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大学生就业论文

2022-04-15

摘要:理工科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近年来得到普遍关注。本文从外在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和个人因素三个层面客观分析了目前理工高校女大学生的就业难的原因,并提出提升女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关键词: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难;就业竞争力近年来,我国就业面临许多困难,理工科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尤为突出。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女大学生就业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女大学生就业论文 篇1:

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分析与提升就业质量研究

摘要:就业价值观是人生目标与人生态度在就业选择方面的具体表现,影响着人们对就业方向的选择,决定着就业后的劳动绩效水平与职业幸福指数,同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息息相关。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分析理工科女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研究影响其就业质量提升的路径,为帮助理工科女大学生成功就业提供参考。

关键词:女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就业质量

我国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高校学生人数不断攀升。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迈进和女性教育事业的发展,女大学生比例逐年提高。而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形势却日益严峻,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就业是民生之本,女性享有与男性平等的就业权利是消除女性贫困、维护女性权益、提高女性素质的重要条件,也是促进社会和谐,提高民族未来竞争力的重要保障。女大学生与男大学生心理和生理的差异,导致了男女生就业情况不尽相同,人力资源配置在性别方面出现偏差。通过调查发现,影响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质量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其自身的就业价值取向,这决定着其劳动绩效水平和职业理想指数。

价值观是由心中发出的对世界上存在的万事万物的认识以及所持有的对待万事万物的态度。其中就业价值观是人生目标和人生态度在就业选择方面的具体体现,也就是一个人对就业的认识和态度,以及对就业目标的追求与向往,直接决定了人们的职业期望,影响着人们对就业方向和就业目标的选择,与个人职业理想指数和社会劳动绩效水平息息相关。不同时期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变化既反映了当时大学生的就业心态与观念,也凸显了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对大学生就业意识的影响。从统招统分到自主择业,随着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在选择与被选择的无情竞争中,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不断发生变化,根据自己的需要,对就业情况做出不同评价,这便构成了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了解分析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新变化,教育引导大学生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就业价值取向,与提高高校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密切相关。

一、研究的基本情况

针对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与就业质量问题,我们以某理工科大学为例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300份,回收有效问卷1074份。其中主要就理工科女大学生的“就业方向选择”、“就业区域意向”、“就业薪酬预期”及“就业价值判断”等方面,从女大学生自身就业心理出发,了解其就业意愿和价值取向,对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价值观进行研究与分析,提升就业质量,为促进理工科女大学生满意就业提供文献参考。

二、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影响因素

1.就业方向选择。调查显示,在“你会选择什么作为第一份工作”一题中,70.8%的女大学生选择了“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选择“民营企业”的学生为4.2%,只有1.5%的学生愿意毕业后进行自主创业。这说明现代女大学生对工作环境要求较高,不分专业,均以公务员、事业单位和金融行业等与自己专业完全不符的就业方向为主要选择,盲目追求稳定,缺乏突破和创新精神,对自身定位存在误区,没有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严重影响自身就业质量。

2.就业区域意向。在就业区域选择方面,被调查者中54.7%的女大学生都选择了留在长三角地区就业,26.9%的女大学生选择了二线城市,4.3%的女大学生愿意回到家乡、在父母家所在地工作,只有0.9%的女大学生选择愿意前往西部和从事村官等基层工作。这表明女大学生就业区域选择狭隘,对就业地区要求过高,造成大中城市人才过剩,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人才紧缺,而过度竞争的一线城市职场与生活压力太大,也使其就业满意度不高,就业质量降低。

3.就业薪酬预期。当问及“你理想的第一份工作的薪金是多少”时,48.7%的学生选择了“3000~5000元”,更有甚者,20.2%的学生要求“5000元以上”,选择“1500~3000”的学生占据24.3%,只有6.8%的学生对于毕业薪酬要求不高,表示只要是自己对口的、喜欢的工作,可以通过自身后期努力去争取更多的薪酬。这也显示出理工科女大学生对于自身就业的选择过于注重薪酬高低,过多转向金融等行业,而不是专业对口、兴趣相关等行业,这也导致学而不能用,就业难度增大,就业心理落差也相应增大,就业满意度降低,进而对就业质量指数影响较大。

4.就业价值判断。调查显示,被调查的理工科女大学生在选择就业过程中最看重的因素依次为“单位性质”、“薪酬福利”、“工作地点”、“单位规模”、“发展空间”、“个人兴趣”、“专业对口”。总体而言,女大学生自身对传统性别观念表现出认同,对于单位性质要求过于单一,盲目追求工作的稳定,缺少勇于创新和吃苦耐劳精神。同时表现出主体意识薄弱,自我发展目标定位不高的状态。对于专业对口要求的降低,直接影响了她们对本专业的研究,不能提高其专业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就难以立足,最终导致就业对口率低,就业质量不高,大大影响职业幸福指数。

三、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所呈现的特点及原因分析

通过调查了解到,理工科女大学生中存在就业方向选择不务实,薪酬要求过高,区域选择合理性较低等问题,就业价值取向中消极因素在增长,倾向于个人主义,社会价值观淡化,功利化取向突出,从而引起理工科女大学生思想观念与就业实际情况的冲突,就业难问题加剧,就业质量降低。这些问题不容忽视。

1.个人主义加剧,社会价值观淡化。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自我价值的概念加强,部分女大学生就业过程中表现出过度以自我为中心的状态,个人主义倾向较为明显,社会价值观淡化,忽视国家和社会的利益要求而把个人的需要放在首位,把工作环境与薪酬高低作为就业选择最重要的部分。由此可见,现代女大学生中就业观念已由传统的社会价值取向转变为自我价值体现。虽然,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这是市场经济改革带来的女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一种进步,但是作为理工科女大学生,过分突出个人因素,而忽视与专业更为紧密相关的国家与社会基础设施建设需求,选择跨专业就业,转向社会人才过剩的金融等行业,学而不能致用,不仅难以履行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义务,也导致就业满意度降低,就业质量下降,造成社会人力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因此,就业价值取向直接影响着就业质量的高低,成为职业生涯指导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2.义务观念淡薄,价值取向功利化。调查显示,功利化价值取向已经成为当代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观念中的核心体现。追求薪酬最大化,对工作区域过度要求,义务观念淡薄,价值取向功利化。就业选择方面,大部分的学生将工作区域锁定在沿海等一线城市,过分注重地区的经济文化水平,忽视城市生活压力与人才市场过剩等各种问题,导致职业幸福指数降低,就业质量无法达到预期要求。而过于功利化的价值取向,也导致义务观念淡薄,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和基层人才紧缺,使社会贫富悬殊加剧,影响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对社会安定和谐产生隐患。由此可见,正确的价值取向是每个大学生必不可少的。

3.吃苦耐劳精神缺乏,创新意识薄弱。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高校就业矛盾的凸显,自主创业成为很多大学毕业生的选择之一。而与男大学生相比,女大学生创新意识相对薄弱,缺少吃苦耐劳精神,愿意进行自主创业的人少之又少,加剧了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同时,这一情况与我国现阶段创业带动就业的大形势严重不符,而普通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选择相对较少,薪酬预期容易偏离,导致就业满意度降低,使整体就业质量得不到提高。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培养创新创业意识,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

总体而言,了解分析女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变化,教育引导女大学生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就业价值取向,与提高女大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密切相关。

四、提升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质量的路径及建议

提升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质量,除了培养学生正确的就业价值取向之外,更需要全社会各方面、多层次的关注与努力。只有学生、高校、政府、社会各方面联动起来,互相配合,同心协力,才能完成女大学生高质量就业的美好蓝图,实现理工科女大学生的理想就业梦,促进社会和谐,提高民族未来竞争力。

1.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取向,培养创新意识,实现满意就业。对于高校毕业生来说,十几年寒窗苦读,对于就业自然有着美好的设想。追求良好的工作环境、丰厚的薪酬待遇并没有错,在一定程度上同样有利于自身才能的发挥以及行业的合理竞争。作为公共生活中的一员,个人需要与社会价值有时会出现矛盾,而学会实现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统一,便需要我们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取向,正确认识自我,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以及国家对行业的利益要求,找准自己的人生定位,将个人意愿、所学专业等纳入就业选择的考虑范围,使自我的发展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同时,培养创新创业意识,学会吃苦耐劳,将就业目标与政策环境相结合,积极响应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政策号召,在现实的条件中实现个性就业、高薪就业,提升职业幸福指数,提高就业质量。

2.加大高校课程改革力度,加强职业技能培养,引导就业价值观的形成。学校是人才培养的基地,高校的课程设置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专业技能、综合素质的养成。加大专业课程改革力度,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加强职业技能的培养,开设相应的女大学生就业与创业辅导课程,培养创新创业意识,鼓励她们根据自身专业的需求,个性创业。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深入开展职业规划课程,积极开拓各种途径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使理工科女大学生能在四年的大学生活中对当前就业形势、自身位置、人生目标与社会需求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毕业时能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的需要,进而提高毕业生的就业层次,提升职业理想指数。

3.完善相关法律规范,加强政府监督职能,落实就业政策。政府应将性别平等纳入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总体规划和政策体系,建立平等就业的法律法规,优化社会产业结构,加大高校就业教育投入,多方面加强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帮扶力度,实施宏观经济调控,降低女性用工成本,创造更多规范的劳动岗位。政府加大女大学生就业工作关注力度,精心组织开展高校女大学生就业服务专项活动,为理工科女大学生优化相应就业环境,从法律制度、教育制度以及劳动力市场制度等方面,多位一体完善女大学生就业保障制度,加强政府监督职能,落实就业政策,切实保证女大学生的就业利益,提升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质量。

4.消除性别歧视,创造公平就业环境,加大妇联帮扶力度。女性就业是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消除女性贫困、维护女性权益、提高女性素质的重要条件,也是促进社会和谐,提高民族未来竞争力的重要保障。社会各界应积极响应国家的政策号召,转变传统就业观念,消除性别歧视,创造公平就业环境。同时,公司应确立就业公平、性别平等的观念意识和企业文化,公正评价女大学生的工作能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保驾护航。此外,妇联作为女权主义代表组织,应加大对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质量问题的帮扶力度,及时利用各方资源,与司法部门共同开展女大学生就业质量相关问题的法律援助工作,积极推动社会各界关注女性就业质量问题。

大学教育应该是知识与人格的综合教育,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一个人格健全的优秀大学生才是社会和国家所需要的。在面对个人需要与社会责任的选择时,引导学生重视人生价值的实现与意志品德的培养,帮助她们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取向是高等教育必不可少的。正确选择、勇敢面对,把不断进取的人生追求、强烈的历史使命感与社会责任心相结合,实现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统一,才能在激烈竞争的现代社会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发挥女性特有优势,达到应有的就业期望,使就业质量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为提高民族整体素质和未来劳动力质量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高慧.上海高校大学生择业意向调查[J].中国青年研究,2002,(1).

[2]梁龙娟,佘贤君.大学生择业标准调查[J].吉林教育科学(高教研究),1999,(1).

[3]孟大虎.拥有专业选择权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影响[J].现代大学教育,2005,(5)

作者简介:张林立(1993-),女,湖南省怀化市人,本科在读;刘景军(1982-),男,内蒙古赤峰市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方面的研究工作。

作者:张林立 刘景军 徐建华

女大学生就业论文 篇2:

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与就业力竞争力培养探究

摘要:理工科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近年来得到普遍关注。本文从外在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和个人因素三个层面客观分析了目前理工高校女大学生的就业难的原因,并提出提升女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难;就业竞争力

近年来,我国就业面临许多困难,理工科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尤为突出。全国妇联妇女发展部主持并委托华坤女性生活调查中心作的全国“女大学生就业创业状况调查”报告显示,91.9%的被访女大学生感受到用人单位的性别偏见,理工科女大学生“经常”感受歧视的比例最高。四成被访女大学生认为女生找工作比男生困难,理科类和硕士生感觉更困难[1]。因此,分析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困境,探求提升理工高校女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成为全社会和高校一项重要的工作。

一、理工科女大学生的就业现状

(一)录用标准高,就业难度大

许多企业认为女生在理工科方面的知识和动手能力不如男生,技术性岗位女生一般吃不消,不如男生实用。而应聘市场助理、行政、客服等对专业要求不高的岗位时又势必要与众多的“文科女”竞争,“理科女”多因较弱的沟通能力和社会实践经历败下阵来,所以理工科女生面临着“没文科女面广,没理工男实用”的尴尬处境。除非在成绩和经历中十分优秀突出,否则找工作很困难。

(二)求职成本大,就业满意度低

为了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理工科女大學生往往要花费比男生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制作求职简历、购置求职服装、奔波于各种招聘会,但就业率仍远不及男生。虽然理想的工作是既要专业对口,又能发挥个人特长符合个人兴趣爱好,但是面对当前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许多理工科女大学生不得不降低求职要求,以本科生文凭从事专科生工作,或者依据女性自身的优势,改行就业,希望通过积累一定的社会经验,再选择适合自己专业的工作,因此就业的整体满意度较低。

二、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一)社会因素

目前“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仍然渗透在社会的各个领域上,职业刻板印象严重影响到理工科女大学生的就业。理工科行业要求应聘者具有较充沛的体力、一定的抗压能力,多数用人单位认为女大学生怕吃苦、娇气,不适合理工科的工作环境。另外,有的用人单位不招收女职工,主要是鉴于女性职工会结婚生子,容易耽误工作,其次是认为女性退休年龄较男性早,实际的工作年限短,劳动生产率预期低于男性。虽然国家出台了《妇女权益保障法》和《劳动法》等一系列保护女性权益的法律,但是在具体的实施中由于缺乏强有力的监管和执行力度[2],这些法律条文难以真正成为女大学生保障权益的有力武器。

(二)高校因素

1.对女生的实践教学重视不够。理工科院校的女生人数较少,实践教学一般按照男生的特征设计,女生参与活动的机会不多,由于受专业特色限制,实践内容往往对体能、力量的要求较高,老师在安排实践环节时,也经常会不自觉提醒男生多照顾女生,对女大学生来说,宝贵的实践锻炼机会就被这样有意无意的“照顾”给剥夺了。

2.对女生教育的特殊性认识不足。无论从培养目标、教学内容,还是从培养过程看,各高校目前并没有对男女大学生实施差别教育,没有针对理工科女生的特点进行相关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技巧培训,这种无差别教育忽视了女大学生在生理和心理方面具有的特殊性,致使女大学生自己将要承担的社会角色和责任不甚了解,影响自身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和自信心的建立。

(三)个人因素

除了社会观念和高校教育的因素外,理工科女大学生自身的原因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她们未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缺乏充分的职业规划意识和良好的综合素质,这些都是造成就业难的重要因素。

1.就业观念存在偏差,就业心理准备不够充分。由于就业观念的偏差,理工科女大学生在就业时给自己设下了许多门槛。有的女学生专业认同度低,不愿意从事本专业工作,但又缺乏其他行业工作的竞争力,往往只能寻求一些不限专业的工作,浪费了自己四年所学知识;有的女学生过分强调专业对口,但又要求工作稳定,没有风险;有些理工科女生性格内向保守、交际能力差、依赖性强,在求职过程中缺乏应有的主动性[3]。另外,理工科女生在求职过程中会产生一些心理障碍,如生理特征产生的畏难心理、价值观困惑产生的依附心理、个人角色定位偏差产生的畏惧心理、长期被保护所产生的依赖心理等等[4],都将影响理工科女生的求职结果。

2.职业规划意识淡薄,职业发展定位不清晰与男生相比,理工科女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更淡薄。她们专注于专业课程的学习,局限在书本知识上,对自身的兴趣爱好没有客观而准确的把握与评价,对职业所在行业的现状和发展前景不甚了解,因此不能对自我分析和职业分析进行合理匹配。

3.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在学校理工科女大学生的学业成绩一般不比男生差,但对知识的运用和开拓创新能力较差,科研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明显不及男生,而理工科专业的特点是实践性、应用型强,在这方面理工科女大学生处于弱势。理工科女大学生是个特殊群体,人数少,又比较“听话”,显得“势单力薄”,于是很少主动参与各项活动的组织策划,缺少应有的能力训练和知识积累,使得自己眼界越来越窄,生活圈子越来越小,除了学习成绩之外很少关心周围的人和事,综合素质发展水平非常有限。

三、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途径

(一)政府干预,营造就业的良好社会、经济和法律环境

我国政府在高度重视就业的前提下,首先,应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增强全社会的性别平等意识,改变传统角色定位;其次,健全法规体系,明确对就业歧视的惩罚标准,进一步规范就业市场,赋予相关职能部门充分的劳动监督权,保障女大学生的合法权益;最后,除了加强立法,还要运用经济手段,提高现有的生育保险保障水平,消除企业的后顾之忧,分担企业录用女职工时所需的“自然附着成本”,减少用人单位的用工成本,对接收女生的企业给予补贴及实行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从而保障女大学生平等就业的权利。

(二)高校配合,多管齐下,提高理工科女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1.在理工高校的教学过程中渗透差别教育和女性教育。男女生理结构、心理发展各有差异,虽然不存在性别优劣,但确实各有特色。与男生相比,女生大多长于形象思维,表述鲜明、生动,做事认真仔细,善于交际,善解人意,但感情脆弱、心胸狭窄,独立性、主动性差。[5]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男女两性之间的差别,并针对女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专门的女性教育,注重其自信心、独立性、勇敢精神、抗挫折能力的培养。通过差别教育,使女生对自己将要担任的社会角色有较清楚的认识,解开女生对职业角色和性别角色的困惑。

2.加强理工科女大学生的就业与职业指导理工高校女大学生的就业指导,首先要帮助她们建立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务实的就业目标;其次要加强对女大学生就业的個性化辅导,同时通过求职礼仪、就业技巧、权益保护等内容的讲座,增强求职的信心,还要开展心理咨询,提高其承受挫折的能力,消除择业中的心理障碍;另外,学校还要挖掘理工科人才市场对女性的潜在需求,积极拓宽就业渠道,有侧重地为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创造机会。

3.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树立理工科女大学生创业新理念。理工高校女大学生的专业背景与社会各行业联系紧密,本身具有一定的专业技术特长,有能力、有条件成为未来女性创业群体的生力军,因此,高校应通过各种方式,在理工科女大学生中大力实施创业教育,让她们明确创业的目的和意义,消除创业的畏惧感,懂得如何规避风险,最终使女大学生们愿意创业、乐于创业。

(三)理工科女大学生自己要转变就业观念,提高综合素质。

理工科女大学生在选择职业前,应合理设定就业期望,改变过于功利的职业选择标准。在心理上,应正视社会现实,自觉认识自我,强化竞争意识,充分扩展实力。对于某些岗位的弱势而言,女生在很多岗位上也有强势地位,女生求职时也不妨打个“性别差”。同时,应清楚认识到有些工作确实更适合男性或者更适合女性,企业提出性别要求理所当然,跟歧视无关,女生在求职时不必强化自己的“歧视情绪”。

另外,理工科女大学生要积极主动地增强自身素质和能力,一方面,广泛涉猎与自己专业相关的理论书籍,不断汲取本专业前沿最新的信息,奠定宽厚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通过选修课、双专业或自学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拓宽知识面,满足用人单位对知识储备的要求;另一方面,把握机会,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各种社团活动,锻炼自身的实践动手能力、协调能力、创新能力和决策能力,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使自身能力与社会需求相匹配。作为理工科女大学生,做好观念、心理素质、知识结构等各方面的准备,面向社会、面向基层、发挥自身的优势和长处,必能成功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

参考文献:

[1]金勇.九成被访女大学生感受到性别歧视[N].中国妇女报,2010-08-26.

[2]徐珍岩、张丽、靳秀琴.理工科女研究生就业问题探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11).

[3]张雷.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困境探讨及应对措施[J].中国电力教育,2009,10(上).

[4]范结兵.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对策[J].考试周刊,2010,(57).

[5]刘龙海,菁华.女大学生成才心理及其对策[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0,(3).

作者:林婷

女大学生就业论文 篇3:

构筑培育体系,保障女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提升

摘    要: 本文以女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提升为出发点,积极探索了其培育体系:一是转观念,切实加强女大学生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的发展;二是优环境,积极营造女大学生就业创业的良好氛围;三是强服务,努力搭建女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提升平台;四是塑自我,不断提升女大学生就业创业的竞争实力。

关键词: 女大学生    就业创业    能力提升    培育体系

女大学生是女性群体中的精英,她们的就业创业情况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发展和自我价值的体现,还是关系到整个社会和谐稳定的民生大事。女大学生要想成功就业创业,其能力培养甚为关键。女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培育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需要联合多方力量共同配合和努力。

一、转观念,切实强化女大学生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的发展

教育观念的转变需要高校摒弃传统的教育观念,充分理解素质教育的基本思想,突出强调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发展。

1.定位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

如何培养适应时代的女大学生人才,使培养的女大学生人才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实现无缝对接,是高等学校需要着力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每所高校应该根据自身情况、学校优势、专业布局、生源结构、学科特点等客观条件,同时考虑地域优势和市场需求,合理定位、科学制定女大学生人才培养目标。高等教育的女大学生人才培养目标,要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基础和前提,以社会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挖掘女大学生的创造潜能,使培养的人才素质过硬,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专业技能,善于抓住机会,敢于面对任何挑战与困难,有良好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过硬的创业素质和良好的综合能力。

2.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高校普遍实行的“男女学生大一统”人才培养模式,忽视性别优势和个性化人才的特色教育,明显影响女大学生的自信心的建立和身心健康成长,严重制约女大学生职业素质的提升。因此,现代高等教育教学和管理过程中要对女大学生的成长给予积极关注,综合考虑女大学生的心理、生理、性格等特点,促进女大学生从偏重知识的培养模式转化为突出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模式、从偏重被动就业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化为自主就业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培养女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女大学生以良好的就业创业素质迎接新时代挑战。

3.制订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

高校人才培养方案是系统的体系,首先要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围绕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有本校特色和个性的人才培养方案;其次,在课程设置方面,加强专业学科和其他学科、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必修课与选修课的交叉融合,注重性别差异化,增开适合女大学生选修的相关课程;再次,增加社会实践课程和学分,给女大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活动机会,鼓励女大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实践实训活动,让女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提高与发展,激发女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热情,注重女大学生的素质拓展;最后,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积极倡导自由轻松的启发式、案例式、讨论式等以提升自主学习能力为方向的教学方法。

二、优环境,积极营造女大学生就业创业的良好氛围

女大学生在就业创业过程中遭受性别歧视及受传统观念限制的影响还非常明显,进一步优化女大学生就业创业的社会环境,是确保女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提升的重要环节。

1.加大宣传力度,改善人文环境。

政府、社会、学校、家庭需要加强宣传与引导工作,一是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和社会舆论的力量,加大政策法规宣传,传播先进性别理念,宣传女性自立自强、自主创业的事迹,在全社会范围内积极营造男女平等社会氛围,减少或消除就业创业的性别歧视现象,为女大学生就业和创业提供良好的人文社会环境;二是积极引导社会力量为女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机会,动员社会各界关心关注女大学生就业创业问题,建立并逐步完善女大学生就业创业基金、女大学生就业创业法律援助中心等服务体系,确保女大学生顺利就业创业。

2.完善政策法规,促进平等发展。

一方面,国家要进一步建立完善《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妇女权益保障法》和《劳动合同法》、《反就业歧视法》等法律法规,如进一步健全养老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生育保险和补偿制度、退休制度等具体条款,消除用人单位使用女性劳动力带来的用工成本增加的顾虑,保障女大学生就业创业在一个公平、自主、有效的平台上进行。另一方面政府应根据女大学毕业生的群体特殊性,制定鼓励女大学生就业创业的专门优惠政策,如实施女大学生自主创业资助计划,设立女大学生就业创业基金,减少税收、降低貸款利率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尝试推行弹性就业政策及保障政策,保障女大学生就业创业权。

3.强化监管到位,确保落到实处。

要保证政策法规的有效运行,有效的监管机制是必不可少的。一方面,政府应当设立专门的监管部门,主要工作是受理女大学生就业创业方面的投诉、起诉,监督用人单位招聘行为等。应加大监管执法力度,保证各项政策法规落到实处,促进女大学生平等就业创业。另一方面,政府应当建立女大学生就业创业预警系统,确立各行业中的男女的比例,加大企业在招聘女大学生的过程中出现的,如歧视女性等问题的处罚力度,同时采取惩奖兼顾政策,对于做得好的用人单位可以采取税收优惠、给予适当钱款物资等补贴政策。

三、强服务,努力搭建女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提升平台

面对女大学生就业创业中的严峻形势,高校要充分发挥女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提升的主体作用,积极做好搭桥铺路的服务工作,全面提升女大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

1.保障工作队伍,强化服务辅导。

首先,高校要在现有工作队伍的基础上,积极动员招聘或培养一定数量的行政人员和专职教师参与到女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提升的工作队伍中,形成一支既具有相对稳定性又动态发展的校内工作队伍,并且定期开展专题培训学习研讨活动、外出学习交流活动,确保工作队伍的“电量充足”。其次,学校要制定特殊政策,吸引聘请一些校外的就业创业指导专家、优秀校友、成功企业家、国内外著名学者、成功女性典型等客座人员担任女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兼职辅导教师或个人辅导导师,与女大学生面对面、零距离传授就业创业知识、经验和技巧,培养女大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

2.完善课程项目,提供锻炼机会。

学校要针对女性的生理、心理特点,开设女性专长特色的理论课程和实践项目。首先,在理论课程体系方面,如开设《女性心理与成才》、《女大学生创业思维》、《女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女大学生求职技巧》等课程,为女大学生的成长提供帮助和引导,启发就业创业思路,拓宽就业创业视野,培养创新素质和综合能力。其次,在实践训练项目方面,高校各相关部门间要协调配合,应该确立女大学生就业素质开发战略,积极搭建实践实训平台,为女大学生在校内外多提供一些实践锻炼的场所和机会。如专业实践类课程、学生团体实践活动、就业创业设计体验活动、校园创新创业基地项目、勤工俭学活动、志愿者活动、社会参观调查活动、三下乡活动、企业见习实习活动等实践实训项目,让女大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增知识、长才干,提升就业与职业发展所需的相关能力。

3.利用网络载体,实现无缝对接。

充分利用“互联网+”新机遇,做到线上线下两驾马车齐驱,实现无缝对接。一是积极利用互联网充分开辟新的女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平台,如网络课程学习、在线互动指导、政策法规推广、典型案例宣传、信息传递反馈等;二是积极利用移动网络的即时性和便利性的优势,把移动互联网当成一种有效载体和工具,通过QQ、微信、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平台,开创移动互联网为广大女大学生服务的先河,搭建新型女大学生就业创业信息平台,实行线上线下互动,及时跟踪反馈女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情感现状并开展服务指导工作,提高女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精确性、互动性。

4.联合各方力量,争取资源配置。

首先,高校要加强与当地妇联、人事等职能部门的联系与合作,共建一批女大学生就业创业实践基地、联合举办女大学生就业创业培训或竞赛活动、共建网络媒体,以进一步扩大宣传影响,加大政府对女大学生进行就业创业能力提升工作的参与和支持;其次,高校要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与合作,如通过建立長期合作的就业基地单位挂牌、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聘用、聘用企业成功人士做导师、设立女大学生就业创业基金等多种形式,搭建女大学生与校外企业的对接,更多地为女大学生提供锻炼体验的机会和场地;再次,高校积极与女大学生的家人保持沟通交流,争取有利资源,帮助克服消除不利影响,加大对女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引导和支持。

四、塑自我,不断提升女大学生就业创业的竞争实力

女大学生成功就业创业,不仅需要完善外在的环境支持体系,更需要女大学生自身知识和经验的积累。这就要求女大学生严格要求自我,不断完善塑造自我,练好就业创业的“内功”。

1.合理职业规划,切实找准自我定位。

女大学生作为中国女性中的佼佼者,应该牢牢树立独立自主意识,积极摆脱传统和世俗观念的束缚及舆论和环境的影响,要学会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及早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找准自我定位,做到:一要对自己进行全面的自我分析,找到自己的职业兴趣、性格特点、职业技能、价值观,明确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特长爱好及优缺点;二要清醒认识现代社会对女性求职创业者综合素质的要求,全面了解相关就业创业政策的变化和就业创业环境的转变;三要积极决策,确定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长期、中期、短期目标;四要合理规划大学四年生活,制定操作可行的具体行动方案并积极实施。

2.加强知识储备,充分发挥已有优势。

根据调查研究表明,女大学生在大学学习阶段,普遍表现出踏实勤奋、认真刻苦、学业成绩优良等良好学习品质。因此,女大学生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已有优势,做到:一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重点学好专业的核心课程,精深自己的专业基础;二要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面,积极加强专业以外的人文历史、法律事务、组织管理、社交礼仪等知识的储备,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不断扩充自己的眼界;三是要有意识地学会融会贯通、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具体问题,为将来就业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3.注重实践实训,不断提升综合素质。

综合素质是竞争的资本。因此女大学生在校期间不能只注重学习成绩,还要积极参加各项活动,突出综合能力的培养,做到:一要珍惜校内资源,积极参与校内各种活动,如社团活动、学生干部经历、校内勤工助学活动、志愿者活动、各类竞赛活动、科研项目等;二要尝试走向社会,亲身实践体会,如课余临时工作、家教、社会调查走访、“三下乡”、寒暑假公司见习实习活动等。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完善女大学生外在形象和内在修养,不断提升综合素养,增强就业创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张颖.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提升女大学生就业竞争能力的探索[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3):122-123.

[2]黄艳.女大学生创业能力提升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学术论坛,2012(10):176-180.

[3]佘丹丹,宋少俊,孙肖.河北省女大学生创业意识调查及其培养策略[J].科教文汇,2015(3):136-137.

[4]苏大雪.女大学生就业竞争能力培养现状调查分析——以广西三所新建本科院校为例[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5(6):133-137.

作者:李玉翠 刘杏 潘昕彤

上一篇:班级项目管理论文下一篇:电气节能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