嵌入国家职业标准强化职业能力培养

2022-09-10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 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日益趋高, 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必然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企业选择人才将不仅仅是凭一纸文凭, 而要看毕业生是否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为适应企业需求, 高职院校应按照“以职业岗位为课程目标, 以职业标准为课程内容, 以教学模块为课程结构, 以最新技术为课程视野, 以职业能力为课程核心, 以双师教师为课程主导”的要求, 改革课程结构及教学方法, 努力造就企业迫切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本文以数控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为例, 介绍如何将国家职业标准中知识要求和技能要求的内容嵌入到教学计划和课程内容中, 强化职业能力培养。

1 存在的问题

数控专业课程内容多, 理论与实践性均较强, 而原有的高职课程方案大多沿用传统的学科教学体系, 不仅课程门类多, 课程内容深, 而且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师在课堂上, 大多采用“灌输”式的理论教学法, 强调学科知识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但忽视了对学生职业能力和创造性的培养。面对众多基础较差的高职学生去灌输系统的理论知识, 任课教师往往抱怨课时太紧, 花费了很大的精力, 其效果往往不尽人意。而学生在学校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学习一些与将来所从事的工作关系不大的理论知识, 而这些理论知识往往由于缺乏专业实践的支撑而很快被淡忘。所以, 一些高职学生靠死记硬背应付了课程的考试, 但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现场岗位的要求尚有差距, 所以, 高职毕业生往往由于实践动手能力不强, 掌握知识不扎实, 不能学以致用而失去好的就业机会。

2 原因

高职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和现场岗位的要求尚有差距, 究其原因, 主要是缺乏一套完整衡量高职毕业生是否合格的职业能力标准, 以及如何按照标准强化职业能力训练的方法体系。

高职毕业的学生, 纵向和就业紧密衔接, 受市场制约;横向要便于适应专业岗位群的需要, 可以从一个岗位转向另一个岗位, 甚至从一个领域转向另一个领域。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是“知识人”, 要转变为工作岗位上的“职业人”, 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包括娴熟的操作技能、敏锐的智力技能和优秀的职业品质。其中“操作技能”是对专业操作的要求, 包括操作的正确性、协调性、操作完成的速度、质量和技巧等。一般由职业技能鉴定机构按国家职业标准对应掌握的技术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作出客观的衡量和评价, 合格者发给国家职业资格证书。高职毕业生除了获得本专业必备的核心技能职业资格证书外, 还应尽可能参加相关的多岗位考证以适应就业的需要。“智力技能”是指在工作过程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职业品质”主要包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等职业道德和组织纪律性、团队精神、进取精神、创新意识等职业品质。

学生职业能力标准对教和学有着很强的导向作用。按照职业能力标准进行教学, 才能使培养的学生成为企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3 对策

为使学生获得与企业发展需要相一致的能力, 拓展更加宽广的发展空间, 并为学生的终身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 数控专业依据职业岗位对知识、技能、态度的要求, 充分考虑学生的职业生涯需要, 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

3.1 实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开发

基于工作过程的数控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按照一主线、二论证、三阶段、四循环的课程体系开发流程。通过深入企业开展调查研究, 在与本专业就业岗位相关的工作现场, 通过观察劳动者完成工作任务的职业情境, 调查典型职业活动的工作过程, 分析构成职业能力的工作任务的总和, 确定本专业的主要就业岗位是:数控车工、数控铣工、加工中心操作工、数控编程员、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工艺员等, 从而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依据岗位群的主要工作过程, 总结出若干典型工作任务, 形成本专业的“行动领域”;然后, 在工作过程分析的基础上, 遵循教育规律, 对行动领域进行教学归纳, 确定专业的教学任务和内容, 明确学生应掌握的知识、技能, 并根据认知及职业的成长规律递进重构行动领域, 构建“学习领域”;最后通过具体的“学习情境”来实施。

3.2 将国家职业标准嵌入到教学中

数控技术专业按照工作结构来设计课程框架, 要求学生的知识结构与工作中的知识结构相吻合, 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按照工作的相关性, 而不是知识的相关性来确定课程设置, 通过让学生进入工作实践过程, 实现从学习者到工作者角色的转换, 以形成学生自我负责的学习态度, 并在工作实践的基础上建构理论知识,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数控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 按照数控车工、数控铣工、加工中心操作工等工种的国家职业标准的知识要求和技能要求组织教学。教学内容包括加工准备;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基础;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加工中心、数控线切割机床等的编程与操作、数控机床维护、故障诊断与精度检验等。摆脱了“学科本位教育”重理论、轻实践, 重知识、轻技能, 重学业文凭、轻职业资格证书的做法。使教学与生产紧密结合, 以完成真实工作任务作为校内生产性实习的主要内容, 以加工产品作为评定实训成绩的依据之一。同时数控加工实训的课程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 直接以职业技能鉴定考证的成绩作为该实训课程的考试成绩。保证职业教育密切结合生产和工作的需要, 使毕业生的职业技能与就业岗位相适应。

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始终都与具体的职业实践相对应, 学生清晰地知道所学知识有什么用, 怎样学, 怎样学得更好。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明显提高, 从而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

3.3 教学方法坚持以“教、学、做合一”为原则

坚持以“教、学、做合一”为原则, 改变原来的“实践是理论的延伸和应用”的理念, 以工作任务来整合理论与实践, 从岗位需求出发, 构建任务引领型、项目化专业课程, 以典型产品为载体设计实训项目, 形成了理论与实践相互融合的以职业岗位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模块化课程结构, 增强学生适应企业的实际工作环境和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

如在讲授《数控编程与加工技术》等课程时, 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法。即打破理论课、实验课和实训课的界限, 将教学场所安排在实验 (训) 室。将构成职业资格的核心技能编制成一个个的任务, 按任务驱动模式, 由浅入深, 突出实践操作和编程技能, 突出学生对所学知识应用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按照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六个步骤执行, 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互结合, 交替进行。

3.4 建立符合能力培养要求的考核标准

为了配合专业课程体系的实施, 对传统的笔试闭卷且“一卷定乾坤”的考核方式加以大胆的改革, 形成了符合职业能力培养要求的全面的专业考核和评价体系。课程的考核采用了“6C”模式, 即6个方面相结合对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方法能力、职业素质、团队精神等进行考核, 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1) 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2)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 技能与态度相结合。

(4) 笔试、口试、操作相结合。

(5) 开卷、闭卷相结合。

(6) 教师、企业、学生互评、自评相结合。

4 思考

4.1 加强校企合作, 适应市场需求

高职教育应以就业为导向, 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技术应用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 通过学校和合作企业双向介入, 将在校的理论学习、基本技能训练与在企业实际工作经历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 为生产、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校企结合培养模式体现“三化”:即能力培养的专业化、教学环境的企业化、教学内容的职业化和“四个结合”:即教学培养目标、教学计划与质量评价标准的制定要企业与学校相结合;教学过程要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学生的角色要与企业员工的角色相结合;学习的内容要与职业岗位的内容相结合。

4.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培养学生达到相应的职业能力标准, 教师本身必须先达到这些标准。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也有一个职业能力的问题, 其中第一位的应该是本专业的实践工作能力, 第二位才是教学能力。职业院校可通过选派专业课教师到企业工作实践、鼓励教师参与实训基地建设、选送教师参加各种相关专业培训和学习、或聘请生产一线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等途径, 建设一支满足实际需要的具有深厚专业知识和“双师”素质的教师队伍。

4.3 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训练

职业技能的形成是将知识和经验转化成能力, 要通过反复训练才能完成, 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这就要求我们在安排教学计划和实训计划时, 从时间上给予充分保证, 同时加强管理, 提高实训设备利用率, 按“教、学、做合一”的原则, 把理论教学贯穿于实践教学中, 做到实训过程定人、定设备、定指导人员。

4.4 融教、学、做于一体, 提高实践能力

高职教学方法的一个特点就是融教、学、做于一体, 教学过程以做为中心, 寓教于做, 在学中做, 从做中学。教学效果、教学效率都得到提高, 因看得见、摸得着, 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提高。还应提倡走出课堂, 把现场当课堂, 随练随学, 随学随讲, 讲练结合。

学生的职业能力是评定高职院校教学质量高低的最重要指标之一, 也是现代企业录用人才的标准, 对就业起着决定性作用。在教学中嵌入国家职业标准, 制订专业职业能力标准, 对深化教学改革, 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摘要:高等职业院校要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应按照“以职业标准为依据, 以企业需求为导向, 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理念, 结合企业实际, 反映岗位需求, 改革课程结构及教学方法, 将国家职业标准中知识要求和技能要求的内容嵌入到教学计划和课程内容中, 强化职业能力培养。

关键词:职业标准,职业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 曾操战.职业能力测试范本[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6.

[2] 周明星.现代职业生涯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上一篇:概念隐喻和英语习语的理解下一篇:紫外分光光度法在水质分析中的应用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