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分析论文

2022-04-17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腾飞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推进,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突出。本文通过对以深圳为例的高校在校学生、在职教师和企业员工为主要对象,采用实地调查、真人访谈和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进行数据采集,并运用描述统计、交叉分析及因素分析方法进行实证分析,最终从学生、校方、企业三个角度阐述了应用型商科大学生就业能力构成分析。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大学生就业分析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学生就业分析论文 篇1:

大学生就业供求关系分析及其对高校就业工作的启发

摘要:从大学生就业供求关系出发,讨论了当前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所面临的难题和困境,以及众多行业、地域对人才的巨大需求,分析了大学生就业供求矛盾的形成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尽管宏观上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就业难度显著增加,然而众多新型行业、发展相对落后的区域对人才的需求却是极其渴望的。这种供求矛盾受诸多因素影响,其中显著的因素主要有大学生就业观念落后,学习主动性较低。因此,高校应当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知识,拓展知识面,形成正确、具有时代特点的就业择业观念。

关键词:就业关系;供求矛盾;思想教育;就业观念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增幅放缓、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去产能”等工作的大力推进,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面临着很多困难和调整。其中,大学生就业难题也正是在此背景下催生的。大学生就业难题总体上表现为经济下行压力下人力市场供求失调,市场需求量小于市场供给量,大学生找工作周期增大,待业、未就业成为新常态[1]。大学生就业不仅是关系到大学生个人前途和生活的大事,也一直是党和国家领导人比较关心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高度关心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并多次指示,“各级政府一定要把促进毕业生就业创业作为当前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措施想的更实,工作抓的更紧”。

在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上,高校始终处于一线位置,尽管各个高校已通过大力宣传、组织招聘、就业指导等工作为提高大学生就业率做出了优秀的成绩,然而,进一步挖掘大学生就业潜力,提高大学生成功就业率需要更加深刻地理解当前人力市场的供求矛盾,大学生求职的状态以及高校应当做出的调整。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应当从国家发展大局出发,着眼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将大学生的就业融入到国家的发展战略中,从而不仅可大大提高大学生就业率,而且还能促进我国行业、地域发展的均衡,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蓬勃建设。

一、大学生就业形势

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待就业大学生数量的急剧增大,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呈现出了非常严峻的态势。2018年,我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就坦言:“本年度就业形势复杂、任务非常艰巨”。

一方面,内外经济增速放缓,经济结构处于调整升级关键时期,挤压了劳动力市场,再加上传统支柱行业“去产能”,持续低迷等因素,造成了宏观就业形势非常不乐观,对大学生就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2]。

另一方面,大学生数量逐年攀升,如图1所示,从2001年只有114万人,到2008年突破500万人,到2018年有820万人,加上留学归国人员和往年未就业人员也将进入人力市场进行竞争,总体上看,大学生就业难上加难。

图12001—201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万人

此外,部分大学生当前的就业择业观念也加剧了就业难的问题。改革开放40年来,为满足国家战略需求,我国高等学校进行了深化体制改革和高等教育扩招,使得大学生从最初的“社会精英”成为今天的“普通人群”[2]。然而,时代的不断变化并未彻底改变大学生看待社会的目光,其就业观念缺乏与时俱进的认识。大多数的毕业生对工作地点、工作内容都有着比较高的期待,东部沿海、北上广一线城市、国企外企均是大学生翘首企盼的理想就业目标。这种就业观念不仅加剧了局部人力市场供求失衡,造成人才“扎堆”拥挤的场面,而且还造成了中西部经济发展落后区域的人才缺乏,中小企业缺乏优秀人力而发展动力不足,基层事业推进困难等国家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均衡发展。可见,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共同造成了当前的大学生就业难题。

二、被忽视的人才缺口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个非常重要的社会问题,不仅关系到大学生个人、家庭,也同时影响着社会发展和安定。尽管当前大学生的就业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形势,然而我国的经济发展仍存在地域不均衡、行业差异大的特点,众多的行业和区域仍需大量的人才。

(一) 中小型民营企业

我國人力资源市场是个非常开放、自由、活跃的市场,拥有一技之长的人才可凭借自身特长找到更为合适的岗位。由于中小企业尚处于发展过程中,资金资源有限,未能给人才提供与国企外企甚至大型民企相近的待遇和机会,造成了中小型民营企业的人才流动率较高,人才流失较为严重。据统计,我国当前中小民营企业人才缺口巨大。根据2007年广东省针对该省民营企业的一项调查统计显示,在广东省全部民营企业中,中小型企业员工的研究生比例仅为2%,本科仅为20%,而广东省99%的企业都是中小企业。可见,大多数的人才都聚集在1%的大型民企中[4]。这种缺口在大学生就业形势越发严峻的今天,反而是更显著。

(二)中、西部二三线城市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高速的经济发展带动了东部沿海城市的飞速发展,形成了一批代表性的国际大都市,如深圳和上海。正是东部沿海城市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大批人才。然而相对应的是,中西部二三线城市,特别是基层,人才却非常匮乏。刘金玉[3]通过分析我国不同地区科技人口比例发现,我国的中部和西部地区科技人员比例均远低于东部和东北部地区,以全国科技人员平均数量为基准,中部和西部分别低于平均数,为-7.99%和-3.47%,而东部和东北部分别高于平均水平18.61%和11.29%。这种人才的匮乏,自然也会影响到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这些地区发展缓慢,地区发展潜力挖掘有限。可以设想,如果中西部地区人才济济,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一定会更加迅猛腾飞。

(三)基层单位

基层单位不仅工作强度大、工作面广,而且工作条件艰苦,导致基层在招募优秀大学生扎根创业方面缺乏足够的吸引力,难以推进基层的建设和发展。因此,基层人员知识结构较为不合理,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数量极其有限,根据某市的调查数据显示,在农村基层人员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人员仅占全部人才的6.87%[5]。当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进基层建设,着力进行脱贫扶贫工作,这些工作正需要有见识、有知识、有意识的优秀高校毕业生,他们的扎根创业不仅可成就自身的事业,实现自己的价值,而且还能大力促进基层经济社会发展。但是,这种机会尚未被高校毕业生所重视。

(四)新型行业

互联网无疑是近年来最热门的关键词,互联网将分散的地理空间互通互联,极大地释放了各行各业的潜能。互联网发展迅猛,成为我国社会经济不可或缺的力量。但是,当前互联网相关行业人才缺口巨大,据统计,未来5年,中国的互联网人才达到1 000万人。传统行业互联网化,行业与互联网形成新的发展模式,也必然对人才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然而高校学科设置保守,未能及时跟进社会形势变化,大学生自身学习意识不足,以为互联网只是计算机信息技术相关专业学生的“专利”,而错过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机会。

综上所述,在竞争日益激烈、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面前,在某些领域中,依然存在着较大的人才缺口。因此,可以说,并非工作越来越难找,而是与时俱进的观念越来越难形成。这与当前大学生的生活学习状态是息息相关的。

三、大学生的求职观念

影响大学生就业择业的因素比较复杂,主要有工作地点、工作单位性质、工作待遇和家庭位置等因素。其中,根据不同影响因素的比重,可主要分为地域导向型、企业导向型和待遇导向型择业观念。

地域导向型学生对工作单位地点有特定要求,以工作单位地点为衡量标准,这些地点往往分布在东部沿海等一线城市。这些城市经济发达,企业多元化,机遇很多,因而吸引着毕业生前往。根据《中国青年报》2017年报道,北京、上海、广州是大学生择业的偏好城市。与此同时,二三线特别是中西部偏远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却缺乏愿意扎根创业,为当地经济发展贡献力量的大学生。

企业导向型大学生是最为常见的,因为往往一个好的企业代表的是优渥的福利、性价比高的工资、上升空间畅通的机遇。国有企事业单位,知名大型民营企业都是大多数大学生的首要选择。然而在求职过程中,往往由于人数过多而产生非常激烈的竞争,人群“扎堆”后自然也导致用人单位一再提高岗位要求。

待遇导向型学生通常与前两者共存,主要表现在大学生以单位提供的工资待遇作为择业的标准,实际上,这也是择业过程中最本质的目的。然而,大多数的大学生在衡量工资待遇时,非常看重单位给予的起薪,并未以长远的目光看待自身在企业中的后续发展,导致对一些“开价”较低的企业没有兴趣,或放弃对方提供的岗位。

应当指出的是,上述三种就业择业观念未能与时代发展相协调,是落后的观念,更与国家当前经济发展脱节。在一段时间内,我国会仍然存在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中西部特别是二三线城市经济潜力挖掘深度较浅,地域导向型就业择业观念不仅会大大降低大学生成功就业的概率,也同时伤害着欠发达地区,因为这些地方更需要优秀的人才。此外,尽管国有企事业单位相比中小型企业在资金资源、人才培养、上升空间等方面有着非常大的优势,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中小型企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活跃动力,它们提供了绝大多数的就业岗位。这些公司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也极其渴望优秀人才的加入。

四、高校调整策略

基于对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分析及人力市场供求矛盾的阐述,分析了不同类型的就业择业观念。可以看出,外部环境尽管对大学生就业难形成了先决条件,然而市场上并非是没有岗位,或没有适合大学生的岗位,事实的情况是,大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并未从我国总体经济发展特点出发,而是选择传统的择业模式,这就造成了“扎堆”求职,“扎堆”失业的现象。因此,高校作为大学生的培养者,应在现有工作的基础上,对大学生进行更加合理的就业择业教育,坚持从思想教育入手,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念,提高大学生就业率。建议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 增强对大学生价值观念引导和教育

大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过程是一个从懵懂到成熟的过程,所接受的教育将影响大学生最终成为其行为准则。择业就业要立足长远,要不怕吃苦,不怕寂寞,勇于选择到需要自己的地方去工作,特别是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工作环境相对艰苦的中西部、二三线城市、基层和中小企业。这些地方对人才有着巨大的需求,并且由于经济欠发达,经济发展潜力尚待挖掘,因此,从长远角度看,也是充满机会的。在这些地方工作,不仅可实现自己的价值,成就自己的事业,还会推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满足国家重大发展战略要求,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教育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

在就业求职过程中,“找准自己的位置”非常重要。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当积极教育大学生正确认识自身优劣点,既能看到自己的长处,也能认清自己的缺点。在求职的过程中,要做到既不虚荣,也不自卑,将积极乐观的自己展现出来,做与自己能力相匹配的工作。学校可经常组织招聘模拟,求助于经验丰富的企业人力资源人士对大学生进行模拟考评,给出专业的考评意见反馈给学生,这样将更有利于学生认清自己的优劣点。此外,学生也要根据反馈意见及时跟就业指导老师讨论,重点克服自身薄弱部分,积极接受别人批评,争取以最好的自己去求职。

(三)为大学生提供人才缺口信息,引导大学生避开“扎堆”现象

大学生忙于学习往往难以有效地甄别互联网招聘信息的真伪,这就需要高校能够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人才缺口信息。学校应当结合自身特色,积极主动收集中西部二三线城市,基层及中小企业招聘信息,及时提供给大学生,并安排讲座讲解相关的政策,鼓励大学生不防将目光转向常常被忽视的中西部地区。教育学生正确认识企业发展规律,任何企业都是从小到大的,这中间都需要一个过程。因此,要认识到中小企业的无限可能性,积极参与他们的发展建设,必定能够得到丰富的回报。

(四)设置交叉学科课程,动员学生自主学习热门知识

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关键时期,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知识和综合素质都有着更高的要求,单一的专业学科知识不能满足企业的综合要求。因此,高校应当根据实际扩大调研范围,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细节,针对性做出课程增减调整。并及时开设讲座、增设相关课程以拓宽大学生知识面,促进大学生掌握更多热门知识,使得在校大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新知识和新技能,从而能够快速了解当前社会状态,开阔视野,增大求职成功率。

五、结论

(一)由于内外环境因素影响,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较为严峻,人力市场供求关系失衡,用人单位人才需求量降低而大学生人数逐年攀升。

(二)大学生就业观念是影响大学生就业成功率的关键因素,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主要可以分为地域导向型、企业导向型和待遇導向型,传统的就业观念容易造成大学生求职过程中的“扎堆、拥挤”情况,因此,引导大学生到人才缺口较大的领域,可有效地提高大学生就业。

(三)尽管当前大学生就业面临着诸多难题,但是仍然有众多行业、领域需求人才的加入,如中西部二三线城市、中小企业、基层单位、新兴行业等。深刻挖掘这部分就业潜力,不仅可提高大学生就业率,而且还能更好地促进我国经济的均衡发展。

(四)高校应当坚持从思想教育入手,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念,提高大学生就业率。为大学生提供人才缺口信息,设置交叉学科课程,动员学生自主学习热门知识。参考文献:

[1]张晓霞.未就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时代教育, 2013(15): 77-77.

[2]张萍.宏观经济与大学生就业[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1:140-141.

[3]刘金玉. 西部地区人才现状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探究[J].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2011,11(7): 95-97.

[4]林青,杨丽娜,许彬.供求关系视角下大学生就业促进机制研究[J].人才资源开发,2015(4):208-209.

[5]郭欣.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探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1(2):148-152.

[责任编辑:范君]

作者:李德永

大学生就业分析论文 篇2:

应用型商科大学生就业能力构成分析:以深圳就业市场为例*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腾飞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推进,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突出。本文通过对以深圳为例的高校在校学生、在职教师和企业员工为主要对象,采用实地调查、真人访谈和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进行数据采集,并运用描述统计、交叉分析及因素分析方法进行实证分析,最终从学生、校方、企业三个角度阐述了应用型商科大学生就业能力构成分析。并从学生、校方、企业三方对应用型商科大学生就业能力构成的不同看法进行进一步分析,找出造成应用型商科大学生在企业实际工作与学校所学内容不匹配的原因。同时,我们借鉴深圳部分应用型商科院校在培养应用型大学生就业能力方面的经验和方法,分别从学生、校方、企业三个角度对培养应用型商科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出了方法意见,为在校大学生以及用人单位提供借鉴,同时也为各个高校提供未来就业指导工作的资料和商科人才教學模式的改革思路。

关键词:应用型商科大学生;大学生就业;高校;商科人才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当前中国处于经济转型和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优秀商科人才对经济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西方发达国家和亚洲经济增长较快的几个国家的发展经验证明,可见商科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对一国经济的是至关重要的。而今中国经济总量已跃居第二,对商科人才的需求也呈不断增长态势。

此外,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向质量提高转移,人才培养规划立足当前又面向未来,但现今社会对商科人才需要与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常出现供需矛盾和不一致的现象,导致就业形势异常严峻。因此应用型商科人才培养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本次调研的目的便是通过对以深圳为例的应用型商科大学生就业能力构成研究分析,得出结论,并加以推广作为各高校培养应用型商科大学生的启示之一,同时也为在校商科大学生及其家长们提供借鉴。

1.1商科应用型人才界定

企业对应用型商科人才的素质要求是一个多选题,选项包括责任心和进取心、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沟通能力、团队合作与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再学习和适应环境的能力、抗压能力、组织协调和团队合作能力等等。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是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人才,其具体内涵是随着高等教育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

1.2问卷设计

我们的问卷的主要对象分为3部分——应用型商科大学生、高校教师和企业员工。为了能得到更真实有效的数据,笔者及笔者所在的调研团队特别注重访问对象的身份信息多元、同一个访问地点附近不投放多份问卷等。

问卷设计注重科学性,采用了李克特量表分析、人口统计特征分析、典型调查、重点调查、抽样调查等方法,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做了几次删改并形成最终版。问卷最终包含访问对象基本信息、单选多选和从极不重要到极重要的等级计分题等。

1.3问卷回收

调研组以深圳各高校在校学生和老师们及深圳各大小企业员工为调查对象,收集若干成功就业学生的行为特征,并加以分析整理最终得出就业成功学子的就业能力构成。

在深圳调研的一星期里,我组共发放问卷140份,回收有效问卷100份,有效回收率约为71.43%。其中一共发放问卷:学生50份、企业50份、校方40份;收回有效问卷:学生40份、企业30份、校方30份,如图1所示。虽然数量不多,但是由于本组在选择调研对象和调研地点是采用了科学精准的方法,因而所得数据的借鉴意义仍十分可观。

2 调查分析

2.1学生情况

本次调查采取问卷发放的形式,历时一周,发放学生问卷50份,回收有效问卷40份。问卷以主观题和客观题为主,主观题以调查学生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学历、扎实的专业知识、熟练使用与专业相关的办公软件、与专业相关的工作经验、学习和适应环境的能力、组织协调和团队合作能力为主。客观题主要以调查学生应用性商科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毕业后的工作意愿、对学校和教师的工作改进提出意见和建议为主。

在对问卷结果进行分析过程中,从学生问卷中抽出具有代表性的问卷进行分析,找到学生中的一些共性问题。

此次问卷调查我们首先对采访对象的基本信息进行收集。从中我们发现大四、大三的学长、学姐所占的比例为调查人数总数的45%。临近毕业他们的就业压力也随之而来,所以找工作是他们的当务之急。年龄基本上在21-25之间的人居多,而且他们所从事的活动以岗位实习为主。从这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在就业之前会对自己的能力进行培养以及增加自己的经验。大学生的能力和经验是大学生就业能力构成中的主要部分。

在“您认为造成经管类学生就业能力欠缺的原因有哪些”这一问题的调研中,约有84.7%的人选择学校教育重理论,轻实践。有74%的人选择学生自身实践经验不足。有65.2%的人选择了学校教学资源有限。如图二所示,说明学生对工作经验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理论实践课。大部分人已经认同工作经验增加带来能力提升的重要性。

在“您最希望从事的岗位类型”这一问题上,约有82.2%的人选择了市场类。有约31.6%的人选择了技术类。这说明大部分的人对市场类的工作比较感兴趣。如图三所示,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市场经济的繁荣和人们对市场经济的认可。

在“对于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您对老师有何意见”这一问题上,约有76%的人选择了活跃课堂气氛,66.1%的人选择了提高自身魅力。如图四所示,这说明现在的教育不仅仅只停留在表面上,不仅仅只是简单的加强师资力量就可以的,这还需要教师提高自身的个人魅力。

在“对于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您对学校有何意见”这一问题上,约有77%的人选择了多方面多渠道提供就业信息。这说明在这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是非常可贵的。大学生必须及时掌握就业信息,在变化中了解最新动态才能找到适合的工作。

在“您认为学校应该通过哪些措施促进学生就业”这一问题上,约有88%的人选择了重视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这说明多数的大学生了解职业生涯规划对以后的就业的影响有清楚的认知,好的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影响人的一生。

图二 经管学生就业能力欠缺原因

图三 岗位类型

图四 教师意见

2.2校方情况

我们在此次调查中,共发放校方问卷40份,回收有效问卷30份。调查显示有87.3%的人认为教育体制出现问题,大学教学和就业不匹配;只有13.5%的人认为大学教育可以和就业匹配。由此我们看出人们对大学教育意见颇多,我们通过问卷对教学改革建议进行了收集、统计。

对促进学生就业的措施。此题有94.1%的人选择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交流、建立校企联盟;有76.6%的人选择学校根据社会需求招生、合理开设课程;有72.8%的人选择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勤工俭学、假期兼职、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等活动。如图五所示,说明人们鼓励学生实践、实习,并合理改进课程,把所学知识和技能在实践中得以巩固,为社会输送实用人才。

图五 学生就业措施

此题为以重要程度排序题。有96.1%的人对加强职业资格认证的相关培养、积极吸收雇主融入专业培养方案的设计、积极吸收雇主融入课程体系的设计、雇主对毕业生评价的反馈意见的记录与运用、学校建立和维持与产业界的双向互动关系选择极重要。有86.9%的人对学校制定明确的就业能力培养目标、学校制定清晰的就业能力培养战略、学校积极发展和维护实习、实践基地等、对实习加强指导和完善管理、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教师具有相关职业的经历、提供职业信息、建议和指导选择较重要。

通过此题说明大多数人认为大学应以企业社会为导向完善课程体系,注重雇主对员工的需求。并加强职业资格认证的相关培养,企业注重专业技术的应用能力,职业资格认证是强化专业技术的应用能力不可缺少的方法之一。专业技术的应用重在实践中记忆,在使用中升华,反复循环,达到“掌握”、“理解”和“会操作”的目的。动手、动脑是获得专业技术的应用能力的唯一途径。在课程教学中,通过专业实践环节,让学生在互动中练习、提高。[1]

2.3企业情况

针对企业,笔者调查了企业所认为的就业能力构成要素与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关联度。

掌握专业知识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这是做好一件工作的前提,也是最基本的硬性条件。在30个企业工作人员中如图六所示,有22人认为专业知识对培养和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是重要的,占73.3%;有8人认为专业知识这一能力要素是极重要的,占26.7%,可见专业知识的重要性。

图六 专业知识

专业技能要素和专业知识要素不同的是,专业技能偏实践,而专业知识重理论。像深圳市金视科技电子有限公司、深圳市中诺思科技咨询有限公司、深圳市学堂科技有限公司這类高科技产业就需要专业技能水平较高的学生。如图七所示,认为专业技能要素对培养和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是重要的有13人,所占比例为43.3%;认为此要素是极重要的有17人,占比例56.7%。

图七 专业技能

沟通能力是任何一个职位都需要的一种能力,尤其是像国旅新景界这类旅游业,导游在工作时需要不断地跟游客们进行讲解和沟通,因此沟通能力显得极为重要。如图八所示,认为此能力是重要的有14人,占46.7%;16人认为沟通能力极重要,占53.3%。

图八 沟通能力

团队合作与管理能力是几乎所有企业都比较看重的,如图九所示,有9人认为这项能力是重要的,占30%;21人认为是极重要的,占70%,比重相当大,尤其对于领导者而言,只有掌握并灵活运用这个能力,才能使企业更好更快发展。

图九 团队合作与管理能力

在深圳这个以创新为特色的城市,创新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如图十所示,有4人认为创新能力是重要的,占13.3%;有26人认为是极重要的,占86.7%,创新能力是企业发展的动力,并且不分地域,不分行业。

图十 创新能力

正确应对压力,这个要素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招聘都要求的,竞争压力过大,需要员工有一定的抗压能力。此次调查的30个企业问卷中,如图十一所示,有19人认为这个要素是重要的,占63.3%;11人认为是极重要的,占36.7%。如今社会上压力重重,无论是在哪里,哪人工作岗位,都要承受各方面的压力,我们要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将压力转化为动力,不断使自己变得强大。

图十一 抗压能力

职业相关能力展示对培养和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也有一定的影响,如图十二所示有4人认为此要素的得要程度是中等,占13.3%;26人认为重要,占86.7%。虽然有少部分人认为重要程度是中等,但实际上也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对自己职业能力的表现,他人评价的标准,所以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相当需要的一种能力。

图十二 职业相关能力

3 结论和建议

3.1学生角度

从问卷上反馈情况来看,大学生自身认同就业严峻性以及高等教育的局限性。学生主要反映自身实践经验不足是导致就业能力欠缺的首要原因。经调查,学生更希望学校方面能出台更加切实的培养方案,如重视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交流等。在访谈中,我们了解到大学生普遍希望到相关企业实习,感受真实的工作环境。但因为诸多原因,往往找不到合适的实习单位。建议校企联动,通过学校搭建实习平台,确保实习的有效性。同时建议商科院校增多实习课程,加强学生们的实践能力,强化应用理念。

除去外在因素对我们就业的限制,我们更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实际生活中培养自己社交的素质能力,例如沟通能力、团队合作与管理能力、进取心、责任感等。

在学校里积极参加各类社团或是学生会、经常组织一些活动,在锻练自己沟通能力的同时,也会提高团队合作与管理能力。

进取心和责任感也是需要在实践中慢慢培养,使自己身处一个积极上进的团队环境,敢于和他人竞争、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水平,保持一颗不服输的心。做任何事都要本着负责的态度,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完成一项任务,有了责任感,才能感受到自我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3.2校方角度

大学培养的大学生应该是适合企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更注重课程的实用性。但课程设置中理论性课程占据多数,而实践性课程只有每学期期末的实训和大四的毕业实习,又往往流于形式,并未起到实际作用。这样就造成大学教学与企业需求之间存在巨大差距。

为缩小这一差距,在教学模式上,从根本上解决“老师讲,同学听”的模式,这样的模式已经根深蒂固、形成习惯,要从教师的角度开始创新、改变教学方案,积极探讨有利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教学方法和技巧。

首先,将大学生推向社会,实践内容多种多样,可以做家教、做服务生、做促销、做志愿服务,学校应给予鼓励和指导,改变做兼职会影响学习的想法。

第二,建立大学生实践能力考核机制,建立学校主导、用人单位支持、大学生参与的实践能力考核机制,按季度、学年进行考核,毕业时进行最终评定,实践能力不合格者不予畢业。[2]

第三,建立新型培养模式和教育方法。商科人才应用领域广泛,渗透力强,需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高度重视人才的社会适应性,注重应用型人才特质的培养与塑造,优化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

最后,在课程形式上,除基本的专业课程之外,增设更加专业的应用性课程,从商科类的金融公司或银行聘请专业人员为学生们讲解一些实际应用的知识,使学生提前感受工作模式,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选择就业方向。丰富教学形式如“头脑风暴”、“企业家讲坛”、“模拟演练”、社会实践研究、创新课题思考等。在传统的笔试考试基础上,实行方案设计、作品展示、实践操作、互动提问、无领导小组讨论、案例分析与总结等多元化的考试方法[1],让学生在实践与趣味中强化专业技术的应用能力和通用技术。

在课余活动中,增加校企联合,让同学们有机会亲自到企业中交流学习,感受不同的企业文化,在实习中发挥自己的特长,并找到自身的不足,收获成长。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强化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可以开设创造学课程,组织大学生参见各类创新创业类的比赛,如全国“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全国市场营销大赛,并将其作为“创新学分”活动的主要方式,在压力中,引导大学生创新创业。[2]

3.3企业角度

经过对企业调查问卷的整体分析,笔者认为,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沟通能力、团队合作与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学会如何学习的能力、开发创新解决方案的能力、正确应对压力、进取心、责任感、职业相关能力展示、职业选择和发展的相关知识,这十二个能力要素都显得非常重要,需要学校和学生共同努力,提高学生们的各项能力素质,达到企业对我们的能力要求,以促进大学生就业,缓解社会压力。■

参考文献

[1] 陈洪权.商科应用型人才素质结构模型的构建及其思考[J].武昌理工学院学报,2013(3):1-6.

[2] 崔家新,马建新.商科大学生就业力培养探究——基于对淮海工学院商学院2011届1290名毕业生的调查[J].黑龙江教育,2011(9):33-34.

作者简介:

高紫嫣(1994.1~),女,河北省井径县人,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金融1201B班本科生。

季 然(1994.5~),女,北京市西城区人,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金融1201B班本科生。

田 蒙(1991.10~),女,北京市顺义区人,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金融1201B班本科生。

江思琪(1994.11~),女广西桂林市人,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财务1302B班本科生。

任 伟(1994.9~),男,北京市朝阳区人,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经贸1302B班本科生。

作者:高紫嫣 季然 田蒙 江思琪 任伟

大学生就业分析论文 篇3:

分析大学生就业形势特点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摘要: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已成为家庭、学校和社会关注的热点,同时也直接影响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影响社会的稳定与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要做好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必须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作一个系统、全面、客观的分析。

关键词:就业形势;就业机制;择业观念;职业生涯规划

一、毕业生的数量迅猛增加与社会有效需求短期内增幅有限的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

(一)全国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结构性矛盾突出

未来20年,中国16岁以上人口将以年均550万人的规模增长,到2020年劳动年龄人口总规模将达到9.4亿人。今后几年全国城镇每年新增劳动力1000万人,另外还有1400万下岗失业人员,每年需要安排就业人员2400万人,而社会新增就业岗位约900万,每年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缺口在1300万—1400万人左右,整个社会就业形势相当严峻。而“十一五”时期,全国将有2500万以上的普通高校毕业生需要就业。

(二)社会有效需求赶不上毕业生规模增长的速度,高校毕业生供需矛盾突出

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为413万人,比2005年增加75万人,增幅达22%。据劳动保障部2005年对全国114个城市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调查,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仅占新增岗位总量的22%。人事部3月24日发布了《200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接收及2006年需求情况分析》,对全国24个省份和15个副省级城市的需求调查显示,2006年这些地区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与2005年实际接收安排的毕业生人数相比,降幅达到22%。2006年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十分严峻的形势。而这种形势,还将影响到2007届毕业生的就业。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可能突破500万人,又将迎来一个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高峰年”。

这一形势是我国经济、科技高速增长和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必然出现结果,也是造成“就业难”的主体客观原因。国内就业结构总体不平衡、中国“人世”影响、高校连续几年扩招政策、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以及市场导向型就业机制尚不成熟等都是形成当前严峻就业形势的主要原因。所以,缓解就业形势需要党和政府强有力的宏观调控,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加快劳动力市场建设、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完善就业服务。逐步形成完善的、符合中国国情的市场导向型就业机制,是我国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问题重要举措。目前,已取得显著成效。

二、毕业生的择业观念、就业期望与社会发展和需求之间存在偏差的择聘选择性矛盾显著

大学生择业观是大学生心目中衡量职业好坏、权衡职业得失的天平和尺子,直接决定毕业生的就业期望。我国在21世纪初就初步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然而,受长期计划经济和精英教育影响,部分毕业生的择业观念存在偏差,就业期望值和社会需求差距较大。一方面,县、市中小企业急需人才、西部大开发需要人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人才,一方面部分毕业生不愿去第一线、基层、西部、农村。目前这种“有人没事干,有事没人干”的错位现象相当显著。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如果大学生择业观念和就业期望仍然墨守成规,绝不符合社会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区域不平衡、城乡不平衡、行业不平衡等重大问题的人才需求。

职业生涯规划是解决毕业生择业观念、就业期望与社会发展需求矛盾的最佳措施之一,是市场为导向的择业、就业机制发展的必然产物。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步就是全面、客观地了解、定位自我,包括自身的优点和缺点、兴趣、性格等等。然后根据这些信息,寻找适合自己的相关职业,收集职业相关信息,了解从事该职业所要接触的岗位、企业文化、工作环境,以及对自身心理素质、能力等方面的要求。最终尽自身最大的努力,使自己向理想的职业方向发展,将自身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实现自我与职业的最佳结合。无论是高校还是毕业生,都应当充分认识到职业规划教育的重要性,应当积极、主动、较早地实施科学、规范的职业生涯规划。

高校职业指导部门应当围绕正确大学生就业观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形势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择业创业指导等工作,保证大学生形成以职业规划为基础的、以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的择业观念。

三、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发展缓慢与社会就业机制的快速变革之间的适应性矛盾存在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我国社会就业机制已经发生快速变革,初步形成了以市场为导向的竞争就业机制。高校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思路的转变与创新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就业理念、就业状况。面对新的就业形势。就业指导部门必须紧跟时代的要求,围绕学生的需求。帮助学生在激烈竞争中寻找机遇。但是,当前很多高校的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的发展相对滞后,不能满足学生适应当前就业机制的需要。主要体现在:第一,大学生择业观念的转变需要以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为基础,生涯的规划能引导大学的学习方向与学习重点,以及大学里社会实践的方向,直接关系到大學生竞争能力和就业期望。但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在大学并未全面开展,其职业生涯理念的传播还仅仅限于屈指可数的几个大学。更谈不上建立一支具有专业性、规范性、稳定性的就业指导工作队伍。幸运的是,目前确实存着一大批关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有识之士,他们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公益的培训。讲座等等。第二,“市场化”就业机制要求高校就业指导部门要积极拓展服务功能。就业指导部门不能继续像应对计划经济调控下的就业机制那样,仅仅局限于对学生进行就业形势的分析,保证学生对就业政策的知晓和对就业程序的了解。而必须要积极地拓展适应“市场化”就业机制的各项服务。要提供共性的服务功能,即开设就业指导课程、组织现场招聘会、开展就业指导讲座,更要提供一定的个性服务,如个别辅导、个别咨询等;还要提供一些顺应时代发展的现代化服务,如网络人才市场、网络面试、网络辅导等。只有建立规范化、人性化、现代化的服务理念,才能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质量和水平,才能真正实现“一切为了毕业生、为了一切毕业生、为了毕业生的一切”的工作宗旨。第三,竞争性的就业机制要求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重点从“提高学生就业率”向“提高学生就业力”上转变。目前,由于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要求的影响和高校自身教学改革的约束,更多的就业指导工作侧重于局部或面上的指导,很少从学生长远全面发展的角度来考虑,因而对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长效作用不甚明显,没有从根本上起到促进就业的作用。就业指导部门应当及时反映、正确分析最新就业形势,结合用人市场的需求和学生自身发展要素,建立具有前瞻性、综合性、可行性的学生就业竞争力评价系统,并以此指导高校及时进行专业设置调整、教育教学改革,指导学生确定学业发展目标,做好职业生涯的规划,要以就业为导向加强教学基本建设,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学改革。以就业为导向改革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以就业为导向开展有利于学生就业的人才培养方面的工作,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职业能力、职业素质和岗位适应能力,进而形成“全过程、全方位”的培养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教育模式,切实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就业率。

本文仅从大学生自身以及高校职能部门的角度出发,着力分析就业形势严峻的特点和解决方案。当然关于就业难的问题,不是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造成的,更不仅仅是大学生本身或高校就业指导的问题,它是一个历史性的、社会性的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的关注与支持。

作者:许小勇

上一篇:灵感与服装设计论文下一篇:存储器电路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