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性成语生成机制及翻译的认知研究——概念整合视角

2022-09-12

成语是习用的古语, 凝聚词汇精华, 隐喻是借彼事物感知和理解此事物的心理和语言行为。概念整合理论作为认知语言学的核心理论之一, 能够较深入系统地阐释隐喻性成语的意义生成机制, 为隐喻性成语翻译提供理据。

一、成语和隐喻性成语概述

成语是长期习用、结构定型、意义完整的固定词组, 是用精辟凝练的语言对知识和经验的总结。20世纪80年代, Lakoff和Johnson为代表的语言学家认为, 隐喻是从一个具体的概念域向一个抽象的概念域的系统映射, 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1]。隐喻是把熟悉的、具体的概念映射于未知的、抽象的概念, 形成隐喻性表征的认知和思维过程。隐喻性成语是一种典型的隐喻文化载体, 同样包含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从认知的概念整合视角去解释隐喻性成语这一语言现象, 是对隐喻性成语意义生成与翻译研究的发展。

二、概念整合理论概述

概念整合理论认为意义的构建是概念整合网络中四个心理空间相互映射和整合的结果, 映射被理解为动态机制。心理空间是认知的基本单位, 是潜在于语言表达式之下的动态实体, 是人们在思维和谈话时为了达到局部理解而构建的语言概念包[2]。概念整合网络模型包括四个心理空间, 即两个属于不同认知域的输入空间, 一个能抽象概括两个输入空间的类属空间, 一个包含有层创结构的合成空间[3]。如图1所示, 两个输入空间的共有元素 (圆圈中的点) 被投射到类属空间, 类属空间包含映射的核心内容, 合成空间从输入空间中有选择地提取部分内容形成层创结构 (合成空间中的正方形) , 层创结构是对投射对象的复杂加工后形成的, 经历组合、完善、扩展三个步骤, 每一个步骤都有可能出现新内容。

三、以概念整合理论研究隐喻性成语的意义生成机制及翻译过程

隐喻性成语是通过语言要素变化衍生出意思表达效果的一类成语, 以下以概念整合理论为理据, 以概念整合网络中的动态映射过程为框架, 选择隐喻性成语为例, 动态呈现隐喻性成语意义生成及翻译过程。Lakoff和Johnson把隐喻分为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本体隐喻。

(一) 结构隐喻类成语

结构隐喻是用高度构造性和简单描述性概念去构造另外的概念[4]。即以熟悉的、具体的概念结构构造陌生的、抽象的概念, 以有限的语言资源表达无限的抽象概念的一类成语。如:

“雪中送炭”是在下雪天给人送炭取暖, 比喻在别人急需帮助时给予物质或精神上的帮助。输入空间1理解为雪天送炭取暖的认知域, 输入空间2理解为困境中给予帮助的认知域, 两个输入空间的元素选择性地投射在合成空间中, 即雪天与困境、送炭火与提供帮助、取暖与走出困境, 这些关系的建立是概念整合的第一步即组合。雪天送炭取暖与困境中给予帮助的相似背景信息通过认知整合投射到合成空间, 人的认知能力充分发挥作用完成了概念整合的第二步即完善。合成空间经过扩展得出的隐喻意义即层创结构是, 下雪天给人送炭取暖正如在别人急需帮助时给予物质上或精神上的帮助, 用天气的概念来构造情形的概念, 层创结构的生成实现了概念整合的第三步即扩展。雪中送炭形象生动地描述了人陷入困境时得到帮助的情形, 在英译过程中可以采用意译的方法, 可以翻译为:provide timely help.

(二) 方位隐喻类成语

方位隐喻指运用如上下、内外、前后、远近、深浅、中心边缘等空间方位的概念来理解另一概念系统[4]。是根据方位和逻辑把源语中的方位概念映射到目的语中的抽象概念的一类成语。如:

“飞黄腾达”是传说中的神马飞黄奔腾飞驰, 比喻发迹, 骤然得志, 官职上升快。输入空间1理解为神马奔腾的认知域, 输入空间2理解为官职升迁快的认知域, 通过主动认知推理得出, 神马奔腾与职位升迁有着相似结构即上升, 这一相似结构建立了两个输入空间要素之间的对应连接, 即神马与官职、飞驰与升迁、神采奕奕与骤然得志, 对应关系的形成是概念整合的第一步。同为上升状态结合认知组成结构被投射到合成空间, 完成了概念整合的第二步。合成空间经过扩展生成层创结构, 实现概念整合的第三步。这类隐喻性成语是基于一定的物质经验和社会文化经验, 在这里飞黄腾达可以翻译为:be successful/make rapid advances in one’s official career.

(三) 本体隐喻类成语

本体隐喻指通过实体或物质来理解经验, 对经验做出相应的物质性描写, 并进行推理[4]。如把物拟作人, 使其具有人的性格或情感的一类成语。如:

“春风得意”意指和煦的春风很适合人的心意, 旧时形容考中进士后的兴奋心情, 后来形容处境顺利, 做事如意。输入空间1理解为春风和煦的概念域, 输入空间2理解为处境顺利的概念域, 类属空间的相似框架是如意的概念, 春风与处境、和煦与顺利、合心意与事事如意选择性对应, 对立关系的建立是概念整合的第一步。相似背景连同系列对应关系被整合投射到合成空间, 认知能力发挥作用, 即概念整合的完善。合成空间经过扩展得出层创结构是概念整合的第三步。通过比喻更加生动、自如地表达出人的性格、情感和思维, 春风得意可以翻译为:ride on the crest of success/extremely proud of one’s success.

四、认知地研究隐喻性成语意义生成的翻译启示

传统翻译观把文本意义看作是源语文字与目的语文字间客观存在的意思表达, 翻译的过程中想要争取找到文化差异下又完全相同的语言描述。概念整合理论认为意义生成不是静态的, 而是认知主体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知的基础上的一个动态思维过程, 因此我们把源语与目的语的翻译过程理解为一个拆解原文、向类属空间投射、并整合出译文的过程, 是输入、类属、合成四空间交互作用、整合投射的过程。第一步是对源语文字作者意欲传达的概念结构与源语语法进行意义的解构整合, 形成认识并构建出包含自己认知的心理图式, 第二步是通过认知源语文字解读出熟悉的、具体的或者陌生的、抽象的概念结构, 连接源语文字空间与译者思维空间两个输入空间要素构成类属空间, 第三步是整合出包含层创结构的目的语文字空间。译文被认为是源语文字的概念结构结合目的语语法等图式的整合, 以能够引起目的语认知主体和源语认知主体相同的认知图式为翻译原则, 译者的主观认知能力在整个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翻译不限于字面意义的传达, 还包括文化内涵的传达。成语作为民族语言文化的精华, 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内涵。特别是隐喻性成语翻译过程需要充分认识异域文化差异及文化差异下本体、喻体对应关系, 着重考虑目的语认知主体的文化背景、个体心理差异等, 以概念整合理论为理据, 把隐喻性成语翻译视作动态的意义构建过程, 在源语文化语境下解构源语文本, 在目的语文化语境下结合主观能动的认知, 把源语认知概念结构整合到目的语译文中, 致力于文化缺省导致的理解难题, 最终有效传达源语文字的表达效果。

隐喻性成语依赖两个输入空间通过跨空间映射投射到类属空间、整合出包含层创结构的合成空间, 是一种动态的言语行为。概念整合作为贯穿认知领域的基本心理认知机制, 丰富了隐喻性成语的研究视阈。运用概念整合理论研究隐喻性成语能够帮助我们认知地理解隐喻性成语意义生成, 培养我们运用动态思维翻译隐喻性成语的能力。

摘要:认知语言学对言语意义的生成有较强的阐释力, Fauconnier提出的概念整合理论是运用创造性思维进行认知的过程, 对言语意义的构建进行动态分析, 优于传统语言学的静态解释, 本文试从概念整合理论视角探讨隐喻性成语的意义生成机制及翻译过程。

关键词:成语,隐喻,概念整合,认知

参考文献

[1] 李福印.语义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86.

[2] .Fauconnier, G.&Turner, M. Conceptual Integration Network[J].Cognitive Science, 1998, 22 (2) :133-187.

[3] .Fauconnier, G. Mappings in Thought and Languag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1-187.

[4] .George Lakoff, Mark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12-40.

上一篇:浅谈学校德育教育下一篇:论巴基斯坦C3C4核电主泵的采购项目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