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社区管理论文

2022-04-17

摘要:通过对我院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发展的历史回顾,阐述了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产生的社会背景,深刻剖析在该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和实施措施。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高职院校社区管理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职院校社区管理论文 篇1:

高职院校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教学方法探索

摘要:随着社区建设在中国的蓬勃发展,国家对社会工作人才越来越重视,而如何培养适合当前社区发展的人才队伍成为了教育界关注的重点。本文以嘉兴职业技术学院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为例,从培养目标的定位出发,论述了以实践为主导的教学方法,以便培养出适合时代要求的社会工作人才。

关键词:社区管理与服务 社会工作 培养目标 教学方法

“社区”一词自20世纪30年代传入中国后,经历了由社区服务到社区建设,由社区实验到社区示范的发展,已经深深根植于中国的社会生活中。截止2011年底,全国共有6923个城市街道,8.7万个城市社区,共建成街道社区服务中心3515个,社区服务站44237个,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达50.81%①。随着社区建设的深入与社区服务的推进,建设一支适应当前社区发展要求的专业化与职业化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就显得尤为重要。据统计,到2010年底,全国共有社区居民委员会成员43.9万人,社区公共服务从业人员105.9万人②,然而在这支队伍中,普遍存在着专业素质不高、能力不强、职业化水平低等问题。而按照《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要求,要以中高级社会工作人才为重点,培养造就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到2015年,社会工作人才总量达到200万人,到2020年,达到300万人。可见,社会工作人才还存在着庞大的缺口,而中高级社会工作人才尤其缺失。因此,寻找一套适合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教学方法,培养一批高素质、强能力、专业化与职业化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就显得尤为重要。

1 嘉兴职业技术学院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概述

嘉兴职业技术学院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始建于2011年,是嘉兴市首家开设该专业的学校,至今共招收2011级和2013级两届学生(2012、2014年停招),共有学生77人。该专业有专业教师3名,均为硕士以上学历的“双师型”人才,其中副高级职称1人;校内专业兼课教师6人,其中双肩挑教师1人;另外有来自民政局、街道、社区等的领导和社区干部担任的校外兼职教师6名。目前共有1届毕业生,截至今年6月份就业率为95%,就业去向主要集中在中小企业,只有2人在社区相关单位就业,专业对口率较低。该专业还处于新专业的建设阶段,学生人数不足,专业教师的师资力量略显薄弱,同时专业对口率不高,而造成专业停招的主要原因是社会上对该专业的认可度不高,职业化渠道还不通畅,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扩大专业的影响力,加大专业的宣传力度,同时培养一批适应社区工作的专业化人才来得到社会各界,包括政府的认可,才能打开与畅通职业化道路,而其关键就在于培养目标的确定与教学方法的探索。

2 培养目标定位

根据国家对社会工作专业的人才需求,全国各大本专科院校纷纷开设了社会工作相关专业,在这里需区分两个专业,即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与社会工作专业。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主要开设在各大高职院校,目前大约有60多家,而社会工作专业主要开设在各大本科院校,目前有200多所大学开设了该专业,这两个专业虽然都是适应我国社区发展而开设的,很多学校也把这两个专业混淆,但实际上这两个专业还是有所区别的。嘉兴职业技术学院的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致力于培养具备社会工作价值感和服务精神的,掌握社区工作、物业管理知识和技能,能在基层行政、企事业单位,从事社区管理与服务、物业管理与经营的高素质、技能型实用性人才,可见其培养人才的工作重心主要在社区,是集管理与服务为一体的专业。而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价值观为指导,以科学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方法助人的职业化的服务活动,其核心理念是“助人自助”,是一种帮助他人与解决社会问题的工作,其帮助的重点在于帮助别人掌握解决问题的技巧,即“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更加注重专业技巧的培养,更加体现服务意识,而在此基础上开设的社会工作专业的就业范围更加广泛,可以分布于民政、社会保障等政府部门,社区服务中心等社区组织,工会、青年、妇女等社会组织,学校、医院等社会服务机构以及其他社会福利、服务机构中,同时社会工作专业也是我国的示范专业,前景更加明朗与广阔。

然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出现又有其必然性,这与社区在中国发展的特殊性有关。社区在中国起步较晚,处于建设初期,社区在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染上了中国的行政色彩,我们更多接受的是“管理社区”,对于社区工作人才的需求也使得我们将人才培养主要定位在社区层面。另外,社工这个职业在中国的发展渠道还不通畅,虽然在西方国家与中国台湾,社工是一个高薪职业,但是在中国对社工的理念还不能完全接受,还停留在帮助人应该无偿进行的状态,所以一方面政府在大力宣传社会工作人才的重要性,比如嘉兴市在《〈嘉兴市中长期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发展专项规划(2011-2020年)〉的通知》(嘉委办[2011]67号)明确了“1152”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数量总目标(即到2015年达1万人,到2020年达1.5万人、中高级社工人才2000人),并提出接受系统社会工作专业学历教育和取得各类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证书的专业人才需占总量的30%以上,但另一方面这一类社会工作人才目前并没有在嘉兴发挥它应有的职业水平。截止2012年2月,嘉兴市的社会工作人才总量为7000余人③,这些人才多数分布在社区居委会中,从事着行政与管理工作,少数分布在社工机构中,更有许多社区工作人员考取社工证的目的只是为了加薪,而忽视了社工本身“助人自助”的职业特点,因此社工在嘉兴还远远没有形成一个职业,相应的职业渠道也没有健全,在考虑这样的发展背景下,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就应运而生了,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是集社工、管理、服务为一体的,在职业选择上更能为人们所接受,既满足人们对社区的构建,又能向社工灵活转变,是顺应中国社区建设国情的产物。

鉴于此,我认为,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培养目标可以分为两大方向,一个是侧重于社区日常管理与服务人才的培养,主要从事的是对社区公共事务与公益事业的行政管理与服务工作,目的是保证社区的正常运转,这类人才的就业渠道可以是社区组织(居委会、物业公司等)、街道,也可延伸至企业,而其发展前景一是社区组织中职位的提升,二是将社区作为跳板进入“公务员”行列。另一个方向是提供专业化服务的社会工作者,从整个国家政策来看,其发展前景更为广阔,适用范围也更广泛,基本适用于各行各业人们的需要,从长远来看更加符合社区自治的发展。实际上,从对深圳、广州社区管理模式的调研发现,这两类人才在共同推动着社区的建设与发展,社区一方面需要能够进行日常管理与服务的工作人员,使社区能够正常运转;另一方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由社工机构派驻到社区服务中心或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的社工们承担着专业化的服务工作,共同推动社区的和谐与发展。

3 教学方法探索

说到教学方法,我们一般首先想到的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这对于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同样重要,然而在论述侧重点的时候,就不得不考虑培养目标的定位了,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基于培养目标而产生的,纵观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培养目标,无论是哪一个方向的人才培养,都非常注重实践能力的运用,注重专业实用性与技巧性,理由如下:

①从社区的发展来看,社区管理随着时代的变化逐步迈向了社区治理,更加强调各类社区管理主体以不同的方式参与到社区管理中来,更多地采用参与、协商、合作等非强制性的方式进行,强调持续的互动,因此,相较于管理的强制性与教条性而言,社区治理更加强调主动性,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进行谈判协商、沟通合作、相互认同,而这些技巧是没有固定的理论可以执行的,只能在实践中培养与提高。

②从学生的特点看,更适合实践主导的教学模式。高职院校的学生具有不同于本科院校学生的特殊性,他们热情、活泼、动手能力普遍较强,但知识的学习兴趣较低,专业知识的接受能力相对较弱,因此对于他们进行理论教学效果不佳,而更加适合在不断实践中总结与论证理论知识。

③从社会工作的理论发展来看,其来源于实践经验的总结。社会工作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说它是科学是因为其有规律可循,具有一套科学的工作方法,称为“通用社会工作的过程模式”,是在实践经验中提升出来、描述和总结实务运作过程的重要变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而逐渐形成的;说它是艺术是因为这种工作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因人而异的,需要在实践中根据具体的情况来分析与运用。

由此可见,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于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学生尤为重要,因此,我们主张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侧重于实践教学,以实践引导理论的学习,以适应专业的特点。下面将主要介绍以实践为主导的教学方法,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并对实践内容进行反思性批判,多次实践后形成新的理论观点。

3.1 项目情景教学法。是指将学生置于一定的情景中,通过情景角色转换,将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具体项目,以任务的完成过程贯穿于项目教学中,同时将该项目的知识点逐级分解的一种教学方法。比如项目“为桂苑社区设计一次中秋节的文化活动”,需要学生将自己转换成桂苑社区的工作人员,通过调研、访谈、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桂苑社区的背景资料、以往文化活动的开展情况、居民需求等,以中秋节这个特定氛围,从参加人员、时间、地点、活动内容、注意事项、奖品设置、前期准备、人员分工、经费安排等各个小项目来设计文化活动,随后在课堂上展示成果,采用学生分组演讲与点评的方式,指出存在的问题,进行进一步修正,最后每位学生完成一份总结报告,对活动中遇到的问题、感想、建议等进行总结。

3.2 实验模拟教学法。即模拟社区管理的情景开展教学活动,包括:①虚拟居委会。学生分组(6~7人一组)组建社区居委会,为社区命名,进行职责分工,制定规章制度(主要是考核方式),在课程学习中以之为单位进行合作与学习共勉。②模拟社区活动。即将社区中经常开展的活动缩小到学校层面来开展,比如“组织与召开社区会议”可以通过“组织与召开班级总结会议”或“组织分院会议”来模拟,会前准备、会议进程、主持、拍照、记录、会后清场等一系列工作都由学生来安排。③模拟社区网络。即利用QQ、博客等网络工具来进行专业互动,比如按照嘉兴市桂苑社区的博客,建立班级博客,将日志区分为班级简介、政策学习、专业知识、新闻、日常活动、实践活动、作业布置与答疑、学习交流等板块,进行学习互动与专业信息的共享。

3.3 案例教学及角色扮演。①学生自述。由学生在课前寻找与社区管理相关案例,在课堂上轮流讲述,并作分析总结。②教师导入。由教师引入社区中发生的真实案例,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并发言,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与点评,教授正确的处理方法与知识点。③个案重演。引用个案工作中的真实案例,隐去个人信息,由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展现服务对象所面临的问题以及社会工作者的处理方法。

3.4 现场训练。即让学生处于真实的场景中进行技能训练,包括:①专项能力训练。如采用向陌生人问路(设置时间下限)和对居民访谈的方式来训练沟通能力。②班级特色活动训练。如社管131班组建了一个基于传统玩具的团体游戏的搜集、设计与实施的特色项目,收集了陀螺、空竹、沙包、毽子、铁环等传统玩具,由学生设计游戏项目,主办了分院运动会、幼儿园助学活动等多项活动。③小组训练。针对学生面临的问题,开展提高学习能力、正确处理情感问题、野外拓展训练等的成长小组和教育小组,由学生设计、实施与参与,从而掌握小组工作的特点。

3.5 工学结合。依托社区与社工组织,开展校企合作。首先,鼓励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了解社区与社工组织的特点,培养服务意识;其次,在课程中聘请社区工作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分享工作经验,并安排学生进入社区参与社区活动的组织与开展;再次,利用认识实习、顶岗实习、毕业实习等机会,加强与社区、社工组织的合作,安排学生进入社区或社工组织进行长期学习与实践。

4 结论

随着社区在我国的深入发展,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学生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重的局面,为此,我们需要在明确培养目标的基础上,结合专业特点,综合采用多种以实践为主导的教学方法,培养一批具有服务意识与责任感的高素质、强能力、专业化与职业化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才有利于推动社区的发展、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注释:

①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国办发〔2011〕61号).中央政府门户网站(www.gov.cn),2011年12月29日。

②同上。

③万强:嘉兴出台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发展专项规划.浙江在线嘉兴频道(jx.zjol.com.cn),2012年02月12日。

参考文献:

[1]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教材编写组编写.社会工作综合能力(中级)[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1:2-3.

[2]汪大海主编.社区管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11.

[3]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教材编写组编写.社会工作实务(中级)[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1:2.

基金项目:嘉兴职业技术学院教学改革项目,编号:JG016。

作者简介:张妍(1983-),女,浙江嘉兴人,嘉兴职业技术学院工商与旅游分院教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社区管理与服务。

作者:张妍

高职院校社区管理论文 篇2:

高职院校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建设探微

摘要:通过对我院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发展的历史回顾,阐述了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产生的社会背景,深刻剖析在该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和实施措施。

关键词:高职院校;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建设

作者简介:陈增荣(1956-),男,江苏盐城人,江苏省联合职业技术学院连云港财经分院副教授;王星飞(1976-),男,江西余干人,硕士,江苏省联合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江苏省联合职业技术学院连云港财经分院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于2006年9月开始招生,是在长三角地区社区管理与服务人才短缺的情况下,为了适应本地区社区发展和建设而设置的特色专业。目前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在校学生78人,共2个班级。本专业主要是培养具有社区管理与服务工作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适应我国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制度、城市社区建设、社区管理与服务和物业管理及其它社会组织、社会团体管理工作需要的专科层次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办学模式较以往的做法有所不同,其特色在于依托南京大学的社会工作专业自考(本科),结合高职办学的特点,打造一个全新的高职培养模式。

一、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建设初步探索

过去的两年,不管是从办学条件还是从专业建设方面都摸索出不少成功的经验,同时也有很多心酸的地方。这主要是因为这一个新兴的专业,没有前人总结的经验可借鉴。下面,我将从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专业技术指导、市场调研报告、人才培养方案、教与学现代手段、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回顾一下我校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建设历程。

(一)师资队伍建设

不管是何专业建设和教学都必须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前提。我院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8人,其中副教授1人,高级讲师2人,硕士研究生2人。本专业的建设目标是力争在2010年前,打造一支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和年龄结构比较合理的、其中副教授以上教师占教师总数的20%;“双师”素质教师比例为50%;拥有硕士学位以上教师比例为50%以上的团队。为了适应教学的需要,外聘一些兼职教师充实专业师资力量是相当必要的,这不仅可以有利于我院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教学的顺利进行,还有利于活泼本专业的学术氛围。对外聘请教师要坚决贯彻“两硬”原则——实践经验过硬,理论功底过硬的社区管理与服务领域的专家和从事社区管理与服务的实际工作者和管理者,他们主要承担实务课程教学和学生实习督导工作。为了适应以后专业发展的需要,将进一步扩大教师队伍,特别是引进一些有实际工作经验或“双师型”教师,以保证该专业的教学质量。此外,还很重视对现有教师队伍的在职进修和培训工作,以期望能满足本专业的教学需要。如到南京大学和苏州大学的社会工作系考察学习,并进行专业建设问题讨论和交流;通过网络参与香港和澳门的职业技术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参加江苏省职业鉴定中心社区工作师考证方面的培训等。

(二)设立专业技能实训技术指导委员会

随着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外来人口集聚到了这一地区,这就为“社区管理与服务”带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巨大挑战。为了使“和谐社区建设”具有高素质的专业人才的智力支持,我院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将会成立“专业技能实训技术指导委员会”,委员会下设专业技术知识指导中心和专业技能实训中心。前者主要是以我院本专业教师为主要智力支持;后者则是由连云港民政局有关部门专业技术专家和浦西办事处的社区建设一线工作人员为实训师资。本委员会旨在加强我院“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学生的实际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知识、能力、技能结构。此外,该委员会还有以下两种职能:一是为该专业在课程设置、发展方向、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教学计划的论证和确定、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献计献策,把关定向;二是加强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和互动,为专业健康发展提供平台。

(三)制定了“能力本位”课程结构

“能力本位”课程结构最早源于加拿大的能力本位教育(CBE)。其主要精神实质是从社会实际需要出发,与用人单位合作,以能力培养为基础来设计专业教学目标、教材及其教学方法。CBE是加拿大能力本位职业技术的课程编制、实施的总系统简图的缩写(见图1)。

“工作分析”,即是分析所培训人员“职业内的工作”,确定该职业内的工作职责和每一职责的任务。

“任务分析”是分析所培训人员在其“工作职责”的每项“任务”中应达到的“最终纯净目标”(Terminal performance objective, 简称TPO)和“能力目标”(enabling objective, 简称EO)使每项任务成为可实现的要求。最终绩效目标是为了达到最终绩效目标所需预先达到的分解目标。

“教学分析”主要是根据“任务分析”制订TPO和EO编制教学模块或单元,然后确定培训途径和课程设置,制订教学计划。

“教学开发”在“教学分析”制订的基础上,设定培训途径和课程设置,并确定是否达到绩效目标的评价方法。

“教学实施”——是根据上述阶段的工作所制订出的教学步骤,教学程序来开发教学实践。

“校企合作”作为一种新型的职业教育模式,其核心是突出能力本位,满足企业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同时满足学校、企业和人才三方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很显然,现行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是不能满足校企合作培养目标的,必须进行改革和发展,而在进行校企合作的课程改革实践中,基于校企合作的能力本位课程体系构建是实现校企合作的关键。

在这种职业技术教育思想引导下,我校的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课程结构构建主要分为六大模块:基本素质与能力模块、农村社区管理与服务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模块、社会工作能力模块、城市社区管理与服务能力模块、综合操作能力模块。当前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一些中小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城镇的城市化进程加快,我校通过对本专业的服务行业的工作分析、任务分析来了解社会对这类人才的要求与规格,再衡量我校师资和教学条件对课程体系作了进一步的调整,使其更适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如针对本专业的女生较多,在坚持职业教育特色的基础上注重女性特色教育,从性别角度对女高职生进行专门的女性学科教育,如开设了女性心理学、女高职生成才学、职业女性形象与设计等实务课程。二年来,该专业课程标准在摸索中不断修改和完善。实践性和实用性是本专业建设的两大原则,如增加了应用文写作、社区卫生保健、物业开发与经营等课程,以后将考虑增加社区发展规划课程,使该专业教学逐渐走向职业化、合理化和科学化。

(四)教育和学习手段现代化是本专业教学环节改革的最终目标

利用现代化工具提高教学和管理水平取决于两大条件:一是教师熟练使用现代化教学设备的能力;二是要学校提供现代化教学设备。我校新校区建设已将电化教学设备纳入建设预算之中,现在本专业有关教学环节改革的重心就是要加强专任教师在网络多媒体环境下教学的业务能力培训和课程设计与开发的综合素质。教学现代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实现智能化、个性化教学,目前该专业教师正努力与之相融合,即努力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自由交融。

(五)构建具有“长三角”特色的职业指导系统

在上世纪70年代初编制的CHOICES(Computerized Heuristic Occupational Information and Career Exploration System)的基础之上,根据当前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实际情况,通过加强本专业服务行业的内部工作分析和任务分析构建了适合长三角地区社区管理与服务人才队伍发展职业指导系统。其目的是为学生探索职业和教育信息,作出职业决策与职业选择。本系统提供了本专业教育培训信息,其中包括入学要求、课程门类、学习期限、培养方向和学费等。这样一来,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希望从事的职业教育培训要求选择相应的课程。CHOICES的工作流程体现了职业发展的逻辑顺序,该系统的工作过程由学生自我评估、人机对话、作出职业选择三个部分组成,这一系统是学生职业定向的比较科学保证。

(六)实训基地建设

该专业在校内正在积极筹建公关模拟室和物业管理模拟室,为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而提供一套全真模拟情景。在建设校内实训基地资源的同时,更加重视校外实训基地的作用,实现与企业、政府部门联合培养、共同互利的“双赢”局面。校外实训基地是学生了解社区、顺利进入职业领域必不可少的平台。因此,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始终把校外实训基地作为人才培训的重要社会资源。到目前为止,该专业校外固定实训基地主要有中国对外进出口贸易公司连云港分公司、连云港天意社区服务有限公司、三木置业、香江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新浦区政府浦西办事处等。同时该专业还进行了相关课程的实习或见习活动,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为优化专业育人机制的建立提供了必要保障。

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剖析

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作为一门新兴专业,各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计划设置等方面都处于探索阶段。我院也不例外,再加上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在专业建设发展中难免会存在一些欠缺的地方。

(一)客观因素

1.专业发展的空间狭窄

与国外相比,我国社区发展具有中国自身特色,这主要取决于我国国情和文化传统。在中国第四代领导集体的英明决策下,创建“和谐社会”已经成为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主旋律。加之经济发展潮流使得我国城市化进程加速,这不得不使我们的政府的职能正在一步步转变。首先,行政机关对社区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行政区划色彩是我国社区建设的一大特点,这主要是因为社区处于小而全的封闭分割局面和当前社区建设中计划经济色彩和政府行为还很突出的情况。传统的行政区划一般是以自然社区来划分,其结果表现为行政区就是法定的社区,管理组织制度很大程度上仍是传统的等级结构而不是现代的网络结构,社区成员参与意识和自我管理意识薄弱,终生稳定的就业体制和户籍制度及城乡社区分割的二元体制将长期存在,居民尤其是城市居民的流动性相对于农村或欠发达地区比较小。其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殊性以及经济体制转轨,使得社区建设与发展有明显的不平衡性和不成熟性,社区服务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明显;在计划经济时代流行企事业单位办社会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区的成长。当然经济发展过快与该地区的资源、环境不协调也是社区发展的瓶颈问题。

2.社会对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认识不足

与我校其他专业相比较,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还是一个崭新名词。从连云港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此专业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具有超前性。正是因为如此.造成很多学生家长甚至一些初中的老师对该专业认识不足,概念模糊,甚至是完全抵触的情绪,致使报考此专业的人不多。因为对于该专业发展前景持质疑态度的人为数不少,所以在近两年的专业招生中,呈不稳定状况:如06级招生人数36人,07级31人。

3.社区人才需求的封闭性

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是随着城市社区建设的蓬勃兴起应运而生的,其良好的发展前景不仅为国外社区发展的现实所证实,而且就我国政策分析来看也应该是十分乐观的。但是由于社区人才需求的封闭性给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学生就业带来一定的阻力。这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一是由于强大的就业和再就业压力,城市各级政府在社区建设中往往把社区管理与服务的岗位留给辖区人员,从而使得专业人才失去就业机会;二是目前社会相关专业的准入门槛都比较高,主要表现为对学历的重视和对市场准入的限制以及较高的操作技能,例如用人单位普遍需要具有本科学历,具备职业资格证书或某项特殊技能的毕业生等;即使有社区管理与服务人才需求的社区,由于现行体制的不完善,专业人才也难以进入,无疑使该专业毕业生失去很多就业机会。

(二)主观因素

1.专业课程教材建设力度不够

任何新兴专业必然会遇到如课程设置、教材选择等一系列问题。原因很简单,就是职业教育专家和课程专家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还没有形成一个体系。因而相关的教材、教学方法、教学媒体的选择范围就少。常见的做法就是借鉴或选用本科或中专层次的教材,所以造成所选教材要么太难,要么太简单,而我校是依托南京大学的社会工作专业自学考试(本科),结合高职办学的特点形成的一个尝试性专业,教材就是选择南京大学自考办规定的教材。但对于专业长远发展这层意义来看,需要加强教材的开发研究。

2.校外见习、实训基地建设缺乏针对性

从连云港社区建设的实际情况来看,此专业实习基地比较多,无论是专业课程见习基地,还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实习基地对某一技能实训的针对性不强,仍需进一步的稳固,同时还要挖掘新的实训基地,制定一整套见习或实习可行性计划,以满足学生各种实践能力锻炼的需求。

三、对于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建设的思考

针对此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在借鉴上海和浙江同行的基础上从战略高度提出以下整改措施:

(一)加强专业宣传力度

当前,人们对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缺乏较明晰的认识,致使此专业在招生和合理就业方面处于被动局面,因而需要通过各种有利渠道和方式向社会各界加大宣传力度,进而加深人们对此专业的认识。如在专业网络建设方面将有关社区建设的最新政策、信息及时呈现在大家面前;通过专业实习或见习,让学生同社会进行必要互动。

(二)尝试引导企业或政府参与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

我校属于江苏省联合职业技术学院高职教育系列,培养的学生应具备进入职场必备职业技能,使之能直接步入工作岗位。要发挥这一职业教育模式的特色,就要建立一整套可行性实践计划,一批有价值的稳定的实训基地以及与之相配套的管理和考核措施等,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提供一个有效培训和锻炼的平台。与此同时,要导入国内外的企业或政府参与职业教育理念,积极和相关企业、政府接触,引导他们参与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教育,实现学校和企业、政府的“双赢”。

(三)加强本专业课程开发

由于该专业课程教材比较欠缺,因此作为该专业教师要齐心合力编写出适合高职高专的专业教材,使教师“教”的得心应手,学生“学”的简单易懂。

(四)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由于该专业就业压力比较大,而且学历层次也不高.要找到与专业对口的工作比较困难,所以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多方面多行业的适应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适应社会的应用型人才,以获得可持续发展。

(五)进一步加强与其他高校相关专业的沟通与交流

目前,大陆高校在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建设上都处于摸索阶段,所以借鉴其他成熟院校尤其是香港、台湾和国外的办学经验就显得尤为重要。其目的是为了提高我院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办学水平,如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工作系的办学经验就有许多值得吸收或借鉴之处。

社区管理与服务是伴随着社会发展而新兴的一种职业,在社会转型期,社区将伴随着我国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而被不断赋予新的职能,这也必然对社区管理与服务工作者提出新的素质要求。我们将紧紧抓住人才需求变化的大趋势,准确制定人才培养计划,使教学紧跟社区发展变化的趋势,为培养出符合社区管理与服务岗位实际需要的、高素质、强能力的合格人才而不懈追求。

参考文献

[1]Humber College:A total systems approach to competency based vocational/technical education,1991 pp23

[2]陈庆合.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课程体系的构建[J].山东农机化,2004,(06X):4-8.

[3]刘德恩.职业教育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王玉兰,邓恩远.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中心——社区管理专业建设的思考与探索[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1,(1).

[5]刘勇.对我国城市社区管理的若干思考[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2006,(1).

作者:陈增荣 王星飞

高职院校社区管理论文 篇3:

高职院校学生社区管理与社区党建的融合研究

摘 要:高职院校学生社区发挥着日益重要的育人职能,社区管理工作与社区党建工作面临同样的时代挑战和历史机遇,需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积极探索和实施基层工作创新工程,切实提升立德树人的工作质量。通过构建大学生社区党建工作新体系,促进党建与社区管理工作的深度融合,能够扩大党建工作的覆盖面和实效性,达到走近学生、服务学生的目的,从而带动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全面提质增效。

关键词:高职;学生社区;管理;党建

进入新时代,高职院校承担起更紧要的应用型人才培养重任。《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规划了新蓝图,明确指出要加强党对职业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当前,信息化、智能化变革对大学生社区管理提出新要求,青年学生对精神世界的追求达到新境界,集住宿、生活、学习、交流为一体的大学生社区日益成为育人新阵地。为有效缓解社会经济发展给个体发展带来的巨大冲击,高职院校要积极行动起来,切实围绕当代大学生的需要,全面落实职业教育精神,全力弥补党建工作的短板和不足。社区学生党建与学生管理工作的深度融合,能够为基层管理工作和基层党组织建设注入更多的生机和活力,努力构建起适应高职院校的大学生社区育人生态系统。

1 高职院校学生社区管理与社区党建融合的必要性

大学生社区与居民社区存在显著不同,大学生社区概念的提出让单纯的宿舍管理变得人性化和生态化,进而让大学生社区管理(以下简称社区管理)充满温暖和亲和力,从形式上拉近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间的距离。而大学生社区党建(以下简称“社区党建”)又从内容上对社区管理作了有效补充,让师生的关系更加紧密。

1.1 新时代激发新作为,社区建设期待发力

近些年,众多本科院校围绕社区党建创新和管理创新作出了很多有益尝试,建设社区学生一站式服务中心或楼层党支部等,形成了浓厚的社区改革氛围。高职院校也对社区建设给予了持续关注,但在实践层面明显滞后,改革步伐缓慢,与新时代要求有较大差距。在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从严治党的背景下,高职社区建设需要主动出击,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有效提高社区管理的科学化、人性化水平,不断增强大学生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1.2 矛盾突出、诉求多样,社区管理呼唤改革

由于招生政策变化、信息化发展等原因,高職院校大学生生源地更加多样性,学生的生活习惯、成长背景存在较大差异,宿舍区集体生活矛盾频发,学生在人际交往和学业发展等方面面临较大的压力。现有的社区管理模式较为简单粗放,思想政治教育在社区未能发挥足够的积极作用,学生群体中的不良思想和情绪不能得到及时发现和有效疏解,给学生管理工作埋下较多隐患。无论大学生的内在诉求还是外部环境的变革,都对社区管理改革提出了新要求。

1.3 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社区党建亟待加强

加强党的建设离不开实践创新和思想引领。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自我革新,是我党永保蓬勃生机的必然要求。在思想引领中教育青年、关爱青年,是党实现固本强基的必然追求。加强社区党建工作,是响应党的号召,扩大党的影响力和覆盖面,有效落实党的群众路线的必然途径。既有助于实践创新与思想引领的有效统一,也有助于加强党的组织建设、队伍建设和文化建设。深化社区党建,是思想政治教育落实、落细、落小的具体体现。

2 高职院校学生社区管理与社区党建融合的可行性

社区管理与社区党建在同一空间内进行,服务于同一群体,具有天然的融合优势。加强社区党的建设,能够有效防止管理与党建“两张皮”,思想育人与管理育人相分离的现象。确保群众有呼声,党组织有回应。

2.1 后发制人改革创新,空间相融统一高效

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社区体量相对较小,社区党建总体起步较晚,为融合创新留出了发展空间。在集中连片的宿舍区实施党建融合管理的模式,能让社区建设的每一个环节都紧扣学生的生活需求,以人为本,充分挖掘和利用社区空间的育人潜力。同时,发挥党组织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积极开展品牌化建设,将理想信念教育根植于日常管理中。做到好人好事上宣传墙、党员宿舍亮风采、积极分子有行动,及时搜集身边的鲜活事例,发挥朋辈教育的优势,更好地激发青年大学生向党组织靠拢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2.2 立德树人凝聚力量,优势互补合力育人

信息技术的发展深刻改变着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也让大学生对社区管理和服务提出新的诉求。原有的粗放式管理模式远远不能适应新时代的发展,社区软硬件环境也迫切需要更新升级。社区管理融合党建,能有效发挥党组织的示范引领作用,为社区管理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党建与学生管理工作各自为营的状态。同时,为弥补管理漏洞、回应学生诉求、更新服务理念,提高社区管理的现代化水平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为更加科学化、精细化地学生服务提供了组织保证。

2.3 建强配齐管理队伍,多管齐下添薪蓄力

社区管理人员的综合素养决定着服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身心感受。社区党建融于管理,能够充分发挥教工党员、学生党员和积极分子等队伍的正向作用,加强管理力量,有效解决后勤管理队伍松散的问题。在社区开展党建服务,搭建好共建平台,激发起党员师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能够有效考察入党积极分子的现实表现,进一步提升党员发展质量,拉近师生的距离。通过组建学生自主管理队伍,鼓励优秀学生参与社区管理,也能够激发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进而促进党建加管理的良性循环。

3 高职院校学生社区管理与社区党建的融合措施

“支部建在连上”是党的优良传统,是党密切联系群众和服务群众的制度保证。加强学生社区管理、深化社区党建,搭建好新时代背景下党联系青年、关爱青年的沟通桥梁和对话平台,是继承和发扬这一传统的重要体现。有利于加强党与普通群众的血肉联系,也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3.1 组建网格化社区党组织,建设大学生社区中心

校党委牵头成立社区党总支,按照楼幢下设若干社区党支部。社区党支部可以由党员专任教师、辅导员和不同楼幢的学生党员、积极分子组成。学生党员和积极分子兼任楼层长、宿舍长等职务,负责活动的上传下达和组织参与。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支部可以按照二级学院归属设立,也可以打破学院限制。同步建设大学生社区中心,作为日常办公和开展活动的实体空间,由社区党总支联合后勤部门负责中心的日常管理维护和对外统筹协调。

社区中心有别于传统的宿舍管理中心,环境更加舒适,功能更加多元,服务更加精细。可以按照使用功能将中心划分为阅读区、办公区、休闲区、活动区等,为学生提供职业规划、心理帮扶、学业指导、团体活动等方面的一体化服务。可以设置一站式服务中心、辅导员工作室、党员之家、第二课堂活动室等场所,让社区中心成为学生们交流学习、放松身心、排疑解难的精神高地,切实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便利和帮助。

3.2 充实社区党建队伍,提升社区管理水平

近些年来,《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党建工作标准》《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等各类加强和规范党建工作的文件不断出台,对实际工作给出了指引,也让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理念深入人心。按照贴近学生、服务学生的原则,社区党建大有可为。党员师生可以定期在社区中心办公和开展活动,以红色社团或者行动党支部的名义,充分参与宿舍区的卫生评比、出勤考查、安全管理、矛盾处理和文化建设,努力让宿舍管理摆脱干瘪的刚性管理模式,多一些柔性和温情,也让思想政治教育更有载体、更鲜活有力。

同时,为增强社区党支部的组织力,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队伍的优势,广泛开展黨员亮身份、积极分子亮承诺等活动,引导他们积极参与社区的管理和党的基础理论学习,把他们在社区工作中的表现及时记录下来,作为入党考察的重要内容。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引导和督促学生开阔视野、胸怀宽广,努力跳出个人“小小的悲欢”,投身到振兴中华的伟业中。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自主服务、自主发展的意识,又能充分发挥优秀学生的示范带动作用,提升党员发展质量和效率;也有利于及时发现和化解学生宿舍矛盾,营造和谐友爱的生活氛围。

3.3 夯实社区党建内容,丰富社区活动形式

调查发现,高职学生群体中理想信念淡漠,自律意识较差的“宅男”“宅女”较多,这群人过分沉迷于网络,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较差、学习主动性不高,急需要外部力量的关心和帮助。依托社区中心平台,发挥党组织的先进性和创造力,围绕学生诉求充实党建工作内容,加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能够有效占领思想阵地,成就学生的美好生活。可以线上线下齐发力,加强社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挖掘第二课堂潜力,利用“PU口袋校园”“今日校园”等手机APP,定期推送和播报社区活动信息,建设好微信公众号红色专栏,积极开辟各类有形和无形的育人载体。

可以在社区组建日常红色理论学习社团,发挥更多教工党员的先进作用,以主题沙龙结合直播课堂、专题讲座、预约访谈等形式,带领学生深入学习和领悟党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略,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学习实践活动。或者根据活动需要组建行动党支部,联合开展寝室文化节、安全宣讲月、走廊艺术秀等,结合寝室日常管理内容,加强党的思想宣传和文化建设。

4 结语

高职院校学生社区党建融合社区管理工作,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具体实践,既能发挥党建护航作用,促进社区管理升级,又能切实解决党的基层组织弱化、虚化、边缘化的问题,值得作出更多尝试,以进一步推动高校立德树人工作。

参考文献:

[1] 曹亮.党的十九大背景下学生党支部建设研究——以厦门大学勤业先锋党支部为例[J].河南教育(高教),2018(7).

[2] 郭旭明.高职院校学生社区党建工作模式研究——以黎明职业大学为例[J].黎明职业大学学报,2018(4).

[3] 左浪,王曾惠.高校学生社区设立楼层党支部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农村教育,2018(9).

[4] 张丽曼.高职院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的若干思考[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9(1).

作者简介:颜娟(1981—),女,山东曲阜人,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颜娟?姚金凤?张成

上一篇:营林造林生产管理论文下一篇:服务贸易外汇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