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课程教学诊断报告

2024-05-10

高职课程教学诊断报告(通用9篇)

篇1:高职课程教学诊断报告

汽车电器课程教学自我诊断报告

汽车工程系 李伟

一、教学设计方面

关于《汽车电器课程》的教学,我是按照“理实一体”的基本思路进行实践也证明,这种教学思路是比较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汽车电器的特点。这一思路很好地体现出教师对于教材的处理、驾驭能力,能做到“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在备课的时候,我就对教材、参考书翻阅并阅读多次,并思考这一课时内容的地位及前后联系。以及学生要学会什么,培养什么。这样,对教学有了整体性的把握,在备课的时候充分考虑,因此,这堂课的目标预设与课堂教学的目标完成是一致的,教学重难点的突破也是到位的。

通过自己认真的备课,设计教案,完成了这两课时的教学,但是教学之后觉得好多需要改进的,现自我诊断分析如下:

二、主要症状

经过对两节课的课后自我评析,觉得这两节课的通病都是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过于单一。在两节课的课堂教学中所有的问题回答都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一问一答的单一形式,缺乏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二、病因分析

从上述症状的表现和课后教师的自我反思我们觉得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首先是就怕完不成预先安排的教学内容,而事实上还是都没有完成预定的教学内容;其次上课老师对新的教学观点和新的教学理念还没有实实在在地融合到自己的课堂教学实际中去。

三、对策研究

根据两节汽车电器课出现的主要症状,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方向:

1、重温有关新基础教育的理论,转变旧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观念,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2、正确把握“用教材”与“教教材”之间的关系,我们要研究新教材,主要要领会新教材的编写意图,要灵活使用新教材;

正确把握“汽车电器知识”与“实践能力”之间的关系,我们教师决不能还停留在“教书匠”的角色上,要为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奠定基础,我们不是要把课本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要让学生明白汽车电器发展的过程,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3、要以促进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为出发点,制定教学目标

学生的发展应包括知识、情感、态度、能力、个性、创造性等,制定教学目标时要全面考虑。既“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目标。

4、要鼓励每一个学生充分参与

教师应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创造一个人人都能参与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注重学生“动手能力”与“汽车电器理论知识”的结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期,教师应了解学生的兴趣、原有的认识、经历及其所关心的实际问题。对于学习存在一定困难的学生,教师更应该提供帮助和指导,发现他们的每一点进步并给予及时的鼓励。

5、要善于及时启发和引导学生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真实的情景中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使学生的认识逐步得到发展。

在探究活动中要求学生认真做好观察和汽车电器实验结果的记录与分析,鼓励学生运用口头、书面、图表等多种方式进行交流。在学生之间营造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气氛,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用实际操作来回答质疑的能力,鼓励学生进行开放性的讨论,对彼此的科学解释提出批评和质疑,要引导学生学会放弃错误的观点,接受更合理的科学解释。

6、要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利用协作性的小组形式开展探究活动,使每一个人都能参与小组工作,使学生认识到小组的成员在探究尝试中各有所长,其知识和技能可以互补,通过这种活动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我们要思考如何为学生的主动探究搭建理实一体课堂教学的平台,包括在课堂教学中要灵活使用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

要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在汽车电器教学中尤其要注意教学情景的创设和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以上这些是我在教学之后的诊断,相信通过不断学习反思,不断修改,会有更大提高。

篇2:高职课程教学诊断报告

关于高职语文课程与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

《转型期高职院校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组

执笔:蒋郁葱

在近年从中等师范升格为高职的院校里,作为文化基础课的主课大学语文处于一个非常尴尬的地位,关于高职语文课程与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不但通用的教材没有摆脱普教教材编写思路的束缚,实际教学中表露的如“沿用中师教学模式,缺乏职教特色”之类的种种弊端,更严重影响到这门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有些学校有些专业甚至不再开设该门课程,而以其它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代替。可以说,大学语文课程面临“下岗”、语文老师则更面临“下课”的危机,这不能不促使我们认真审视转型期高职语文课程的教学现状,并围绕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对此重新认识,并进行卓有成效的改革。

北海职业学院省级课题《转型期高职院校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研究》将高职语文课程与教学现状的研究作为一个重点,旨在准确把握、深入分析教师和学生对现行教材的看法和使用效果,及这门课程受欢迎的程度和存在的问题,以便寻求有针对性的工作对策。本问卷调查即为该课题于2006年秋季在北海、河池、贵港三城市的职业学院进行的专题调查。

一、调查的准备和实施

问卷的编制:调查问卷由课题组编制。共包括11个题目,提问可合成四个方向:对现行教材的看法、对新编教材的建议,对语文教学目标的认识、对现行课堂教学的评价,调查报告《关于高职语文课程与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

问卷中的询问调查采用单项或多项选择的方式。

调查的样本:一半来自本课题组所在的本学校的学生,另一半来自河池和贵港两地职业学院。三个学校都是由中等师范学校升格为高职院校的,基本情况大致相同。学生总数350人。

调查的实施:调查组将调查问卷及进行操作指导的说明发放给参与调查的各个学校,由各校的语文教师组织实施调查。采取集体调查方式,完成后当场回收。调查后,样本学校将问卷寄回本校,由本校课题组人员组织课题参研人员负责组织数据录入,使用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

本调查共回收问卷350份,其中全部回答的为有效问卷,共314份。课题组对调查数据进行了全样本统计分析和分类比较分析。

二、样本学生对高职语文教材与课堂教学总的印象

三地职业学院使用的高职语文教材都是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大学语文》、《应用写作》、《财经应用文写作》等,中职阶段则仍然沿用语文出版社的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语文》。以下为调查主要内容及结果显示。

1.较喜欢的教材内容是文学作品部分。

参与回答第一题“你对现行教材最满意的编排内容”的314名学生中,有138人选择了“文学作品部分”,其中以北海占比例最高,达63.83%,河池比例最低,为 23.33%。选择“应用文部分”最多的是贵港,比例为45.78%,差不多占该校参与问卷调查的学生的一半。三地表示“没有最喜欢的编排内容”的占总比例的20.70%。(见表1)

2.最喜欢阅读和学习写作叙事性作品如小说。

超半数学生表示最喜欢文学性和故事性强的叙事作品(57.64%),其次是诗歌类的抒情性作品(32.48%)。而仅有12.74%的学生对科技小品之类的说明性作品感兴趣,这个比例甚至低于对实用性作品的选择(16.56%)。与此联系,多数学生认为,高职语文教材应该涵盖“阅读欣赏”和文学作品的写作(比例分别为56.73%和42.04%),而对应用文写作的热衷度相对低一些。(见表2和表3)

3.高职语文教材应侧重实用性文章的写作。

篇3:高职课程教学诊断报告

1 教学内容选取

作为教师,只有了解现场维修人员的工作,才能知道我们教学中的重点是什么。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数控维修人员要对模拟电路、数字电路有较深刻的理解,他们通过电烙铁、万用表、示波器修理损坏的电路板。但今天的数控技术紧随IT技术发展,电路板已被专用的大规模集成电路所取代,数据传送也由“并行传送”为主改为“串行传送”为主,目前示波器、万用表仅作为一些并行信号或静态信号的检测工具,对于CNC本身和数字伺服部分维修帮助非常有限。可以这样认为,今后现场维修人员能够处理的硬件将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借助各类软件及相关技术资料(厂家和数控系统提供),及时准确判断故障类型,确定维修方法。为了达到上述要求,必须建立“理”“实”一体化教学体系,在教学内容设计上应注重数控机床结构和数控系统的多样性,课堂上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能够触类旁通,由于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不断应用,要有一定的学习能力,跟上现代数控机床的发展。为了体现这一思路,可以将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设计如下:

(1)注重3个层面训练:即学生阅读电气图纸的训练;查阅相关维修资料的训练;故障检测与排除的训练。(2)6个教学内容模块:即数控机床低压电器部分的故障分析;数控系统的硬件装接;数控机床机械拆装及故障;可编控制器的应用;数控机床机电联调;数控机床常见故障排除。

通过上述教学内容的安排,使学生掌握数控机床维修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2 做好相关知识拓展的教学

笔者总结自己多年数控机床调试维修的经验,认为要想快速准确地判断故障,适应数控技术的发展,必须拓展相关知识,加强理论基础。如本课程所需的一些专业基础知识包含在计算机原理、电子技术、电气控制与PLC、数控原理、液压原理、数控机床结构等课程中。学生如果在学习数控机床维修之前,对上述相关专业知识缺乏了解或者遗忘,在上课时会感到很吃力,听不懂,更谈不上有自己对故障现象的分析理解,在实践中无从下手,逐渐丧失对课程的学习兴趣,缺乏专业知识,也不利于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在典型故障分析过程中,对所涉及的有关专业知识,要进行适当的补充和拓展,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掌握所学内容,拓宽维修思路。如在讲解数控机床回参考点故障时,就必须增加数控原理中光电编码器的知识点,这样学生才能理解回参考点工作原理。而讲解电动刀架常见故障分析时,需补充霍尔开关的相关知识,学生才能理解刀架转不停的故障检测方法。有理论做基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数控机床故障才能快速准确地定位,增加学生学习该课程的自信心和兴趣。在数控故障中,往往是同一现象,原因却很多,没有理论作基础,光靠经验是不行的,这也是目前部分企业在岗电工,至今仍无法承担数控维修的原因。

3 教学中合理安排实践教学

由于数控机床采用的数控系统专业性非常强,不同品牌数控系统,其结构、诊断方法、参数设置差异非常大,作为职业技术教育,数控维修授课及实训设备应该有针对性,由于各种原因,大部分学校实训设备不能完全跟上数控系统的更新,因此很难培养走出校门就基本满足企业需要的数控维修调试人员,在教学环节中必须注重加强学生实践环节的培养,可以采用如下方式:数控维修仿真─数控系统连接调试─数控机床整机故障维修。

(1)仿真实训主要开设数控机床结构和系统连接实验,使学生掌握数控机床结构及数控系统主要接口的硬件接线,使每名学生都有练习的机会。(1)机械部件的安装:在仿真实训中完成数控车床刀架、主轴、加工中心整体拆装等训练。(2)系统连接:根据给出的电气图纸,选择典型数控系统完成电器连接。在仿真实训中,可以确保每名学生都有操作机会,为后续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数控系统连接调试实训,学生在对数控系统的连接调试过程中,加深其对数控系统参数、PLC程序的理解,遇到问题时,阅读数控系统提供的相关技术资料,教师能够针对学生调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现场指导,有利于学生故障诊断与维修能力的提高。笔者认为此部分的教学内容至关重要,它是数控维修的基础,必须进行系统的训练。

(3)数控机床整机故障维修,教师结合工厂维修实例在数控车、铣床或加工中心上设置典型故障,再由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故障原因分析,利用相关仪器诊断,最后把故障排除。通过真实机床训练,使学生进入企业后能够尽快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

例如,在进行数控机床主轴驱动系统故障诊断教学内容时,教师先集中讲解数控机床主轴构成,驱动方式,主要硬件连接、参数设置及如何根据故障现象进行分析等。学生只能在数控机床故障实训台上练习变频主轴的维修,而伺服主轴的维修仅在课上讲是不够的,因为工厂还有一大部分中高档数控机床是采用伺服主轴。这部分内容,学生通过维修仿真软件,也得到了训练。通过教学实践,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启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思维,激发其学习兴趣,学生学习的热情会更高。教学实践也能引导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掌握数控机床维修的方法和步骤。

4 先进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的多样性,既可以丰富授课内容又可以提高课堂效率,采用动画、多媒体课件、实训、工厂参观及数控维修仿真训练等形式组织教学,不仅能使教学直观、形象,也是对目前实训设备数量不足的有效补充,使每位学生都能得到训练机会。如在讲授数控车床四刀位电动刀架维修时,通过在数控维修仿真软件对刀架的拆装练习,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掌握刀架的结构、动作过程,能够准确地对数控车床换刀时出现的故障进行分析及机械拆装。

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必须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技术资料,如电气原理图、电气说明书、机械结构说明、数控系统维修手册、参数手册、操作手册、低压电器元件选型样本等,学生才能够顺利完成每一次课的学习任务,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查阅资料的能力。教师切勿在讲台上直接提供信息,而要引导学生查找信息。

5 师资队伍

作为数控维修的专业教师,要求教师不能脱离生产实践,否则授课内容与实际脱节,将直接关系到所培养学生的质量。教师必须经常下厂锻炼,参与企业产品设计、调试,提高自身水平,一方面能跟上数控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在教学和指导学生方面才能得心应手。定期聘请生产一线有实践经验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和教师学生座谈或指导实践教学,了解企业的需求和维修技术发展方向,是非常必要的。

在数控维修课程的日常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和实际之间的渗透,合理建构教学内容体系,数控维修授课内容要以“必需、够用”为度,使其较好地贴近实际岗位需求。为了提高授课效果采用“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模式;注重职业素质的养成,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培养特色。

参考文献

[1]甄久军.基于项目化教学的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课程改革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0(8):26-28.

[2]余新.我校数控维修课程改革的几点建议[J].科技信息,2010(8):100.

篇4:高职课程教学诊断报告

摘要:本文是关于项目教学法在高职应用文写作课程运用的问卷调查报告,调查研究发现:项目教学法能有效提高课程的趣味性和参与性,对综合能力的提高有积极作用,但也显露出学生参与度参差不齐,教师过程指导不够细致,评价体系不够完善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完善项目教学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高职;应用文写作;项目教学法

一、调查背景

为了努力使《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杜绝低效、无效的状况,尽力使高职院校毕业生在职业能力的水平上具有自身的竞争力,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在2014级开展“项目教学法在《应用文写作》课程中的运用”的课题研究,旨在为应用文写作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有益启示。

二、调查目的

1.了解当前项目教学法在应用文写作教学运用现状。

2.为进一步完善项目教学法提供参考与依据。

三、调查时间

2015年6月21日至2015年6月22日。

四、调查对象和方法

对2014级抽取7个班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五、调查情况概述

发出调查问卷170份,收回162份,收回率95%,其中有效问卷162份,提取162份调查结果。调查问卷共设16题,第1一15题为选择题,第16题为主观题。

六、调查结果分析

通过对调查所获数据进行统计整理,围绕项目教学法的积极作用、学生参与情况、教师过程指导、考核评价机制以及学生对项目设置的建议等,笔者作如下结果分析:

(一)项目教学法能较好提高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及综合能力

在项目教学实践中,采取公司制,学生分别担任教师助理(4.3%)、老板(14.2%)和普通员工(81.48%),参与到“公司创建”“创业与融资”“开展业务”“模拟招聘”等项目中。其中90%的学生喜欢项目教学法,并认为项目教学法能让他们有效地掌握常用应用文的写作。在对综合能力的促进方面(多选),72%的学生认为团队合作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其他能力依次是信息处理能力(47.53%)、沟通协调能力(46.3%)、解决问题能力(45.7%)。

由此可见,项目教学法能有效提高学生对应用文写作课程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和综合能力,应进一步完善与推广。

(二)学生参与情况较好

调查显示,80%的学生认为项目教学法中,学生是促进者,主导者,教师是聆听者,参与者。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18.52%的学生认为所在公司的合作及项目开展很好,每位成员都能积极参与、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各项任务;50.62%的学生认为较好,大多数成员能积极讨论并参与各项任务;18.52%的学生认为一般,半数成员能参与,基本完成任务。另外,6.8%的学生认为较差,每次都只是组长或个别成员真正在做事,其他人不闻不问;5.6%的学生认为很差,没有人认为需要讨论、共同协作,事不关己,各干各的。其中,48.77%的学生积极参与,19.75%的学生组织并安排项目活动,12.35%的学生参与部分项目,11.73%的学生独立完成项目。

总体来看,学生在项目完成过程中的参与度较高,但有的公司项目是部分员工参与,有的甚至是老板或个别组员独立完成,仍然有小部分学生没有真正参与到项目中来,事不关己,不闻不问。如何更好地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还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教师过程指导仍待加强

据调查,41.98%的学生认为教师最应加强过程的指导,32.72%的学生认为教师应多提供关于项目实施方面的资料,20.99%的学生认为应加强对项目的讲评。9.9%的学生表示不喜欢项目教学法,其中38.27%反映不知道怎么做,18.52%认为麻烦。此外,30.25%的学生认为教师应以项目贯彻教学,让学生在项目中学习应用文写作,参与团队考核;33.33%的学生认为在应用文写作课程的学习中,教师应讲授写作技巧;22.84%的学生认为教师应传授知识点;16.05%的学生认为教师应提供情景,让学生练习写作。

可见,教师在实施项目教学法中应加强过程指导,让教师助理真正起到师生之间桥梁的沟通作用,及时了解学生在项目实施中的问题与困扰,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并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及时调整项目实施要求。另外,应用文写作作为一门写作实践的课程,教师也不能忽略写作技巧的传授。

(四)实行360度考核

在考核评价方面,包括平时、期末两个部分,制定了较为具体的考核细则。在“你喜欢的考核评价方式(可多选)”中,49.38%的学生认为应学生自评,48.15认为应公司互评,38.89认为应老板、员工互评,22.84%认为应教师助理、老板互评,认为应教师评价的为41.98%。

由此可见,在考核评价方式方面,要不断地放权,让学生真正参与进来,实行360度多维度考核,教师评价;学生自评;教师助理、老板互评;老板、员工互评等结合起来。进一步完善考核评价评分细则,让评分不流于形式,真实有效。

七、调查后的反思

从调查结果来看,采用项目教学符合教师的期望和学生的要求,是一个正确的选择和发展方向。但是,在项目教学的实践中还存在不少不足之处,有待改进和完善。

(一)转变教师观念

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将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由教师教,学生学,转变成教师导,学生学,通过探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问分享彼此的见解和知识,创设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氛围。

(二)整合项目设计

由于高职学生理论知识薄弱,理解能力较差,综合素质偏低,如果将应用文写作教材中所有内容都进行项目化教学,容易弱化理论知识,很难达到预设目标,因此应对相关内容进行整合,项目设置应结合大学生活,重点完成调查报告、模拟招聘两个项目。结合大学生活确定调查内容,模拟招聘可以全员参与,提高同学的积极性。

(三)改革教学评价

項目教学中的监控和评估机制不仅要运用于学生群体,包括项目结果评价和项目过程评价,也应运用于教师群体中,包括教师的自我评价和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最大限度地促进教师反思总结,创新项目教学方法,改善项目教学效果,从而提升教学水平。

篇5:高职课程教学诊断报告

通过对区内各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情况和学生学习情况、企业对学生的要求进行详细的调查了解,对本课程的教学改革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通过调查,总结经验,分析不足,进而提出教学改革的意见.

作 者:廖腾琼  作者单位: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南宁,530001 刊 名:高教论坛 英文刊名:HIGHER EDUCATION FORUM 年,卷(期): “”(5) 分类号:G614 关键词:高职院校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课程教学改革  

篇6:高职课程教学诊断报告

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工作已成为推动职教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重要举措与手段。本文以高职服务类专业为研究对象,从教学质量诊断机构设立与运行机制、专业教学质量诊断应遵循的原则、专业教学质量诊断体系指标构建、二级诊断指标构建和常用诊断措施等方面展开阐述,探索高职服务类专业教学质量多元诊断与改进体系构建之路。

现今,推动职业院校建立健全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将诊断与改进的思路与方法贯穿教育育人全过程,已成为职教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重要举措与手段。快速发展的现代服务业对高职服务类专业高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为确保服务类专业群教学质量诊断体系的科学性,需充分考虑教学目标科学性、教学过程管理、教学资源投入等诸多因素,构建教学质量多元诊断体系。

一、教学质量诊断机构设立与运行机制

学院推动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工作,需构建由顶层至个体的管理体系,由上至下推动全院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工作开展。学院设定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领导小组,组长由院长担任,组员涵盖教务部门、学生部门、学生部门、就业部门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发布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工作指导性文件,统一规划协调全院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工作开展。教务部门是教学质量日常管理责任部门,负责协调各系部开展日常诊断,教务部门汇总各系部情况后提出改进意见,并在全院质量诊断与改进工作会议上讨论决议并指导实施。各系部在每一个诊改阶段后对比改进进度,归纳诊改经验,协调各专业教研室,指导并审核老师制定个人诊改计划,并在日常管理中予以监督和激励。专任教师依据专业发展需求和自身教学科研能力发展情况,制定个人诊改计划。

二、服务类专业教学质量诊断应遵循的原则

教学质量诊改体系中的诊断目标设定对后续教学质量提升具有先导性,开展服务类专业教学质量诊断,需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一)全方位、多维度构建确保全面客观

新形势下,服务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普遍应适应服务业快速发展格局,适应新常态下企业转型升级、能服务企业的生产、服务与管理第一线,具有较强的英语听说能力及较强的岗位实际操作能力,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优良专业技能与职业发展基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这就要求人才培养过程中对培养环节的全方位监控,不能单以学生课程成绩作为学生培养目标,同时也不能以学科成绩、各种岗位资格证书考核通过率去衡量教师的教学效果。教学质量尤重过程、重职业素养养成,需要与学生的岗位情境有机结合,培养的学生能满足企业长期人资规划需求,在设计评估指标时要全面结合学习规律、岗位能力需求、教学内容与方法、职业素养与职业精神养成等因素,贯穿教学实施始终开展诊断与评价。

(二)职业能力培养贯穿始终

学生通过学习掌握的核心能力应与职业发展紧密对接,能反映岗位对任职人员的硬软体综合需求。例如,现今经济发展新格局要求人才培养中重视国际化人才培养。服务类专业普遍重视胜任岗位要求的英语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能力。在教学内容取舍和教法选择中就应有相应的倾向性,效果评估中加大双语教学评估权重。另一方面,职业素养、认可、认同企业文化和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对服务从业人员的重要性愈加凸显,这属于人才质量评估中的“软实力”范畴,难以用考核形式评估程度。这就要求评估中考虑课程单元设计职业理念认同培养比重,推动学生掌握服务业要求的职业道德规范。又如,职业礼仪和人际交往能力是服务人员必备能力之一,相应课程评估应鼓励采取采用课上到课下结合,课堂教学与校园活动结合等方法,实现以课堂教学为主转为日常养成教育为主的重心转移,综合考察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资源与信息化程度等因素全面考核教师的课程实施效果。

(三)凸显实践课程重要性

和生产类专业不同,服务类专业强调社会实践,强调与人交往,强调沟通协调能力与团队合作,其实践课程中硬件比重相对生产类专业较低,但对情境模拟仿真度等要求更高。教学做一体,不可分割,“做”的层面重点在培养学生掌握复杂情境下满足顾客个性化需求的能力。其教学质量主要诊断依据是情境设计的适用性、真实性,以及在教学单元设计中能否实现针对性的学生能力培养要求。评估时应综合考量课程教学任务的不同阶段对教学内容及实践重点的差异,体现教学质量诊断工作的实效性与针对性。

三、服务类专业教学质量诊断体系指标构建

服务类专业教学质量诊断与评价过程中,主要构建包含目标指标、过程指标与条件指标三个维度的评价指标体系。目标指标应体现服务类专业教学质量的本质特征,诊断对象是人才培养是否充分体现岗位对服务人员素质、能力要求。过程指标反映是目标体系的完成度,通过学院内部教学管理,对接产业,校企合作程度得以体现,主要诊断对象的是人才培养效果。条件指标是指实现目标指标所需要的硬软件条件,其中包括服务与管理学院的教学与实训条件、教学改革经费、师资培养投入等,主要诊断对象是教学质量形成中的硬软件基础和投入。学生毕业后最终要接受社会、用人单位与送培家长的多重检验,教学质量评估应充分考虑不同专业人才能力需求的差异性。不同的专业,只要是能针对性的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鼓励凸显构建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通过各专业特色课程强化学生岗位能力。

人才培养是综合教育的长期过程,其目标体系构建应体现长远性,有机结合目标指标评价与过程指标评价,凸显两者间对应关系。条件指标是目标实现的基础,需充分考虑资源投入对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有效性和成本经济性,结合过程指标实现分阶段提升条件指标。三者以目标评价为先导,过程评价为中心,条件评价为基础,三个维度评价指标相互影响,互为支撑。四、二级诊断指标构建和常用诊断措施

在教学目标评价一级指标体系下,包含学生培养和教学成果两个二级指标。为保证教学目标指标的科学性,需要大力推动校企合作,提升行业企业参与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力度。结合毕业生反馈、用人单位和合作企业调研、学生顶岗实习、多渠道社会反馈、专业建设委员会例会等多种形式,全面客观检验学生教学培养的效果,而教学成果指标应选择社会认可度高的教育专家、第三方评估机构开展测评,确保测评的公信度。

在教学过程评价一级指标体系下,包含课堂教学、校内外实践教学、课外教学三个二级指标,诊断内容涵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效果等三方面。内容指标主要依托企业技术能手、教育专家、骨干教学团队组成的专业建设委员会实施诊断。委员会专家都在专业领域中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或实践工作经验,能保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教学手段与方法诊断需选择学院内的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组成教学督导委员会,他们对专业课程比较熟悉,对教学手段与方法运用效果理解深刻,能够客观准确的评价教学手段与方法的运用效果。教学效果诊断应构建以学生评价为主的多元诊断体系,学生是教学的受体,也是成果转化的最终目标,学生评价能较客观地评判教师教学质量水平,评价形式可以通过满意度调查、建议与意见咨询、匿名评分统计等形式。

在条件指标评价一级指标体系下,包含教学与实训条件、教学改革项目、师资培养投入三个二级指标。教学与实训条件主要依靠学院行政主管部门结合学院发展规划,协同教务处等相关职能部门开展诊断为原则,既能保障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又能体现科学、经济、可持续特性。持续教学改革是推动教学质量的动力,学院建立相关鼓励和考核措施,对各专业教学改革成果实施量化考核,对每个专业开展教学改革并取得成果予以奖励。师资培养需考虑专业发展的持续性和长远性,加大老中青教师梯队建设,重视年轻教师和骨干教师培养,实现专业教学质量整体提升。

五、结语

教学质量诊断体系构建的科学性将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学质量和后续教学改革效果,是当代职业教育提升人才培养品质的重要措施,推动教学质量诊断工作意义重大。但我们应看到,质量诊断本质上是对原有教学模式的否定与集成,其诊断方案必然会受到质疑,其诊断结果在短期内也难以避免一些争议和矛盾。如何调和多元主体的认知分歧,形成认识一致和统一,这都需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篇7:教学诊断与改进和说课程培训总结

教学诊断与改进,主要指的是通过专业剖析和说课程,来达到教学诊断与改进的目的

都以行业需求为导向,能力为本位,设置专业、设置课程、培养人才、分配师资、建设专业和课程建设。

专业剖析:1.自我的评估(不同于第三方的督导评估),剖出当前专业的现状,析出问题。是一种教学研究工作。2.达到清晰、准确、思路特色的专业剖析的目标。家底、成绩与经验、做法、问题等要清晰。政策、要求、提法、表述要准确。要有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和创新特色。专业剖析的一般思路:1.介绍大的行业需求情况2.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要求 目录:1.人才需求与调研情况 2.人才培养的目标(具备哪些能力)3.专业课程的体系设计(如何设置课程,培养学生具备行业能力)4.资源保障措施(师资队伍等建设情况。实训基地。信息化建设等手段,保障学生具备行业能力)5.专业建设成效(成绩)6.今后努力方向(问题,与发展方向)

说课程的一般思路:1.课程的地位和作用。2.设计课程的理念与思路 3.教学的内容与方法(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等能力)4.课程考核与评价(事实反馈监控教学质量)5.各项保障措施等(硬软件措施保障,达到教学目的).6.建设成效与努力方向

专业是课程的载体,课程是专业的基本构件。行业需求的课程开发理念。1.以需求为导向(行业需求)2.以能力为本位(行业能力,要明确行业能力标准)3.以学生为中心(以学定教)4.灵活的教学方法(体验教学,多方法教学)

学生评价考核方法:测验、模拟、仿真、考试等方法。

专业剖析的核心内容:

一、专业 1.专业规划与建设(制定、执行、调整;举措与措施;校企合作)2.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调整,建立课程体系与调整)

二、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数量与学历等情况、教学能力、师资队伍建设的措施与成效)。

三、实践教学条件(校内实训条件、校外实训基地)

四、信息化条件(校园网、教学用计算机、图书及数字化教学资料)。

五、质量监控(制度设计、运行状态、监控效果)。

六、教学质量(社会评价:年度招生人数、就业率与就业质量、社会认可度。技能评价:双证书获取率和技能大赛)

七、课程建设: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建设计划和措施;课程资源(校本教材等)

专业剖析与说课程的区别。

专业剖析是从专业的大维度来说明整个专业建设情况,诊断以及改进问题。说课程是从某门课在整个专业中的地位的角度,来说明本门课的建设情况,诊断以及改进问题。

篇8:高职课程教学诊断报告

关键词:高职,课程开发,课程术语,课程模式,工作过程系统化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体现在高职院校的课程开发上, 到2010年6月止, 全国高职院校共有1028门国家精品课程得以成功开发。通过对众多国家精品课程申报表的分析, 发现课程术语被误用、混用、逻辑关系不清的现象较为常见, 这既影响了人们对国家精品课程的理解和学习, 也不利于高职课程建设的长远发展。目前这方面的研究很少, 笔者拟对高职课程开发中的术语逻辑关系及使用诊断进行研究。

高职课程模式与国家精品课程开发的对应关系

2002年之前, 我国高职改革的焦点在发展动因、内涵、办学途径及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 在该阶段, 我国高职课程模式基本上属于本科压缩型, 高职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尚未开始。2003年左右开始以课程模式为改革焦点, 其中2004~2006年间相继产生了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和项目课程课程模式, 到2007年又产生了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模式。与此同时, 高职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也展开了, 2003年, 教育部启动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 (简称“质量工程”) , 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高等教育 (包括高职高专教育) 精品课程建设工作, 但这期间高职国家精品课程与普通本科国家精品课程采用同一套评审指标体系。2006年, 教育部又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类型”, 将高职教育从过去属于高等教育的一个层次转而定义为高等教育的独立类型, 依据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模式, 教育部于2007年专门制定并实施了针对高职教育的精品课程评审指标, 体现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特色, 从2008年至今, 教育部又对高职教育的精品课程评审指标进行了局部修改。因此, 从所依据的课程模式看, 高职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分为两个阶段:2006年是基于宽基础、活模块和项目模块的课程模式, 2007年之后是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模式。高职教育课程模式改革与国家精品课程开发的对应关系如表1所示。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术语逻辑关系

姜大源提出了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模式, 开发并逐步完善了相应的设计方法和设计理论。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可分为两大部分, 即工作过程分析和教学过程分析, 前者是后者的依据。课程开发路径是:以岗位工作任务为起点, 对某职业岗位所涉及的诸多真实工作任务进行归纳, 得到若干典型工作任务, 再由一个或多个典型工作任务整合为行动领域, 接着按职业成长规律和学习认知规律将行动领域转换为学习领域, 最后将学习领域分解为学习情境, 或进一步分解为子学习情境, 完成课程开发。其具体路径如图1左边所示。

目前, 高职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由一、二两级评审指标组成, 其中“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手段”一级评审指标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路径的不同阶段相对应。如图1的右边所示。

课程术语是指在课程开发中所涉及的诸如概念、名称、称谓等名称性描述的统称。课程开发涉及许多课程术语, 如职业、岗位、岗位群、工作岗位、工作过程、真实 (实际) 工作任务、典型工作任务、行动领域、学习领域、整合的工作任务、学习的工作任务、抽象的工作任务、学习情境 (学习单元或主题单元) 、课程载体、职业能力、行动 (为) 导向、工作过程导向、就业导向、项目驱动、任务驱动等。如果不搞清这些课程术语之间的逻辑关系, 在课程开发中就会出现术语误用问题。笔者查阅了2008年、2009年和2010年高职国家精品课程申报表, 发现课程术语使用不当的情况比较常见, 如“真实工作任务”既出现在“课程设置”所对应的内容中, 又出现在“教学内容”所对应的内容中, 说明使用者没有搞清“真实工作任务”与“典型工作任务”术语之间的关系, 再如“内容组织”所对应的内容中同时使用了“课程载体”和“项目载体”两个不同层次的术语, 等等。下面结合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与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的对应关系, 梳理课程术语之间的逻辑关系。

首先是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路径的工作过程分析阶段的课程术语, 如岗位 (或称工作岗位) 、工作过程、具体工作过程、真实工作任务、实际工作任务、典型工作任务、行动领域等, 这一阶段与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内容选取”相对应, 也就是说, 进行国家精品课程开发, 阐述这些评审指标所对应的内容时, 应使用这一阶段出现的课程术语。

其次是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路径的教学过程分析阶段的课程术语, 如学习领域、学习情境、学习情景、抽象的工作过程、学习的工作过程、课程载体 (如项目、任务、案例、现象、设备、活动、产品、零部件、构件、材料、场地、系统、问题、设施、对象、工位、类型、岗位、生产过程、运输工具) 等等。在实际开发课程的不同阶段, 要使用相应的课程术语, 才能做到正确规范。

高职国家精品课程开发中的课程术语使用诊断

高职国家精品课程共有六项一级评审指标, 其中“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手段”是评审的重点指标 (占总分值的60%) , 通过对众多已成功申报的高职国家精品课程申报表的阅读分析, 发现上述三个一级评审指标所对应的内容恰恰是术语使用容易混淆的地方, 因此, 拟重点对这三个方面的术语使用进行诊断分析。

(一) 课程设置

课程定位内容涉及人才培养目标, 因此, 实际申报表中较常出现核心工作岗位、企业实际岗位、岗位、职业岗位、核心工作任务、企业实际岗位的工作任务、真实工作任务、岗位职业能力、职业岗位能力、工作岗位能力、职业能力 (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等术语, 这里对岗位、任务和能力都有多种说法, 随意性较大。现规范如下:岗位的准确术语应为工作岗位;任务的准确术语应为真实工作任务;能力的准确术语应为职业能力 (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

课程设计内容涉及课程的理念, 实际申报表中较常出现以岗位和工作任务要求为导向、项目化实训教学、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学习情境、任务驱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工学结合的教学情境设计等术语。关于课程设计理念, 准确的说法应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典型工作任务为驱动、理论与实际一体化。

(二) 教学内容

内容选取是指课程内容要有针对性和适用性, 实际申报表中较常出现岗位任务、实际工作任务、真实工作任务、实际工作过程、典型工作任务、典型任务、还原企业工作情境、典型工作场景等术语。根据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可知, 内容选取是以行动领域为依据的, 而后者又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础, 所以, 此处关于任务的其他说法都不正确, 应该使用典型工作任务的说法更为准确。

内容组织是指课程内容的排序, 实际申报表中较常出现真实场景、教学模块、教学情境、项目载体、单元模块、实践项目、企业实际生产、职业岗位工作情境、学习情境、课程载体、学习单元载体、教学单元等术语。规范的说法应是:学习情境、学习情景、学习单元、课程载体。

表现形式是指教材及相关资料, 实际申报表中较常出现教学大纲、课程标准、规划教材、项目化教案、电子课件、项目卡单、教学标准、教材、课件、教案、讲义、网络课程、校企合作教材、网络资源、网络教学平台等术语。规范的说法应是:课程标准、教材、课件、教案、案例、习题、实训实习项目、学习指南。

(三)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设计是指教学模式, 实际申报表中较常出现项目驱动模式、实际工作情境教学模式、全实际项目化教学模式、工作项目为驱动、企业真实岗位情景课堂再现教学模式、工作室模式、任务驱动模式、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真实工作环境、学习过程与工作的无缝对接、真实的生产环境、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模式等术语。规范的说法应是:任务驱动模式、工学交替模式、行动导向模式、工作过程导向模式。

教学方法是指教学方法的应用, 实际申报表中较常出现项目教学法、模型教学法、实景教学法、典型案例教学法、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案例讨论教学法、演示教学法、做中学教学法、激励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自主学习法、“头脑风暴”法、示范教学法、项目导向教学法、项目驱动教学法等术语。规范的说法应是: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案例讨论教学法、“头脑风暴”法、示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

教学手段是指信息技术的应用, 实际申报表中较常出现多媒体电子课件、课程网站、QQ群、电子邮件、示范训练教学、多媒体教学平台、现场教学、网络教学资源、信息化沟通手段等术语。这部分术语使用比较规范, 只要把示范训练教学、现场教学去除即可。

参考文献

[1]东升, 刘凤云.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J].江苏高教, 2009, (6) :143-144.

[2]邵淑华.把握市场脉搏, 铸就精品课程——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思考[J].职教论坛, 2009, (6) :53-54.

[3]李圣良.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实践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 2010, (7) :32-33.

[4]任聪敏.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综述[J].职业技术教育 (理论版) , 2007, 4 (28) :12-15.

[5]姜大源.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系统化设计——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 2009, (4) :66-70.

篇9:高职课程教学诊断报告

关键词:螺旋递进课程体系数控机床维修

0引言

国家十二五规划将振兴装备制造业作为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主要内容,数控机床则成为振兴装备制造业的重点之一。因此,整个行业需求大量的具备高素质、高技能的数控机床装调、维修的人才。

我院的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早期只开设《数控机床维修》课程,仅仅依靠几十个课时完成所有类型数控机床从装调到维修的讲授,且在传统的理论为主教学模式下,学生无论是知识还是技能都无法满足岗位需求。针对这一不足,聘请广东省机械行业协会、数控设备生产企业专家共同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在对珠江三角洲地区数控设备生产企业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国家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职业标准、数控行业规范以及岗位工作过程,归纳提炼数控机床维修工、调试工、装配工、操作工的典型工作任务,确定数控机床维修人才对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再根据工作任务的相关性及工作能力复杂程度归纳整合典型工作任务形成行动领域,进而依据认知及职业成长规律重构行动领域,形成基于工作过程的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学习领域,形成螺旋递进式课程体系。

1课程体系构建

融入国家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的职业标准及数控行业规范,通过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深入论证,按岗位能力、工作过程重新整合课程,再根据认知规律,采用横向进阶(操作———装调———维修)和纵向进阶(基本技能———车床———铣床———电加工设备———综合训练———顶岗实习)构建螺旋递进课程体系。通过从简单到复杂、从虚拟到生产、从校内到校外,层层递进,在不同的阶段对学生的职业技能进行重复———深化———拓展训练,起到强化效果。

在新课程体系中,将传统课程《数控机床维修》改革为《数控车床拆装与调试》、《数控车床维修》、《数控铣床、加工中心拆装与调试》、《数控铣床、加工中心维修》四门课程。所有四门课程都采用工作过程案例一体化教学,对每门课程必须掌握的职业技能与职业素质进行导向性评价,培养职业素质。通过建设,形成了“数控机床维修”类课程的整体优势,其中《数控车床维修》被评为国家教职委精品课程、《数控铣床、加工中心维修》课程被评为院级精品课程。

2课程设计与开发

数控机床维修类课程在整个开发与设计过程中,与被称为“中国南方数控产业基地”的广州数控设备有限公司密切合作,以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国家标准为指导,结合“能力培养与知识掌握并重”的原则,以配备目前主流的FANUC系统和GSK系统的数控机床为载体,以“校内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实训场”和“广州数控设备有限公司维修车间”为主要教学地点,对数控机床实际存在的典型故障维修实际工作过程进行系统化。通过教学实施,培养学生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基本技能,掌握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基本知识与方法,并且使学生在实施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的过程中培养职业素养、可持续发展能力,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2.1企业专家全程参与课程设计聘请广州数控设备有限公司专家作为本课程组兼职教师,依据《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国家职业标准,进行数控铣床维修类课程开发与设计,包括课程对应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与确定、课程教学标准的制定、课程教学实施方案的设计、教学材料的开发等,并在课程实施中全程参与,形成了充分体现“工作过程”、“课程标准与国家职业标准对接”的职业能力核心课程。

2.2选取工作过程案例参照职业标准和实际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按照教学规律整合、序化教学内容,包括: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加工中心日常维护保养;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加工中心机械功能部件维修;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加工中心机械功能部件维修后调整;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加工中心整机机械维修后调整;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加工中心电气功能部件维修;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加工中心整机电气维修后调整。

3工作过程案例教学实施

3.1教学实施按照:“修前准备、修前调查”→“据理析象、判断类型”→“罗列成因、确定步骤”→“合理测试、故障定位”→“故障排除、调试检验”→“整理资料、评价总结”六步法具体实施。通过多个案例的实施,逐渐强化学生处理故障的思维与能力。①在课程学习过程中,不仅注重学生在数控机床故障诊断、维修维护能力上的进阶提升,同时还培养学生对机床机械、电气方面设计与开发,机床改造能力等进行拓展。②课程融入职业资格标准,与技能考证有机结合。该类课程依据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国家职业标准规定的工作任务,以及完成各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进行案例教学,学生学习完毕即参加技能鉴定,增强学生的职业技能,促进就业。③应用现代网络教育技术提升教学水平,建成《数控车床维修》国家机电教指委精品课程,《数控铣床、加工中心维修》院级精品课程。依托网络教学平台,把前沿的技术革新和最新的教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案例,丰富教学资源。把网络课程作为实施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等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和手段。网络课程自建成以来,一直根据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已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和开动式的交流互动答疑系统,包括课程标准、教学课件、电子教案、动画、图片、视频、习题库、试题库等。特别突出职业考证与技能竞赛、学生作品的展示,使学生形成基于网络的开放式主动学习方法。

3.2多元评价以“强职业技能、重职业素质”为目标,在专业核心课程的评价形式上,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对每门课程必须掌握的职业技能与职业素质进行导向性评价,培养学生的纪律、责任、安全、质量成本、创新、环保等意识,逐步养成吃苦耐劳、诚信守法、团结协作等职业素质。

①多元化评价内容。从原来只注重知识和一般技能的考核拓展到知识以外的学生的动手能力、自学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创造能力、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等能力的发展。②多元化评价手段。从以往的单一书面答卷考核拓展到多种手段的综合运用,例如操作前问答、操作中观察、操作后检测等现场即时评价。③多元化评价主体。从以往的单一教师评价拓展到包括教师、企业指导教师、学生、学生小组等多方面评价,评价更趋合理。④多元化评价方式。从原来只注重结果评价拓展到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在过程性评价过程中既承认学生个体的差异,又注重能力发展,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提高学习兴趣,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评价转变成为评价的主体和积极参与者。

4结论

通过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课程教学实践,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体验企业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的工作过程与氛围,学习具体知识和综合技能,并体现出工程意识。学生们的积极性得到明显的调动,主动学习能力增强,学习目标更明确,相关技能考证通过率明显提高,技能大赛成绩优异,顶岗即能上岗,提高了其职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关薇.高职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2,155(19):80-81.

[2]李虹.谈基于工作过程的数控机床维修课程改革[J].辽宁高职学报,2011,13(5):59-60.

上一篇:在迎春团拜会上的贺词—2010下一篇:初一班主任培训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