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县小学高年级阶段“问题学生”特征的研究报告

2022-09-12

一、小学高年级阶段“问题学生”概念的界定

小学高年级阶段“问题学生”, 就是指3至6年级学龄段的“问题儿童”。“问题儿童”有别与一般儿童, 但他们仍然是儿童。他们除了拥有一般儿童的“共性”外, 还表现出了一些“个性”。此阶段问题学生, 指小学高年级阶段, 由于自我心理因素和外在条件的影响, 性格发生偏差, 情感意志和思维等方面存在心理障碍, 品格上存在问题, 且经常表现为问题行为的学生。

二、小学高年级“问题学生”特征的概述

(一) 问卷调查数据统计分析

客观问卷调查表:

1、爱国主义教育观:

(1) 作为中国人我自豪吗?

A、自豪B、无所谓C、无可奈何

(2) 对升旗仪式持什么态度?

A、非常重视B、重视

C、一般D、不重视

2、人生观和价值观:

(1) 学习的目的是什么?

A、为了挣大钱, 过好日子B、为父母学习

C、为自己前途学习D、没努力学习

(2) 有没有明确的人生理想?

A、有B、不明确C、没有

3、生活态度观:

(1) 对待父母

(1) 会经常自觉帮父母做过家务劳动吗?

A、经常会B、偶尔会

C、家长的要求下才会D、不会, 家务是家长的事

(2) 知道父母的生日吗?

A、都知道B、只知道其中一个的C、都不知道

(2) 对待同伴

(1) 与同伴意见不统一时, 我会怎样做?

A、坚持自己的

B、会考虑别人的意见

C、同意别人的意见

(2) 和同学发生矛盾时, 我会怎么做?

A、会主动解决矛盾

B、他不理我, 我就不理他

C、永远不理他

(3) 对待老师

(1) 对老师说的话都会听吗?

A、都听B、听一部分C、不听

(2) 老师在不了解情况下冤枉了我, 该怎么办?

A、会找老师说清楚B、无所谓C、会马上顶撞老师

(4) 会按时预习, 复习, 主动作业吗?

A、主动性强

B、要家长的督促才会做

C、不愿意做这些事

4、心理个性发展观

(1) 在课堂上开小差, 做小动作, 是每个孩子都可能发生的事, 我

A、从不开小差, 做小动作

B、偶尔会有开小差, 做小动作C自己贪玩, 常常会开小差, 做小动作

C、由于听不懂课而开小差, 做小动作

(2) 对自己取得很好的学习成绩有没有信心?

A、非常有信心B、信心不足C、没有信心

(3) 遇到不顺心的事, 我会怎么做?

A、找父母谈心B、找同伴谈心

C、自己憋在心里D、会找个机会爆发出来

主观问卷调查表

(1) 最喜欢做哪些事?最不喜欢做哪些事?

(2) 心中的最好的家庭是什么样子?

(3) 心中的最好的学校会是什么样子?

选取了贫困县 (巫山12所小学, 其中县城3所, 从四年级到六年级每个年级抽取了一个班;农村9所, 每个学校从这三个年级中各抽取了一个班) 共18个班, 合计2022人为调查对象。统计结果如下:

《爱国主义教育观》的调查中3%的学生认为身为中国人无所谓自豪不自豪, 1%的人认为身为中国人无可奈何。2%的人在参加升旗仪式时在想别的事。调查显示学生主流有很强的爱国意识, 对爱国的具体表现没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人生观和价值观》调查显示, 27%的人认为努力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挣大钱, 过好日子;5%的人认为是为父母学习, 部分学生缺乏远大志向, 学习动力不足。调查显示学生人生观初步形成, 价值观不明朗, 并存在一定的变数。《生活态度观》调查显示, 放学回家, 9%的同学认为家务是家长的事, 要么觉得自己不会做而不去做, 要么认为只管好自己的学习即可;15%的同学在家长的要求下才会帮忙, 并要索取一定的物质奖励;30%的同学不能准确说出父母的生日。调查显示, 80%的同学认为父母给我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30%的同学认为与朋友意见不统一时, 要坚持自己的;17%的同学认为和同学发生矛盾时, 他不理我, 我就不理他;人际关系存在问题倾向的占26%。1%的同学不听老师的话, 老师在不了解情况下冤枉了自己占50%的同学会找老师说清楚, 占40%的同学会马上顶撞老师。不会学习的学生占35%。调查显示学生在处理与父母的关系, 同学关系中, 独立意识加强, 个人的主见增多。最反感老师和同学冤枉自己。《心理个性发展》调查结果显示:注意力不集中的占总人数22%, 缺乏主动性的占36%, 有厌学倾向占38%。自信心不足的学生占30%, 情绪自控力弱的占35%, 挫折应对方法不当的占20%, 调查显示学生心理发展处在一个快速变化期, 近30%的学生存在一定的心理上的偏差。

(二) “问题学生”特征归纳

(实例) 县城一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某某, 原先在一所乡镇小学读书, 其母亲在镇上经营一家小商店, 父亲在煤厂开车运煤。由于平时父母都比较忙, 对儿子的管理也就比较松散。虽然孩子从小就比较调皮, 但成绩还是中等偏上, 动手能力在班上是比较强的。由于家庭条件在农村算比较好。家长就想让孩子到城区小学接受更好的教育。五年级转学到现在的学校就读。一进新学校就不适应新的学习环境, 先是作息时间的不适应, 又与另一名男生由于座位的原因打了一架。寄宿在亲戚家中, 开始放学还是能按时回家, 偶尔一次经过游戏网吧前, 被电子游戏所迷住, 就一发不可收拾。经常逃学, 最后干脆就死活不上学了。在万般无奈下, 家长只好让其放弃了学业, 后来家长听说重庆有专门戒“网瘾”的学校, 便把他送到这个学校去了。

1、个性心理特征方面: (心理发展上有偏差)

(1) 自私、依赖性;自私具有隐蔽性、无意识性和深层次性的。在这里特指极端利己的心理;依赖在心理学上属于人格障碍的范畴, 指缺乏独立性, 将自己的需求依附于他人, 过分地顺从他人的意志。 (2) 暴躁、偏执;在心理学上属于人格障碍的范畴, 常常表现在极度敏感, 对侮辱和伤害耿耿于怀;心胸狭隘, 自以为是, 自命不凡。 (3) 攻击、报复;在心理学上属于情绪障碍的范畴, 主要指以攻击的行为方式对那些曾给自己带来伤害或不愉快的人大打出手。 (4) 早熟、成人化;大都是由于自我意识的觉醒, 渴望摆脱成人而独立, 也与电视、电脑的传播内容有关系。自我意识指的是个体对其自身的认识, 是人在实践活动中对自己以及自己与自然, 他人, 社会等关系的认识和态度。

2、道德行为方面: (道德发展上有缺点)

(1) 说谎、不诚实;诚实, 此阶段孩子的不诚实主要表现在将不属于他的东西拿回家玩, 说慌找父母要钱等。同时家长的说谎也可能引起孩子说谎。 (2) 调皮、说脏话、打架, 一些思维比较活跃, 但成绩一时不是十分理想的学生, 被家长、老师、学校人为地当做“调皮学生”, 而加以特别“关照”, 久而久之使他们的自尊心受到伤害, 进而逆反心理作怪, 最后沦为真正的调皮学生。 (3) 上网、玩游戏, 是由不良需要或开始主要是由好奇、试探等幼稚的心理引起。孩子沉溺于上网, 危害极大。首先会使他们迷失于虚拟世界, 自我封闭, 不愿与人面对面交往。久而久之, 会影响正常的认知、情感和心理定位。还可能导致其人格的分裂, 不利于孩子健康人格和正确人生观的塑造。其次, 迷恋网络还可能使孩子产生精神上瘾。

3、学习品质方面: (学习习惯上有出入)

(1) 课堂上开小差、做小动作, 大都是由于对组织纪律的约束不适应而引起的不良意志障碍, 对学习的坚持性还比较差。 (2) 不按时做作业、抄袭作业, 大都是由于课程的增加, 作业的压力所引起的不良情绪障碍。 (3) 畏惧困难、不愿做难题, 是由于遭受挫折产生的不良情绪引起的。

三、小学高年级“问题学生”特征成因分析。

(一) 内部原因

1、“自我意识”开始成型, 逆向思维得到一定的发展。

他们不再把成人的命令看作应该绝对服从的了, 也不把道德的规则看作是不可改变的了, 他们已经意识到同伴之间的相互关系了。调查中反映了他们追求公平、平等。这种公平不单是父母对兄弟姐妹的要求上, 包括老师对所有同学的态度, 要求。有的孩子已经有了QQ号, 甚至学大人在“开心网”上种菜, 买房子。

2、“向师性”发生变化, 对小“群体”的依赖性加强, 个人受朋友的影响也随之增大。

他们同小集体一起成长, 在集体中彼此关怀, 彼此同情和相互尊重。其中小学生结伴离家出走的重要原因就是如果某个同伴与家庭, 或在学校被排斥, 他们就会感到非常痛苦, 甚至不想继续上学。

3、

由于儿童心理发展具有不稳定性和可变性, 加上年纪较小, 尚未成熟, 辨别是非的能力薄弱, 心理与行为的易变性、波动性比较突出, 所以, 随时可能发生一些使成人为难、不易解决的问题。

(二) 外部原因

1、社会环境影响。

社会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不同步, 后者滞后。不良风气影响了儿童的心理发展。小学生请人做作业, 贿赂同学的现象。电视、电脑的普及, 恐怖片、武侠片、电脑游戏对孩子的诱惑特别大, 暴力、不健康的信息对孩子的毒害最大。

2、家庭背景影响。

我县是劳务经济大县, 绝大多数的农村子女的父母外出务工。“空巢家庭”、“隔代家庭”比比皆是。爷爷、奶奶, 外公、外婆对孩子一味的迁就, 娇宠, 滋长了他们的自私、专横。同时我县又是移民大县, 没有固定工作的城区居民, 喜欢玩乐, 打牌, 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工作的家长工作繁忙, 家庭教育也没有跟上。对孩子听之任之, 疏与管理, 久而久之, 孩子也形成了一些不良的生活、学习习惯。

3、学校教育的影响。

社会对学校教育的期望值较高, 势必加大“功利主义”的滋长。一切只看“分数”的评价机制下, “考考考自然成了法宝”。据调查, 3至6年级有的学科每两周就要做一份试卷, 平均每周都有单元测试。部分问题学生对考试产生了厌倦, 进一步加重了逆反心理。部分农村小学基础条件简陋, 孩子缺乏活动场所。加上出于学校安全的角度, 户外活动学校没办法组织, 社会实践活动组织的得更少。

摘要:小学高年级“问题学生”, 指小学3至6年级学龄段的“问题学生”。其特征主要表现在个性心理、道德行为和学习品质三个方面。其成因受社会环境、家庭背景、学校教育多方面的影响。

关键词:问题,特征,成因

参考文献

[1] 《国内关于“问题学生”界定研究综述》卢尧黄少斌汪学余

[2] 《心理健康研究与指导》胡正亚

上一篇:无菌原料药精干包车间工艺设计下一篇:浅论新时期信访干部必须具备的能力和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