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美操教学与多媒体教学论文

2022-04-21

[摘要]多媒体教育教学技术的广泛运用,对高职体育教学产生了深远且积极的影响。随着多媒体技术运用的频率与教学项目越来越多,其对高职体育教学改革的思路起到了启发性创新探索。优质体育教育资源的重复运用、高难度动作的直观性形象性示范教学、跨学校、班级等学生同步学习交流活动等改革载体的创新与运用,既丰富了高职体育教学改革的方式方法,也展现了改革的成果。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健美操教学与多媒体教学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健美操教学与多媒体教学论文 篇1:

对高职院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

摘要:从对浙江省部分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与学生课余锻炼情况问卷调查结果中可以发现现行体育教学模式不利于体现“健康第一,终身体育”指导思想的种种因素。因此,应改革体育教学,探索适合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模式,研究实施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方法,以期促进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工作的发展,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目标。

关键词:高职院校;体育课;一体化教学模式

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是由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合并、升格建成的,规模相对较小,硬件设施、规范化管理方面存在不足。在体育课教学方面,主要存在教学模式陈旧、教学时数不足、体育课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缺乏有机结合、发展不协调等问题,导致学生参加课外锻炼的时间和次数严重不足,很难实现体育课教学目标,有待深入进行教学改革。因此,将课外体育纳入体育课之中,使两者有机结合,形成合力,构建高职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浙江省部分高职院校体育教师与在校学生。

(二)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法对浙江省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共发放问卷800份,回收691份,其中有效问卷675份,回收率为84.4%。

访谈法选取温州、杭州等地具有代表性的8所职业技术院校教师26人进行访谈。他们均有3年以上高校工作经验,有较为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体会,通过他们调查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教学现状与课余活动开展情况,以期探索一种符合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新模式: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实现体育的多元化功能。

文献资料法查阅国内大量有关体育课程改革的各种研究资料。

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体育课教学现状

目前,所有高职院校均开设了体育课,体育课的教学形式主要是一、二年级开设体育普修课、选项课(或俱乐部制),高年级开设体育选修课;学生自主选择上课内容、自主选择上课时间、自主选择任课教师的“三自主”教学模式得到一定程度的实施,体育课教学质量及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得到相应的提高,但体育教学仍然存在以下不足,不容乐观。

教学时数不足调查结果显示,高职院校中开设四个学期体育课的占18.6%,开设三个学期体育课的占43.6%,开设两个学期体育课的占37.8%,尚有80%的高职院校体育课教学时数达不到《纲要》规定的144学时。这主要是由职业技术学院的性质所决定的。首先,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具有动手能力的高技术人才,学生的实习实训占了多数课时,总课时有限,导致体育课不能开足。其次,体育课时的多少主要由学院领导决定,存在较大的随意性。教学时数的不足限制了教学目标的实现,多数学生体育知识匮乏,体育锻炼积极性较差,在校期间没有形成“终身体育,健康第一”的思想观念。

师资及场地相对不足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是由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合并、升格建成的,随着办学层次的提升和高职院校的大量扩招,合格的体育师资数量更加紧缺。调查发现,浙江省高职院校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只占9.6%,距离20%的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体育设施、场地、器材不足,在师资、场地设施不足的情况下,100%的学校不能较好地实施“三自主”教学。在影响“三自主”教学的主要障碍因素中,排在第一位的是场地器材,占34.1%,其次是师资,占29.5%。办学硬件条件相对落后及师资数量不足导致教学质量不高,学生对体育课失去兴趣,课余锻炼次数较少。

可供选择的教学内容不足从开课率来看,高职院校能够按照要求开设体育课,但所开设的体育教学项目不足。从教学内容看,以篮球、足球、排球、武术、健美操、羽毛球、乒乓球、田径等作为教学内容的院校较多,而网球、游泳、健美与轮滑等由于对场地和器材的要求较高,经费投入较大,作为教学内容的比例较低。也有少数院校开设了保健体育课和专项体育课,但因对教师要求较高,开课比例相对很低。

体育教学特色不足多数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是照搬照学本科院校,体育教学模式陈旧,教学内容、方法、形式等仍沿用传统教学模式,采用“课程中心论”的模式,把课程视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主要途径,而有利于展示学生个性、培养其想象力与创造力的课余体育的作用往往被忽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内容缺乏实用性。这种教学模式忽视将课外体育纳入体育教学的范畴,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课外体育活动的发展,导致课堂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发展不协调,缺乏特色。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要搞出特色、形成亮点,必须根据《纲要》,结合本校的专业特点,教学内容的确定应充分体现高职体育的特点,应有利于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为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教学内容必须结合专业特点,在教学时数不足、师资场地不足的前提下,使课堂教学与课外锻炼一体化发展,这是符合职业教育实践性教学宗旨的。

(二)对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情况的调查

学生参加课外锻炼的时间和次数不足对部分高职院校的调查显示,在校学生能经常参加课余锻炼者(每周3次或3次以上)占调查总数的22.8%,有12.1%的学生几乎不参加课余锻炼。在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学生中,每次锻炼时间在30~60分钟的占39.2%,少于30分钟的占23.3%。调查表明,浙江省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主动性不强,达不到《条例》的要求。其原因主要是学生的思想认识与实际行为间存在较大差异,虽然多数学生明确认识到“生命在于运动”、“体育能增进健康”,但在实际行动上却不能很好地贯彻落实。学生课余体育锻炼多为自由参加,缺乏组织与管理,有很大的随意性。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学生多集中在周一至周五下午课后,这使原来就不足的运动场地更为紧张。而女生由于场地器材被男生占用,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与次数更少。学习任务繁重和其他活动太多也是导致学生动机与行为不一致的因素。

场地器材不足,学生对课余体育锻炼缺乏兴趣调查显示,场地器材不足是影响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积极性的主要因素。学生认为体育设施不好或不太好的占68.7%,认为一般的占24%,认为很好的只占0.9%。有67.9%的学生认为体育设施不能满足锻炼的需要。场地器材不足也是造成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缺乏兴趣的主要原因,尤其是学生较为喜爱的运动项目,因参加人数多,时间集中,往往人满为患。某些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如网球、游泳、羽毛球等,因场馆缺乏难以开展。在田径场上参加跑步锻炼的学生寥若晨星,与热闹的球类场地相比显得格外冷清,主要原因是多数学生对跑步健身的方式缺乏兴趣。

学校体育文化氛围不浓,学生对课余体育锻炼缺乏积极性调查显示,学生课余体育锻炼需要运动伙伴的占64%,有19.1%的学生回答无所谓,另有16.9%的学生认为不需要。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时有伙伴的占38.8%,不确定的占34%,27.2%的学生没有运动伙伴。学生体育锻炼时缺乏运动伙伴的原因主要是学生喜欢娱乐性较强的运动项目,如球类,这些项目是集体项目,运动时需要伙伴。但实际上,目前学生的课余体育锻炼多以自由参加为主,集体组织者很少,学生参加锻炼的时间、次数、地点、内容等没有计划和组织,随意性很大,运动伙伴难以保证,因而影响了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锻炼氛围。

完善的竞赛制度对学生参与锻炼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调查表明,有64.6%的学生认为周围同学参加体育锻炼对个体有较大的影响力,有76.8%的学生认为学校开展运动竞赛对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有促进作用。这说明良好的运动氛围对于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具有重要意义。各种类型的运动竞赛活动能较好地调动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热情,但由于学生的认识与行为间存在着较大差异,学校的运动氛围不浓,不能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余体育锻炼的行列中。运动竞赛制度不够完善,小型多样的运动竞赛开展较少,不能激发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因此,营造浓厚、具有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是高职院校必须解决的课题。

构建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现代学校体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不仅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生理与心理特点,而且要具备多元化的教育功能,独立的体育课或课外体育活动是不能最优化地达到这一目的的。只有将体育课与课外体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实施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才能更好地实现现代学校体育的多元化教育功能,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每周两节体育课的教学远远不能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也满足不了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很难达到促进健康的目的,更不可能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体育课是学校体育的主渠道,是基础,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课的补充、拓展与延伸。课堂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共同构成高校体育的完整体系,缺乏课外体育是不完整的体育,只有以课外体育补充、深化课堂体育,高校的体育功能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因此,为了更好地实现高校体育教学的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多元化目标,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将课内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练习有效地结合起来是十分必要的。

构建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方法

(一)体育课教学与课外辅导一体化

首先,体育课教学应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1)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体育教学模式,重视学生的需要,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并应建立新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助活动模式,努力提高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提高体育素质的目的。(2)采用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这样,既可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可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3)重视教学方法的创新。在体育教学注重全面发展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体育教师应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就业需要,创造灵活、多样、实用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其次,课外体育活动应以学生为主导,以教师为辅导。(1)改变以往课余体育锻炼无序、学生缺乏辅导的状态。课外体育锻炼项目广泛,内容繁多,学生因个体特点、兴趣爱好不同而存在差异,因此,教师要了解学生喜欢的运动项目,有目的地组织好课余体育锻炼的秩序,提高辅导效果。(2)发挥教师的特长,把教师按特长分成若干个项目组。各项活动内容和竞赛项目由学生确定、制定竞赛规程,组织编排与裁判工作,教师只对学生进行方法指导。任课教师在比赛前利用体育课或课余时间,采用专题讲座和专项辅导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比赛项目的技术、战术及有关竞赛知识进行指导与讲解。竞赛中由体育教师负责解答有关问题,普及体育知识,促进课外体育运动水平的提高,增强课外体育活动的实效性。(3)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体育锻炼的内容、方式与课余体育活动项目。在参与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交往能力以及自我锻炼的习惯。

(二)“2+3”一体化模式

在每周两节体育课的基础上,可以教学班级为单位,将课外体育活动时间排入学校的总课表之中,构建“2+3”的模式结构。即两节体育课加上三次课外体育活动,达到体育课与课外体育活动的互补与结合,形成理论与实践、兴趣与项目、基础与提高相结合的发展趋势,培养学生体育的兴趣、爱好与特长,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要改变学习形式,建立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体育竞赛互动的学习过程,学生在课堂中学、练,在课外竞赛,以赛促练,以赛促学,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广泛兴趣与对体育知识、技能的全面了解,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通过课余体育比赛促进教学质量提高,通过课堂教学提高体育比赛水平这一互动过程,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情绪,最终使学生形成习惯,提高兴趣,发展特长,使学生在走出校门后有1~2项体育爱好与特长,并掌握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

(三)课内课外体育考核一体化

应对学生的体育课实施综合评价的考核方式,将课外活动的评价纳入体育课综合评价中,评价贯穿整个体育学习、体育锻炼的过程。在评价内容上应增加课外体育锻炼出勤方面的要求(要求每周每个学生课余体育锻炼次数不少于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锻炼态度方面的要求(积极的参与意识、良好的合作精神、浓厚的锻炼兴趣),体育特长方面的要求(学生有一两个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逐渐提高课余体育锻炼在综合评价中的比例,使其具有引导、带动学生积极从事课外健身的功效。

(四)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

学校体育长期以来轻理论知识、重专业技术的思想比较严重,受这种传统思想影响,高职院校体育教师认识滞后,在实际教学中仍然以传授运动技术与增强体质为主要目标,把主要精力放在体育馆内、运动场上,过分强调技术动作的规范与运动成绩的提高,在学生学习成绩评定中技术和能力占了很大的比例,体育教师思想上存在的轻视理论教学的倾向制约了体育总体目标的实现。因此,体育教师必须转变观念,高度重视体育理论教学,严格按照新《纲要》的要求,运用多种形式和现代教学手段,每学期上足4学时体育理论课,逐渐形成体育理论教学风格与知识体系。要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运动实践教学中渗透相关理论知识,扩大体育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理论课要以科学锻炼身体、增强学生身心健康、使学生终身受益为主要授课内容,为学生进行实践学习与终身体育锻炼奠定良好的理论和体育文化基础。

参考文献:

[1]赖天德.试论素质教育与学校体育改革[J].中国学校体育,1998,(1):66.

[2]夏峰.学校体育应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J].中国学校体育,1998,(3):1.

[3]宋延安.论素质教育下的体育教育[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3):381.

[4]袁宇光.试论学生的体育意识及其培养[J].中国学校体育,1999,(2):60.

[5]杨文轩.21世纪高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J].中国学校体育,2001,(2):7.

[6]吴俊心.山西师大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形式探索[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5,(3).

[7]陈天彼,等.“课内外一体化”课程模式的实效性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1).

[8]邹继蒙,等.面向21世纪中国学校体育[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9]李加奎.关于体育课程模式构建之思考[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3,(3).

作者简介:

胡公正(1967—),男,河南偃师人,讲师,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教师。

作者:胡公正

健美操教学与多媒体教学论文 篇2:

多媒体视野下高职体育教学改革新思路

[摘要]多媒体教育教学技术的广泛运用,对高职体育教学产生了深远且积极的影响。随着多媒体技术运用的频率与教学项目越来越多,其对高职体育教学改革的思路起到了启发性创新探索。优质体育教育资源的重复运用、高难度动作的直观性形象性示范教学、跨学校、班级等学生同步学习交流活动等改革载体的创新与运用,既丰富了高职体育教学改革的方式方法,也展现了改革的成果。

[关键词]多媒体 高职体育教学 体育教改 优质教学资源

[作者简介]贾娟(1982- ),女,安徽泗县人,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与训练。(四川 成都 611130)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和进步,它在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教育教学领域受新技术手段的影响日益深刻。我国教育教学的不断改革与创新,多媒体在教学领域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如今,高职体育教师也在积极探索多媒体运用的时机、方式,以期对高职体育教改起到推动作用,甚或催生新的教改思路。高职体育教学在多媒体的参与中,从教学效率、教学内容的容量与教学节奏的提高等方面,呈现了高效、准确、兴趣浓厚的教学效果。

一、多媒体在高职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从当前高职体育教学多媒体运用的情况来看,主要受限制于学校硬件设施与体育教学内容,只能立足于现实客观条件相对性创新运用。

(一)标准性或高水平示范性体育教学运用

由于高职学校体育教师的体育专业方向与擅长的项目不同,因而,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教师借助多媒体技术,运用网络视频或精品优质教学视频等辅助性地开展教学,是当前较为通用的做法之一。其一,专业技术动作标准性教学运用。高职体育教学项目的时代化改变,也是教改的内容之一。相对一些相对时尚或全新的教学内容,高职体育教师未必能真正达到相关技术的理论要求完成示范动作,或者即使完成了也没有实现其动作的美感或要求的造型幅度等,因而采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专业人员的相关动作示范,再结合教师的指导反而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如瑜伽、健美操等动作示范,相对那些年龄稍大或身材较胖的男教师而言,采用多媒体示范教学是较为节约高效的选择。其二,高难度技术动作示范性教学运用。体育的美感与体育项目的难度有着直接的关系,如在瑜伽、健美操、武术等项目的学习中,高难度技术动作的编导与完成,直接展示着教师的研发与教学水平。由于各个教师的自身条件不同,其在教学示范中的效果也不同,甚至一些老教师根本不能完成示范,借助多媒体教学不仅能完成既定内容的教学,也能通过高难度示范动作的反复播放,达成对学生教学强化的效果。

(二)体育理论教学运用

针对一些体育理论知识,学校或体育院系也可以采取讲座或上大课的形式,集中多个班级或院系的学生,在安装多媒体设施的大教室里上课,只需要相关主持教师播放多媒体或根据多媒体课件做讲解即可。这种多媒体运用形式,主要是发挥某些体育教师的专业特长,并节约其他的师资资源,为其他教师的专业发展与研究创设空间。一是体育发展理论知识教学运用。由于体育教学内容多以实践活动性内容为主,相关的体育发展理论知识教学尽管很必要,却需要相对地压缩时间,采用多媒体教学形式,不仅能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容纳更多的知识,也能在相对的空间里容纳更多的学生,把多媒体教学的声、像、图等直观性充分发挥出来,既可以调动高职学生学习相关理论知识的积极性,也可以在高节奏的学习中掌握更多的知识。二是体育技术分析教学运用。虽然高职体育教师都是经过专业体育院校或其他方式学习培训的,但高职体育教学内容相对体育科学的发展而言相对较为浅显,一般以培养学生的基础技术技能与终身体育意识为主。因而针对那些体育技术分析性教学,教师直接采用多媒体技术做深入浅出的教学,显然对其教学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如针对游泳运动员的身体比例、肌肉力量等参数对比,采用多媒体技术就能相对避免各种参数的枯燥性而展现为菲尔普斯或孙杨的直观性,让学生在掌握各种动作要领的同时,也对游泳的技术技能有着科学的了解。

二、多媒体运用与高职体育教学改革的关系

根据高职体育教学实践与高职体育教改的实际,多媒体运用与高职体育教学改革之间存在着手段性、方法性与辅助性的关系。

(一)教学技术提升性

首先,教师现代教学技术运用提升。作为高职体育教师,不仅要掌握各种体育器材及其现代化辅助设施的运用技术,运用多媒体教学设施的技术也要掌握。如在高中体育教学中体验教学课件的制作、视频的编辑、音乐的选用、个人教学视频或示范视频的录制等,都需要根据高职体育教学的需要尽可能多地掌握,且能根据学校、体育院系与个人的教学计划做出创造性的运用。如室内体操教学的运用、理论课教学的运用以及对其他教师或专家的优质教学视频的运用等。其次,教师体育教学技术本身的提升。高职体育教学实践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还是相对作为补充性的教学手段出现,即主要以体育教师的示范性实践教学活动为主。因而,多媒体技术在高职体育教改中就会因为教学内容的不同,而发挥不同的作用。一般有两类应用:第一类是辅助性的,即在帮助教师完成动作的示范或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后便不再运用,或者在课堂教学中以非常短的时间多次运用等。第二类作为主要的教学手段,如上面讲到的整堂课都是依靠多媒体来完成,其直接作用就是丰富了教师课堂教学手段。

(二)教学视野开阔性

现代信息技术、通讯技术的发展,使得多媒体技术也实现了网络化与远程运用化,无论对于教师或学生,都在立足教学实际的基础上开阔教学与学习视野。其一,专业性知识视野开阔。由于多媒体教学内容相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超大容量性,无论是理论知识的教学,还是相关技术技能动作的示范教学,都会以较为专业、精准、规范的动作影像或技术分析来展示。这种教学方式,超越了教师本身限制性的教学,让其在学习的方式与学习内容、视野上得到了全面地开阔。其二,教学技术视野开阔性。这种技术视野,有多媒体相关器材与设施运用技术、多媒体软件技术开发与运用技术、多媒体课件制作技术、多媒体内容播放技术、多媒体视频录制技术等,学生在接受多媒体制作的成果性教学的同时,教师也要适当地向学生简介一下多媒体其他相关技术,使学生对各种教学运用的技术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与计算机技术之间的关系,有着更加清晰的了解,并学会自己运用这些技术开展自学。

三、多媒体视野下高职体育教学改革新思路

在多媒体被广泛应用于各学科教改的形势下,高职体育教学改革也在多媒体越来越多的应用中展开,其对高职体育教学内容的扩充、教学手段的丰富、教学绩效的提高等,都具有现代化技术运用的推动意义。

(一)精品教学视频重复运用

多媒体教学中最常见的应用方式,就是体育教师直接采用多媒体播放与教学内容一致的精品教学视频资源。如教师根据篮球教学内容,播放国际或国内较高水平的专业球队教练教学的训练视频,如关于无球队员的跑动训练教学视频,学生则会在这种专业性强且具有良好战绩的教练教学中,收获更多更专业的技术技能知识。第一,精品教学视频体育课堂教学实践重复运用。对于那些具有创新性质的精品教学视频,高职体育教师的采用对其教学本身,及通过视频运用与开课教师的超越空间性时间性交流,既能实现学生高质量的学习,也能对相关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技术的教育和创新有所启发。如教学内容中重难点的创新处理方法;如在开展前滚翻的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在滚翻前,能准确地把握时间与距离,不至于用头或颈部着地造成伤害等。通过那些体操运动员或其他优秀者的示范,让学生能清晰地掌握动作的细节,实现教学难点的突破。既能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直接的启发与指导,也能对教师的教学重难点突破制造实践性的切入口。第二,精品教学视频的校本教科研重复运用。高职体育教学精品视频,是最佳的教科研原始资料之一,教师们可以在教学运用中与教科研的探讨中,通过不断地观摩与学习,去挖掘其中的优秀元素,以及其中存在的瑕疵甚至缺陷等,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并在自己的教学中个性化地运用或避免等。随着越来越多的多媒体教学素材的积累,相关的教科研资料也就越全面,为高职体育教学的创新积累了最珍贵的原始教学资料。

(二)加强高职体育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

高职体育教学实践中,相对于教师教学示范,多媒体的示范更具有兴趣性、趣味性,尤其是视频中的教练或示范者,都具有形体美好的引领性,多媒体声、色、形、像、图并茂的立体化特点,无论是知识的讲解,还是具体动作的动漫或真人视频演示等,都呈现了直观与形象的教学内容。首先,体育教学项目内容动作示范直观性。运用多媒体的高职体育教学,一般通过两种方式来演示各种动作:一种是动漫形式的演示,即教师运用FLASH或动漫制作方式,让虚拟人物等来示范体育教学需要完成的动作;第二种是真人视频录制与播放演示需要教学的动作。演示方式的选择,既要根据教师与学生的喜好,也要结合教师对多媒体技术运用的熟练程度。其次,正确与错误体育项目技术掌握对比形象性。体育作为一种技术技能实践性的教学活动,由于学习时所处的位置,或对教师教学语言的理解有出入,总会出现各种细节出入性的差别。在多媒体教学技术的运用中,也会因为视角等不同造成学生相关体育知识信息接收的差异。因而,教师在学生的练习巩固环节,可以采用多媒体技术,如录制学生练习时的视频,根据学生的学习播放规范精确的动作视频等,让学生在各种对比中来发现自己动作掌握的对错,并根据教师与视频展示的动作或要求去改进。多媒体教学的运用,显然在动作的正确示范与动作要领的讲解上,减少了教师的口舌,实现了学生兴趣性引导的自觉学习。

四、结语

多媒体视野下高职体育教学改革已经展开。既有步步踏实的教改尝试,也有发达地区学校间的大胆创新,如在同时段教学中不同学校学生的远程或网络视频互动交流,包括同一教师不同学校学生远程或网络视频教学互动交流,与不同教师不同学生远程或网络视频教学互动交流。总之,多媒体视野下高职体育教学改革,以越来越多的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的参与,展现了其高科技性、学生学习经历接近并切身感受性、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与其他技术的创新性、远程合作性等,为高职体育教学与教改的开展,创设了更为高速、便捷的平台。

[参考文献]

[1]黄晓红,周军华.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出发点深化高职体育教学改革[J].价值工程,2010(2).

[2]倪隽.多媒体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实践性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9(14).

[3]彭杰.多媒体技术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的作用[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9(2).

[4]朱继华.运用多媒体课件改革体育理论教学实践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3(11).

作者:贾娟

健美操教学与多媒体教学论文 篇3:

新时期高校健美操教学改革思考与分析

摘要:新时期高校需重新确认健美操教学目标与价值,继而理性分析健美操表现力的表现途径与功能定位,以及影响教学质量的各种因素,由此科学制定改革策略。高校可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一以强化学生表现力为主要目标设计课程内容,二多媒体技术合理嵌入健美操教学全过程,三注重动态分析学生在健美操表现力的个体差异,四音乐与舞蹈因素合理介入健美操编排中。

关键词:新时期;高校;健美操;教学

健美操是体育与艺术高度融合的成果,有着鲜明的娱乐性和健身性特点。高校体育教育中开设健美操课程,极大丰富学生学习与体育运动体验,有助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体育意识和能力。高校在实际组织健美操教学的整个过程中,要注重规范化和系统化的讲解动作,使学生将旋律与动作有机结合,展现动作的过程中能形成较高水准的艺术表现。高校必须注重增强学生健美操的表现力,以此才能真正彰显该项教学的意义和价值。只有学生将动作中的情感和个人风格有效的展现出来,才可有效强化学生发现美与创造美的能力,这应是开展健美操教学的主要目标。高校对健美操教学进行改革的过程中,需明确课程设计和教学模式优化的宗旨,即着重培养学生艺术表现力和审美能力。日常围绕动作进行训练与表现的过程中,既要注重观察学生动作的规范性,还要提醒学生注重表情控制和情绪传达。初级阶段可要求学生进行动作模仿,随着动作的日益熟练,需使学生进行强烈的自我表现,促使他们形成可展现个人魅力的独特风格。基于这样的设想与目标,高校需有清晰逻辑和思路的进行教学模式和内容的创新,即以提升学生健美操表现力为目标,对教学过程与方式再设计,并引领学生对健美操形成新的认识。

一、健美操表现力的表现途径与功能定位

(一)表现途径

以健美操动作为载体,承载的各种情绪与艺术表达,实质上映照的是学生对动作要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高校需对健美操教学的改革进行深度思考,明确增强学生健美操表现力的意义和价值。而动作的学习仅是激发学生内在情感的手段,不应成为最终的教学目标。教师要注重引领学生利用身体动作表达自身的情感和性格,促使他们成为极具表现力和自我表达能力的人。利用科学的健美操教学,建立健全学生内在人格,使他们勇于表达与表现自己,逐渐形成积极的人生理念和正确价值观。高校必须明确健美操表现力的表现途径,继而才能對学生进行更加科学和准确的指导。需改善学生面无表情和身体不协调等问题,在学习与展现健美操时能获得美的体验和享受。而学生从不善表达转化为勇于表达,从这样的心理变化中看到健美操教学质量和效果。学生在健美操学习态度和感受方面的变化,展现的是学生向上的发展态势。为此,教师应将其作为健美操教学与改革的核心任务,最大程度激发学生自我表现的欲望。教师在授课环节可将学生练习过程进行清晰化的拍摄与录制,通过镜头回放使学生客观评价与分析个人的表现力。或组织学生观看专业人员的健美操表演,由此明确怎样的动作表达与呈现才能更具有表现力。通过引领学生理性和客观的对比,使他们获得健美操表现力的表现途径,逐渐增强个人表现力和艺术表演能力的基础上,使学生真正喜欢和热爱健美操,在内在驱动力的作用下,逐渐形成持续和规范学习的动机和行动。

(二)功能定位

健美操表现力,实质体现的是学习者内在的精神和外在动作的准确程度,营造或创造美的意境的综合技能。学生若能精准的控制表情和表达情绪,能有效把控音乐节奏与节拍,具有情感的进行投入与呈现,可向观众呈现出极具表现力的健美操表演。从本质上来讲,健美操表现力是抒发情感的一种渠道或技能,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高校在实际开展健美操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有效增强学生表现力,可使他们将动作与精神完美融合,为观众营造一种积极和朝气蓬勃的氛围,感染他人形成良好的心境和美好体验。积极因子在表达者与观看者之间的流动,有助于构建健康与和谐的交互关系,为学生学习与体育锻炼带来新的感受与体验。无论是健美操的表演者还是欣赏者,都需充分调动视觉与听觉,由此形成强大的想象空间,使得健美操教学获得逻辑外延,即学生从中获得更加美好的感受与体验,达到治愈心灵和活跃思维的作用和效果。从这个层面来看,健美操不仅有助于增强学生体魄,还可愉悦身心,甚至成为交友与沟通的枢纽,在学习与体育运动中带给学生不同的感受与体验。

二、新时期高校健美操教学质量影响因素

(一)学生学习健美操的自我效能感

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和动作的自我效能感,是影响高校健美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学生无法从学习与训练中获得自信心与满足感,无法长期和深度的参与到各种教学活动中。健美操动作的学习与表现,若想达到较高的水平与水准,要经过长期的学习与训练。教师在教授学生套路动作的过程中,若学生心理产生抵触或疲惫感,无法保证他们长期和规范的学习。从这个维度来看,高校教美操教学的创新与改革,必须聚焦学生学习的个性化需求,设计具有吸引力和趣味性的教学内容和方案,继而使学生在学习和练习动作的过程中产生愉悦感和满足感,由此才能逐渐形成学习与动作练习的良好习惯。

(二)知识内容的呈现方式

理论讲解与实践训练,是高校健美操教学的两个重要环节。在理论教学方面,教师若不能有趣的呈现知识内容,无法调动课堂气氛,不利于学生扎实掌握知识要点和重点。围绕健美操教学进行知识内容呈现的过程,实际上是夯实学生基本功和理论基础的重要环节。学生不能掌握基础知识,无法更加深入的学习后续更具有难度的内容。而教师知识内容的呈现方式,是影响高校健美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呈现方式刻板与单一,很难保证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采用多样化和极具趣味性的知识内容呈现方式,有助于学生全程集中精力对知识和相关动作进行探讨与记忆,继而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三)教师教学的整体表现力

无论是理论课堂,还是实践场景,都需在传输教学信息的过程中具备一定的感染力和表现力,继而才能吸引学生学习与训练。教师教学的整体表现力,是影响健美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语言表达方面,需使用贴合学生日常生活的语言,形成幽默和诙谐的语言表达风格,由此才能创建开放和愉悦的交互环境,确保重要知识内容精准触达教育对象。讲解健美操动作的过程中,需要身体力行的进行表现,教师应精准演示与讲解动作要领,使学生真正了解各个动作的呈现方式与形态。

三、新时期高校健美操教学改革的有效策略

(一)以強化学生表现力为主要目标设计课程内容

教育工作者必须根据健美操的艺术特点,精准的定位改革目标,以及课程内容再设计的关键点。即教师应以强化学生表现力为主要目标,进一步优化与完善健美操教学课程内容。讲解动作要领的过程中,注重引进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增强健美操心理调节功能。一方面,教师需设计有助于增强学生身体柔韧性和协调性的知识内容,严格按照规范动作进行学习与多次训练,保证学生能够熟练记忆及表现健美操动作。另一方面,教师要教会学生控制表情的方法,以及表现情绪和精准表现动作的具体技巧。教师需采集与之相关的各种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教学和常规理论教学等多种方式,对知识内容趣味讲解与呈现,使学生真正了解如何更加具有表现力的展现动作,有效的传达自身的情绪与情感。同时,健美操作为综合性的艺术表现形式,将动作与音乐进行完美的融合。为此,组织学生学习健美操动作的过程中,需对背景音乐的旋律与节奏进行分析,能对韵律形成一定的悟性,确保学生更加精准的情感投入和展现。利用这样的方式,对学生健美操表现力进行科学强化。而用于健美操教学的课程内容设计,必须围绕动作讲解、音乐分析、情感投放、表情控制等方面,以丰富和优质的精品课程,以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手段进行讲解与呈现。教师引领学生学习健美操的过程中,需改善他们机械的动作记忆和展现问题,引领他们更具有情感的精准表现动作,能与背景音乐进行完美的融合。通过规范与科学训练,能有效增强学生健美操表现力,并逐渐探索出独属自我的一种表演风格。而学生学习健美操后,要逐渐形成独特的性格或人格魅力,由此真正体现健美操教学改革的意义。

(二)多媒体技术合理嵌入健美操教学全过程

高校教师需对影响学生学习质量的因素进行全面分析,明确如何提升学生学习与训练的自我效能感,如利用技术手段优化教学与训练过程。现代教育语境下,高校应将多媒体技术合理介入健美操教学全过程。可将复杂的动作进行分解,以动画视频的形式进行展现与呈现,学生在反复的观看与学习中记忆动作。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图文并茂的教学内容,令学生更加具有积极性的学习理论知识,如学习健美操的注意要领及可能存在的风险等,以此使学生科学和规范的参与到各种教学活动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创建开放和多维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学习与训练的自我效能感,并对美操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注重动态分析学生在健美操表现力的个体差异

高校教师必须对学生身体条件和身体素质进行理性分析,能够对个体进行个性化和差异化教学。部分有舞蹈功底的学生,有着较好的柔韧性和身体协调性,可快速记忆和掌握动作要领,能更加优美和具有感染力的进行动作展现。而其他大部分学生没有学习舞蹈的经历,不易进入动作学习与练习的情境中。高校若想真正提高健美操教学质量,必须动态分析学生在健美操表现力方面的个体差异性,有层次性的开展教学活动。对节奏感差、协调性不佳的学生群体,要从基础教学做起,循序渐进的引领学生学习动作,以及根据音乐节奏与节拍进行动作卡点的要领。教师要帮助这部分学生打好基本功,并在动过风格等方面进行把控。针对先天条件较好的学生,要进一步强化他们在动作及面部表情等方面的表现力。这部分学生规范化学习与掌握动作要领后,需引领他们对各种情感精准表达,且能呈现出一定的艺术美感。如教师可将现代舞融入健美操教学中,不断增强学生的表现力,具有技术性和美感的展现健美操动作。

(四)音乐与舞蹈因素合理介入健美操编排中

高校健美操教学的创新与改革,教师必须拓展学生表现力的表现途径,使他们身心获得健康成长。我国大学生受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致使他们不善于表达与表现自己,会极大束缚学生的想象力与表现力的提升,不易于他们更加积极和深度的参与到各种社交活动中。高校开展健美操教学,一方面是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另一方面需为学生提供更多表达与表现自我的途径与渠道。因此,高校应以学生熟悉的音乐或舞蹈元素为着力点,更加具有开放性和创造性的进行健美操教学改革。不局限于知识内容讲解方式的丰富与优化,需对健美操的表现形式进行创新与改革。不被既定的课程内容所限制,可将学生喜欢的流行音乐或街舞元素合理融入健美操编排中,为学生创建多元、开放、愉悦的学习与练习环境。替代传统刻板和无趣的背景音乐,引进具有韵律感和时尚感的流行音乐,激发学生学习健美操动作的积极性和热情。如教师可将学生喜爱的欧美、日韩、华语音乐等,科学应用到健美操教学中,并能与相关动作进行有效的融合。无论是音乐元素,还是现代舞或街舞元素的融入,都要合理嵌入到健美操动作编排中,在动感音乐和极具美感的舞蹈动作驱动下,令学生更加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进行健美操表演。高校在对健美操教学进行改革的整个过程中,需以学习者为中心,动态优化和完善训练方法和课程体系。以兴趣要素驱动学生理论学习与动作练习,将个人的不同情感和情绪恰当的表现出来,继而逐渐产生更强的健美操表现力,最终在学习与表达的过程中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以及良好的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

四、结语

高校对健美操教学进行改革的过程中,必须根据学生身心成长规律,科学设计课程内容与教学目标。注重增强学生健美操表现力,不局限于理论知识的表象学习和动作的机械化记忆,要驱动学生更具有技术性、艺术性、文化性的展现这一独特的艺术。将舞蹈、音乐、体育进行科学融合,为学生提供更具有趣味性的运动项目,使他们真正获得身心健康成长,形成发现美与创造美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孟敏.基于多元智能理论构建高校健美操教学评价体系[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21,23(06):71-75.

[2]王乖燕.浅谈全民健身背景下高校健美操教学的改革[J].运动精品,2021,40(12):27-29.

[3]乔铭悦,邓艳香,王嘉仪,梁栎文,熊鹰.翻转课堂在高校健美操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运动精品,2021,40(12):33-36.

[4]陈娟娟,沈桃淑,李勇.高校健美操教学与训练方法研究[J].冰雪体育创新研究,2021(23):125-126.

[5]沈桃淑,陈娟娟.网课视域下的高校健美操教学探讨[J].文体用品与科技,2021(23):183-184.

作者简介:汪雨鑫(1995.4),女汉族吉林通化人东北电力大学体育硕士,助教,从事大学体育教程、普修体育课、公共体育课等。

作者:汪雨鑫

上一篇:非物质文化遗产饮食文化论文下一篇: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考核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