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指导就业论文

2022-04-18

摘要:由于大学生成为就业主体,是否到基层就业需要大学生自身的理性思考,政府只能引导不能强制。通过河南省6所高校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意向的调查分析,发现阻碍大学生基层就业的原因,提出针对性的对策与建议,以促进河南省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大学生指导就业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大学生指导就业论文 篇1:

大学生基层就业素质养成的重要性

[摘 要] 大学生基层就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经过对数据库的检索、对在校大学生和基层毕业大学生的调研,大学生基层就业素质养成的重要性凸显。這种重要性主要通过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及其大学生个人得到具体体现,这些因素最终形成合力在毕业大学生身上产生极其显著的作用,促使其在基层就业岗位上做出应有贡献,发挥出其应有的人生价值。

[关键词] 大学生;基层就业素质;养成

经过对知网等数据库的检索,对人民网等网络媒体的观察和分析,及对江西省十所高校进行的调研,对随机抽查的一百名已在基层就业的大学毕业生的学习、工作、生活等实际状况的调研,充分肯定了大学生基层就业素质养成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一 大学生基层就业素质含义及特征

(一)大学生基层就业素质含义

对于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素质研究较少,如,王东等(2012)从企业需求视角上开展研究,认为大学生就业素质主要包括专业知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协调组织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徐晓慧(2009)认为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是实现人生理想的一个重要路径,要实现理想与现实的对接,就必须从决心、潜心、恒心、正心四个维度着力夯实基层就业、基层锻炼、基层成才的奋斗过程,为理想实现进行量的积累;曾献辉等(2014)认为基层就业素质是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关键,高校如何加强素质培育、基层素质教育是其必需面对和解决的首要任务。这些论述均未对基层就业素质进行科学定义。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做好2003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指出:“基层就业是指到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基层单位,从事教育、卫生、公安、农技、扶贫和其他社会公益事业,以及到西部贫困县的乡镇一级教育、卫生、农技、扶贫等单位服务。”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支持各类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单位聘用高校毕业生。2009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要求继续实施和完善面向基层就业的专门项目,扩大项目范围,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2015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2016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各地各高校要进一步加大政策引领和服务保障,全面落实高校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和老工业基地县以下基层就业的学费补偿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政策。因此大学生基层就业素质可定义为高校毕业生在城市社区、农村乡镇基层单位、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的工作环境中,为了良好地开展工作,发挥大学生自身所应起的作用而需要的基本素质,也包括大学生基层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所必须具备的素质。

(二)大学生基层就业素质特征

1 基层性

基层性是大学生基层就业素质的最基本特征。大学生基层岗位主要处在城市社区、农村乡镇基层单位、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等工作环境中,包括大学生基层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其基层性均异常明显。这种基层性特征要求毕业大学生要有勇于从基层岗位上一点一滴做起,把基层岗位上所有事务处理到位,真正起到基层岗位应起的基层作用;以及通过基层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的打拼,逐步发展壮大自己,以更好地为基层百姓谋福利,与基层百姓共图发展。

2 艰苦性

基础岗位往往需要毕业大学生做到艰苦奋斗、吃苦耐劳,大学生基层就业素质的艰苦性特征不言而喻;大学生基层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也离不开艰苦奋斗,缺乏了艰苦奋斗精神,想有所作为那是天方夜谭。尤其在边远的穷困地区,这种艰苦性特征表现尤其强烈。只有经历了基层岗位工作中的艰苦,毕业大学生才能最终养成基层就业岗位所必须的综合素质;只有经历了基层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中最艰难的打拼,才能在以后的事业发展中顺风顺水。

3 特殊性

大学生基层就业素质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有别于其它就业岗位所具备的素质特征。城市社区、农村乡镇基层单位、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等工作环境、基层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要求毕业大学生必须具备优秀的综合素质,如,应有强烈的基层就业观念,应有很强的政治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和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等基层就业素质,这种素质上的特殊性迫使大学生在校期间及毕业后都应努力促使自身具备优秀的基层就业素质,才能更好地履行基层就业岗位职责,才能在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中取得成就。

4 创新性

创新性也是大学生基层就业素质的主要特征。基层岗位工作的开展不能总是按部就班,应有充分的灵活性和创新性,才能更好地适应基层岗位的要求;基层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更是要求毕业大学生必须拥有敢于创新的素质。基层就业岗位具有其工作上的特殊性,尤其是因为基层岗位密切与群众相联,创新性地开展工作才能更好地做好各项为民服务的工作,这就要求大学生基层就业素质必须具备创新性特征。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千千万万的创新性人才,尤其基层就业关乎到国计民生,如果每一个有志于从事基层工作的毕业大学生在工作中具有很强的创新性,必然更有助于推进我国全面建设小康和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5 信息化

现代社会是信息化社会。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世界已经步入数字化时代,各行各业的数字化趋势明显。大学生如想在基层就业岗位上有所作为,必须顺应信息化发展的进程,这就要求大学生基层就业素质必须具备信息化特征。在基层就业岗位各项工作的开展中,毕业大学生应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对基层工作进行梳理、分化、设计、实施、统计、分析和总结,离开信息化手段,停留在传统的事务处理方式方法上,势必会影响到基层工作开展的进程和实效;缺乏信息化技术的支撑,大学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的成效也就会大打折扣。

二 大学生基层就业素质养成重要性的主要体现

(一)国家层面

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大学生响应号召去基层就业,大学生必须注重基层就业素质的养成和提高,以真正承担起社会主义事业主力军的重要责任。在就业观念上,一必须以国家大局为重,二同时考虑自己个人兴趣爱好及就业意向,两者相结合才是最佳选择。如以“助学代偿”政策为例,针对于鼓励毕业大学生去中西部的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现状,国家实行了“助学代偿”政策。通过对江西省十所高校在校大学生的调研及对在基层就业的毕业大学生的调研,能够响应“助学代偿”政策,并坚持工作到服务年限的不多,且过了服务年限仍能继续留在艰苦边远地区的更少;这些毕业大学生家人中支持其响应国家政策的很少,非常赞成仅占4.67%。在“在您看来,国家鼓励大学生下基层最主要的目的是”问项上,很少有大学生选择的是让大学生扎根基层,为基层输送人才,仅占41.21%,或选择的是影响基层的观念,带动基层的发展,占19.27%;在“如您选择到基层就业,那您受哪个因素影响大?”问项上,很少有大学生选择的是响应国家号召,支持农村建设,仅占8.04%;在“哪些优惠政策会让您产生去农村工作的倾向”问项上,大学生选择完善农村的产业结构,有更多的职业选择这项的比例也只有63.65%。这些问项的调研表明很少有大学生吃透国家在鼓励大学生基层就业上的政策和深意,国家在宣传推广上应加大力度,使大学生对基层就业理解更深更透,才有助于提高大学生自主选择基层就业的意识,同时,使大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提高自身基层就业素质的重要意义。

(二)社会层面

在“如您选择到基层就业,那您受哪个因素影响大?”问项上,学生选择就业压力导致城市求职难这项占据了26.91%;在“如在大城市一直找不到就业机会,您会选择到基层就业吗?”问项上,有28.3%的学生选择是不确定;在“您愿意自主创业吗?”问项上,只有10.03%的学生选择的是非常愿意;在“您认为自主创业最需要的是”问项上,48.36%的学生选择的是资金;在“您有出国深造的打算吗?”问项上,20.75%的学生选择的是有。这几个问项调研结果说明社会在鼓励大学生基层就业上的力度不够,在将大学生和基层就业单位联系上做得也很不够,这也很不利于大学生基层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不少学生为了更好地就业,不得不选择去国外学习深造。社会实践是非常有利于在校大学生了解基层就业现状并树立起正确的基层就业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社会应尽可能给大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尤其属于基层就业岗位的城市社区、农村乡镇基层单位、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等部门或机构,应多提供大学生实地锻炼的机会,丰富大学生社会实践形式,从而引导在校大学生趁早培养起去基层就业的意识及其所需素养。如果社会充分认识到大学生基层就业素质养成的重要性,并勇于承担其培养大学生基层就业素质的责任,将极大地促进大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从而使大学生在学生时代就能清晰认识到基层就业的实际状况,科学地分析判断是否选择基层就业,及选择了基层就业如何在平凡而又艰苦的基层岗位或领域中实现自身价值。

(三)学校层面

在“您对大学生基层就业了解吗?”问项上,选择很了解的仅占2.48%,选择了解的也只有12.31%;在“您认为在就业时,什么最重要?”问项上,选择个人能力的比例很高,占81.13%;在“您认为您所学专业前景如何?”问项上,选择很有前途的仅有8.04%,选择较有前途的也只有25.72%;在“您认为您自己专业技能如何?”问项上,选择很强的仅有2.88%,选择强的也只有17.18%;在“您愿意放弃自己专业就业吗?”问项上,有近50%的学生都表示愿意;在“如您选择到基层就业,那您受哪个因素影响大?”问项上,选择的是受家里或学校的引导的影响很少,仅占7.75%;在“您认为大学生在基层扎根哪项素质最重要?”问项上,选择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的占比最高。从这些问项结果可以看出,学校在宣传大学生基层就业上力度也不够,正面宣传教育有待加强,学校与基层就业单位的联系更需加强。大众化教育的今天,毕业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目前,毕业大学生就业压力正不断增大,而农林院校大学生就业困难尤为突出,农林院校作为为基层建设输送人才的重要机构,其大学生毕业后实际服务于基层的却非常少,这就会导致基层工作岗位人才匮乏和毕业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大的双重矛盾出现。江西农业大学就是一所农林院校,调研充分体现出农林院校应加强农林专业大学生的培养力度,对于农林院校开设的其它专业,也应一定程度增大农林相关专业的开设幅度,使其毕业后能具备胜任基层就业的能力和水平。同时,加强基层就业单位与农林院校的联系,在日常教学和实践中充实基层就业素质培育内容,使大学生一毕业就能迅速适应基层单位工作的要求。农林院校的大学生更应具备不怕吃苦不怕去边远地区的品质,才能更好地为艰苦地区的人民指导生产,提供创新性的发展思路和谋略,为当地百姓谋求共同富裕做出贡献,特别是学习农学、园林、动物、食品等方面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其在基层就业岗位上拥有的发展机会更多,也更容易做出成就。

(四)家庭层面

在“您家人会赞成您到基层岗位就业吗?”问题调研上,赞成的比例不到50%;在“如您选择到基层就业,那您受哪个因素影响大?”问项上,家里或学校的引导的比例很低,只有7.75%。从这些问项统计结果看,证实在鼓励大学生选择基层就业上,家人反对的声浪很高,直接影响到大学生是否会选择基层就业。可见,在大学生养成基层就业素质上,家庭的影响很大。其实,在国家利益面前,家庭利益属于其次,家人尤其父母应多鼓励大学生子女去基层就业锻炼本领。毕竟,只有国家发展了,家庭才能取得实质意义上的发展。在面对大学生子女基层就业意愿选择上,如何处理好国家利益和家庭利益,每一个家庭都应做出科学而明智的选择。

(五)个人层面

在“您认为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如何?”问项上,选择很好的只有3.57%,选择较好的也只有11.72%;在“您对大学生基层就业了解吗?”问项上,选择了解的不到15%;在“如您选择到基层就业,那您受哪个因素影响大?”问项上,选择就业压力导致城市求职难的占比排第二;在“哪些优惠政策会让您产生去农村工作的倾向”问项上,选择降低公务员考试录用门槛的占比达42.2%;在“如您在基层岗位工作后,您有什么打算?”问项上,选择踏实工作的占比不到30%;在“您认为大学生在基层扎根哪项素质最重要?”问项上,占比排前三的分别是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思想道德素质和就业观念。从这些问项结果来看,大部分大学生对基层就业不甚了解,对于会因为何种原因去基层就业也不甚清楚,去基层就业岗位工作后,对如何施展自身才华,如何发挥自身应起的作用也不甚明白,这些对于推进我国大学生基层就业步伐是不利的。大学生个人方面,只有不断对基层就业素质注重养成,才能在今后的基层岗位上游刃有余,更好地灵活开展工作,更好地与同事相处,更好地与当地百姓相处,碰到逆境才不会气馁。大学生基层就业素质的养成,不仅仅在基层就业工作过程中有其积极的指导意义,且对大学生一生为人处事也是非常有价值的,人这辈子一旦拥有了这些素质,为人做事就能做到通达,于己、于家、于学校、于社会、于国家都是只有利而无害的。

综上所述,大学生基层就业素质养成极其重要,没有基层就业的综合素质,就无法开展好基层工作,就无法通过基层工作实践实现其青春梦想和抱负,就無法在基层岗位上发挥其应有的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王东,胡睿,魏媛.企业需求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素质 研究[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2(4).

[2]徐晓慧.理想与现实的对接——简析大学生就业基层 必备的“四心”[J].新西部(下半月),2009(18).

[3]曾献辉,罗斌,龚利明.师范类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素 质研究——以赣南师范学院为例[J].湖北函授大学学 报,2014(6).

[4]陈小志.大学生基层就业素质研究——基于江西南昌 五所高校的调查[D].江西农业大学,2012.

[5]金绍荣,田再悦.“基层就业国家代偿”政策的影响因素 探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3(2).

[6]肖胜春,赖婧.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社会实践模式的构 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8).

[7]李慧静,赵建光,王乙,等.农林高校大学生面向基层就 业的现状及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13(8).

作者:陈小志 鹿光耀 王桂兰 高国金

大学生指导就业论文 篇2:

河南省大学毕业生基层就业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摘 要:由于大学生成为就业主体,是否到基层就业需要大学生自身的理性思考,政府只能引导不能强制。通过河南省6所高校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意向的调查分析,发现阻碍大学生基层就业的原因,提出针对性的对策与建议,以促进河南省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

关键词:河南省基层;就业现状;问题与对策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一种社会共识。2012年河南省高校毕业生将突破50万人,普通中专毕业生将继续保持在20万左右,加上外省入豫求职及往年暂缓就业的毕业生,将有超过80万毕业生在河南求职,人数再创新高,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1]。毕业生顺利就业与否,关系着毕业生对社会的认知和对人生的态度,影响着社会对高等教育的认同程度,也影响着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持续推进。

一、大学生基层就业的意义

大学生基层就业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我国新世纪人才战略的重大转变。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他们的就业是一个涉及国家全局的重大问题,不仅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而且直接影响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2]。积极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扩大就业范围,拓宽就业渠道;有利于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大学生青年人才的健康成长;有利于促进城乡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

二、大学生基层就业的现状

基层就业就是到城乡基层就业。一般来讲,“基层”既包括广大农村,也包括城市街道社区;既涵盖县级以下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也包括社会团体、非公有制组织和中小企业;既包括自主创业、自谋职业,也包括艰苦行业和艰苦岗位[3]。然而,目前河南省大学生基层就业现状还有待改善,存在着很多问题。表现在:

(一)政府对基层的投入不够

长期以来,政府对大城市的投入力度远高于基层,河南省也不例外,基层投入严重不足,导致基层人文环境差、文化生活单调,对大学生人才缺乏吸引力,落后的思想观念和滞后的政策导向也严重挫伤了大学生去基层就业的积极性。目前,引导和鼓励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主要是以政府吸纳的方式,大学生到村里工作,往往只是为乡镇各部门补充人力,没有真正起到基层锻炼的作用,影响大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虽然各地基层政府出台了许多吸引大学生的优惠政策,但是,缺乏如何留住以及如何培养锻炼大学生能力的相关政策。

(二)高校作用发挥不够

调查中有高达84.3%的大学生表示学校对基层就业政策宣传不重视或很少宣传。对引导和鼓励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的优惠政策不太了解,对基层的认识停留在道听途说,或想象认知,仅有15.7%的学生认为学校经常进行就业宣传教育。

在推进大学生就业工作的过程中,一些高校的作用发挥不够。比如,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基层就业的宣传等方面还存在着不足。调研中,我们了解到,一些学校虽然开设了就业指导课,但往往是流于形式。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素质需进一步提高。

(三)基层就业受到家庭的干扰

从问卷当中可以得出,父母对孩子的基层就业还是存在一定影响的,13.9%的大学生认为父母的期望对自己是否到基层就业的影响很大,61.5%的大学生认为父母期望对其有一定的影响,只有不到24.5%的大学生认为父母的期望对其基层就业一般没有影响。由此可见,父母的价值期望对于大学生选择基层就业的意向方面有非常重要的影响,75%的大学生都会首先考虑父母的看法。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家庭的期望和决策有些时候甚至代表了个人的意愿,因此社会对于家庭的宣传教育工作也是将来提高基层就业意向的一个重要方面。

(四)基层现实状况影响着基层就业

基层由于经济水平低,一些困难的农村和西部地区还在温饱线上挣扎,所以,基层往往对文化、娱乐活动设施的投资有限,文艺娱乐活动少之又少。这种单调的基层文化生活,影响大学生对自身素质的继续投资,甚至降低了继续投资的收益,成为影响大学生选择基层就业的阻碍因素。在对不去基层就业原因的一项调查中,不愿意去基层就业的49人中,有47人选择基层条件艰苦、发展空间小或基层就业丢人。从这一项数据不难看出,基层状况和就业观念深刻影响着基层就业的有效推进。

(五)大学毕业生自身因素影响基层就业

1.缺乏对客观现实的清醒认识,且就业观念落后。调查显示仅有少部分大学生表示对就业形势很了解,仅1.4%的被调查者对基层就业政策很了解。 封建传统“学而优则仕”和“铁饭碗”的观念根深蒂固。在此次针对大学毕业生基层就业单位性质的一项调查中,880名学生中,有557人选择政府机关、国有企业或事业单位,仅52人选择民营企业,分别占被调查对象总数的63.3%、5.9%。可以看出“公家”单位有更强的吸引力,私营、民营企业或单位受冷落。这说明大学生很顾及工作的稳定性和社会地位,一劳永逸。这些观念不发生改变势必影响大学生基层就业。

2.对自己的期望值偏高。在对大学毕业生基层就业的意向调查中,在对州大学97名学生的调查中,有11名学生明确表示不考虑去基层就业,占被调查对象总数的11.3%,在对郑州轻工业学院97名学生的调查中,有7名同学明确表示不会考虑去基层就业,占被调查对象总数的7.2%,在对郑州科技学院180名学生的调查中,有10名同学明确表示不会考虑去基层就业,占被调查对象总数的3.9%。这一结果可以看出,办学层次越高的大学,学生就业期望值越高。

3.在乎专业对口。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在乎专业对口,总认为自己将来所从事的工作一定要与大学所学的专业相同或相近,否则的话几年的大学学习等于白费。然而,在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专业对口工作较少,即便有,竞争也是异常激烈。

三、完善河南省大学生基层就业的建议与对策

(一)完善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基层就业的优惠政策

首先,河南省政府在制定大学生基层就业的政策时,要深入调研,只有来源于实证调研的政策才能符合大学生就业的需求,同时,要充分考虑细化政策,杜绝别有用心的人钻政策的漏洞谋取私利[4]的现象。其次,进一步营造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良好政策环境,让大学生去基层就业享有实实在在的政策优惠,比如,学费代偿、公务员优先招录、研究生入学优势、就业所在地的福利和保障。为吸收更多大学生到基层单位,政府可以采取税收减免、贷款优惠、项目政策扶持等积极手段激励基层组织改善自身条件吸纳更多的大学毕业生。通过这些诸如此类的手段营造良好的基层就业环境。最后,要建立大学生基层就业稳定的长效机制。户籍管理部门应考虑进行户籍管理方面的改革,最大程度地避免因户籍限制影响大学生就业市场的自由流动,更要破除地方保护主义,使大学生能够公平地去竞争。同时,在医疗、住房、子女教育方面为基层就业的大学生提供保障,消除大学生基层就业“下得去出不来”的后顾之忧,增强其归属感,从而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基层工作中。

(二)加强宣传教育工作

高校和政府就业部门应加强对大学生就业形势教育,使大学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调整好心态,充分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同时,高校要充分利用“大学生思想政治课”、 “形势与政策”、“就业指导课”等向大学生宣传政府在引导和鼓励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各种优惠政策。

首先,政府可以把基层优势转化为对大学生基层就业的现实吸引力。一方面,政府等相关部门在制定大学生基层就业的政策时,要充分结合基层的有利因素,找到政策的“附着点”,使政策的执行具有现实基础,增强可操作性;另一方面,在引导和鼓励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工作中,要尽量避免“服务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等大而空的说教,要紧扣基层的有利因素,把去基层就业和大学生个人发展结合起来,使其更加理性地认识到基层就业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其次,要充分发挥高校作为大学生培养基地的独特引导作用。第一,高校就业主管部门,要多渠道地搜集招聘信息和岗位需求信息。让大学生明白不同岗位的职责及从事某项工作对从业者素质的要求,使他们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通过各种职业测试软件,帮助大学生了解自己的就业能力,并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注重培养大学生通用能力,比如,理解、表达、沟通的能力,树立自信,参与竞争。第二,高校通过校企合作等形式与基层单位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为大学生基层见习提供基地,为大学生提供认识基层、了解基层,熟悉基层的机会,让大学生亲身体会基层对人才的需求,真实感受在基层事业发展的广阔空间[5]。同时,通过基层实践活动的开展,使大学生学有所用,缩短到基层就业的适应期,提高大学生服务于基层的能力。第三,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开设专业,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不能为了经济效益,为了抢生源,而开设所谓的热门专业。高校在人才培养上应该打破以往仅为大城市、大公司培养人才的模式,调整一部分专业,来满足基层就业所需的能力条件与素质结构。高校也可以尝试与基层单位签订定向培养协议,按照基层所需技能来培养大学生。

(三)改善基层就业环境,充分开发基层就业岗位

“要想富先修路”。想要吸引更多大学生到基层就业,道路交通和通信网络的覆盖扩建必须加大力度, 营造出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既能吸引更多的投资者致力于基层交通和通信业的发展,也为大学生到基层就业提供简便、快捷、廉价的沟通交流平台。同时,以基层中小学和职业院校为平台,组织各类文体活动,营造出浓厚的文化氛围,并邀请基层就业的大学生参与。扩容和开放图书馆,为基层就业的大学生提供一个继续学习和愉快生活的环境。鼓励基层就业的大学生多与基层居民交流,增进相互之间的情谊,加深大学生对基层的了解,同时,通过大学生的言谈举止,潜移默化地影响基层居民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建立良性的沟通平台。

(四)大学生自身应转变就业观念,关注基层就业能力的提高

大学生应当借助目前发达的网络资源和庞大的网络信息,熟悉目前就业市场的供需矛盾,认清现实,及时转变就业观念,形成现实、合理的就业期望,认识到基层就业是可行的、必要的。高校应当加快教育机制的改革,建立起专业的师资队伍,开设更多有关大学生就业能力及国家政策法规介绍等方面的专业课程,增加课程的学分比重,引起学校和家庭的重视,从而增强大学生的实际工作和社会适应能力。同时,完善大学生基层见习制度,通过社会实践、项目调研和就业实习等方式,为大学生提供了解基层熟悉基层的机会。最后,大学生应当积极主动地寻找机会下基层,增加对基层文化生活的了解,积累相关的工作经验,从而大大缩短从学生到基层就业工作者“角色转换”的适应期。

参考文献:

[1]河南省教育厅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王艳玲在2012年毕业生就业工作启动仪式的讲话[EB/OL].人民网,(2011-11-19).

[2]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的讲话[EB/OL].中国教育新闻网,(2011-

11-21).

[3]蔡群高,王英姿.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策略[J].教育与职业,2007(2):29-31.

[4]曾湘泉.劳动经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349.

[5]张远秀.现行社会继替规则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真正原因[J].经济问题探索,2007(1):105-109.

作者:易善芝 张华

大学生指导就业论文 篇3:

影响高职院校女大学生就业成功的心理素质分析

摘 要:随着大学生社会就业压力和竞争的加大,特别是对在就业中处于相对劣势地位的高职院校女大学生而言,良好的就业心理素质是影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适应性和成功性的关键因素,文章通过调查问卷、访谈等形式,探讨影响高职院校女大学生就业成功的心理素质,以期为高职院校女大学生的培养和就业提供一定的依据和参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 女大学生 就业心理素质

大學生就业心理素质是指大学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在认知、情绪情感、意志、性格、自我意识、价值观及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等方面的综合素养,是在谋求职业过程中所产生的动机与需求,思考与决策,社会竞争适应力,意志等方面的心理品质,是在就业环境的熏陶下,个体经过不断的修养、逐步内化出的一种心理结果。

良好的就业心理素质是影响毕业生就业适应性和成功性的关键因素,特别是对在就业中处于相对劣势地位的高职院校女大学生而言,其更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健康良好的就业心理素质才能促进女毕业生正确择业,主动适应,谋求发展;而不健全的就业心理素质,则会影响她们的择业、就业和发展。大量的调查数据表明,由于高职院校女大学生学历不高、动手能力不强和就业过程中性别歧视的存在,容易出现诸如焦虑、恐惧、心理承受能力差、意志力薄弱、情绪不稳定、意气用事、感情脆弱、缺乏应有的竞争能力和应变能力等不健全的就业心理素质。因此,针对以上状况,加强对高职院校毕业女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素质培养和就业指导工作,提高其就业心理素质,实现自我完善,使女大学生在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中,把握机遇,展现自我,提升就业能力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国内自20世纪80年代提出素质教育后带动了心理素质的研究,至今已有30年左右的历史。虽然以中学生、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研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而专门针对就业心理素质的研究则较少,特别是集中于对高职院校女大学生这特殊群体的就业心理素质的专门探讨则更少。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女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概念和结构的理论探讨方面,尚无专门针对女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影响因素所进行的实证研究。

目前,国内外众多专家和研究机构对影响大学生就业成功的因素进行了探讨和研究。研究主要是从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素质中的就业能力进行探讨。大学生就业能力是指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必备的除岗位所要求的特殊的专业技能以外的典型的心理行为特征,它是大学生获取和胜任相关工作的心理行为条件,是影响大学生能够成功就业的最直接、最基本的因素。就业能力与职业相关,是大学生能否获取工作和完成工作任务的衡量标准,它不同于技术能力,它在本质上是一种潜在特质,不是指具体的工作特征,它不随着行业类型、工作层次和企业规模的改变而改变。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没有专门针对女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结构研究。

Fugate(2003)研究表明就业能力对于大学生成功的适应工作环境并作出有利于组织的工作行为有着重要影响,并且失业的可能性较小。李颖(2005)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显著的影响就业质量,就业能力低的学生,其就业质量低于就业能力高的学生,具有较强就业能力的学生,有较高的工资,工作环境相对舒适、安全,所选工作比较符合自己的兴趣。国外有多项研究探讨了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美国培训与开发协会ASTD(1990)认为大学生成功就业需要具备5类能力,具体分为16项技能:基本胜任能力,具体包括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与计算能力;适应能力,具体包括创造性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群体共事能力,包括团队工作能力、人际技能与协调能力;影响力,具体包括分享领导能力与理解组织文化能力;沟通能力,具体包括说和听的能力。美国培训与开发协会ASTD(1990)认为大学生成功就业需要具备5类能力,具体分为16项技能:基本胜任能力,具体包括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与计算能力;适应能力,具体包括创造性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群体共事能力,包括团队工作能力、人际技能与协调能力;影响力,具体包括分享领导能力与理解组织文化能力;沟通能力,具体包括说和听的能力。王大超等人(2008)通过行为事件访谈,总结出大学生成功就业所需的能力,前15项能力依次是:自信、主动性、面试技能、富有主见、寻求支持、专业技能、人格特征、口头表达、专业知识、信息收集处理、社交导向、坚韧性、正直诚信、主动学习、问题敏感性。郑学宝,孙健敏(2005)针对目前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参考国内外有关就业能力的研究成果,指出大学生成功就业需具备5个方面的能力,其中,知识包含政治理论、政策法规、法律常识、现代科技常识、人文科学与哲学常识以及专业知识;而技能包含语言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科学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人际协调能力、计划能力、学习力、执行力、创新能力、反省力、专业技能;品质包含思想政治、道德品质;个性包含个性特征、工作作风、气质风度和生活作风;身心包含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综上所述,就业能力对大学生顺利就业与择业有着重要意义。

二、影响高职院校女大学生就业心理因素分析

(一)基本研究程序

1.确定高职院校女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的构成因素。通过对已有关于就业心理素质的文献资料进行文献编码,同时采用开放式问卷调查部分心理教师、毕业生工作负责人和研究生,初步假定高职院校女大学生职业心理素质成分,然后编制成高职院校女大学生职业心理素质成分调查表,对广东省心理学专家、高校辅导员、负责毕业生工作者、高职学生和企业人士进行调查。通过因子分析的方法探索出高职院校女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构成因素。

2.编制“高职院校女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自评量表”。以高职院校女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构成因素的研究结果为基础,根据专家意见和初试结果对题目进行修订,最后确定50个题目作为预试问卷条目,编制“高职院校女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自评量表”,编制量表过程分为预测研究和正式研究两部分。在预测研究中,随机抽取广东不同高职院校600名女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经过对预测研究结果的统计分析,对预测量表的部分题目进行删除、修改和增补,编制出新的测试问卷,进行正式研究。正式研究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通过对正式研究结果的统计与分析,删除部分题目,组成最终的正式量表。最后采用因子分析和相关分析等统计手段,对正式量表的测量学特性(信度)进行考察,以进一步衡量自编量表的实用性。

3.调查高职院校女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现状。采用“高职院校女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自评量表”对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番禺职业技术学院等即将毕业的高职院校女大学生进行调查,发放问卷550份,回收有效问卷504份,有效回收率为91.6%。采用描述性统计、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等统计方法对影响女大学生就业成功的心理素质状况进行分析。

(二)结果分析

1.通过对测试结果的项目鉴别指数分析的结果表明,所有50个题目的t值都值都达到了显著性水平(P<0.001),这表示50个项目具有鉴别对其所测量的心理特征的良好能力,能够区分出在这些特征上有差别的不同被试的反应。

2.通过相关性检验,根据Kaiser提出的因素分析的适合性准则:KMO系数在0.80以上,Bartlett球形检验的显著性小于0.01,样本数据很适合进行因素分析。对照该标准,KMO抽样适当性和Bartlett球形检验结果表明(见表1),样本数据非常适合进行因素分析。

3.测试结果的探索性因素分析。我们根据有关文献资料和各因子所包含的项目,通过专家小组讨论分别对六个因素做了如下命名:

第一个因素包含7个题目,具体包含的内容有“灵活性”、“迁移能力”、“未来规划”、“角色转变”、“主动性”、“自觉学习”、“表达准确”7项。这7项内容都与适应就业环境有关,因此命名为“就业适应素质”。

第二个因素包含4个题目,具体包含的内容有“礼仪”、“大局观”、“同理心”、“完美倾向”4项,这些都与在职业中取得优秀绩效的优秀品质有关,因此命名为“职业品质”。

第三个因素包含4个题目,具体包含的内容有“人际拓展”、“人际建立”、“人际交流”、“人际维持”4项,这些都与职场中的人际关系有关,因此命名为“就业人际素质”。

第四个因素包含4个题目,具体包含的内容有“勤奋”、“及时性”、“踏实”、“虚心”。这些都是在职场中必须具备的优秀工作态度,因此命名为“就业态度”。

第五个因素包含3个题目,具体包含的内容有“重视细节”、“察言观色”、“条理性”3项。这些基本都与细节的处理有关,因此命名为“就业细节处理能力”。

第六个因素包含3个题目,具体包含的内容有“合作”、“执行力”、“乐观”3项。这些都是工作中提升自己的表现所具备的素质,因此命名为“就业提升素质”。

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表明方差累积贡献率为52.332%,我们认为,高职院校女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素质由就业适应素质、就业品质、就业人际素质、就业态度、就业细节处理能力和就业提升素质六个维度组成。

三、影响高职院校女大学生就业心理因素结果讨论

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表明,高职院校女大学生的就业素质包括就业适应、就业提升、就业人际、就业态度、就业细节处理、就业品质6个维度组成,包含25项具体的就业心理素质。6个维度对高职院校女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的方差累计解释率为52.332%,其中,就业适应的方差解释率为11.264%,是影响高职院校女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最为重要的因素。

就业适应素质是高职院校女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的第一要素,包括灵活性、迁移能力、未来规划、角色转变、自觉学习等素质。就业适应是本研究得到的一个颇具有大学生特色的就业心理素质,这在其他研究中的心理素质并不多见。此项素质是与女大学生群体紧密相关的,高职院校女大学生群体在就业之时面临着巨大的角色转变,如果在学生与工作者这两个角色间不能处理好,那么很容易会出现一系列的适应不良问题。因此,高职院校女大学生在面临就业时需要练就的一项重要技能就是适应能力,只要适应了工作环境才可能开展其他工作,这有利于心理的和谐健康发展。

就业品质也是高职院校女大学生重要的心理素质,包括礼仪、同理心、大局观和完美倾向。为了在新的工作环境中表现良好,必须具备一些良好的心理品质,其中基本的礼节必不可少,较高的同理心有利于准确的把握上司和同事的心理以做出符合他们期望和需求的事情。另外,大局观和完美倾向可以督促女大学生把工作做到符合工作要求,有利于取得优秀绩效。

就业人际素质包括人际拓展、人际建立、人际交流和人际维持。初入职场环境,高职院校女大学生比男大学生有更强烈的情感归属需求。她们渴望快速的融入整个人际关(下转第149页)(上接第147页)系网络以减少自己的孤立感。多项研究表明,人际关系不良会对女大学生的工作带来不利影响,导致高职院校女大学生的离职意愿提高,因此,人际建立、人际交流等素质是高职院校女大学生在职场中重要的心理素质。

就业态度包括勤奋、及时性、踏实和虚心。“态度决定一切”,为了在新的工作中表现优异,高职院校女大学生必须具有良好的工作态度。工作勤奋、踏实是取得优秀绩效的必备条件,工作任务及时完成体现了良好的敬业精神。初入工作,很多知识和技能需要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虚心是一项重要的素质。

就业细节处理包括重视细节、察言观色和条理性。有一句名言叫做“细节决定成败”,在新的工作环境中,许多细节问题处理不好会影响工作绩效,因此在工作过程中要重视细节问题的处理。为了不得罪上司和同事,察言观色的也是一项重要的技能。初次步入职场,高职院校女大学生会面临的很多的工作要处理,这时候工作的条理性是很重要的,它可以保证女大学生在工作中游刃有余,而不会产生混乱情况。

就业提升素质包括合作、执行力和乐观,此项心理素质与就业能力的提升有关,现在的工作环境要求员工具有合作精神,此外,工作的快节奏带来的高度紧张与压力感需要新员工尤其是女性员工具有乐观的精神。执行力对于高职院校女大学生来说是一项重要的提升素质,目前女性新员工在职场中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眼高手低”,缺乏执行力,而执行力强的女性新员工更容易取得优秀绩效,更容易赢得上司信任和重视。

【基金项目:本文是广东省高职教育研究会2010年课题“影响高职院校女大学生就业成功的心理素质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GDGZ10047:)】

参考文献:

1.李颖,刘善仕,翁赛珠.大学生就业能力对就业质量的影响[J].高教探索,2005(2)

2.Fugate, Mel. Blake E.Ashforth. Employability:The Construct,Its Dimensions, and Applications[A].Academy of Management best conference paper ,2003

3.李颖,刘善仕,翁赛珠.大学生就业能力对就业质量的影响[J].高教探索,2005(2)

4.陳非,赵西萍.大学生就业能力及胜任特征模型初探[J].中国人才,2009(5)

5.王大超,王芳,王欣丽等.大学生成功求职胜任特征模型初步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8(2)

6.郑学宝,孙健敏.大学生能力素质模型建立的思路与方法[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

(作者单位: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广州 511450)

(责编:贾伟)

作者:李绍明

上一篇:乡村休闲游分析论文下一篇:营改增铁路工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