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饮食文化论文

2022-04-21

非物质文化遗产饮食文化论文 篇1:

徐州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摘 要]文章分析了徐州饮食文化的特点,分析徐州饮食文化价值,提出了徐州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建议:以移动传媒为途径打造徐州饮食文化的品牌、以徐州旅游伏羊节为平台扩大徐州饮食文化吸引力、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推动徐州饮食文化规范化发展和打造淮海经济区饮食文化圈等举措。

[关键词]饮食文化;资源开发;徐州旅游

[DOI]10.13939/j.cnki.zgsc.2016.38.219

1 前 言

追述到徐州地区的相关历史文化中,最值得我们去探索的便是两汉时期的汉文化。然而与之更相关的便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密切饮食文化,徐州的地方特色的饮食总是与两汉文化相互挂钩。东汉时期,丝绸之路的开通,其中饮食方式上的改进。使得我们汉文化更加得繁荣,魏晋时期民族之间的相互融合,带来了饮食上的文化繁荣。与之相伴而来的是新的名食名菜的产生。更让我们不得不提的是张骞出使西域,不仅带来了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发展。而且在我们的饮食文化中,更是有着丰富的交往活动。

2 徐州饮食文化特点

(1)徐州地域饮食口味偏重。徐州属于北方地区,徐州居民的性格偏向于北方居民,饮食习惯简而言之也就是味道非常得重。比如徐州吃辣和咸味就是特别得重。当然在我们中国的大地上,味道重的地域饮食文化非常得多。但真正的把很多重口味融合在一起就特别得少,徐州地域的饮食文化中是融合得恰到好处,将辣味、咸味与麻味进行了巧妙的融合,也只有真正地在徐州呆过很长的一段时间,融入徐州的饮食文化中才能深有体会。比如在徐州的辣子鸡、地锅鸡、麻辣系列的粉丝等。这都是徐州特色菜的代表。

(2)徐州饮食烹饪方法多样,尤其注重炒菜。徐州虽然在江苏,从文化的脉络以及受地域文化的影响等方面来讲,徐州更多的偏向北方,也正是如此,徐州的饮食造就了北方人的豪爽,北方菜系的霸气。在炒菜系列中也是颇为出名,其中菜点秉承大彭口味,制作考究风味独特,颇有名气。也几乎每一道菜都有一个特别的名字,比如霸王别姬、鸳鸯鸡、鼋汁狗肉、西楚贡菜等为人所津津乐道的大众名菜。徐州饮食强调以肉类为主题,而不强调配料的使用。与南方的饮食文化对比,徐州的地方饮食强调的是量足,使之符合自己饮食中所必需的部分。

(3)徐州地方饮食中注重特色汤的发展。徐州比较出名的辣汤,原名雉羹,相传是由历史上第一名著名的彭祖创制而成,也在徐州是一种文化的象征,雉羹是啥汤的前身,可谓中华民族最早的汤羹。汤里面有鱿鱼丝,面筋,鸡丝等非常好吃的佐料。雉羹至西周时,被定为宫廷八珍御膳之一。乾隆以后的汤制作,其原料稍加改变,清代汤配方一直沿用至今。汤是徐州大众非常喜欢的美食,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味道使之成为徐州的一张名片之一。

3 徐州饮食文化的价值

(1)徐州饮食文化的历史文化价值。在徐州最令人所自豪的是彭祖的饮食文化价值。两汉时期的历史融合。而这些都是靠淳朴风情的人民文化生活所延续的,而真正延续这些文化生活的是人民的饮食文化生活习惯。简而言之,也就是我们的吃、穿、住、行,在深层次发掘也就是由古至今的群众的饮食文化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些在今天我们的生活习惯中早已经是深入人心,在一定程度上也呈现了我们今天的徐州饮食文化。这种文化使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也带给我们现实生活中不同寻常的意义。

(2)徐州饮食文化的经济价值。在我们所生活的经济社会中,饮食文化的经济效益是不可小觑的,在餐饮市场中,饮食文化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各类的小餐馆如雨后春笋般地充斥在各个大街小巷,更加剧了竞争的白热化,同时西餐快餐进入中国市场,中餐企业的发展可谓是步履维艰,但是有眼光的企业老板已经清楚地认识到开发旅游饮食文化资源,关键不是在饮食和旅游,而是在于文化带给我们的经济效益,在于吃中讲求文化,旅游中弘扬我们的传统饮食文化,饮食文化的关键意义是在于给人们带来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双重体验,在徐州饮食文化中,真是有了我们传统的饮食文化的中流砥柱,才有我们物质财富的需求。

4 徐州饮食文化的旅游资源开发

(1)以移动传媒为途径打造徐州饮食文化的品牌。移动传媒:主要是指利用数字广播电视地面传输技术播出,以满足流动人群的视听需求为主的新型媒体。在徐州,有我们众所周知的彭祖文化,也有我们所熟知的两汉文化,这些都是徐州面貌走向全中国的文化基础,但是发展旅游文化不能过于单一的只有文化,还得有地方特色的饮食文化,借助移动传媒是打造徐州地区旅游品牌的有效手段。我们不能只在表面文章中说空话,关键是如何做。首先笔者觉得集徐州特色饮食文化与旅游景点,让游客深有体会地感觉到徐州本地区的区域性特色旅游产品。其次要扩大徐州饮食文化影响力要借助于现代媒体,特别是手机,通过微信和QQ等社交软件,可以快速地传播徐州饮食文化。

(2)以徐州旅游伏羊节为平台扩大徐州饮食文化吸引力。伏羊节大约始于尧舜时代,距今已有四千四百年多年的历史。品味两汉文化、尧舜文化,纪念彭祖是伏羊节的基本主题。在徐州各地的旅游文化中不能只是单一的靠历史,靠传统,举办现代意义的饮食文化节,现代意义的旅游节也能促进徐州地区第三产业的有效快速的发展。在徐州的特色旅游景区中举办的现代饮食文化节还应该强调集规模化与健康高质量的饮食水平共存,这样才有利于特色饮食文化的长期有效的发展。

(3)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推动徐州饮食文化规范化发展。政府要推出推动两汉饮食文化的发展原则和具体细节,发展内容上要科学合理,制定政策应该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政府在实施细则上要简明扼要,使其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在徐州特色的旅游饮食发展文化中最重要的是强调“和而不同”的主旨思想,强调整体统一与局部特色的有机结合,就是在内在的饮食文化圈中努力实施健康有序的发展,努力结合徐州当地饮食文化与其他各个菜系的饮食文化,做到在竞争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良性循环的发展。这才是带动经济发展的可靠保障,推动就业的有利模式。

(4)打造淮海经济区饮食文化圈品牌。打造淮海经济区饮食文化品牌需要三步走:第一步,即结合本土的饮食文化与各个地域的创新饮食文化;第二步,就是创新徐州饮食旅游发展模式,实行科学、合理、规范、高效地有序地发展;第三步,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构想。做好徐州饮食文化的广告宣传,打造属于徐州特色的旅游饮食文化圈,有力地吸引游客的青睐。通过有效地协调徐州饮食文化方面发展的因素,针对徐州特色旅游发展规划中的各个因素的有效利用为导向,不断打造和强化徐州饮食文化的品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李毅.陕北饮食文化开发浅析[J].企业经济,2012(9):157-160.

[2]曾国军,刘梅.饮食地理与跨地方饮食文化生产[J].旅游学刊,2013(3):9-11.

[3]谌世龙.关于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旅游产品化研究——以桂林饮食文化遗产项目为例[J].贺州学院学报,2011(2):114-117,146.

[4]马欢欢.洛阳饮食文化初探[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20-23.

[5]杜莉.“一带一路”饮食文化交流与美食资源开发[J].美食研究,2015(4):1-6.

作者:时吉光

非物质文化遗产饮食文化论文 篇2:

中华传统饮食文化对中国旅游目的地形象构建的影响

[摘要]现如今以美食为特色的旅游目的地越来越多,在国内丰富的传统美食文化的构成下,每个地区独特的美食文化往往能吸引一大批美食爱好者和普通群众专门前往目的地来寻求味蕾上的快感,这样就发展出了以主打传统美食文化的旅游农家乐,结合了吃喝玩乐于一体的旅游方式,在人们对于吃喝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况下,国内不同地区的传统美食文化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促使了中国旅游目的地的发展,通过对于传统美食文化的钻研,开发地方特色的菜品,以满足不同地方人的口味。文章主要探讨中华传统美食文化对于中国旅游目的地形象构建的影响,分析饮食文化对旅游发展的构成。

[关键词]传统饮食;饮食文化;旅游目的地

[DOI]1013939/jcnkizgsc201930062

在中华五千年的发展历史中,饮食文化的发展可谓是从未停止过,上到宫廷美食的精致,下到大众美食的广泛,不同地区的传统美食发展也存在着差异,而从中产生的饮食文化也不计其数,饮食文化不仅仅简单的指吃上面的文化,其中还包括用餐礼仪、饮食服务等一系列的文化,而如今食文化作为旅游的重要元素,从古至今都受到人们的重视,人们出门旅游不管是游览地理景色还是人文景色都离不开食文化,如当地的特色小吃或传统特色美食,这些都是人们旅游当中必须关注的事情,因此对于旅游目的地的发展有很重要的影响。

从旅游的文化角度出发,饮食文化有明显的地区差异性、民族特色性和历史文化性,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国家,国家上下区域差距大,造成人们的日常饮食文化差异明显,南方以小米为主食,菜系较为精致,而北方以面食肉食为主食,菜系较为粗糙简单,而且不同区域发展了自己闻名的特色美食,如南昌的藜蒿炒腊肉、北京的烤鸭等,这些都是人们在选择旅游目的地的时候会特别关注的地方,所以如何结合传统饮食文化与地区旅游文化的开发,以及提高旅游目的地的形象构建成为旅游文化发展的重点。

1中华传统饮食文化特色简述

中国地大物博,造就了菜系种类的花样繁多,从世界的角度来看,没有哪个国家的菜品种类能与中国相媲美,这些都是中国五千年的历史积累和对饮食文化的积极探索造就的,而其中的饮食文化也复杂异常,从上菜的顺序、使用的餐具以及餐桌礼仪都叫人应接不暇,烦琐复杂,这也映射出中国饮食文化之渊源。

中国不同民族不同区域的饮食文化丰富多彩,由于各种各样的差异性,呈现出以下不同的特色。

11食材丰富,菜品繁多

在地理上,中国横跨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等多个气候带,使得中国的物种丰富,而其中的食材种类也多到数不胜数,食材种类的丰富也造就了菜品种类的花样繁多,就以我国著名的八大菜系来说,以鲁菜、川菜、粤菜、淮扬菜为代表,每个菜系光品种就多达上千种,从菜品的丰富性就能突出我国饮食文化的多样性。

12技法丰富,菜式多变

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在饮食技艺方面也是复杂繁多,中国人发明了炒(爆、熘)、烧(焖、煨、烩、卤)、煎(溻、贴)等烹饪方式,前人对烹饪方式的不断探索,造就了如今的饮食制作技巧的复杂性,一种食材可以通过不同的烹饪方式来制作不同的菜肴,也增加了菜式的多样性,从而形成自己的特色菜系,增加菜系的丰富性。

2傳统饮食文化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影响与不足

传统饮食文化资源对于旅游目的地的形象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这也是一种有利的营销手法,人们在选择旅游目的地的时候往往会查询当地的饮食文化,所以对于当地的饮食文化开发和保护就显得格外重要,可以打造旅游目的地的品牌文化,保护和开发旅游目的地的老字号品牌,也可引进多元素的传统饮食文化,打造一条饮食文化街,有计划的规划饮食产业方案,加强对旅游目的地饮食文化的深入研究,对饮食文化的背景、典故、由来做详细的介绍,以吸引游客的好奇心,也可以弘扬饮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现阶段传统饮食文化对旅游目的地的形象构建在实践中还存在很大的不足,饮食文化项目过于单一,无法抓住游客的心理,盲目的宣传,提炼不出旅游目的地的饮食文化核心竞争力,对于饮食文化未深入的研究,而浪费了饮食文化的营销价值,还有在旅游目的地的饮食文化建设当中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环境保护意识淡薄,严重影响了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建设,从而影响旅游目的地的经济效应,目前国内的旅游目的地的饮食文化建设都在方案规划上有一定的欠缺,没有一套完整的建设和宣传计划,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建设。

3旅游目的地饮食文化形象构建措施

通过现阶段对我国旅游目的地的饮食文化形象建设的不足分析,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关于旅游目的地的饮食文化形象建设的建议性措施。

(1)旅游目的地特色的饮食文化培育。培养旅游目的地的特色饮食文化,可以从用餐礼仪、烹饪过程、饮食习俗、特色用餐工具环节出发,让人不仅在饮食方面得到满足,更能体验整个文化过程,深入了解旅游目的地的饮食文化特点,围绕着旅游餐饮产业为核心,打造一整套产业流程,形成独特的饮食产业链,并与品牌文化相结合,建立标志性的饮食文化建筑,增加游览的经济性,提高地区的饮食文化竞争性。

(2)旅游目的地特色文化宣传。随着近几年饮食文化节的兴起,旅游目的地也举行相应的文化宣传,举办地方特色的文化节,邀请各地的饮食能手来参加,可以设置一定的奖励机制,通过举办饮食文化节的方式来宣传旅游目的地,也可以宣传打造美食之都的形象,通过举办这种盛大的美食节目,提高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还可以打造旅游目的地的农家乐,使用贴近生活的方式让人近距离的体验饮食文化的魅力,创造旅游目的地独特饮食文化,搭建饮食文化网上平台,可以有效直观的查询旅游目的地的饮食文化,着重突出目的地的传统饮食文化,与时俱进,提高信息的流通性,有利于旅游目的地特色文化宣传,加快塑造目的地的文化品牌,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发展旅游饮食文化的可持续化道路。

(3)旅游目的地饮食环境的建设。良好的饮食环境,往往能够给他人带来舒适的旅游体验,也有利于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建设,这需要旅游目的地的环境管理措施安排到位以及培养饮食企业的环境保护意识,加大对环境保护的宣传,甚至可以设置处罚制度、检查措施、规章制度等,有效地监管目的地的饮食环境,以自身为榜样,自然而然地提高了旅游目的地的形象。

4结论

通过对于地方特色的传统美食文化的发掘和研究来发展地方特色的旅游目的地文化,能突出地方的旅游目的地形象,使用良好的运营策略,宣传传统饮食文化,有利于传统美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也能促进地区旅游文化建设,在构筑传统饮食文化的品牌时,应该从地区发展的角度出发,也需要遵从可持续化发展的道路,构建地方特色的旅游饮食文化形象,也可以打造地方特色品牌,利用品牌效应宣传地方旅游饮食文化,且在打造旅游饮食文化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游客的可接受性,正所谓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这样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提高地区的旅游饮食文化的竞争力,使得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不仅能展现中国特色,更能走向国际化舞台。

参考文献:

[1]吴晋峰,王阿敏,王君怡旅游目的地形象的群体差异研究——本地人、已游客和未游客的比较[J].经济管理,2017(5):130-145

[2]管婧婧国外美食与旅游研究述评——兼谈美食旅游概念泛化现象[J].旅游学刊,2012(10):85-92

[3]冯捷蕴北京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感知——中西方旅游者博客的多维话语分析[J].旅游学刊,2011(9):19-28

[4]欧荔“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中华饮食文化建设的新思考——以部分闽南美食为例[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7(2):80-90

[5]刘慧,郑衡泌,胡晓蓉基于人文地理学视角的中国饮食文化研究综述[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16,28(3):44-51

[6]马向阳,杨颂,汪波大陆游客涉入度与文化认同对台湾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影响[J].资源科学,2015,37(12):2394-2403

作者:李践尧

非物质文化遗产饮食文化论文 篇3:

文旅融合视域下广西少数民族饮食文化保护与发展研究

摘 要:广西少数民族饮食文化有深厚的历史积淀,深度挖掘、整理以及保护好这些珍贵具有民族特色及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意义重大。本文介绍了少数民族传统饮食文化现状、传承保护模式和发展对策,有利于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饮食文化的创新性研究,以顺应现代饮食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趋势,促进广西少数民族区域文化传播和经济发展。

关键词:饮食文化;传承保护;广西少数民族

基金项目:四川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科研项目(川菜发展研究中心科研项目),(编号:CC18G07)。
引言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处我国南部,北回归线横贯全区,属于典型少数民族聚集区域,也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区域,如壮、瑶、苗、侗、仫佬、毛南、回、彝、京、水、仡佬等。广西自然风光优美,气候宜人,物产丰富,少数民族文化丰富多彩,特别是少数民族饮食文化,按区域划分为桂北风味、桂东南风味、桂西风味、滨海风味等四大风味文化。其体现了广西少数民族独特的饮食文化和各民族间独有的饮食习俗,民族文化和特殊的自然环境形成了此民族的饮食文化特性,因此民族文化特征与地理环境是产生民族饮食文化的重要因素。本文详细研究了广西少数民族传统饮食文化保护与发展,以期为民族传统饮食文化提供理论参考。
一、饮食文化的特性

(一)历史性

饮食文化作为重要的物质民俗之一,在特定的时期表现出不同的外在特征,这也是时代的特征。由于此特征的形成时期属于民俗发展的特定历史时期,因此,饮食民俗其历史发展方面表现出稳定的状态。然而,人们也应该认识到,由于政治因素的影响,比如朝代变迁,民族交流或生产发展等,每个时期所表现出的历史特征也各不相同[1]。饮食文化将顺应人类发展的各个时期,随着各个时代技术发展而不断更新,无论是石器时代还是铁器时代,甚至是现代,食品、炊具、餐具的制造都将使用当时的最新技术。由此可见,这一特征也将直接促使饮食文化的发展。

(二)传承性

传承性特征对文化现象的存在与发展具有普遍性,是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具有运动规律的特征。饮食及饮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具有稳定性,是一个地区和民族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文化现象。以往的食物材料、厨房用具、餐具、食物烹饪技巧以及饮食习惯会代代相传。甚至一些在“文明人”眼里看着像原始野蛮的习惯,也通常被其保守的习惯传给后人,这种传承的特点和传承活动恰恰是文化传承的象征[2]。然而,在人类文化发展期间,这种传承表现出不均衡性,且不均衡程度较大。在文化发展条件比较充足的民族与地区,此种传承往往处于活跃状态,表现在继承和发展过程中。在受其他文化强烈干扰的地区,会有传承中断的现象产生。

(三)地域性

古往今来,人类社会就存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问题,而对经济发展和文化形成起到制约作用的元素是地理环境,地理环境通过物质生产和技术体系深深的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类文化创造的自然基础就是地理环境。通常情况下,一个地区的地理環境、人们从事的物质生产、生产方式等各方面因素决定着该地区饮食文化类型的形成,其中地理环境发挥着关键的作用。由此可以看出,饮食文化在空间上表现出的关键特征是地域性。地域性特征是在特殊地理环境中表现出来和形成的。
二、广西少数民族饮食文化保护发展对策研究

(一)对饮食文化内涵进行深入研究,提高文化价值

广西南部临海,以北为南岭山脉,森林覆盖率较高,大大小小的河流纵横交错。其位于热带、亚热带和温带交界处,气候条件复杂多样,从而导致了各个少数民族的生产活动、生活方式、宗教信仰以及风俗习惯的差异,各民族的食材来源、器皿、礼节以及观念也有较大的差异,从而形成了具有自己民族特征和风格的饮食文化类型。因为饮食文化的内容广泛,这里仅简要介绍广西几个主要民族的典型性风味和特色食品[3]。广西大多数民族以大米为主要食物,辅以各种杂粮,例如玉米、地瓜、小麦、豆类等。副食品种类多样,蔬菜包括大白菜、油菜、生菜、萝卜、豆叶、地瓜叶、南瓜花和豌豆芽等。除了某些因宗教信仰而对肉类有禁忌的民族外,普通家禽和牲畜肉均实用,猪油和花生油为主要食用油。虽然各民族主食和副食的食材差异不大,但各自的风味差异却很大。随着时代的进步,少数民族饮食文化也在不断发展,其是最具民族性和地方性的文化。下面以仡佬族、瑶族、苗族、侗族饮食为例进行说明。

1.仡佬族

仡佬族大多数生活在广西隆林、西林、罗城、融水、忻城、环江等地区,那里地形特殊,气候湿润,特喜吃酸辣香食物。由于其居住地气候潮湿,为祛湿保暖,仡佬族人在日常生活中几乎每顿饭都要吃辣椒汤。对于辣椒的烹饪方法多种多样,其中最流行的是用骨粉和辣椒做成的辣椒骨,仡佬族也吃蚂蚱肉、炸蝗虫、炒蝶蛹,等等。每年的农历七、八月份,在夏季收获前后的“吃新节”,人们根据自己的习惯选择一天庆祝节日并品尝新引入的谷物,夏季收获较早的村庄通常在农历七月第一个“辰”(龙)日或“戊”(狗)日举行,而夏末收获的村庄通常在八月间“已”(蛇)日举行[4]。所以,仡佬族有“七吃龙”“八吃蛇”的习俗。仡佬族人嗜酒,饮用的酒水大多是自己酿造的米酒。仡佬族人一般喝清茶和油茶,清茶多与藤茶、苦丁茶等一起煮饮。仡佬族人大多有吃油茶的习惯,认为油茶是招待客人的佳品。

2.苗族

苗族主要生活在融水、隆林、三江和龙胜4个自治县,其余的散居在西林、都安、田林、那坡等县。苗族美食注重“酸、辣、香”。青菜酸、泡辣椒、五香鱼、臭豆渣等是能够经常见到的菜肴。糯米竹筒饭(图1)和糯米血肠(图2)是苗族人普遍喜爱的食物,也是苗族一道独特的美食,竹筒饭和血肠只有在过年杀猪或苗家人办酒席时才能吃到。


图1 苗寨糯米竹筒饭

图2 苗寨黑米血肠

3.壮族

壮族是跨国界民族,除中国外,主要聚集在越南北部,其主食是大米。五色米饭(图3)象征着幸福、美丽、和谐、吉祥。其是传统节日特色娱乐食品,是壮族“3月3日”歌谣节和清明节的独特祭品,这是壮族富裕生活的写照。节日期间,将五色香糯米饭放在宴会的显眼处,以示“五谷丰登,衣食丰盛”。
图3 壮乡五色饭

在研究广西少数民族饮食文化时,要从全方位的角度来探究,不单要重视饮食,还要注重文化。根据广西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的物质性不难看出,饮食中使用的食品材料基本都产于当地。由于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生理需求的不同,不同民族群体选择的食材和烹饪方法也是不同的。从这一方面人们可以了解少数民族的饮食结构在不同历史时期是否发生了变化,为什么发生了变化,以及当时的生产水平。

(二)通过各种方式拓宽交流面,注重原生态民族文化

民族不同,文化也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结合是文化创新的必经过程。互联网时代不但缩短了人类之间的距离,也为不同文化搭建了桥梁。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少数民族饮食文化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坚定的利用文化交流的方式。当地政府部门要进一步宣传少数民族饮食文化。在中国举办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增加以少数民族饮食文化为主题的活动,让外国朋友全面了解中国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

大众传媒与人类的生活产生了紧密的联系,也使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的传播方式发生了革命性变革。其以文字、图片以及视频等形式,使民族饮食文化走进了更多人的视野,突破了由于地域因素造成的信息流通困境[5]。大众传媒是以影响的形式保护和传播民族饮食文化,是保护和传播民族饮食文化的绝佳途径。如湖南卫视《中餐厅》第3季节目,该节目制作中国美食,突出饮食文化中的生活精神文化。这些纪录片是大众媒体和饮食文化完美結合的例子,也是少数民族饮食文化传播的参考素材。

(三)加强人才培养,创建美好文化环境

文化是这一阶段历史、人文以及环境相互影响形成的。民族饮食文化亦是如此,牵扯的内容诸多,形成时间较长。简单地说,饮食是餐桌上的几道菜肴,实际上却蕴含着诸多内容,如民族源远流长的价值观、世界观、道德观以及独有的民族记忆。因此,必须加强人才培养,为建设民族饮食文化创建美好的文化环境。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少数民族的教育水平得到很大提升,在保护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的过程中,首先要以培养少数民族人才为出发点,其最了解本民族的特征与文化。因此,在对民族饮食文化传承人进行培养的过程中,需要积极引导各个民族的知识青年前来参与,以推动民族文化的进步与发展。对积极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构建出完整的培养模式,以科学的规划管理、灵活的选拔模式壮大少数民族文化人才队伍,并将其在各自领域的作用全面发挥出来。
三、结语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广西少数民族饮食文化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持续创新发展,获得了显著成就。但是也受到诸多外部因素的干扰,如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等因素,从而引发诸多问题,如饮食文化庸俗化、文化环境遭受破坏等问题。本文在全面分析饮食文化特征的基础上,找出民族饮食文化的源头,针对实际问题制定相应的解决办法,使民族饮食文化与经济发展相结合,进而推动民族区域发展,弘扬广西少数民族文化,不断增强中华优秀文化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 吴章玲.康巴藏区特色饮食文化对外传播的价值[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23):192-194.

[2] 黄娟.非遗视角下民族饮食习俗文化与传承:评《民间饮食习俗》[J].食品工业,2020(12):353.

[3] 沈玉嘉.唐代饮食文化中的胡风问题[D].沈阳:辽宁大学,2020:99-104.

[4] 赵韩.节日食俗在饮食纪录片中的文化呈现[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20:66-67.

[5] 高妮.陕西民间饮食文化园本课程开发的个案研究[D].鞍山:鞍山师范学院,2020:32-35.

作者:李河山 安启

上一篇:医院经营决策财务分析论文下一篇:健美操教学与多媒体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