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困难论文

2022-05-12

小编精心整理了《大学生就业困难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通过对不同区域、不同学校、不同学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进行调研,并把各种媒体报道及相关研究部门的研究数据作为参考,把困扰国家、社会及家庭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进行了比较详尽的分析。从国家与社会、家庭与个人两个方面找出了形成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诸多因素。可为制定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对策与措施提供依据,有助于推动大学生就业工作的进展。

第一篇:大学生就业困难论文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深层原因剖析

[摘要]当前关于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探究已成为政府、社会、业界学者关注的焦点,准确认知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深层原因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逻辑起点和根本所在。大学生就业困难具有群体属性和社会属性。文章通过对大学生就业困难本质的认识,从劳动力市场二元分割结构、国家经济产业结构、大学生就业的组织管理、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等四个方面,剖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深层原因。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困难深层原因

[作者简介]焦勇(1976- ),男,江苏铜山人,徐州医学院学生工作处副处长,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生涯规划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江苏徐州221004)

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已成为我国社会发展、高等教育发展必须解决的一个难题。大学生就业困难是由多种因素综合导致的结果,不仅反映了现阶段高等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也反映了我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方面的深层问题。大学生就业困难现象是社会转型变革阶段必然出现的社会现象,不能把大学生就业难简单地归为单方面的原因,而应看到大学生就业難的深层社会原因。因此,准确把握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深层原因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根本所在。

一、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本质认识

1.大学生就业的群体属性本质认识。我国大学生就业群体主要由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构成,年龄在21~31岁。这个年龄阶段属于青年群体,也就是说,大学生就业群体的本质属性是青年就业群体。我国青年就业群体还包括农村务工青年、城镇待就业青年、失业待岗青年、海归青年等。青年群体是社会就业的新生群体,存在经验少、心理不成熟、社会适应能力差等特点,面对竞争压力较大的社会整体就业环境,在就业观念、就业动因、就业经验、就业竞争力等方面存在许多问题,从而导致青年群体的就业困难。这是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群体属性原因。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于2009年3月6日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大学生就业这个概念其实可以转换成青年就业问题,青年就业是一个普遍现象,世界各国都有,而且在发达国家他们的就业难题也主要是青年就业。当经济陷入低潮的时候,企业本就有裁员的压力,新增进入劳动力市场的肯定受到进一步挤压,而这个群体基本都是青年。当大学生在青年中占的比例越来越大时,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就进一步凸显出来。之所以要把大学生就业难题转换成青年就业问题,意在提醒防止产生一个误解,即认为是扩大高等教育规模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题。

我国的国情和教育体制的弊端,使大部分学生要度过一个漫长、压抑的高中阶段。由于长期受到重考分轻综合能力培养、重学习轻心理素质锻炼的教育,进入大学后,他们对社会一无所知,加之现阶段大部分高校没有深入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和创业教育课程,不能给大学生提供有效的社会实践、就业实践锻炼,所以说,大学生就业群体自身存在许多困难。具体表现为以下特征:第一,就业观没有树立。由于我国整个教育体系缺乏有效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当大学生毕业时,因对“就业与人生”“人生与社会”等问题思考得不够,或者几乎没有思考,导致没有形成自己的就业观念、就业价值取向。在就业选择与社会现实矛盾冲突中,表现为茫然失措,无从下手。第二,就业动因不明确。心理学认为,人的任何行为都是有需求和动因的。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念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因为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没有树立,导致就业动因不明确。是为自己就业、还是为父母和家庭就业?是为实现自我价值就业、还是单纯地为了就业而就业?是专业对口就业还是兴趣对口就业?这些问题都会让大学毕业生在就业时感到迷茫。同时,大学生不能深刻认识自己的就业动因,还会导致具体的就业方向不明确。是直接就业还是创业、升学、考公务员等。在面临复杂的就业选择时,不知如何判断,如何正确、及时地选择,容易受到环境和他人的干扰、影响。第三,就业竞争力差。因大学生就业动因不明确,缺乏主动的社会实践锻炼,个人综合能力素质达不到社会发展要求,个人素质与社会要求之间存在严重的不匹配,导致大学毕业生在社会复杂的就业市场中显得不成熟,毫无就业竞争能力可言。第四,就业经验缺乏。当前,我国高校缺乏必要就业指导和教育,学生也没有主动去适应社会就业岗位,在大学读书期间只是学习专业知识,社会经验、就业经验极其缺乏。这些很容易让大学生在就业早期犯下严重的错误,直接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如不及时弥补,大学生就业困难会越陷越深。

2.大学生就业的社会属性本质认识。大学生就业群体属于青年就业群体,青年群体就业属于社会问题,因此,大学生就业也属于社会问题,应该用社会发展的相关理论来深入认识大学生就业问题。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前进发展,大学生就业问题也是在矛盾运动中不断发展的。当社会发展与大学生就业不相适应时,社会需求与大学生就业之间的供需平衡就会失衡,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就会出现。社会发展包括政治、经济、教育、文化、法制等诸多方面,社会发展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当前,我国因政治体制改革导致劳动就业保障体系和人事户籍制度不完善,因经济体制改革导致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劳动力市场不成熟,因高等教育改革导致专业设置跟不上社会变化,因法制体系不成熟导致用人单位和个人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等。我国已进入改革开放的攻坚阶段,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引起社会劳动力市场发生巨大变化。“海归”人群、知识分子、失业工人、农民大量地涌向劳动力市场,致使劳动力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同时,受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的下降,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制约了社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企事业单位不能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这些深层的社会原因综合起来直接造成大学生群体就业困难。由此可见,大学生就业困难是社会发展问题在就业市场的具体体现,这是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社会属性原因。

大学生就业问题具有明显的社会属性,是任何一个国家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都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必须把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放在整个社会大背景下进行综合分析,否则很难全面真实地找到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根本原因。政府、高校、企事业单位、学界等各个组织必须要深刻地意识到这一点,深入研究。国家应站在宏观层次上,有针对性地制定政策、出台举措,并保障这些政策能够有效落实;社会各方面也应相互协调、相互帮助,而不是相互指责和扯皮,共同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实际问题。

二、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深层原因剖析

1.劳动力市场二元分割结构与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分析。关于劳动力市场划分的理论中,最有影响的是由多灵格(Doeringer, P.)等人提出的“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该理论认为,整个劳动力市场可以划分为性质不同的两部分:主劳动力市场和次劳动力市场。主劳动力市场具有工资高、工作稳定、工作条件好、失业率低、劳动者技术水平高等特点;次劳动力市场具有工资低、工作不稳定、工作条件差、劳动变换频率高等特点。由于劳动力市场的分割,使得不同劳动力市场有自己不同的工资和就业决定机制,也造成了劳动者在主、次劳动力市场之间的流动障碍。

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因各种原因我国社会出现了“二元”结构现象,如城乡二元、东西部区域二元、所有制二元等。这些“二元”社会结构直接导致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二元分割现象,主要体现为城乡分割、区域分割和所有制分割,这三种劳动力市场分割是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社会结构性原因的具体体现。

城乡分割是指我国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形态导致的劳动力市场分割形式。城乡二元社会就是指作为现代因素的城市社会为一元,作为传统因素的农村社会为另一元的城乡分离、隔阂、相互封闭和差异的状态。如今,它已经成为阻碍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种结构瓶颈,直接导致劳动力市场的城乡分割。一方面,农村劳动力市场很小,技术含量要求低,不能吸引也无法接收大学生到农村就业;另一方面,城市就业市场岗位有限,不可能接纳更多的大学毕业生。劳动力市场的城乡分割正是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

所谓区域分割主要是由我国东部和西部、南部和北部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而导致的劳动力市场分割形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出现了东部和西部、南部和北部不平衡区域形态,导致劳动力市场的区域分割。这种区域劳动力市场分割直接导致西部、北部人才的大量流失,出现“孔雀东南飞”现象。中南社会调查研究所对武汉市各高校大学毕业生进行了专题调查,调查显示,多达68.3%的人把目标区域盯在了江浙和沿海地区,12.6%的人看重的是北京,8.5%的人想到其他地方谋职,只有10.6%的人想留在武汉创业。由此可见,在武汉这样一个中部省会城市,大部分毕业生想到东部沿海城市就业,我国现阶段劳动力区域分割多么严重。这种区域分割与城乡分割一样也成为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

所有制分割是由于社会体制的原因所导致的劳动力市场分割形态,主要分为体制内市场(国有单位)和体制外市场(非国有单位)。我国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大部分公有制企业处于行业垄断地位,占据大量的社会资源,收益高,待遇好,形成相对封闭的劳动力市场;而民营企业和私有制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处于劣势地位,可占据的社会资源较少,甚至受到垄断行业的排挤,风险大,压力大,收益差。民营、私有劳动力市场很难进入公有制劳动力市场。这种带有中国特色的所有制劳动力市场二元分割也是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

城乡二元分割、区域分割、所有制分割这三种劳动力市场二元分割现象是与中国现代化、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历史进程紧密相关的,是我国社会结构发展变化造成的。这些社会结构原因又导致我国主、次劳动力市场的矛盾冲突。由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在社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完善、不成熟,导致劳动力市场中主劳动力市场的岗位少、次劳动力市场的岗位多,主、次劳动力市场缺乏有效的人才流动机制。当前,我国主劳动力市场趋于饱和,没有能力消化高校扩招后激增的大学毕业生,主劳动力市场岗位严重稀缺,大学毕业生因各种原因集中涌向主劳动力市场,不愿意到次劳动力市场就业,2000人争取1个公务员岗位的现象越来越多,造成僧多粥少局面,直接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

2.国家经济产业结构与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分析。经济全球化导致世界各国的产业结构大调整。国际产业链的分工,导致我国目前产业结构不合理,处在整个国际产业链的最低端。目前,因社会、技术、人口等原因,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较多,技术密集型产业较少。技术密集型产业能提供的岗位有限;劳动密集型产业虽然能够提供大量岗位,但这种类型的企业不希望接纳大学毕业生,因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技术含量低,用大学生成本高,而且不利于企业稳定发展。国际知名经济学家郎咸平也认为,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的产业结构在国际产业链竞争中不具有竞争力。不是社会不需要高级人才,而是国家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导致企业容纳不下大量的大学毕业生。我国国家经济产业结构在世界分工中不具有竞争性所导致的技术密集型产业较少与高等教育的快速扩招所产生的矛盾正是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根本原因。

3.大学生就业的组织管理与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分析。2008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教育部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文件明确规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管理的职责分工。毕业生离校前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由教育部负责;毕业生离校后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负责;毕业生就业政策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牵头,会同教育部等部门拟订。文件虽然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做出明确的职责分工,但在实际中,大学生就业的组织管理主要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教育部门、高校、用人单位共同完成,落实到具体工作是由高校就业指导部门来完成。各级政府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的监督落实主要是考核高校毕业生就业率,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成为各个就业管理组织部门的唯一抓手,高校便成为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最主要承担者。在当前这种大学生就业工作管理体系下,压力自然就全落在高校身上,做不好就成为政府、用人单位、家长、学生的谴责对象。高校没有任何政府职能权力,也管不到企事业用人单位,在推进大学生就业工作中,困难重重,压力巨大。政府的政策如何去落实,用人单位是否执行国家的政策,高校的人才培养如何与用人单位对接,政府、高校、用人单位这三者信息不对称、不沟通、不协调、不监督,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局面越演越烈。

4.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与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分析。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过程中,高校扩招后大学毕业生的绝对数量逐年激增,高等教育大众化与社会发展要求出现了许多新的矛盾冲突,这些矛盾冲突和问题直接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

首先,高校专业设置滞后,导致毕业生与市场需求出现错位。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变化的脱节是制约毕业生就业的重要因素。许多高校的专业设置论证不充分,不面向社会市场需求,不结合高校实际情况,有些高校专业设置盲目地与国际社会接轨,培养的学生国内没有市场;有些高校专业设置多少年不调整,要么过窄、要么过宽,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发展的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直接造成培养的学生与用人市场不对接的现象,从而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

其次,高等教育的功能缺陷,导致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不能满足社会发展要求。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大学的教育功能不仅仅是专业学习,更多的是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综合能力的培养。但在高校具体的培养过程中,存在重学分轻能力、重专业轻人文、重理论轻实践等现象,老师只要把课教好,学生只要把专业成绩考好就行,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无从谈起,高校只管教书,不与社会对接,不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人才,这样高校培养出的大学生仍然是高考体制下的低能儿。目前,由于高等教育的功能缺陷,导致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出现毕业生个人素质与用人单位的结构性矛盾,直接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和用人单位找不到合适人才的尴尬局面。

在我国社会快速发展的转型阶段,大学生就业困难是不可避免的社会现象,要想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就必须清醒认识这些深层原因,制定行之有效的举措,这样才能真正地解决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困难。

[参考文献]

[1]蔡.大学生就业难不是扩招惹的祸[N].中国青年报,2009-03-08.

[2]文东茅.高校毕业生资源配置“市场失灵”的理论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2).

[3]付铁钰.试谈中国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解构[J].理论观察,2009(1).

[4]李顺来,严明.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J].今日湖北,2005(8).

[5]聂盛.我国经济转型期间的劳动力市场分割:从所有制分割到行业分割[J].当代经济科学,2004(6).

[6]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教育部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国办发[2008]57号)[Z].2008-07-10.

作者:焦勇

第二篇:大学生就业困难因素分析

摘 要:通过对不同区域、不同学校、不同学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进行调研,并把各种媒体报道及相关研究部门的研究数据作为参考,把困扰国家、社会及家庭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进行了比较详尽的分析。从国家与社会、家庭与个人两个方面找出了形成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诸多因素。可为制定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对策与措施提供依据,有助于推动大学生就业工作的进展。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困难 因素 分析

一年一度的就业季,大学生就业难成为了困扰民生及普受社会关注的大问题。连续几年近700万毕业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关系到国家社会安定和谐,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头等大事。我国各级政府十分重视,每年都会出台新的政策与措施。但结果还是不尽人意,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而找出这些问题并分析其形成的深层次原因,才可能有的放矢的制定出相应的政策与措施。才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根本所在,也是保证国家安定、社会和谐的利国利民之举。

当前,由于整体就业环境不太理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显得尤为突出。我们通过对不同区域(东南沿海发达地区、中部地区及边疆经济欠发达地区)、不同学校(高职院校、普通本科及重点院校)、不同学历(高职生、本科生、硕士生)的大学生的就业状况进行深入调查发现,其就业难的原因各有不同。究其原因十分复杂,我们经过梳理分析后认为大约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因素都在制约着大学毕业生的求职之路。

1 国家与社会方面的原因

我们国家衡量人才的标准和用人标准还存在着十分陈腐的“官本位”观念,社会上的用工制度与政策也存在着各种不合理的地方,这些因素都不同程度的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

(1)官本位的观念与体制。

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多把考上国家公务员作为就业首选。但不同地区、不同毕业学校、不同学历也有所差异,南方沿海发达地区对此已有所看淡,而高职生和普通本科生由于自身条件也较有自知之明,也只把考上公务员作为一种奢望。而北方及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大学生(其中不乏重点院校毕业生和硕士研究生)则把考公务员作为就业的首选。这是跟我们用人的特殊管理体制直接相关的,是我们用人观念的问题。用人单位长期形成的统一标准就是看学历有多高,从哪个学校毕业,也就是当公务员的标准。这种官本位的体制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深层次原因,也决定了大学生就业观念上的固化。

(2)就业市场供大于求。

我国整个就业市场的现状,不仅是总量上的供过于求,还有结构性的供过于求。由于在我国总劳动力供过于求的大背景下,需求方面的不足是造成供给方面不太适应的主要原因。

社会上需要大学毕业生从事白领工作的岗位需求不足。一是由于中国处于国际分工地位的底部,新增加的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就业岗位;二是因为我们国家的产业结构不甚合理,特别是第三产业不够发达造成的(我国第三产业才占到全部GDP的38%左右,而一般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可达到60%~70%)。使得我国就业市场呈现出“白领需求不足”的状况,这也是造成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3)用人单位聘用政策有失公平。

不少用人单位在选择应届大学生时也存在或多或少的误区。一是选人学历化、名校化,无形中造成了就业竞争的加剧;二是存在性别歧视,过多的考虑女大学生工作与生活上的劣势;三是过分的看重工作经验(据调查有超过74%的用人单位倾向使用具有一定经验的社会从业人员),而忽视了大学生的潜力和可塑性;四是在招聘专业上设置了一些障碍,过分的强调毕业生的专业对口,也加剧了大学生就业的困难程度。

(4)有些企业用工制度不甚合理。

一些民营企业用工制度不甚合理,不愿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缺少社会福利,起薪低、升幅小,还有苛刻的罚款制度等现象。大学生觉得民营企业的发展方向模糊,不稳定、待遇差。担心民企不规范,加班没点、加薪没谱。缺乏安全感,社保、职称、档案管理等没有保障。与进入机关、事业单位的同学相比没有面子。这些都促使大学生不愿选择民营企业就业,无形中减少了就业的机会。

(5)就业市场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

受当前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很多单位都不招人或少招人,甚至持续裁员。尤其是一些做外单加工的企业,受国外金融危机的影响最大。外单的大量减少,不得不靠减员来维持企业的运转以应对危机,这也使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更加突显。

2 家庭及学生方面的原因

现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在某种意义上,不是难在找不到工作,而是难在找不到高端工作。这既有学生及家长观念上的原因,也有其自身能力上的原因。一位资深人力资源总监曾表示,目前制约大学生就业的问题,依然是求职大学生群体心态、期望值过高等方面的问题。

(1)就业观念不太适应市场。

目前中国的家庭教育存在一些误区,家长们对待子女培养的终极目标都是希望子女能成龙成风。在子女的教育上都希望孩子从小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从上幼儿园直到考大学都在为此而博弈。大学毕业家长多希望孩子就业能够到大城市、大单位,当领导、做白领,而不愿到基层、小企业去工作。造成了愿望与现实的脱节,使就业困难无形的加大。

(2)期望过高和从众心里使然。

大学生就业观念存在一些误区,如流行“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创业不如就业”“就业难不如再考研”等观点。从众心理严重,就业没有主见,别人考公务员我也考,别人考研我也考研。缺少自主和自立意识,造成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现象,使就业困难无形的加大。

(3)急于求成或缺乏吃苦耐劳精神。

现在的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有些人不想也不能吃苦,只想找工作轻松、报酬丰厚的工作,选择工作过于挑剔,从而增加了就业的难度。而有些人有急于求成的工作态度,心浮气躁、眼高手低、缺乏责任心,刚上岗就想从事管理工作,稍不如意就快速离岗,反复在求职的过程中,迟迟不能真正就业。

(4)就业能力和适应市场的能力不强。

学生入学时没有认真分析市场的需求和趋势,所选择的专业方向和教育类型已不适应市场的变化,或所学的技能和企业需求有所脱节,求职时表现得又不够自信,过分紧张,缺乏一定的求职技巧,表现不出自己的真实能力,人为的加大了就业的难度。

(5)大学生综合素质不高缺少创新能力

大学生在校学习只能说是前期工程,如果不能汲取书本以外的知识,在综合素质上下功夫,提高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不能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取得成功,实现自身价值。

而面临严峻的就业压力,很多大学生想选择自主创业,通过自主创业来降低就业的压力,但是自主创业却有更高的要求,其中目前大学生最缺少的就是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如果再缺少天时地利人和的创业条件,便很难在自主创业中站稳阵脚。

(6)大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不强

目前,大学生在校期间主要以学习专业知识为主,很少学习生活、工作中需要的其它知识与技能。还没具备满足社会对所需人才应具备的综合素质,还不能让自己立足于社会。当毕业后面临复杂多变的社会时,对里面各种各样的人和事,和充满着各种未知的因素,还不能应付自如的周旋于复杂的人事关系中。经常为一些琐事离岗,反复在求职的过程中,迟迟不能真正的就业。

(7)大学生缺少明确目标及责任意识

大学生在校期间没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和职业倾向等,做好职业生涯

规划,有的放矢地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不能在选择就业之前充分分析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而是乱投一通简历。在求职前也没能准确地把握自己的定位,上岗工作后也不能积极肩负自身的责任,做事不能坚持到底,动辄跳槽,不能对企业、对自己负责。缺少责任感与诚信度,不能为自己打下良好的就业基础。

(8)大学生就业流向的比例不合理

大学生的就业流向主要有5个方面,其中70%左右毕业生就业出路主要是到各类企业(私营企业、跨国公司、世界500强企业等)和城乡基层社会服务岗位就业或自主创业、灵活就业。其中自主创业比例只占0.3%,愿意到城乡基层服务岗位的人数就不多了。所以大学生不愿到基层去工作,有业不就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一个突出原因。

(9)大学生的就业空间布局不均衡

大学生就业大多数愿意到发达地区、高薪部门就业,愿意到欠发达地区工作的较少。其中北、上、广是应届大学生毕业生的首选,很少有人愿意到西部地区就业(有一项对3000余名本科毕业生的调查表明,首选到北京工作的高达74.8%,首选去中西部地区的仅有2%;这些毕业生的收入渴望值是每月2000至4000元,低于月薪2000元坚决不干)。这样就造成了重东部、轻西部,重高层、轻基层的不合理分布。造成了大学生就业在某种空间上的相对过剩,这些都与大学生选择就业的观念密切相关。

正是以上诸多因素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我们只有认真分析其产生原因的根源,才能真正的找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方法依据。

3 结论

好的就业政策还要靠专业的机构和有专业素质的人员去落实,社会大环境的改善要靠我们大家共同的努力来促进,首先应该是教育机构就业教育理念的更新,其次则是人们就业观念的改变。

参考文献

[1] 储朝晖.官本位是大学生就业难的深层原因.应届毕业生求职网www.yjbys.com,2013-02-18

[2] 苏海南.五大原因造成大学生就业难.应届毕业生求职网www.yjbys.com,2013-02-18

[3] 杨伟国.就业能力等三因素影响大学生就业.应届毕业生求职网www.yjbys.com,2013-02-18

[4] 黄敏.为何就业如此难.应届毕业生求职网www.yjbys.com,2013-02-18

[5] 杨文.毕业生为何不选民企就业.山西日报www.sx.xinhuanet.com,2013-06-17

[6] 车辉.调查显示近六成大学生没有实习经历.工人日报,人民网www.people.com.cn,2013-06-17

[7] 张清俐,张杰.2013毕业季学者分析大学生就业形势.中国社会科学在线http://www.csstoday.net/Item/80770.aspx,2013-06-17.

作者:齐学君

第三篇:浅谈高校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及就业指导对策

[摘 要] 就业问题是当今社会讨论的一个热点之一,大学生就业指导对于大学生自身的就业和成才、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稳定和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当前高校亟待加强的重要工作。

[关键词] 高校 就业 整体素质 就业指导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大学毕业生规模日渐扩大,高校的规模更是发生了巨大变化,其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着种难以解决挑战和问题。因此,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尤为重要。

一、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一)扩招

近几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队伍迅速增大,用人单位有了充分选择余地,这是就业难的直接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扩招同就业难之间确实存在关系,中国大学生表面上看起来过剩了,但这种过剩并不是大学生总量过剩,而只是一种结构性过剩,其实社会对高技能、高层次的人才需求量还相当大。与其他国家相比,有13亿人口基数的我国高教的发展还是远远不够。西方发达国家一般都在50%以上,像美国就在70%以上。所以把就业难的根本原因算在“扩招”身上,是不合理的。

(二)高校的就业指导力度不够

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需要全体教师有针对性、分阶段的指导和培养,就业指导工作应贯穿于大学生在校学习的整个学习过程,仅凭几场就业指导讲座是很难让学生根据自身的个性特点、职业倾向来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而是在人才市场上盲目找工作,这样自然容易遭到用人单位的拒绝。

(三)大学生的自身能力和综合素质不高

进入大学后,没有了父母和老师的监督,加之自我约束能力不强,有些学生容易沉迷于各种消遣娱乐方式而玩物丧志。还有一些大学生对实验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动手及创新能力较差。此外,现在有很多高校毕业生都是独生子女,一直备受父母的呵护,社会适应能力差,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心理的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比较弱,一旦在求职过程中遭遇挫折,容易意志消沉,悲观失望。

(四)高校专业设置错位

一些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有较大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一些学校仍然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一些学生高分低能。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

一些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缺乏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功底不系统,应有的动手能力也不强。而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五)企业用工制度不合理

据调查,一些私营企业用工制度极不合理,不但不和员工签订劳动合同,而且社会保险、养老金、公积金等一系列社会福利也没有。另外,起薪较低,升幅不大,并伴有苛刻的罚款制度,让大学生确实受不了。同时,用人单位还设置经验、性别等障碍拒绝应届毕业生。拒绝的理由有动手能力差、需花费培训费用、稳定性不高等等。用人单位在招人时追求实用和低成本,存在眼光短视和心态浮躁的情况。

二、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与缺陷

由于我国高校真正意义上的就业指导工作尚处于起步和摸索阶段,与社会经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对就业指导的功能与内容上理解有偏差。

目前我们大多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主要围绕当年的毕业生就业工作而开展。过多强调解燃眉之急,狭隘地把就业指导理解为给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帮助毕业生找工作、落实具体单位、追求高就业率,而忽视大学生就业指导对大学生的教育功能以及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影响。

(二)就业指导只关注“结果”,轻视“过程教育”,高校的就业指导为“技能速成班”、“政策形势宣讲班”。

事实上,就业指导应该是一个全程的教育过程,高校在大学生面临就业压力时,开设一些就业指导课,帮助其了解社会职业状况、了解自身的职业倾向、再进行一些技巧指导,只能使毕业生面临职业选择时不再盲从。但这样的指导缺乏规范性、系统性和全程化的就业指导体系。

(三)专业化、专职化就业指导教师缺乏。

就业指导课要求教师掌握就业政策、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学、教育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法律等多方面知识。

(四)就业指导缺乏有效性和针对性

很多高校的就业指导基本上采取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怎么讲都由教师自己来决定,范围窄、手段旧、途径少、方法简单,缺乏对学生个性特点的专门咨询和有效指导。

三、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一)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强化学生实践能力,优化人才培养结构。

大学毕业生是高校生产出的“教育产品”,在教学活动中,大学应该加强实践环节的设计,为学生创造机会与用人单位接触,让学生早日介入就业市场,为就业早做准备。我们应当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氛围,培养创新意识。应加强专业实验室建设,使学生能通过实际的操作对本专业涉及领域的知识,加深理解,并培养其实践动手能力。为今后走向工作岗位就提前做好准备。

(二)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认识。

首先,要明确就业指导工作的地位和作用,就业指导是高等学校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就业指导就是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其本身就是高校育人的重要内容。其次,要明确就业指导的工作目标,对大学生就业指导不能只满足于提供信息、指导择业,而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和引导来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调整就业期望值,让他们正确定位,帮助他们树立基层意识,主动到生产第一线去,到艰苦的地方去。

(三)建立一支高素质就业指导队伍。

由于当前大多数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队伍组成十分复杂,专业化程度不高,加强对就业指导老师的培训迫在眉睫。高校对毕业生就业指导队伍的建设,通过有计划地选派就业指导人员外出进修和进行内部就业政策理论的培训等方式不断提高他们的政策水平、业务素质、工作能力和敬业精神,使其能真正胜任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进而真正造就一支高素质的职业化、专业化的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队伍。要把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中的激励考核机制引入就业指导队伍建设中,制定就业指导工作的实施办法和考核细则,明确目标责任制度,完善激励机制,促进就业指导队伍建设步入规范化、科学化轨道。只有这样,我们的就业指导工作才能满足大学生的服务需求,取得更大的成效。另外,聘请校外专家与兄弟院校专职就业指导人员充实到本校就业指导队伍中,也是解决人员数量不足的有效途径之一。

(四)鼓励大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活动。

如今的在校大学生,是在整个社会的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过程中成长起来的,他们对社会知之甚少,难以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挑战且心理承受能力差,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大学生缺乏社会实践的磨练,鲜有遭受挫折和战胜挫折的机会。在大学生挫折教育中,院系共青团组织应积极创造条件,有目的地创设某些困难的条件,开展一些诸如挑战极限之类的体育运动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在外面的大世界中增长见识、开阔视野,也可以组织大学生参加一些体力劳动,“劳其筋骨”,磨炼意志。

(五)加强校企合作,增加大学生的“工作经验”。

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是高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些高校与企业合作办学,共建实习、实训基地,让学生从大一、大二的假期开始就大量实习;有些高校还对因实践水平低而失去工作机会的学生,实施“召回制”,重新安排实践培训,这些做法在强调以学生为本的今天值得各高校借鉴。另外,大学生自己也应该反思,是否该早为自己的找工作打算?是否应该多去与自己专业对口的单位实践?当然,用人单位从长远的角度看,接纳大学生前来实践,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应该热心而为之。■

参 考 文 献

[1]陈秋.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对策浅析。中国电力教育,2008,(1).

[2]傅新华.浅谈高校基础学科毕业生就业难点及对策。上海大学学报(高教科学管理版),2008,(1).

[3]钱宁,刘剑霞,苏向阳.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思想教育研究,2009(增刊1):176—178.

[4]刘源.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其对策[J]科技信息,2009(17):103.

作者:李心怡

上一篇:高级档案职称论文下一篇:物流企业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