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质量工程论文

2022-04-18

【摘要】质量工程是高职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重大工程。本文结合高职院校所依赖的国家及地方发展的历史机遇,立足于服务地方经济与社会事业发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主要任务的视角,提出了质量工程建设的指导思想及总体目标,并着重提出了质量工程建设的主要内容。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高职院校质量工程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职院校质量工程论文 篇1:

对广东民办高职院校质量工程建设困境的思考

【摘 要】在新时代条件下,质量工程是提升高职教学水平、确保人才质量的重大工程。本文结合民办高职实际,分析了质量工程建设中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并给出了初步建议。

【关键词】民办;高职;质量工程

自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发布以来,高等职业教育事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质量工程建设对高职院校提升高职教育成效、输出满足社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等,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和直接现实价值。

一、民办高校质量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硬件投入不足导致的质量工程申请难

民办高职院校底子薄,投入欠缺,很多学科的硬件设施难以符合立项要求,由此造成申报的项目少。从广东省实际情况来看,公办高职与民办高职两者之在申请结果上存在巨大的反差。

同时,民办高职内部也存在不平衡现象,是否重点专业、特色专业,在学校获得的经费支持往往相差悬殊。而学院的强势专业,是否真正具有竞争力,还值得商榷。以增城某高职院校为例,该院机电系建立时间长、招生效果好,是学院重点培育系,每年经费投入占系部比例高达30%。外语系是该院历史较长的系部,但学院根据招生情况进行投资,历年经费低于学院均值,目前只有实训室1个,机房1间,实习基地2家,副高职称2名,软硬件力量非常薄弱,很难符合质量工程项目申请条件。

2.质量工程的引领、带动效果不尽人意

民办高职质量工程对某些预备推送参评省级项目的专业建设,无疑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但是我们发现,这些专业对学院其它专业的引领、带动效果不尽人意。一方面在于学科之间有着天然壁垒,一个学科的建设不一定能够为其他学科借鉴。另一方面,在于民办高职缺乏统一的部署,相关制度、利用机制的欠缺导致了资源利用低效。比如:实训基地建设欠缺软件配套,相关机制落后、设施利用效率低下;校企合作现实性不强,教学团队引领作用有限,技术开发落后现实步伐;人才培养方案未能体现技能服务特点,专业课程更新慢,人才梯队建设存在空挡等现象普遍存在。

3.关注形式、忽视内涵,多数项目缺乏持久生命力

民办高职在申请质量工程项目时更关注申报专业现有的支撑,注意力集中于现实条件、建设内容、建设目标、建设方案。对项目创新、持续发展、专业特色等内涵方面较为忽视,没有进行相应的调研论证,没有形成有效的发展思路。在具体建设过程中,很多思路和建设意识仍维持惯有的风格与模式,并未真正通过项目申请实现办学理念、管理模式、人才培养、教学设计、社会效应等多方面的升级。很多项目只是在经费投入之后增强了硬件设施,软件环节未变更,实际发挥的效力远逊于预期。

4.部分院校质量工程建设沦为形象建设

基于民办高职经费、师资较弱等诸多实际,大多会通过增加项目申报数量,以期实现少数项目的成功申报。由于民办高职资源有限,为更好实现资源统筹,确保申报过顺利进行,不少项目多以学院领导或中层干部为负责人,普通在一线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很少会获得学院大力支持。表面上看领导牵头申报项目有利于调集资源,增加项目通过率。但实际上,非教学管理类项目,如精品课程、创新创业等项目,领导并不进行相关实际工作,却挤占了教师的职业空间,既不利于调动广大教师积极性,也不宜于专业、课程的持续发展。长此以往,质量工程建设渐渐沦为学院或领导的形象建设。

二、民办高校质量工程建设问题的原因分析

1.起点低、增速慢、发展步伐不均衡

广东现有各类高职院校79所,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26所。在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中,民办高职仅1所。公办院校申报质量工程的基础好、力量强、竞争力雄厚,民办院校由于基础条件、投入限制,在质量工程申报和建设方面处于弱势。学校内部由于专业基础、硬件条件、师资力量等因素差异,专业之间的办学水平差别明显,导致在质量工程项目申报与建设方面的不平衡。

2.发展意识欠缺,创新主动性不够

在学院层面,管理部门对质量工程建设的认识存在偏差,对质量工程引领作用认识不够,将质量提升、内涵建设视为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忽视质量工程在增强学校、学科未来竞争力上的重要作用。不少民办高职忙于项目的申报和验收,对项目建设的思考与总结较少,质量工程建设往往沦为阶段性的工作业绩,很少有持续发挥作用的项目。

此外,相较公办同类学校,民办高职院校职业发展空间有限,教师缺乏相应的资源支撑,个人发展平台较窄,教师主动性偏弱,各项教学工作基本按照学院要求进行,没有创新的积极内部驱动,程序化、习惯化现象突出,教育教学缺少创新意识,教育思想未紧跟时代变化。

3.相关配套措施滞后,专业领军人才匮缺

质量工程并非单一内容,而是包含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两个子内容。只有教学管理、教学方式、课程设置等多方面联动才能形成较好的效果。其中,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按照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的要求,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必然方向。而在实际执行中,企业很少愿意耗费精力参与学校的相关建设,民办高职在工学结合中居于劣势地位,而政府尚未在学校与企业间铺好对接平台。

专业领军人才匮缺是阻碍发展的另一难题。质量工程建设是一个综合性项目,不能依靠一个人单打独斗,团队才是项目建设主体,项目负责人仅只起到项目管理人作用。项目负责人不仅要专业扎实,还应具备相应的管理及组织水平,如此方可带领团队较好完成预期目标。目前,民办高职中精通专业技能与项目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欠缺,双师型团队整体实力堪忧,极大制约了质量工程项目的建设成效。

三、对民办高职质量工程建设的初步建议

1.加强顶层设计,合理优化布局

民办高校在申报前期应注重学科间的平衡,申报省级项目要注意校级项目的培育,联系现实情况与未来发展确定项目。善于收集国家、省厅历年质量工程建设情况,建立合理的发展规划与方向,有针对性地挖掘潜力,注意发挥优势,实行错位发展、打造自身特色。

对学校已经建设成功的实训基地、精品课程、精品教材、人才培养模式等项目,要有专门部门进行统一管理,以便更加有效利用现有资源,注重持久发展效用,最大程度发挥质量工程项目的引领与带动作用。

2.理顺机制,完善制度建设

注重项目建设与管理的科学性,合理利用项目量化指标体系, 引导质量工程建设向纵深发展。对申报项目采取用更科学多元的筛选机制,加大对质量工程项目的科学评价,提高项目申报水平。完善质量工程建设的配套措施和工作机制,改革现行的一些不适应质量工程实施的做法,消除质量工程实施中的体制机制障碍,为实施质量工程铺垫良好基础。

3.增强创新意识,调动教师积极性

民办高职只有真正调动广大教师参与项目的积极性,才能将质量工程建设落到实处。因此,当从现行体制和机制上着手进行相应变革,建立和完善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让教师真正成为教育、教学、办学的重要主体。在教师职称评审、教学科研工作量融通、职务晋升等方面与质量工程建设成效挂钩,使广大教师既积极参与,又能从中受益,建立和落实“质量是永恒的主题”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朱永江.高校“质量工程”建设持续发展的思考[J],《高教探索》,2011(08).

[2]张健.高职“质量工程”建设的关节点.《中国教育报》,2009(2.13).

[3]赵婉莹.高校“质量工程”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09(09).

作者:吴美萍

高职院校质量工程论文 篇2:

浅谈高职院校质量工程建设

【摘要】质量工程是高职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重大工程。本文结合高职院校所依赖的国家及地方发展的历史机遇,立足于服务地方经济与社会事业发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主要任务的视角,提出了质量工程建设的指导思想及总体目标,并着重提出了质量工程建设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高职院校质量工程目标建设内容

一、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内蒙古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以及锡盟所确定的8项重点工作的历史机遇,立足于服务地方经济与社会事业发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坚持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特色办学、开放办学之路;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主要任务;通过重点专业及相关专业群的建设与发展,推动整体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提高,为区域经济与社会事业的繁荣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二、总体目标

围绕服务地区经济与社会事业发展需要,坚持“特色办学,质量立校,内涵发展”的原则,通过质量工程建设在专业建设与专业调整、课程建设与课程体系构建、教材与教学资源库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服务能力提升等方面,突出创新,彰显特色,形成多层次办学体系。

三、建设内容

1.专业建设

立足于地区经济与社会事业发展,做好与锡林郭勒盟、自治区区域主导产业发展对应度高、人才需求量大的专业及专业群建设。通过新专业增设、专业群整合、老专业改造等,确保专业建设同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发展保持一致,在能源、煤化工、畜产品加工等五大领域,培养适用的高技能人才,满足地区经济与社会事业发展需求。

按照“专业融入产业、规格服从岗位、教学贴近生产,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升”的原则,提升人才培养水平,提高服务能力。

实施特色专业和品牌专业建设工程。形成品牌效应,凸显专业群优势,提升办学实力,增强办学适应性。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深化“工学并举、德能兼修”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夯实专业建设基础,创新办学思路,积极搭建校企合作平台,通过与行业企业良性互动,确保专业建设同经济与社会事业发展需要有效衔接;通过校企共建,凝练专业特色,形成专业亮点;依托行业企业,实现岗位对接和“课证融通”;加大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全程、全员、全方位管理育人、教学育人的能力,实现校企人才培养共育共管;注重学生技能培养与人文素养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课程与课程体系建设

从岗位职业能力分析入手,参照职业资格标准,实施“课程与课程体系建设工程”。聘请行业企业技术专家,共同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共同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共同确定“基于工作岗位和典型任务”的专业核心课程;共同创设适宜教学的学习情境和课程实施条件;共同制订顶岗实习管理制度与质量评价体系;共同实施“项目化教学”等融“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模式,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3.师资队伍建设

实施“人才工程”,按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要求,加强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以高水平双师素质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为核心,继续实施名师工程,发挥名师的示范带动作用;继续采取送出去、请进来、深入企业实践锻炼等方式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不断创新教师培训方式,加大教师教学技能大赛活动的力度,通过多种形式提高师资队伍的教学技能;提高校企高技能人才互动水平,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规范兼职教师的聘任、酬金、考核及评价等管理工作。

4.教材和教学资源建设

加强教材建设,编写一批适合学生使用、体现岗位需求、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校本教材;与行业(企业)兼职教师共同进行校企合作教材开发;加强网络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建设一批优秀的电子教案、课件、教学视频、教学设计、习题库、技能测试题库、案例库、素材库等优质教学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5.实践教学条件建设

按照“多元投入、校企共建”的思路,实施集先进性、综合性、生产性、开放性于一体的校内外多功能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工程。在校内实验、实训条件建设上,注重形成体系,相近专业要在实验、实训资源上实现共享;本着开放、共享的原则,建设一些既能满足教学需要,又能为地方行业、企业承担技术革新与技能培训的实验室,通过实验室建设,拓宽校企合作的渠道,提高教师的技术研发水平和技术服务能力。夯实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基础,构建生产、技术研发与服务、人才培养共建共赢的校企合作模式,深化校企合作,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加强实践基地内涵建设,构建并落实校企共同参与的实践教学运行与管理模式;开发实验实训项目,提高实验开出率和设备利用率;建立符合企业典型工作任务要求的实习实训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6.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依托集教学、实训、科研、培训为一体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和优秀师资资源,主动开发适应锡林郭勒盟产业结构调整和劳动力转移需要的培训项目,将学院建设成为集行业企业员工培训、社会人员再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职业技能鉴定为一体的区域性培训基地。

四、保障措施

1.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加强教学管理团队建设,坚持德才兼备与知行统一,建设一支政治思想素质好、知识储备丰富、能力素质强、身心两健的专业化教学管理团队,提升教学管理团队的综合素质、执行力、管理能力。

2.管理制度与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创新管理机制,通过重心下移、奖励机制改革等,提高管理效能;构建合理的评价机制,提高质量监控及评价水平;加强教学信息反馈系统建设,构建学院、学生、企业、社会等多方参与的多元教学评价体系。

作者:乌兰

高职院校质量工程论文 篇3:

探索高职院校质量工程,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摘 要:高职教育的重点应放在教育教学质量上,本文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精品课程建设、教学团队建设、教学质量保障和监控体系建设等方面探索高职院校质量工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使培养的人才更具竞争力。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学质量教学改革质量工程

目前高职院校发展迅速、建设时间短、规范性不完善,在专业结构、学生规模、师资队伍及培养目标上的调整比较大,教学模式固化,教学内容陈旧,不适合行业企业对知识和技能的需求,教育质量不容乐观,教学质量的提升和控制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高职院校实施质量工程更具重要的意义。

质量工程是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以推进教学改革和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为手段,通过加强内涵建设,提升整体实力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在我院进行了高职教学质量工程的探索与实践,教学质量有非常明显的提高。

1 校企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一个学校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是高职院校培养专门人才的顶层设计。要解决的是“培养什么规格的人,如何培养”的问题。是学校组织教育教学、实施教學管理、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评判教学行为的重要依据。把我们的优势和特色与社会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国家和省产业结构的调整,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对人才结构的要求也发生很大变化,结合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经过大量的企业调研,专家研讨论证,实行“十、百、千”工程,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和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互交融的课程体系,制定了符合人才需求、培养学生综合职业素质、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 “引产入教,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富有特色,培养人才更具竞争力

2.1 以地域产业为桥梁,全方位开发校外实训基地

学院、分院和专业高度重视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有计划地加强与学校专业相关的,有一定规模、生产技术较先进、管理严格、经营规范、社会声誉好的企业的联系,比如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和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将其作为重点合作对象,拓宽校外实训渠道。

2.2 “引产入教”,建立校内实训基地

“引产入教”实现了佳诺工艺装备等三家企业引入学校;引入联合收割机减震器复原阀托盘支架等40余种产品进入教学设计,选择汽车驾驶座支撑套等20余种典型产品作为教学载体。通过引项目入校、引企业入校、引产品进教学设计、教学实施三个阶段,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与企业的生产过程成功对接,为学生就业做好了准备,实现校企双方共同培养。

2.3 校企合作开发“工学交替”职业教育培养模型

分院与一汽—— 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共同开发“工学交替项目”,按照生产计划,校企统一规划,企业培训提前介入,组织“工学交替项目”,提高培训质量,实现校企共建、共管、共用、共赢,使顶岗实习达到预期的目标。

3 三级工学结合的精品课程建设改革,提升课程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包括课程的定位与作用、课程内容及学分分配、教学手段和方法、教学环境、所需教学资源、考核办法等,以此作为教师教学的依据。

精品课程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分院目前已有院级精品课9门,省级精品课2门,省级优秀课程4门,教指委精品课程3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建成以院级精品课程为基础,省级精品课程为骨干,国家级精品课程为龙头,涵盖不同层次、不同门类,开放共享的三级工学结合的精品课程建设体系,促进课程建设水平的全面提高。力争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梯队、教材建设、教学效果等方面有所建树,加大精品课程的建设力度,发挥精品课程在提高教学质量中的示范、引领、辐射作用。

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教科研能力

建设教学团队与高水平教师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不断提高科研创新能力是提升教师素质及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

切实抓好师资培养。院校最重要的是人才,提高质量关键靠人,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教师。以师资队伍建设质量提升教学工作质量。

4.1 青年教师的培养

对新调入和毕业分配至分院的任课教师,根据专业特点选派一名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作为指导教师,推进教学工作的老中青相结合,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加强青年教师培养,实行导、帮、促、奖培养,对青年教师开展有效地岗位练兵活动,大大提高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有效地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通过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机制,推动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和研究,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

4.2 全员实行“上岗说课”制度

为确保教学质量,保障人才培养质量,严把“上岗”关,改革机制,出台一些新举措,全员实行“上岗说课”制度,打破教师上岗的“零淘汰“制,通过两学期的运行,提高了教师的课程设计能力,使课堂教学水平得到了有效的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教学水平有明显的提升。

4.3 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

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队伍要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要求教师具有两年三个月的实践经历,在企业积累实际工作经历,分院安排教师轮流到企业锻炼、学习和指导学生实习,同时聘请企业专家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并逐步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

近三年来,不断优化教师结构,鼓励教师进修学位,选派优秀教师出国进修学习,不断提高全体教师的专业水平,“双师”教师不断增加。

5 加强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和监控体系建设,保障教学质量

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和监控体系建设是保证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长效机制,是加强对人才培养过程管理的必要而有效的手段。

分院成立了教学管理组织机构,实行三级管理、二级主抓、六个部门配合、五个专业负责的教学管理体制,形成一个全员参与监督,又全员接受监督的立体互动、即时在线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为适应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需要,改革教学管理机制,及时将课程改革成果固化成可操作的教学文件,制定了系列教学管理制度,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到专业建设、课程管理、教师教学行为规范、课程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评价、顶岗实习等多方面入手,保证人才培养目标与教学管理目标的一致性。

总之,通过近几年教学质量的工程,有效地促进了内涵的发展,确保在质量工程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和发展,毕业生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认同,学生就业状况良好,得到学生家长和社会的认同。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Z].

[2] 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方案[Z].

作者:刘春英

上一篇:造价分析水利工程论文下一篇:高中化学食品安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