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Rugsy大学生就业难论文范文

2024-04-29

0Rugsy大学生就业难论文范文(通用8篇)

篇1:0Rugsy大学生就业难论文范文

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两会”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简称。每年3月份“两会”先后召开全体会议一次,每5年称为一届,每年会议称X届X次会议。“两会”召开的意义在于:将“两会”代表从人民中得来的信息和要求进行收集及整理,传达给党中央,“两会”代表是代表着广大选民的一种利益的,代表着选民在召开两会期间,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选民们自己的意见和要求。地方每年召开的人大和政协也称为两会,通常召开的时间比全国“两会”时间要早。

摘要: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是近几年来全国“两会”上的热点话题。在教育成本激增的今天,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了一个影响教育和经济两个重要国民领域的社会问题。本文通过对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来提出应对之策。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对策

1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

大学生就业问题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就渐露端倪,近几年成为突显的社会问题,而且有愈演愈烈的局势。从2003年至2008年,我国大学毕业生数量每年增加量超50万,而每年毕业大学生一次就业率在70%左右,未就业人数逐年增加,从2006年开始,未就业人数已经超过100万。据统计,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610万,就业形势紧张的现状似乎已很难避免。尤其是对于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他们的就业可能就是难上加难了。

目前,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普遍遇到三难,即落实用人单位难、专业对口难、正式上岗难。最近几年对外公布的初次就业率一直维持在70-75%之间。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影响到高校稳定、社会和谐和人力资源作用的充分发挥等,而受到越来越多的社会有识之士的更多关注。

2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整个社会就业问题的缩影,很多国家都存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但是中国目前这个问题比较严重。因为我国人口基数大,为了尽量满足更多人受高等教育的愿望,势必会造成大学生人数增加,导致就业问题日益严峻。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状况,创造不了如此多的就业机会,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大学毕业生需求。

2.1大学生就业遇上严峻的“大环境”

从社会“大环境”来看,一是经济发展不平衡,区域结构性矛盾影响就业状况。导致就业难最根本的原因是经济发展不平衡,东西部地区差距的扩大所导致的区域结构性矛盾。[1]大学生就业难处于“两难”境遇:一边是毕业生想去的地区和单位不要毕业生或毕业生素质达不到用人单位要求,另一边经济发展较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和边远地区、贫困山区及乡镇长期招收不到应届大学毕业生。二是国家就业制度和相关政策法规不很完善。用人指标、户口、档案

等问题,导致一些大学生放弃既有机会,用人单位招不到人。三是就业竞争激烈,市场达超饱和。大学生毕业人数的不断增加,然因金融危机带来的就业岗位数绝对减少,大学培养的学生不适应市场的需要等,使他们在求职择业竞争中处于劣势。

2.2大学生就业面临困惑的“小环境”

从“小环境”看,一方面高校的专业设置和调整滞后于社会发展,没有能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主动调整,往往依据自身师资条件等,专业设置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严重,造成供给结构失衡。同时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内容陈旧。对于实用性强的技术岗位招聘,很多单位在通过与学生面试中反映,高校部分专业课程设置无法与单位实际需求相适应。再次,很多高校连续扩招后,教师工作量加大,整天忙于应付事务性的工作,没有时间补充新知识,缺乏职业生涯指导的专业研究。[2]另一方面,目前,很多用人单位在人才引进方面盲目提高用人标准,条件要求也愈加苛刻,文凭已经不再是走向理想职业的唯一“通行证”,除了崇尚高学历,要求毕业生具有好的专业知识技能外,还要求其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较强的工作能力、动手能力、创新精神,多数应届毕业生往往不能够完全符合用人单位的需求,为许多用人单位所“嫌弃”,不少招聘单位的广告明确地写明“只限男性”或“男士优先”,性别上存在歧视。再者,近几年毕业的大学生很多都是“80后”的独生子女,而社会对“80后”这一代评价褒贬不一,用人单位认为“80后”大学生员工普遍存在着散漫、忠诚度低、责任心弱等缺点,使用人单位招聘时有所顾忌。

2.3大学生毕业生自身也存在不少问题

大学生毕业生自身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就业观念陈旧,期望值过高。一方面,追求安逸舒适的工作环境,不愿去老少边穷地区、基层单位、中西部地区等等;另一方面,过分看中单位的医疗、养老保障制度等,只把目标锁定在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公有制企业、外企上。择业期望值普遍偏高,不肯放下架子,缺乏脚踏实地从基层开始干起的精神。二是自身素质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大学生的自身素质与社会需求的差距较大,部分毕业生“心比天高”,过高估计自己的素质和能力,但综合能力又满足不了用人单位的要求。相当多的用人单位明确表示不要应届毕业生,他们认为应届毕业生动手能力差,缺乏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较差,缺乏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有些学生在为人处事方面还存在种种缺陷[3]。三是缺乏创业意识。传统的就业择业观制约了大学生成功就业,大学毕业生普遍存在“等”、“靠”、“要”等思想,缺乏创业精神和自主创业意识。在面对当今市场巨大的创业平台,高校毕业生宁愿成为现有就业市场廉价的替代者与竞争者,也不愿意实现对自我的突破,不愿意走上创业之路。

3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3.1多管齐下,优化大学生的就业“大环境”和“小环境”

政府及社会应对大学生择业就业难应有所作为。第一,政府要通过努力发展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尤其是建立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产业水平,增强吸纳能力,使高校的人才培养和社会的人才使用衔接好。第二,应扩大毕业生入伍、研究生招生比例,这既有利于提高军队素质,也为社会培养更多高层次人才,为未来国家竞争力储备力量。第三,鼓励经济相对优越的毕业生到发达国家深造学习,学成归国后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提高国家国际竞争力。第四,鼓励各类中

小企业、民营企事业单位聘用高校毕业生,同时政府有关部门要为其提供便利条件和相应服务。第五,对企业跨地区聘用的高校毕业生,省会以下城市要认真落实有关政策,取消落户限制。第六,完善有关人才及劳动法规,使用人单位、高校、大学毕业生都在能人力资本交易中得到有效的法律保障。

用人单位要放低门槛,寻求真正可用之才。有部分企事业单位在目前毕业生数量庞大的情况下,把录用人才的门槛抬得过高,本来是本科生可以胜任的工作岗位,却要聘用硕士生,甚至博士生。用人标准虚高,使得相当一部分人难找到工作,造成人才资源浪费。因此,要动员用人单位改变用人观念,多注重高校毕业生的整体素质,而不要一味地追求高学历。一些中小企业,特别是民企、私企单位,为规避缴纳社会保险、医疗保险等责任,不与就业者签订劳动合同,侵犯了就业者的合法权益,也破坏了自己公共形象,进而造成大学生不愿意到这些单位就业,人为地促成了“就业难”。

高等院校需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完善就业指导体系。一方面,高校应根据整个经济环境来预测未来的人才需求状况,合理调整专业结构,确定招生的专业和规模。在课堂教学方面,高校要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和人才培养模式,把从片面注重专业知识教育转移到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素质和综合能力的轨道上来,加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另一方面,高校要不断加强和改进就业指导工作,提高就业指导工作水平。从学生入学时起,高校就应在不同阶段对学生进行相应职业课程的指导,逐步进行职业规划,并在大

三、大四加大指导力度。

家庭要承担起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责任。首先,随时关注孩子的成长变化,注意培养孩子适应社会的能力,知道自己孩子的不足,并能及时给予指导,使孩子少走弯路,更快成长。其次,督促孩子毕业后尽快成功就业。再次,不要强求学生绝对专业对口就业。常言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要学生喜欢,只要学生肯努力,不管在哪个行业、哪个岗位,都能干出一番事业。最后,家长要转变就业观念,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才的流动越来越普遍,这是社会进步的一个标志,整个社会充满了竞争,现在没有一包到底的“铁饭碗”,单位都实行合同制。毕业生要靠自己的能力在社会上立足。

3.2努力提升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力

大学毕业生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降低期望值。一方面,大学生不能总是盯着“热门”职业。随着社会的变迁,旧的行业在不断消失,新的行业也不断产生。过去被人视为“低贱”的工作,反而更能锻炼人的本领,发挥个人的潜力。另一方面,树立多元化就业观,不能等到毕业时才决定是考研、出国还是工作。有的学生只是在找不到工作后才想到去考研,或是考研失败后转而去找工作,这些都是漫无目标的行为。只有早做准备,在大学期间才能形成一个明确的择业目标,才能够在毕业时不会感到迷茫。要强化机遇意识,牢记“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公务员之家:http://

大学生在校期间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提升就业竞争力。提高大学生就业成功的根本是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做人”的素质。有些大学生意识落后,只重视对学校所安排课程的学习,不注重对自己综合素质的提高,造成毕业时就业核心力低,不能达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要求。大学生应成为“T”型人才,“竖”代表专业基础知识,而“横”则要求大学生通览各方面的知识。

大学毕业生强化创业意识。大学生应努力培养创业意识,在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以创业带动就业,对改善目前就业难的局面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学毕业生创业不仅可以为社会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减轻就业压力,而且有利于大学生全面发展。随着新增劳动年龄人口进入高峰期,大学生创业不但可以改善毕业生自己的就业问题,同时可以为社会上其他的待就业人员提供更多就业岗位,达到创业带动就业的理想境界。然而创业带动就业需要来自社会、高校、学生个人几方面的努力才能完成。社会应该给毕业生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和有效的法律法规保障制度;高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学生个人应该具有勇于拼搏、大胆创新的精神。

篇2:0Rugsy大学生就业难论文范文

与对策剖析

摘要:现阶段女大学生在就业中处于弱势,陷于就业的困境,为了帮助女大学生走出就业的困境,深入分析这一社会问题的成因,提出了一系列解决问题的对策:健全就业政策与法规体系,进一步消除社会上传统落后观念的影响,扩大就业渠道,提供完善的就业指导服务,女大学生也必须改变自身的就业观念,增加自信心,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等,对于帮助女大学生就业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女大学生;就业;原因;对策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毕业生逐年增多,大学生就业难度不断增加,女大学生就业问题更为突出,为了解女大学生的就业现状,深入分析这一社会问题的成因,从而提出解决这一难题对策,对帮助女大学生就业具有重要意义。

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客观原因

1.1 严峻的就业形势影响并限制女大学生的就业

首先,全国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今后几年全国城镇每年新增劳动力1000万人,另外还有1400万下岗失业人员,每年工作岗位缺口在1300万至1400万左右。其次,社会有效需求赶不上毕业生人数的增长速度,高校毕业生供求矛盾突出。据教育部统计,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数量从2006年的413万增加到2010年的630万,加上历年

来未就业的大学生,需要就业的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历史新高,同时就业环境也空前复杂,金融危机的冲击使本已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特别是女大学生就业形势更加雪上加霜。

1.2 受传统文化观念影响,致使女大学生在就业在处于劣势

中国封建社会有几千年的历史,“男强女弱”“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内”等男权主义社会思想观念根深蒂固。社会性别理论暴露出传统文化观念对女大学生就业观念意识的滞后影响;传媒中的陈规性别角色定型,对女性消费人格、依赖人格的片面塑造,造成男性群体对女性社会参与的排斥,对妇女工作能力的怀疑,认为女孩没有多大的挖掘潜力。传统文化也消解了女性的主体意识,使女性在“我不能”的阴影下放弃了开发自我潜能的努力,使其生活领域更加私人化、附属化。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女孩处于两难境地,形成双重人格。一方面诅咒传统,一方面常常不自觉地充当传统的卫道士,如不善于张扬、宣传自己,压抑工作欲望。角色期待对男女的不同,使女性在事业和家庭间陷入两难。

1.3 国家劳动保障政策及法律法规不完善,影响女大学生就业

我国的《宪法》、《就业促进法》、《妇女权益保障法》都对于保障女性的就业权有明文规定。《就业促进法》第三章第二十七条规定:“国家保障女子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劳动权利。用人单位招用人员,除国家规定的不适合女子的工种或者岗位外,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妇女或者提高妇女的录用标准。用人单位录用女职工,不得在劳动合同中

规定女职工结婚、生育等内容。”在《妇女权益保障法》第四章第二十二条和第二十七条也有类似的规定。可在求职过程中,女大学生却经常遭遇性别歧视。据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全国62个城市的调查显示,有67%的用人单位提出了性别限制,或规定女性在聘用期不得怀孕生育。其原因在于这些政策法规还欠完善,可操作性较低,对用人单位性别歧视不能起到应有的约束作用。

1.4 用人单位对培养女大学生的认识不到位

用人单位在女大学生的使用、开发、培养上,还存在着认识不够的问题。我国虽然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培养选拔女性人才的政策体系,但还存在着认识上的问题以及执行中的问题。主要有:女性工作的重要性还没有被全社会真正认识,缺乏使命感和紧迫感;对男女平等国策认识不够,不能像对待其他国策那样认真落实;认为男女之间在智力上存在差异,女生不如男生能干,把女大学生的优点当弱等。这样用人单位过多看到女性的缺陷和不足,进而对女大学生的能力、事业心、责任感和吃苦精神抱有怀疑态度。这些认识上的问题不解决,将严重阻碍女大学生的就业。许多调查和事实表明,女大学生的能力并不差,岗位的适应性也强于男性,关键是使用不当,没有舞台。

女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观原因

2.1 不正确的就业观念影响女大学生就业

近几年,女大学生普遍希望到大城市、大机关、大公司、大院校等大单位工作,并希望所去的单位名声好、效益高、生活条件舒适。

而目前,我国最需要人才的恰恰是那些边远地区、中小城市、艰苦行业和和基层一线的中小型单位,部分女大学毕业生不切实际的抱着过高的期望值,这是导致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有的女大学生求职缺少主动性,存在等、靠、要心理,以致耽误了就业;部分女大学生认为“工作好,不如嫁的好”,把人生未来寄托在婚姻上,也影响了女大学生的就业。另一方面,部分女大学生在校期间曾经有一些过失,或在专业、相貌、心理、家庭等方面有缺陷或不足,存在自我贬低的自卑心理,害怕用人单位看不上,对于中意的岗位不敢鼓起勇气,大胆应聘,缺乏主见,担心别人嘲笑自己,结果错过时机以致难以找到工作。

2.2 就业能力不足影响女大学生就业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社会与市场对大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用人单位更注重毕业生的事业心、吃苦耐劳精神和实际动手能力等综合素质,更加青睐复合型人才,但女生在校期间一般学习比较刻苦,成绩也较好。但过于看重学习成绩,不愿参加更多的文体活动,忽略了各种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缺乏竞争意识和冒险精神,且工作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与男生存在一定差异。有的女大学生过于注重外表上的包装自己,期望以青春和外貌做筹码,从而忽略了自身修养和内在素质的加强,这种不良的意识影响了就业。

2.3 女生的生理因素影响就业

女大学生由于生理上存在的与男大学生的差异,特别是女大学生要生孩子,孕育生命的过程会给女大学生造成阶段性的体能下降、精力不足,在孕产期不但要中断正常的工作,单位还要根据国家福利制度担负补偿费用较高的成本,加上女性比男性要早退休5-10年,女性员工就要比男性领取更多的退休金,这些都不符合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宗旨,对女大学生的职业生涯造成一定的影响。

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3.1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树立正确的用人观念

要提倡民主、文明、公正的性别文化,首先要消除对妇女的歧视和偏见,形成有利于女性充分发展的社会文化氛围。特别是用人单位应当认识到女性的生育也属于社会责任,应该得到关怀和支持,而不应该成为就业的障碍。用人单位在选择人才时应充分认识到女大学生的优势:女大学生具有更强的形象思维,语言表达能力强,做事细致认真,还有她们的事业心、责任心、吃苦精神也不差于男性。还有,在政策法规上,国家应加强对女大学生的就业保障制度,例如,通过国家给企业减免税收或由企业、保险业和国家共同负担女性生育保险等办法,建立起女性生育保障制度,减轻企业的经济负担,从而提高女大学生就业。

3.2 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加就业岗位

解决就业难的根本途径在于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扩大劳动力需求,从总量上缓解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为女大学生创造更多的就

业岗位。据统计,在通常情况下,一个国家的GDP每增加一个百分点,社会就增加100万个就业岗位。因此,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职能,采取有效措施,挖掘就业潜力,扩大有效岗位供给,以便提高女大学生的就业率。

3.3 提高高校教学质量,调整专业结构,完善就业指导

(1)切实提高教育质量。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是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能否顺利进行的根本因素。毕业生能否在市场上有一席之地,关键在于毕业生素质的高低,在于毕业生能否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因此,学校必须在学生培养质量上下功夫,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把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放在首要位置,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增强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的适应力,以质量争市场,以高素质的毕业生赢得用人单位的青睐。

(2)大力调整专业设置。目前一些高校依然存在着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一方面盲目开办热门专业,造成人才供求失衡;另一方面对一些冷门专业没有及时根据市场调整招生人数,没有及时改革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从而导致了学生未毕业先失业。因此,根据市场发展的需要,因材施教,开设增加选修课比重,方便女大学生设计自己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有助于提高女大学生就业。

(3)完善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大学生就业指导是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产物。就业指导有利于大学生的就业与成才,促进学校与社会的结合,有利于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高校应加强大学生的就业

指导工作,积极为毕业生“自主择业”提供服务。在内容上,要制订毕业生就业法规政策、收集职业需求信息、组织市场招聘、开设职业生涯培训、讲授求职技巧、跟踪市场、调查研究等,指导毕业生正确择业;在时间上,要改变过去就业指导仅限于学生毕业阶段才进行的做法,而是要从新生一入校就开始,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能按照社会的需要,塑造和完善自我,并对其以后的发展方向有明确的认识。

(4)转变就业观念,提升就业能力。女大学生不应该产生自卑心理,更不能够自暴自弃,应该认识到困难和挫折对于男性和女性都一样,是难以避免的,不要过分归咎为社会的歧视并由此产生各种抱怨,不应总是盯着灰暗面,而要多把眼光放在就业竞争力的阳光之处,要从用人单位的得益及用人单位实际情况这一较少讨论的角度去分析,调整自我培养的脚步,争取就业竞争的成功。传统的偏见也不能阻碍我们自立的希望。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工作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学以致用,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调整好心态,不计较个人得失,付出之后,得到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回报,收获的是更多的经历和成熟。培养心理调节和承受能力,保有良好的就业心态和心理准备,着眼眼前,立足基层,调低就业期望值,发扬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以自己的真才实学谋得工作岗位。这是当代女大学生应有的态度和精神风貌。适时调整期望值,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观,应该是更多的女大学生的明智选择。转变就业观念,采取

主动进取的姿态。

(5)加强有关女性职业培训方面的立法。现代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就业培训成为提高劳动就业能力、就业层次的一个有效途径。许多国家如日本、美国、德国等都将员工的就业培训纳入法制轨道,建立了完善的就业培训制度。改革开放后,我国也制定了相关的职业培训法规,然而那些法规多为原则性规定,尤其缺乏有关女性职业培训的立法。客观地讲,女大学生其劳动技能的增强,就业水平的改善乃至社会地位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国家政策和法规的引导、扶持,否则只能使女大学生在低层次的劳动环境中生存,从而人为地造成女大学生地位的沦落。

(6)鼓励创业,拓宽就业渠道。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强调,要进一步完善优惠政策,狠抓政策落实,努力营造“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制度化环境。各高校应继续组织实施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农村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国家和地方项目,要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小企业就业和自主创业;加强就业服务和对就地就近转移就业的政策扶持。各高校也要将高校毕业生创业培训工作纳入就业培训总体规划,开展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创业实训,推动高校毕业生创业基地建设。

参考文献

篇3:0Rugsy大学生就业难论文范文

“工作满两年, 就有可能获得30%购房首付款补贴”, “购房购车有补贴, 还能外出旅游”……合肥市包河区滨湖新区2013年新春招聘会上, 一百四十多家企业不仅提供了近万个工作岗位, 还开出各种诱人的条件。

近年来, 在人才市场上, 一方面, 企业难以招到合适的人才, 尤其是制造业、零售业等, 存在“招工难”的问题;另一方面, 大量的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存在大学生找工作难的问题。企业需要人才, 大学生需要工作, 两者之间存在着供需关系, 双方的共同需求必然会形成一种交易。然而, 为什么会出现企业“招聘难”与大学生“就业难”并存的现象呢?这就需要引起我们的进一步思考。笔者拟对这个两难的问题进行分析。

企业“招聘难”原因分析

(一) 企业的吸引力

一是企业的声望。企业是否在应聘者心目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是否具有强大的号召力, 将从精神方面影响招聘活动。例如, 世界500强企业以他们在公众中的声望, 很容易吸引大批的应聘者。如果企业的规模比较小, 员工人数不多, 则求职者对该类企业往往会先略过去。由于缺乏社会阅历, 大学生不了解一些企业的实力, 所以在找工作时往往最看重企业的声望。加上对自身认识不足, 不知道什么工作是适合自己的, 所以很多大学生的理念是找到大企业就是找到了好工作。

二是企业的福利待遇。企业的薪酬制度是员工劳动报酬是否公正的主要体现。企业的福利措施是企业是否关心员工的具体反映。这些将从物质方面影响招聘活动。在企业招聘过程中, 求职者往往都要了解将来的工作条件、晋升机会、薪资待遇等, 他们会根据企业能提供的硬件条件来判断该企业的整体实力强弱。目前, 大多数企业招人时在某些岗位上会优先考虑应届毕业生。所以, 很多企业都会到校园招聘录用实习生。就目前来看, 我国法律还没有将大学生纳入最低工资保障群体, 也没有对实习工资做出明确规定。这样做的目的是基于大学生的特殊身份, 法律不宜对大学生实习是否有权取得工资报酬做硬性规定, 而应该由学校、实习单位、大学生自行协商确定。用人单位认为, 一是自己为大学生提供了学习的软硬件环境, 为大学生提供了实习素材, 大学生收获了知识和技能, 是自己给大学生创造了实习的机会, 应该会有很多实习生竞争工作岗位;二是实习生的工资按照正式员工的80%支付, 而且不提供“五险一金” (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 住房公积金) , 这样可以减少招聘成本。但是, 大学生则认为, 实习生在实习期间付出了劳动, 或多或少为公司创造了效益。自己与员工一样付出, 甚至付出更多, 但是得不到相应的回报。所以对提供福利待遇过低的企业往往会排除在外, 导致提供的福利待遇较低的企业招收大学生存在较大的困难。

(二) 劳动力市场状况

劳动力市场状况也会影响招聘计划、范围、来源、方法和必需的费用。例如, 根据市场供求关系, 一般而言, 当失业率较高时, 招聘人员比较容易。而当某类人员短缺时, 可能引起其价格的上升并迫使企业扩大招聘范围, 从而使招聘工作变得错综复杂。各大高校扩招几年的结果导致2013年的毕业生699万人加上往届未就业毕业生400万人, 总计1000多万人需要就业。以上因素汇总, 就形成了高级别劳动力就业市场供给远大于需求的失衡局面。

另外, 以技师、技工为代表的中级别劳动力数量不足, 企业需要的技术型人才不足, 更加剧了企业未来发展的风险。调查发现, 企业“招聘难”主要是由于大学生所学专业与企业急需不能对接, 以及大学生到基层、民营企业就业的渠道不畅所致。

(三) 行业的发展状况

如果企业所属的行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就能吸引大量人才, 从而使企业人才招聘的余地较大。相反, 当企业所属行业远景欠佳时, 企业就难以有充裕的人才可供选择。例如, 零售业每天都在招人, 而且设定的门槛比较低, 只是在年龄上做了要求, 除形象气质佳以外, 对工作经验一般都没有太多的规定。因为门槛低, 没有什么要求, 相应地提供的待遇也就较低, 来应聘的基本上都会被录取, 但是愿意长久留下的人就很少了。

(四) 企业的招聘政策

企业招聘大学生往往采取大学生专场招聘会和校园招聘会两种形式。校园招聘会是人才聚集的形式, 应聘率较高、招聘成本相对较低, 而且具有可以宣传企业品牌、招到的大学生可塑性强等优点。所以, 企业都会抓住校园招聘会的机会, 在毕业生找工作的高峰期开展校园招聘。

与此同时, 高校对企业的校园招聘来者不拒。这就使得企业在与高校建立招聘合作关系时, 并不能充分地分析该高校的专业设置、学生培养特点是否符合自己的需求, 而高校也不能针对企业量身组织包括招聘时间、地点、宣讲会、应聘学生组织等招聘服务工作, 致使企业招聘时间安排扎堆, 经常出现多家企业在同时招聘同一类学生, 或企业来招聘时无学生可招的情况, 很容易给企业和学生双方留下不好的印象。

企业校园招聘会的效率不高, 招聘信息缺乏岗位描述, 宣讲会没能发挥岗位描述对招聘的引导作用, 往往使大学生对企业不能有深入客观的认识。所以, 很多大学生滥投简历, 导致一个学生在多家企业投放简历, 一个岗位收到几十份简历, 到最后, 来面试的却寥寥无几。在这种集中型的人才双选会上, 往往会呈现出“高效率”的假象。

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

(一) 社会原因

近年来, 各高校连年扩招, 使毕业生的数量迅速增加, 2013年达到699万人, 从而使毕业生就业面临新的形势, 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

首先是岗位需求下降。由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很多企业裁员减岗。例如, 小型企业的人事部门与行政部门合二为一, 只设立一个部门———人事部或行政部。甚至部门人员只有1~2人, 小企业规模小, 业务少, 有些部门一两个人就能处理好事情, 所以不需要增加其他人员。

其次是缺乏合理的定位。社会对大学生的就业期望滞后于就业形势的变化, 部分家长及社会上比较落后的就业观念, 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些毕业生的就业选择, 造成毕业生就业时方向不明, 期望值过高, 导致应届毕业生就业的第一年流动率过高, 也影响了用人单位对应届毕业生的选择。

(二) 学校原因

一是各大高校虽有顶岗实习、工学交替、工学结合等教学模式, 但是始终未能普及到各个专业, 部分专业的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在招聘时, 往往有经验者优先, 使没有经验的毕业生处于不利地位。

二是学校设置的专业和教学内容不能满足人才市场需求。我国高校从1998年实施扩招政策, 到现在为止, 毕业生数量已经是扩招前的5倍, 就业岗位虽然不断增加, 但是目前仍然不能满足就业需求。另外, 部分学校的教育改革未能跟上经济发展需要, 致使部分毕业生的知识结构、专业技能及社会能力与人才市场需求脱节, 最终导致就业难。

三是专业设置错位。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没有充分考虑市场需要, 而单纯根据学校办学模式、办学传统、师资结构、教师偏好等内部因素决定。某专业是否需要, 招生规模如何, 往往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 导致某些专业成为就业的冷门专业或困难专业。

四是人才结构失衡。一些地方和高校对规模扩张保持着较大冲动, 不能及时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调整专业设置, 改变人才培养目标, 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及创业能力亟待提高。

(三) 大学生自身原因

毕业生的择业能力和水平不高, 具体表现在: (1) 缺乏对自身客观、系统、科学的认识, 常出现高估自己能力的现象, 就业期望值很高, 不愿意从基层做起, 找工作的起点较高, 希望职位好、工资高、工作时间短、轻松等。 (2) 同学之间相互比较, 存在攀比心理。 (3) 职业规划能力比较欠缺, 很少有人对自己做出详细的评测, 分析自己的素质、实力、特点、能力、兴趣以及对工作环境的喜好, 并依此做出决定和计划。 (4) 还有一些毕业生知识与能力不足, 导致就业难。 (5) 毕业生择业面过窄, 往往选择在自己上大学的城市工作。因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一, 导致对毕业生的吸引力失衡。由于种种原因, 许多毕业生不想到基层, 造成基层人才匮乏, 不少岗位乏人问津。尤其是大学生在实习期间, 为了方便返回学校, 在找工作时往往更关注工作地点。这样一来, 各大高校的毕业生都在实习高峰期给用人单位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 也带给大学生很大的竞争压力, 导致地区就业比例失衡。

(四) 家长教育观念错误

在大学生找工作时, 家长往往要求子女找工资比较高的工作, 而不是根据子女所学的专业、自身性格、兴趣等引导其找适合自己的工作。有些家长会与别人家的子女比较, 这种思想在农村表现得很严重。

解决问题的对策

企业在用人方面、大学生在就业方面存在着矛盾, 并且这个矛盾从很多年前一直延续到今天。在人才市场上, 前来应聘的人并不是企业所想要的;企业所提供的福利报酬、工作环境往往又不符合求职者的理想选择。所以, 一边是求职者就业难, 一边是用人单位招工难。双方都难的真正原因是对接难、妥协难、合作难。针对以上问题, 笔者主要从四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 政府方面

要不断完善就业市场和服务体系。 (1) 在就业指导工作的内容方面, 应从毕业年级向低年级学生延伸, 从大学生就业过程性指导向大学生职业发展指导转变。 (2) 工作手段、方式方法可以有很多创造性的发展, 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在工作中的广泛应用, 高等学校普遍建立了就业网站, 不仅可指导就业、交流信息, 并且可向网络市场方向发展。

要实施积极有效的就业政策。从2008年1月1日起, 《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开始施行。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 要始终坚持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相协调, 围绕改善民生谋发展, 把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要加强职业培训和就业服务, 促进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 做好退役军人就业安置工作。《教育部关于做好2011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 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突出重要位置;拓宽渠道, 完善政策, 以更大力度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优化创业环境, 力争实现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人数进一步增长;进一步完善高校毕业生入伍预征工作长效机制;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优质服务年”, 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 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实施积极有效的帮扶;深化高等教育改革, 提高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加强组织领导、条件保障和制度建设。希望国家、学校和企业能真正贯彻落实大学生的就业政策。

(二) 学校方面

专业设置要合理。要根据市场设专业, 根据职业定课程, 根据岗位练技能, 人才培养要与人才市场需求对接。要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科学地调整专业设置, 使学生的专业学习更多地与社会发展接轨。要改变只顾招生、忽视市场需求, 只顾向学生灌输理论、忽视学生社会实践及综合素质培养的办学观念。

要加强就业指导。大学生就业教育和指导应从一年级起结合入学教育加以开展, 让学生了解自己所学专业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 各专业的教师及辅导员要对专业的培养方案作介绍。这对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及未来的职业规划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三) 用人单位方面

一是要根据企业发展实际需要, 合理引进不同层次的毕业生。在人才招聘观念上, 克服错误的人才高消费思想。要拓宽择人的视野, 真正树立任人唯才的择人观念, 从本单位实际出发, 看重毕业生的真才实学和敬业精神, 而不唯学历、唯重点院校是举。

二是招聘人员要维持好企业形象, 根据企业实际能提供的待遇, 给应聘人员真实的信息, 这样才不至于刚招进去的人才在短期内流失。

三是企业要建立长效激励机制, 工作能力、工作业绩应与晋级和福利待遇紧密连系, 形成优胜劣汰的良性用人机制, 增强企业的人才凝聚力和向心力。

(四) 大学生自身方面

首先, 要转变就业观念, 调整心态。要对自己有充分全面的认识, 不仅要知道自己想做什么, 更要知道自己能做什么。找工作不应该把自己的位置放得很高, 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成功的人不是赢在起点, 而是赢在转折点。应该先衡量一下自己的能力, 只有先把自己的本领修炼好, 才会有更多的选择机会。人才市场每天都在招人, 提供了很多不同的工作岗位, 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需要大量人才, 虽然条件艰苦一些, 但到那里更容易锻炼成长, 有利于毕业生快速成长起来, 而且个人的发展机会比较大, 有利于施展才能, 实现人生的价值。

其次, 要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 即先到基本认可的单位工作, 工作一段时间后, 认为不合适, 可以重新择业。

再次, 毕业生一定要有真才实学, 这是就业的基础。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 只有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 掌握好知识弥补经验上的缺失, 在实际工作中才能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学以致用。

最后, 要做好职业规划, 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 使想做什么与能做什么结合起来, 明确自己的目标。要有意识地加强自身能力、自身素质、道德品质、团队精神, 尤其是敬业精神的培养, 做到一专多能, 以适应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增强就业能力, 增加选择机会。

面对当前市场人才供需现状, 企业和大学生双方都应该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只有政府、学校、用人单位与大学生多方共同努力, 才能创造良好的社会就业环境, 促进社会经济和谐稳定地发展。

摘要:近年来, 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 应届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学校以及家长共同关注的热点, 而企业也存在“招聘难”现象, 可谓两难并存。因此, 应对企业“招聘难”与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从多方面加以分析, 并采取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企业,招聘难,大学生,就业难

参考文献

[1]曹晖, 陈新玲.人员招聘与配置[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8.

[2]安鸿章.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7.

[3]陆庆生.大学生就业择业指导[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篇4:0Rugsy大学生就业难论文范文

关键词:结构;量性;错配;政策

2008年11月19日《齐鲁晚报》在头版头条醒目的位置,标题为《公务员招考人数创新高》,报导中报道了市直机关1.35万个职位引来77.5万人的报考,比上年度多了13万多人。大学生就业难,已经广泛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特别是2008年的就业压力,已经远远超出了以往任何一年。根据工商部门报道,2008年上半年中国中小企业因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已有670万户关门倒闭,以上的数字还未包括正面临着倒闭或已经倒闭还未到工商部门注销的企业。中国企业同样面临着世界经济萧条的影响,中国的就业压力会更加严峻。大学生为什么就业难,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笔者针对上述两个问题,发表几点看法。

一、市场与就业结构的影响

目前,中国的就业结构还没有完全市场化,就业结构和匹配还不完全合理。组织化、系统化,还处于断层的状态。特别是高校的专业设置上不尽合理,还不能完全应对和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专业的设置还没有完全走出计划经济的模式,与世界经济接轨。学校里单一的教学模式,书本与现实严重脱钩。没有很好的开发和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缺乏素质教育的手法与力度,也是大学生走上社会,而不被社会马上接受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中国就业量性的现状对就业的影响

大学生就业难,为什么就业难,症结又在哪里呢?很少有人对这现状有一个准确的认识和定性,只是强求于社会的需求量。中国的GDP近几年来都保持在8%以上的发展速度,为什么大学生的就业依旧艰难。

1资源错配的影响,一直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

中国的经济从计划到市场的时间很短,中国的宏观管理和调控有时候很难到位,势必造成了中国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性。在人为的因素下,片面的流向重型和劳动密集产业,从而忽视了高新技术的发展和建立,造成了知识产业的滞后和发展,使大学生就业高不成低不就,不甘心到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就业。

2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

中国改革开放后,沿海和内陆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差异,自然环境和经济实力的影响,导致了大学生向沿海和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倾斜。其实中国的大学生就业,还远远满足不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是过剩,而是不够。中国的就业压力较集中在北京地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经济带等地,好多大学生不愿选择西部。在一篇报导中报道说:北京地区和沿海发达地区每年吸收了50%以上的大学生就业。那么占87%面积以上的内陆空缺呢,同样是大学生合理选择就业的好机会。中国大学生就业岗位需求的错位,中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对大学生就业有着重大的影响。

三、克服陈旧的就业观念,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

目前大学生的就业十分严峻,困难重重,如何解决和应对这一困难,应从下面两个方面入手。

1克服陈旧的就业观念

中国受计划经济影响,解放后的就业,都是在计划经济保障下完成。吃皇粮,从一而终的就业观念,时时刻刻束缚着大学生的思想,特别是对国家公务员、事业编制的单位情有独钟。在机关里,铁饭碗、高福利、待遇高、环境好的思想根深蒂固。所以必须从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上彻底改变。从高瞻远瞩的角度看问题,从中国的30年经济发展和就业变革中,让他们有所认识和了解。中国30年来就业的发展轨迹,从一而终的职业一去不复返了。在拉美和欧洲的发达国家有一种奇怪的现象“一等人”,有头脑有能力的人从事于商业发展;“二等人”在机关政府发展。这不能不说中国的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和人文理念上,有着本质的差异。现在是经济时代,上层建筑为经济服务。大学生只要你找到了自己的坐标,找对了自己的就业位置,发展的空间还是很大的,前途还是宏量的。

2国家出台相关的就业政策

从企业安置上做起,只要是对社会安置比较好的企业,在税收上适当给予顾及和降低税收比率,从真正意义上把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国家立法承担社会育人这一义务,保障公民的创业权,解决好结构性就业难这一问题。多多设立大学生就业协会,而不是单纯的人才市场。就业协会开展工作的内容包括:

(1)推荐大学生就业。

(2)定期对大学生培训。

(3)定期让大学生到企业学习。

(4)协调大学生与企业之间棘手问题。

人才市场与就业协会的根本区别为:人才市场只是一个平台,大学生只有选择的权利,没有沟通的机会,所谓了解也只是皮毛。大学生不能从根本上对企业有所了解,到了企业后,在没有适应的情况下被企业辞退了。企业对大学生的了解,也只是档案里文字的东西,至于大学生能否胜任或承担企业里的工作,企业也了解的很少。通过就业协会,可以更多、更彻底的了解大学生,了解企业。定期对话,定期到企业实习。把就业协会当做大学生的“监护人”,时刻对大学生的信息、就业能力有所了解,起到监管的作用,保障大学生的创业权和实习权。

篇5:大学生就业难论文

——大学生,我们如何走出就业的“寒冬” 姓名:张社根院系:文传学院学号:09040240 内容摘要:大学生就业难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了,但大学的就业难的问题却一直在困扰莘莘学子们,而因此造成的问题也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包括政府在内的社会各界也在严密地关注着。尽管矛盾重重,面对的困难不少,社会上“大学生就业的冬天”也已经叫喊了好几年,可是年年“冬天”年年“过”,我们不也迎来和煦的春天了吗?实事求是地说,大学生找个工作并不难,难的是找一个理想的工作。作为朝气蓬勃、风华正茂的年轻人,没有必要“一叶障目不见森林”,也没有必要患得患失、畏缩不前或自暴自弃,要看到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的有利条件和难得的历史机遇,迎难而上,做出无愧于时代的抉择。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就业现状就业难的原因建议

大学生就业本来就是难题,08年金融海啸的蔓延使得“过冬论”在房地产、互联网、家电业、IT行业等多个产业中传导,使本已积重难返的大学生就业雪上加霜。据中国人才流动中心大学生就业部处长孟向红介绍,截至九月一日,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是百分之七十四,和二零零八年基本持平,但今年中国高校毕业生的基数较大,而且明年预计有六百三十万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①。

大学生就业难的境况可谓是“江河日下”啊,而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直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消除,如果说今年是我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明年可能是最复杂的一年,整个宏观层面就业形势就很严峻。那么,明年的毕业生人数630万,再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之大可想而知。面对就业形势江河日下大学生们又是怎样处理的呢?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又是什么呢?又会出现什么问题呢?

现状一:以创业来解决就业,大学生自己当老板,走上自主创业的道路。①.本段话来自于新华网专刊:深度透析09年就业形势

在临近毕业之际,或是还在就读期间,有不少大学生就走上了自主创业的道路。在上饶师院,在我们中间就有好多例子,他们一边读书,一边经营着自己的小天地,可谓兢兢业业。有一位我们称之为“零食哥”的经管学院的09级学生,他刚开始穿梭于各个男生寝室贩卖零食,后来生意越做越红火,自己买了辆电动车。在2010年,也就是大二上学期,他和另一个同学一起合作,共同包下了一个KTV,现在生意也很棒。可是当被问到买电动车的钱是不是自己买零食挣的,包下KTV的钱是不是自己的时,他却笑笑说道:“开玩笑!你以为钱是那么好挣的吗?那些钱大部分都是向父母借的,我的合作伙伴也是一样”还有另外一个例子,去年4月,临近大学毕业的柏乐在汉口一家广告公司找了份工作,月薪只有几百元,“连生活开支都不够”。他找到同班同学,商量办一个定位于湖北大学生吃喝玩乐的网站。为了创业,从去年至今,柏乐先后找父母借了30多万元,诚然,这给家庭带来了更重的经济负担。

不少大学生之所以敢创业,一方面是可以向伟大的父母们借无息的贷款,不用向银行借贷。他们初入市场,各方面都不是很成熟失败的几率很大。武汉市青年创业培训中心主任张福宏认为,柏乐的创业勇气和毅力虽值得肯定,但是找父母借债创业的“融资模式”不值得提倡。大学生创业应尽量找职业投资人借钱,这样他们的项目会得到专业的审核评估,以降低风险,防止盲目性,还能得到经营理念、思路等支持,是一个“融资+融智”的过程。而找父母借钱融资,因父母阅历有限,特别是对于网站这种盈利周期长、失败率高的项目,难以给予智力支持,创业风险太大,一旦赔了父母的积蓄,会给家里带来很大压力。

现状二:大学生选择逃避就业而转战“考公”“考研”两大战场

根据调查,在本班励志要考研的15人中,为了以后能找到个好工作才去考研的有12个,其他3个才是因为个人兴趣,而另有10人准备转战“公考”战场,本人就是其中一个。

根据教育部调查,全国报考2010年学历硕士研究生人数达到140万人,较2009年增加13%。这也是2001年以来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的最高人数纪录,是2001年报考总数的3倍。参加国家公务员考试的考生数量也是逐年迅猛递增,据人保部全国公务员考试数据显示,2008年有64万人通过审核参加考试,考录比约为46∶1;2009年报考人数飙升至百万人,考录比例为73∶1。公务员职业

吸引力之大,竞争之激烈令人惊讶。

如果说高考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那么公考战场就是百万雄狮渡小溪,其中有多少前辈被挤得头破血流,最后两手空空愤慨而去,又有多少后继之士一往无前地踏上这条不归路?不免让人发出感慨:一切都是为了就业,而就业却从来没有被抓住过啊。

现状三:一方面在抱怨就业难,另一方面却是见习岗位遭冷落

据新华网报道,2009年辽宁启动了“千企万岗就业见习计划”,316家见习企业共提供了7525个见习岗位,为离校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寻找就业途径。然而目前申请见习的大学生还不到4000人,通过报名审查的只有2668人,仅占见习岗位总数的35.46%。考虑这些人也不可能全部上岗,预计见习岗位空置率将逾七成左右。

一方面是就业难,另一方面却是见习岗位遭冷落,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在当代,还是有不少大学生以“天之骄子”自居,就业的观念没有改变。许多大学生就业期望值过高,以至于超过了用人单位实际所能提供条件的水平。企业所提供的见习地点、工作条件、企业规模和薪资水平,与大学生的期待有一定差距,很多大学生因此放弃见习岗位或就业机会。因而造成了大学生“高不成低不就”的现状。

那么,怎样才能走出这种囧境,迎来就业的“春天”呢?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关于内外因的关系认为: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动力和原因.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这就要求我们要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看问题,既要重视内因,又不能忽视外因的作用。

因为外部条件不是我们可以决定的,下面仅从自身方面谈谈几点建议:

1.所谓艺多不压身,大学不比高中,有许多的空余时间。有不少大学生

就将这些时间挥霍在网游,恋爱,打球等方面上,由着大学四年的美

好时光在他们的手指间流失,等到大学毕业了,也就失业了。为了在将来能立足与社会,我们应在大学期间在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外要广

泛涉猎,为将来打造最好的装备来武装自己。

2.在大学期间要多涉足社会,多积累社会实践经验。当今有不少大学生

眼高手低,心比天高,一心想着毕业后能去某某大公司,国企,政府机关工作。却不清楚自己凭什么能被聘用。大学与社会的联系比高中更紧密,有不少的兼职,而且校园里也有不少的活动。我们应该积极参加来锻炼自己的综合素质。我们还应关注国家的政策导向,正确对自己就业定位,求职择业当面对现实,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不必过分关注工资水平及地理位置等。可先就业后择业,积累经验,提升自我价值,为以后找到理想工作奠定基础。

3.调整心态,转变观念。有些大学生对自己的价值估计过高,对某些工作

篇6: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论文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论文

摘要:近年来,中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加 之社会对人才多层次的需要,毕业生的就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学生在毕 业后能否顺利就业,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生就业难既有社 会原因、政策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事关大 学生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需要政府、社会、高校和大学生 共同的努力。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对策 曾几何时,被誉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找工作时是“皇帝的女儿不愁 嫁”,可如今这种优越感几尽消失,面对就业却眉头紧皱,甚至发出“毕业即失 业”的感慨。毕业生手拿高校毕业文凭,却无奈英雄无用武之地。即便政府 每年提供约 900 万的就业机会,可对于庞大的待业人群,无异于饮鸩止渴。总的来说,大学生的就业前途不容乐观。

一、大学生就业的总体趋势

一、浅谈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

1.、就业人数庞大,就业高峰持续时间长,形势严峻

”自从 2000 年以来,毕业生的人数每年都在增加,2011 年毕业生的人数是 2001 年的 5 倍多。据教育部统计,2004 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 280 万,全 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到 73%;2008 年全国毕业生人数为 559 万,大学生就业率为 70%; ;在 2012 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刘延东表示,2011 年普通高校毕业生离校时初次就业率达到 77.8%,连续 9 年保持在 70%以上; 2012 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 680 万人,700 多万名中专、职高、技 校等也将集中进入就业市场,应届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仍将会集中显现。可 ① 以预见,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大学生就业压力不会减弱。

2、存在结构性“供过于求”的现象 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是比较旺盛的,目 前我国专业技术人才仍然是供不应求的。但是由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结构、职场、经验准入要求等市场需求因素发生的变化与大学生适应这一变化所需的知识结构、专业素质、职场经验,就业观念、信息占有、高校分布和专业人数分布不匹配,引发了 职位空缺和失业并存现象。所以,出现了结构性过剩。

3、,社会发展的区域存在不平衡, 东部发达地区为毕业生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和较好回报发展的前景,成为人才输 入省。

在这些地区人才竞争激烈,很多学生未能有效就业,即使处于失业状态也不愿去西部 地区就业。在西部地区,却存在大量的岗位找不到毕业生。

二、当前就业形势成因分析

1、劳动力总量供过于求的高峰期,形成了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较高,给社会带来了严 峻的就业压力。此外,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而出现的农业劳动力大规模转移,使得劳动力总供给和总需求的矛盾更加突出。

2.高校扩招导致大学毕业生总量增加,大学生就业市场进一步由 “卖方” 走向“买方” 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大学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据教育部统计,2002 年只有 145 万高校毕业生,而 2011 年达到了 660 万,10 年间增加了 515 万,而且每年还有部分未就业的往届毕业生也会加入到求职队伍 中来。大学生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由“供不应求”转为“供需平衡”,直至“供 大于求”,高校扩招由于速度过快、增幅巨大,大学生供给短时间内爆发,超过 社会经济增长水平和速度,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岗位与大学生的供给不平衡,越来 越多的大学生面临失业,就业形势日趋严峻。

zp.china.com.cn zp.china.com.cn

3.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就业机制不完善 随着国家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制度改革,毕业生择业由计划分配体制的统包统 分变成自主择业的就业体制,但市场机制还不完善,一些体制性障碍依然存在,一个真正公平、竞争、择优、有序的就业市场尚未建立。一方面旧的计划经济体 制仍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作用,用人机制不够健全,人才流动机制还有待完善。另一方面,劳动力市场发育不完善,就业市场不规范,劳动力要素的配置还未达 到优化。在毕业生觉得“一职难求”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感叹很难招到满意的人 才。

4、.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所带来的就业难。首先,大学生不合时宜的职业价值取向和就业观念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 因。大学生作为公认的精英阶层,传统的“精英情结”深深的束缚了他们的观念。“北 京社会经济科学研究所„当代大学生就业状态研究‟课题组在《中国教育报》上公 布了他们的调查,大学生目前的择业观念,在单位的选择上:选择科研结构、党政群 体、中外企业占总人数的 63%,而选择乡镇企业、大中学校、集体企业的,只有 7%,在地区的选择上,选择大城市的有 20.8%,而选择小城镇、农村、老少边地区 三项仅有 5%。”[3]其次,大学毕业生自身综合素质不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差,难以符 合用人单位的要求。一些大学生在学校里只满足所学课程,缺乏广博的知识积累 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之语言表达能力不足,在应聘场合紧张、胆怯,不能充分 展示自己,与工作机会失之交臂。另外,大学生在择业时,好高骛远,缺乏对自己的 清晰定位,择业缺乏目的性也导致成功率不高。3.用人单位盲目设置的各种条件带来的就业难。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经验障碍, 很多用人单位特别是企业动辄要求求职者二至三年的工作经验,许多应届毕业生 往往因缺少实际工作经验而难以落实工作。另外,有些用人单位盲目提高选才标 准,追求高学历。相当多的用人单位存在着重学历而轻视实践的倾向。

5.高校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不利于大学生就业。一些 学校的办学方法和观念落后,没有市场意识,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大学生所 学专业不符合市场需求,出现了供需的结构性矛盾。此外,部分高校对毕业生缺乏 系统性和科学性的理论指导,仅仅是脱离实际的泛泛而谈。“调查显示,非常需要职 业指导的大学毕业生对本校就业指导机构的了解程度多寡不一,其中非常了解和比较了解的只有 1/3 的人,有 10%的人根本不知道学校有这样的机构。”[4]这说明 大学职业指导工作还有很大的发挥空间。6.社会壁垒,就业市场分割的现实加大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近年来, 毕业生自主择业已成主流,然而户籍、档案等一些因素仍然是大学生就业的绊脚 石。许多大学生在找工作的都有“非本市户口免谈”的痛苦经历,由于没有用人单位 所在地户口,使大学生痛失工作机会。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是有多种因素造成的,要解决这一社会问题,必须调 动多种力量,做出多方努力。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难路在何方

1.大学生自身作出调整和努力。其一,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新时期的就业观。目前社会上还有许多空闲岗位,小城市、乡村等地急需人才,小企业、私企业等还 存在大量的用人要求;大学生还应树立基层意识,事业意识和奋斗意识,到基层锻 炼自己,挖掘潜能,还可以将眼光投向西部,到西部地区锻炼成才;逐步树立起“先就 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职业选择策略,从现实出发选择自己的求职道路。其二, 提高自身素质,掌握就业主动权。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生个人的素质、能力、专长和团队精神将是主导毕业生择业的重要因素。优胜劣汰是市场竞争体制下的 规律,大学生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掌握过硬的本领,才能在就业竞争中占据主 动地位,谋取自己理想的职位。其三,自主创业,依靠自身实力解决就业问题。大学 生在一定的条件下,找准商机,发挥一技之长,走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道路,在解决 自己就业的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了新的就业渠道,缓解了就业压力。

2.高校的改革。其一,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合理调整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面 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调整专业结构,使之与招生,毕业生的就业趋向相结合。其二,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将就业指导 工作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其三,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就业指导 队伍。对从事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专职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和综合素 质。其四,以就业为导向,加快高校的教育与教学改革。学校内部调整自身教学内 容和教学方法,改变过去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培养模式,开设具有专 业特点,实践性强的课程,使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关注社会发展对复合 型人才的需求,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3.政府部门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职责。首先,制定政策法规,完善就业市场 体系。各级政府要从规范就业市场着手,建立健全法律、法规,逐步把毕业生的工 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还应继续完善毕业生就业政策,消除就业歧视,深 化人事、户籍等相关就业制度的配套改革,打破由于户籍制度造成的市场分割问 题,规范就业市场。其次,加强宏观调控,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鼓励大学生投身西 部。因中国基层人才匮乏,存有大量的用人需求,国家也应制定相关的政策,鼓励大 学生投身基层实现就业,锻炼成才。另外,政府还应建立高校毕业生失业保障和培 训机制。毕业生是中国宝贵的人力资源,毕业生失业是一种巨大的人才浪费。从 政府的角度来看,应制定相关的法律规范,将未就业的大学生和失业的大学生纳入 到社会失业人员

zp.china.com.cn zp.china.com.cn 的范畴,并给予相应的救济。这样既可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又体现 了国家“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政策。同时,针对毕业生未能及时就业的实际,有 针对性的组织各种培训班,加强就业指导,提高失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相信通过大学生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一定能够妥善解决,高校毕业生一定实现充分就业。高校毕业生作为中国巨大人口和庞大劳动 力队伍中一支活跃的生产力,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一定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 作出应有的贡献!

篇7:大学生就业难英语论文

据统计,2004年中国高校毕业生达到280万人,比2003年增长68万:2005年突破340万,比2004年净增58万人: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到495万人.比2006年增加75万人,增幅达22%.创下历史新高。在应届毕业生数量年年大幅度增长的同时.往届毕业生待业的现象大量出现,而且这个数量还在逐年上升。据悉,2004年全国待就业毕业生达69万人.2005年达79万人.2006年达93万人.2007年将达124万人。这些数据充分表明了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的严峻性、任务的艰巨性和工作的长期性.对此要有充分的思想认识和心理准备.社会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篇8:大学生就业难分析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困难,分析

一、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诸多领域发生了重大变化, 无论是国家政策还是文化的发展, 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指导下, 对相应的经济体制有重大的变革。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近年来我国高校不断扩招, 随着大学生人数的增加, 就业成为了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为了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就业, 国家多次通过宏观调控对大学生的就业途径进行研究, 虽然改善了一定的就业难的局面, 但是就业难问题仍未得到根本性的解决, 所以教育者要对相关的政策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为大学的顺利就业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就业政策的演变

我国的就业政策随着社会的发展经历了重大的转变, 由最初的统包统分到后来的双向选择, 然后到今天的市场导向自主择业。通过这三个阶段的演变, 为不同的发展阶段提供了不同的需要, 因而从本质上来说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一) 国家计划统包统分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至80年代中期, 在计划经济的带动下, 大学生的就业主要是国家在经过计划调整对大学生的工作进行相应的分配, 其最大的好处就是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并且针对性较强地对相应人才进行培养, 这对当时而言, 有利于人才的补给, 充实不同的社会工作岗位。统包统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 并且对相应的重点建设工程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对社会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但是统包统分存在的最大弊端就是大学生在面对就业时, 不能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选择, 只能服从分配, 这对大学生个性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并且用人单位也不能根据自身发展的特点进行相应的人才选择, 对企业的发展也有一定的限制。另外, 由于统包统分这种固定的分配模式, 导致于在对人才进行培养的过程中过于呆板, 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很大的限制, 因而使大学生的就业相对呆板, 缺乏一定的生产积极性。

(二) 双向选择阶段

在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末, 由于社会的发展, 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相对较高, 为了顺应社会的发展, 并为大学生和用人单位提供选择的机会, 因而, 就业政策发展为双向选择阶段, 在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后, 用人单位和大学生具有了自主选择权, 改变了统包统分的局面, 给大学生的就业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三) 市场导向的自主选择阶段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 市场在资源配置当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对我国高校生就业的形式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 随着近年来高校不断扩招, 毕业生就业制度不断完善, 报到证的发放标志着学生能够自由选择自己的职业, 这对毕业生自身而言, 既是一次机会也是一次重大的考验, 在高校对相应人才的培养过程中, 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要, 因而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从而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人才基础。而对于用人单位来说, 这种竞争上岗、择优录用的用人制度, 为用人单位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对用人单位的发展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大学生就业中面临的困境分析

(一) 就业机会的紧缺

由于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 相应的行业存在分配不均的问题, 虽然国家的市场经济对于就业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 但是对于部分行业而言, 人才过剩的现象较为普遍。而随着经济体制的变革, 相应的产业结构在发展中不断进行调整, 企业一些富余劳动力需要重新选择就业, 又由于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大量农村居民涌入人才市场, 加重了大学生就业的负担。在人才相对过剩的情况下, 大学生刚踏入社会, 由于工作经验较为缺乏, 因而选择范围相对较小。

(二) 高校不断扩招, 大学生数量与日俱增

自1999年来, 高校为了顺应社会的发展, 不断地进行扩招, 高等教育成为了一种大众化教育, 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社会人员的综合素质, 但是由于每年大量高校毕业生涌入人才市场, 使人才市场人才济济, 加重了学生的竞争压力, 优胜劣汰, 致使很大一部分大学生不能正常就业。

(三) 毕业生自身专业与需求岗位不匹配

近年来, 随着大学生的不断增加, 与市场经济的发展形成了一定的冲突, 单位在招聘的过程中, 很难招聘到符合企业发展要求的人才, 并且对于毕业生就业后, 相应抱怨也较为普遍。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当下的大学生在面对就业的过程中, 由于专业知识的欠缺和综合素质不达标的现象较为严重, 因而造成了大学生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在经过多次面试打击之后, 部分毕业生到了愿意接受自己的单位就业, 而有一部分大学生却不达目的不罢休, 但是由于自身能力的原因, 造成了其长期处于待业中。而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高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 单方面的追求数量, 而忽视了学生实际能力的提升, 只是单方面在数量上达到了社会的需求, 在质量上与市场需求发生了脱节, 造成了人才市场的矛盾。对于社会需求的人才相对来说是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 而学校的要求在很大程度上是不能与社会需求进行良好的衔接, 使学生就业相对较难。另外一个因素就是学生在就读期间, 所承担的经济费用相对较高, 以至于学生和家长对未来寄予的期望也相对较高, 也造成了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高不成低不就, 不愿意从事环境艰苦的工作。

四、对策分析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对社会和家庭都有很大的影响, 加重了社会的经济负担。因此, 需要相关部门加强对相关问题的分析, 且学生自身需要通过不断地学习, 从而提高相应的社会适应能力。

(一) 加大宏观调控力度

为了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 政府需要对相应的就业难问题引起高度的重视, 在市场经济不能有效地引导就业时, 政府就应当及时地采用宏观调控手段, 对相应的就业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例如:经济拉动就业、鼓励创业等。为了有效地促进大学生就业, 在政府加强宏观调控的过程中, 首先应当对未来经济进行合理的规划, 对国家相应的产业进行相关调整, 并同时加大对服务型产业的扶持力度, 为大学生创造更多的就业平台。其次, 教育部门在教育工作实施的过程中, 要尽可能地对社会人才市场进行充分的了解, 并对此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结构, 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 另外, 对相关专业要控制好相应的招生比例。为了有效地改善人才培养的局限性, 因而, 可以在全国各地进行委托培养, 学生在毕业后, 可以有更多的就业选择。第三, 为了更好地满足就业的需要, 国家应当鼓励、加强建设相关的职业服务机构, 为大学生就业进行有效的指导, 从而提高大学生相应的就业能力。最后, 为了有效地改善就业难的局面, 国家要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 需要国家进一步改善相应的创业环境, 调整相应政策, 尽可能为选择创业的大学生提供更多的优惠, 以此鼓励中小企业的发展进步。

(二) 加强企业和高校的社会责任感

企业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对相应的经济效益进行有效提高的同时, 还应当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要在发展过程中加强与高校的合作, 在利用高校科研等优势提高自身产品的质量外, 还可以使高校清楚企业的用人标准, 从而促进高校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而对于高校而言, 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培养, 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 因此, 高校在对学生进行培养的过程中, 要时刻关注社会的需求。

五、结束语

为了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 除了国家进行相应的宏观调控外, 高校和企业也同样有义务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而对于学生这一就业主体而言, 为了有效地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 需要学生在学习当中端正自身的学习态度, 不断提高自身能力, 并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进行有效的规划, 为今后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清.农村大学生就业为何最难[J].河南教育 (高校版) , 2014 (1) :52-52

[2]陈怡.就业难为何难——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变迁与思考[J].人力资源管理, 2010 (6) :118-121

[3]任渝婉.构建完善的大学生就业社会保障体系的实现路径分析[J].管理学家, 2014 (5) :214-214, 215

[4]金洋, 熊学文.“优秀”大学生就业困境及对策[J].管理学家, 2012 (5) :206-207

[5]童翠, 李浥.寒门学子为何难迈就业门槛——以三峡库区为例试析农村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J].文教资料, 2013 (22) :128-129

[6]陈佳玲.基于大学生就业视角的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改革的探究[J].管理学家, 2013 (10) :402-402, 445

[7]张晓满.大学生就业、择业影响因素研究[D].四川大学, 2010

[8]王帅.内蒙古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以赤峰学院为例[D].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3

上一篇:对副总经理岗位的认识下一篇:张康贾旭明假台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