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形势论文

2022-05-12

小编精心整理了《大学生就业形势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当今形势下,就业是民生之本,同时也是最大的民生问题。随着高校毕业生的逐年增加,就业难而导致压力大等问题逐渐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中笔者就新时期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客观分析与思考,提出了相应的指导对策。一、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形势(一)毕业生与日俱增,就业总量增大自2000年以来,高校毕业生人数每年在增加。

第一篇:大学生就业形势论文

分析大学生就业形势特点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摘要: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已成为家庭、学校和社会关注的热点,同时也直接影响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影响社会的稳定与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要做好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必须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作一个系统、全面、客观的分析。

关键词:就业形势;就业机制;择业观念;职业生涯规划

一、毕业生的数量迅猛增加与社会有效需求短期内增幅有限的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

(一)全国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结构性矛盾突出

未来20年,中国16岁以上人口将以年均550万人的规模增长,到2020年劳动年龄人口总规模将达到9.4亿人。今后几年全国城镇每年新增劳动力1000万人,另外还有1400万下岗失业人员,每年需要安排就业人员2400万人,而社会新增就业岗位约900万,每年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缺口在1300万—1400万人左右,整个社会就业形势相当严峻。而“十一五”时期,全国将有2500万以上的普通高校毕业生需要就业。

(二)社会有效需求赶不上毕业生规模增长的速度,高校毕业生供需矛盾突出

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为413万人,比2005年增加75万人,增幅达22%。据劳动保障部2005年对全国114个城市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调查,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仅占新增岗位总量的22%。人事部3月24日发布了《200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接收及2006年需求情况分析》,对全国24个省份和15个副省级城市的需求调查显示,2006年这些地区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与2005年实际接收安排的毕业生人数相比,降幅达到22%。2006年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十分严峻的形势。而这种形势,还将影响到2007届毕业生的就业。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可能突破500万人,又将迎来一个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高峰年”。

这一形势是我国经济、科技高速增长和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必然出现结果,也是造成“就业难”的主体客观原因。国内就业结构总体不平衡、中国“人世”影响、高校连续几年扩招政策、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以及市场导向型就业机制尚不成熟等都是形成当前严峻就业形势的主要原因。所以,缓解就业形势需要党和政府强有力的宏观调控,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加快劳动力市场建设、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完善就业服务。逐步形成完善的、符合中国国情的市场导向型就业机制,是我国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问题重要举措。目前,已取得显著成效。

二、毕业生的择业观念、就业期望与社会发展和需求之间存在偏差的择聘选择性矛盾显著

大学生择业观是大学生心目中衡量职业好坏、权衡职业得失的天平和尺子,直接决定毕业生的就业期望。我国在21世纪初就初步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然而,受长期计划经济和精英教育影响,部分毕业生的择业观念存在偏差,就业期望值和社会需求差距较大。一方面,县、市中小企业急需人才、西部大开发需要人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人才,一方面部分毕业生不愿去第一线、基层、西部、农村。目前这种“有人没事干,有事没人干”的错位现象相当显著。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如果大学生择业观念和就业期望仍然墨守成规,绝不符合社会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区域不平衡、城乡不平衡、行业不平衡等重大问题的人才需求。

职业生涯规划是解决毕业生择业观念、就业期望与社会发展需求矛盾的最佳措施之一,是市场为导向的择业、就业机制发展的必然产物。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步就是全面、客观地了解、定位自我,包括自身的优点和缺点、兴趣、性格等等。然后根据这些信息,寻找适合自己的相关职业,收集职业相关信息,了解从事该职业所要接触的岗位、企业文化、工作环境,以及对自身心理素质、能力等方面的要求。最终尽自身最大的努力,使自己向理想的职业方向发展,将自身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实现自我与职业的最佳结合。无论是高校还是毕业生,都应当充分认识到职业规划教育的重要性,应当积极、主动、较早地实施科学、规范的职业生涯规划。

高校职业指导部门应当围绕正确大学生就业观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形势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择业创业指导等工作,保证大学生形成以职业规划为基础的、以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的择业观念。

三、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发展缓慢与社会就业机制的快速变革之间的适应性矛盾存在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我国社会就业机制已经发生快速变革,初步形成了以市场为导向的竞争就业机制。高校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思路的转变与创新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就业理念、就业状况。面对新的就业形势。就业指导部门必须紧跟时代的要求,围绕学生的需求。帮助学生在激烈竞争中寻找机遇。但是,当前很多高校的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的发展相对滞后,不能满足学生适应当前就业机制的需要。主要体现在:第一,大学生择业观念的转变需要以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为基础,生涯的规划能引导大学的学习方向与学习重点,以及大学里社会实践的方向,直接关系到大學生竞争能力和就业期望。但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在大学并未全面开展,其职业生涯理念的传播还仅仅限于屈指可数的几个大学。更谈不上建立一支具有专业性、规范性、稳定性的就业指导工作队伍。幸运的是,目前确实存着一大批关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有识之士,他们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公益的培训。讲座等等。第二,“市场化”就业机制要求高校就业指导部门要积极拓展服务功能。就业指导部门不能继续像应对计划经济调控下的就业机制那样,仅仅局限于对学生进行就业形势的分析,保证学生对就业政策的知晓和对就业程序的了解。而必须要积极地拓展适应“市场化”就业机制的各项服务。要提供共性的服务功能,即开设就业指导课程、组织现场招聘会、开展就业指导讲座,更要提供一定的个性服务,如个别辅导、个别咨询等;还要提供一些顺应时代发展的现代化服务,如网络人才市场、网络面试、网络辅导等。只有建立规范化、人性化、现代化的服务理念,才能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质量和水平,才能真正实现“一切为了毕业生、为了一切毕业生、为了毕业生的一切”的工作宗旨。第三,竞争性的就业机制要求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重点从“提高学生就业率”向“提高学生就业力”上转变。目前,由于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要求的影响和高校自身教学改革的约束,更多的就业指导工作侧重于局部或面上的指导,很少从学生长远全面发展的角度来考虑,因而对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长效作用不甚明显,没有从根本上起到促进就业的作用。就业指导部门应当及时反映、正确分析最新就业形势,结合用人市场的需求和学生自身发展要素,建立具有前瞻性、综合性、可行性的学生就业竞争力评价系统,并以此指导高校及时进行专业设置调整、教育教学改革,指导学生确定学业发展目标,做好职业生涯的规划,要以就业为导向加强教学基本建设,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学改革。以就业为导向改革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以就业为导向开展有利于学生就业的人才培养方面的工作,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职业能力、职业素质和岗位适应能力,进而形成“全过程、全方位”的培养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教育模式,切实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就业率。

本文仅从大学生自身以及高校职能部门的角度出发,着力分析就业形势严峻的特点和解决方案。当然关于就业难的问题,不是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造成的,更不仅仅是大学生本身或高校就业指导的问题,它是一个历史性的、社会性的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的关注与支持。

作者:许小勇

第二篇: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形势与对策思考

当今形势下,就业是民生之本,同时也是最大的民生问题。随着高校毕业生的逐年增加,就业难而导致压力大等问题逐渐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中笔者就新时期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客观分析与思考,提出了相应的指导对策。

一、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形势

(一)毕业生与日俱增,就业总量增大

自2000年以来,高校毕业生人数每年在增加。最新的数据统计显示,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840万人,再加上专科、中职以及未就业的往届毕业生人数,这个数字会达到一千万——人数再创新高。就业创业工作所面临的形式严峻又复杂,就业不稳定等因素日益突出,这意味着当今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特别是在事业单位岗位竞争中经常会出现几百比一的惊人录取比,更加反应出就业总量大造成个别岗位出现“挤破头”的现象。

(二)就业市场结构性问题所致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把提高就业质量作为核心,推动高质量就业。”对于大多数高校毕业生而言,在许多情况下并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找不到满意、理想、体面的工作。加之我国高等教育日益大众化,就业市场上大学生的就业优势不再像以往时期那么明显,这就对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说明了具备丰富的就业能力成为新形势下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常规操作。如今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程度是比较明显的,虽然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明显,但是因为区域经济结构、地方资源配置、高校分布、专业设置等问题导致专门性人才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出现职位空缺与职位火热并存的问题,以至于导致大学生就业成功率降低,就业质量降低。

(三)高校就业导向工作不完善

如今各高校就业需求导向工作开展的完善程度不够,力度不够,从而引发毕业生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业务能力上与就业市场上的需求存在一些偏差,导致大学生就业观念滞后,出现害怕步入社会、毕业后迷茫的现象。且大学毕业生对自己在职场中的定位不准确、缺少对自己能力准确客观的评价,在选择工作时就往往会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情况,从而使得当今社会大学生就业形势显得尤其突出。由于高等学校的扩招速度过快、增幅巨大,学生供给在短时间内爆发,从而造成当今形势就业形势的严峻。

二、新形势下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对策

(一)丰富大学生知识与技术储备,做到以不变应万变

面对数量庞大的竞争对手,如何在众多求职者中脱颖而出,就需要学生有自己的独特之处。新形势下只有让自己做到不同才会脱颖而出,越容易被人替代的工作收入总会底于不易被替代的工作,所从事这類职业的人数也会多,洗碗工可以有无数个但是比尔盖茨只能有一个。要做到与众不同的方法,首先我认为要和别人努力的方向求同存异,否则同是课堂上学的,你掌握了你的对手也一定掌握了。其次,鲁迅先生曾说:“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作读书。”这就说明:你能否利用课余时间去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或者技术,不断武装自己的大脑,往复合型人才方向发展,决定了你能否成功。无论形势如何,完善自己,武装自己是更好的适应社会的重要前提。与众不同、知识丰富,才能做新时代优秀的大学毕业生。

(二)宏观调控有度,政策措施跟上时代的步伐

地方政府要积极采取相应措施,为新形势下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要打破以学位本位论为主的用人原则,切实推进能力本位论。不以一个人学历高低来断定一个人的工作与技术能力,才能使有能力的人更好的施展自己的才能。面对城市管理层岗位“挤破头”现象与偏远地区无人问津的状况,给予适当的政策调控。90后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对于大学毕业生到偏远地区基层就业时加大制度保障同时大幅提高福利待遇,让其家庭成员的生活医疗等方面也得到切实的改变,也能使他们减少在选择偏远地区工作时的担忧。与此同时在岗位招聘上会有各种各样的限制,需要政府和各地方打破这种传统的用人观念,切实打破户籍制度、地方保护主义、人事制度等对毕业生就业的限制,出台相应的用人政策和管理办法,才能保证就业生就业市场的秩序稳定、机会公平。

(三)高校积极引导,优化专业结构

学校是引导学生成功就业转变就业观念的主阵地,高校要积极落实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使其贯穿始终。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切实转变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加强思想教育。使学生在新形势下找准定位,不要好高骛远,以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姿态参与就业市场的竞争。引导学生树立就业在前,择业在后的正确择业观。坚持社会需要的原则,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在符合自身条件下,提高教学质量,让大学生真正对的起大学生的名字,转变教学方法,与社会紧密结合,使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活动,为踏入社会做好准备。调整人才培养模式,更加科学、更加复合客观规律、更加创新。课程设计与专业开设要符合时代需要,始终做到为社会发展服务,优化专业课程,紧跟时代步伐。

三、结语

综上所述,新时期大学生就业面临诸多问题。能否在政府、高校、学生自身的努力之下解决这些问题,转变就业观念,敢于创新,积极引导学生做好就业工作,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地区的经济建设发展、高等教育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以及社会的稳定。(作者单位:沈阳大学)

作者:高淼

第三篇: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形势与就业教育对策研究

摘 要:我国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阶段。当前如何促进大学生更高质量的就业问题越来越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认真研究和探索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现状,并摸索出一条具有民办高校特色、适合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路子。

关键词:民办高校 民办大学生 就业形势 对策

一、民办高校就业教育的发展历程及发展意义

新中国成立后,民办高等教育经历了新中国诞生的重新接受改造阶段、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到文化大革命中的沉寂消失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的恢复重建阶段、改革开放前期的初步发展阶段、以及21世纪的蓬勃快速发展阶段等曲折历程,与共和国一起走过60余年的风风雨雨。21世纪高等教育由规模扩张阶段转入内涵发展阶段。我国民办高校由此转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即规范发展阶段。该阶段存在如下现状:1、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的大起大落发展历程,其根本原因是国家发展政策的大调整,民办高等教育阶段性特征明显。2、民办高校数量及规模发展不平衡,主要集中在西安、北京、江西、广东等地域或省会城市,区域性特征突出。3、目前民办高等教育已经形成了高教自考助学、高职院校、独立学院、普通本科高校、成人高校等多类型并存的格局。4、经过多年发展,民办高校的办学信誉和办学特色逐步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但仍存有办学水平参差不齐。5、相对于公办高校而言,民办高校办学实践证明,其优势体现为机制灵活、形式多样、适应性强等。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民办院校毕业生面临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需要研究和探索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现状,并摸索出一条具有民办高校特色、适合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路子,是当前民办高校保持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艰巨任务。

二、民办高校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

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民办高校,认真研究和探索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就业状况,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民办高校学生的基本现状。生源的结构差异大。我国民办高校生源目前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计划外招收的高等自学考试的全日制助学的学生,第二类是国家计划内的,统招统考的线上学生。从江西省民办高校的生源来看,第一类,也就是计划外的学生,已由前几年的统招生与自考生平分秋色,转向如今的统招生为主、自考生为辅的格局,第二类占到了各民办高校当年国家招生计划的90%左右。这两类学生由于其入学的渠道不同,其就业的渠道、就业的体制、就业的方式也不同。导致以后的就业心态以及未来职业生涯的方式、发展轨迹也不同。

2.从民办高校自身发展看,还存在诸多不完善。民办高校是国家为了适应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实行高校扩招的产物。大多数院校还正处于成长初期,无论在教学设备、设施的投入使用,还是师资力量、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等方面都存在着许多不完善,尤其是缺乏鲜明的办学特色。因此办学质量得不到保障,毕业生在市场上则难以立足。

3.高校专业设置不够合理,缺乏远见。近年来,民办高校在专业设置问题上,没有依据学校办学定位和校情实际来。设置专业,而是着眼于当前热门专业,一味迎合学校招生好来开设专业,缺乏长远考虑,势必影响高校教育的基本职能是培养人才。

4.就业市场不完善。我国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过程中,一些计划经济时代的就业市场体制仍沿袭至今,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不够测地,加上地方政府的政策性壁垒保护存在,市场机制不完善,一些体制性障碍仍然存在。

5.高校就业指导相对滞后。当前,不少高校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质量不高,就业指导课形式单调,内容与学生的实际需求不符。有的只是在大学最后一年才开设就业指导课程,没有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的全过程。此外,许多高校的就业指导只注重就业面试、就业推荐等工作,缺乏对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实质性设计;只注重就业政策、信息的发布工作,缺乏对学生个体针对性的指导;只注重校内就业形势报告等工作,缺乏与校外职业培训专家的沟通与合作等问题。

三、民办高校应采取的就业教育对策

高校学生的就业工作是检验学校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晴雨表和试金石。就业教育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而产生的,会伴随客观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变化,作者不再从专业教育角度去探讨就业教育的对策,而主要是通过总结就业教育工作的经验基础上,与时俱进的服务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新要求,不断探索新的工作内容、新的活动载体和组织形式来促进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内因发展,通过大学生内因改变外因顺利就业。

1. 开展社会经济发展形势教育,帮助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民办高校对学生进行社会经济发展形势的教育,只有贯穿大学全过程并与时俱进常抓不懈,才能不断增进学生对现实社会的了解,以便他们在今后的就业和择业中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我国经济结构在转型,产业不断升级,导致职业多变,人才竞争也就越激烈,提前让大学生充分了解社会,做好将来适应社会的心理准备就必须向他们介绍国际和国内的经济发展情况和就业形势,引导并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就业观、择业观,使他们主动激发学习的热情,明确学习目的,练就符合社会需求的具有职业道德素养、责任意识和人文素质的高级复合型应用人才。

2.开展大学生榜样教育,帮助大学生重树就业信心。大学生榜样教育社会化在探索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好的思路和方法,根据本校学生现状需求定期循环开展先进模范进校园、进班级,“相约校园,成长对话”定期访谈活动等,把优秀企业家、优秀创业者、优秀毕业生在各行各业、各种类型的先进典型请进校园,参与大学生思想教育,这都在大学生中起到了很好的反响,发挥了很好的教育作用。让更多社会典型能够以参与大学生思想教育为荣耀,让先进典型能在各行各业积极发展,良性发展,保证先进典型可持续发展,对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帮助大学生树立就业信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教育效果才會深入、持久、有效。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大学生以积极心态应对就业。“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的这句名言,说明从古代起,人们就已认识到教师是既当“经师”,又当“人师”。经师教学问,人师则要教行为,教道德,教学生怎样做人。作为一名民办高等学校教育工作者,根据多年实践经验:加强大学生在毕业、就业的思想教育工作,引导、教育学生要改变心态,转换角色,适应社会工作的需要,这些可以为毕业班大学生做好充足的思想准备,杜绝各种安全事故和治安案件的发生。现在的学生以独生子女居多,吃苦较少,长期的学校生活使他们习惯较为清闲的生活方式,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与现实社会环境的较大差距,就业的衣食起居、工作学习的方式与学校相比都有了翻天覆地变化,学生急躁情绪,心理落差,工作辛苦疲劳,以及生活的不适应,不少学生都会感到精神紧张、自我认同度不高、心理压抑等,此时加强学生的心里辅导,帮助他们解析释怀,帮助他们走出毕业、就业的心里关键期和艰难岁月期,为民办大学生起锚扬帆,顺利远航奠定扎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吴其旺,桂彤雯.浅析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J],江西城市职业学院院报,2010(24):39.

[2] 兰东东.金融危机条件下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教育的特点、问题和对策研究[J].《民办高校德育探索与研究(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6.

作者简介:刘伯川,男,甘肃人,江西应用科技学院,研究方向为:管理学。

作者:刘伯川

上一篇:教育与人发展论文下一篇:土木工程结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