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县品德类“问题学生”的特征分析研究

2023-01-18

贫困县品德类“问题学生”是指经常违反道德准则或犯有较严重道德过错的学生, 有的甚至处于犯罪的边缘或已有轻微犯罪行为。

在当前高度重视素质教育的主流中, 作为教育者, 不光要充分重视学生的“知识素质”的培养, 更加要重视“德育素质”的引导和教育。一些青少年学生品德不端, 无心向学, 纪律散漫, 浪迹社会, 极个别甚至违法犯罪, 危害社会。因此, 这是我们教育者面临的一个刻不容缓的艰巨任务, 也是我校贫困县“问题学生”的形成原因及教育对策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贫困县品德类“问题学生”的特征分类

近几年, 我校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贫困县学生进行研究。现根据调查统计结果, 对贫困县品德类“问题学生”的特征进行如下分类:

1、逆反心理型。

(1) 逆反心理的症状。逆反心理, 是指人为了维护自尊, 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逆反心理有多种症状表现。如对正面宣传不认同、作不信任的反向思考;对先进人物榜样无端怀疑, 甚至根本否定;对不良倾向持认同情感, 大喝其彩;对教育者“顶牛”、“对着干”;对改革及规章制度则消极抵制、蔑视对抗等等。

(2) 逆反心理个案。小雪, 女, 15岁。小时候是一个人见人爱的乖孩子。可后来她变了, 凡事总爱与父母顶嘴, 有时还偏要同父母“反其道而行之”。小学毕业后, 爸妈让她选报就近的一所重点中学, 而她偏挑选了一所较远的中学;父母问她考试成绩, 她明明及格了, 却偏说不及格;有一天气候突然变冷, 小雪的母亲特意给她送去衣服, 她竟当同学们的面把衣服扔在地上。一次上学小雪坐了一回男生的自行车, 父母认为她在谈恋爱, 结果, 他们的友谊果真发展成了爱情, 并私奔出走。

(3) 逆反心理的治疗。逆反心理给青少年的成长和家庭都带来了不好的影响, 所以家长和教育者,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及时予以矫正:

(1) 帮助青少年学会正确认识自己, 认清逆反心理的严重危害及后果。 (2) 要改善教育机制。加强青少年的德育教育和心理素质的培养,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 教育者要因人、因事、因地施教, 并要先交心, 后教人, 才能克服青少年的逆反心理, 达到教育的目的。

2、受腐蚀型。

(1) 受腐蚀型学生症状。贫困县青少年学生因为缺乏对事物的认知能力, 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 所以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和腐蚀。

(1) 社会的不良影响。部分问题学生在学习上找不到信心, 容易受到社会的影响。上网, 赌博, 看黄色书籍等, 这些远比学习有趣刺激, 更容易找回自信, 获得内心的充实。 (2) 家庭的不良影响。俗话说得好:有其父必有其子。受到不良家庭环境影响的学生很难成为一个优秀的学生。

(2) 受腐蚀型学生个案。小陈, 男, 17岁。走读生, 成绩中等。进校不久, 小陈在上课时经常打瞌睡, 有时老师喊不醒, 醒了又睡。后来他家长知道后也引起高度重视, 发现他的床铺的抽屉里藏有几本黄色书籍, 据他交代, 他家附近就有个书店, 那里生意爆好, 经常看到很多学生都到那里租“好看”的黄色书。他听说上网玩游戏很刺激, 在游戏里可以随便打人杀人, 可以当老大, 并且老板服务态度好, 晚上还有夜宵。他还经常参与赌博, 因为他父亲就是一个“赌神”。

(3) 受腐蚀型学生治疗。良好的环境会成就一个孩子, 不良的环境也会毁灭一个孩子。作为教师面对受不良影响的孩子, 要耐心对待, 经常找他们谈话, 对出现的问题进行专门辅导, 鼓励他们。从这类学生身上, 我也明白了一个道理:作为一个教育者, 只有坚持“以人为本”, 用心呵护他们成长过程的每一步, 他们将会给你一个惊喜。

3、破坏攻击型。

(1) 破坏攻击型学生症状。破坏攻击性行为指由挫折造成的愤怒、不满等情绪引起, 对他人的财产或人身进行直接破坏或攻击的行为, 包括殴打、伤人、破坏物品、虐待他人或动物、抢劫等。这类学生主要表现为情绪容易激动, 且不考虑后果, 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 受挫能力差。因为一些小事不顺心就把公物作为发泄的对象, 甚至与同学老师发生冲突。

(2) 破坏攻击型学生个案。王某, 男, 17岁, 是新转来的插班生。外表机灵, 浓眉大眼。他擅长手工制作, 剪纸、科技小制作做得非常好。另外身体健壮, 酷爱运动。但他对学习兴趣不浓, 上课不专心听讲, 经常扰乱课堂纪律, 不做作业, 成绩不理想。是个让同学畏惧、令老师头痛的“打架大王”, 稍不满意, 便拳脚相向, 不计后果。经常和老师顶撞, 与同学相处矛盾多。另外, 他痴迷武打影视剧、暴力游戏, 放学后妈妈经常要去网吧找他回家。

(3) 破坏攻击型学生的治疗。 (1) 与父母保持密切联系, 改变其错误的教育观念和方法。建立和睦的亲子关系, 营造宽松和谐的家庭环境, 使他们的归属与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得到满足。 (2) 合理运用奖惩技术, 坚决杜绝“体罚”, 提倡“以奖代罚”, 及时鼓励、适当奖励陈俊涛的合理行为, 使其正当行为及时得到强化。 (3) 用“注意转移法”进行辅导。发挥他的特长, 帮助他恢复自信心和心理平衡, 逐渐消除攻击性行为。

4、孤僻抑郁型。

(1) 孤僻抑郁型学生症状。孤僻抑郁型学生表现为:不与人交往, 孤单不合群, 郁郁寡欢, 缺乏热情, 长期发展下去会导致自闭甚至自残或是他残。所以这类学生就象一颗定时炸弹, 不可忽视。

(2) 孤僻抑郁型学生个案。某女, 高一, 成绩优秀。因面部烫伤较丑, 进入青春期后产生嫉妒貌美女生的心态, 经常抑郁苦闷, 性格孤僻从不与人说话聊天。曾几次想轻生, 怨父母对她照顾不周, 认为做人没有意思, 不如趁学习成绩好给人留下一个好印象而告别人生, 求得解脱。

(3) 孤僻抑郁型学生治疗。 (1) 加强心理教育:这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基本形式, 其最终目的是保护和促进人的身心健康。 (2) 加强心理咨询:这是帮助受询者克服在人生道路上可能遇到的心理障碍, 使他们能适应社会生活, 处理好人际关系, 顺利完成社会角色转移。 (3) 加强心理治疗:教育者有意识地和困于心理问题的学生建立关心、尊重、了解和指导的关系, 使用适当的心理矫治方法, 减轻或消除不良的心理现象及行为, 促进健全成熟的人格发展。

二、贫困县品德类“问题学生”形成的原因

(一) 自身原因

(1) 遗传原因。 (2) 早期教育不良。 (3) 适应能力差。 (4) 青春期的影响。主观上的成熟感, 独立感, 自尊感与实际上幼稚性, 依赖性, 软弱性形成强烈的反差, 造成主客观上的矛盾。这种特点的学生, 往往经受不住现实中的种种考验, 青少年蓬勃向上的感情基调往往容易被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消极现象所冲淡。

(二) 家庭原因

我校通过对近四千名贫困县问题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 (1) 初中问题学生母亲的文化程度为小学、初中、高中及大学的分别占了43%、46%、10%;高中问题学生母亲的文化程度为小学、初中、高中及大学的分别占了37%、37%、26%; (2) 初中问题学生属于完整家庭、单亲、留守家庭的分别占了55%、32%、12%;高中问题学生属于完整家庭、单亲、留守家庭的分别占了46%、49%、2%; (3) 初中问题学生家庭属于溺爱为主型、严厉管束型、二者矛盾型、暴力训斥型的分别占7%、66%、20%、7%;高中问题学生家庭属于溺爱为主型、严厉管束型、二者矛盾型、暴力训斥型的分别的占7%、61%、27%、5%;

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分析出以下家庭原因: (1) 父母特别是母亲文化程度较低, 家庭学习环境恶劣。 (2) 家庭情绪气氛和道德气氛不良, 缺乏温暖。特别是单亲家庭或是留守学生家庭。 (3) 家庭教育不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过分溺爱, 离异, 不良恶习等都会使孩子失去良好的家庭教育, 使孩子养成不良的习性。

(三) 社会原因

(1) 不良文艺作品的影响。 (2) 不良居住、交往环境的影响。我校通过对三千多名贫困县问题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初中问题学生的居住环境为农家小院、工人集中区、公职人员区、各类混杂区的分别占46%、4%、16%、33%。 (3) 社会不正之风的影响。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 金钱第一享乐至上, 个人主义等思潮和不良的社会风气的冲击, 以及“黄赌毒”的影响之下, 腐蚀了青少年学生的灵魂。甚至使其慢慢地走向违法犯罪。

(四) 学校原因。

(1) 办学思想存在偏差。 (2) 教育者本身尚有不少薄弱环节。 (3) 教育内容和方法存在不适应。 (4) 在教学方面存在不少矛盾。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社会上和一些家长片面理解教育质量, 把升学考试成绩作为衡量一所学校办得好坏, 一位教师工作的优劣的唯一标准。学校一些领导和教师只重视文化知识教学, 忽视了思想教育。

(课题编号:05270458)

摘要:在贫困县的教育中, 在千百万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同时, 我们必须看到, 有一定数量的令人忧虑的品德类“问题学生”的存在, 尤其在初中阶段比较突出, 并有逐步扩大的趋势。所以对贫困县品德类“问题学生”的研究迫在眉睫, 且尤为必要。本文将问题学生分为逆反心理型、受腐蚀型、破坏攻击型和孤僻抑郁型四种类型。然后论述四种类型的特征及形成原因并思考今后教育的对策。

关键词:品德类“问题学生”,逆反心理型,受腐蚀型,破坏攻击型,孤僻抑郁型

参考文献

[1] 《教育学》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系,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7月版.

[2] 《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公共必修心理学教研室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6.

[3] 《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8年第10期.

上一篇:政府预算绩效管理现状及策略下一篇:浅析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绩效评价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