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就业论文范文

2022-05-10

写论文没有思路的时候,经常查阅一些论文范文,小编为此精心准备了《社区就业论文范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摘要:美国社区学院在就业课程改革过程中形成了以满足学生就业与促进学生发展为就业课程目标、强调通识和跨学科课程、强化实践性和技能性课程、强调就业课程的市场导向作用等鲜明特色。借鉴美国社区学院就业教育课程经验,我国高职院校就业课程设置应确定近期与长远发展的课程目标,重视课程的人文性和综合性,增加课程的实用性和技能性。

第一篇:社区就业论文范文

以就业增收机制推动社区经济发展的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就业增收双方向探讨社区经济的发展,立足点和着眼点都在于如何提高社区服务水平,发展社区经济,实现社区经营的根本目的。本文通过对社区就业,招商引资增大税源的探头与剖析,为社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切实、有力的依据。

[关键词]税源经济;社区服务;社区经济;社区经营

1、研究背景及意义

目前,北京市面对着人口老龄化、就业压力大、弱势群体多的严峻形势,迫切需要建立新的社会保障体系。通过大力发展社区经济,多渠道筹集资金,为社区成员提供公众经济保障和服务,扩大保障人群覆盖面,已成为推动北京地区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首善之区的重要举措。但目前,社区经济保障财力严重不足,社会保障资金缺口很大,想通过常规方式由财政拨款和解决日趋增加的社区经济保障费用难度很大。所以,在“以人为本”的社区建设的基本理念的基础上,强化社区经济的概念,树立社区经营的理念,为社区经济保障开拓空间,充分体现了“小政府、大社会”的观念。因此招商引资已经成为解决社区财力来源,发展社区经济发展水平,实现更好的就业服务质量的重要渠道。

2、促进社区就业增收的举措

2.1 发展税源型经济,实行税收增量比例返还制度

社区挖掘和培育新的税源,为社区经济保障提供了有力的财力支援。社区可以通过大力发展服务业,充分发挥社区的地缘优势、功能优势、物流优势,大力引进和创办商业、旅游、餐饮、娱乐等服务项目和专业市场。与大商业联合,建立连锁店;与大企业联合,充当经销商、代理商;与大农业联合,建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绿色食品配送中心。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优化组合,外引内联,养源开渠。

以街道为单位,以目前提供的税收和财政下拨的经费为基数,将每年新增的创税部分按比例返还。搞活增量,同时也减轻了上级财政的压力,形成社区财力的良性循环。

2.2 开发社区就业岗位,拓宽就业渠道

失业人员主要以“4050”为主,而这个群体有着年龄大、学历低、技能欠缺的明显劣势。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企业优胜劣汰,国有企业减员增效。而社区就业具有灵活性的特点,创造了层次各异的岗位,给失业人员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并对他们的生活水平提供了一定保障。

积极开展职业指导和职业技能培训,是解决失业人员再就业的基础。街道可与培训机构联手,通过争标的方式,对该群体进行有效的素质、技能培训。并通过考核成绩以及对培训的满意度的调查等方式,对培训的内容、方法、效果等进行合理的评估。一方面可以增强培训机构的责任心和竞争意识;另一方面可以大大提高培训的效果,有利于失业人员素质、技能的有效提高。

2.3 强化社区服务,发展社区服务产业

强化社区服务,增强社区经济发展的主导功能。以服务于社区居民为主旨发展社区经济,并通过社区经济的发展来支持社区的各项建设事业,从而达到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和谐统一,是社区建设的发展方向和重要途径,也是社区经济发展的主导功能。

社区服务产业是指体现社区功能作用及工作内容的社区资源,是一种经营实体,即以服务社区广大居民日常生活的经营形式。其内容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法律、伦理道德等方方面面。尽快将这些资源纳入社区统一管理的工作范围,整合发展社区服务产业,为居民提供服务的同时创造就业岗位,提供就业机会。

3、以就业增收机制推动社区经济的展望

社区是城乡的基础,也是每一个居民赖以生存的家园。近年来随着下岗失业人员、剩余劳动力的不断增加,社区工作的重心也不知不觉地转移到为他们寻找就业的出路上。新形势下,社区建设也不应仅仅停留在为居民简单的服务上,而是要用现代的意识发展社区经济、经营社区。沿海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他们经济的崛起最初也是以社区为依托而逐渐做大、做强的。因此,应以社区为依托大力发展和积极扶持社区经济的发展,从而达到不断优化社区服务、人人就业、企业增收的共同目的。

3.1 从社区服务的角度

随着社会产业结构转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镇失业人员亟待就业。以服务为主的社区经济是吸纳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和诸多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就业与再就业的阵地。通过吸纳就业人群,可为社区经济注入广阔的人力资源,优质的社区环境,良好的社区服务是招商引资的必要和关键条件。吸引各种形式的资金投资社区经济,推动社区经济做强、做大,并向社会化、产业化方向发展,促使社区经济发展与增加就业的良性循环,达到社区、企业共赢的目的。

3.2 从社区经济的角度

大都市社区经济是指在一定的市域范围内,以社区居民福利最大化为目标,通过以社会机制为主的多元化机制进行资源有效配置,并进行必要的成本与效益比较,为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而提供产品或服务的一切经济活动的总称。大都市社区居民的生产生活需要社区经济,而社区经济依附于社区,为社区服务而生存与发展。正是社区居民的需求为大都市社区经济发展提供了基本条件,为社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空间。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税源经济已成为社区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努力推进社区服务,强化社区管理,加大社区建设力度去营造一个良好的社区环境,以此吸引更多的投资者。与此同时,加大协税、护税的工作力度,确保税收任务,为开展社区其他工作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3.3 从社区经营的角度

社区经济是社区经营的基础条件。大力发展社区经济可以为社区经营提供可靠的物质保证,有助于满足社区居民的生活需要,而且它是扩大就业、安置社会劳动力的重要渠道,并进而发挥着社区服务和社会稳定的作用。社区经营可以为社区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发展条件,从而可以直接带动社区经济的发展。社区经营与社区经济是相互促进、协调运行的,为了推进社区经营必须发展社区经济,而要发展社区经济又需要通过社区经营为其创造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

[1]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社区研究基地,北京社区研究报告(2006)[R],北京:同心出版社,2007.

[2]范纯增,大都市社区经济特征、驱动机制、问题与对策——来自上海的个案调查研究,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2008年第一辑总第三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3]张苏辉,苏学愚,社区管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4]陈漭,许彬,王时浩,社区经营与社区服务[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王欣(1987-),女,汉族,北京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生,研究方向:劳动经济学。

作者:王欣

第二篇:美国社区学院就业课程特色及其启示

摘要:美国社区学院在就业课程改革过程中形成了以满足学生就业与促进学生发展为就业课程目标、强调通识和跨学科课程、强化实践性和技能性课程、强调就业课程的市场导向作用等鲜明特色。借鉴美国社区学院就业教育课程经验,我国高职院校就业课程设置应确定近期与长远发展的课程目标,重视课程的人文性和综合性,增加课程的实用性和技能性。

关键词:美国;社区学院;就业教育课程;高等职业院校

一、美国社区学院就业教育发展概况

高职教育在美国的正式名称是“生涯与技术教育”(Career andTechnical Education)。目前,美国承担高职教育任务的教育机构为社区学院(Community Colle-ge)。美国首家社区学院创立于1901年,名叫“角立特初级学院”(Joliet Junior College),位于美国的伊利诺斯州(Illinois)。美国社区学院承担就业教育与升学教育两大功能,自创立以来,社区学院就被赋予了就业教育的使命。早期,社区学院专注于通识课程教育。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社会上许多失业人员需要重新再教育和培训。此时,社区学院开始为这些人提供就业培训服务。二战后,大量的退伍军人也需要就业,进一步助推了社区教育的发展。1948年,杜鲁门委员会(Truman Commission)建议建立以公民和社区为基础的学院,以支持当地经济的发展。由此,美国社区学院教育得到各界和政府的大量资助。20世纪70、80年代后,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到来,社区学院的就业教育发生根本性变化,逐渐由单纯的技术和技能培训向多元化发展,社区学院在就业教育和终身教育等领域被寄以厚望,社区学院获得空前繁荣。至2012年,全美国有1166所社区学院,如果包括其分校,则约有1600所。社区院校规模占全国高等教育的三成,在校生约占高等教育在校生的一半。

1991年美国社区学院研究中心(CSCC)调查发现,全美国范围内提供的44%的课程是职业课程;1998年调查发现这一比例为45%。由于社区学院的发展,引起了美国联邦政府以及州和地方各级政府对社区学院发展的关注,在此后的发展中,社区学院因其在就业教育中的独特地位而越来越成为美国高等教育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社区学院提供的就业课程内容包括:通识教育;职业技能教育;成人、继续教育和社区教育;专业辅导和大学预科教育;就业咨询、交流和发展服务教育。可见,美国社区学院的就业教育内容,既有着眼学生就业的教育内容,也有促进学生发展的内容。这些就业课程内容在满足学生就业需要的同时,也为学生未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美国社区学院就业课程特色

(一)以满足就业与促进发展为课程目标

社区学院的就业教育不仅要满足学生眼前的就业需求,更要满足学生未来发展需要。福斯特(P.T.Fosterl指出,受训者在劳动力市场中的就业机会和就业后的发展前景,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最关键因素,美国社区学院的办学方针集中体现了福斯特关于职业教育的观点。许多学生到社区学院学习是为了提高技能、获取证书或大学文凭,以适应就业或争取高薪岗位。例如,加州社区学院是加州最大的劳动力提供者,在超过175个专业领域里为求学者提供副学士学位和短期课程培训证书。此外,加州社区学院每年为本州培训70%以上的护士,80%以上的消防员、律师从业者和急救人员;提供28%的加州大学生源和54%的州立大学生源。拥有加州社区学院文凭或证书的学生,可在将近三年的时间里将其工作收入提高一倍。

(二)强调通识教育和跨学科课程

在美国,通识教育课程主要是指主修和辅修专业教育之外的智能发展、情感陶冶和社会化等方面的教育,包括人文素质、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信息技术应用和外语等内容。各社区学院均要求学生修读一定数量的通识教育课程。美国各社区学院十分强调文理学科相互交叉渗透。学校大多开设跨学科课程,以便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的复合型人才,这是美国多数社区学院教学改革的方向。近些年,美国许多院校还设立了专项资金,用以资助成立跨学科教学研究中心,鼓励文理交叉及不同学科相互渗透,积极推进边缘学科的发展,采用多种手段拓展学生就业技能。

(三)强化实践性和技能性课程

社区学院的职业教育强调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各专业系科的实践课程占总学时的50%或更多。实践课程由学院或企业派专人指导,学生必须到实际岗位上参加生产劳动,参加实习的学生可获得一定的报酬,企业可从实习生中物色雇员,对表现突出的学生可直接录用。有些社区学院的职业教育实行合作培养计划,学生到与所学专业相关的机构工作,使学习的内容在实际工作中得到应用和巩固,并学到新经验。这类学生往往利用假期参加实习工作,并不延长学习年限。

圣路易斯社区学院(Saint Louis Community College)调查显示,如今的职业市场中65%以上可归为“技能或技术”类工作。在这些领域内,不仅需要一个大学本科学历,更需要一个类似于高职教育经历的教育过程。这样,才能证明毕业生已经可以走上寻找新工作的道路或表明其能在一两年内更好地胜任当前工作。就业教育要求学生一走出教室就能走上工作岗位。这种方法不但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知识和口头表达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与协调精神,使社区学院学生学会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逐步学会如何发现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此外,美国社区学院还注重根据课程教学需求,开展大量的社会实践与科研活动。通常,一门课程需要有一半的时间到校外实践基地完成,使书本知识与社会现实融合为一;除了注重课程实践外,教师还要求学生撰写课程小论文,鼓励学生在课程学习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创意,通过创新思维激发、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根据市场需要改革就业课程设置

美国的高等教育体制实行地方分权制,社区学院的办学管理权归各州政府,就业教育的责任由各院校承担。在社区学院的行政管理、教授评聘、学生招收、专业设置和学生选课等方面,美国各社区学院享有充分的自主和自治权。学校依据社会经济和就业市场需求灵活调整就业课程。学生的就业教育内容和方法等依据社会需求调整,使学生能够适应就业市场变化,提高就业竞争力。因此,美国社区学院的毕业生具有较强的市场适应能力。

三、美国社区学院就业课程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启示

我国高职院校的办学层次和办学性质与美国社区学院类似,但两者在办学目标、教育功能、办学机制和学位制度等方面却有很大差别。因此,学习、借鉴美国社区学院的成功经验,特别是就业教育课程的宝贵经验,对于实现高职院校发展战略和培养目标,促进我国高职院校就业教育课程改革是十分有益的。

(一)确立兼顾近期与长远发展的就业课程目标

美国社区学院在就业教育实施过程中强调通识和跨学科等训练和指导课程,健全就业服务措施,在其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高职院校就业教育课程一般仅包括就业指导和服务,将本该由学校就业教育课程承担的就业教育知识和未来职业发展教育转变成了学生的自我成长和自我追求,无形中增加了毕业生就业的迷茫感和盲目性。

福斯特在其《发展规划中的职业学校谬误》一文中指出:有些高职院校往往只根据自己的办学条件设置专业课程,即使有些高职能做到根据市场需求预测开设专业、设置课程、培养人才,也因预测本身的缺陷以及3年左右的学制周期不能对劳动力市场变化作出迅速而灵活的反应,而造成学生毕业时很难找到工作或找不到对口的工作。因此,以适应学生就业需要和发展为目的的就业教育应该成为高职院校的核心宗旨;就业教育应回归在学生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就业教育课程的主要目的:一是满足学生毕业即就业的需要,二是满足学生就业之后继续发展深造的需要。高职院校应结合我国国情选择性吸收美国社区学院帮助学生就业和发展的经验,强调就业教育课程的基础性和包容性,在市场的指导下,设立针对性强的科目,增强课程的实用性,重视对学生进行通识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真正使就业教育成为一种长远和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行为,纳入学校教育体系。

(二)重视课程的人文性和综合性

我国高职院校在就业教育过程中应加强通识教育和跨学科课程教育,重视课程的人文性和综合性,重视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潜力的挖掘。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包括显性和隐性两部分。显性能力指的是外在的专业技能、就业技能等,隐性能力主要包括内在的为人处事的态度与习惯和个性品质等方面。

除了要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基础,还需让学生掌握过硬的专业操作技能,掌握择业、就职和应聘等熟练的就业技能,培养学生待人接物、交际交流、合作共事等能力。总之,就是要培养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

美国社区学院十分注重学生就业技能的培养,其通过对学生进行通识教育和跨学科课程训练,培养学生就业的显性能力和隐性能力。如2007年哈佛社区学院的《三年教改讨论会报告》曾提出:学校培养学生的规格标准是使他们具有对世界、社会和自身的认知和鉴别能力;对道德、伦理选择判断的能力;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文化艺术的兴趣和爱好;对异域文明、不同信仰和价值取向的接纳与扬弃能力;具有解决现实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增加课程的实用性和技能性

就业课程的实用性是指课程专业知识对实际工作的帮助程度和应用价值。当前,我国不少高职毕业生在找工作时和就业后感到力不从心,一些企业也反映,录用的新员工不能很好地胜任实际工作岗位要求,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学校所授课程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不强;学校人才培养标准及培养方式与企业需求相脱节。

为缩短高职人才培养与企业实际需求之间的差距,真正使高职院校的育人目标与社会需求相适应,根据企业要求,将高职的理论知识与企业的实践要求相结合;课程内容、培养方式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改变陈旧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

当然,学习美国经验绝不能照搬,而要结合实际、结合国情及现有条件选择性地吸收。此外,我国高职院校应开放胸怀,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主动按学生发展要求和就业市场需求调整就业教育课程设置和就业教育模式。

作者:蒋远豪

第三篇:老工业基地社区就业阻滞因素与防治对策研究

摘要:随着产业衰退面临经济运行困境,老工业基地的失业问题日益严峻。城市社区就业因其广阔的就业空间理应成为吸纳老工业基地就业群体的主要平台,然而社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下岗失业人员的就业观念未能伴随体制转型适时调整、社区社会组织发育迟缓等因素阻碍着老工业基地社区就业功能的有效发挥,因此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防治对策势在必行。

关键词:老工业基地;社区就业;阻滞因素;防治对策

一、问题的提出

老工业城市作为一个独特的城市类型,因资源枯竭、传统制造业衰退等出现的结构性失业,国有企业改制分流造成的体制性失业和城镇其它失业,加之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入等造成了严重的就业问题。待就业群体的大量出现,对老工业城市的社会稳定、经济转型、利益协调等领域带来巨大的压力。同时,单位制的解体致使包括下岗失业人员、进城务工人员在内的城市弱势群体客观上需要城市社区作为其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空间。在此背景下,城市社区就业的积极作用凸显出来,对于缓解老工业基地的就业压力以及满足社区居民的生活需求具有重要的意义。地方政府应当准确地把握影响老工业基地社区就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继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理措施,为建构和完善城市弱势群体社区支持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老工业基地就业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老工业基地往往依托国家工业发展战略,以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基础来建立工业生产体系。然而,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行业内部、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同时,可供开采和加工的自然资源渐趋枯竭、在国家主导的背景下建立的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工业生产技术的创新性不强等因素,导致老工业基地的经济运行出现困难。因此,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体系、推动新型工业化建设将成为老工业基地摆脱经济困境的必然选择。而问题在于,老工业基地的产业工人群体所掌握的工作技能难以适应经济转型过程中产业结构优化的需要,从而引发了结构性失业问题。

(二)就业体制变迁

计划经济时期,政府在劳动力配置领域承担着主要职能,企业吸纳劳动力是按照政府的计划而非生产的需要,“低工资、高就业”的方针缓解了当时的就业压力,但也致使劳动力素质与企业需求不相适应以及企业劳动力容纳过剩,充分就业的表象背后却是严重的隐性失业问题。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曾以国有经济为主导的老工业基地也面临着就业体制的变迁,劳动力资源的配置将更多地取决于企业生产经营的需要。因此,需要对原来国有企业与集体企业的富余人员进行下岗分流。而在公有制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老工业基地,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比较滞后,导致下岗失业人员难以在市场进入条件相对较低的行业或部门顺利地获得就业机会。

三、老工业基地社区就业发展的阻滞因素

老工业基地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产生的大量下岗失业人员,普遍存在年龄偏大、知识技能水平不高、就业竞争力比较弱等问题,而社区就业具有门槛低、形式灵活、领域宽、容量大、创业与就业成本低等特点,正好与城市下岗失业人员的能力素质和需求特点相契合。因此,城市社区就业因其广阔的就业空间理应成为吸纳老工业基地就业群体的主要平台和有效途径。然而,当前老工业基地社区就业的发展却受到下列因素的制约。

(一)社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导致社区就业吸纳能力有限

随着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收入的提高,居民的消费结构势必产生较大的转变,对物质生活的需求将更多地强调质量的改善,同时进一步增强对精神文化生活的关注度。因此,社区居民消费需求的多元化和多层次性将有力地推动社区服务功能更加丰富和完善。也就是说,社区居民的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决定了社区就业的吸纳能力。然而伴随着经济体制的转轨,资源型行业因为资源获取成本日益上升而陷于困境,对应的国有企业也容易出现经营困难、亏损严重等问题。老工业基地的经济发展因此失去活力和竞争力,政府财政收入锐减。同时,曾经作为吸纳城市劳动力主要渠道的国有企业因为亏损或结构性调整而产生了大量的下岗失业人员,居民收入也大幅下降。较低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收入水平制约了社区服务的需求量,导致社区就业的吸纳能力有限。

(二)下岗失业人员的就业观念未能伴随体制转型适时调整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吸纳了大部分的城市劳动力,而且企业能够为单位职工提供较为完善的福利保障措施。面对着经济体制改革与产业结构转型带来的挑战与压力,已适应传统公有制经济管理模式的工人群体的就业观念却未适时地发生转变。在进行二次择业时,他们倾向于选择工作稳定、福利待遇好的单位,“重国有集体企业、轻个体私营企业,重轻松高薪工作、轻脏累苦活”的思想普遍存在。而社区就业一般属于非正规就业,就业不稳定、工资福利低、地位不高等问题使得下岗职工不愿意在社区就业。此外,受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就业方式的影响,下岗失业人员存在着严重的依赖心理,被动地等待政府或企业安置工作,情愿在家消极待业,也不愿自己积极主动就业。

(三)老工业基地社区社会组织发育迟缓

社区社会组织发育的深度和广度对社区就业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它们在提供就业岗位、增强社区就业竞争能力,以及提供社区就业服务中介上发挥了非常关键的作用。然而,经济转型前的老工业基地公有制经济所占比例较大,单位办社会的传统致使社区社会组织发育迟缓。在“单位制”社会背景下,企业职工的就业、住房、医疗、养老、子女教育等工作和生活的一切问题都几乎依赖单位解决,其利益诉求也是通过单位组织予以表达。在这样的背景下,社区社会组织的发育空间有限,在引导和促进社区就业方面力量不足。

四、促進老工业基地社区就业发展的对策

(一)发展社区经济,增加就业岗位

社区经济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城市经济发展的水平,产业衰退使老工业基地经济发展面临结构性失业、人才流失、发展环境恶化等问题。市场经济体制下,对资源配置、企业生产进行强制性行政干预的传统发展模式已经暴露出种种弊端。为此,老工业基地政府应当充分理解与顺应市场经济规律,增强自身的宏观调控职能,通过城市经济的转型、创新与发展,提高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推动居民收入持续增长,从而增强社区就业吸纳能力。

同时,随着老工业基地转型的进一步深入,政府应当清楚地认识到结构性失业问题势必更加严峻。因此,为了实现老工业城市的成功转型,政府应当高度重视解决下岗失业群体再就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将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社会管理体制的健全视作事关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目标。继而在提升城市社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同时,大力开发社区就业岗位,可以针对社区离退休人员开展家政服务、日常生活照护、文化娱乐服务等工作项目,针对城市社区环境和治安管理的需要增加社区环境治理、社区安全保护等服务性岗位。

(二)加强宣传引导,促进就业保障

习惯了计划体制就业方式的老工业城市待就业人员普遍存在“等、靠、要”的依赖心理和对工作“挑三拣四”的错误思想,但自身职业技能又较为单一,知识老化,竞争能力弱。同时,已进行社区就业的人员也大都存在服务意识缺乏、服务态度差、对工作没有认同感的问题,这使得社区居民满意度大大降低,影响了其对社区服务的需求,导致社区就业岗位供给减少。为此,首先需要加强宣传引导,积极倡导灵活的就业方式,促使他们明白经济转型的必然趋势和社区就业的广阔前景,从而树立竞争就业的思想观念,积极主动,强化自身素养,增强就业竞争能力。其次,强化社区就业人员的技能培训。根据社区就业人员的年龄、知识、技能情况和岗位需求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因人制宜,因岗而异。最后,更为重要的是需要完善社区就业的政策支持,促进就业保障。作为行使公共权力的政府组织,不仅要致力于推动城市社会经济建设的发展,也要关注经济转型发展中的社会公平问题。社区就业群体是就业弱势群体,而社区就业又是一种非正规就业,就业不稳定,社会保障缺乏。因此,尤其需要加强对社区就业的资金扶助和政策保障,包括对社区创业项目提供小额贷款担保,对微利服务项目实施税收减免和收费优惠政策,对灵活就业落实社保补贴政策等。

(三)培育社会组织,强化社会支持

在传统行政体制下,老工业基地政府更多地扮演着“与外界隔绝的管理者”的角色,从宏观的工业体系布局到微观的生产经营环节皆进行着具体而又细致地控制。包括国有企业在内的社会组织以及公众常常被排斥在政府决策过程之外。这既导致城市经济运行脱离市场规律,又使得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的意志无法有效表达,从而逐渐陷入“政治冷漠”。伴随着经济体制转轨,老工业基地传统的单位制社会逐步解体,原来由单位承担的公共管理、社会保障、生活服务等职能将逐渐向社会剥离。这种情况一方面给城市社区发展带来了挑战,另一方面也为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提供了空间。老工业基地政府应充分重视“分权”原则,在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过程中,引导公众积极地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治理,从而逐步转变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自治能力不强的状况。为此,政府一方面应从“不该管”、“管不了”、“管不好”的公共事务管理领域退出,另一方面应当制定有助于社会组织发展的政策体系,营造适合社会组织发育的社会环境,并为社会组织的融资提供多元化的筹资渠道,继而为扩大社区就业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董丽晶,张平宇.老工业城市产业转型及其就业变化研究——以沈阳市为例[J].地理科学,2008(02).

[2]任遠,陈琰.社区发育与社区就业:影响社区就业的因素及社会政策研究[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2).

[3](美)约翰·克莱顿·托马斯.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4]杨钊,蒋山花,周小璐.老工业城市政府功能定位研究——基于企业家政府理论的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2(11).

基金项目:四川省教育厅一般项目(14SB0129);四川省教育厅高等学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西南减贫与发展研究中心青年项目(SCP1607);自贡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2016Z04)。

(作者单位:四川理工学院法学院)

作者:杨钊 蒋山花

上一篇:平面设计论文范文下一篇:班级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