、书籍和影碟出租室情况,发现有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应配合公安、文化部门进行查处。最后,学校应加强与相关执法部门沟通,加大法制宣传力度。我们认为学校应与相关执法部门沟通,成立法制教育基地或类似组织,不定期邀请相关执法部门就案说法,提升法制宣传的效果。

(五)落实刑事政策,实行司法预防。人民法院要认真贯彻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政策,实行“教育、感化、挽救”方针,寓教于审,惩教结合,使其认罪悔罪,重新做人。一是要探索庭审改革方式,在审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时,可有针对性地邀请学校教师、群团干部或其他从事未成年教育工作者介入庭审,实施心理矫正,从而打消未成年人重新犯罪的心理残余。我院在审理王某等人聚众斗殴案件时,邀请人民陪审员、共青团副书记王柳青同志参加庭审并对未成年犯进行了法制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而上在对未成年人犯罪量刑时,在多适用非监禁刑的同时,也要注意被告人的主观恶性和可塑性。从我们审理的案件来看,大部分使用非监禁刑的少年犯能够改过自新,但有个别的仍我行我素,甚至在考验期又再次犯罪。三是应充分发挥社区矫正中心作用。对于少年犯,社区矫正中心安排专人负责,跟踪帮教工作,建立帮教制度和帮教档案,对少年犯进行长期有效的跟踪帮教,促进其彻底改过自新,避免重新犯罪。笔者在此建议相关部门应重视社区矫正中心的建设,充实他们的力量。

上一篇:宏缘九义校群众路线工作方案.201下一篇:求索的名言警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