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难英文范文

2024-04-16

大学生就业难英文范文(共8篇)

篇1:大学生就业难英文范文

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两会”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简称。每年3月份“两会”先后召开全体会议一次,每5年称为一届,每年会议称X届X次会议。“两会”召开的意义在于:将“两会”代表从人民中得来的信息和要求进行收集及整理,传达给党中央,“两会”代表是代表着广大选民的一种利益的,代表着选民在召开两会期间,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选民们自己的意见和要求。地方每年召开的人大和政协也称为两会,通常召开的时间比全国“两会”时间要早。

摘要: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是近几年来全国“两会”上的热点话题。在教育成本激增的今天,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了一个影响教育和经济两个重要国民领域的社会问题。本文通过对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来提出应对之策。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对策

1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

大学生就业问题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就渐露端倪,近几年成为突显的社会问题,而且有愈演愈烈的局势。从2003年至2008年,我国大学毕业生数量每年增加量超50万,而每年毕业大学生一次就业率在70%左右,未就业人数逐年增加,从2006年开始,未就业人数已经超过100万。据统计,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610万,就业形势紧张的现状似乎已很难避免。尤其是对于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他们的就业可能就是难上加难了。

目前,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普遍遇到三难,即落实用人单位难、专业对口难、正式上岗难。最近几年对外公布的初次就业率一直维持在70-75%之间。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影响到高校稳定、社会和谐和人力资源作用的充分发挥等,而受到越来越多的社会有识之士的更多关注。

2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整个社会就业问题的缩影,很多国家都存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但是中国目前这个问题比较严重。因为我国人口基数大,为了尽量满足更多人受高等教育的愿望,势必会造成大学生人数增加,导致就业问题日益严峻。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状况,创造不了如此多的就业机会,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大学毕业生需求。

2.1大学生就业遇上严峻的“大环境”

从社会“大环境”来看,一是经济发展不平衡,区域结构性矛盾影响就业状况。导致就业难最根本的原因是经济发展不平衡,东西部地区差距的扩大所导致的区域结构性矛盾。[1]大学生就业难处于“两难”境遇:一边是毕业生想去的地区和单位不要毕业生或毕业生素质达不到用人单位要求,另一边经济发展较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和边远地区、贫困山区及乡镇长期招收不到应届大学毕业生。二是国家就业制度和相关政策法规不很完善。用人指标、户口、档案

等问题,导致一些大学生放弃既有机会,用人单位招不到人。三是就业竞争激烈,市场达超饱和。大学生毕业人数的不断增加,然因金融危机带来的就业岗位数绝对减少,大学培养的学生不适应市场的需要等,使他们在求职择业竞争中处于劣势。

2.2大学生就业面临困惑的“小环境”

从“小环境”看,一方面高校的专业设置和调整滞后于社会发展,没有能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主动调整,往往依据自身师资条件等,专业设置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严重,造成供给结构失衡。同时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内容陈旧。对于实用性强的技术岗位招聘,很多单位在通过与学生面试中反映,高校部分专业课程设置无法与单位实际需求相适应。再次,很多高校连续扩招后,教师工作量加大,整天忙于应付事务性的工作,没有时间补充新知识,缺乏职业生涯指导的专业研究。[2]另一方面,目前,很多用人单位在人才引进方面盲目提高用人标准,条件要求也愈加苛刻,文凭已经不再是走向理想职业的唯一“通行证”,除了崇尚高学历,要求毕业生具有好的专业知识技能外,还要求其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较强的工作能力、动手能力、创新精神,多数应届毕业生往往不能够完全符合用人单位的需求,为许多用人单位所“嫌弃”,不少招聘单位的广告明确地写明“只限男性”或“男士优先”,性别上存在歧视。再者,近几年毕业的大学生很多都是“80后”的独生子女,而社会对“80后”这一代评价褒贬不一,用人单位认为“80后”大学生员工普遍存在着散漫、忠诚度低、责任心弱等缺点,使用人单位招聘时有所顾忌。

2.3大学生毕业生自身也存在不少问题

大学生毕业生自身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就业观念陈旧,期望值过高。一方面,追求安逸舒适的工作环境,不愿去老少边穷地区、基层单位、中西部地区等等;另一方面,过分看中单位的医疗、养老保障制度等,只把目标锁定在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公有制企业、外企上。择业期望值普遍偏高,不肯放下架子,缺乏脚踏实地从基层开始干起的精神。二是自身素质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大学生的自身素质与社会需求的差距较大,部分毕业生“心比天高”,过高估计自己的素质和能力,但综合能力又满足不了用人单位的要求。相当多的用人单位明确表示不要应届毕业生,他们认为应届毕业生动手能力差,缺乏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较差,缺乏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有些学生在为人处事方面还存在种种缺陷[3]。三是缺乏创业意识。传统的就业择业观制约了大学生成功就业,大学毕业生普遍存在“等”、“靠”、“要”等思想,缺乏创业精神和自主创业意识。在面对当今市场巨大的创业平台,高校毕业生宁愿成为现有就业市场廉价的替代者与竞争者,也不愿意实现对自我的突破,不愿意走上创业之路。

3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3.1多管齐下,优化大学生的就业“大环境”和“小环境”

政府及社会应对大学生择业就业难应有所作为。第一,政府要通过努力发展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尤其是建立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产业水平,增强吸纳能力,使高校的人才培养和社会的人才使用衔接好。第二,应扩大毕业生入伍、研究生招生比例,这既有利于提高军队素质,也为社会培养更多高层次人才,为未来国家竞争力储备力量。第三,鼓励经济相对优越的毕业生到发达国家深造学习,学成归国后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提高国家国际竞争力。第四,鼓励各类中

小企业、民营企事业单位聘用高校毕业生,同时政府有关部门要为其提供便利条件和相应服务。第五,对企业跨地区聘用的高校毕业生,省会以下城市要认真落实有关政策,取消落户限制。第六,完善有关人才及劳动法规,使用人单位、高校、大学毕业生都在能人力资本交易中得到有效的法律保障。

用人单位要放低门槛,寻求真正可用之才。有部分企事业单位在目前毕业生数量庞大的情况下,把录用人才的门槛抬得过高,本来是本科生可以胜任的工作岗位,却要聘用硕士生,甚至博士生。用人标准虚高,使得相当一部分人难找到工作,造成人才资源浪费。因此,要动员用人单位改变用人观念,多注重高校毕业生的整体素质,而不要一味地追求高学历。一些中小企业,特别是民企、私企单位,为规避缴纳社会保险、医疗保险等责任,不与就业者签订劳动合同,侵犯了就业者的合法权益,也破坏了自己公共形象,进而造成大学生不愿意到这些单位就业,人为地促成了“就业难”。

高等院校需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完善就业指导体系。一方面,高校应根据整个经济环境来预测未来的人才需求状况,合理调整专业结构,确定招生的专业和规模。在课堂教学方面,高校要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和人才培养模式,把从片面注重专业知识教育转移到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素质和综合能力的轨道上来,加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另一方面,高校要不断加强和改进就业指导工作,提高就业指导工作水平。从学生入学时起,高校就应在不同阶段对学生进行相应职业课程的指导,逐步进行职业规划,并在大

三、大四加大指导力度。

家庭要承担起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责任。首先,随时关注孩子的成长变化,注意培养孩子适应社会的能力,知道自己孩子的不足,并能及时给予指导,使孩子少走弯路,更快成长。其次,督促孩子毕业后尽快成功就业。再次,不要强求学生绝对专业对口就业。常言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要学生喜欢,只要学生肯努力,不管在哪个行业、哪个岗位,都能干出一番事业。最后,家长要转变就业观念,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才的流动越来越普遍,这是社会进步的一个标志,整个社会充满了竞争,现在没有一包到底的“铁饭碗”,单位都实行合同制。毕业生要靠自己的能力在社会上立足。

3.2努力提升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力

大学毕业生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降低期望值。一方面,大学生不能总是盯着“热门”职业。随着社会的变迁,旧的行业在不断消失,新的行业也不断产生。过去被人视为“低贱”的工作,反而更能锻炼人的本领,发挥个人的潜力。另一方面,树立多元化就业观,不能等到毕业时才决定是考研、出国还是工作。有的学生只是在找不到工作后才想到去考研,或是考研失败后转而去找工作,这些都是漫无目标的行为。只有早做准备,在大学期间才能形成一个明确的择业目标,才能够在毕业时不会感到迷茫。要强化机遇意识,牢记“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公务员之家:http://

大学生在校期间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提升就业竞争力。提高大学生就业成功的根本是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做人”的素质。有些大学生意识落后,只重视对学校所安排课程的学习,不注重对自己综合素质的提高,造成毕业时就业核心力低,不能达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要求。大学生应成为“T”型人才,“竖”代表专业基础知识,而“横”则要求大学生通览各方面的知识。

大学毕业生强化创业意识。大学生应努力培养创业意识,在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以创业带动就业,对改善目前就业难的局面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学毕业生创业不仅可以为社会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减轻就业压力,而且有利于大学生全面发展。随着新增劳动年龄人口进入高峰期,大学生创业不但可以改善毕业生自己的就业问题,同时可以为社会上其他的待就业人员提供更多就业岗位,达到创业带动就业的理想境界。然而创业带动就业需要来自社会、高校、学生个人几方面的努力才能完成。社会应该给毕业生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和有效的法律法规保障制度;高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学生个人应该具有勇于拼搏、大胆创新的精神。

篇2:大学生就业难英文范文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拥有世界上1/6的人口大国,因此才有了当下比较流行的一句话语:中国最不缺的就是人。但是大家可曾知道这句话的后半句,那就是中国最缺的就是人才,这两句话听起来似乎很矛盾,但结合中国现实想想,确实是这样的。中国最缺的是人才,那么人才靠什么呢?顾名思义靠教育;教育靠什么?靠学校;学校靠什么?靠老师;老师靠什么?靠社会;社会靠什么?靠人才!因此我们的社会也处于这样一个循环链之中。

正因为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所以中国的学生也是世界上最多的国家,目前在我国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那么为什么在我国会面临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呢?

无可厚非,大学生就业难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1.供应太多2.需求太少3.供应的不符合需求,需求的得不到供应

首先供应太多,这主要是因为我国人口众多,加之高校扩招导致了我国大学生供过于求;其次需求太少,这主要是因为,在我国中小型民营企业是解决大学生就业的主力军,智联招聘曾针对2006年至2008年我国本科毕业生做过一项“职场人的第一份工作”的调查,其结果显示,52.6%的毕业生进入了民营企业,而国有企业接受大学毕业生的比率仅为16.2%,腾讯网也做过类似的调查,其结果显示54.4%的大学毕业生进入了民营企业,19.7%的大学毕业生进入了国有企业;最后.供应的不符合需求,需求的得不到供应,主要是由于高校盲目升格升级、求大求全,盲目追求科门类专业齐全,本科院校争着上硕士点、博士点,大专院校纷纷升级成为本科院校,原本挂着职业教育的“羊头”卖的却是新闻、法律、工商管理、建筑等热门专业的“狗肉”以至于企业无法找到一个有知识、懂技术的人才,导致中国高校千校一面的局面,培养出来了一个又一个千人一面的学生,导致大学生就像工厂制造的兵乓球一样,每个都一样,没有特色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大学生就业难已是我国教育的一大败笔,要想改表这一局面就必须提高我国教育质量,提高我国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必须改革教育制度,有目标的限制高校人数,增加高校师生比率以达到师生良好的交流。钱学森的母校加州理工学院一个仅有2000名学生在中国相当于高中规模的学校却有31人获得了32次诺贝尔奖,我想这与他们的办学理念和师生比率是分不开的,据统计加州理工学院的师生比率是3 :1,30%的班级不到10人,63%的班级不到20人,93%的班级不到90人,这样师生之间可以充分讨论与接触,增进学术思想交流,同时所有本科生都由教授亲自授课,就连一年级的新生都有可能参与教授的研究项目,我想这对于中国教育来说简直就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神话,所以要想提高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教育改革迫在眉睫

那么是不是我们教育改革了就一定会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比如那些本来就不愿意学习的人被高校召入了学校,到学校后他们不改往日作风,整天玩游戏,不思进取,没有目标,虚度光阴,对于这样的学生我们可以让他在高中毕业以后去学一门技术,提前就业,就业后或许还会给大学生创造就业岗位呢!同时社会还应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加大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支持力度

除了这些外对于我们自身来说必须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在学习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树立创新意识,时时刻刻都不忘自己的目标,时时刻刻把自己当成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随时做好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准备

篇3:大学生就业难英文范文

“工作满两年, 就有可能获得30%购房首付款补贴”, “购房购车有补贴, 还能外出旅游”……合肥市包河区滨湖新区2013年新春招聘会上, 一百四十多家企业不仅提供了近万个工作岗位, 还开出各种诱人的条件。

近年来, 在人才市场上, 一方面, 企业难以招到合适的人才, 尤其是制造业、零售业等, 存在“招工难”的问题;另一方面, 大量的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存在大学生找工作难的问题。企业需要人才, 大学生需要工作, 两者之间存在着供需关系, 双方的共同需求必然会形成一种交易。然而, 为什么会出现企业“招聘难”与大学生“就业难”并存的现象呢?这就需要引起我们的进一步思考。笔者拟对这个两难的问题进行分析。

企业“招聘难”原因分析

(一) 企业的吸引力

一是企业的声望。企业是否在应聘者心目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是否具有强大的号召力, 将从精神方面影响招聘活动。例如, 世界500强企业以他们在公众中的声望, 很容易吸引大批的应聘者。如果企业的规模比较小, 员工人数不多, 则求职者对该类企业往往会先略过去。由于缺乏社会阅历, 大学生不了解一些企业的实力, 所以在找工作时往往最看重企业的声望。加上对自身认识不足, 不知道什么工作是适合自己的, 所以很多大学生的理念是找到大企业就是找到了好工作。

二是企业的福利待遇。企业的薪酬制度是员工劳动报酬是否公正的主要体现。企业的福利措施是企业是否关心员工的具体反映。这些将从物质方面影响招聘活动。在企业招聘过程中, 求职者往往都要了解将来的工作条件、晋升机会、薪资待遇等, 他们会根据企业能提供的硬件条件来判断该企业的整体实力强弱。目前, 大多数企业招人时在某些岗位上会优先考虑应届毕业生。所以, 很多企业都会到校园招聘录用实习生。就目前来看, 我国法律还没有将大学生纳入最低工资保障群体, 也没有对实习工资做出明确规定。这样做的目的是基于大学生的特殊身份, 法律不宜对大学生实习是否有权取得工资报酬做硬性规定, 而应该由学校、实习单位、大学生自行协商确定。用人单位认为, 一是自己为大学生提供了学习的软硬件环境, 为大学生提供了实习素材, 大学生收获了知识和技能, 是自己给大学生创造了实习的机会, 应该会有很多实习生竞争工作岗位;二是实习生的工资按照正式员工的80%支付, 而且不提供“五险一金” (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 住房公积金) , 这样可以减少招聘成本。但是, 大学生则认为, 实习生在实习期间付出了劳动, 或多或少为公司创造了效益。自己与员工一样付出, 甚至付出更多, 但是得不到相应的回报。所以对提供福利待遇过低的企业往往会排除在外, 导致提供的福利待遇较低的企业招收大学生存在较大的困难。

(二) 劳动力市场状况

劳动力市场状况也会影响招聘计划、范围、来源、方法和必需的费用。例如, 根据市场供求关系, 一般而言, 当失业率较高时, 招聘人员比较容易。而当某类人员短缺时, 可能引起其价格的上升并迫使企业扩大招聘范围, 从而使招聘工作变得错综复杂。各大高校扩招几年的结果导致2013年的毕业生699万人加上往届未就业毕业生400万人, 总计1000多万人需要就业。以上因素汇总, 就形成了高级别劳动力就业市场供给远大于需求的失衡局面。

另外, 以技师、技工为代表的中级别劳动力数量不足, 企业需要的技术型人才不足, 更加剧了企业未来发展的风险。调查发现, 企业“招聘难”主要是由于大学生所学专业与企业急需不能对接, 以及大学生到基层、民营企业就业的渠道不畅所致。

(三) 行业的发展状况

如果企业所属的行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就能吸引大量人才, 从而使企业人才招聘的余地较大。相反, 当企业所属行业远景欠佳时, 企业就难以有充裕的人才可供选择。例如, 零售业每天都在招人, 而且设定的门槛比较低, 只是在年龄上做了要求, 除形象气质佳以外, 对工作经验一般都没有太多的规定。因为门槛低, 没有什么要求, 相应地提供的待遇也就较低, 来应聘的基本上都会被录取, 但是愿意长久留下的人就很少了。

(四) 企业的招聘政策

企业招聘大学生往往采取大学生专场招聘会和校园招聘会两种形式。校园招聘会是人才聚集的形式, 应聘率较高、招聘成本相对较低, 而且具有可以宣传企业品牌、招到的大学生可塑性强等优点。所以, 企业都会抓住校园招聘会的机会, 在毕业生找工作的高峰期开展校园招聘。

与此同时, 高校对企业的校园招聘来者不拒。这就使得企业在与高校建立招聘合作关系时, 并不能充分地分析该高校的专业设置、学生培养特点是否符合自己的需求, 而高校也不能针对企业量身组织包括招聘时间、地点、宣讲会、应聘学生组织等招聘服务工作, 致使企业招聘时间安排扎堆, 经常出现多家企业在同时招聘同一类学生, 或企业来招聘时无学生可招的情况, 很容易给企业和学生双方留下不好的印象。

企业校园招聘会的效率不高, 招聘信息缺乏岗位描述, 宣讲会没能发挥岗位描述对招聘的引导作用, 往往使大学生对企业不能有深入客观的认识。所以, 很多大学生滥投简历, 导致一个学生在多家企业投放简历, 一个岗位收到几十份简历, 到最后, 来面试的却寥寥无几。在这种集中型的人才双选会上, 往往会呈现出“高效率”的假象。

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

(一) 社会原因

近年来, 各高校连年扩招, 使毕业生的数量迅速增加, 2013年达到699万人, 从而使毕业生就业面临新的形势, 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

首先是岗位需求下降。由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很多企业裁员减岗。例如, 小型企业的人事部门与行政部门合二为一, 只设立一个部门———人事部或行政部。甚至部门人员只有1~2人, 小企业规模小, 业务少, 有些部门一两个人就能处理好事情, 所以不需要增加其他人员。

其次是缺乏合理的定位。社会对大学生的就业期望滞后于就业形势的变化, 部分家长及社会上比较落后的就业观念, 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些毕业生的就业选择, 造成毕业生就业时方向不明, 期望值过高, 导致应届毕业生就业的第一年流动率过高, 也影响了用人单位对应届毕业生的选择。

(二) 学校原因

一是各大高校虽有顶岗实习、工学交替、工学结合等教学模式, 但是始终未能普及到各个专业, 部分专业的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在招聘时, 往往有经验者优先, 使没有经验的毕业生处于不利地位。

二是学校设置的专业和教学内容不能满足人才市场需求。我国高校从1998年实施扩招政策, 到现在为止, 毕业生数量已经是扩招前的5倍, 就业岗位虽然不断增加, 但是目前仍然不能满足就业需求。另外, 部分学校的教育改革未能跟上经济发展需要, 致使部分毕业生的知识结构、专业技能及社会能力与人才市场需求脱节, 最终导致就业难。

三是专业设置错位。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没有充分考虑市场需要, 而单纯根据学校办学模式、办学传统、师资结构、教师偏好等内部因素决定。某专业是否需要, 招生规模如何, 往往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 导致某些专业成为就业的冷门专业或困难专业。

四是人才结构失衡。一些地方和高校对规模扩张保持着较大冲动, 不能及时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调整专业设置, 改变人才培养目标, 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及创业能力亟待提高。

(三) 大学生自身原因

毕业生的择业能力和水平不高, 具体表现在: (1) 缺乏对自身客观、系统、科学的认识, 常出现高估自己能力的现象, 就业期望值很高, 不愿意从基层做起, 找工作的起点较高, 希望职位好、工资高、工作时间短、轻松等。 (2) 同学之间相互比较, 存在攀比心理。 (3) 职业规划能力比较欠缺, 很少有人对自己做出详细的评测, 分析自己的素质、实力、特点、能力、兴趣以及对工作环境的喜好, 并依此做出决定和计划。 (4) 还有一些毕业生知识与能力不足, 导致就业难。 (5) 毕业生择业面过窄, 往往选择在自己上大学的城市工作。因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一, 导致对毕业生的吸引力失衡。由于种种原因, 许多毕业生不想到基层, 造成基层人才匮乏, 不少岗位乏人问津。尤其是大学生在实习期间, 为了方便返回学校, 在找工作时往往更关注工作地点。这样一来, 各大高校的毕业生都在实习高峰期给用人单位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 也带给大学生很大的竞争压力, 导致地区就业比例失衡。

(四) 家长教育观念错误

在大学生找工作时, 家长往往要求子女找工资比较高的工作, 而不是根据子女所学的专业、自身性格、兴趣等引导其找适合自己的工作。有些家长会与别人家的子女比较, 这种思想在农村表现得很严重。

解决问题的对策

企业在用人方面、大学生在就业方面存在着矛盾, 并且这个矛盾从很多年前一直延续到今天。在人才市场上, 前来应聘的人并不是企业所想要的;企业所提供的福利报酬、工作环境往往又不符合求职者的理想选择。所以, 一边是求职者就业难, 一边是用人单位招工难。双方都难的真正原因是对接难、妥协难、合作难。针对以上问题, 笔者主要从四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 政府方面

要不断完善就业市场和服务体系。 (1) 在就业指导工作的内容方面, 应从毕业年级向低年级学生延伸, 从大学生就业过程性指导向大学生职业发展指导转变。 (2) 工作手段、方式方法可以有很多创造性的发展, 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在工作中的广泛应用, 高等学校普遍建立了就业网站, 不仅可指导就业、交流信息, 并且可向网络市场方向发展。

要实施积极有效的就业政策。从2008年1月1日起, 《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开始施行。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 要始终坚持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相协调, 围绕改善民生谋发展, 把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要加强职业培训和就业服务, 促进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 做好退役军人就业安置工作。《教育部关于做好2011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 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突出重要位置;拓宽渠道, 完善政策, 以更大力度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优化创业环境, 力争实现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人数进一步增长;进一步完善高校毕业生入伍预征工作长效机制;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优质服务年”, 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 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实施积极有效的帮扶;深化高等教育改革, 提高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加强组织领导、条件保障和制度建设。希望国家、学校和企业能真正贯彻落实大学生的就业政策。

(二) 学校方面

专业设置要合理。要根据市场设专业, 根据职业定课程, 根据岗位练技能, 人才培养要与人才市场需求对接。要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科学地调整专业设置, 使学生的专业学习更多地与社会发展接轨。要改变只顾招生、忽视市场需求, 只顾向学生灌输理论、忽视学生社会实践及综合素质培养的办学观念。

要加强就业指导。大学生就业教育和指导应从一年级起结合入学教育加以开展, 让学生了解自己所学专业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 各专业的教师及辅导员要对专业的培养方案作介绍。这对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及未来的职业规划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三) 用人单位方面

一是要根据企业发展实际需要, 合理引进不同层次的毕业生。在人才招聘观念上, 克服错误的人才高消费思想。要拓宽择人的视野, 真正树立任人唯才的择人观念, 从本单位实际出发, 看重毕业生的真才实学和敬业精神, 而不唯学历、唯重点院校是举。

二是招聘人员要维持好企业形象, 根据企业实际能提供的待遇, 给应聘人员真实的信息, 这样才不至于刚招进去的人才在短期内流失。

三是企业要建立长效激励机制, 工作能力、工作业绩应与晋级和福利待遇紧密连系, 形成优胜劣汰的良性用人机制, 增强企业的人才凝聚力和向心力。

(四) 大学生自身方面

首先, 要转变就业观念, 调整心态。要对自己有充分全面的认识, 不仅要知道自己想做什么, 更要知道自己能做什么。找工作不应该把自己的位置放得很高, 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成功的人不是赢在起点, 而是赢在转折点。应该先衡量一下自己的能力, 只有先把自己的本领修炼好, 才会有更多的选择机会。人才市场每天都在招人, 提供了很多不同的工作岗位, 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需要大量人才, 虽然条件艰苦一些, 但到那里更容易锻炼成长, 有利于毕业生快速成长起来, 而且个人的发展机会比较大, 有利于施展才能, 实现人生的价值。

其次, 要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 即先到基本认可的单位工作, 工作一段时间后, 认为不合适, 可以重新择业。

再次, 毕业生一定要有真才实学, 这是就业的基础。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 只有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 掌握好知识弥补经验上的缺失, 在实际工作中才能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学以致用。

最后, 要做好职业规划, 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 使想做什么与能做什么结合起来, 明确自己的目标。要有意识地加强自身能力、自身素质、道德品质、团队精神, 尤其是敬业精神的培养, 做到一专多能, 以适应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增强就业能力, 增加选择机会。

面对当前市场人才供需现状, 企业和大学生双方都应该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只有政府、学校、用人单位与大学生多方共同努力, 才能创造良好的社会就业环境, 促进社会经济和谐稳定地发展。

摘要:近年来, 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 应届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学校以及家长共同关注的热点, 而企业也存在“招聘难”现象, 可谓两难并存。因此, 应对企业“招聘难”与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从多方面加以分析, 并采取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企业,招聘难,大学生,就业难

参考文献

[1]曹晖, 陈新玲.人员招聘与配置[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8.

[2]安鸿章.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7.

[3]陆庆生.大学生就业择业指导[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篇4:大学生就业难英文范文

关键词:结构;量性;错配;政策

2008年11月19日《齐鲁晚报》在头版头条醒目的位置,标题为《公务员招考人数创新高》,报导中报道了市直机关1.35万个职位引来77.5万人的报考,比上年度多了13万多人。大学生就业难,已经广泛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特别是2008年的就业压力,已经远远超出了以往任何一年。根据工商部门报道,2008年上半年中国中小企业因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已有670万户关门倒闭,以上的数字还未包括正面临着倒闭或已经倒闭还未到工商部门注销的企业。中国企业同样面临着世界经济萧条的影响,中国的就业压力会更加严峻。大学生为什么就业难,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笔者针对上述两个问题,发表几点看法。

一、市场与就业结构的影响

目前,中国的就业结构还没有完全市场化,就业结构和匹配还不完全合理。组织化、系统化,还处于断层的状态。特别是高校的专业设置上不尽合理,还不能完全应对和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专业的设置还没有完全走出计划经济的模式,与世界经济接轨。学校里单一的教学模式,书本与现实严重脱钩。没有很好的开发和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缺乏素质教育的手法与力度,也是大学生走上社会,而不被社会马上接受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中国就业量性的现状对就业的影响

大学生就业难,为什么就业难,症结又在哪里呢?很少有人对这现状有一个准确的认识和定性,只是强求于社会的需求量。中国的GDP近几年来都保持在8%以上的发展速度,为什么大学生的就业依旧艰难。

1资源错配的影响,一直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

中国的经济从计划到市场的时间很短,中国的宏观管理和调控有时候很难到位,势必造成了中国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性。在人为的因素下,片面的流向重型和劳动密集产业,从而忽视了高新技术的发展和建立,造成了知识产业的滞后和发展,使大学生就业高不成低不就,不甘心到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就业。

2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

中国改革开放后,沿海和内陆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差异,自然环境和经济实力的影响,导致了大学生向沿海和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倾斜。其实中国的大学生就业,还远远满足不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是过剩,而是不够。中国的就业压力较集中在北京地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经济带等地,好多大学生不愿选择西部。在一篇报导中报道说:北京地区和沿海发达地区每年吸收了50%以上的大学生就业。那么占87%面积以上的内陆空缺呢,同样是大学生合理选择就业的好机会。中国大学生就业岗位需求的错位,中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对大学生就业有着重大的影响。

三、克服陈旧的就业观念,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

目前大学生的就业十分严峻,困难重重,如何解决和应对这一困难,应从下面两个方面入手。

1克服陈旧的就业观念

中国受计划经济影响,解放后的就业,都是在计划经济保障下完成。吃皇粮,从一而终的就业观念,时时刻刻束缚着大学生的思想,特别是对国家公务员、事业编制的单位情有独钟。在机关里,铁饭碗、高福利、待遇高、环境好的思想根深蒂固。所以必须从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上彻底改变。从高瞻远瞩的角度看问题,从中国的30年经济发展和就业变革中,让他们有所认识和了解。中国30年来就业的发展轨迹,从一而终的职业一去不复返了。在拉美和欧洲的发达国家有一种奇怪的现象“一等人”,有头脑有能力的人从事于商业发展;“二等人”在机关政府发展。这不能不说中国的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和人文理念上,有着本质的差异。现在是经济时代,上层建筑为经济服务。大学生只要你找到了自己的坐标,找对了自己的就业位置,发展的空间还是很大的,前途还是宏量的。

2国家出台相关的就业政策

从企业安置上做起,只要是对社会安置比较好的企业,在税收上适当给予顾及和降低税收比率,从真正意义上把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国家立法承担社会育人这一义务,保障公民的创业权,解决好结构性就业难这一问题。多多设立大学生就业协会,而不是单纯的人才市场。就业协会开展工作的内容包括:

(1)推荐大学生就业。

(2)定期对大学生培训。

(3)定期让大学生到企业学习。

(4)协调大学生与企业之间棘手问题。

人才市场与就业协会的根本区别为:人才市场只是一个平台,大学生只有选择的权利,没有沟通的机会,所谓了解也只是皮毛。大学生不能从根本上对企业有所了解,到了企业后,在没有适应的情况下被企业辞退了。企业对大学生的了解,也只是档案里文字的东西,至于大学生能否胜任或承担企业里的工作,企业也了解的很少。通过就业协会,可以更多、更彻底的了解大学生,了解企业。定期对话,定期到企业实习。把就业协会当做大学生的“监护人”,时刻对大学生的信息、就业能力有所了解,起到监管的作用,保障大学生的创业权和实习权。

篇5:大学生就业难英文范文

是谁助推史上最难就业年的形成作者:钱兆成来源:《甘肃教育》2013年第13期

这个世界变化太快,昔日天之骄子现如今降格为普通劳动者,在年复一年的就业难的嗟叹声中,大学生们迎来了史上最难就业年,遭遇史上最难就业年,谁该负责?归纳起来,原因有四。

一是大学教育向学生们灌输的是精英观念。虽然,我国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但不少大学生依然抱有“学而优则仕”的优越感,认为读大学就理所应当有个好工作,有高工资,留在沿海发达地区及大城市,这样才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由于求职的期望值太高,人为地提高了就业的门槛,加大了求职的难度。

二是资源错配的影响,一直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中国的经济从计划到市场的时间很短,中国的宏观管理和调控有时候很难到位,势必造成了中国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性。在人为因素的影响下,畸形的经济结构片面地促使劳动力流向重型和劳动密集产业,却忽视了高新技术的发展和建立,造成了知识产业的滞后和发展,使大学生就业高不成低不就,不甘心到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就业。

三是目前媒体对大学生就业的报道,报忧的多,报喜的少,对学生择业进行引导的少,流于表层的多,深入分析的少。由于媒体过分渲染大学生就业难,使一些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就业市场出现错误认识,造成对人才的盲目高消费和缺少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初期培训的意识与责任。

篇6:大学生是就业难还是创业难

2014年,我省有约43万大学生,比2013年多了3万;武汉地区大学生也达到30万人,加上去年55000名毕业生未找到工作,两相叠加,2014年就业形势更为严峻。

武汉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发布《2014年就业形势分析》。今年,武汉市岗位供给预计较上增长5万个,由于地区经济发展带来大量用工需求,预计全市空岗位总量将达到34万个。但因求职者呈现结构性矛盾逆差,所以仍有10万人面临就业困难。

由于就业压力加大,将迫使更多毕业生选择创业。而3月1日实施的‚取消公司注册资本最低3万元的限制‛的注册资本等级制度改革新政,进一步激发了大学生创业热情。据东湖高新区工商局介绍,仅3月份就有52家是由大学生创办,这也是东湖高新区有史以来单月新增大学生创业企业数的最高值。

‚我以前对创业没有任何概念,只凭一腔热情。参加了创业大学的免费培训后,心里有底了,遇到问题还可以咨询创业导师。‛曾有过数次创业失败经历的冯磊,经过培训后成功创办了一家专营纸盒的网店,月销售收入达100万元。

真实存在的就业难和低收入引发了创业热。我们就重点讲讲大学生创业之旅。

长期以来,整个社会仍停留在‘就业型’思维上,大学生创业意识不高。部分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由于缺乏经验、知识、能力等要素,也不敢自主创业。于是通路易招就努力摸索,搭建适合大学生创业的培训平台。

针对大学毕业生不敢创业、不会创业的实际情况,湖北通路易招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以创业促就业。该公司可以系统的学完全部的互联网热门项目其中包括国内国外广告联盟项目,竞价网商项目,地方门户运作项目,淘宝客项目,淘宝开店项目,SEO项目,推广客项目,软文写作项目,实业小项目等多达十几个项目和技术。不仅可以自主创业,更能让您成为全方面的社会人才。

篇7:大学生就业难

2.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3.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篇8:大学生就业难分析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困难,分析

一、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诸多领域发生了重大变化, 无论是国家政策还是文化的发展, 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指导下, 对相应的经济体制有重大的变革。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近年来我国高校不断扩招, 随着大学生人数的增加, 就业成为了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为了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就业, 国家多次通过宏观调控对大学生的就业途径进行研究, 虽然改善了一定的就业难的局面, 但是就业难问题仍未得到根本性的解决, 所以教育者要对相关的政策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为大学的顺利就业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就业政策的演变

我国的就业政策随着社会的发展经历了重大的转变, 由最初的统包统分到后来的双向选择, 然后到今天的市场导向自主择业。通过这三个阶段的演变, 为不同的发展阶段提供了不同的需要, 因而从本质上来说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一) 国家计划统包统分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至80年代中期, 在计划经济的带动下, 大学生的就业主要是国家在经过计划调整对大学生的工作进行相应的分配, 其最大的好处就是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并且针对性较强地对相应人才进行培养, 这对当时而言, 有利于人才的补给, 充实不同的社会工作岗位。统包统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 并且对相应的重点建设工程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对社会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但是统包统分存在的最大弊端就是大学生在面对就业时, 不能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选择, 只能服从分配, 这对大学生个性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并且用人单位也不能根据自身发展的特点进行相应的人才选择, 对企业的发展也有一定的限制。另外, 由于统包统分这种固定的分配模式, 导致于在对人才进行培养的过程中过于呆板, 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很大的限制, 因而使大学生的就业相对呆板, 缺乏一定的生产积极性。

(二) 双向选择阶段

在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末, 由于社会的发展, 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相对较高, 为了顺应社会的发展, 并为大学生和用人单位提供选择的机会, 因而, 就业政策发展为双向选择阶段, 在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后, 用人单位和大学生具有了自主选择权, 改变了统包统分的局面, 给大学生的就业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三) 市场导向的自主选择阶段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 市场在资源配置当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对我国高校生就业的形式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 随着近年来高校不断扩招, 毕业生就业制度不断完善, 报到证的发放标志着学生能够自由选择自己的职业, 这对毕业生自身而言, 既是一次机会也是一次重大的考验, 在高校对相应人才的培养过程中, 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要, 因而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从而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人才基础。而对于用人单位来说, 这种竞争上岗、择优录用的用人制度, 为用人单位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对用人单位的发展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大学生就业中面临的困境分析

(一) 就业机会的紧缺

由于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 相应的行业存在分配不均的问题, 虽然国家的市场经济对于就业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 但是对于部分行业而言, 人才过剩的现象较为普遍。而随着经济体制的变革, 相应的产业结构在发展中不断进行调整, 企业一些富余劳动力需要重新选择就业, 又由于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大量农村居民涌入人才市场, 加重了大学生就业的负担。在人才相对过剩的情况下, 大学生刚踏入社会, 由于工作经验较为缺乏, 因而选择范围相对较小。

(二) 高校不断扩招, 大学生数量与日俱增

自1999年来, 高校为了顺应社会的发展, 不断地进行扩招, 高等教育成为了一种大众化教育, 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社会人员的综合素质, 但是由于每年大量高校毕业生涌入人才市场, 使人才市场人才济济, 加重了学生的竞争压力, 优胜劣汰, 致使很大一部分大学生不能正常就业。

(三) 毕业生自身专业与需求岗位不匹配

近年来, 随着大学生的不断增加, 与市场经济的发展形成了一定的冲突, 单位在招聘的过程中, 很难招聘到符合企业发展要求的人才, 并且对于毕业生就业后, 相应抱怨也较为普遍。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当下的大学生在面对就业的过程中, 由于专业知识的欠缺和综合素质不达标的现象较为严重, 因而造成了大学生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在经过多次面试打击之后, 部分毕业生到了愿意接受自己的单位就业, 而有一部分大学生却不达目的不罢休, 但是由于自身能力的原因, 造成了其长期处于待业中。而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高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 单方面的追求数量, 而忽视了学生实际能力的提升, 只是单方面在数量上达到了社会的需求, 在质量上与市场需求发生了脱节, 造成了人才市场的矛盾。对于社会需求的人才相对来说是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 而学校的要求在很大程度上是不能与社会需求进行良好的衔接, 使学生就业相对较难。另外一个因素就是学生在就读期间, 所承担的经济费用相对较高, 以至于学生和家长对未来寄予的期望也相对较高, 也造成了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高不成低不就, 不愿意从事环境艰苦的工作。

四、对策分析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对社会和家庭都有很大的影响, 加重了社会的经济负担。因此, 需要相关部门加强对相关问题的分析, 且学生自身需要通过不断地学习, 从而提高相应的社会适应能力。

(一) 加大宏观调控力度

为了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 政府需要对相应的就业难问题引起高度的重视, 在市场经济不能有效地引导就业时, 政府就应当及时地采用宏观调控手段, 对相应的就业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例如:经济拉动就业、鼓励创业等。为了有效地促进大学生就业, 在政府加强宏观调控的过程中, 首先应当对未来经济进行合理的规划, 对国家相应的产业进行相关调整, 并同时加大对服务型产业的扶持力度, 为大学生创造更多的就业平台。其次, 教育部门在教育工作实施的过程中, 要尽可能地对社会人才市场进行充分的了解, 并对此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结构, 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 另外, 对相关专业要控制好相应的招生比例。为了有效地改善人才培养的局限性, 因而, 可以在全国各地进行委托培养, 学生在毕业后, 可以有更多的就业选择。第三, 为了更好地满足就业的需要, 国家应当鼓励、加强建设相关的职业服务机构, 为大学生就业进行有效的指导, 从而提高大学生相应的就业能力。最后, 为了有效地改善就业难的局面, 国家要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 需要国家进一步改善相应的创业环境, 调整相应政策, 尽可能为选择创业的大学生提供更多的优惠, 以此鼓励中小企业的发展进步。

(二) 加强企业和高校的社会责任感

企业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对相应的经济效益进行有效提高的同时, 还应当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要在发展过程中加强与高校的合作, 在利用高校科研等优势提高自身产品的质量外, 还可以使高校清楚企业的用人标准, 从而促进高校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而对于高校而言, 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培养, 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 因此, 高校在对学生进行培养的过程中, 要时刻关注社会的需求。

五、结束语

为了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 除了国家进行相应的宏观调控外, 高校和企业也同样有义务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而对于学生这一就业主体而言, 为了有效地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 需要学生在学习当中端正自身的学习态度, 不断提高自身能力, 并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进行有效的规划, 为今后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清.农村大学生就业为何最难[J].河南教育 (高校版) , 2014 (1) :52-52

[2]陈怡.就业难为何难——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变迁与思考[J].人力资源管理, 2010 (6) :118-121

[3]任渝婉.构建完善的大学生就业社会保障体系的实现路径分析[J].管理学家, 2014 (5) :214-214, 215

[4]金洋, 熊学文.“优秀”大学生就业困境及对策[J].管理学家, 2012 (5) :206-207

[5]童翠, 李浥.寒门学子为何难迈就业门槛——以三峡库区为例试析农村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J].文教资料, 2013 (22) :128-129

[6]陈佳玲.基于大学生就业视角的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改革的探究[J].管理学家, 2013 (10) :402-402, 445

[7]张晓满.大学生就业、择业影响因素研究[D].四川大学, 2010

[8]王帅.内蒙古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以赤峰学院为例[D].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3

上一篇:原理课实践教学活动计划下一篇:超恐怖 超吓人 鬼故事3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