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建筑结构》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2022-09-12

对于以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高职院校的学生, 加强应用技能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为此,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 本着“任务驱动”的思路, 以培养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较高的实践能力、较全面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宗旨, 对《建筑结构》课程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与探索。

1《建筑结构》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建筑结构》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信息量大、覆盖面广, 包含了砼结构、砌体结构、钢结构等内容, 它有着抽象的结构计算理论, 繁琐的构造要求。其中很多内容与我国现行的各类结构设计规范和工程实践密切联系, 要掌握建筑结构计算, 除了有理论知识以外, 还必须综合考虑材料、施工、经济、构造细节等各个方面的因素。而这些内容如果不与实际工程的结构相联系, 学生无法建立感性认识。在专业改革过程中, 该课程课时削减了近一半, 面对如此巨大的差异, 如何进行课程内容整合做到“减时不减质”, 且使学生具有建筑结构应用能力, 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适应课程设置要求, 以“任务驱动”改进教学方法

2.1 结合实际, 调整教学内容

为了在教学中突出“必须、够用”的原则, 适应本专业的教学要求, 对教学内容做了适当调整。在课堂教学中主要讲述房屋建筑工程中常见的板、梁、柱等结构构件的构造、设计和计算, 并结合实际应用情况增加结构施工图平面表示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作为高职学生, 重点要掌握基本构件的设计方法和有关构造规定, 所以有关这方面的内容要讲清楚讲透彻。如受弯构件正截面和斜截面承载力计算方法及对于其有关构造规定要作为掌握内容, 材料的基本性能、设计原理和计算公式的来源推导则作为一般了解。除此之外, 还要根据在实际工程中的使用情况做详略区分, 例如钢筋混凝土中受弯构件、受压构件、砌体结构中的受压构件等是工程中的常用构件, 上课时要作为重点。而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受扭构件和预应力构件, 砌体结构中的轴心受拉、受剪和受弯部分在工程中使用较少, 可适当简单介绍。只有做到兼顾一般, 才能合理分配课时;做到重点突出才能充分发挥课堂授课的效果。

2.2“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尝试

传统教学过程中, 教学方法通常是先将教介绍如何运用这些基础知识。在介绍基础知识时, 学生一般觉得学习内容比较抽象、难懂, 教学方式线性、单调, 而缺乏耐心和兴趣, 不能做到专心听课。当教师介绍如何运用这些基础知识时, 由于没有掌握有关的基础知识, 只能有心无力, 难以完成教师要求的练习。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真正达到教育目的, 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必须正确处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辩证关系, 重视发挥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主动性, 改革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开展主要通过教师的精选“任务”、组织研讨、引导实践和学生的接受“任务”、解决“任务”、总结应用等多方面构成 (见图1) 。

每部分教学单元的起始环节, 教师可采用启发讲解、以工程实例等方式, 激起学习动机, 提出典型“任务”, 明确教学目标, 从而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带着任务去学习。学生在明确“任务”后, 在师生之间完成课堂教学内容同时学生之间进行多边共同研讨活动, 尝试解决问题, 完成“任务”。此时, 教师还应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围绕“任务”进行查阅资料、思考、实践、尝试等,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让学生体验自主学习的“乐趣”。最后对产生的结论进行归纳总结, 并将探索归纳出的新知识、新方法应用于实践, 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师的精心设计下, 学生在解决问题时, 随着“任务”的完成, 也就意味着对一个知识点的巩固和掌握。

2.3 结合实际教学

建筑结构中有些内容讲起来比较困难, 但如果结合模型讲解, 则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介绍梁、板、柱的钢筋骨架组成时, 结合相关配筋模型讲解, 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受力钢筋、箍筋、弯起钢筋、分布钢筋等不同钢筋类型的概念和作用。在讲解楼盖结构部分时, 结合模型, 学生就容易学习板、次梁、主梁的关系以及其配筋构造。若学生在完成《建筑结构》课堂教学内容后对有些问题仍然不太清楚, 可以带领学生到工地进行现场教学, 结合工程实际讲解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构造, 混凝土保护层设置, 砌体结构的有关构造规定和钢结构加工工艺等内容其效果会非常好, 学生的印象也会很深。

钢筋计算和钢筋的布置是《建筑结构》课的主要内容之一, 学生今后无论建筑工程施工员或是从事房地产工程管理等工作, 均离不开这方面的知识。所以在课程设计的选题上, 有针对性地选取实际工作中常见的楼盖作设计题目, 做到与实际工程接轨。要求每个学生计算出板、梁钢筋, 并画出施工图。通过这一教学环节, 加深学生对现行结构设计规范的了解, 提高学生的动手设计能力和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 学生所作的这一设计, 我们将用于后续的生产实习实训课程, 让学生按比例缩小, 用铁丝模拟钢筋、用夹板钉成模板, 做出自己设计的楼盖的板、梁的模板、钢筋的模型。这样, 从设计作出施工图, 到现场模板设计, 到做出施工模型, 每一块模板计算及每一根钢筋的计算、下料、加工绑扎均经学生之手, 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同时也加深了对每一种钢筋受力、位置等相关内容的理解。

3 结语

教学改革实践证明, 通过结构类课程的教学改革, 在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应用分析能力, 以“任务驱动”为主线的教学改革方向适应高职教育的要求。作为教学一线的教师, 笔者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进行改革探索与实践, 努力将学生培养成具有适度的基础理论知识、知识面宽、技术应用能力强的高等应用型人才。

摘要:本文分析了《建筑结构》课程的特点和现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提出了适合高职《建筑结构》课程改革特点的的思路和做法。

关键词:建筑结构,教学改革,任务驱动

参考文献

[1] 徐公芳.“四一一”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地震出版社, 2006:12.

[2] 孙成林.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M].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 1999.

上一篇:3组药对非体外循环冠脉旁路移植术诱导期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下一篇:提升妇产科护理实验教学效果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