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安全论文

2022-05-13

第一篇:大学生就业安全论文

促就业,保民生,切实维护社会安全稳定

2008年,内蒙古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各项社会事业处于积极良好的发展态势。2009年,在全球金融危机进一步加剧的形势下,就业、民生、稳定已经成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面对新形势、新问题,我们必须积极面对,化挑战为机遇,从而确保我区经济社会的稳定健康发展。

一、2008年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八件实事”“十项民生工作”全部兑现。“八件实事”全面完成,2008年,全区共落实资金98.54亿元,使1000多万群众受益。“八件实事”中,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面启动、提高农村牧区新型合作医疗补助标准、提高教育补助水平3件实事完成了年初计划,提高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扩大农村牧区最低生活保障范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改善城镇低保住房困难家庭居住条件和解决农牧民饮水安全问题等5件实事超额完成年初既定目标。“十项民生工程”成效显著,据初步统计,“十项民生工作”累计完成投资140多亿元,受益人口达1100多万人。

就业再就业形势基本稳定。2008年,全区城镇新增就业人数23.8万人,完成年度计划的119%。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4.38万人,其中安置“就业困难对象”再就业5.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与上年比略有下降。同时,积极推动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转移,通过就地转移和跨区劳务输出,全区农村牧区转移就业者226万人,超额完成计划任务。转移农民工技能培训15.25万人,完成计划的127%。

居民收入水平稳步提高。由于2008年全区粮食生产获得大丰收,农牧业补贴较大幅度增加,以及调高了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社会救济金等有利因素,使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得到大幅增加,有效促进了我区城乡居民收入的提高,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4480元和4650元,均实际增长11%。

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水平不断增强。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在巩固原有基础上稳步提高,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去年的每月172元提高到197元,覆盖82.4万城镇居民。农村牧区最低生活保障范围从90.4万人扩大到113.44万人,比上年同期增加23.04万人,全年平均补助水平农区达到678元、牧区740元、“三少”民族地区840元,比年初计划分别高出240元,低收入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发放标准达到1073元,比上年提高105元。

社会形势总体稳定。在社会治安方面,通过开展“两个排查”活动,依法严厉打击和严密防范杀人、绑架、爆炸等严重暴力犯罪和盗窃、抢夺、抢劫等侵财性违法犯罪,维护了广大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生产生活秩序,净化了社会环境。社会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信访形势总体稳定,信访秩序良好,未出现国家级集体访、重点地区集体访和群体性事件。在安全生产方面,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对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行业的安全监督力度,严格执行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切实降低各类生产事故。2008年安全生产工作呈现出了事故总量、重特大事故、重点行业和领域事故“四下降”的局面,特别是经过出重拳关闭小煤矿,整合煤炭资源,不断提高煤矿装备水平,煤矿安全生产水平走在全国前列。

二、新形势下社会发展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

总的来看2008年我区社会发展形势较好。但也应看到,由于历史欠账和金融危机不断加剧的影响,我区社会发展领域已有的一些问题存在着恶化的隐患,同时还出现了许多影响社会安全稳定的新问题。

(一)就业压力急剧增加

就业难度加大,有限的就业岗位与庞大的就业需求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一是企业失业及隐性失业人数不断增加。随着经济危机对我区影响的逐步显现,自去年10月份以来,我区部分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以及资源能源型企业,出现了关闭、停产或者半停产的情况,造成部分人员失业。有些企业虽然没有和职工解除劳动关系,但职工却是在放长假、等订单,或者生产自救,或领取半数工资歇业在家,处于隐性失业。截至今年1月底,全区3638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985户企业受金融危机涉及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有1.98万人与企业解除了劳动关系,企业内部隐性失业人数达9.15万人。二是农民工就业机会减少。随着经济危机影响的逐步加深,企业用工需求下降,农村牧区富余劳动力向区内外转移将受到极大影响,2008年我区外出务工人员220多万人,其中有113.6万人是在区外打工,截至目前,全区受金融危机影响返乡的农民工大约为22万人,农民工外出务工的就业空间大大缩小,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剧。三是高校毕业生整体就业形势将更加严峻。2009年全区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78700人,比去年增加了2936人,加上2008年未就业的18896人以及其他年份未就业的毕业生,超过10万毕业生需要解决就业问题,大学生就业的压力十分巨大。

(二)居民增收受多种因素制约

受金融危机影响,下岗失业人员逐步增多,外出务工难度加大,居民收入增幅有所回落,2008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比上年降低了3.6个和2.2个百分点。2009年,在经济环境、自然条件、市场变化以及就业能力等多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下,我区农牧民增收渠道不多,增长幅度有限。经营性收入方面,由于受气候条件的不确定性和粮食、肉类、奶类等农畜产品价格面临巨大的下行压力等因素,农牧民来源于经营性的收入不够稳定,且增长乏力。工资性收入方面,受整体经济形势的影响,农牧民转移就业的难度会进一步加大,外出务工人数将会有所减少,外出务工人员的工资也将呈下降的趋势,农牧民来源于工资性的收入会明显降低。

(三)社会保障有待加强

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区的影响在逐步加深,居民就业收入出现较大动荡,居民对社会保障的需求会更加强烈,需要政府提供标准更高、范围更广、覆盖人群更多的各类社会保障。目前我区社会保险覆盖面仍然较小,大量非公有制企业、灵活就业人员、进城务工农牧民以及城镇居民未被纳入保障范围。同时,社会保险统筹层次较低,筹资能力和保障能力较弱。农村牧区社会保障制度仍显滞后,与统筹城乡发展不相适应,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发展严重失衡,农村牧区养老、医疗保障严重滞后,传统的以家庭为单位的保障模式,难以承担日益加重的养老负担和医疗风险。

(四)社会治安不容忽视

2008年末,随着春节的临近、农民工返乡高潮的到来和经济危机导致的工人失业等因素的多重作用,我区社会治安稳定局面有所下降。2008年1月至12月,我区共立各类刑事案件8.13万起,比上年增加了2.06万起,增长33.8%,破获各类刑事案件6.49万起,增加1.11万起,比上年增长了20.6%,社会治安情况令人堪忧。

三、促就业、保民生。切实维护社会安全稳定

2009年,我们仍然面临着严峻的国内外形势,社会发展存在着许多不确定因素,加大社会领域的投入,切实推进社会领域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全力维护社会安全稳定将是今后一段时间我们面临的头等大事。

(一)广开渠道。千方百计增加就业

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坚持把扩大就业放在更加突出位置。一是千方百计确保企业稳定,进而维持就业局势稳定。通过积极扶助开工不足企业生产经营稳定,促进失业、隐性失业人员重新就业。二是开展公共工程吸纳就业。在全区各地广泛开展植树造林种草、农村牧区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市政建设等工程,吸纳部分适龄青年就业。三是鼓励全民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按照“非禁即入”的原则,凡法律法规未禁止的行业和领域。一律向创业人员开放。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引导有条件的农民工在家乡创业,以创业拉动就业。四是建立农民工返乡监测制度。做好农民工返乡情况的调查统计,加强动态监控和统计分析,建立农民工返乡回流基础数据统计,合理引导返乡农民工就近转移就业。五是加大农民工技能培训工程,提高就业能力。把加强农民工专项技能培训作为缓冲就业压力、促进二次就业的重要措施,通过加大培训力度、调整培训内容、减免培训费用等手段,有针对性地开展“适销对路”的技能培训,提高返乡农民工的自主创业和二次就业能力。五是全力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引导毕业生客观理性地认识当前就业形势,主动调整心态,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制定各项优惠条件鼓励毕业生对边远地区就业。将生活困难家庭、单亲家庭和“零就业家庭”的登记失业毕业生列为重点帮扶就业对象,保证其优先就业。

(二)努力增加农牧民收入水平

根据我区农牧业发展的自身条件和特点,围绕市场需求,千方百计为农牧民增收寻求有效途径。一是加强农村牧区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减轻农牧民在农牧业生产中的成本,如浇灌成本、运输成本等,为提高农牧民经营性收入创造条件。二是大力调整种植业结构,积极发展高效农牧业,增加高产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转变种植业生产经营方式,重点支持节水灌溉,推进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三是加快农村牧区富余劳动力转移。优化农村牧区外出务工环境,建议成立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领导机构和专门办事机构,加强对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组织、协调、培训和保障工作,提高有组织劳动力转移就业率。四是加大扶贫开发步伐。创新扶贫措施,加快农村牧区110万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步伐。

(三)加快构建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起保障人群全覆盖、保障形式多样化、保障标准相适宜的社会保障体系。一是积极调整各级政府的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加大社会保障支出规模,特别是提高低收入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水平。二是健全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农村牧区五保供养、特困户生活救济和救助等制度,建立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同步调整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适当提高低保标准。三是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积极开展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研究建立农村牧区社会保障制度的途径和模式,重点实施老年农牧民养老保险工程。四是进一步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实现失业管理的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失业保险全部实现盟市级统筹,建立自治区级调剂金制度,把非公有制企业、事业单位和灵活就业人员作为失业保险扩面的主攻方向,扩大覆盖范围。

(四)着力化解不和谐因素和潜在风险

着力化解社会矛盾和潜在风险,严格落实责任制,切实加强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大力排查调处矛盾纠纷,将各类潜在的风险和危机消灭在萌芽状态。高度重视和有效防范股市、房市、企业破产、征地拆迁、农民土地纠纷等可能引发的群体性事件。认真落实安全防范措施,进一步做好安全生产工作。充分组织协调,完善部门之间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把各单位、各部门的治安保卫力量和城乡群众性治安防范力量组织起来,全力维护社会安全与稳定。

作者:内蒙古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形势分析课题组

第二篇:高职煤炭安全类专业学生就业形势分析与对策研究

摘要:为解决高职煤炭安全类专业学生的就业困难,通过对近五年煤炭安全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跟踪调查,针对当前煤炭行业产能过剩、煤炭企业人才需求疲软、社会对煤炭行业认可度不高、学生到煤炭行业就业积极性不高、学院人才培养及专业调整滞后、学生专业知识薄弱等问题,从发挥政府和社会作用、深化煤炭企业内部改革、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提高学院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提出了解决煤炭安全类专业学生就业困境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高职;煤炭安全类专业;就业形势;就业对策

一、全国煤炭形势与人才需求分析

煤炭作为我国的主导能源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可替代。根据中国工程院《中国能源中长期(2030—2050)发展战略研究》报告预测,随着我国能源结构调整,煤炭在我国能耗中的比重将稳步下降,2015年煤炭占我国能耗比重为64%,2016年下降到63%以下,2020年有望下降到58%~60%,2030年下降到50%左右,到2050年可能减至50%以下,但需求量仍将保持在25~30亿吨,将长期是我国的主导能源。煤炭开采是高危行业。目前,煤炭企业多、人员多,从业人员素质差异大,人才引进困难却流失严重,煤炭安全生产专业人才短缺,加上煤矿灾害严重,直接妨碍了我国煤炭工业的健康、持续、稳定、安全发展。

从人才队伍方面看,目前,煤炭企业存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尤其是在生产一线从事基层安全生产技术管理的技能型专门人才或技术能手严重不足,影响了煤炭企业人才的整体素质,影响到整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也是导致煤矿安全事故多发的一个原因。煤炭企业生产安全事故和职业危害严重的重要原因是煤炭安全技术管理类人才短缺,技术人员素质与安全发展和职业病防治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高素质技术技能型煤炭安全类专业人才缺乏,严重制约地方经济发展,影响煤炭行业可持续健康发展。为了实现煤炭的安全高效精准开采,有效地控制瓦斯等自然灾害,需要培养一批懂安全、精技术、会管理的煤炭企业急需的技能型专门人才。以安徽省煤炭行业为例,近两年,因煤炭生产形势低迷、煤炭价格下降,从业人员收入减少,淮南、淮北、新集等国有煤矿大专以上人才流失严重,整个煤矿企业在人才问题上出现负增长,人才流失仍有加大趋势,可想而知,在这种境况下,煤矿安全生产、技术管理、高产高效、精准开采将难以实现。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发布的《煤炭工业发展“十三五”规划》[1],都要求煤炭行业抓住机遇,推进煤炭企业兼并重组、优化资源、转型升级、走向市场、煤电联营,提升煤炭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在建设集约、安全、高效、绿色的现代化煤炭工业体系的历史背景下,人才需求将会有增无减。

二、高职煤炭安全类专业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一)煤炭安全类专业学生就业形势严峻

教育部和人社部的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大学毕业生将达795万人,比2016年增加30万人,是1999年扩招当年毕业生人数的9.39倍,加上中职毕业生和往届尚未就业的学生数量,以及因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增速趋缓造成的部分职工分流等情況,总体来看,2017年就业形势仍将非常严峻,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依然艰巨。

自2012年煤炭行业“黄金十年”过后,煤炭类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开始显现,国家能源结构调整与煤炭企业转型的大背景直接冲击了煤炭相关专业学生就业。以淮南职业技术学院矿井通风与安全、矿山安全技术与监察(现更名为安全技术与管理)、救援技术等煤炭安全类专业学生就业为例,2012—2016届煤炭安全类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如图1所示。

由图1可知,近五年煤炭安全类专业毕业生总计1 436人,一次性就业率平均为94.15%,2012届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99.2%,前四年煤炭安全类专业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都在93%以上。2016届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有所下滑,其中,煤炭行业就业人数771人,就业率为53.7%,煤炭行业就业率从2013届开始出现明显下滑,从2012届的97.2%降到了2015届的27.6%,2016届毕业生因煤炭企业招考延迟,目前在煤炭行业的就业率暂时为0(煤炭企业2016年招聘2015届毕业生)。受煤炭企业招聘等因素影响,煤炭安全类专业自主就业的学生增多,并有部分学生选择了自主创业。

(二)煤炭安全类专业学生就业跟踪调查结果分析

为掌握我院近五年在煤炭企业就业的煤炭安全类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笔者使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了跟踪调查,其中煤炭企业基层单位反馈有效调查问卷212份,毕业生本人反馈有效调查问卷205份,约占煤炭行业就业毕业生的27.5%,调查结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指标包括:A.毕业生总体评价;B.思想道德;C.专业基础知识;D.敬业精神;E.岗位适应能力;F.团队创新能力;G.创新能力。毕业生对学院教育教学评价指标包括;H.学院学习风气;I.教师的教学质量;J.本专业课程设置;K.专业知识在实际中运用;L.教学设施图书资料;M.实习实训。每个指标分为好、较好、一般、较差四个评价等级。调查结果如图2和图3所示。

由图2可知,煤炭企业基层单位对毕业生素质评价很高,各项评价指标平均等级“好”的占73.52%、“较好”的占24.46%、“一般”的占1.82%、“较差”的占0.2%。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对煤炭安全类专业毕业生整体素质持“较好”以上评价等级的比例达到97.98%,对毕业生的总体评价和岗位适应能力认可度很高,毕业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赢得了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用人单位希望学院在校企交流、师资队伍建设、学生专业知识学习、吃苦精神、专业技能、岗位适应能力、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进行加强和改进。

由图3可知,毕业生对学院教学评价总体很好,各项评价指标平均等级“好”的占48.49%、“较好”的占33.15%、“一般”的占15.34%、“较差”的占3.03%。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生对学院整体教学效果评价持“较好”以上评价的比例达到81.64%,毕业生对学院学习风气、教师的教学质量、本专业课程设置、教学设施、图书资料的评价较高,但对专业知识在实际中运用的评价结果不太好。毕业生希望学院在实践操作和技能培养、教学方法、素质教育、课外活动、扩充知识面等方面进行加强和完善。

(三)煤炭安全类专业学生就业困难原因分析

1.煤炭产能过剩,导致企业对煤炭安全类专业学生需求疲软

煤炭生产黄金十年后,煤炭行业产能出现严重过剩,煤炭价格急剧下跌,煤炭企业人才流失严重,企业为降低运行成本压缩职工工资、减少人才引进,如2015年淮南、淮北矿业集团停招高职煤炭主体专业毕业生,2016年煤炭价格上涨,经济形势有所好转,淮南矿业集团恢复了部分煤炭主体专业学生的招聘,但是人才需求总量有所下降,2016年我院煤炭安全类专业学生对口就业率仅为27.6%,比2012年减少了64.6%,下降3.52倍。

2.社会对煤炭行业认可度不高,学生到煤炭行业就业积极性不高

煤炭行业属于高危和艰苦行业,井下工作环境差、危险因素多,煤矿事故频发,加上受到社会观念和历史因素的影响,社会各界对煤炭行业工作的认可度还不高,存在一定的偏见。特别是近几年煤矿行业效益不好,部分学生不愿到煤炭行业就业,许多家长也不愿意独生子女到煤炭行业就业,煤炭行业一线安全管理技术人才出现了短缺和断档现象。

3.学院人才培养、专业调整的滞后性

高职院校作为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机构,专业人才培养的周期性与煤炭行业技术革新的快速变化存在矛盾,导致学校人才和专业设置与企业用人需求不一致。另外,高职煤炭安全类专业人才培养与煤炭企业合作力度不够,造成学校教育与企业用人脱节,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缺乏创新性,存在滞后性。

4.学生专业知识薄弱,对专业的认识不到位

随着高校扩招,高职自主招生或分类考试施行,高职升学门槛降低,高职学生的理论知识基础越来越薄弱,加之部分学生对煤炭安全类专业的认识不到位,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低,导致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不牢固。煤炭企业在用人时采取考试淘汰制,增加了学生对口就业难度。另外,大部分学生过度看重专业对口和就近就业,不愿离开家乡到外地煤炭企业工作,限定了就业空间,增加了就业难度[2]。

三、高职煤炭安全类专业学生就业对策

(一)发挥政府和社会作用,为煤炭行业创造稳定的就业环境

2016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意见,标志着国家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视已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刘远等人[3]针对当前煤炭专业就业困难问题,通过专家调研,提出解决煤炭人才培养和就业问题,需发挥政府和行业支持作用,发挥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的作用。首先,国家要出台系列政策助力煤炭行业脱困,在规定煤炭行业限产和解决人员分流的情况下,保证煤炭行业安全技术管理人才的培养和储备,保证煤炭行业安全生产,政府可以出台引进煤炭安全类专业学生的标准和优惠政策,减少或禁止非专业人员的招聘。其次,要加大社会宣传,提高公众对安全生产的重视,吸引广大青年学子报考煤炭安全类专业,为煤炭安全类专业学生就业创造稳定的就业环境。

(二)深化煤炭企业内部改革,增加就业岗位

煤炭企业可以根据企业转型发展需要采取校企合作、定单培养方式[4],在煤炭特色院校培养企业所需的专门人才,设立“定向培养奖学金”、“优秀学生奖学金”,奖励有志到煤炭企业就业的优秀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煤炭类专业人才培养良型循环。煤炭企业在转型过程中,应合理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和中小型企业,增加就业岗位,正向拉动相关专业学生就业[5]。煤炭企业要加强社会责任感,通过煤炭企业内部改革,完善产业结构调整,应对新能源变革,淘汰落后产能,推进兼并重组,关闭亏损煤矿,促进煤炭资源有序、安全、高效、精准开采,提高生产利用率,扭转煤炭产业亏损局面,增强市场竞争力,实现煤炭企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為煤炭安全类专业学生提供更多就业岗位[6]。

(三)提高学院人才培养质量,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煤炭特色类高职院校要主动适应煤炭企业人才需求变化,及时了解煤炭行业发展趋势,掌握煤炭行业人才需求结构,与企业建立反馈机制[7],了解煤炭企业对煤炭安全类专业毕业生的评价,有针对性地调整课程体系,明确办学定位,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发挥特色办学优势,避免培养的学生与企业需要脱钩,增加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要高度重视队伍建设[8],充分发挥专业带头人、教学名师、技能大师、“双师型”教师的示范作用。学院要通过激励政策,鼓励专业带头人、教学名师、技能大师组建协同创新教学团队,与煤炭企业合作,开展安全技术服务和培训工作,提升教师团队的科研水平和教学能力,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学院可定期举办煤炭安全类专业学生技能竞赛,选拔优秀学生参加省、国家技能大赛,提高学生的实战水平、岗位操作技能和整体素质。

要探索就业新举措,做好就业宣传和服务工作,让煤炭安全类专业学生具有为我国的煤炭科技事业服务的意识和决心。学院要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和资源优势,完善煤炭安全类专业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多渠道推荐毕业生就业。另外,学院要加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和社会责任教育,建设创新创业网站,加大宣传力度,资助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总结推广各地、各高校的好经验好做法,定期聘请学院毕业生中的创业典范或专门的培训机构开展专题讲座、创业咨询服务等,引领学生自主创业,在校企帮助下成立模拟公司或实体公司,组织学生参加省和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带动学生就业。

(四)煤炭安全类专业学生应加强自我完善,调整就业观念

高职学生要端正学习态度,认真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社交活动,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以增加自己的就业筹码。另外,在煤炭行业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下,高职学生要调整就业观念,放弃就近就业,调整职业期望值,可以到西部煤矿就业,以增加就业机会,实现多方位就业。

参考文献:

[1]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关于印发煤炭工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Z].2016.12.

[2]马鑫民,张晓红,高洁.引导和鼓励大学生面向煤炭基层就业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5(8):62-64.

[3]刘远,俞书伟,杨子江.当前煤炭高等教育发展关键因素的调研分析[J].高教学刊,2016(8):10-11,13.

[4]刘玉峰,李建楠,陆继锋.煤炭主体专业校企订单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4,12(6):66-70.

[5]杨静,杨向辉,张光源.我国第三产业就业创造的影响因素——基于14个行业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财经科学,2015(6):97-107.

[6]畅军亮,吴丹.煤炭经济下行下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就业对策研究[J].煤炭经济研究,2015,35(9):57-59,64.

[7]何海翔.政府学校企业联动:香港高校就业指导的经验[J].现代教育科学,2012(2):28-32.

[8]李鲜玲,张志平.高职院校煤炭主体专业教师队伍现状调研[J].教育与职业,2013(27):82-84.

(责任编辑:王恒)

作者:周波 朱云辉 孙泽宏

第三篇:确保中小企业就业安全是最大的民生问题

摘 要:中国中小企业吸纳就业人数占80%以上,中小企业融资难等问题,直接导致中小企业就业贡献率下降,在目前复杂的经济与社会形势下,必须建立相宜的政策矩阵,在“双保”方针难以两全的情况下,就业增长优先于经济增长,解决就业这一最大的民生问题为上策。

关键词:“双保”方针;金融危机;政策矩阵;就业安全

一、中小企业困难加大,“双保”前提下首先要保就业

在金融危机肇始地的美国,政府挺身而出,大力救市,世界多个国家也采取了一致的行动。企业倒闭会伴生债权人讨要欠款、工人讨要工资以及失业工人就业甚至社会稳定等问题,需要政府出面处理解决。全球经济发生重大波动时,很多企业因无法承受冲击而倒闭或破产不再是个案,这需要引起地方政府的重视,并应有处理预案。地方政府应担当起破产倒闭企业清算的责任、化解社会矛盾的责任,采取特殊手段,维护经济和社会的稳定。从中国的现实来看,单纯从GDP的增长着眼并不必然保证就业增长目标的实现。保增长不是仅仅为了维持某一水平的GDP增长率,而其内涵是保持就业的稳定和有所增加。把保增长的目标明确定为保就业而不是GDP增长率,对于民生具有重要意义。

全球经济发生重大波动时,很多企业因无法承受冲击而倒闭或破产不再是个案,这需要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并应有处理预案。政府应担当起破产倒闭企业清算的责任、化解社会矛盾的责任,采取特殊手段,维护经济和社会的稳定。从中国的现实来看,单纯从GDP的增长着眼并不必然保证就业增长目标的实现。保增长不是仅仅为了维持某一水平的GDP增长率,而其内涵是保持就业的稳定和有所增加。把保增长的目标明确定为保就业而不是GDP增长率,对于民生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可以大体反映就业与物价水平的变化状况。2013年5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50.8%说明,人们对经济过于悲观的预期已经反映在市场,低于荣枯线,也可能加重对经济的悲观看法[1]。以中小企业为主的制造业就业在中国占有绝对比重,PMI持续下降,意味着就业形势趋向严峻。事实上从2008年以来,中央拿出4万亿“保八”。投资主要集中在“铁、公、基”重大项目,近九成项目被国有大中型企业占有,国企成为大规模投资的主要受益者。但占有社会资源60%以上的国企,每年对GDP增长的贡献不足30%,解决就业不到20%,而分配收入却占了全社会分配收入的60%以上。

2013年,在网络上被戏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年”。一是创下历史毕业生规模新高,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699万人,二是计划招聘岗位数的严重下降。尤其是中小企业、外向型企业仍遭遇重重困难,全球经济增速减缓,以及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使得海外市场需求大幅下降,出口贸易缩减,出口企业面临严峻的经营局面。由于出口企业的投资需求降低,进而影响到中国的经济增长和大学生就业。中小企业面临的困境包括两个方面:其一,竞争(包括企业和外贸部门的竞争)太激烈,价格已经被压到最低点,利润空间极端狭小,承受不起必要的调整。在周期性与结构性双重调整的时期,再加上受外部金融危机影响,“共振”加重了对企业的冲击力。企业间存在大量三角债,引发整个产业链的生存危机;其二,处于下游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正处在前所未有的艰难之际,表现为激烈的竞争使其无涨价空间,只好挤压利润,“不搞技术改造等死、搞了技术改造找死”始终是相当一批中小企业的魔咒。

一些中小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倒闭的原因,一是在实施以“两防”(防通胀、防过热)为目标,并强调“有保有压”的宏观经济调控中,中小企业难以从“保”的措施中受惠,而在“压”的措施中却常常首当其冲;二是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处于高度竞争环境,面对上游国际原油和其他原材料价格上涨推动的PPI提高,无法通过涨价释放成本压力,利润被大大挤压,结果是那些处在边缘上的企业便难以为继;三是那些长期以来只是靠压低工资和违背劳动力市场规制以维持生存,而在经营上并不具备可持续的竞争优势的企业,在劳动力供求关系改变和劳动力市场制度日益健全的条件下,变为被逆向的“买方市场”,被淘汰出局在所难免。

由于位于产业链条下端的制造业中小企业面临的竞争异常激烈,是价格的接受者而不是决定者,因此,他们承受的生产成本上涨压力无法通过提高价格得以消化。虽然在过去几年中,面对能源、原材料价格和工资的上涨,制造业企业通过提高中间投入品使用的技术效率,以及提高劳动生产率,在很大程度上化解了生产成本上升的压力。但是,面对当前国内外的周期性冲击因素,相当多的中小企业已经难以自救。要想使中小企业摆脱困境,需要运用金融手段和减税手段给予特殊的支持。既然这类企业是保增长和保就业的关键,经济发展阶段的确需要国家向企业适当让利,金融支持以及减税应该是最有效、时机最合适且激励相容的政策手段。

二、构建中小企业政策矩阵,促进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

综合统计数据资料,中小企业使用20%的金融资源,却创造了60%的GDP、75%的城镇就业,如果中小企业裁员10%,中国将新增加3千万失业人口。中小企业还贡献了60%的出口和60%的税收、65%的发明专利,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都是中小企业完成的。这些数据说明,每一单位投入,中小企业创造的就业是大型企业的8~10倍,创造的GDP是大型企业的4~6倍[2]。面对世界普遍型的中小企业发展困境,不少国家采取了积极的拯救措施,日本从20世纪末开始了经济结构的大调整,以应对经济全球化的需要和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将严重依赖国外市场的外需主导型经济转换为积极开拓国内市场的内需主导型经济。政府扩大财政投资,采取了进一步加强能力开发等综合措施,以缓解日益突出的结构性失业问题;法国每年新创立的中小型企业最多可达25万个,国家为了扶持中小型企业发展,以创造就业岗位,从两个方面提供服务:其一,简化创办企业的手续,并采取集中办公的办法,让业主在一个地方办完所有手续;其二,在税收上给予优惠,社会税收(医疗、养老、失业保险)减免两年,所得税也视情况予以减少;美国在各州都设立了小企业开发中心,与政府的就业培训计划相结合,为失业者提供小企业经营培训,甚至以低价租赁为小企业开办者提供共同的场地、设备和工具,鼓励小企业间相互学习、联合经营。奥巴马要求国会提高各类中小企业贷款上限。他还宣布相关计划以通过资产救助计划(Troubled Asset Relief Program)向中小企业提供更多信贷。

1.宏观政策。经济增长不等于就业增长,而要在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中促进就业。中国经济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关节点,以劳动密集和简单加工为特征等低端产业,正面临生产要素成本上升、产业竞争力下降的压力,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规律客观上要求这些产业转移升级。在这过程中,政府要顺势而为,实行政策引导,中小企业的发展应该走向劳动密集性驱动+技术驱动+生产率驱动的道路,后两种驱动有可能与前一种驱动产生矛盾,但从中长期看,它事实上可以创造型地增加新的劳动就业岗位。

2.财政政策。包括:为中小企业提供贴息贷款或低息贷款,对于生产“精、尖、特、优”高质产品的中小企业设立专项扶持资金;采取财政补贴手段引导与规范对中小企业投资,启动民间投资。对用自有资金创建中小企业,和对现有中小企业增加投资的企业和个人进行补贴。对成果突出的科研开发项目支出进行补助,以鼓励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推动科技进步;制定对中小企业实行积极扶持的产品目录,通过多种措施帮助中小企业尽可能多地获得政府购买份额,保证优质中小企业获得政府订单;发挥财政杠杆作用,完善针对中小企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提供创业辅导、企业诊断、信息咨询、市场营销、贷款担保、产权交易、技术支持、人才引进、人员培训、对外合作和法律咨询等服务。

3.税收政策:加强对中小企业的税收宣传和纳税辅导,及时为中小企业办理税务登记、发票购买等涉税事宜。对财务管理和经营管理水平相对滞后的中小企业提供指导、培训等服务,大力推广税务代理制度;取消按所有制性质和经济性质制定的税收政策优惠,规范对中小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体现企业公平税负、平等竞争原则,对新开办的中小企业应实施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其创办企业惯用吸纳就业;通过规范税收制度,在清理不合理收费项目的基础上费改税,使不同所有制、不同规模的企业的负担稳定在合理的水平上,适度向中小企业倾斜。逐步建立公共部门产品与服务的定价听证制度,降低登记和最低注册资金的标准,从根本上解决减轻中小企业负担问题,逐步剥离目前由企业承担的一些公共事务与社会职责。

4.金融政策。加快创业板市场建设,完善中小企业上市育成机制,扩大中小企业上市规模,增加直接融资;建立和健全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平台、信用评价制度及信用担保体系,增强中小企业的获贷能力。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金融行业,形成竞争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与发展的困难。其次,要建立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体系,由政府对中小企业进行部分或者全部信用担保。除了财政担保外,发展民间担保机构,靠商业化的运作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通过商业信用保险机制,建立再担保体系,来分散担保公司的风险。

5.社会保障政策。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了《关于采取积极措施减轻企业负担稳定就业局势的通知》,其中提出的“五缓四减三补两协商”政策,要在金融危机的情景下执行,努力形成失业补偿、就业服务和就业培训的整合系统。社会保障政策要加强情景仿真模拟,建立失业预警平台与应急体系建设,出台失业预案,认真应对城镇困难就业人员、资源枯竭型城市成建制失业、特大自然灾害引发的大面积失业、高危暴露人群的就业问题,形成失业救济、就业培训、帮助就业和完善社保的联动机制。

6.科技创新政策。中小企业由于面临的巨大的竞争压力大,其组织结构安排灵活,富有弹性,在创新效率和周期上明显优于大企业,存大创新求存的动力机制,国家发改委等制定的《关于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若干政策》,在激励企业自主创新、加强投融资对技术创新的支持、建立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健全保障措施四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就广东省而言,科技创新政策要围绕建设产业创新型城市、学习型城市、产学研究联合型城市做文章,大幅度提高中小企业的科技含量,加大深加工产品和精加工产品出口,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微笑指数。

7.劳动政策。对于特殊时期困难中小企业经过多方努力因有利于企业提高经济效益而不得不实行裁员的,引导其依法和合理裁员,并切实做好停产、倒闭中小企业职工安置工作。劳动监督要围绕就业稳定性指数、工作质量指数、福利和保障指数、职业发展指数四个重要的劳动监测指标进行管理。对于涉及劳资关系的最低工资制度、欠薪问题、正常工资增长、劳动安全等引起劳动争议与纠纷,要认真引导进行理性与合理维权,加强NGO的法律援助,保护弱者利益。

三、建立失业预案,稳定中小企业的就业优势

建立失业预警制度的目的,使各地能够对失业调控目标进行有效监控,以确保各级政府失业调控目标的实现,保持就业局势稳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建立失业预警机制,当失业率等指标达到或超过一定幅度影响就业局势稳定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时,即发出预警报告,并启动应急预案;当应急政策措施生效,失业率等指标回归调控范围内时,警报解除。失业预警制度由失业预警监测指标、失业动态监测、失业信息统计调查、失业预警线及警报级别设定、失业应急预案等部分组成。

设立失业预警线,原则上依据失业预警监测指标数据及动态监测行业、企业情况划分为三级:Ⅰ级警报(特重)、Ⅱ级警报(严重)、Ⅲ级警报(一般)。失业预警监测指标达到规定数值时启动相应级别“警报”。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失业的影响力和承受力,也可以将失业警戒梯次分为了“绿色安全”、“黄色警戒”、“橙色警戒”和“红色警戒”四个区域,具体的政策措施包括:

1.失业应急预案启动后,根据失业程度级别分别对就业、产业和公共投资政策进行相应调整。

2.财政部门按规定从失业保险基金、促进就业专项资金中及时调剂资金,用于突发失业事件时人员安置、失业保险待遇发放和落实各项促进就业政策等所需资金。

3.劳动保障部门对集中产生的大量失业人员,开展积极、主动的就业服务工作,加强职业指导,转变就业观念,通过落实就业援助等扶持政策,帮助就业困难对象尽快实现就业再就业,对经多次求职仍未实现就业的,给予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

4.政府投资开发的公益性岗位和城建、园林、绿化、交通协管、小区治安、小区物业、家政服务、托老托幼、机关后勤服务等社会化服务岗位纳入统筹管理,用于安置失业人员再就业。

5.实行空岗报告制度,有针对性地选择缺工企业与关闭破产或裁员企业进行对接,为即将失业的人员提供及时的转岗机会。

6.积极开展创业带动就业工作,通过创业培训、项目选择、开业指导、推荐贷款、落实补贴、跟踪服务等“一条龙”服务,让更多劳动者通过创业培训成功创业,从而带动更多的失业人员就业再就业。

7.从国民待遇上善待农民工、善待城镇贫困人群,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8.切实做好失业统计工作与失业人员的民情民意调查,着力寻求外来务工人员产生焦虑、畏惧、暴躁等情绪的原因,解决具体的现实问题是关键。

9.健全劳动保障监察体系和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机制,依法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10.职业技能培训注重实效,尤其要做好就业预期工作,规避再就业风险。

在金融危机、欧债危机、民间高利贷、银行信贷紧缩、制造业产品需求放缓(尤其是出口导向型企业)等若干因素共同作用下,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继续蔓延甚至更为严重,企业家出走或外逃现象升级,影响了中国的就业率。中央政府采取了一些针对中、小、微型企业的税收政策、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妥善处理企业资金断链问题,要认真落实并完善对小、微型企业贷款的差异化金融监管政策,明确将小微型企业作为重点支持对象。中、小、微型企业对中国就业贡献率高达80%以上,中国60%以上的青年人在中小企业就业。就业是最大的民生问题,双保方针难以两全的情况下,应该将就业放在首位,引发中东北非危机、英国骚乱、占领华尔街运动等的首恶之源就是青年人的就业危机日趋严重所致,应该引起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宁愿放慢经济增长,也要保证就业增长。采取的措施不仅是资金问题,对大学生、农民工、城市难就业人群的人性关怀和各项政策都需要进行检讨矫正,促进就业才是治国安全之根本。

参考文献:

[1] 袁绪亚.经济整体运行平稳 中小企业发展仍然艰难[J].网易财经,2013,(6).

[2] 王一江.先救中小企业的理由[J].风凰网财经,2009,(4).

[责任编辑 吴高君]

作者:林毓铭 刘向群

上一篇:一年级数学论文范文下一篇:机电工程一体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