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论文范文

2022-05-15

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大学生就业论文范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高校毕业生面临新的就业形势。本文分析了大学生就业形势,并对高校在新形势下如何提高大学生就业率进行了对策研究。

第一篇:大学生就业论文范文

浅析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就业建议

摘 要:在当前的就业大环境下,运用劳动经济学中相关理论,结合目前就业形式以及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供需状况进行分析,并针对当前毕业生就业问题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现状;就业建议

一、我国当前的就业形势

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就业再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劳动力供大于求,供需结构性矛盾仍然很突出,主要表现在:

1.劳动力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

一方面,从新增就业来看,我国城镇近几年每年需要就业的人数仍将保持在2400万人以上,而新增岗位和补充自然减员大约只有1200万人左右,供大于求的缺口约在1200万人左右,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加,2008年达559万人,2009年达610万人,2010年达630余万人,就业矛盾十分突出。

2.二元经济结构下农村和城市两个“市场”的非对称性

与一般发展中国家不同,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并非主要取决于经济发展因素,而是明显受到体制和人为因素制约,在二元经济社会结构条件下,由于农业人口向非农领域转移的速度缓慢,使得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任务十分繁重。我国尚有1亿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逐步向非农领域转移,按照“十一五”规划目标要求,“十一五”期间计划实现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4500万人,每年需要转移就业900万人。

3.劳动力供给过剩与供给不足并存

从总量看目前仍存在劳动力供给过剩状况,而另一方面,又存在着劳动力供给不足现象。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一部分在职劳动力由于技能或经验知识即人才资本存量不能适应新的产业及其带来的新就业岗位,造成结构性失业,成为新的失业群体;同时由于人力资本质量水平低下,造成就业风险率增大,工作稳定性减弱。

4.劳动力市场失灵

由于劳动力市场并不健全,形成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完全,劳动力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以及地理障碍的特点。一方面,增加了就业者职业搜寻成本;另一方面,在劳动力市场未充分发育的前提下,劳动力市场机制不能充分发挥优化配置劳动力的职能,造成劳动力市場“失灵”。

二、大学生就业难现状分析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笔者认为“就业难,难就业”的原因主要来自大学生自身、用人单位和社会三方面。

1.自身原因

(1)毕业生就业观念存在误区。一是选地域。在大学生的意识中,大都市总是意味着机会、高薪和前途,这导致最需要大学生的地方少人问津,而都市的大学生求职者则人满为患。二是挑单位。大学毕业生都希望选择一个地域条件好、待遇优厚、社会地位高的职业。三是重薪酬。高薪水、高福利等盲目求富观念在大学生中流行,带来了就业难。

(2)毕业生综合素质缺憾。一是学业不精。有的学生在学校里只是混,没有静下心来学习。二是社交能力欠缺。说话办事的能力、沟通合作的能力、交际公关的能力欠缺。三是缺乏社会实践经验。有的学生很不重视社会实践,甚至连学校要求的暑期社会实践都不能认真完成,更谈不上学到具体的实践。

2.用人单位

用人单位选择大学毕业生,最主要是看重学生如何“调整就业心态”,而“提高职业素质”、“提高技能”反倒其次;而大学生甚至学校看来,“提高技能”及“提高职业素质”是最主要的,“调整就业心态”并不重要。用人单位认为“德才兼备”是用人的恒久标准,单位对毕业生“品德”的重视程度远远比毕业自身的重视程度要高得多。

3.社会原因

(1)出口减速。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造成美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衰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中国的出口。有研究证明,在中国经济外向度较高的情况下,中国外贸出口每波动1个百分点,将影响中国18万~20万人的就业。受负面影响较大的主要有纺织服装、制鞋、玩具、摩托车、家具、照明器具、自行车等出口依存度较大的行业,而这些行业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

(2)从紧的货币政策。从2008年开始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意味着企业资金的获取难度加大,投资受到约束。全国工商联最新的调查显示,2008年一季度全国税收增长33.8%,而私营企业税收增长33%,低于全国整体0.8个百分点。这是自2000年以来私营企业税收增幅第一次低于全国水平。作为吸纳就业的主体,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经营困难会在很大程度上对就业产生冲击。

(3)企业成本上升。原材料价格及劳动力价格均呈上升趋势,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政策调整、两税合一等政策,也会提高出口型企业的生产成本。《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业人工成本。目前来看,受成本上升影响较大的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和中小企业,由此对就业产生的消极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三、基于经济学原理的大学生就业选择分析

1.从资源的稀缺性考虑,大学生应树立弹性就业观

经济学家认为,人类的欲望是无限的,因而相对于无限欲望的有限性而言,再多的资源也是稀缺的。因此,面对就业前景的无限期望,再多的就业机会也是稀缺的,所以大学生应树立弹性的就业观,摆正心态,正视现实,不急于求成,也不优柔寡断,坦然做出自己的选择。

2.从就业目标考虑,大学生应采取适合自身特点的就业选择方法

稀缺性决定了每一个社会与个人必须做出选择,也就是资源配置问题。对于大学生就业而言,必须选择自己认为可以接受的单位;而对于用人单位而言,也必须选择单位需要的人才。两者是双向的,双方都在寻求最优资源配置。

3.从边际分析法考虑,大学生应该到社会最需要的地方去

经济学家在决策时还运用一种方法叫边际分析法,它所考虑的不是成本和收益的总量,而是增加量。大学生就业时选择到社会最需要的地方去,虽然从短期利益考虑,其满足程度(总效用)不高,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从长远利益考虑,其个人发展的潜力大。它所增加的满足程度(边际效用)会在很长时间内不断增加,能够实现“学以致用、人尽其才”,真正发挥大学生的特长,实现自身的价值。

四、新形势下对大学生的就业建议

“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是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基本政策。在这种背景下,市场主导的地位实际上已经确立,大学生择业和单位选人的自主性都增强了。所以,大学生调整就业观念,找准定位。

1.充分认识自我,做好就业决策

大学生在择业前应对自己充分了解,知道自己能干什么,擅长什么,想干什么。注意学以致用,尽量发挥自己专业优势和形象、气质、性格、语言表达能力等非专业优势。

2.确立合适的就业目标

在选择职业和确定目标单位之前,应从环境分析、企业分析等方面评估职业和目标单位的各种因素对自己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顺从”社会劳动力的流动分配形势,适时调整自己的就业心态,切忌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挑选就业地域和企业类型。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国民经济比较吃紧的社会环境里,应当理智的把握“先就业后择业”的观点,灵活的处理面临的机遇。

3.树立竞争性的择业观

大学生必须树立竞争性的择业观,主动出击,把能够证明自己才能的各种软硬件拿出来,自我推荐,这样才可能被“伯乐”相中。如果一味的“等、靠、要”,结果只会是一事无成。

4.自主创业,就业有新路

各高校可根据自身状况建立大学生创业培训中心、大学生创业园区、大学生创业街,也可与企业或研究所联办大学生创业科技实体。

此外,创业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支持。首先,家长要改变求稳怕险、小富即安的就业观,尽可能创造条件鼓励、资助子女去创业;其次,创业人才的培养,需要一大批专兼职的教师队伍,尤其是需要聘请社会上成功的创业人士搞好“传、帮、带”并起到示范作用;再次,政府部门对大学生创业要大力扶持,如在资金、税收及投资环境等方面多予以照顾和倾斜。

参考文献:

[1]傅东.“关注民生,促进就业”专题[A].我国当前的就业形势及促进就业的政策[G].北京:中国财政杂志社,2008.

[2]文东茅.2005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6,(1).

[3]杨宜勇.2007: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作者:杨敏

第二篇:大学生就业形势及就业对策研究

[摘要]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高校毕业生面临新的就业形势。本文分析了大学生就业形势,并对高校在新形势下如何提高大学生就业率进行了对策研究。

[关键词] 大学生 就业 形势 对策

一、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大学生面临新的就业形势,高校毕业生人数由2001年的115万增长到2009年的611万,增长率为431.30%,大学生就业市场已由卖方市场过渡到买方市场,就业竞争也将越来越激烈。

二、在校学生对就业现状的认识

为使就业问题更具有针对性,我们对天津科技大学在校学生做了问卷调查,包括研究生、各年级本科生,以大四学生和研究生为主。主要了解他们对目前就业形势的看法。发放问卷500份,有效问卷494份,问卷回收率98.8%,调查结果如下:

1.毕业后的打算

36.8%的人选择了直接就业;32.6%的人选择了继续深造;而27.6%的人选择先就业,后深造;3%则选择了出国留学。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有更多的同学选择了继续深造。

2.对当前就业形势的认识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只有5%的人胸有成竹,认为比较容易就能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52.2%的人认为通过自己努力应该能找到工作;而25%人认为现在就业困难很大;还有16.9%的人对当前的就业形势十分担忧。

3.对就业地区的选择

50.8%的大学生选择到经济发达地区或东南沿海城市;只有3.6%的大学生希望到最艰苦的地方去;39.3%的人对此没有什么特别的要求;还有6.3%的人选择由父母决定。这表明,经济发达地区或东南沿海城市仍是许多大学生向往的地方。

4.对就业单位的选择

29.7%的大学生选择事业单位;18.3%选择国有单位;另有18.3%的大学生选择私营民营企业;而33.7%选择外资企业。外企、事业单位仍是毕业生的首选。

5.求职过程中更侧重哪些方面选择职业

72%的大学生更注重个人的发展空间,个人能力的发挥;20.3%的大学生更注重高薪报酬;5.8%的大学生则注重工作岗位的选择;还有1.9%的大学生倾慕于公司的名气。

6.对于第一份工作所期望的薪金

31.1%的大学生期望是1500~2000元;44%的人期望是2000元以上;20.3%选择1000~1500元;另有1.7%的同学是1000以下。

三、就业对策研究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如何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使每位毕业生找到满意的工作,是高校乃至全社会关注和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可采取以下对策:

1.高校要改革教育体制,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

部分高校在扩招的形势下,在办学规模上追求大而全,从而忽視了自身优势,导致专业设置不规范,课程建设弱化。高校应根据自身定位,依自身优势办出特色,可通过走访毕业生及用人单位,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和就业市场对高校毕业生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的需求,提高毕业生适应社会市场需求的能力,因地制宜发展专业特色。要坚持“厚基础,宽专业”的原则,设置学科专业。如笔者所在学校在泰达校区建立后,修订本科培养方案提出要满足滨海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轻工产业链的人才需求,为此对专业总体目标进行调整:对学生学业提出强化实践环节;并及时更新通识教育选修课和第二课堂内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树立品牌意识,打造学校精品,从教学、管理、综合素质培养等方面着手,努力培养受社会欢迎、具有学校特色的人才,切实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2.高校可借鉴高职院校培养模式,积极探索“订单式”培养的就业模式

近年来,订单式培养在职业院校中得到广泛实施和推广,并以其成功的案例越来越受到企业和学校的欢迎。高校可借鉴高职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征求合作单位进行“订单式”培养,协商所需人才培养方案,学校根据用人单位人才需求调整教学安排。一方面学校根据企业的需求有针对性培养学生,同时也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达到了双赢目的。

3.高校要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促进毕业生就业

(1)加强全程指导工作。把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教育全过程,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与日常的学生教育工作结合起来,与学生成长成才结合起来,并针对不同阶段的不同任务,系统规划相应内容。如一年级侧重于适应性成长指导,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二年级侧重于初步的职业定向和建立合理的知识能力结构的指导,可请企业家、教授等进行名师讲堂;三年级侧重于择业价值观、职业理想指导;四年级侧重于就业形势政策、择业技巧和角色适应的指导,三、四年级可开设《就业指导》课程,促使毕业生正确认识自己,认清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积极就业。

(2)广开就业渠道,为毕业生搭建良好的择业平台。首先,“走出去”,学校要主动与用人单位联系,推荐优秀毕业生就业。如笔者所在学校,充分借助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难得发展机遇,整合学院内资源,以走近滨海,联姻企业为突破口,扩大校企合作的平台建设,开展了“走进滨海新区企业,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收到良好的效果,就校园招聘、职业指导、就业基地建设等达成了初步意向;其次,“请进来”:邀请相关企业到学校召开多层次、多类型、多方式的就业洽谈会,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空间;第三,要加强学校就业市场的管理工作,规范择业和招聘行为。

(3)开展“六项工程”,促进毕业生就业。首先,强化“一把手工程”。高校要充分发挥就业工作领导组和工作组职能;第二,深化“基层就业工程”。挖掘基层就业空间,动员毕业生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选调生”、“三支一扶”和“村官”计划等国家和地方项目;第三,开展“无障碍就业工程”。第四,推进全员就业工程。鼓励教师在科研合作、项目开发等过程中积极促进毕业生就业;第五,开展“就业安全工程”。第六,开展“留心工程”,做好毕业生离校工作,确保毕业生文明离校。

总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任重道远,学校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学生为本,促进毕业生全面就业。

参考文献:

[1]张玲.从精英到大众——2008届大学生就业首选.调查报告解读[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4):22-25.

[2]倪渊.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8,(8):127-128.

[3]刘效东.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成因及对策分析[J].新课程研究,2008,(2):145-146.

作者:陈延娜

第三篇:大学生就业意识和就业能力培养研究

摘要:在21世纪初,互联网背景下的新工业革命带来了一系列新的技术变革。它已成为改变经济发展模式和使国家工业结构现代化的重要动力,这将不可避免地导致劳动力市场和就业结构的变化。学生作为互联网时代的参与者,大数据互联网提供了丰富的信息他们的素质和能力集中于提高对创新的认识和促进劳动力市场的适应能力。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意识;就业能力培养研究

引言

大数据的到来,不仅方便了人们的出行和生活,但也导致了生产结构和生活的变化,中国在发展新局面,对于求职的大学生和创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在大数据时代,创业理念正在不断演变,大学生应该考虑并关注这一关键问题。在当前形势下,大学生无论是选择工作还是创业,都在提高自己应用大数据、掌握大数据技术、掌握信息收集和处理的能力。

一、大数据时代社会就业创业的崭新面貌

许多人对大数据时代没有清晰的概念,但他们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体验大数據技术的好处。在大数据时代,信息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关键。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为大学生找工作和创业提供了新的方向。在市场不断优化的今天,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这种压力并不意味着找不到工作,而是目前对人才的需求与社会需求不匹配,导致企业无法招聘,人才无法找到合适的公司。对于企业家来说,大数据改变了当前的工业生产结构,降低了传统的创业门槛。大多数创业者继续创业,但失败率随着创业率的增加而增加。大数据时代,人们可以获得信息,这也就导致了明显改善透明度和信息的对称性。这对学生的就业和创业有明显的好处。总之,大数据时代对学生来说不仅是一个机会,也是一个挑战。优点和缺点并存。大学生只有不断提高技能,适应大数据时代,才能找到工作。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现状

(一)理论知识有余,实践能力不足

毕业生就业和创业的现状反映了学生群体集中的利弊,即理论体系相对完善,经营能力几乎为零。换句话说,尽管大学生比低技能的求职者拥有更多的专业理论知识,但要获得实践技能还需要一段时间。目前,中国的大学普遍处于教学繁重、理论教学繁重的轻度阶段,实际操作的空间和机会较少。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会关注考试成绩,而实践只遵循理论知识,这使得灵活性变得困难。工人如何利用他们的技能迅速产生经济效益对企业至关重要。对于没有经营能力的毕业生来说,不仅利润没有迅速产生,而且需要投资于培训,没有为毕业生提供足够的工资和待遇,这给学生找工作带来了困难。

(二)对自身情况过于自信

很多学生潜意识里认为他们的能力更好,但他们不知道全国各地有很多学生,也不知道外国学生回来参加比赛,也不知道他们能力的困境。虽然各大学和高等教育,越来越多的人成为了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拓宽视野,学生们为了改善自己的自学能力,然而,他们的意识和学生在与社区接触时的自我形象与价值判断之间的差距,在心理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阻碍了成功的发展。

三、大学生就业意识和就业能力培养研究

(一)高校方面的对策建议

大学是人才的摇篮,也是除家庭外对个人影响最大的地方。一是做好对应届毕业生的理解和服务工作;第二,可以适当调整学习时间;第三,学校可以发展自己的部分研究支持工作。第四,大学可以开展有组织的就业活动;第五,应适当延长学校就业评价指标。其中,职业指导和创业支持是有效帮助学生就业的首要任务。首先,职业指导服务是毕业生职业成功的关键。对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分析使大学能够准确地了解学生就业的基本规律和一般特征。其次,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培训,使他们能够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很容易找到理想的工作。因此,大学应尽快建立系统和全面的职业规划课程,以帮助学生提高就业能力。大学毕业生必须更加有效和灵活的业务服务,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创业孵化器,还应当澄清的是,加强创业教育和培训,以及更多企业的支援服务,更加方便和适合生存的自主就业的大学毕业生。此外,大学应该改变自己的理念,有效利用社会资源,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制定学习的校企合作的典范,为学生提供安置服务、更好和更有效。

(二)完善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体系

制定培训目标,完善培训体系。大学应注重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努力建立科学有效的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体系。应用化学专业的重点是培训化学工业生产管理、分析与控制、产品研发等方面的专业人员。高等教育机构应及时调整其培训方案,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要,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和专业技能。应采取若干措施来加强实际能力。第一,加强教师培训,加强双元制教师培训。二是加强校企合作平台,加大对实验环境和设备的投入;第三,应增加实践和技术课程和实践会议,以便更好地针对实践技能的发展;最后,发展各种实际活动,以有效地满足社会的需要。完善职业指导制度,加强职业指导。根据求职心理学和职业指导,指导学生充分了解就业情况和熟悉就业政策;引导大学生接受新的就业理念,科学确定就业目标和职业规划,积极参与社会急需的中小企业和基层工作。应积极开展创业创新教育,提高创新创业能力。普及创业创新教育的目标是加强创新和实践,提高创业能力,培养具备创新和创业技能的创新人才。大学应结合学生创新创业培训项目和创业互联网+竞赛,开展多种形式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

(三)学生自身能力提高

学校的帮助下,学生们必须要求自己,去做更多的实践中,然后不断提升其市场竞争力,通过劳动实践,学习其他地区学生和学校的创办自己的企业,并且避开少。例如,更加强调了解与创业有关的趋势和政策,并参加了与创业有关的活动、会议和竞赛,以扩大视野。

结语

大数据时代使我国社会生产结构发生了改变,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有了更多的选择和思路。从表面上看,各项就业创业门槛降低,但从深层次上看,大学生的发展标准提高,对大学生本身的就业创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从侧面为高校的培养提供了方向和指导,引导高校优化自身课程结构,努力为社会培养出更高质量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麦可思研究院.202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

[2]岳昌君等.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调查报告(2019)[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

[3]杨士涓,顾淑红.经济新常态下女大学生就业难的解决对策研究——以广西高校为例[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8(12):176-177.

[4]黄韬.建档立卡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调查与对策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19(4):129-130.

[5]任启敏,汪昕宇.我国残疾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J].经济师,2019(5):257-258,260.

[6]白娟娟.民族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意向调查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9.

[7]赵欣.论我国的就业政策与大学生就业问题[A].智库时代,2017:60-61.

作者:郭夕熙

上一篇:金融管理学论文范文下一篇:国际贸易的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