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就业论文范文

2022-05-10

写论文没有思路的时候,经常查阅一些论文范文,小编为此精心准备了《会计就业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文章以九江学院会计学院为例,对会计专业的就业情况及就业观念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从政策引导、道德技能教育、就业服务等方面对加强会计专业就业观念教育提出了建议。

第一篇:会计就业论文范文

改革会计教学 提升学生就业能力

摘要:近年来,由于高校的大规模扩招,以及世界范围的金融危机等原因,造成高校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直面危机,改革教学与培养模式是当务之急。打破原有的模式在教学、实习实践各环节重新找到平衡点,是会计教育的出路。根据学生毕业后的不同去向安排教学、实习实践做到各有侧重,实践环节是学生适应就业市场关键点,增加实际工作经验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关键词:会计教学;改革;就业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所需要高素质人才。教学是高等教育的基本环节,决定学校培养人才质量高低。会计专业是为社会各行业培养管理人才的专业学科,会计教学改革首要目的是满足和适应社会对会计人才需要。如何更好满足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如何规划和设计学生知识、能力、素质高度统一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会计教育现状

会计学专业作为经济管理类重点专业一直受到各方面的重视。招生数量不断扩大,在全国两千三百多所具有高等学历教育的院校中,超过六成的高校设有会计专业,近五年来每年都有50万以上的会计专业毕业生走向社会,就业成为社会普遍关注问题。调查表明,会计专业毕业生总量供大于求,再加上教育过程中出现的理论知识过剩、实际动手能力差,对专业缺乏规划等因素,就业难度有进一步加大的趋势。具体表现在:

1.重数量轻质量。扩招是这几年高等教育的时髦名词,随着高等教育平民化思想的确立,高校入口不断扩大,在校生数量急剧增加。虽然给一些高校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同时也给教学质量、学生素质培养埋下隐患。就会计专业而言一些高校在设置会计专业和招生过程中盲目性非常强,特别是一些理工类、综合类学校,虽然专业设置的条件不成熟,还是上马会计专业,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但教学环节漏洞时有出现。师资、实践环节跟不上,学生质量、综合素质很难保障。

2.重视理论知识传授轻实践环节。会计理论教学在高校普遍受到重视,不管是在师资上还是教材上和世界接轨比较成功。教师可以和名校交流、教材可以用名校教材,总之理论高精尖。再看看实践课安排,只有很少的模拟实习,主要练习编制记账凭证、报表等。在教学时间安排上理论教学占绝大部分时间,有的课程持续一学期或更多,而实践教学一般安排二三周就不错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学生的应用技能得不到保障。

3.课程设置不适应经济发展和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目前一些学校会计课程设置与经济发展差距很大。有的课程设置超前,有的课程设置滞后。一些学校按照培养注册会计师、税务师设置课程;有的学校按照培养国际会计师设置课程,这与国情难适应。证券投资、企业清算、破产重组课程设置有难、偏之嫌。现在大多数会计专业毕业生去向有两种一是就业,二是读研究生,两种选择对专业素质要求是不完全相同的,考研侧重综合理论水平,就业突出综合工作能力。发展方向不同,对专业就有选择。目前许多学校的课程设计上没有满足学生最基本个性化需要,学生自主选择空间很小。

二、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出发点,强化实践环节教学

满足需求是人才培养的目的。以市场为导向,以提升学生就业能力为目标,紧紧围绕经济建设开展教学活动。会计教学改革的现实要求——毕业生的供需矛盾世界经济一体化使中国的高等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形势、新挑战和新机遇。会计教学应该着眼于社会需求,立足于培养目标的需要。自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科教兴国战略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是人才市场的供需现状不容乐观,也反映出高等教育中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会计在经济管理中的地位日益提高,会计研究领域和内容不断拓展(与管理、与技术、与计算机等相结合),对于会计学本科毕业生来讲,有着非常广阔的就业前景,会计学科的毕业生应该是不愁找到“饭碗”的。

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随着中国教育体制的不断完善,受教育者的基数越来越大,其中本科生教育发展尤为迅速。据统计,2004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为280万,2005年很可能突破340万人。而早在1997年全国高校在校生共590万,读会计专业的达58万之多,每10名在校生就有一名在会计专业学习。从供给角度来看,会计学科本科毕业生的大量扩招好像是满足了社会需求,但是近年来会计人才市场上出现了奇怪的“两缺”现象——用人单位找不到所需的会计人员;会计专业的毕业生则找不到理想的岗位。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1.需方。需方讲究成本效益原则。企事业单位在招聘人才时往往关注所需人才的自身价值和增值潜力的发挥,比如能否很快进入角色、胜任会计岗位(可以节约培训成本)、坚守岗位、维护单位利益(降低企事业的人才流失成本)等专业素质;是否具备诚实稳重的品质,能否具备开拓进取和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

2.供方。在现有教育过程中没有从应有的高度审视和重视需方的要求。(1)教育培养只重数量不重质量,缺乏有效的监管体制;(2)有些学校建设和发展机制的定位不太明确,对市场需求研究不够,学校内部管理尚属“粗放型”;(3)不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维度和综合能力,学生所学知识与应用能力深度不够、广度不足,(4)实践教学环节薄弱,不重视对学生应用技能的培养等等。

3.本科生培养目标亟待明确。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曾对会计教育目标的构建提出了三个与掌握专业知识相关的原则:一是与专业有关的知识掌握程度;二是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的能力;三是从事专业工作的态度与方法。随着教育国际化步伐的加快,作为国际商业语言的会计发展的趋同化,中国高等会计教育目标应该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良好职业道德、专业及相关知识与操作技能,经过一两年的实践检验即能够成为会计师的专门人才。

(1)明确培养目标适时调整教学计划。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对会计教育目标提出三原则:一是专业知识掌握程度,二是所学知识运用实际工作的能力,三是从事专业工作的态度与方法。随着教育国际化,作为国际商业语言的会计发展的趋同化,中国会计教育目标应该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适应市场经济需求的、具有开拓精神、创新意识、良好职业道德、以及后续学习能力强、实际操作技能强,经过几年磨炼即能成为会计师的专门人才。会计学的内涵必须适应经济环境做到与时俱进,瞄准市场,适时调整会计学教学计划。现阶段应该增加选修课,减少必修课,缩小必修课学分比例,适应学生职业个性需求。围绕会计人才培养目标,扩大选修课范围增加选修课学分比例,使学生能根据未来职业发展需要自主选择课程。例如,考研的可多选择一些专业理论性学科和外语,准备就业的可多选择一些培养工作能力的实践性学科,使专业课的教学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2)优化实践环节强调动手能力。实践可以夯实理论教学成果,理论教学是为了实际应用,实践是学校“产品”价值得到社会认可的关键环节,重视实践环节使教学工作得到价值最大化有着深远的意义。强化实践教学可以走出去,请进来。走出去就是让学生走进社会各行各业,不管是认识实习还是顶岗实习都会让学生有非常大的收获,这也给企业挑选合适的人才提供了难得的机会,在实习中检验学生的素质比起双方到人才招聘会上谈能力要强很多。实践教学形式多样,为了使学生对财务分析课程有更直观、更深刻的认识,和会计师事务所、证券公司和企业保持合作关系,建立实习基地。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到证券公司和相关单位进行参观、调查和实习,并与财务分析人员进行座谈,以便发现理论知识与业务实践间的差异。在条件允许时,为学生创造机会直接参与财务分析的实践工作,让学生获得财务分析实践的切身感受。本着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课程结束期末,安排校内财务分析模拟实验。同时,将财务分析列入学生的毕业实习计划,组织学生到企业实习,和企业分析人员面对面交流,亲自动手进行分析,从而使财务分析真正贯穿学习过程的始终。

还有请进来,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有必要请方方面面的会计人员走进课堂。例如,请注册会计师讲他们的工作、请生产型企业的会计人员讲他们的工作,请流通型企业的会计人员讲他们的工作等等,通过他们的现身说法使学生们增加对他们未来所从事职业的了解,增加感性认识,对学生的成长非常有益。会计工作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实习基地的建设。过去大多数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向学校报告去向就可以,这种粗放型实习方式效果差。学生放出去了,具体实习什么、实习的效果如何学校都是不可控的。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学校应该转变观念,按照有偿互惠的原则,有选择与一些代表型企业签订实习协议,通过支付费用或者优先选择毕业生的方式建立稳固的校外实习基地。

培养高素质毕业生是高校办学最终目的。改变目前的两缺现象即用人单位找不到所需的会计人员;会计专业的毕业生找不到理想岗位迫在眉睫。明确培养目标、适应市场需求、提升学生就业能力是会计专业教育根本出路。

参考文献:

[1]滕绍娟.办好会计专业提高就业率[J].商业经济,2004,(2).

[2]崔国萍,李西文.从会计本科教育的层面论会计教学改革[J].会计之友,2007,(5).

作者:司洪彬

第二篇:会计专业就业观念教育探讨

【摘 要】 文章以九江学院会计学院为例,对会计专业的就业情况及就业观念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从政策引导、道德技能教育、就业服务等方面对加强会计专业就业观念教育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会计专业; 就业观念; 就业观念教育

一、引言

大众化高等教育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但随之而来也带来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现阶段的大学毕业生不得不面对由过去的社会精英成为普通的社会劳动者这一身份转变的事实。自1999年扩招以来,我国普通高校每年的毕业生人数一直呈上升趋势:2000年我国普通高校的毕业生人数为107万人,而这一数据在2007—2011年五年间分别达到了495万人、559万人、611万人、630万人和660万人,十年间高校毕业生人数扩大了6倍①;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201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所披露的数据,2012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到680万人;另据预测,“十二五”期间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年均人数规模将达到700万人②。由此可见,大众化高等教育背景下,当前及今后高校都将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就业工作将成为高校学生工作中的常规性工作,同时也是各项常规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社会对会计人才需求的急剧增加,国内各层次的高校大多开设了会计及相关的专业,在校学生中会计专业学生的比例较大,虽然会计类专业人员在各类企事业单位中的需求较为普遍,在当前经济形势较好的环境下,我国各高校会计专业的就业形势相对较好,但是会计专业学生在就业中存在的就业观念偏差也较为严重,需要加以正确的引导。

二、会计专业学生就业观念的现状分析——以九江学院会计学院为例

(一)开展就业观念调研的基本情况

九江学院会计学院目前有在校生

4 600余人,为九江学院最大的二级学院,也是江西省内最大的会计学院,本专科学生的比例大约为1:1,开设有会计学和财务管理两个本科专业,有注册会计师、会计电算化、税务、财务管理四个专科专业。近几年来,九江学院会计学院综合就业率(包含考取研究生、专升本、考录国家公务员的学生)均在90%以上,就业势头良好,但是在实际就业工作中也发现会计专业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工作好找,好工作难找”、实际就业状况与期望落差很大、就业知识和技能难以与社会需求接轨等情况非常普遍,学生在校期间的就业观念误区也普遍存在,为了了解当前会计专业学生就业观念的实际状况,采取有效措施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课题组在会计学院开展了相关的调研活动,调研的对象包括会计学院在校的所有学生。由于九江学院会计学院的毕业生在最后一个学期均安排到企事业单位去实习,大部分学生在实习阶段均可以确定下来就业工作岗位,因此对毕业班的学生进行两个时间段的调研。第一个时间段为就业实习前,第二个时间为就业实习返校之后,以便于观测毕业生通过就业实习后在就业观念上发生的变化。调研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同时辅之以访谈形式,并对已经毕业的学生、用人单位和授课老师进行访谈,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二)会计专业学生就业的总体情况分析

当前我国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第一,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单位较为宽泛,包括:到企事业单位从事财务会计相关工作,到会计师事务所从事审计相关工作,到行政机关从事财务会计相关工作等等。第二,会计专业学生能够从事的岗位相对较多。由于会计岗位本身具有一定的专业技术门槛和从业资格门槛,层次越高对专业技能的要求就越高,因此对非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要从事财务会计相关专业的工作非常困难,但是对于会计专业的同学来说,跳出会计岗位从事其他工作,例如营销、人力资源管理、文员等其他管理工作所遇到的专业门槛相对较低。第三,会计专业学生在校期间要通过考试来获取的专业证书相对较多,而且这些证书都对就业产生较大影响。目前会计专业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取得的证书主要包括会计电算化证书、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助理会计师证书等,相关的考试还包括注册会计师、资产评估师、注册税务师等等,因此会计专业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压力相对较大,参加工作后也需要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第四,用人单位对会计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会计专业学生除了需要具备较为深厚的专业知识技能外,还需要具备足够的动手操作技能,有的用人单位还需要财务人员具备一定的从业经验,对于很多中小企业而言,还希望招聘的毕业生一走上工作岗位就能够独当一面,这也为会计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全方位的发展自己提出了挑战。第五,不同层次的会计人员的就业需求各不相同,会计专业中各细分专业的就业需求也不尽相同。目前开设会计专业的高校较多,会计专业成为当前高校开设较为普遍的专业之一,同时在社会上开办的各类会计专业的培训机构也非常多,因此在整个人才市场上当前学习会计专业和准备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相对较多,使得初级会计的人才出现了供大于需的局面,但是另一方面我国的高级会计人才相对较为缺乏,亟需一批懂得国际会计准则,具备高水平专业知识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另外,在会计专业的各个分支专业中,其就业状况也不尽相同③。

(三)会计专业学生就业观念的现状

1.总体上对当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有比较清醒的认识,但仍有一部分学生较为悲观。在关于“你怎样认识当前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中设置了“非常严峻,感到焦虑”、“难,但通过努力找到工作不成问题”、“并不难,但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难”、“很容易,不必操心”、“说不清楚”五个选项,统计结果显示的比例分别是14.5%、39.7%、38.4%、4.1%、3.8%,这表明对大多数学生而言,对当前的就业形势有比较清醒的认识,但同时也有一部分学生特别是学习成绩较差、缺乏自信的学生更容易产生夸大的恐惧及畏难情绪,择业时不敢大胆自荐,不敢面对竞争,在面试和竞争中无法发挥正常水平。有些毕业生由于本身在某些方面存在缺陷,担心难以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在遭遇过求职挫折后更是觉得自己什么都不如别人,从此退缩不前。因此高校在就业工作中应充分关注这部分学生,特别要关注这部分学生中属于特殊群体的学生,采用适当的策略去引导和鼓励他们。

2.在对职业选择的认识上更加多元并能结合自身实际去从事有挑战性的工作,但也有部分同学呈现出一种缺乏实干的浮躁感。在关于“希望所从事的工作的性质”的调查中,共设置了“追求稳定”、“无固定倾向,先就业、再择业”、“与专业对口”、“希望从事有挑战性的工作”、“自主创业”、“其他”六个选项,统计结果显示的比例分别是16.3%、39.2%、21.1%、11.2%、11.9%、0.3%。这表明对大多数毕业生而言,已经能够从希望“一步到位”、“稳定舒适”的想法中摆脱出来,接受了“先就业、再择业”的理念。随着学校创业教育的不断推进及创业政策、创业平台和创业服务的不断完善,近年来九江学院不断涌现出了毕业生创业取得巨大成功的先例,使很多毕业生对自主创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希望能够从事更具挑战性的工作,在奋斗中去实现人生价值。在对“就业岗位”的定位中,76%的毕业生选择了当“白领”,在涉及“预期薪酬”的调查中,只有18.2%的毕业生选择的薪酬区间低于或者与实习就业后的实际薪酬相当,而且其中有31.4%的毕业生选择的预期薪酬达到了实际薪酬的两倍以上。由此可见,当前高校毕业生还缺乏实干的精神,部分大学生希望一毕业就能立即成为单位领导或企业老板。现在大部分用人单位在录用高校毕业生时也采用了新的标准,无论任何学历的毕业生都要从基层做起,熟悉一线工作,在基层取得了进步和成绩后才有提升空间,因此大学生必须抛弃浮躁心理,扎扎实实,从基层做起,提高真本领。在课题组的调研中也发现了部分毕业生创业失败的案例,其失败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缺乏实干、缺少耐心、急功近利,当创业热情逐渐被创业过程中所必须面对的各种问题消磨完以后,面对失败缺乏从头再来的勇气。

3.在择业中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及人生目标的追求,但也有部分同学缺少主见,在择业上有很强的依赖性。在“择业时首要考虑的因素”中,共设置了“经济收入及福利待遇”、“个人发展机会”、“工作岗位与专业对口”、“工作环境”、“职业稳定性”、“其他”六个选项,统计结果显示的比例分别是24.3%、54.6%、6.2%、7.4%、5.1%、2.4%,有一半多的毕业生面对择业时选择了个人发展机会,只有两成多的学生对经济收入比较看重,其他因素均只有较少比例的毕业生选择,表明学生在择业中一方面重视依靠自我的努力去追求生活的富裕;另一方面更具有较为长远的目光,关注自身能力的施展和职业发展的前景。这种对个人发展机会的关注为高校引导毕业生树立就业观念、培养就业技能、发掘创业禀赋、提供就业创业服务提供了着力点。课题组的调查显示,2011年九江学院在校生中的独生子女比例为54%,2011年在校生中“90后”学生的比例达到73%,对于“90后”的大学生而言,其成长过程是中国改革开放已见成效,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时期,大部分学生在成长中并未经历过较多的困难,家庭和社会都给予了他们很多的关爱,这就在某种程度形成了他们缺乏独立生活、独立判断的能力。一部分毕业生在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时,不是选择去积极地面对,通过各种途径来提升和锻炼自己,而是把希望寄托于学校和家长身上,甚至干脆不去就业,当“啃老族”。有的同学在面临就业机会时,缺乏独立的自我判断能力,没有主见和立场,关键时刻需要家长和其他人来帮其决定,从而失去良机。

另外,高校毕业生在就业观念中存在的另外一些消极方面也值得我们去认真关注并加以教育和引导。例如就业诚信的缺失,随意违约;有的毕业生法律意识淡薄,当出现纠纷时又缺乏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有的毕业生在择业时比较盲目,价值取向扭曲,一味追求“北上广”、沿海地区、大城市、三资企业等等,没有考虑到自身的实际,看到哪里热门就往哪里挤,结果很可能在多次碰壁后丧失信心。

三、对开展会计专业学生就业观念教育的思考

(一)加强对国家就业政策和当前就业形势的正确引导

大学生就业观念是国家就业政策、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状况、高校就业观念教育状况与毕业生个体身心实际状况相结合后形成的一种价值取向。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大致经历了服从分配、走向开放、自主择业三个阶段,这种观念的发展是伴随着国家在不同阶段的宏观就业政策及经济社会状况和思想观念的变迁而发展的,因此高校就业观念教育的首要工作就是要引导学生正确了解国家的就业政策和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由此选择合适的就业方式和就业方向。首先,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当前的就业政策。“双向选择”的就业政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双向选择”的就业政策下,高校毕业生有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和面临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但不可避免地会让所有毕业生不得不去面对人才市场的竞争。其次,要引导学生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就业难是一种客观的社会现实,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现阶段的就业难是相对于以往阶段分配模式上的就业难,是相对于高期望之下的就业难,是相对于社会发展不均衡下的就业难,高校毕业生必须接受这种客观现实,去迎接就业市场上的竞争。最后,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要引导当代大学生要树立“新”的就业观念,正确理解就业的含义,打破传统思维上的铁饭碗,认识到只要是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劳动获取合法收入进而服务社会求得生存发展的都是就业,树立“进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是就业,在自由市场卖猪肉也是就业,在理发店理发也是就业”的观念;要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现实”的就业观念,树立先生存再发展、进基层求发展的理念,不能好高骛远,只做大事不做小事,只盯住大城市、大企业、好机关,而眼睛不向下看;要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发展”的就业观念,理解就业不仅仅是为了生存,而是为了发展,以良好的就业心理去面对就业难的问题。

(二)加强对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

职业道德观念是就业观念形成的基础,在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下,造成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困境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社会对各层次各专业人才需求的不平衡以及大学生本身在期望与技能上与社会的脱节,许多毕业生在应聘和实习过程中,不能正确面对用人单位工作环境及工作技能要求,在产生心理落差时又不能正确处理。在这种情况下,职业道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引导毕业生在工作中要真正做到爱岗敬业、诚实守信,要有高度的责任感,有踏实工作的自觉性,有较强的服务意识,在工作中边干边学,善于总结,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胜任能力。在当前形势下,虽然就业形势严峻,但是并不代表社会能够吸纳的劳动力已经达到饱和,高校毕业生由于缺乏就业技能和就业经验,在就业竞争中不可避免在某些方面处于劣势,但其后发优势相对较强。如果毕业生注重自身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从而达到在工作胜任能力上与社会接轨,其就业前景并不悲观。

(三)加强就业服务,形成高校毕业生树立适当的就业观念的配套机制

高校学生就业观念的形成是受各种综合因素影响而形成的一种价值取向,因此要从根本层面来解决就业观念的问题就需要建立相应的综合配套机制。目前需要从高校、政府、企业、社会等层面来引导高校毕业生树立适当的就业观念的配套观念转变及配套机制。高校层面,需要建立毕业生就业观念的引导机制,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及职业认知教育;改进专业设置,以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为导向来进行学科的设置;改进教育教学方式、使学生乐学知识并能活学活用,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改进高校就业服务机制,多渠道开拓毕业生的就业面等。政府层面,需要建立有效和完善的大学生就业政策,并提供就业创业方向倾斜导向、就业创业优惠机制等等。企业层面,需要树立科学的用人观念,对毕业生缺乏就业经验的实际状况应予谅解,在用人过程中以人为本,并建立完善的人才引进、人才培养机制等。社会层面,需要形成科学的人才评价标准观念,建立主流的价值导向,以全社会的就业价值观念来引导大学生的就业取向。

【参考文献】

[1] 麦可思研究院.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2] 王家明.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研究——以合肥市高职院校调查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1(20).

[3] 王海翔.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调研与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9(17).

[4] 李锋.关于我国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研究——基于国内各层次高校本科会计学专业的调查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8(6).

[5] 江希和,赵自强.会计本科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5(32).

[6] 金建江.会计专业学生就业调查及对人才培养的启示[J].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0(2).

作者:肖国丰 王玉勤 廖康礼

第三篇:中职会计专业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研究

中职生是生产建设的主力军,国家对中职教育的定位就是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数为474.71万,就业人数为459.15万,就业率为96.72%,就业率持续保持高水平,但高就业率的背后无法回避就业质量不高、就业稳定性不强的事实。本文以河南省省属中职学校的会计专业为例,探讨新时代中职生就业能力的提升途径,以期培养更多为社会所需、时代所求的会计人才。

一、会计专业中职生的就业之殇

(一)新《会计法》实施,更注重会计专业能力

自2017年11月5日起,新《会计法》开始实施。新《会计法》规定,取消会计从业资格证,放宽初级会计师报名条件,初级会计师成为会计行业的新起点,这意味着会计行业的准入门槛提高了。会计专业学生要想从事会计工作,就必须提高自身从业资格,掌握扎实的会计专业能力。因此,以技能为重的会计专业中职生在就业中明显处于劣势。在实习过程中,中职会计专业学生很少能从事与会计工作有关的业务,学生很难在实习中习得会计实践经验,毕业后自然满足不了用人单位对相关工作经验的基本应聘要求。在智联招聘、前程无忧、天基人才网等人才招聘网上搜索会计岗位的招聘条件时,绝大多数企业都要求求职者有大专以上学历、有相关工作经验或者会计从业资格证。

(二)结构性就业矛盾,更重视会计社会能力

在经济转型的关键期,会计行业也存在结构性就业矛盾,中低端会计人员数量在持续增长,管理会计的缺口十分明显。《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2016年)更是将“管理会计”列为急需紧缺人才的岗位。新《会计法》明确规定,担任单位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应当具备会计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资格或者从事会计工作三年以上经历。因此,要想在会计行业有所作为,就必须顺应时代潮流、适应经济发展需要,提高财务分析、财务管理和财务决策能力,能够完成更多创造性、前瞻性的工作。中职会计专业学生直接就业者较少,大多数学生选择升入高职。直接就业者就业率高但会计资格证获取率低、专业对口率差,真正从事会计和出纳工作的非常少,他们更多的走向收银、统计等工作,转岗和再就业能力有限,难以实现健康的可持续就业。

(三)人工智能大发展,更强化会计方法能力

人工智能的发展让人欢喜让人忧。人工智能的发展取代了会计的基础性工作,让会计人从繁琐、重复的数据中解脱出来,但同时也会导致更多的会计人失业转岗。与此同时,杨进博士关于“工业机器人应用岗位、核心技术和人才需求”的调查研究表明,高新技术领域依然需要中职生承担技术性工作。据了解,大多数中职会计专业学生都有自己的职业理想,但仍有60.91%学生没有自身的职业长远规划和安排,部分学生甚至不了解会计工作的行业准则,自然会形成随波逐流的状态。即使有些学生顺利实现初次就业,也仍存在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的问题,职业适应性和创新性亟待增强。中职会计专业学生中存在就业盲目从众现象。问卷调查显示,36%的毕业生期望的就业单位是事业单位,但事业单位多是国家财政支持单位,薪资水平并不比企业高。

二、提升会计专业中职生就业能力之道

(一)强化主体意识,回归自我教育

中职生作为就业的主体,应自觉接受就业能力教育,这种自觉是内在的,是发自当事人内心的主动特性,包括自觉立场和自主能力。尤其是会计行业对从业者个人素质要求较高,教师要从根本上唤起中职生的内在自觉,使其充分意识到自身的主体地位,变被动为主动,将个人价值追求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做一名优秀的会计人。

要促使中职生知识和能力协调发展。会计专业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中职生的最大优势是过硬的会计专业技能,但技能的学习与知识的学习、综合能力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因此,中职生不仅要夯实会计专业基础知识,更要充分发挥个人自主性,通过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实践、实习活动和竞选班干部等,主动提高社会能力,全面提升综合素质。

要教育学生实现理想和现实协调发展。中职会计专业学生要想实现顺利就业,一方面,要学会客观分析自己的优劣势,积极关注会计行业发展状态、学生就业去向和经济社会需求,充分了解会计专业中职生就业状况。另一方面,要树立远大理想,以工匠精神引领自己前行。在实际工作中孜孜不倦、稳步向前,在个人和社会协调发展中增强自我成长能力和服务社会的能力。

(二)强化会计技能,提高综合能力

会计技能直接决定着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质量,而中职生会计技能的形成需要長期的反复学习和应用实践。技能从根本上来说,是人化的技术,即不能离开人的身体而存在的技术。因此,中职会计专业学生需要学习管理会计知识,更需要在实践和学习中锤炼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管理技能,拓宽财务视野,不断提升自己的财务素养和综合能力。

中职学习阶段,打牢专业基础,习得关键能力。一方面要让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着重提高方法能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另一方面,在动手操作中内化专业知识和技能。学生可借助校内的实训设备和校企合作,亦可主动寻求会计实习机会,在动态变化的职场里不断提升自身关键能力。

职场阶段,保持长远眼光,学会曲线就业。教师要从心理上,培养学生的信心和耐心。经济转型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对会计专业中职生来说既是挑战又是机遇。根据美国生涯发展大师萨珀(Donald E.Super)的“职业生涯发展阶段论”,15~24岁的主要任务是使职业偏好逐渐具体化、特定化并实现职业偏好。中职生恰恰符合劳动力年龄结构供需适配的诉求,能更好地确立适合自己的职业状态。在思想上,要让学生保持追逐优秀的内驱力,遵循“获取—反思—内化—实践”能力发展规律,扎根深度实践,持续提升会计专业能力。在具体行动上,采用先就业再择业的策略。初次就业尽可能与会计岗位靠拢,随着工作的历练和自我的成长,逐步过渡到管理会计岗位,从而顺利实现高质量的理想就业。

(三)做好职业规划,稳步优化自我

就业能力的提升需要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就业竞争的核心归根到底就是个人就业能力的竞争。提升就业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需要贯穿中职阶段甚至职场生涯全过程。中职教育阶段正是职业生涯的试探期。对会计专业中职生而言,只有认真做好并践行职业生涯规划,知己知彼、不忘初心、积极向上,才能插上梦想的翅膀,实现自己的会计人梦想。

职业生涯规划是人生最重要的规划,中职生要分步骤实现职业规划:首先,相信中职教育,相信自己。教育并无水平差别,只有类型之分。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启示我们,要对中职教育满怀信心。其次,客观、理性地自我分析。明确的生涯抉择源于客观的知己知彼。时间是有限的,中职会计学生要客观认识自己的兴趣、能力、职业价值观和性格,辩证看待经济社会、会计行业和就业岗位形势。再次,确定适合的职业生涯目标。通过请教会计行业杰出人才、反思与总结,择己所爱、择己所长、择世所需,注意扬长避短,制定适合自己的职业规划目标。具体到中职阶段,学生需要三年的学业规划和能力规划,以便实现阶梯式自我成长。

职业生涯规划也应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相应修正,在实际执行中尽可能充分全面评估各种影响因素,理性看待就业竞争,处理好变与不变的关系,不因挫折而畏缩不前,保证目标有效实施,才能打造更好的会计职业生涯。另外,由于中职生年龄较小、心智尚不成熟的缘故,很多学生职业认知过于理想化。对此,中职学校也应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予以更多有效指导。

高质量的会计专业中职生就业有利于缓解会计领域尖锐的人才结构性矛盾、实现中职教育与发展经济的良性互动。提升就业能力是会计专业中职生成功逆袭的关键,不仅需要学生回归自我,“撸起袖子加油干”,也需要学校、社会和政府的配套支持,为中职教育的会计专业大发展、大繁荣营造良好的氛围。

(本文系2017年河南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青年教师立项项目“基于无边界职业生涯的中职生就业能力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ZJC17073)(责编 黄紫鹃)

作者:李丹

上一篇:林业技术论文范文下一篇:工程硕士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