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礼德概念隐喻理论中第13型的作用和意义浅析

2022-09-11

一、系统功能语言学对隐喻的研究

系统功能学派对隐喻理论的提出始于韩礼德, 理论正式提出前, 即1975 年, Halliday发表的“数学教育的社会语言学维面”中提到在科学语言中“名词化”是其主要特征, 并指出正是这些名词化, 使科技文章读起来艰难晦涩, 且容易造成歧义。他从语言的功能出发, 认为隐喻是一种语义选择, 意义的表达变体 (Halliday, 1994) 。韩礼德讲句子的意义表达分为“一致式”和 “隐喻式”。一致式是表达上最贴近日常的一种方式, 是儿童在初学语言时期最先掌握的意义表达。而“隐喻式”是一种对语言意义的回旋表达方式。多表现在成年之后。由于成人对意义经验的识解相较儿童时期更加丰富, 故而成年的语言相较与儿童, 逻辑关系、用词和句子结构也更加精准。

二、概念隐喻的13 种类型

Halliday和Matthiessen在后来对概念隐喻的调整进行了概括, 13 种型共24 项语法隐喻。这些语法隐喻种类中除了二种动词的名词化之外, 其余11 种都不是由小句到词组的级转移或者词组之间的范畴转移, 而是词语之间的转移。 (2013, 何顺清) Halliday此后也提到了这些语法隐喻的转移表现为词类的转移和功能的转移, 但是在阐述词类转移的向度问题上并没有进行明确的划分, 因而导致其语法隐喻种类十分复杂, 难以把握。由于概念隐喻本身的复杂灵活的特性很难给其固定类型。虽然发生在一致式和隐喻式之间的语法意义可窥一二, 但到底如何断定一致式和隐喻式一直是一个盲点。他二人在书中也明确, 研究概念隐喻应全面看, 不应揪住细枝末节。

三、第13 型的特殊意义

在韩礼德所改进的概念隐喻的13 型当中, 只有13 型是对句子结构的补充。韩礼德称只有在1 型 (名词化) 和2 型 (形容词化) 的推动下13 型才会出现。而13 型本身作为对句子结构的补偿, 也有着其不可忽视的价值。本文将要简要探讨13 型出现的原因和意义。要探讨13 型本身的意义, 就要从概念隐喻中的级转移入手。

韩礼德把词汇语法单位在级阶上划分为小句复合体、小句、词组、短语、词和词素等五个等级。然而由于小句复合体不是词汇语法单位, 四个级阶单位都有可能形成复合体, 故而将小句复合体排除在外。在概念隐喻中, 最突出的特征是从小句向名词短语的跨越。

如:

根据语言的经济原则, 概念隐喻的出现是为了实现话语的意义。即在用最简单的句子结构表达最复杂的逻辑关系, 向听者呈现自己的经验世界。是听者感同身受。某种程度上是对意义的传承。由于语言的灵活性和词汇本身范畴的边缘性, 使得使用者可以得心应手跨越范畴和级传递自己想要传递的经验。不难看出, 概念隐喻的名物化, 即将所有抽象及陌生的词汇, 向具体熟悉的词汇靠拢。而客观世界中, 给我们最直观感受的便是具体事物。所以, 我们在描述事物时, 总是会自然而然的向具体事物过度, 以达到利用熟悉的已知事物学习未知抽象概念的目的。在“一致式”小句中, 选词都以接近具体事物为主, 也可理解为取一般事物的普通抽象概念来描述事件。而在名词词组中, 由于信息量的大量叠加, 使得单词中的概念离其本身的概念越来越远, 这也就造成了理解的困难。

如图1 所示, 小句变成名词短语时, 13 型变伴随着动词名词化出现。

名词词组:their departure of the airport

在韩礼德所划分的13 型中, 其下又分两类, 每类四种分支。详细列出词汇在名词词组中担任的修饰成份。

如下图

图3 可以看出, 13 型是主要是词在句子中担任修饰语的作用。组成小句的基本单位是词组和短语。而组成词组和短语的基本单位是词。词组包括名词词组、动词词组、副词词组、介词词组、连词词组、形容词词组等, 而短语则是有介词和名词词组组成。在进行了级转移的小句, 由小句变成的短语。以名词词组为中心, 进行成份的补充。正式由于这种转换的补偿, 使得第13 型总是随着名词化和形容词化出现。

从认知的角度讲, 我们在认知一样事物时, 必然有一个重点。强调的成份。首先确认中心词, 其他词随着中心的选定而变化。如图2 中, 中心词是由动词变化名词departed-departure的变化。而其他成份无论在原小句中担当什么成分都要进行一定的修饰和补充。受小句本身的逻辑关系影响, of的使用显得尤为重要。在原小句中没有, 暂且说他是凭空出现 (因为of的用法不属于12型) 。

语法隐喻产生的过程不但是一个语义发生的过程, 同时也是一个信息减少的过程。由于信息量的减少, 语法隐喻会造成多重解读空间 ( 何顺清, 2013) 。而13 型便是作为在有限的句子结构上对意义进行的最低限度的补偿。这种补偿的必要性, 体现在其用最简单的结构, 构建句子的逻辑意义。词组结构中虽然可以对中心词进行无限度的修饰, 但由于人脑的记忆力和思维能力的限度。一味过多的名词化或形容词化词组的堆砌, 会使句子看起来冗长繁复, 逻辑关系不易于理解。这样就违背了会话原则。回顾开头提到的语言的经济原则, 过多的名物化虽然使得语言在结构上十分精简, 但也在逻辑上给听者带来很大的障碍, 使语言无法表达精准, 依然不符合经济原则的标准。所以, 概念隐喻中第13 型对名物化词的补充变得尤为重要。

韩礼德指出, 概念隐喻的发生过程是一个“症候群”。句子中语法功能的变化不是单一的, 而是一个高效的运转体系。从一致式到隐喻式, 语言由其自身一般性转向具有个人经验色彩的特殊性。在这一过程中, 个人解读的不同往往会带来不同程度的误读。某种程度上来说, 一篇文章, 名物化的密度越大, 误读的概率就会越大。这是由于概念隐喻专注在信息量的叠加, 即上文提到的精简结构。于是促使13 型对其前12 型的概念隐喻做出补偿, 尽量减少这种在经验传递、识解的误差。

四、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 第13 型在概念隐喻中的作用。其一, 为了满足概念隐喻的需要, 在最简单的结构里表达最丰富的内容, 迫使许多词以修饰语的成份出现在词组短语中。其二, 由于名物化词汇密度的增加, 使得逻辑关系变复杂。第13 型的补偿, 使得听者在理解时, 尽量减小在话语传递中的逻辑误差。综上得出, 作为“扩展”的第13 型概念隐喻, 虽然在使用中大多已经变成了固定搭配, 但这也正说明了其在语言中使用的地位和重要性。

摘要:系统功能对隐喻的研究始于韩礼德。20世纪80年代初, Halliday (1985) 正式提出语法隐喻这一理论。自此语法隐喻成为大家争相追逐的目标。纵观来看, 可分为三类文献, 第一类是对其理论本身的完善和延伸;第二类是对各种语料类型中的语法隐喻进行语篇研究;第三类是从其他理论的下重新解读概念隐喻。在三类文献中, 多次提到概念隐喻中名物化对实现语言的经济原则的重要作用。细观而论, 名物化的应用会增加词汇的负荷量, 与此同时缩短语法结构。韩礼德所改进的概念隐喻的13型当中, 只有13型是对句子结构的补充。只有在1型 (名词化) 和2型 (形容词化) 的推动下13型才会出现。而第13型本身作为对句子结构的补偿, 也有着其不可忽视的价值。本文将要简要探讨13型出现的原因和意义。

关键词:概念隐喻,名物化,第13型

参考文献

[1] Halliday, M.A.K.Construing Experience through Meaning[M].London:Biddles Limited, 1999.

[2] Halliday, 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2nd.[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4] 何清顺.语法隐喻的转移向度研究[J].东北大学学报, 2013.

[5] 胡壮麟, 朱永生, 张德禄, 李战子.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6] 黄国文.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40年发展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0.

[7] 黄国文.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中的整合[J].中国外语, 2009.

[8] 朱永生, 严世清.语法隐喻理论的理据和贡献[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0.

上一篇:浅析园林植物的配置与造景艺术下一篇:浙江省房价上涨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基于SYS-GMM估计方法的区域差异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