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心理论文

2022-05-12

评职称或毕业的时候,都会遇到论文的烦恼,为此精选了《大学生就业心理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在就业问题上极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本文从认知心理、情绪心理、社会心理三个层面进行分析,归纳大学生就业中的常见心理问题,并结合工作中的心得体会总结出相应的辅导对策,以帮助大学生在求职择业中克服心理困扰,正确认识社会、认识自己,积极做好就业心理准备,实现顺利就业。

第一篇:大学生就业心理论文

浅谈工科女大学生就业心理及更好就业策略

摘 要: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高校的大力扩招致使近几年毕业生人数急剧增长,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工科男女比例严重失调致使工科女在找工作时面临更多心理压力,本文立足探究工科女大学生就业的心理特点及特点成因着重从学校方面寻求完善解决措施,实现女大学生理想就业。

关键词:工科女大学生;就业;措施

大学生就业问题得到各界广泛关注,成为热门话题。“男尊女卑”或“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点抑制女大学生择业的激情,在现实与理想的不对等关系中,女生往往会出现焦虑、紧张、失落、矛盾等心理,严重影响身心健康与未来真正的就业观。调整心态、找准根源、完善高校就业服务指导体系,用科学方法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

一、 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心理特点

(一) 过度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是对自我的否定心理,认为“我不行”是极度不自信的表现。工科女大学生由于自身条件和缺乏社会经验,在择业时往往会受到与同专业男生相比不平等的待遇。用人单位根据工作性质有的会直接对性别设限,这种性别歧视给工科女生心理造成严重影响,得不到单位认可从而产生自卑心理,胆小怯懦,就业更难。

(二) 焦虑恐惧心理

工科专业男女比例有的严重失调,工科女被视为本行业的弱势群体,带着这些“光环”难免会对自己的就业前景产生恐惧。她们在择业时由于理想与现实的偏差,应聘中直接被拒绝,伤了自尊心和自信心,有的急于求成或错失良机,某些女生会由于压力过大而紧张焦虑、烦躁抑郁也会对自己的就业产生悲观绝望,更不利于自己职业生涯的规划。

(三) 盲目从众心理

盲目从众是指个人受外界外人影响,在知觉、认识、判断上作出与大众一样的认知行为。在毕业择业高峰期,女大学生由于不明确自己的就业方向或就业性质,直接追随大多数人或同专业男生的职业选择,忽视了自身的兴趣爱好等。未从实际出发,未依个人意愿作出明确准确的定位,没有主见性,其最后结果往往差强人意。

(四) 纠结矛盾心理

矛盾心理是在选择面前做不出决定,进退两难、犹豫不决的心理现象。理工科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未根据自己实际进行就业规划,一心想追求热门行业,而又不离本专业;是否签三方协议;后面是否还有更好工作;若是不签后面是否还有工作可做,她们举棋不定。有的也错失良机变得更加被动。

二、 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难的症结所在

(一) 现实与理想的差异化

女大学生本科毕业正处于青春旺盛阶段,毕业时心高气傲,自以为是,渴望实现自我价值、急于想在社会立足,希望毕业时能够找到一份性价比高的理想岗位。希望从事待遇好、工作量少、工作时间短的工作,目光集中在大城市、实力强的企业身上,殊不知岗位越优,竞争压力越大。然而女大學生受阅历所限,对就业没有没明确目标,对职业规划没有足够重视,自身定位不准确,在择业时进入误区。就业碰壁,理想与现实脱节,失望大于期望,由此产生严重的心理压力。

(二) 高校就业指导不完善

工科女就业难问题,校方难辞其咎。高校就业指导服务不到位,尤其缺乏对女大学生针对性的就业教育,学生就业时心理、思想准备不充足,择业过程中被拒后未能及时给出指导性意见,未能及时端正心态,导致女生产生紧张、焦虑、无所适从的心理。此外,学校的专业设置中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足,以至于工科女毕业生难以满足社会需求,即人才供给与社会需求存在矛盾,加剧了女大学生的就业困难局面。

三、 促进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的高效策略

(一) 学校与企业对接提高女大学生的适用性

针对工科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校方必须有所表示。首先,学校要与各企业时时对接,了解企业的用人标准与需求条件,去开展对应的教育工作。并且多与企业合作,为女大学生提供实习、积累工作经验的机会,促进顺势就业。其次,校方要根据工科女大学生的自身条件开设各种各样的有特色的课程,培养不仅品学兼优,而且技能全面、知识丰富的多用型人才,以提高女大学生的综合业务水平,促进其更好就业。最后校方在女大学生就业时要做出有针对性的指导服务工作,调整就业心态,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乐观积极地投入到就业大潮中去。

(二) 学校校开设特色课程进行全面针对性指导

高校要时刻把握市场需求关注就业动态,有针对性地对女大学生进行培训。尤其是对她们进行职业培训,提高她们在同类工作中的竞争力。首先,对女大学生进行正确的性别观教育,要自立、自强、自信。其次,开设具体特色课程,再传授专业文化知识的同时,注重对女大学生专业技能、气质修养、职场能力等方向的培训。比如进行人际交往、女性礼仪、言谈举止、求职面试、权益保护等方面的指导,帮助她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减轻就业压力。同时,还可以举行女性就业讲座、成功女性经验交流会、求职技巧比赛等活动全面应对就业,提高女大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三) 学校拓展就业信息绿色通道

随着科技网络的发展,人人有手机,人人会上网,当前大学生用网人数几乎达100%。高校可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为大学生构建与时俱进的就业网络环境。高校可以根据就业政策网上参与就业指导,建立招聘园地、职业测评、就业问卷调查、就业论坛等网站栏目,开设微信公众号或QQ群等,发布用人单位招聘信息和推送应届毕业生就业形势信息,与用人单位、政府主管就业部门、人才服务商、院系就业基地等链接,通过多种渠道广泛宣传,确保学生充分了解就业现状,找到合适自己的岗位。

参考文献:

[1]傅博娜.从心理学角度看女大学生就业[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13).

[2]王晶.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

作者简介:

刘洪宇,徐娜,吉林省吉林市,东北电力大学。

作者:刘洪宇 徐娜

第二篇:大学生就业中常见心理问题与就业心理辅导

【摘要】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在就业问题上极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本文从认知心理、情绪心理、社会心理三个层面进行分析,归纳大学生就业中的常见心理问题,并结合工作中的心得体会总结出相应的辅导对策,以帮助大学生在求职择业中克服心理困扰,正确认识社会、认识自己,积极做好就业心理准备,实现顺利就业。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常见心理问题;就业心理辅导

随着大学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多,大学生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由于大学生心理上具有不成熟性和不稳定性的特点,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大学生是否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不仅对他们的求职就业有直接影响,而且对大学生的职业、人生发展都有不容忽视的影响作用。大学生就业心理是指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般心理特征。大学生就业期的心理问题主要有自卑心理、焦虑心理、从众心理、盲目攀比心理等,及其他心理如过分强调自我价值,带有功利性、坐享其成的心态等[1]。本文着重从认知心理、情绪心理、社会心理三个层面进行分析,归纳大学生就业中的常见心理问题,并结合笔者工作中的心得体会总结出相应的心理辅导对策,以帮助大学生在求职择业中克服心理困扰,正确认识社会、认识自己,积极做好就业心理准备,实现顺利就业。

一、大学生就业中常见的心理问题

(一)大学生就业中的认知心理问题

1.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容易产生自卑、不知所措等心理困扰

目前在大学生群体中,“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还没有完全建立,在面临择业时有较多学生总想一步到位找到满意的岗位和工作。一些大学生对自己的评价过高,认为自己无论专业学习还是综合素质都高人一筹,理所当然地应该能够得到一个理想的职业,在这种自负心理的支配下,往往是这个单位不顺眼,那个单位也不如意,常常使他们错失良机。部分大学生由于在面试过程中屡屡受挫,对自身能力产生了怀疑,有人说不知道怎么样去接受用人单位的挑选,发了无数份简历都没有下文,很郁闷;有人说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甚至还有人说自己什么都不行,对自己的前途持消极态度,严重自卑或不知所措。这种心理表现在对自己的评价过低,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缺点,从而严重影响了求职与择业。

2.面对就业压力,不能正确认识客观环境

部分毕业生就业的期望值仍较高,认为自己所学的专业具有较大的选择性,并将待遇是否优厚、交通是否便利、个人发展机会等个人功利取向方面作为择业的衡量杠杆,即使找不到合适的单位也不肯降低就业期望值。表现出大学生就业中对环境估计不足而出现坐等观望的心理。这种不愿意承担艰苦的工作,不愿意到待遇差、条件差的地方就业的心理不仅表现出大学生就业时的功利心理,还表明对当前就业形势的认知不切确,而且容易给用人单位留下“眼高手低、浮躁”的不良印象。

(二)大学生就业中的情绪心理问题

1.焦虑情绪心理

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及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大学毕业生既希望谋求到理想的职业,又担心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担心自己在择业上的失误会造成终身遗憾,并对未来的职业生活感到心中没底,因此在就业过程中存在一定焦虑,过分担心找不到工作,造成精神上紧张、烦躁不安、意志消沉,甚至产生失眠现象,种种心理冲突使缺乏经验的大学生们深感困惑。因此,大学生在就业中普遍出现焦虑和烦躁不安甚至恐惧的心理。

2.依赖情绪心理。大学毕业生在面临就业压力时,不能主动争取就业机会,依赖学校、依赖家长的心理突出。表现在就业择业中,对就业单位是否适合自己,往往不是凭自身思考来解决问题,而是依靠听取父母师长之意进行取舍;有的学生只等学校发布的就业信息,没有合适的岗位信息或者一旦需要自己找工作,就会牢骚满腹;还有的毕业生甚至把自己的就业看作是家长、学校理所应当的责任;这部分学生通常自立意识较差,缺乏独立承担责任、克服困难的能力。

3.求便情绪心理。所谓的“区域情结”,也是大学生相对普遍的就业区域趋向,或是希望到某城市,或者是希望留在家庭所在地,或是去同学、朋友较多的城市,追求生活的便利,希望得到亲朋友好的帮助。

4.悲观情绪心理。有些大学生性格内向,自身的能力、综合素质一般,加上心理承受力又比较差,对前途十分担心,心态消极,因之而心情抑郁,有的甚至对生活缺乏信心,对前程失去希望。

(三)大学生就业中的社会心理问题

1.盲目攀比求高心理。每个人生活的环境、家庭背景以及自身的能力和性格、所碰到的机遇是不尽相同的,因而在择业上不具有可比性。但仍有部分毕业生不屑到基层工作,总想找到一份超过别人的所谓的好工作,往往是“这山望着那山高”,这种盲目攀比心理使得不少毕业生迟迟不愿意签约。这种心理导致不能积极地对自己进行客观的、正确的分析,舍其所长,就其所短,相互攀比。

2.从众心理。形成就业“从众”心理现象主要是因为缺乏就业主动性,缺乏对现实就业市场的认识和政策的充分了解,缺乏对就业信息的主动收集与分析决断。典型的从众心理如考研热,考公务员、事业单位热;“大企、名企、公务员、外企”的择业目标等。笔者认为关键还是在于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对自己的价值观、职业目标和需要没有明确的认识,以及忽视自身特点,对自我缺乏客观正确的分析,不能正视自己的能力、素质和择业的客观环境,形成个人价值取向从众的心理。此外,父母的期望值过高,也很容易导致从众心理,部分学生受家庭影响,存在非公务员、非事业单位不就业的心理。

通过对大学生就业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分析,我们可以更好的探索规律,因人制宜、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

二、积极开展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

针对大学生择业、就业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的内容主要包括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正确认识自己,调整心态,积极准备等[2]。笔者认为,将就业心理辅导贯穿于日常的思想教育管理中,在为学生解决实际困难、解开困惑中及时引导、适时鼓励的情况下,对学生的教育引导起到的作用明显。鉴于毕业生在求职择业时,很多时候是各奔东西,所以也要充分利用辅导员周记、班级网页论坛、QQ、飞信、短信等便捷的网络形式或集中、或个别进行及时教育和引导学生积极应对就业问题。

(一)正确认识社会

毕业生阅历浅,思想单纯,尤其在遇到就业困难时,往往不能从主观、客观两方面辩证的分析问题,相反,或者怨天尤人,或者感叹生不逢时。通过引导学生关注报刊、广播、网络等对有关高校毕业生求职就业政策、信息的宣传,引导大学生了解社会,认清形势,尤其是正确认识就业形势的不利因素(如集中就业带来的压力、高学历毕业生如硕士、博士研究生也在成倍增长、专业设置和调整与社会发展的矛盾等),虽然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但是应当一分为二地进行分析,以帮助大学生辩证认识就业竞争激烈的客观事实,正确认清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利与弊。才能对社会的形势进行理性地认识,不盲目、不轻言放弃。

(二)正确认识自己,合理定位

现在很多人觉得大学毕业了,自己肯定能做高端的工作,于是不屑于做那些基础性的工作。这就涉及自己我认识是否正确。要正确认识自己,包括认识自己的个人因素(理想追求、气质性格、能力特长、兴趣爱好、生理特征等)、认识自己的社会因素(家庭因素、教育因素、环境因素等)[3]。在大学生求职择业过程中,理想追求必然会对每个人择业指导思想的确立产生重要影响。客观分析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和特长,才能在求职择业中扬长避短。有些职业对求职者的年龄、性别、形象等生理等有特定的要求,了解清楚,可避免择业盲目性。父母的职业,父母的价值观、职业观及对子女的希望和要求等也会影响到大学生的职业选择。同时,期望值要适度。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在正确认识社会的需求与自身的竞争条件的基础上以社会的需求作为自己就业的首选,现在的中国正处于巨变时期,每天都会涌现许多新鲜事物,灵活多变的人才会觉得找到合适自己的工作机会就会更多,因此,引导毕业生在求职择业中,要在明确自己的目标的基础上,想到自己具备什么样的优势与不足,干什么工作能发挥自己的潜能,利于适当降低期望值,并对自己的未来具有长远的规划,在心里有目标、有方向,才能脚踏实地地走好每一步,做好长远发展的心理准备,先就业,再择业,有了立身之地,再寻求发展。

(三)正视就业困难,及时调整心态

就业心理问题都是大学生求职择业过程中需须要克服的心理障碍和需要排除的心理误区。所以,要适时适度地引导大学生克服这些心理误区和障碍,学会自我调节[4,5]。首先是正视就业困难。毕业生在就业中遇到压力、遭遇挫折、甚至再就业生涯中的最初几年变换工作是正常的。虽然现在的就业时双向选择,但是很多同学仍然是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把自己仅仅处于被选择的位置,结果反而带来了不必要的焦虑与迷茫。有部分学生感到迷茫的另一原因,是因为他们其实并没弄清自己要什么,或者是弄清了,但在诱惑面前又彷徨。此外,有些学生总是抱着要找到好工作的心态来面对求职,大学生不屑于去做营销、服务类等工作,在他们看来这些工作的门槛低,人人都能做,于是就觉得不是好工作。相反,那些高新、稳定,不用吃太多的苦,工作环境舒服体面,这就是好工作的定义。表明了大学生在求职择业中更多的是要想找让自己看起来体面的工作,而不是考虑它是否适合自己。所以,要引导毕业生若能明确自己到底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并坦然看待就业困难的正常现象,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求职中的各种焦虑、惶恐心理问题会迎刃而解。而且拥有坦然、自信的心情,求职的道路也会变得开阔许多。

其次是调整心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在遇到困难时沉着冷静,不被挫折吓到,无论何时均能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适时地调整自己的行为,才能在任何情况下不易被打倒。而积极的心态有助于提高人的心理素质,而消极的心态只能导致失败。所以,引导毕业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遇到挫折时,不要抱有消极的心态来影响自己的情绪,而应该用积极的心态对待人生。同样的,能以积极思考、乐观向上的情绪对学生进行就业心理辅导,也会达到积极的心态感染学生的效果。

(四)积极准备,积极竞争

一是毕业生自身的准备。准备好求职简历,并了解所要面试单位的大致发展情况,同时要学习面试问答技巧等。二是就业形式、方式的准备。要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到中小城市就业、到外地就业、回家乡就业、职业资格培训、自主创业、灵活就业上做多手准备。此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在知识和技能不断激增和强化的现在,竞争本能变成了人们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素质。引导学生在求职择业中也要具备竞争能力、竞争心理,并具有积极参与竞争的行动。鼓励毕业生积极参加企业的人才招聘,尤其是中小企业的人才竞争招聘,积极做好自主创业的准备。应聘中不可能每个人都是成功者,即使在竞争中失败了,也不要气馁,毕竟就业机会不止一个,关键是要学会从中总结经验教训,找出失败的原因,并对这些不足重新做准备。

总之,开展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与辅导,可作为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更重要的是,可以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正确认识自己,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与人相处,学会做事,提升自身素质,以积极的心态积极应对就业压力,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并在就业后能顺利地适应职业与环境,尽快融入社会,及早成才。

参考文献

[1]贺杰,朱光辉.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与就业指导[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221-227.

[2]吕东梅.就业压力下广西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6,14.

[3]林永和.毕业生就业指导[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50-61.

[4]武月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10:174-175.

[5]马援.大学生就业心理准备分析[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8(27):54-55.

作者:韩燕燕

第三篇:高年级大学生就业态度与就业心理调查分析

摘要: 本研究运用《大学生就业准备情况调查问卷》,对山东师范大学150名大三、大四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山东师范大学高年级学生对当前就业形势认识总体准确客观,积极向上。就业观念有调整但仍相对保守,认识到就业准备的重要性,渴望获得更多的就业辅导。

关键词: 高年级大学生就业季度就业心理调查分析

1.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当前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对2009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雪上加霜。2009年,我国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达611万人,比2008年增加52万人,山东省内高校毕业生46.5万人,比上年增加3.2万人。前教育部部长周济在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的讲话中说:“就业是民生之本,能否顺利实现就业关系到每一个毕业生的成才立业,寄托着数百万家庭的希望。帮助大学生就业,是办人民满意教育的直接体现,是教育战线的神圣使命和职责。”在全社会普遍关注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同时,高年级大学生就业观念、就业心态是下一步开展工作的有效依据。

2.研究方法

2.1被试。

本研究选取山东师范大学大三、大四学生,发放问卷150份,收回有效问卷127份,回收率为84.66%。其中男生51份,比率为40.16%,女生76份,比率为59.84%;大三69份,比率为54.33%,大四58份,比率为45.67%;独生子女37份,比率为29.13%,非独生子女90份,比率为70.87%。

2.2研究工具。

采用《大学生就业准备情况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对就业形势的认识、对自身状况的评价、就业准备、就业观念等方面。

2.3研究过程。

问卷为封闭式,调查采用随机抽样,用不记名的方式作答,当场收回。学生填写时,控制了其他干扰因素,问卷结果采用SPSS15.版本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

3.研究结果

3.1择业取向调查结果。

3.1.1毕业选择。选择直接就业的占15.75%,继续深造的占61.42%,出国留学的占1.57%,先工作后深造的占21.26%。

3.1.2选择工作首先考虑的因素。选择个人发展的占28.35%,行业前景的占22.05%,选择报酬为首要考虑因素的占14.96%。

3.1.3对就业单位的性质要求。要求就业单位是事业单位的占40.80%,政府部门占7.87%,其他占11.81%。

3.1.4自主创业。明确回答考虑过自主创业的占51.97%,没有考虑过的占46.46%。

3.2对就业形势的认识。

3.2.1对所学专业的认识。51.18%的被调查者认为所学专业在今后求职过程中优势不明显,26.77%的被调查者认为没有优势,认为有优势的占14.96%。找工作时,一定要找与专业对口的占8.45%,可以有一定关联性,不一定对口的占77.17%,认为专业与工作没什么关系,关键是先找一份工作的占13.38%。

3.2.2对求职时最需要了解的知识排序。在“社会知识、行业企业概述、用人需求、职业岗位知识”四个选项中,17.32%的被调查者认为社会知识第一位,45.69%的被调查者认识社会知识排在最后一位。47.24%的被调查者将用人单位需求排在了第一位,无人将其排在最后一位。

3.2.3在求职中担心的结果。选择找不到工作的占13.39%,选择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占59.84%。

3.2.4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的因素。在成功就业的关键因素选项中,67.72%的被调查者选择了素质能力,11.02%的被调查者选择了求职技巧,7.87%的选择了知识储备。在请被调查者列举三项重要影响因素栏目中,社会需求、所学专业和工作经验脱颖而出,分别占到了44.09%、42.52%和39.37%。

3.2.5对当前大學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在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观原因方面:45.67%的被调查者认为是由于大学生自身缺乏实际技能和经验,42.52%的被调查者认为由于就业期望过高。

在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环境因素方面:44.89%的被调查者认为由于企业用人需求和大学生就业意向存在巨大差距,32.28%的认为由于学校专业设置于市场需求存在差异。

3.3求职需求调查结果。

3.3.1求职道路上最大的障碍。选择没工作经验的占42.52%,学校名气小的占10.24%,缺乏求职技巧的20.47%,专业限制的占26.77%。

3.3.2开始关注就业信息的时间。5.4%的被调查者是大一时开始关注就业信息,16.54%的被调查者选择了大二,51.18%的被调查者选择了大三,选择大四的占26.78%。

3.3.3最希望得到的帮助。选择就业岗位信息的占48.71%,选择就业技巧的占29.45%,有关政策信息的占9.57%,就业心理调适的占6.67%.

3.3.4就职前需要的培训。49.6%的被调查者选择了求职技巧培训,13.39%的被调查者同时选择了英语口语培训和求职技巧培训,11.02%的同时选择了英语口语培训、计算机培训和求职技巧培训。

3.3.5求职前是否需要得到就业素质和能力方面的培训。94.5%的被调查者回答需要,1.57%的被调查者回答不需要,3.93%的被调查者表示无所谓。

4.讨论

4.1高年级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有一定的保守性。

在择业取向上,半数以上的学生选择毕业后继续深造,据我多年一线工作的经验,大学毕业生选择继续深造基本可以分为三类:致力于献身学术研究,取得高学历增加就业砝码,周围同学考研自己不甘心放弃。根据调查结果,这么高比例的学生选择深造具有回避就业、延缓毕业的因素。问卷反映出,近一半的学生倾向在事业单位工作,这个结果一定程度上与我校师范院校性质有关。师范院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未来的人民教师,学生就业目标单纯,缺乏冒险性。但当前情况下,各地学校对教师的需求量有限,造成大量师范类毕业生摩擦性失业。在就业途径上,调查显示,半数以上的高年级大学生考虑了自主创业,但70%的学生认为资金和人脉在自主创业中最重要,这恰恰是应届毕业生最缺乏的。因此在现实中,能将自主创业的想法付诸行动的非常少,成功的例子更少。近半数的被调查者最希望学校的帮助是提供就业岗位,反映了其在就业过程中依赖性比较强。

4.2高年级大学生对就业认识总体成熟客观,积极向上。

大部分学生在评价专业与工作的关系时,放弃了一定要专业对口的想法,20世纪末、21世纪初在社会上掀起热潮的大学生就业是否必须专业对口的大讨论已经销声匿迹。选择工作时大部分学生首要考虑的因素是个人发展和行业前景,说明其择业标准符合时代发展,有利于个人成才。大多数学生认为成功就业的关键因素是自己的素质能力和综合实力,更加重视工作经验和实践技能,对社会知识和社会关系在求职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认可度不高。反映大学生就业观念成熟积极,对全面提高个人素质的重要性认识很明确,有利于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面对就业难,不到1/7的学生担心找不到工作,3/4以上的学生担心的是找不到满意的工作,他们认为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原因在于企业用人需求和大学生就业意向、学校专业设置存在差距。这个结果与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高校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更多表现出来的是摩擦性失业”的结论一致。调查结果还显示,学生对求职技巧的重视程度不高,对知识储备重要性的认识更低。这不利于学生顺利求职,也会挫伤学生专业学习的积极性。

4.3大学生需要就业指导。

绝大部分学生希望求职前得到就业素质和能力方面的培训,根据前面分析,学生求职有依赖性,高校在加强就业指导方面责无旁贷。半数以上的学生大三开始关注就业信息,学生的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应该从低年级开始,点滴培养,长线运行。一些学生对就业技巧重视不够,依赖包装精美的自荐书、厚厚的证书奖状,既造成资源浪费,又不利于顺利就业。

5.建议

5.1建立长线、多面就业指导体系。

就业指导并不是高年级学生的专利,更不是毕业前的“求职面试技巧”讲座,就业指导应该贯彻整个大学生活。从入学开始,与职业生涯规划培养相结合,与专业认可相结合,促使学生根据自身需要确定大学期间的发展方向。就业指导应多面化,充分发挥专业教师、辅导员、就业指导中心工作人员等多股力量,以开设选修课、讲座、提供实习实践机会等多种方式进行。

5.2建立心理咨询室,帮助毕业生开展就业心理调适。

目前情况下,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呈上升趋势。焦虑、急躁、抑郁、自卑等不良情绪增加,导致对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的偏差,从而引发问题行为。高校应主动对毕业生开展心理咨询服务,提高毕业生的自我调适能力。开设心理健康课程,根据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建立健全学生心理档案,及时发现问题予以矫正。

5.3根据就业市场需要调整培养目标。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已经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即买方决定产品的规格样式数量。高校毕业生已经不是“社会精英”、“时代骄子”,而是普通劳动者的一员。根据调查,近几年来,中小企业已经成为解决就业主力军。高校应该以培养普通劳动者为目标,根据市场需求设置专业。

参考文献:

[1]曹新美等.大四学生就业心理倾向调查分析与建议[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1).

[2]孟敏.高师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及其引导[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2).

[3]贺志燕.浅谈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的表现与成因[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6,(2).

[4]邓兵.大学生就业心理挫折分析及对策[J].教育园地,2009,(1).

[5]盛英森等.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心理及就业指导探析[J].高职教育研究,2007,(2).

作者:靳大力

上一篇:初中教育管理论文下一篇:小学生科技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