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证券投资论文

2022-04-19

近年来证券投资比赛举办的频率加快,规模也在逐年扩大,高职院校参与的热情高涨。证券投资比赛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实战能力,对高职院校证券期货专业教学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一、国内主要证券投资比赛的现状金融专业的技能大赛一般都由团中央或金融行业指导委员会牵头,证券行业的优秀企业提供支持或承办。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高职院校证券投资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职院校证券投资论文 篇1: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证券投资课教学改革

关键词:产教融合;高职院校;证券投资课教学改革

一、高职院校证券投资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 生源问题

中国的市场经济得益于上世纪80年代开启的中国人口大迁徙,农民进城务工是改革开放的新气象,也是中国经济快速崛起的必要动力。但是,作为发展的代价,目前就读于高职院校的来自中国广大村镇的学生,因为父母常年不在身边,一方面缺少传统的家庭教育和父母陪伴,另一方面又不得不独自消化信息无限膨胀时代的冷漠的人际关系和信息旋涡。客观上,生活多样性的空前呈现以及相应社会治理机制的滞后,为各种思潮的泛滥提供了更多机会和场景,而同时期正处于成长、发育阶段的少年儿童,好奇心重、求知欲强,越是新领域越感兴趣,但生活经验不足,抗打击和心理承受能力弱,加上没有父母陪伴身侧及时指点和疏导,对事物的认知和判断极易走偏。金融作为经济肌体的血脉,在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布局中举足轻重。证券投资课的德育面对众多父母关爱和教导缺失、价值体系尚未确立甚至已经有些走偏的青年学生,与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同等重要。

(二) 传统培养内容和模式

有关高职教育的培养作用,网络争论由来已久。在相当多同学的观念中,上大学基本就是老师讲课学生听,一个科目一本书或是纯粹的操练某种特定技能,持有该类认知的同学很容易被网络上学姐学长们所谓的经验之谈带偏。一是发现某些老师讲课果然如网上所言,并没有自己理想中的那么好。二是上课学的知识或某项特定技能在现实生活中兑现率很低。甚至有学生会由此得出上大学浪费青春等结论,严重影响学生接受高职教育的积极性。

分别针对不同专业已就业、处于顶岗实习阶段、在校学习等3类高职生进行随机访谈,在近200位有效访谈的同学中,95%以上的同学认为高职教育就是要教给学生课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操作技能,相當多已毕业或正在顶岗实习阶段的同学抱怨实操课时间太少、课本内容没讲完等。原有的专业课教学在教学方法、课程内容等方面与产业需求脱节,不但直接导致学生参与多少甚至参不参与教学活动差别不大,还造成整体培养水平不高,进而引起学生和大众对高职教育的误解。

二、证券投资课教学改革是产教融合的必然要求

高等职业教育区别于学科型普通高等教育,是在高中教育基础上,为生产和管理第一线培养具备某一特定职业或职业群所需综合职业能力的应用型、技术性人才的高层次学历教育[1]。

由于现代工业发展刺激不足,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初期,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一直比较迟缓。1985年教育体制改革以后,职业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有所提高,国家一再从顶层发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一方面,说明我国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对职业人才的需求缺口很大。另一方面,国家加快重拳出击职业教育领域的频率也说明我国传统观念中“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遗毒依然不容小觑。其实,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从管理多头到基础薄弱,办学模式、课程设置甚至教学内容滞后于市场需求等诸多问题的症结,除了中国几千年来积重难返的“劳动低贱”传统观念,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内对人才培养内容及方式在认知和实践方面的局限性也占据着很大比重。证券投资课按照传统教学模式和内容,依旧把培养重点集中在金融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想当然的所谓技能培训,不但培养的人才无法适应产业市场的发展要求,学生和公众也会认为高职教育没有太大意义。

三、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证券投资课教学改革措施

在国家产教统筹融合发展的大格局下,依托证券投资课教学环节落实产教供需双向对接,是一项繁琐、复杂的系统工程。

(一) 思政课堂端正学生的人生态度和学习态度

在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中,证券投资作为金融类专业主要课程之一,一般会被安排在学生对财务和金融知识有了初步了解之后的大学二年级,时间大多为半学年,授课时数则根据具体专业情况,每周4~6个学时不等。对于大学二年级的学生来讲,在接触证券投资课之前的十几年学习生涯中,德育是为数不多的每位同学都要持续接受的教育,此方面的基础相对也比较扎实。根据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教育理论,依托学生熟知的德育内容,结合其已经有所了解的财会金融知识,渐次植入学生未知的证券投资理论和实训,获取新知识和新技能的目标更易于达成[2]。因此,新学期第一节证券投资课,授课教师首先要做好课堂调研,设计针对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等德育层面的问题,按照主动发言同学的思路,引导大家展开讨论。初步了解学生的德育水平和思想现状之后,结合对学生发言和讨论进行总结点评,把将要讲授的证券投资课核心概念和课程框架从德育相关内容烘托的铺垫上导出,以说课形式展现给同学们。

(二) 紧扣金融服务从业者素质要求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高职教育

首先,证券投资课授课教师要引领学生站在哲学的高度系统地看待人生,客观地分析他们即将奔赴的金融职场对所需人才的具体要求,化解同学们职前准备阶段“做什么?怎么做?”的碎片化困惑[3]。

其次,延续证券投资课学习动员阶段的铺垫,在证券投资课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要充分发挥主持人的引领和协调职能,巧用投资案例分析、政经资讯分享等课堂发言和实训操练,依据金融业的服务礼仪规范,标榜学生个人形象,激发同学们注重自身听、说、读、写等学业基本功修养的同时,引导他们在证券投资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中相互竞争,共同成长[4]。利用财经见闻和日常生活感悟分享,鼓励大家学会聆听不同声音,相互了解、学习来自不同家庭和地域的文化、习惯与生活作风,历练自身对各种人群的适应及反应能力,为未来的金融服务打好基础[5]。借助团队合作的实训项目和授课教师的跟踪督导、调教等,拉近学生已有知识和技能与现实的距离,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发现理论的博大精深,去体验所学技能、学习习惯、意志和耐力与所肩负任务之间的真正关系,通过不断发现问题、努力化解矛盾,提升资源配置能力,并在此过程中逐渐意识到自身素质和能力与现实职场要求之间正在缩短的距离。

(三) 从课程内容至教学环境双向施压倒逼学生的竞争实力

在证券投资课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一方面要随时随地利用管理节点作载体,倒逼学生激发自己的原始求生欲。另一方面,还要有针对性地策划、引入证券投资实训,让学习团队之间凭借相互协助比拼实力和意志的竞争成为教学常态,引导同学们在竞争的环境中借助科学研究方法发掘长期投资的意义,进而紧随认识的提高及时调整自己的职业规划。

首先,在授课教师的指导下组建实训团队。为便于历练团队领导者借助有限资源完成工作的能力,每一个团队最多不超过10人,最少不低于7人,授课教师引导大家在双向选择、自由结合的团队组建过程中通过审视他人重新认识自己,从多个维度发现自身的特长与不足,并由此确定个人期望借助證券投资课的团队合作得到了提升[6]。其次,以实训分数奖惩为杠杆,引导学生以团队为单位争抢有利于师生互动的教学“行动区”位置[7]。如,坐在第一排紧挨讲台中心8个位置的同学有机会获取老师的加分,几率是每周课时的1/3,而坐在最后一排的同学,如果“行动区”有空位置,经老师和团队负责人敦促仍不愿意调整,将被扣分,几率是100/100,奖惩分值与课堂发言1次相等。再次,推荐分属10个产业的10只相对活跃的股票与外汇直盘的7组货币一起供各团队挑选,每个团队需找准时机建仓其中的3只股票和2组外汇产品作为各自团队的理财实训项目。每次正式授课前20分钟为理财论坛时间,2个合堂班每班各有2个发言名额,团队内部可以培养各自的发言人,发言内容可以是集体劳动成果,如果团队发言内容接近老师预设的标准,除了团队负责人和发言人可以收获发言奖励分数,还可以为发言准备阶段贡献比较大的成员申请加分。

平时的证券投资课堂上,只要举手经老师确认后起立发言,就会先得到一个加分,经老师确定为精彩的分享,可以拿到双倍加分。此举意在鼓励学生通过分享大胆求证自己,借助同学或老师的点评得到表达和认识上的提升。证券投资课的发言一般要求提供3~5个佐证点来说明问题,越全面的分析得分越高。类似量化管理杠杆,不但可以撬动学生深入细致调研、认真全面分析问题的积极性,以保证决策质量,也有益于同学们在追逐知识、追逐梦想的过程中养成金融从业者必备的职业习惯。实训和课堂发言成绩核算以平时得分最高同学的成绩为满分,设定几个幅度,依次递减。如此以来,所有同学都能随时感受到优秀同学任何的优秀表现都会稀释自己已收获的分数,进而在与他人的竞争的压力下奋发努力。

作者:聂桦

高职院校证券投资论文 篇2:

证券投资比赛对高职院校证券期货专业教学的促进作用分析

近年来证券投资比赛举办的频率加快,规模也在逐年扩大, 高职院校参与的热情高涨。证券投资比赛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实战能力,对高职院校证券期货专业教学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

一、国内主要证券投资比赛的现状

金融专业的技能大赛一般都由团中央或金融行业指导委员会牵头, 证券行业的优秀企业提供支持或承办。对于赛事各方都可以获得足够的激励:对金融行业的企业来说可以提升企业的知名度以及直接从优秀选手中直接择优签约录取得到急需的人才储备; 对学生来说成绩优异的选手获得就业机会或在升学中得到推荐机会;对指导教师来说,可以在考核与职称评定时获得加分, 这些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和证券专业专任教师参赛的积极性和热情。以下是目前国内规模较大的两项证券投资赛事:

(一)全国金融与证券投资模拟实训大赛

主办单位:中国量化投资学会,指导单位:全国金融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承办单位:深圳国泰安教育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此项赛事面向全国金融类全日制本科、高职、中职在校生,采取团体赛制,不分组,所有团队学生同台竞技;大赛分为初赛和总决赛两部分初赛为证券投资模拟实训大赛,采用互联网线上操作方式比赛,大赛利用虚拟交易软件系统,对接中国证券市场实时数据,参赛者在真实的市场环境中虚拟交易,并以系统操作分进行最终排名。决赛拟定由“证券模拟交易”竞赛与“证券行业知识”竞赛两部分组成。“证券模拟交易”竞赛主要是利用国泰安虚拟交易系统,参赛选手在当天指定时间内完成日内回转交易。“证券行业知识”竞赛为现场知识竞答竞赛。考核选手对证券行业相关知识掌握情况,考核内容包含金融市场基础知识、证券市场基本法律法规、证券公司柜台业务知识及业务流程等相关知识。

(二)“东方财富杯”全国大学生金融精英挑战赛

由团中央学校部、全国学联秘书处主办,东方财富信息股份有限公司、全国学校共青团研究中心承办,全国财经类高校共青团工作联盟协办,Choice数据提供数据支持的第四届“东方财富杯”全国大学生金融精英挑战赛。

全国大学生金融精英挑战赛自2014年起已成功举办3届,形成了全国-省-校三级赛事体系,2016年覆盖全国高校1000余所,已成为颇有社会影响力的大赛之一,赛程中通过对模拟盘的操作,培养青年学生的金融投资知识、创新创业能力及风险控制意识。

二、证券投资比赛对专业教学的促进作用分析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高职院校的学生基础比较薄弱再加上金融专业的理论知识比较抽象、晦涩难懂,这使得学生容易产生厌学的情绪,上课时不专心听课,玩手机的现象比较普遍,令授课教师非常头疼。证券投资比赛借助专门网站模拟股票交易投资的各个环节,使理论知识得到鲜活生动的展示,可以让学生在“全真环境”中体验实战操作,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其证券账户金额的增减会有效激发学生深入学习的兴趣,從而拓宽和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提高自主钻研的能力。

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对整节课长篇大论的理论教学容易昏昏欲睡,但是对动手实操进行股票买卖充满好奇并愿意参与。模拟操作虽然不是真金白银的交易,但是每天股票涨跌带来的盈利和亏损会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刺激,从而使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产生兴趣,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为学生在学科领域的主动探索提供了时间和空间,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上课听讲变得聚精会神,每个人的成绩都有显著提高。

(二)促进教学设计变革

证券投资比赛中行业内企业的参与保证了竞赛内容及标准能与企业岗位的核心工作技能要求相一致,使得高职院校明确市场人才需求方向, 并主动将专业建设、 课程体系建设、 教学内容设计、 教学组织、 教学改革与证券投资比赛紧密结合起来,有利于 “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专业教学为了适应证券投资比赛,专业课设置的依据就是目前企业岗位核心工作技能要求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加强对学生实操能力培养的实训环节,充分体现项目驱动、实践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设计思想。高职院校在教学设计中可以秉持的一项原则是理论够用,避免复杂高深的理论分析;注重理论结合实际,兼顾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要求。比如,证券投资类课程教学中关于基本面分析的内容会涉及很多估值模型的计算,如果把现实中的上市公司作为案例进行讲解分析,比较容易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培养学生职业素养

证券投资比赛引导学生关注证券市场和国民经济,有助于提升专业素养。比如:在进行宏观分析时关注国家的宏观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整个经济社会和证券市场的影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现实经济;在进行行业分析时对传统行业和新兴产业部门的关注使得学生能对国家产业政策及未来经济发展趋势有初步的了解;在进行公司分析时,对公司主营业务、产品(或服务)、财务报表等进行投资分析时也大大拓展了自身的知识面,开阔了视野。

有助于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学生组成投资团队并进行合理分工,比如有人负责选股,有人负责具体买卖时机的把握,有人负责股票仓位管理和风险控制,每天在一起讨论选股和大盘走势,在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的同时也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作者单位为广州城建职业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作者:李志刚?马俊

高职院校证券投资论文 篇3:

高职院校财经类大学生就业现状研究

摘 要: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和完善,高职院校财经类毕业生规模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加之就业压力不断提升,导致财经类大学生面临非常严峻的就业难问题。对于高职院校财经类大学生而言,学校扩招带来就业压力、用人单位减少就业岗位、性别歧视、缺乏正确的择业现、自身综合素质水平不高等都是诱发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本文将会对其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以便更好的改善高职院校财经类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提高高职院校财经类大学生的竞争力,使其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关键词:高职院校 财经类大学生 就业现状 诱发因素 解决对策

目前,我国主要是以市场经济发展为重点,这样一来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就成为比较热门的一类专业。学院为了更好的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设置了不同的财经类专业,这无形之中也增加了高职财经类大学生的竞争力,导致就业现状不容乐观,不利于高职院校财经类大学生更好的发挥自己的价值。因此,需要对诱发高职院校财经类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及诱发因素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系统、全面的解决对策,以便更好的改善高职院校财经类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为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1 高职院校財经类专业的社会定位

如今,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财经类人才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这样就需要对财经类专业给予准确的社会定位,特别要为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大学生的培养提供保障。

财经类专业一般包括了经济类和经济管理类两大专业,常见的专业包括人力资源管理、会计、企业管理、金融、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统计、财税等,并逐渐发展成为近些年比较热门的一个专业。大多数专家预测,理财规划师、注册会计师、精算师、营销师、管理咨询师等是热门职业,也都属于财经类行业的范畴。

自从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社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我国于2001年加入WTO后,又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经济发展的步伐。近些年来,随着全球经济化的发展,社会各个领域对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人才提出了非常大的需求。这样就需要高职院校为社会发展培养一批应用型、复合型的高素质优秀人才,不仅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而且还需要具备杰出的综合能力,以此来更好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2 高职院校财经类大学生毕业及就业现状

自从1999年我国教育扩招以来,高等职业教育也开始慢慢步入大众化发展阶段。2010年我国高职院校毕业生人数达到了几百万,到了2017年数额不断飙升。然而,社会所能够提供的职位有限,高职院校毕业人数却呈现出只增不减的情况。作为当今社会的热门专业,每年高职院校财经类大学生招生人数高居不下,从而导致毕业人数占据了非常大的比重,与其他专业进行对比发现,高职院校财经类大学生的供给基本上达到了饱和状态,从而导致他们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就业压力。

与其他行业不同,财经行业更多注重实践,并要求该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对理论知识有个全方位的了解和掌握,而且还需要从事该行业的大学生具备非常高的综合素质水平。虽然,现有的高职院校财经类大学生在学校里对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进行了系统性的学习,并对其给予了各方面的了解和掌握,但是并未把理论和实践进行有效的结合,而且在对个人能力进行培养过程中,也忽视了组织协调、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从而导致刚毕业的高职院校财经类大学生无法更好地在工作岗位展现自己的能力,降低他们的竞争能力,不利于他们的全面发展。

同时,虽然我国经济社会处于高速发展时期,但是由于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导致财经行业发展速度变慢。在这样的经济形势下,大多数企业通过降低人员招聘的方式来缓解经济成本,而且对应聘者的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高,尤其是贸易、金融等领域。而且还有一大批在金融危机影响下而失业的人员再次加入到找工作大潮中,进一步加剧了高职院校财经类大学生的就业压力。

此外,虽然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社会各领域对高职院校财经类大学生的需求量呈现出只高不低的趋势,但是大多数企业所需要的是非常优秀的财经类人才,但是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而言,他们是步入社会的新生儿,只掌握大学中所学习的理论知识,而缺乏一定的锻炼和实践机会,导致他们的工作经验比较匮乏,这样导致企业在应届毕业生和较有经验的工作者之间,更加地倾向于后者。而对于后者,在对工作进行选择的时候,可能会更加谨慎,他们更希望找一份比较稳定的工作,希望长期坚持下去,但是对于刚毕业的高职院校大学生而言,他们认为第一次工作只是为了小试牛刀,导致日后工作存在很大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待积累一定经验后,会选择跳槽,这样就导致企业不愿意选择他们,也导致高职院校财经类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变得更加严重。

3 高职院校财经类大学生就业优势

虽然目前的高职院校财经类大学生就业形势比较严峻,但是通过对目前经济发展形势进行分析可以发现,高职院校财经类大学生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也存在比较明显的优势,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如今,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初级阶段,更多的是以经济建设为发展中心,而且国民经济是发展的主要对象,从而说明高职院校财经类大学生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同时,高职院校经财经类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方向和就业范围非常的广泛。(2)不管是国有企业、外企和民营企业;不管是小型个体,还是大型公司,各行各业的发展都需要高职院校财经类大学生参与其中。同时,这类大学生的就业范围并非简单的局限于财政金融、证券投资等领域,只要与经济有关的地方都需要他们的参与。(3)高职院校财经类大学生毕业后可以选择的工作岗位,并非简单的局限于所学专业,因为大学生在学校可以学习到与财经类有关的所有基础知识,这样就使他们能够胜任好多与财经类相关的专业和领域。(4)与其他专业大学生进行对比可以发现,高职院校财经类大学生由于专业本身的限制,导致他们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具有非常强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从而使他们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和上升空间。

4 高职院校财经类大学生就业难的诱发因素

通过调查与研究发现,高职院校财经类大学生虽然具备一些就业的优势,但目前仍然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就业难的问题,而就业难的诱发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学校扩大招生规模带来就业壓力。如今,随着职业教育体制的改革与完善,各大高职院校开始不断扩大招生规模,从而高职院校财经类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变得越来越严峻。但是,经济社会发展对财经类大学生的需求量却未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增长,致使高职院校财经类大学生就业竞争日益加剧。

(2)在金融危机影响下企业减少了就业岗位。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一些企业开始提高了就业门槛,加之人才的库存,在众多的选择对象面前,用人单位一般会选择高水平、高学历的毕业生。

(3)部分用人单位还存在性别歧视。近些年来,女性大学生就业难一直是社会面临的主要问题,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厦门大学所做的一项调查结果发现:在相同情况下,与男性毕业生相比,女性毕业生的就业机会仅为男性的87.7%,并且其初次就业率要低于男性8.7个百分点。

(4)毕业生自身存在问题,就业能力不高。由于高职院校财经类大学生的个人行为规范并未满足用人单位的基本要求,而且对一些细节问题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对求职的技巧掌握不够,从而导致他们求职缺乏一定的自信。同时,一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由于经费问题的限制致使其求职面试机会少,心理压力过大,就业能力不高,导致就业结果不理想。

(5)毕业生缺乏正确的择业现,就业预期过高。如今,一些财经类毕业生的就业观念未发生比较明显的转变,他们的就业期望值一直处于较高的状态。大量的调查与统计发现,在选择职业的时候,大多数高职院校财经类大学生对工作单位、工作区域、薪酬水平等给予了较多的考虑,甚至一些毕业生对行业、职位、专业对口和假期等方面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从而导致这类大学生就业现状不理想。

5 提高高职院校财经类大学生就业的对策

如今,随着社会对毕业生要求越来越高和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高职院校要想更好地提高院校的就业成功率,就需要在对财经类大学生就业难的诱发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专业特色和发展优势,制定一套系统、完善的解决对策,具体内容如下。

(1)调查和预测企业对高职院校财经类人才的需求,并以此来对财经类专业进行设置,以期更好地满足市场经济对专业人才的需要。同时,在专业设置过程中,院校还需要对生源所在地3~5年后的经济发展情况进行考虑,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要从长远角度来扩大招生规模,从而为高职院校财经类大学生提供更好、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

(2)对传统教学内容的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借助网络资源来设定教学形式和内容,这样不仅可以实现对课堂教学的有效创新,而且还可以更好地满足高职院校财经类大学生的需求。对于授课教师,可以借助微课、网易公开课等网络课程,来有效打破时间和地点的限制,从而有效激发财经类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课堂所学知识更好的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经验。

(3)开设职业规划讲座,引导和鼓励财经类大学生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在了解自身喜好和优势、发展前景的基础上,来对自己的未来发展给予规划,在确保课堂学习任务完成的同时,还需要有计划的学习与课堂教学相关的知识,并积极的参与到社会实践之中,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水平。

(4)重视校企合作,使高职院校财经类大学生更好的满足企业发展需求,这就要求授课教师不能闭门造车,要始终坚持走出去的教学理念,对自身的知识结构进行优化和调整,要求学生深入到企业中来解决企业和自身的实际问题,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对课堂所学知识的了解和掌握,而且还能够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同时,学院还可以与企业一起创建学习和实践基地,为这类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再次学习的机会,使课堂所学知识更好的应用到实践之中,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和质量。

(5)鼓励高职院校财经类大学生走向农村,因为如今的农村正在推动新型农业、新型农村的发展,能够为这类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这样不仅可以使这些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得到有效的改善,而且还可以更好地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

6 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财经类大学生就业问题是社会经济发展中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此时就需要对其诱发因素进行分析,并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国家也需要出台相关的政策,引导和鼓励高职院校财经类大学生就业。学生自己也需要对就业情况有个全方位的了解,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和就业能力,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从而使高职院校财经类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得到有效改善,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唐思琪,田琪瑜.财经类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J].商,2015,7(38).

[2] 林琳.浅谈财经类院校高职高专大学生就业现状及路径分析——以广西财经学院防城港学院为例[J].长江丛刊, 2017,11(13).

[3] 张云.财经类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分析[J].中国经贸,2016,5(11).

作者:徐驰 张晔

上一篇:学校体育课程改革论文下一篇:新形势下管理会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