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隐喻和英语习语的理解

2022-09-10

1 引言

习语 (idiom) 是一种在意义上和结构上都比较稳定的语言结构。尽管在习语概念界定上存在一定的分歧, 语言学家一致认为习语的典型特征为:语义的统一性 (semantic unity) 和结构的固定性 (structural stability) 。所谓语义上的统一性, 即习语的整体意义往往不能从组成习语的各个词汇意义中揣测出来, 是“不能望文生义的固定词组”。如show the white feather (显示胆怯) 。而结构上的完整性指习语的各个组成部分是固定的, 不可以任意拆开或替换, 如talk turkey (有话直说) 中的turkey不可以换成chicken或chook等。习语大量出现在本族语者的口语和书面语中。“成人本族语者一生中大约说出1000万个隐喻和2000万的习语, 也就是说每星期3000个隐喻和7000个习语” (Cooper, 1999) 。大量的外语教学实践和研究表明, 习语的意义是最难理解的部分。不娴熟地掌握英语习语, 也就不可能掌握地道的英语, 尤其不可能掌握纯正的英语口语。长期以来, 在习语研究领域, 国内外学者们热衷于研究其句法特征, 如Nunberg (1978) 研究习语的语义和句法特征, Fernando (1996) 研究习语的使用功能。传统语言学认为习语的意义是不可分解的, 是“死喻”, 强调其意义的任意性。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对语言认知过程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 这对习语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Gibbs (1994) 提出各种习语处理方式假说。认知语言学家认为大部分习语是人们概念体系的产物, 其意义来源于人们的自身经验和概念范畴, 而不是任意附加的。习语是语言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人类普遍的隐喻性思维不可避免地反映在习语中;另一方面, 这些隐喻性概念在很多方面都因文化而有所差异。本文拟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 运用概念隐喻 (或转喻) 和文化知识等主要认知机制分析英语习语的意义, 以帮助学习者提高习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概念隐喻和习语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在本质上是隐喻性的。隐喻不仅是语言现象, 更重要的是一种思维现象。Lakoff和Johnson (1980) 认为:人类在认知世界的过程中, 由于缺乏清晰的类别概念和抽象的概念语言, 只能用已知事物的具体意象来表达新事物、新经验, 两类事物间的联系是通过类比和联想来发现他们之间的某种相似性而建立起来的。这种通过类比和联想进行的事物之间相似性的映射过程就是隐喻思维的基本过程。作为人类语言的一部分, 习语本质上属于概念层次的, 是人类对世界经验化、概念化的产物, 而不是纯语言层次。大部分习语不只是具有特殊意义的表达式和各个单词意义的简单组合, 更重要的是习语的意义来自人们对世界的认知, 反映人们对事物的看法, 根置于人们的概念系统中。概念隐喻 (或转喻) 是英语习语的意义理据。例如下面的习语就是来源于我们对“愤怒”的日常生活体验: (1) hit the roof/ceiling勃然大怒, 暴跳如雷 (2) blow a fuse大怒? (3) drive up the wall激怒, 使急躁 (4) fly off the handle冒火, 激动 (5) go through the roof?大怒? (6) make one’s blood boil激怒, 使恼怒 (7) make one's hackles rise激怒, 使恼怒 (8) spit the fire愤怒至极 (9) burn up发怒 (10) jump down one’s throat恼火等等。

从上述例子中可以看出, 在创造这些习语的过程中, 起诠释意义作用的是“愤怒”这个概念, 而不是词汇本身。愤怒概念范畴的中心隐喻模式与人类在愤怒时的生理表征存在对应关系。即在人类愤怒时, 其生理表征为:体温升高、心率加快和内部压力加大。这些生理表征既为中心隐喻模式提供了身体经验, 同时也为隐喻限制模式提供了普遍知识。它们是愤怒概念范畴形成以及与愤怒概念相关习语产生的根源。经过分析, 我们可以归纳出一些共同点:描述了一股力量向上冲, 如习语 (1) (3) (4) (5) (7) ;描述了沸腾的热量, 如习语 (2) (6) 。我们可以可根据受热气体或流体由于温度升高而最终从容器 (在此指人的大脑) 溢流出来这一概念来想象。具体地说, 这里的隐喻概念是ANGER IS HEATED FLUID I N A C O N T A I N E R。可以看出源域 (t h e heated fluid in a container) 在目的域 (the anger emotion) 中的隐含映像说明了人们对表达“anger”的这几个习语的理解是基于对这些映像的特定经验或知识。习语 (8) (9) 的意义则可以用概念隐喻ANGER IS FIRE来解释, 是来源域 (fire) 与目的领域 (anger) 的映射关系产生的体验。习语 (10) 则是概念隐喻A N-G E R I S A N I M A L B E H A V I O R的体验。这些例子说明:隐喻概念充当着两个彼此独立而且完全不同的概念域之间的媒介, 概念之间的关联产生于人们通过对客观事物的认知形成的主观联想。由此, 我们可以看到, 隐喻概念是在将一种知识领域与习语的特殊意义联系起来的重要的认知机制, 在理解习语意义中起着重要作用。这种隐喻式推导能帮助我们理解许多外延意义相似而内涵意义不同的习语。学习者在理解这些习语时, 可以通过概念隐喻体会愤怒的不同程度。假设没有意义和概念的相互作用, 许多习语的意义就不可能存在。习语的意义涉及到那些将其组成成分的概念意义与习语的意义联系在一起的认知机制。

由于概念隐喻 (包括结构隐喻, 容器隐喻, 实体隐喻和方向隐喻等) 源于人们的体验, 作为人类共性的一些体验在其他语言中也会有所体现。由于汉英民族具有相同的生理和心理特征, 汉英民族的思维模式, 理解世界的方法有许多共性, 汉英语言中存在很多语义对等的习语。如, 描述“愤怒”的习语:怒发冲冠 (bristle with anger) , 怒火中烧 (kindle one’s ire) 、大发雷霆 (fly into a rage) 等等。又如由“Cold”构成的习语poured cold water (泼冷水) ;a cold sweat (一身冷汗) ;Cold War (冷战) 等。而汉语中的“打入冷宫”和“坐冷板凳”泛指“受人冷遇”, 虽然英语习语中有cool one’s heel (空等) , 但他们的意义是不完全相同的。可见汉英习语意义之间存在的局部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自然和文化环境的不同导致了认知角度和参照点的不同。

3 文化知识和习语

习语是语言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类普遍的隐喻性思维不可避免地反映在习语中, 而且这些隐喻性概念在很多方面都因文化而有所差异。习语包含了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背景, 反映了特定语言群体的文化积累。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 习语的理解错误很多是由文化因素引起的。文化影响到习语的方方面面, 不深入了解文化背景, 就根本无法准确理解习语。从文化角度研究英语习语, 有助于掌握习语的意义和运用。例如:习语eat humble pie (忍气吞声) , 源于英国人在中古时期的阶级制度。当时贵族的娱乐活动是狩猎, 猎到鹿等动物后即交由佣人烹煮, 由于当时英国的门第观念非常重, 阶级之间更是壁垒分明, 当主人享用美味的鹿肉时, 地位低下的佣人只能吃以鹿肉的内脏做成的馅饼, 而这种馅饼就称为humble pie。也因为这种情形, 后人就用eat humble pie表示某人“忍气吞声”或“低声下气”的意思。又如习语make sb’s bed and lie in it (自作自受) , 起源于在过去生活条件很差的时候, 能拥有一张不变形的床是一件相当奢侈的事, 因此一般人每天睡觉前都需自己准备麻布袋, 塞入稻草当床用。因此英国著名的文艺评论家Gabriel Harvey就用“让他们躺上自己的床吧!因为那是他们自己铺的 (Let them go to their bed, as themselves shall make it.) 。暗喻一个人做事, 必须自己承担后果。如果学习者对习语的文化来源一无所知, 加上文化背景不同, 同样的事物可能引起不同的联想和感受, 往往造成对习语的错误理解。要正确理解和运用习语, 就要深入了解其产生的文化背景。语言学习者要注意了解英美民族政治、经济、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地理环境等方面的知识, 这不仅有助于我们准确理解和使用英语, 学到了地道的语言, 而且能加深对英美的文化、历史、传统和现状的了解。

4 结语

习语的意义是概念化的产物, 这就意味着人们可以凭借已有的经验和概念基础去理解习语, 而不依靠死记硬背来习得。在习语学习过程中, 从认知角度利用隐喻机制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准确的把握习语的语义。由于隐喻概念受到不同民族的不同的风俗文化习惯的影响, 所以了解习语的文化背景才能更好的掌握目的域的隐喻概念, 从而准确理解习语的意义。

摘要:习语是语言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类普遍的隐喻性思维不可避免地反映在习语中, 而且这些隐喻性概念在很多方面都因文化而有所差异。本论文通过对英语习语的认知特点和形成机制的分析, 认为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 (或转喻) 是英语习语的意义理据, 文化知识对习语的意义理解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习语,概念隐喻,文化,认知

参考文献

[1] Cooper, T.C.Processing of Idioms by L2Learners of English.TESOL[J].Quarterly, 1999.

[2] Fernando, C.Idioms and Idiomaticity[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3] Gibbs, R.W.The Poetics of Mind:Figu-rative Thought, Language, and Under-standing[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4.

[4] Lakoff, G.&M, 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5] Nunberg, G.The Pragmatics of Refer-ence[M].Indiana University Linguistics Club, 1978.

上一篇:情景教学在提高小学英语教学质量中的应用下一篇:嵌入国家职业标准强化职业能力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