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贫困学生的心理问题与对策研究

2022-09-10

近几年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 教育及生活支出的逐年提高, 给一些来自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压力。据教育部统计, 目前经济困难学生占在校学生的15-30%, 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占在校学生的8-1 5%。来自中国扶贫基金会新长城项目部提供的资料显示, 48.5%的贫困学生心理压力较大, 有自卑倾向, 引发的各种问题日趋严重[1]。

1 贫困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

1.1 较强的自卑心理

自卑是高校贫困学生中比较突出的心理问题。他们大都来自边远的贫困地区, 家境贫寒, 每天节衣缩食过日子, 别说追求时髦、流行的服饰, 就连自己每天的伙食都在担忧, 因而与那些过着衣食无忧, 大把花钱的同学相比, 一些人难免产生心理上的巨大反差。由于原有的教育条件相对薄弱以及受其自身经济条件的限制, 他们发觉自己在经济、知识技能等许多方面与其他同学相比差距悬殊, 遂有自惭形秽之感, 愈加缺乏主动与人交往的勇气和信心, 久而久之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

1.2 焦虑心理

贫困学生在求学过程中, 承载着家庭和个人对未来很高的期望, 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彻底改变家庭的贫困和现实命运。然而, 在现实生活中, 有许多问题是难以通过他们自身的努力和拼搏得到解决的。同时他们每年还要应付对贫困生来说高昂的学杂费和生活费, 加之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 社会竞争剧烈, 面对“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机制所承受的巨大就业压力等等, 使他们产生焦虑心理。

1.3 虚荣心理

由于一部分贫困学生不能正确对待自己所面临的困难, 采用各种手法伪装自己、掩饰自己。这是一种极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 虽然达到一种暂时的心理平衡状态, 实际上内心却在忍受着更大的心理痛苦和压力, 对于自身健康发展十分有害。

1.4 敏感心理

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很敏感。容易把同学交往中的一些正常行为加以误解, 或者是把一些小的误会加以放大;由于激烈的竞争、繁重的学习、陌生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以及各种不同的价值观念的冲击, 一些贫困生变得敏感多疑。

1.5 偏执心理

1.6 逆反心理

2 贫困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常见原因

2.1 家庭因素的影响

贫困学生大多家处在经济贫困落后的偏远农村;家中人多或父母下岗, 收入少、负担重;父母离异, 一方抚养孩子困难;家庭成员有病等变故导致家庭负债等等。

2.2 社会因素的影响

主要表现为:一是在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下, 各级各类学校长期以来忽视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 导致一些贫困生心理上的先天不足;二是学生之间贫富对比产生的影响, 学生消费水平相对悬殊, 给囊中羞涩的贫困生带来了沉重的心理负担, 增添了许多烦恼;三是社会上一些善意的举动实施不当或失误造成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失衡, 导致一些贫困生虽然在经济上得到了救助, 但心灵上却遭受了挫伤, 感到在接受“施舍”的同时, 又使原来脆弱的自尊心受到伤害, 从而加重了心理压力;四是社会文化的不良因素加剧了贫困生的心理困扰。在市场经济大潮中, 以金钱为唯一目标的亚文化, 使人际关系变得势利和冷漠, 加强了贫困大学生对金钱的渴望, 更加看重物质利益的作用, 导致心理失衡;五是新的就业制度加剧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2.3 个体因素的影响

不少贫困大学生表现出:过分敏感与性格孤僻内向、焦虑与抑郁、偏激与逆反、自我放弃与自我怜悯、自我调试能力偏低、自我认同偏差, 这样往往会导致他们心理问题的出现。

3 增进和维护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的对策

3.1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帮助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高校要从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 重视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充分发挥基层党、团组织和学生社团、辅导员、班主任、任课老师、学生干部等的作用, 结合当前贫困生的思想实际, 认真分析其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心理性格特征, 以及由此带来的种种不同行为表现, 通过专题讲座、个别谈话、座谈讨论、典型案例教育、演讲辩论赛、主题活动、班级社团活动、家访等切实有效的措施, 帮助、引导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2 进行挫折教育, 开展心理咨询

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使他们正确认识前进道路上的挫折是不可避免、暂时的、可以战胜的。正确的态度应该是不回避、不气馁, 鼓起战胜挫折的勇气, 树立战胜挫折的坚定信念。在不利和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要深入了解贫困生的家庭情况、心理状况、思想状况、生存状况, 定期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工作, 建立贫困学生心理档案, 做到关注其动态、研究其心理、分析其特点、把握其需求, 来捕捉他们的异常行为、异常情绪;积极开展个别咨询、团体辅导活动、心理咨询门诊、心理行为训练、心理信箱、热线电话咨询、网络咨询等多种形式, 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提供经常、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

3.3 开展集体活动, 鼓励他们积极参与

多开展一些促进同学之间互相交流的积极、有意义的活动。通过活动, 增加同学之间的交流和了解;辅导员、班主任应多了解学生找到贫困生一些自身优势, 如他们大多动手能力强, 能吃苦, 组织活动时给他们进行适当的分工安排, 使他们感觉到自己被重视和自己的能力被肯定。

3.4 完善贫困生助学体制

从实际需要出发, 采取有效措施, 不断完善资助体系, 从物质上解决贫困生的基本生活问题, 这也是解决贫困生心理问题的基础和前提。高校要不断完善“奖、贷、助、补、减、免、缓”等助困制度和措施, 在竞争机制的框架下进一步扩大对贫困生的奖学金覆盖面, 加大奖学金力度;探索设立专门用于奖励优秀贫困生的奖金, 使其通过勤奋学习获取除国家、省政府资助外较高额度的奖学金。积极争取社会多方面的支持, 建立各种“爱心基金”, 设立多种专项奖助学基金和建立定向委培制度。

摘要:随着高校教育的改革, 出现了高校贫困大学生群体。充分认识这一群体的心理问题, 解决他们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 是高校工作者不可懈怠的工作。本文分析了贫困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及产生的原因, 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贫困学生,心理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  中国扶贫基金会新长城项目部.中国优秀特困高考生调查报告.

上一篇:浅谈5G网络下的云计算运用下一篇:论我国隐名代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