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文

2022-04-28

摘要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等,对中原经济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调查。目前遗产资源保护取得成效,但仍存在一定问题。进而提出建立法律法规保护体系;提高保护意识;进行市场商业化经营;体育非物质文化进校园等对策,丰富中原体育非物质文化的内容,为建设和谐中原经济区做出贡献。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文 篇1:

黑龙江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等方法对黑龙江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研究。研究发现:黑龙江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灭绝,活态传承与保护匮乏,旅游资源开发缺失。研究认为:黑龙江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应以政府为主导、多部门联合研讨,走群体决策化与加强立法、教育建设,走精准化等保护路径。建议:丰富体育非遗活动、拓宽制度政策,走活态传承与开发旅游业,促进文化和经济的协同发展。

关键词:黑龙江省;体育非遗;旅游开发

1黑龙江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领域的一门新兴的重要的应用性质的研究科学,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子科学,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瑰宝,是我国千千万万劳苦大众在生产生活、与自然界接触交流的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宝贵财富,是历史积淀的产物,是经受得住实践检验的历史产物,是我国现代文明的奠基之石,反映我国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底蕴。“体育非遗”从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延和扩展,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发展起来的,促进了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大繁荣大发展,在人类社会生产生活中起着积极的作用。黑龙江省文化厅和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2007年确定了黑龙江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3类57项,其中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大庆市申报的蒙古族草原赛马、双鸭山申报的赫哲族叉草球、牡丹江申报的满族欻嘎拉哈、牡丹江申报的满族踢行头、哈尔滨申报的满族珍珠球、黑龙江省艺术研究所申报的朝鲜族尤茨游戏。2009年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了第二批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79项,其中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申报的达斡尔族传统体育竞技项目、杜尔伯特市蒙古族自治县申报的鹿棋、哈尔滨师范大学申报的昆仑派无极门项目。

2黑龙江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路径

2.1以政府为主导、多部门联合研讨,走群体决策化道路

黑龙江省体育非遗保护应深入贯彻落实国内外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精神,加强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以政府部门为核心,以普通大众和多种部门为基础对象,以合理保护为根本原则,坚持保护重于利用,坚持多部门共同探讨,举全省之力,群力群策,只靠单一化部门闭门造车是不具有可行性的,而且对体育非遗良性保护起不到根本性作用。黑龙江省体育非遗保护应加强政府部门引导,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多部门成立体育非遗保护小组,召开大会进行集体讨论,最终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案,为政府部门体育非遗保护提供决策性意见和建议。

2.2加强立法、教育建设,走精准化道路

黑龙江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缺乏相关法律法规保护,而且相关立法制定者在法律法规建设过程中不够细致,这是导致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力的一个重要因素。黑龙江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加强立法建设,把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法规教育纳入到全民教育中,尤其要纳入到高校教育中,找准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群体,提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行性道路。

3黑龙江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策略

3.1 丰富体育非遗活动、拓宽制度政策,走活态传承道路

从调查上来看,黑龙江省体育非遗相关活动甚少,相关制度和政策也不健全,这是体育非遗保护的一个弊端。丰富体育非遗活动,建立健全制度政策机制,这是体育非遗保护的一个有效手段和途径。黑龙江省有必要举办体育非遗运动会,政府高度重视,同时责令相关部门研讨制定运动会流程、政策和规章制度,积极鼓励地方政府开展体育非遗活动,同时制定体育非遗工作年度计划方案并实施,要做到会议有记录,竞赛要刻录光盘等作为地方政府年度工作评优的一个硬性条件,也就是说其它工作做的再好,体育非遗搞不好也没资格进行评选。2007年中央7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全面组织实施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并逐步加大体育成绩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中考成绩中的分量”,那么黑龙江省可不可以把体育非遗项目纳入到中高考体育考试中,这样可以达到体育非遗活态传承。目前,全国大中小学生体质逐渐下降,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并制定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学校体育工作条例》、《阳关体育运动》等文件,那么黑龙江省可以不可以把体育非遗运动项目吸纳到阳光体育运动和学校体育工作当中,一方面可以增加体育活动项目和趣味性,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另一方面可以使体育非遗项目广泛传播,达到体育非遗活态传承目的。

3.2 体育非遗旅游业开发,促进文化和经济的协同发展

体育非遗旅游业,这是一种新型的文化产业形态,体现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内涵,它是以文化学、产业经济学、人文地理学和人类生态学为基奠,它能够改善体育非遗保护的环境,促进体育非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和谐共生,拓宽体育非遗保护的途径,实现体育非遗可持续发展 。那么如何开发体育非遗旅游业,开发体育非遗旅游业应考虑哪些因素是我们要具体解决的问题。

从体育非遗旅游业的主体、客体和环境角度入手,我们不难发现体育非遗旅游业的主体具有层次性,管理者、开发者和营销者。管理者是体育非遗旅游业的决策者,宏观掌握着体育非遗旅游业的前途和命运;开发者是体育非遗旅游业的创造者,是体育非遗文化产业良性保护的贡献者,以开发体育非遗旅游产品为己任,承担着体育非遗旅游产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开发的双重属性。在开发的过程中,其一,要思虑游客潜在的遗产需求,以游客心理需求定位开发,以轻松娱乐为特点,打造游客感兴趣的体育非遗旅游产品。比如体育非遗纪念品、体育非遗公园、体育非遗展馆、体育非遗彩票等;其次,要思虑游客的参与互动形式,以亲身体验激发游客的兴趣。比如设置体育非遗竞猜活动、游客担当体育非遗形象大使、游客体验体育非遗解说员、游客参与体育非遗活动竞赛等;其三,要思慮体育非遗闲置问题,有效整合资源,转化为可利用资源,促进体育非遗产业发展;其四,体育非遗旅游开发形式要多样化,避免千篇一律,还要注意保护自身民族文化的特色。营销者是体育非遗旅游业经济效益的直接创收者和引导者,以赚取钱财、谋求经济利益为营销目的,肩负着体育非遗旅游业的经济重担,但要平衡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达到三者之间良性发展。体育非遗旅游业的客体也同样具有层次性,在体育非遗旅游业开发过程中要注重因人而异,不同目标受众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制定科学的方案,确保体育非遗旅游业蓬勃发展,从而强化体育非遗保护的力度。体育非遗旅游业的环境因素也表现出一定的层次性,生态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从生态环境角度来看,体育非遗是人类在与自然界抗衡以及生产生活中衍生出来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它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精髓和根基。体育非遗旅游业的产生,确切的说,最直接的贡献就是活态传承体育非遗,近而拉动地方经济新增长点,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从社会环境来看,体育非遗保护的社会环境并不是很景气,体育非遗几乎处在无人问津的阶段。体育非遗旅游业的出路之一就是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通过多渠道让人们对体育非遗旅游业产生认知,为体育非遗旅游业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土壤。从文化环境来看,体育非遗旅游业的经久不衰,要有一个良好的文化环境赋予其内涵。体育非遗的内在价值就是体育非遗本身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功能,利用其文化属性,开发体育非遗旅游业,走文化产业道路,一方面促进体育非遗保护,另一方面使体育非遗旅游业显得更加合理化。

参考文献:

[1]崔家宝,周爱光,陈小蓉.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影响因素及路径选择[J].体育科学,2019(04):12-22.

[2]刘鑫,翁成涛.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民俗体育的传承研究——以来凤县大岩板村地龙灯活动为例[J].辽宁体育科技,2019,41(02):94-98.

[3]龚彦豪,胡峻榕.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史的价值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9,9(08):179-180.

[4]胡峻榕,韦东远,韦燊.为己利他视角下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行为逻辑初探[J].当代体育科技,2019,9(08):208-209+211.

[5]赵宏,赵志明,郑立杰,周维.湖湘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路径研究——以湖南湘潭巫家拳为例[J].中华武术(研究),2019,8(03):65-69.

[6]戴庆辉,倪依克.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价值提升[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9,36(02):195-201.

课题项目:黑龙江省艺术规划项目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7B136)。

作者:戴显岩 王德辉 张新华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文 篇2:

中原经济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

摘 要 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等,对中原经济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调查。目前遗产资源保护取得成效,但仍存在一定问题。进而提出建立法律法规保护体系;提高保护意识;进行市场商业化经营;体育非物质文化进校园等对策,丰富中原体育非物质文化的内容,为建设和谐中原经济区做出贡献。

关键词 中原经济区 体育非物质文化 保护与开发

2003年,我国启动为期10年的“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河南省是首批被列为实施省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仅指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杂技与竞技)类项目和民俗、舞蹈类中有关体育运动的项目,即指在非物质文化中属于体育文化的一部分文化的总称。

一、中原经济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一)河南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状

2011年12月公布第三批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95项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名录37项,其中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共计13项。

(二)河南省周边城市群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状

中原经济区中河南省周边相邻12个城市群,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河北省邯郸市资源最为丰富,有杨氏太极拳等10项和邢台市沙河藤牌阵和邢台梅花拳2项;山西运城市土乐和南湖空中飞狮、五架连体秋千等8项;山东聊城杂技和菏泽的水浒拳、斗鸡3项;安徽阜阳和宿州的民间杂技马戏、阜阳的界首苗湖书会、毫州的华佗五禽戏3项。

(三)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1.武术资源突出,项目种类单一。目前,中原经济区拥有省级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59项中传统武术有32项占54.2%。说明中原大地武术资源丰富,尤其是少林武术和太极拳享誉世界;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种类单一,有待进一步深入挖掘,早日实现中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百花齐放的局面。

2.理论研究不完善。近年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取得卓著成效,但是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专项研究较少,缺乏大量历史资料考证和理论文字支撑,没有形成中原体育非物质文化理论体系。

3.缺乏传承人和专业技术保护人员。2007年5月,河南省文化厅出台《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命名暂行办法》,推动了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申报工作的开展,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命名机制,鼓励和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

4.产业化开发取得一定成效,核心产业群建设还没形成。少林武术文化初步形成了产业化发展,其它项目一直处于政府扶持开发阶段,没有形成核心产业群建设。中国三峡·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是一个综合性开发的典型模式,建设中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打造中原特色体育非物质文化品牌,逐步形成学校教育、影视制作、旅游开发、器械服饰专卖、竞技比赛等系列体育非物质文化产业集群化发展。

二、中原经济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对策

(一)完善法律法规保护体系。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规章制度,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依法保护,重在传承”。各级政府要以国家法律为准则,逐步完善切合当地实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规体系,保护继承人、专业保护人员、开发人员等的合法权益,促进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

(二)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保护意识。国务院规定从2006年开始,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中国的“文化遗产日”。这标志着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经迈进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

(三)进行市场商业化开发建设。把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商业开发,市场化经营,扩大自身文化影响力、创收经济效益,为保护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多渠道地谋划资金。

(四)利用学校教育资源优势,传承体育非物质文化。学校是文化传播、教育、创造的重要场所,学生是文化传播继承的载体,要充分利用学校教育资源优势,把体育非物质文化进行教学创新与发展,通过体育教师的开发、学生的传播,促进体育非物质文化的永续发展。

(五)资源整合产业化开发。完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群建设,互相促进发展。利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某些元素对其实施产业化开发,对具有明显地域性标志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影视制作走产业化发展的路子。

(六)加强继承人才队伍建设。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离不开继承人才的培养与发展。继承人是体育非物质文化保护的“活化石”,培养优秀的继承人员队伍是保护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有效方式。

(七)推进遗传基地建设。自2008年开始河南省文化厅积极组织了“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传承基地”评选活动,首次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地的有6家单位,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小结

中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在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随着中原经济区的建设发展,给中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目前,在保护开发中存在着项目种类单一、保护意识不强、理论研究不深入、缺乏传承人和专业技术保护人员等问题;提出要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保护体系、加大宣传,提高保护意识、体育非物质文化进校园、完善体育非物质文化产业群的资源整合产业化开发、加强继承人才队伍建设、继续推进遗传基地建设等对策。中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任重而道远,希望与困难同在,机遇与挑战共存!我们要高瞻远瞩,走一条基于国际视野,国内同行业领先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打造中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品牌,促进中原经济区又好又快地建设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原经济区5省30市名单确定8月将联合召开会议[N].东方今报.2012.7.26.

[2] 朱宗海.河南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与对策分析[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

作者:朱宗海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文 篇3:

乡村振兴背景下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困境研究

摘  要:伴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西方体育文化给我国的体育文化带来了一定的冲击,我国各民族所创造的丰富多彩的体育非遗产品正面临着非常艰难的保护和传承困境,在这种情况下,抢救和保护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就变得异常重要。希望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可以采取更加有效的方法来促进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的健康、有序、持续的发展。

关键词:乡村振兴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  传承

Research on the Dilemma of Sport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LI Hui1  HUANG Xianfeng 2

(1.Basic Course Department of Chenzho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2.Physical Education College of Xiangnan University, Chenzhou, Hunan Province, 423000 China)

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于历史,存活于当代,更会延续于未来。近年来,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重视的情况下,对其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也越来越受关注。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也受到了一定的重视,在当前的乡村振兴背景下,如何做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是值得思考的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也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一个问题。

1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现状分析

1.1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面临的困境

1.1.1 资源开发不当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我国从无到有、从缓慢起步到快速发展,经历了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但也正是由于人们急于求成的心理,使得一些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没有得到更加科学合理的开发,造成同质化开发现象严重以及过度开发问题的频繁出现。一些地方在进行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时,没有做好前期的调研工作,在看到其他一些成功的案例之后,就盲目地依照其形式进行开发,不仅不了解消费者的真正需求,更产生了大量的资源浪费问题,给大众留下了一些不好的印象。长期如此下去,势必会影响到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可持续发展[1]。

1.1.2 品牌影响力较小

生活在现代社會中的人们,在物质生活逐渐得到满足的同时,对于品牌的追求日渐明显。由于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发展工作开展的比较晚,所以还没有形成经营规模,造成了相关的产品的品牌影响力不够。再加上很多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存在于农村地区的,在对市场分析和消费者需求上工作没有做到位,为了追求一时的经济效益,而忽略了产品的品质,这也使得一些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难以形成强大的品牌价值,也不具备地方特色,严重影响到了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更好传播[2]。

1.1.3 保护和传承效果不佳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就要充分挖掘出其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在现在旅游文化产业正发展旺盛的时候,越来越多的游客开始关注于产品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对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其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对其进行保护和传承时,也要更多关注其文化内涵。但现实情况是,一些地方由于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度商业化开发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使得其在当地人们心中的地位逐渐被取代,原本应具有的特色和特性也慢慢的被淡化,使得这些地方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效果不好,失去了其应有的生命力和魅力。

1.2 造成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困境的主要原因

1.2.1 规划不科学,管理制度不健全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所蕴含的精神和内涵是不可否认的,在我国对其保护和传承工作越来越重视的情况下,相应的管理制度也应该跟得上。但不容乐观的是,一些地方的管理部门在保护和传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规划不够科学,管理制度也不够健全。不仅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还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再加上我国对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还处在研究阶段,在一些管理方法上还正在摸索当中,管理水平较低,造成了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不是很到位[3]。

1.2.2 专业传承和保护人才缺乏

近些年我国在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方面所做的各项工作是有目共睹的。但其中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是相关的专业传承和保护人员严重缺乏,这已经成为当前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瓶颈。一方面,由于我国和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研究基地、教学基地非常有限,并且很多时候都是口口相传的传统形式,各个地方的传承和保护工作都是各自为战,没有形成系统性,这限制了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对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研究的人员专业性和数量都不够,这就使得一些有关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籍中的宝贵材料不能被充分挖掘,使得我国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理论性和全面性不足[4]。

1.2.3 政策支持力度有待提高

目前,我国在针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政策上已经建立了县级、市级、省级、国家级等自下而上的四级申报制度,有关体育方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和管理体系在逐渐完善中。但保护标准、收集和整理、记录和建档等和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相关的一系列问题还没有得到系统性解决,重申报、重开发、轻保护、轻管理的现象依然存在,这些都是背离我国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最初出发点的。再加上政府在保护和传承资金方面投入不够,使得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停滞不前。

2  乡村振兴背景下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策略

2.1 乡村振兴战略给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带来的发展机遇

2.1.1 乡村振兴战略有利于保护和激活传统的体育文化

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根据时代的发展要求所提出的一项长期性的系统工程。对于地方来说,文化是乡村振兴和乡村发展的重要的“软实力”资源。在当前人们对文化内涵需求旺盛的情况下,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不仅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提供了平台,更是激活了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所蕴含的文化活力。在乡村振兴的要求下,就是要发展传统的体育文化,把地方特色和本土文化融入乡村振兴计划当中,将其转化为当地的文化产品或者产业,促进地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更好保护和传承。

2.1.2 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和发展传统体育文化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是推动和发展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很好契机。依托于乡村振兴计划,政府可以引流资金,吸引社会资本,引入一些专业的组织机构,发挥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倡导全民参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在全民参与的过程中,不仅可以通过体育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也可以在保护和传播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提升人们的民族认同感、弘扬民族精神,进一步推动和发展我国民间的传统体育文化[5]。

2.1.3 乡村振兴战略促使村民文化意识逐渐提高

在当今这个时代,各种外来的文化和思想充斥在人们的耳边和身边,这使得一些人的思想有所倾斜,淡化了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使得人们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开始觉醒,促使广大的村民重新认识和理解了我们自己的文化,有效提升了该地区村民的文化自觉意识,不仅为乡村的建设带来了活力,更是为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奠定了强大的基础。

2.2 乡村振兴背景下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方法

2.2.1 开发多样化、特色化的文化产品

在现在人们对于精神追求和文化追求的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况下,依托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开发出更加多样化、特色化的文化产品,以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已经成为一个必需的选择。因此,趁着乡村振兴的东风,可以开发出充满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的多种类型的文化产品,挖掘出其蕴含的文化内涵,满足消费者对于体验和特色的需求。比如我国的传统体育项目太极拳,可以将其和养生、修身养性、天人合一等思想相联系,通过开展非遗展览、现场体验展台等文化形式,打造以养生体育为主题的文化产品,对我国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更好的传播。

2.2.2 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形成影响力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重要的精神财富。在乡村振兴的计划实施下,要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使当中所包含的文化方面的价值活起来,通过开发出有特色、有内涵的产品,慢慢地形成影响力。比如我国湖南汨罗的赛龙舟,是闻名海内外的一项传统体育运动。每年所开展的赛龙舟比赛是为了纪念伟大爱国主义诗人屈原而形成的风俗。在公元前278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屈原含恨自投汨罗江,人们就把这一天作为屈原的纪念日,因此,这里的龙舟是最正宗的龙舟,也是最能让人们感受到爱国精神、民族精神的赛龙舟形式,已经在一定范围内形成了极大的影响力。

2.2.3 政府加大支持力度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有多种方法,但政府的支持依然是最重要的途径。为此,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继续重视那些传承和保护水平较好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并借助其建立的资源和平台,带动其他一些项目的传承和保护。比如依托河南郑州打造的“国际少林武术节”,很多知名度不是很高的武术拳种都在“国际少林武术节”的影响下提高了知名度,扩大了传承空间和对外的影响力[6]。

3  结语

我国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和历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国智慧勤劳的劳动人民创造出了很多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财富。其中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我国优秀文化宝库中极其璀璨的一颗。做好其保护和传承工作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只有不忘初心,才能更好地筹划未来,相信在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下,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一定会焕发出新的生机。

参考文献

[1] 吴嘉瑞.新时代背景下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与发展研究——以四川秦巴山区为例[J].文体用品与科技,2020(23):9-10.

[2] 叶计志.新农村建设中开发阳江滨海乡村体育旅游与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J].灌篮,2019(11):232.

[3] 王萍.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新疆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8,34(6):76-79.

[4] 周振宇.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菏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9,35(5):88-89,124.

[5] 白晋湘,万义,白蓝.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村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治理研究[J].北京體育大学学报,2018,41(10):1-7.

[6] 刘超.乡村振兴背景下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现状调查研究[J].阿坝师范学院学报,2020,37(3):5-12.

作者:李晖 黄先锋

上一篇:图书馆服务创新理念探讨论文下一篇:优势专业内涵式高职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