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实习论文

2022-05-13

本文一共涵盖3篇精选的论文范文,关于《大学生就业实习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由于法律、法规体系保护依据的缺失等原因,使大学生就业实习期间权益受损后维权很难。应采取完善实习法律体系、构建保障大学生实习权益的系统工程等对策解决大学生就业实习维权难的问题。关键词:大学毕业生;就业实习;法律保护对于大学生而言,实习是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的过程,是在校期间学习和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篇:大学生就业实习论文

大学生实习:就业前难迈的门槛

随着就业形势的变化,不少用人单位都开出了“要求有工作经验”的招聘条件,为应对这种变化,暑假期间,已经忙碌了整整一学期的大学生们并没有选择休息,而是投身于另外一个战场——假期实习,以积累实践经验,为即将来临的求职大战做准备。

学校并不要求低年级学生实习,可有了学哥学姐们就业难的前车之鉴,大一、大二的低年级学生也开始了就业前的预演,纷纷加入到了实习的行列。

当大学生寻找实习单位时,面对的却是僧多粥少的现实,“一份实习难求”几乎成为大学生的普遍心声。当他们历尽千辛万苦走进实习单位时,却遇到了从未经历过的困惑和尴尬。

种种迹象表明,实习难是继大学生就业难之后,大学生们面临的又一难题。

实习岗位:多数通过个人关系获得

日前,一家招聘网站的调查显示,64.5%的大学生的实习机会是通过亲戚、熟人的推荐获得的,34.9%的人是通过网络或报纸的招聘广告找到的,值得注意的是通过熟人推荐的机会中,86.7%的机会是由大学生的父母出面安排的。参加调查的近200位大学生表示,由于实习机会的稀缺让他们只能“将就”来之不易的机会,而不能挑选适合自己的企业和岗位,以致影响他们的实习和打工表现。这近200位大学生在暑期实习和打工的平均时间为27.7天,而从联络企业到最后的机会落实平均用时34.5天。

大学生们也曾试图自己寻找实习单位,但天津市的一项调查显示,很多学生至少被拒绝过两次甚至更多。接受调查的大学生说,现在有相当多的单位对实习生都很“抗拒”,态度冷淡,一拒了之。南开大学中文系一名大二女生说,今年暑假,她们班上有一半的同学都找了实习单位,在实习的同学中,仅有两个同学是自己找的,包括她自己在内的绝大多数同学都是通过父母或亲戚、朋友的关系才找到实习单位的。

近些年一些企业也开始走进校园。天津大学今年举办了第3届暑期实习生招聘会,但像摩托罗拉、宝洁、通用电器等这样知名的大公司只有10来家,岗位不过30个,每个学生不但要和本市的同学竞争,而且还要和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竞争。找不到实习岗位的学生,只好做一些像促销员、发单员、调查员、接待员之类的兼职,有些学生只好加入到“站街族”中,“实习”最终变成了“打工”。

一些单位面对汹涌的实习人群,设置了很多限制。在武汉,《楚天都市报》、《武汉晨报》、《武汉晚报》、《楚天金报》四大都市报实习生人满为患,他们在进去之前都要经过严格的考试。

实习岗位紧缺,给一些不法之徒提供了机会。社会上一些企业利用大学生实习心切的心理,在实习时设下种种陷阱,通过事先收取押金、出售产品等方式骗取钱财,侵害大学生正当权益的事件常有发生。

对于学生自己找实习单位的现状,北京市人事局毕业生服务中心主任王启宁颇有微辞。他认为,大学生在没有任何工作经历的状况下,尽早进行专业实习对其将来找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但现在学校的实习是无序的,校方缺乏系统的安排,學生只能各显神通自己解决,这容易导致实习目的不明确,流于形式。实习是找工作的重要铺垫,但现在学生的实习普遍与找工作是脱节的,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校方也有自己的说法。北京某大学的物业管理系主任认为,学校只帮助学生牵线搭桥,由学生自主去联系实习单位,对学生是一种锻炼。他表示,专业实习是每个学生都必须进行的,但具体情况是由各个院系去落实,各专业落实的情况也不尽相同。“可能有些专业老师比较负责任,有些专业就像放鸭子一样撒手不管。”

据他介绍,学校的一些专业曾经逐一为学生安排实习单位。但后来学校发现,越是帮学生安排得妥妥当当,学生越挑三拣四不懂珍惜,而其他放任不管的专业,出来的学生综合素质和适应能力反而要强。所以从去年开始,学校开始把物业公司领导电话和他们师兄师姐的联系方式都提供给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己主动去联系,“我认为这个过程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种难得的锻炼。现在的学生很多都是独生子女,或者是农村、外地来的,封闭性很强。他们必须学会与人交往,学会利用资源、整合资源,这也是专业所要求的能力之一。如果实在联系不到,我们再出面为他们安排。”

实习等于打杂?

当历尽艰辛找到实习岗位后,大学生们发现,现实与期望相差甚远。

前程无忧网的调查显示,在评价自己的实习经历时,32.3%的大学生说是“机械体力劳作”,比如文件装订、打字等;26.3%从事的是“无法完成的销售”,比如卖月饼票、电话推销等;20.4%称“廉价劳动力”,比如餐饮小时工、送外卖等。大学生认为,实习期间最大的苦恼是“学不到什么本事”。

武汉某高校学生小肖已在一家企业实习了一个月,每天做的只是扫地、整理材料,天天坐在办公室无所事事,这令他很失望:“原本我以为进这样的单位实习,可以学到不少实用技能,没想到至今还没做过一件实事。”

在武汉市某机关实习的小杨也同样苦恼不已。他本想把所学的公共事业管理知识派上用场,谁知做的全是体力活。“有一天我到各办公室发文件,10多层的楼爬下来腿都软了。”小杨说,自己经常得打电话、发传真,同样一件事要做几十遍。

西安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专业大三的李力也有同样感受。李力和他的同学暑假到西安仪表厂实习,这个企业是全国四大仪表厂之一。在近20天的实习中,他们几乎没碰过电子仪器,更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操作,只是跟着工人师傅和指导老师每天在车间里走一遍,工人师傅操作的时候,他们就在一旁看着,“工厂说是出于对我们的个人安全考虑,其实是担心我们把仪器弄坏了。这样说是实习,但更像是观摩、参观,感觉实习和课本的知识根本衔接不上。”

虽然不少学生都被学校告知实习期需要谦虚,打杂斟茶倒水等工作不能介意,然而当这种情况接二连三地发生时,他们也感到不适。有学生认为,并非自己害怕辛苦,如果要做打杂的活,何不找一份正当的兼职,却要找一个单位去做“免费劳工”呢?实习最起码要能够提供与专业对口的实践应用,是所学知识的检验,而非简单的所谓做人处事的练习平台。

与一些学生闲得发慌相比,有的院校的学生对实习叫苦不迭。广东某职业技术学院的200多名学生,在7月初被学校安排进了东莞凤岗镇一家电子厂实习,但过大的工作量让他们纷纷喊累。“实际上我们成了苦工,每天干10多个小时,且须完成规定的工作量。”学生们说,“学校说是让我们来实习,实际上就是让我们来打工,每天从早上不到8点工作到晚上9点,我们和流水线上的工人一样,很多同学都累得受不了,但谁也不敢走。学校规定我们要是擅自离开,就不给我们毕业证。”

企业说法:没有效益

在大学生实习难的问题上,很多责难都指向企业。对于众多企业对实习生说“不”的原因,泉州九牧王集团人力资源部总监褚立的说法很有代表性:“很多学生都说可以不要工资,但对公司来说并不是付不付工资的问题,而是你来了能做什么。”褚立表示,在读的大学生实习时间多在三个月左右,而三个月的时间对企业来说只是一个熟悉的过程,既不能派他们到生产一线从事工作,也无法让他们承担办公室处理业务、管理生产的职责。与此同时,公司还得安排人员负责带实习生。“很实际地说,企业不收实习生就是因为他们既无法创造效益又浪费企业资源。比较适合大学生暑期从事的,还是类似商场促销这样的短期工。”

现在,国内绝大多数的企业除了接待以学校名义派来的大学生调研团外,并不接收具体岗位的暑期实习生。而企业给调研团的时间很短,只有几天时间,一般也只是对企业生产流程、运营情况的了解,与大学生想通过实习积累经验、提高能力的目的相距甚远。

实习单位对打杂的说法提出了异议。武汉博力特科技公司暑假接收了6名来自计算机专业、通信专业的学生。该公司辦公室主任说,虽然这些实习生所学专业和公司业务对口,但毕竟缺乏工作经验,必须安排他们从最基本的业务做起,这绝不是让实习生打杂。

一位企业负责人认为,现在的实习生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眼高手低。“实习生和员工还是有区别的,重要的工作,我们基本不会交给实习生去做,觉得很不放心。举个例子,你把工作布置给实习生,让他们做个表格,好的话他能帮你做成表格,但是什么格式、字体、大小都不符合公司规格,他们在做的时候完全不知道去请教前辈。一些名校的实习生还看不上这些基本的工作。其实,大学生不知道,很多岗位一开始都是从基本的工作开始的。而实习生吃不了苦,显得很娇气,实习都认为困难,那以后找工作肯定更困难了。”

解决办法:建立大学生实习制度

一位大学教育工作者认为,出现种种实习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学校教育和企业衔接不好。从市场的角度看,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机构,企业则是接纳人才的地方。现在的大学生实习问题的关键点在于学校没有根据市场的需求来培养人才,学校培养的都是理论型人才,而用人单位需要的是实际操作型人才。

“实习难问题比较突出的是实践性强的理工类专业。”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师范大学副校长高玉葆说。

高玉葆分析,近些年来,随着普通高校的校生规模迅速扩大,由于高校自身可支配的资源十分有限,政府投入在短时间内又很难跟上,致使新的实习基地无力建设,原有的基地也都难以为继;另一方面,过去可以接收本科生实习的一些国有企业,或由于负担较重,或由于效益较低,基本上无力接收数目不断增加的高校学生前去实习,而那些效益较好的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又出于商业利益的考虑,往往把接收高校学生实习看成是一种额外的负担。

高玉葆认为,高校本科毕业生知识结构的合理与否、创新意识的强弱和创新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速度和质量,而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校外实践这个重要环节。

为此,高玉葆提出,教育部和财政部在实施高等教育“质量工程”过程中,应将“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进一步具体化,明确本科教育应当包括理工科实习基地建设和文科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等任务,并鼓励高校与企业及其他社会力量联合建设实习实践基地,从“质量工程”建设经费中拿出一定比例以立项方式择优支持一批高校进行基地建设,或用于补偿参加基地建设并有突出表现的企业或其他社会机构。

实习难的问题已经引起了主管部门的重视。今年10月初,教育部、财政部等六部委又发出通知,规定工科学校在校生必须到企业进行时间不少于6个月的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以加大对国家重点领域紧缺人才的培养力度。《通知》称,将建立国家重点领域紧缺人才供需信息发布平台。行业主管部门要组织本行业的企业,每年向信息发布平台提供本年度接受高校学生实习的信息。教育行政部门要组织高等学校每年向信息发布平台提供本校学生实习信息。但通知中并没有涉及具体的实施办法。

有关人士提出,要真正解决用人单位接纳大学生实习积极性不高、大学生实习效果不理想的问题,应该由政府牵头,并参考国外的做法,尽快建立大学生实习制度。在这个制度框架下,可以通过税收减免政策,鼓励企业接纳大学生实习,并使之成为一种常规行为;要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和建立泄密责任追查制度,避免大学生实习短期行为可能给企业带来的风险;逐渐制订并完善大学生实习期间人身及相关权益保护制度,保护大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合法权益;还要完善现行的《劳动法》,弥补法律真空,规范大学生实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相关劳动纠纷问题。

在大学生实习制度还没有建立之前,很多教育工作者包括大学生都认为,实习的关键在于大学生自身。只要大学生认真努力去寻找并把握实践和学习的机会,实习都会有收获。

作者:刘增辉

第二篇:谈谈大学生就业实习的法律保护问题

摘要:由于法律、法规体系保护依据的缺失等原因,使大学生就业实习期间权益受损后维权很难。应采取完善实习法律体系、构建保障大学生实习权益的系统工程等对策解决大学生就业实习维权难的问题。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就业实习;法律保护

对于大学生而言,实习是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的过程,是在校期间学习和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就业实习,大学生能够积累实践经验,增加社会阅历,提早适应社会生活,为以后就业增加机会。然而,大学生实习期间被侵权事件频发,应该引起我们应有的重视。

一、大学生就业实习中的法律问题

就业实习是指大学生在毕业前以就业为目的进入实习单位,参加生产实践的行为。为解决就业,该种实习已普遍开展,实习时间一般为6个月以上。目前我国大学生实习期间主要涉及以下法律问题。

1.大学生实习期间法律身份难认定

我国立法上对“劳动者”这一概念没有予以明确界定,大学生实习期间法律身份具有多重性。对于学校而言,实习期间的大学生属于在校生;对于用人单位而言,大学生是提供劳动的一方,对于实习大学生是否属于劳动者,是否应受劳动法的保护等问题争议极大。这就使得大学生在实习期间的合法权益受损时寻求法律救济极为困难。

1995年劳动部颁发的《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十二条规定:“在校生利用业余时间勤工助学,不视为就业,未建立劳动关系,可以不签订劳动合同。”这一条文明确否定了大学生的劳动者地位,这对大学生维权非常不利。因此,大学生法律身份的认定,尤其是劳动者身份的认定,是其实习期间应受劳动法律保护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2.大学生实习期间人身伤害事故难认定和处理

我国现行的有关人身损害赔偿的法律主要有《民法通则》、《侵权责任法》和《工伤保险条例》等。1996年10月1日,劳动部试行的《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第六十一条规定,“到参加工伤保险的企业实习的在校学生发生伤亡事故的,可以参照该办法的有关待遇标准,由当地工伤保险经办机构发给一次性待遇”。但2004年1月1日实行的《工伤保险条例》将此项规定完全删除,而且没有作出类似规定,导致实习生在实习期间发生意外伤害或劳务纠纷就不能按照《劳动法》和《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进行工伤认定,而只能按照一般的民事纠纷处理,这对于大学生合法权益的保护不利。

3.缺乏公平、适当、多途径的大学生就业实习环境

在现有的经济发展条件下,由于毕业生人数骤增,社会没能及时给大学生创造更多更好的实习机会,大多数学生只能从事较低层次的岗位工作,对于专业能力的提高效果不够理想。某些学校对毕业实习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建立完善的实习信息平台,对实习的全过程没有进行积极有效的组织和管理,影响了大学生寻找实习单位和进行实习的效果。我国大多数企业没有健全的实习生制度,大多不愿接受缺乏经验的实习生,或者仅将大学生作为廉价劳动力使用,政府相关部门对于大学生实习未能提供足够的保护。

二、大学生就业实习期间权益受损后维权难的原因

1.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保护依据的缺失

目前我国无论是在教育法律制度、劳动法律制度,还是在社会保障法律制度方面,都没有对实习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劳动权益保护做出明文规定。国家有关规定中对校外兼职和实习环节的约束很少,实习期间权益保障的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健全,大学生实习权益受到损害时无法可依。

《劳动法》及《劳动合同法》无法很好地维护实习生的合法权益,实习生不属于《工伤保险条例》中所称的职工,因此不能通过社会保险来获得救济。通常情况下,实习大学生和实习单位之间产生的劳务纠纷只能按照一般民事纠纷来处理,适用的是《民法通则》、《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和《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的相关规定,双方有约定的按照约

定处理,实习单位对实习大学生的人身损害承担的是侵权民事责任。

2.政府、相关制度、劳动力市场等保护体系的缺失

政府相关部门也未能对大学生毕业实习未能足够重视,尚未建立适合大学生毕业实习的成熟的劳动力市场,对大学生实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以及时解决。在目前劳动力市场相对供过于求的情况下,某些用人单位缺乏社会责任感,只顾追求成本最低化、利润最大化,视实习生为廉价劳动力,只想尽一切办法利用他们为企业创造最大利润。

3.大学生缺乏自我维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据相关资料显示,相当多的实习大学生未能与实习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尽管大多数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但其心理年龄还不够成熟,缺乏必备的社会经验和心理素质去应对各种突发事件,自我维权意识缺乏,自我保护能力较弱,实习权益受到侵害后如选择诉之于法律也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拿不出诉讼费。

三、大学生就业实习权益的法律保护对策

1.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完善实习法律体系

(1)将大学生就业实习纳入现有法律保护范围

以现有的《劳动法》、《工伤保险条例》等法律为基础,出台新的司法解释将大学生就业实习纳入保护范围。立法上可借鉴国外关于“劳动者”定义的立法,将存在“事实劳动关系”或者符合劳动者实质要件的实习大学生纳入劳动法保护范围内。

通过立法将已经与用人单位建立了劳动法律关系(包括事实劳动关系)的实习大学生纳入工伤保险体系,对于未建立完整劳动法律关系的实习大学生可以建立合适的商业保险体系,或者建立“参照性”的工伤保险体系。

(2)针对大学生实习作专门立法

广东省于2010年3月1日起施行的《广东省高等学校学生实习与毕业生就业见习条例》明确了保障学生实习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必须接收实习生,并发放报酬,政府将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方式对实习基地、企业单位等进行扶持和奖励。《条例》还规定学生实习期间,学校、实习基地和实习学生应当签订三方实习协议,实习单位应当按照同岗位职工工资的一定比例向学生支付实习报酬或给予实习补助。但是,《条例》对实习大学生劳动者身份、严重劳动侵权、救济途径等尚未作出明确规定。

虽然该《条例》在某种程度上打破了相关领域的立法“空白”,但要彻底解决实践中出现的实习大学生权益受侵害问题,还是应该由国家出台一部统一的立法,把实习大学生的权益列为确定的保护对象,就实习的全过程、合作以及专门的纠纷解决机制进行详细的规定。各地方则根据区域特点及现实情况,在此统一立法之下制定相应的地方性法规。

2.构建保障大学生实习权益的系统工程

加大政府监管力度,构建相关的服务机制,增强社会保障,研究出台专门针对在校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发生人身损害事故的险种,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权益保障机制,为大学生的实习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当然,从高校教育及学生自身考虑,也应加强实习生的法律意识,提高维权能力。

可以借鉴国外经验,构建企业接纳大学生实习、实践的有效机制。借鉴德国大学生实习体系,构建企业等单位接纳大学生实习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将接纳大学生实习纳入企业及有关部门社会责任的必要组成部分,并提供相关经费补助和政策优惠。

3.实行实习协议制度,明确权利义务

在现行法律环境下,实习协议对于维护权益起着重大作用。实习有学校安排和自行联系两种。对于学校组织的实习,必须强制性要求高校与实习单位之间签订实习合作协议,明确双方权利义务。大学生自行联系的实习,实习单位和实习生之间也应签订实习协议,并根据教学要求以及相关劳动法等规定全面规范协议内容,禁止实习单位规避责任,以维护实习的正当权益。

4.确认大学生实习中的劳动者身份

根据《劳动法》的规定,劳动者应当是达到法定劳动年龄,具有劳动能力,能够签订劳动合同,独立提供劳动行为并获取劳动报酬的自然人。

大学生在实习期间应聘求职的行为符合国家的劳动就业政策,大学生在实习期间持有学校为促进学生就业而颁发的《毕业生双向选择就业推荐表》,其应聘求职的行为完全符合国家大学生劳动就业的政策,大学生在实习期间成为劳动者没有相应的禁止性法律规定。

因此,笔者认为,就业实习期间的大学生具备劳动者的基本特征,虽然在校生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劳动者,但是其在校生身份与其劳动者身份并不冲突,只要符合劳动者的实质,就是企业的劳动者,就应被纳入劳动法的保护范围。问题的解决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学校、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以及相关法律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实习、实践的相关法律性文件。把实习期间的大学生纳入法律制度的调整范围,切实降低大学生因实习期间权益受损进行维权的成本,保障大学生合法权益,使实习期间大学生的权益保障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从而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董保华.十大热点事件透视劳动合同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2]曹培东,李文亚.论大学生法律关系的多重性——以大学生实习期间受到意外伤害展开[J].煤炭高等教育,2006(6).

[3]黎建飞,欧阳晓娴.在校生实习的权益保护[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1).

[4]贾冬艳,胡克伟,沈淑荣,等.高职学生实习期间权益侵害责任认定现状的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8(10).

[5]陶书中,王佳利.大学生实习期间权益保障问题研究[J].中国青年,2006(11).

[6]苗绘,民法事务中的法律问题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孙凯〕

作者:田丰

第三篇:大学生毕业实习与就业地域选择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毕业实习与就业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良好的实习经历对于就业有着很大的帮助。本文以江西省会计专业毕业实习与就业现状为切入点,剖析了影响毕业生实习与就业地域选择的影响因素,并就开展会计专业毕业实习与就业地域选择研究提出了展望。

关键词:会计专业;毕业实习与就业;地域选择;因素分析

自2009年我国大学毕业生人数突破600万以来,每年以一定比例上升,2018年预计突破800万。毕业生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问题对整个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以及个人的职业生涯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同时也对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毕业实习对就业的影响

毕业实习是高校大学生在学完全部课程之后到企事业等单位参与一定实际工作,通过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解决专业技术问题,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在思想上、业务上得到全面提高,进一步掌握专业技术的实践教学环节。当今人才市场上许多用人单位都倾向于“具备一定工作经验”的人才,而毕业实习则能让学生在现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习和体会课本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增加实际工作经验,为毕业后的顺利就业增加筹码。良好的实习经历对于就业有着很大的帮助,通过实习阶段,毕业生掌握专业知识在工作中的具体运用,亲历企业对员工岗位的需求;了解企业组织运行的特点、规章制度,融入企业文化,懂得职场中和领导及同事该如何沟通等,这些社会生活经历对将来就业都有益处。据不完全统计,在众多成功就业的应届生中,50%的人就业的单位就是其在校期间的实习企业,因此,有目的选择实习单位、认真完成实习任务、给实习单位留下好的印象,定会使毕业生在就业时事半功倍。作为高校的教育管理者,需要研究毕业实习与就业的相互关系,引导在校生有目的地选择实习单位,考虑以后的就业、择业方向,提前做好职业规划。

在西方发达国家,企业普遍实行实习生制度,并在实习生录用上,构建了政府、用人单位、高校、学生等多主体共赢的合作机制。比如在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的“Co—op计划中,许多企业主动与滑铁卢大学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并支付报酬,目前与滑铁卢大学保持密切合作关系的企业超过3000家。这些用人单位通过建立健全实习制,不仅满足了大学生的实习需求,也增强了社会对他们的认同感。同时,也为企业发现和培养所需要的人才。美国高校现已建立大学生就业服务的有效机制,在提高大学生成功就业和减少人为失业等方面取得了不少成功经验,高校现已成为美国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的核心。一些美国大学实行“实习对调”制度,采用的是半年在校学习、半年外出实习的教育方式。为了推行这种实习制度,联邦政府制定了完善的实习生制度,让每个就业单位给各个大学提供充分的实习机会。美国社会也非常支持大学生实习,许多公司愿意为大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并给予他们真实的实习项目。

西班牙的大学不负责为毕业生提供任何就业线索。学生一毕业,就与母校再没有任何关系,找工作全靠自己。大学生通过实习找关系是未来实现就业的重要途径之一。德国绝大多数专业的大学生必须完成规定的实习时间后才能毕业,这有助于学生选择合适的职业。德国企业一般愿意接受大学生实习,通过实习,达到相互了解,并最终签定就业合同的比例并不在少数。一些用人单位为了让实习的学生再回来工作,还资助学生完成学业。

二、大学生毕业实习与就业地域选择影响因素分析的意义

近年来,理论界也一直对大学生毕业实习与就业问题展开着研究与探讨。本课题组经过多年对江西省会计专业学生毕业实习及就业进行实地跟踪、统计、调查分析,学生毕业实习与就业地域呈现如下特点:一是学生毕业实习更愿意选择沿海地区(特别是广东省),二是先期留在江西本土实习的学生在就业时还是较多选择沿海地区,专业人才留在本土就业的数量存在递减趋势。

会计专业毕业实习与就业之间存在地域相关性,这当中有政策面、经济发达等因素的影响,因此,迫切需要研究制定相应的对策,打破经济欠发达地区为发达地区培养人才的怪圈。开展毕业实习与就业选择的地域相关性研究,能深入揭示二者之间的内在关系,为学校、社会、政府共同努力办好教育提供借鉴。

三、大学生毕业实习与就业地域选择影响因素分析

大学生毕业实习与就业选择地域相关性研究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研究课题,涉及教育学、人口学、地理学、社会学相关领域,是对社会科学问题的区域视点的关注,对于高等教育发展战略、人才规划、社会经济发展均有现实意义。从研究对象来看,这是一个教育学问题也是人口学问题;从毕业实习与就业相关性研究来看属于社会学问题;从地域选择来看,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将社会人文因素投射到自然地理空间,构成一个综合性的研究领域。

纵观全球,教育的发展存在地域性的不平衡。而从国内来看,经济发展程度、行政区标准问题、历史因素、区域文化模式的不同都与高等教育本身发展中出现的区域不平衡、区域高等教育发展、高等教育区域化等问题研究密切相关。基于此,大学生毕业实习与就业地域选择影响因素分析就有了基本方向。

(一)行业因素

会计类专业,统一联系或个人联系实习单位,均有一定难度。一是因为企事业单位不愿意接受实习生,特别是财务方面的资料,属不能对外的资料,如果要进行实际意义的财务、会计方面的实习,往往要向实习单位缴纳一笔实习费用,实习成本较高。二是即使有愿意接受的实习单位,接纳的人数也非常有限。由于会计岗位的特殊性,企业往往不愿意接受会计专业的学生进行毕业实习,所以经常有部分学生在规定的校外实习时间结束的时候仍没有找到实习单位。还有部分学生虽然通过社会关系进入到了实习单位,但有的单位不认真配合,不给予必要的指导,致使实习学生最多只能自己翻翻已有的一些凭证、账簿等资料等,使实习达不到预期目的;有的单位虽乐于指导,但由于具体负责指导实习的会计人员本身的業务素质有限,也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学习。毕业实习的困难客观上造成了就业的盲目性等。

(二)社会经济因素

江西地处中部,是不发达省份,省会南昌市经济相对落后,提供实习岗位有限;一些专科层次院校,只能与小型会计师事务所合作,这些单位的接纳能力非常有限,即使接受实习生,也不提供任何劳务报酬及食宿条件,这与毕业生的心理预期相差甚远,导致学生不愿意接受学校推荐的实习单位。

沿海地区(广东省)作为历史上商业贸易比较发达的区域,商品价值观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角落,经济发展规模及市场体系建设均走在全国前列,能接纳较多学生实习,提供就业岗位的空间大。

(三)学生自身因素

根据近几年会计专业学生毕业实习的实际跟踪情况来看,无论是学院推荐还是自主实习的形式下,广东等沿海地区是学生的首选。学生往往受一些片面信息的影响,在确定就业目标时仅从一个或少数几个标准出发选择求职单位。有的学生单纯为了兴趣、为了某个梦想,而不顾现实条件,选择盲目地闯荡。

由于实习和就业紧密相关,加上高等院校毕业生的就业价值观也深受经济社会的影响,比较注重经济利益。广东省的实习单位一般都会提供食宿,给予一定实习补贴,实习与就业的相关度比较高;而江西本土企业在接受实习生时,基本上不会提供食宿,更不用说实习补贴,就业后的工资也是相对低廉的,所以绝大部分的毕业生尽管开始留在本土实习,最终在就业时还是选择用脚投票。

(四)区域制度环境因素

2010年1月22日,广东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了《广东省高等学校学生实习与毕业生就业见习条例》。作为劳动就业大省,广东每年大概有30万的大学生需要实习,这为在校大学生提供有效的实习机会,为尚未就业的毕业生提供见习机会,并且保障他们在实习和见习中的合法权益取到了重大作用。2017年,江西省教育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院校实习管理的通知》,第一次对毕业实习管理做了较为详细、具体的规定。另外,江西作为内陆省份,保守意识和中庸思想使得经济发展缓慢,企业家精神较为薄弱,相应企业文化建设滞后,区域私营企业较少,提供的就业机会也就少。

四、研究展望

(一)毕业实习与就业选择存在地域相关性。毕业实习是就业选择的先导,在两者的地域相关性上起决定作用。一是人的惯(惰)性使然,二是受实习单位的文化影响,产生的职业忠诚度。

(二)加大对接收实习学生的企业(会计师事务所)的补贴及优惠,高等院校提高对实习生的实习管理及就业教育,双管齐下,将对稳定江西本土的专业人才起到积极作用。由于企业将顺利接受毕业生实习,实习生愿意在地域上选择留在江西本土,良好的合作关系实现双方信任的良性循环,最终实现就业地选择与实习地的一致性。

參考文献:

[1]施小平,罗三桂.大学生实习与就业关系的实证研究.广州大学学报2011,12

[2]周仲高.中国高等教育人口的地域性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07

[3]王颖,李慧清.地域文化、制度环境与发展路径选择—高校学生毕业选择的区域比较.当代青年研究.2015年1月.总第334期第1期

[4]曾宏.大学生实习与就业结果关系的实证研究.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11月.第30卷第11期(上)

作者简介:

喻晓飞(1969年—),女,汉族,江西樟树人,学历:大学本科,职称:教授,单位:江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研究方向:财务教学及管理

李冰玉(1985年—),女,汉族,江西南昌人,学历:大学本科,职称:讲师,单位:江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研究方向:应用文写作

基金项目:

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学科共建项目《江西省会计专业学生毕业实习与就业选择地域相关性研究》,项目编号14JY G01。

作者:喻晓飞 李冰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