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高职教育论文

2022-04-17

【摘要】作者结合多年在高职院校从事的学生文艺团体的指导及综合素质课堂教学工作体会,发现高等职业教育中第二课堂活动、学生团体培训过程中对培养学生高职业素养有着重要的影响。文章以合唱团训练为例,总结归纳合唱团训练对提升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影响,挖掘高职教育中隐性课堂的教育功能。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高职院校高职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职院校高职教育论文 篇1:

论高职院校教育引导高职生实现社会化的途径

【摘要】发挥高职院校的教育和引导作用,更好地促进高职生的社会化,是高职教育面临的新课题,也是高职教育首先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之一。

【关键词】高职教育;高职生;社会化;途径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魏文杰

高职院校高职教育论文 篇2:

发挥高职院校隐性课堂的教育功能,培养高职业素养学生

【摘要】作者结合多年在高职院校从事的学生文艺团体的指导及综合素质课堂教学工作体会,发现高等职业教育中第二课堂活动、学生团体培训过程中对培养学生高职业素养有着重要的影响。文章以合唱团训练为例,总结归纳合唱团训练对提升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影响,挖掘高职教育中隐性课堂的教育功能。

【关键词】职业素养 隐性课堂 团队意识 意志力 职业形象塑造

职业素养是一个人在职业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这些品质直接影响着个人的就业、择业、创业及职业生涯发展。在我国,高职教育以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为目标。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是高职教育的重点,而职业道德、职业行为能力、职业意识等素质培养也是高职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这些能力的培养除了综合素质课堂教学外,在学生参加的第二课堂活动、艺术团队训练中也获得了提高。学生的课外活动、艺术团队的训练等成为了第一课堂以外,具备教育教学功能的隐性课堂。在学生合唱团的训练中,就从多个方面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素质修养。

一、合唱对共性、统一的要求和表现力,培养团队合作的意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把“学会合作”作为教育的基础。因为,合作是人类社会交往中必备的能力。职场中,人际沟通、完成任务、建立优秀团队都无不与合作相关。而合作者需要建立对合作团队的认知、信赖,形成团队的向心力、凝聚力,将个人利益与团队利益相统一。

合唱是一种多声部的人声艺术作品,是由若干个声部的歌唱共同完成的。因此,合作是合唱的基本要求。“一切行动听指挥”使合唱作品达到思想、声音、节奏三者的高度统一。

1、集体思想意识的高度统一

依据作品的创作背景,通过指挥对作品的曲式结构分析和对音乐的理解,统一合唱团的集体思想意识,统一作品的情感表达和作品处理。因此,思想统一及作品理解决定了作品的表达及处理,如果思想上不统一、理解不一至,合唱出来的效果就会出现音色不一样,速度不一致、力度表现不统一,声音的张力就受到限制。

2、音色融合训练与合作力的培养

合唱是一种是多声部、多层次的声音共鸣,是一种表现力极强的声音艺术。每个人的声音都有自己的特点,将不同的声音、不同的音高合在一起,需要通过对声音的控制达到声音的均衡效果,才能使声音融合。因此,在合唱中更多地是淡化个性、突出集体,彰显整体性及和谐美。比如在多声部和声训练的过程中,每个人通过学习对音量、音色、音准的控制达到与同声部其他人的声音的统一。各声部间则同样也是通过音准、音量、音色的控制来达到声部之间的稳定、协调。包容与谦让中达成的共性美,是对团队合作精神的很好阐释。在训练中,学生慢慢掌握声音的控制能力并领悟团队合精神的内涵,从而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

二、持之以恒的训练,养成坚持、守时的习惯

1、在歌唱训练中养成了坚持、守时的习惯

由于兴趣的驱动参加合唱团队,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高。同时,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发现自己声音和歌唱水平有所提高,积极性就越来越高了。从一开始以严格的考勤制度来管理,到后来自学准时参加,大部分同学从兴趣转变成热爱合唱团的管理变轻松了。而学生的也养成了坚持、守时的好习惯。特别是当我们听到,有的学生下课迟了,一路小跑了不落下一次合唱训练时,我们更知道除了懂得守时、坚持,他们还懂得了珍惜。当然,合唱对节奏的要求,也是一种时间观念的培养;也是一种积极性、主动性的培养。

2、歌唱的站姿和长音的训练,煅练了学生的意志力

为了能做到气沉丹田,用气息支撑声音,打开身体的共鸣腔,一般在练声时,我们要求学生保持正确站姿。最初,5分钟的站姿练习有个别学生都坚持不住。但是半年下来,他们几乎每次训练都能自觉坚持一小时的站姿。这是需要意志力支撑的。

同时,长音的演唱需要气息的保持,它靠意志力控制。在长音的练习中,学生们学会了集中注意力,用意志力去控制自己的气息,使有限的气息能支持更长时间的发声。而发声的状态,需要用心去领会、模仿,这也是需要高度的注意力和抽象的空间想象力的。对于学生的专注力、意志力有着良好的影响。

三、对气息及声音的要求,促动学生自觉提高体能素质

良好的体能素质是声音的基础条件,腹肌的力量决定声音的穿透力,打共鸣腔体需要对头腔、鼻腔、口腔等部位的肌肉能有效地控制。

1、学会打开共鸣腔体,放松喉部肌肉群,有效减少咽部肌肉疲劳症状

根据医学专家分析:嗜食辛辣炙煿厚味、抽烟、饮酒、空气干燥或多尘,秋天气候干燥亦容易加重病情、久处密室空气不流通、用嗓过度(常与职业有关)、用嗓不当、有毒有害气体刺激等,都可以直接引起慢性咽喉炎及其病理变化咽部疾病。我们每天都需要通过声音来进行交流,正确地使用声音,可以帮助有效的沟通,还可以减少由于嗓音运用不当而造成的咽喉疾病。

通过学习人声的发声原理,找到发声位置。另外,通过对局部的肌肉进行运动训练,使咽部的肌肉灵活、舌根放松;通过学会打开鼻腔、头腔,学会高位置发声增强声音的穿透力、和立体感。不但美化了声音的音色,更学会了正确发声减少因咽部肌肉过度疲劳而引起的咽喉问题。

2、腹肌力量的训练,促进学生开展体能运动

声音是依靠气息发声的,要想让声音变得明亮、有力量、有穿透力,不是依靠咽部肌肉,而是要依靠腹部肌肉。我们经常要求学生晨跑、仰卧起坐练习。一个人锻炼有时会坚持不下来,一群人相互提醒相互鼓励,运动成了一件快乐的事情。通过一段时间的坚持,我们就能发现,不但声音变洪亮了,学生的身体素质也提高了。

四、舞台形象训练,塑造良好的职业形象

1、声音——人际沟通的窗户

我们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发现:有一些学生声音微弱,课堂发言经常听不清;有一些学生音质条件好,但由于不善于控制,声音也显得单薄。有一些同学声音沙哑,讲话都很费力,出现声带闭合障碍。他们即使有好的乐感、喜欢唱歌,但也总是唱不好。而在未来的职场上,面谈、电话交谈、产品推广演讲等等,都少不人声的参与。好的声音不但能让人舒服,让语言表达更清晰,使演讲更具吸引力。

在合唱训练定期的发声训练中,学习科学正确发声方法、收获歌唱乐趣,同时美化声音的色彩。有的变得明亮、有的变得宽厚,掌握了声音的控制和运用的方法,挖掘自己的声音魅力,学生也变得更自信了。

2、仪态——职业形象的重点

学生参加了合唱团之后,老师们发现原本内向的学生变得热心于集体的活动,精神面貌上有大的转变。

舞台形象中站姿、走姿练习,提升了学生的气质增强了自信心。歌唱过程中站姿的训练和舞台表演走姿训练,慢慢地养成了正确的形体仪态。每天半小时的声音训练中,学生们都保持基本站姿,时间长了就养成了良好的站姿习惯。上台之前,学生们学习走姿,纠正了他们的走姿,也增强了自信心。“声音通过训练变得明亮、有质感,说起话来信心都增加了。”一名学生通过训练发现自己连讲话的音色都变好了。

通过分析合唱团训练中学生的变化,我们可以发现:在合唱团的训练过程中,已经悄悄地在改变学生的形体仪态、声音形象、体能体质;学生学会了坚持、专注、守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同时,他们也在团队训练中获取审美的快乐、收获友谊、获得美的教育。

分析市场人才需求,我们发现职业能力是一个员工获得工作岗位、晋升职务、转换职业的一项基本要求。高职教育中,我们在第一课堂完成学生的职业基础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而关于时间管理能力、有效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敬业与团队精神等综合职业素养的培养,则可以通过开发综合素质课堂教学、第二课堂活动、学生的各类团队培训等校园里隐性课堂的教育功能,达到多元化教育模式下培养学生高职业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苏严惠.关于合唱的音色融合训练(上、中、下)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第3期、第4期

[2]韩德森.论合唱艺术中的共性与个性中国音乐2002年03期

[3]于天罡.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与素质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1年第22期第22卷总.67期

[4]傅新民.“高职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释义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6年第34期第27卷总488期

[5]陈锦杰.谈合唱与团队意识.《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08年第9期

[6]刘洋.高校大学生合唱艺术探究[D].河北大学2009

[7]杨绍科.合唱训练中的“合”与“和”大舞台2014年01期

作者:林冬莹

高职院校高职教育论文 篇3:

新办高职院校在发展高职教育中应把握的几个“关键词”

摘要: 新办高职院校由于对发展高职教育的目的不明确,对高职教育的本质属性和本质特征存在模糊认识,在发展高职教育的过程中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新办高职院校应该牢固树立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双师型”教师等办学理念。

关键词: 职业教育 以就业为导向 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 “双师型”教师

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新办高职院校如雨后春笋,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但新办高职院校在发展高职教育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办学思想不够端正,办学目的不够明确。有些新办高职院校有意无意地沿袭普通教育的办学模式和思路,偏离了高职教育的办学轨道,改变了兴办高职教育的初衷。二是与实际需要相脱离。有些新办高职院校不是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特别是就业需要来设置专业、组织教学内容,而是有什么条件就开办什么专业,有什么教师就开什么课程,培养的毕业生不被市场所接受,就业率极低。三是质量不高,学生学不到真正本领,适应不了岗位要求。这些问题的存在,究其原因,最重要的还是对发展高职教育的目的不明确,对高职教育的本质属性和本质特征存在模糊认识,学校缺乏高职教育特色。因此,突出高职教育特色,真正按照高职教育的内在规律办学,把高职教育办好,是新办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正是基于这些考虑,本文着重谈谈新办高职院校在发展高职教育中应把握的几个“关键词”。

一、职业教育

高职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简称,横跨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两个领域,既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教育,“高等”是定语,“职业教育”是核心词,它首先是职业教育。什么是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就是为职业做准备的教育,职业就是一个人以此来谋生的,就是靠它来生存生活的。因此,职业教育就是指使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应用人才和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劳动者,与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相比较,职业教育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包括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职业学校教育是学历性的职业教育,分为初等、中等、高等职业学校教育。职业培训是按照职业或劳动岗位对劳动者的要求,以开发和提高劳动者的职业技能为目的的教育和训练活动,是非学历性的短期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特色是由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特别是它的内在矛盾的特殊属性所决定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职业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业化、社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支柱。”它的“培养目标应以培养社会大量需要的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熟练劳动者和各种实用人才为主”。这就规定,职业教育具有双重属性。首先是有其它类型教育都具有的一般属性,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同时又有其它类型教育所不具有的特殊属性。它是直接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包括行业建设服务的;它是直接为人的就业服务的;它与市场特别是劳动力市场的联系最直接、最密切。这些特殊的属性,就确定了职业教育具有其它类型教育的不可替代性。根据职业教育的特殊属性和一些深受社会欢迎的职业学校的办学实践可以看出,职业教育比较明显的特色体现在地方性与行业性、技术技能性、市场导向性等三个方面。

二、以就业为导向

从高职教育的本质属性可以看出,高职教育的核心就是以就业为导向。“以就业为导向”是我国新时期职业教育确立的重要办学方针,《国务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决定》(国发[2005]35号)在“推进职业教育办学思想的转变”中提出:“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积极推动职业教育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从政府直接管理向宏观引导转变,从传统的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转变。”“以就业为导向”的特点是体现职业教育的就业方向性,要求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内容、方法等应与所就业的工作岗位要求相对应。因此,“以就业为导向”实际上是把职业岗位对从业人员的要求和有助于实现就业作为学校培养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学校的办学方向。“以就业为导向”包括:(1)专业设置以就业为导向,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实际要求灵活设置专业,将就业状况作为专业设置及其结构调整的依据;(2)课程设计以就业为导向,突出职业性,只讲授必需的理论知识;(3)授课过程以实践(项目)为导向,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为学生的就业做准备;(4)办学质量的检验以就业为导向,以鲜明的办学特色、过硬的人才培养质量和较高的毕业生就业率赢得社会的认可。

三、校企合作

这里的“校”是指“学校”,“企”原是指“企业”,但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这里的“企”不再是专指“企业”,而是泛指用人单位,包括一些科研院所、事业单位。校企合作是指职业院校根据专业建设需要,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多层次、全方位合作,使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方向更适合用人单位的需求,依托用人单位优势,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使学校教育功能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实际需求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使用人单位更愿意接收学生,并据此提高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校企合作”是在学校和用人单位等宏观层面的定义,是一个宏观概念,它首先是一种办学模式,是职业院校与用人单位合作办学的一种模式。当然,随着合作层面的深入和合作领域的扩大,这种办学模式会逐渐演变为培养模式。

四、工学结合

工学结合是校企合作的进一步深化和具体化,“工学结合”和“校企合作”一样,体现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体现了两层基本的含义:第一层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本质含义,即知识和劳动的结合,强调的是过程的结合;第二层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形式,即产业界与教育部门或院校与企业的结合、合作,强调的是对象的结合。但是,工学结合和校企合作有区别,从概念上讲,校企合作的主语是双主体,“学校”和“用人单位”是并列的主语,而“工学结合”的主语是单主体,都是指学生。最早出现“工学结合”一词的是1991年10月17日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国发[1991]55号)中提出,“产教结合、工学结合”,此前,自1957年—1990年的教育政策文件中一直使用“半工半读”。实际上,“工学结合”就是“半工半讀”的意思,就是“工读交替”的意思,就是边工作边上学,为学习而工作,为工作而学习,就是学生课堂理论学习与参加社会上的定岗工作相结合,学生在全日制学校学习期间被安排到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等现场实习的一种教学形式,是教学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实习时间、次数各异、水平不同。从这里可以看出,“工学结合”是一种教学模式,是“校企合作”的下位概念,是校企合作的一种具体的实施途径和方法,具有更强的操作性和规范性,是基于学校教学方面的微观概念。

五、“双师型”教师

最早提出“双师型”教师这一概念是在1998年国家教委制定的《面向21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中。这一概念的提出,是我国在以往职业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的传授,轻能力的培养,教师队伍建设和评价方面偏重于理论水平的情况下,为了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适应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使教师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正确定位,树立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高职教育理念而提出来的。2002年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教高司[2002]5号)中,论及建设一支理论基础扎实又有较强技术应用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时,使用了“双师素质”的新提法,在这里,“双师型”教师就等同于“双师素质”的教师,就是指“既有理论基础扎实,又有较强技术应用能力”的教师。2004年教育部在《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评价方案》中,提出了“双师素质教师”的标准,即:双师素质教师是指有讲师(或以上)技术职称,又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专任教师:①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或以上)技术职称(含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②近些年有两年以上企业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或参加教育部组织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获得合格证书,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③近些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已被企业使用,效果良好;④近些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校内实践教学设施或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使用效果好,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居先进水平。从这里可以看出,“双师型”教师强调的是内在素质和能力,它并不是教师与技师或工程师的简单叠加,而是两者在知识、能力和态度等方面的有机融合。它具有内在性、融合性,既具有教师的特性,又具有技能的要求。“双师素质”的提法不仅丰富了“双师型”教师的内涵,更重要的是为“双师型”教师赋予了新的更具高职师资特征的时代内涵。

参考文献:

[1]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改革开放30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经验专题研究[M].北京:教学科学出版社,2008.10.

[2]佚名.什么是职业教育[EB/OL].http://www.rumen8.com/html/mingcijieshi/kaoshijiaoyu/20080421/24543.html.

[3]佚名.什么是工学结合[EB/OL].http://www.msvtc.net/Article/ 200902/6281.htm.

[4]梁淑双.谈“双师型”教师及其培养——新办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J].青年教师学报,2007.

[5]广东省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委员会.广东省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手册[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2.

作者:李光先 李 珊

上一篇:小学数学教学课改论文下一篇:供电公司企业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