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县“问题学生”道德行为养成因素及其对策

2022-09-10

一、“问题学生”的特征

“问题学生”是指那些品行或学习表现相对落后的学生。通常有以下特征:责任意识差, 意志薄弱, 是非、善恶标准模糊;学习自觉性和目的性不强;自控能力差, 争强好胜, 疑心重, 攻击性强;丢弃传统美德, 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他们在班级中人数虽少, 但活动能量大, 影响面广, 破坏性强。

二、现状分析

我校作了个问卷调查, 调查表明:在同学遇到困难时, 41%问题学生置之不理, 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在对待金钱问题上, 46%问题学生认为“有钱就能得到一切”、“幸福就是有花不完的钱”。绝大多数问题学生道德存在问题认为“吃喝幸福”、“金钱万能”“哥们意气”, 45%问题学生纪律观念淡薄, 认为打架无所谓。问题学生的道德认知, 存在一些严重错误倾向。

三、成因

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主要有如下方面:

1、客观条件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 电视、电脑、杂志的普及, 信息得以迅速传播。其中, 有积极的, 有消极的, 有自觉的, 有自发的, 有难以无法控制的影响。改革开放和发展商品经济, 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同时也唤醒了人门心目中的自我意识, 为每个人的发展创造了更大的空间与更多的机遇, 这也导致了社会既有价值观念的分裂和冲突。新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尚未建立, 加上来自于社会、家庭与学校教育影响的不协调给青少年学生在道德价值观念与行为的选择上带来了相当的困难。

2、主观因素的影响。

学生自身是一个不稳定的群体, 生理心理的不断变化, 使他们认识并不稳定, 世界观尚未成熟, 易受外界的干扰, 道德认知容易产生困惑和动摇。他们对人际关系和权威尚缺乏应有的信任, 对个人的职责尚缺乏应有的信守, 面对社会上仍存在的极端利己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及其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 尚缺乏抗诱能力, 形成了不同程度的追求物质性和感官快感性的及时行乐倾向。他们的品德尚未定型, 其价值观难以定型, 经常处于动荡变换之中。

3、学校因素。

⑴教育导向存在偏差。学校仍在实行“应试教育”, 追求升学率, 忽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 忽视对中华传统美德的培养。重智育、轻德育, 重课堂教学, 轻社会实践。⑵学校德育脱离社会现实和学生实际。学校不能及时有效地系吸收社会现实中积极的目标和价值取向, 德育内容不能贴近现实生活, 德育的吸引力和有效性不强, 甚至让他们产生逆反心理。方法简单, 流于形式。如中小学开展学习先进人物, 大多只召开主题班会, 应付了事。长期以来, 学校道德教育偏重口号。缺乏必要的检查、督促评价考核措施, 教育道德中光提要求, 不重视落实情况, 久而久之, 学生不但养成了言行不一的习惯, 从而妨碍了学生从知到行的转化。⑶教师教育行为不当。不少教师缺乏对后进生和差生的关怀和帮助, 存在歧视学习成绩差生现象, 从而导致部分学生自暴自弃, 厌学、逃学、辍学、过早地流入社会。⑷心理咨询工作欠缺。目前在各地学校中, 真正开设心理课和心理咨询室的数量甚少, 心理健康知识未能在中小学生中普及, 大多数学生不懂自我心理调适, 缺乏消除心理困惑、提高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

4、家庭因素。

“问题学生产生于问题家庭, 问题家庭必定产生问题学生”。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研究表明, 70%问题学生家庭教育存在问题。不良家庭对青年学生不健全人格的形成具有最原始的影响。主要有下面几方面例子:⑴家庭结构有缺陷。家庭疏于管理和教育, 极易导致学生放任自流, 出现问题。⑵家庭教养方式不当家庭教养方式不当具体表现在娇宠、溺爱, 简单粗暴, 放任自流, 期望过高, 缺乏情感沟通等方面, 这都有可能导致学生出现问题。⑶父母的不良恶习, 直接延续到下一代。⑷家庭气氛不和睦。给青年学生带来不安全感。⑸家庭过于贫困, 让学生产生自卑感, 易形成孤僻、内向的性格和敌视社会的心理。⑹家长自身素质不高。目前我国农村未成年人的父母整体文化程度较低, 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父母分别占28%和34%;中专、高中文化程度的父母分别占24%和16%;大专文化程度的父母分别占8%和4%。父母有赌博和不良嗜好的占被调查未成年人的46%。有些父母经常赌博, 出入歌舞厅, 美容厅等不良公共场所, 从而诱发子女产生不良行为, 形成不健康心理, 而且年龄越小, 其个性受父母的影响越大。

5、社会因素。

⑴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市场经济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使人们以“金钱关系”衡量一切, 造就了青年学生的极端利己思想, 对他们带来不利影响。⑵封建迷信思想、歪理邪说的影响。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封建迷信、歪理邪说、反社会思潮的思想, 严重腐蚀了青年学生的思想。⑶大众传媒中不健康内容的影响。影视作品和报刊杂志中色情、打斗场面, 使青年学生盲目模仿, 危害极大。⑷青年学生活动场所相对缺乏。目前适合青年学生的社会活动场所相对缺乏, 许多学生只有到成人歌舞厅、网吧、游戏机室、台球室等场所参加娱乐活动, 这就让许多学生沉湎于网络世界。

四、对策

青年学生正处于寻找学习偶像, 确定人生观, 走向成熟时期, 思想动荡、世界观尚未成熟。因此, 加强青年学生道德建设势在必行。

1、提高学生德育认识。

目前, 很多学生缺乏理想、缺乏信念、价值观念错位。学生德育工作难以开展, 因此必须加强德育工作, 提高学生德育认知。如何提高学生的认知呢?树立和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深入进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教育、中国革命传统教育和中国历史教育。进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与国情教育, 引导青年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 正确认识国家的命运和前途, 把个人的成长进步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祖国的繁荣昌盛结合起来, 为担负起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光荣使命做好准备。从而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 科学的世界观。努力培育青年学生的劳动意识、创造意识、效率意识、环境意识和进取精神、科学精神、以及民主法制观念, 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自主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 引导青年学生保持蓬勃朝气、旺盛活力和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激励他们勤奋学习, 大胆实践、勇于创造, 从而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

2、注重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

情感是人特有的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 它对人正在进行的认识过程起评价和监督作用, 它对主体产生道德需要, 形成观念、信念起着中介作用。道德情感是人们形成一定道德信念的前提和基础, 对学生主体性发展起着激发动因的作用。在人的心理过程中, 情感是最活跃、最积极、最核心的因素。因此, 在育人的过程中, 抓住情感这一核心要素, 也就抓住人的本质。列宁说“没有了人的情感, 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首先, 我们应重视与学生的情感沟通。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学工作的成效。和谐、友好、信任的心理环境为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其次, 我们应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注重学生与学生的情感沟通注重学生与家长的沟通, 既培养了学生各方面优良品质, 又为学生出身社会培养社交能力打下良好基础。

3、注意学生意志的培养。

意志是人们根据理智的判断而自觉朝某个目的行动的内部过程。首先, 教师应加强自身意志的培养, 以益于言传身教。我们应加强学生意志的培养, 如加强社会实践锻炼, 组织开展“徒步夏收”“负重远足”“待命行动”“山区考察”等活动, 让学生在艰苦条件下通过磨练增强意志, 改掉不良习惯, 自觉规范行为。

4、加强学生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 往简单方面说, 只有一句话, 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道德行为是人们在道德规范的调节下, 在行动上对社会做出反应, 道德教育最重要的目标就是把道德原则, 道德要求化成学生自觉的行为。青年学生进入青春期, 生理和心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学生的认知水平具有一种模糊性, 是非观念不够明晰, 似懂非懂, 自我控制能力不够强.学生阶段被认为是"危险期", 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 也是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形成的重要时期.培养和锻炼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思想品质, 必须从严要求, 严格执行纪律。

(课题编号:05270458)

摘要:本文阐述了“问题学生“的特征, 就“问题学生的道德现状进行了分析, 指出了道德行为养成因素, 并就提高学生德育认识;培养学生情感、意志、道德行为习惯等方面采取了积极对策。

关键词:“问题学生”,学校,家庭,社会,意志,情感,道德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 易连云.重建学校精神家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

[2] 张仁贤.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方法与策略、[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8.1

[3] 李玲.中学生道德行为养成因素及其对策、[J].重庆.科学咨询.2009 (3) .

上一篇:高校艺术生思想教育问题及对策下一篇:不同风格音乐对驾驶疲劳缓解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