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保护论文

2022-05-12

近日小编精心整理了《文化遗产保护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本文通过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于1972年颁布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英、中、日3种文本中“文化遗产”定义的比照分析,指出《公约》现行正式中译本的“文化遗产”定义中存在若干表述不当之处。

第一篇:文化遗产保护论文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 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摘要]嘉峪关市文化遗产资源丰富,丝路文化和长城文化交融汇聚。随着嘉峪关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全面实施和建设华夏文明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示范区决策的出台,为保护传承文化遗产、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如何发挥文化遗产资源优势,只有解放思想,积极参与“河西走廊自然人文保护传承创新示范基地”建设,以文化擦亮城市面孔,加快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为内生动力,打造知名文物旅游景区品牌,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才能将文化遗产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和产业优势。

[关键词]嘉峪关;文化遗产保护;文化旅游产业

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文明的物化成果,既是历史情怀的表达载体,也是彰显地域文化魅力的珍稀文化资源,展示了城市特有的风貌、特有的建筑、特有的文化,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和彰显历史文化独特魅力的重要“名片”,更是支撑民族信念、推动民族进步的基石和全人类的精神家园。

回眸漫长的历史长河,“边陲锁钥”、“山河襟带”的嘉峪关,作为丝绸之路黄金段和长城地带的戈壁明珠,一帧帧东西方文明交融汇聚的历史影像,一幅幅农耕文明与草原文明激越碰撞后水乳交融的壮美画卷,一曲曲漫天烽火、西风铁骑过后悠远绵长、激荡千年的丝路绝唱,让璀璨瑰丽的丝路文化和古老雄浑的长城文化深深地根植于这片土地,承载了千年丝路传奇,留下了许多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嘉峪关共登记普查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和石刻、近现代民俗建筑和工业遗产等各类文化遗产94处,其中,世界文化遗产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6处。这些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资源,既是嘉峪关市建设特色文化强市最为宝贵、独特的文化优势,也是实施文化繁荣和旅游带动战略、打造城市文化品牌、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资源支撑和文化根脉。

一、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中应坚持和把握的原则

(一)树立可持续的发展理念

坚持把文物抢救、保护与利用、开发有机结合起来,树立可持续保护的观念,重视基本建设项目中的文物保护,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关系。在文物景区景点深度开发中,把“安全是文物工作的生命线和落脚点”的理念贯彻始终,夯实文物安全工作基础。在维护文化遗产尊严的前提下,推进文物的有序利用,使文物保护由被动抢救性保护向主动预防性保护、由单一保护向全面保护、由静态保护向动态保护转变,凸显文化遗产在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的基础和基石作用。

(二)深刻认识不可再生的资源特性

文化遗产是人类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所保留下来的杰作,是历史的馈赠。每处古迹、每件藏品,都见证了人类从蒙昧走向文明的艰辛历程,表达着人类追求真善美的足迹与成就。脆弱性、惟一性,不可替代性、不可再生性是其基本属性。对其实行主动保护、预防性保护、科学保护,是为了真实、全面地保存并延续其历史信息和全部价值,旨在避免可能威胁其真实性、完整性的各种危险。同理,对其合理利用必须坚持以社会效益最大化为前提,不应为了当前利用的需要而损毁其历史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这是文物保护利用中必须严格贯彻和遵循的准则。

(三)正确把握文物保护和开发利用的统一、辩证关系

“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十六字”方针,是一个有机整体。“保护为主”是这个基本方针的核心,就是要把文物保护作为根本任务;“抢救第一”是做好文物工作的前提,就是要把抢救文物放在文物工作的首要位置;“合理利用”是文物保护的目的,就是要发挥文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加强管理”是做好文物工作的关键,是实现文物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的基本保障。

二、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思路和对策

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既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内在要求。特别是在推进“河西走廊自然人文保护传承创新示范基地”建设中,既要竭尽全力加强文物保护,又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文物蕴涵的文化内涵。这就要求必须贯彻把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建设相结合、把依法保护与科学保护相结合、把保护抢救与利用管理相结合、把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的理念,由此,才能使文化遗产保护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亮点,确保文化遗产的公共文化资源属性。

(一)牢筑安全是文物工作生命线的发展理念

文物资源的保护必须走保护利用并重的互动道路,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坚持“保护为主”这一前提。只有在确保其安全和永久利用的前提下,文物资源才能长期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作用。在推进“华夏文明保护传承创新示范区”建设中,应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同时,要加快构建文物安全监管体系建设,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切实加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博物馆安防体系建设,构建责任明晰,监管到位、协调联动的“市、区、镇、村”田野文物安全防控网络,营造文物保护人人有责、保护成果人人共享的发展环境。

(二)加快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

发挥文化遗产基础支撑作用,推动文化旅游大发展、大繁荣,需准确把握文物资源脆弱性、惟一性、历史性、不可再生性的基本属性,围绕文化遗产保护好、周边环境整治好、周边居民生活好、经济社会发展好的工作目标,正确处理文物保护与经济建设的关系,以文化遗产保护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内生动力,关注对文物依存的生态环境的保护,挖掘文物所蕴涵的优秀文化思想价值内涵,展示独特的历史文化、地域文化、民族文化,提高衍生产品和配套服务质量,使文化遗产保护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亮点。

(三)突出规划在遗产保护中的引领作用

在推进“华夏文明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示范区创建,建设河西走廊自然人文保护传承创新示范基地”进程中,要突出规划引领,树立“五十年不落后,一百年不后悔”的规划理念,将文物保护规划和城市建设规划有机结合,科学规划、整合实施,切实把文化遗产保护与新一轮城市开发建设结合起来,与新农村建设规划相衔接,切实做好每一个开发建设区块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尽最大努力保持历史真实性和风貌完整性。要落实责任、强化合力,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落实文化遗产保护责任制,建立健全保护协调机制和投入保障机制,促进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制化、规范化。

(四)推进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在推进文化繁荣和旅游带动战略中,要坚持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相结合,走保护开发、永续利用、可持续发展的路子,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化遗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加快文化、旅游、科技融合发展,形成产业联动效应,真正使历史文化优势转化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产业优势。特别是要贯彻“大景区、大服务、大文化、大产业、大市场”的建设理念,以挖掘长城文化、丝路文化内涵为核心,以做精做细旅游服务为根本,主动寻找文物保护和利用两者之间的结合点,始终把项目建设重点放在维护文化遗产资源突出的普遍价值,维护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搭建文化产业发展平台上来,逐步形成以文化旅游业为龙头,以节庆会展业为支撑,以特色产品、文艺演出为基础,建设集保护研究、文化展示于一体的国家级文物旅游示范基地和大型文化旅游产业园区。

(五)创新景区品牌推广营销模式

文物景区的核心竞争力是景区依托的核心资源,要开发建设内涵丰富的特色化旅游产品。在文物旅游景区的宣传上,要从景区的资源特色出发,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联合推介、捆绑营销”机制的同时,把营销重点放在最有开发潜力的地理空间和细分人群上,加强部门联动和区域联合,探索委托营销和代理营销的新办法,加大景区形象推广和宣传促销投入,发挥整体宣传的聚合效应、整体效应和放大效应。同时,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推介方式,借助行业整体宣传的针对性、整体性、专业性和有效性,广泛开辟景区形象推介途径,精心策划景区形象推广活动,有效运用市场促销手段拓展嘉峪关文物旅游的影响力,形成与周边地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联合促销的区域宣传合力,提高嘉峪关文物旅游的知名度。

(六)打造特色文化旅游景区

依托文化遗产资源,开发建设文物旅游景区,发展文化旅游中中,必须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的理念,树立精品意识、错位发展、异化发展导向,围绕旅游的文化价值、生态价值、科技价值、服务价值、教育价值等方面,深入挖掘景区资源价值,全新包装提升过于凝重、平面的旅游资源,改变资源展示的单一模式,将表态的文化资源、分散的文化元素、丰厚的文化内涵,转化为既有鲜明的文化特色,又有很强参与性的文化休闲娱乐产品。让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优势,转化为促进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的产业优势和发展优势,促进嘉峪关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作者:李艳芹

第二篇:关于《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中“文化遗产”概念的若干问题

[摘 要]本文通过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于1972年颁布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英、中、日3种文本中“文化遗产”定义的比照分析,指出《公约》现行正式中译本的“文化遗产”定义中存在若干表述不当之处。

[关键词]文化遗产;误译

[文献标识码]A

作者:刘恒武 袁 颖

第三篇: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发展共赢

摘要:本文就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利用和谐共生机制、文化遗产地旅游资源价值评估体系、文化遗产地旅游规划与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历史文化名城(镇)旅游发展、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文化遗产地旅游开发形象策划、文化遗产旅游地市场营销、文化遗产旅游地信息管理等九个方面,对我国首次举办的“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国际研讨会”所取得的学术成果进行了系统的评述;作者认为,作为本次会议标志性成果的《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南京宣言》的发表,为解决“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这个世界难题给出了积极的划时代的答案。

关键词:文化遗产保护;旅游发展;国际会议综述;《南京宣言》

一、会议简况

2006年9月23、24日,“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国际研讨会”在中国南京东郊国宾馆召开。本次会议是由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东南大学、中国南京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博览会组委会联合主办,由东南大学旅游学系、南京市旅游局具体承办,并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代表处、江苏省文化厅、江苏省旅游局等单位支持的一次专业学术研讨盛会,会议主题主要关注文化遗产的旅游发展。本次会议汇聚了来自澳大利亚、马来西亚、英国、埃及、荷兰等国家,以及北京、上海、广东、湖北、浙江、四川、陕西、贵州、黑龙江、广西和台湾等12个省、市、自治区的100多位旅游、文化界的著名学者、专家、业界精英和相关政府部门的领导及各大传媒记者,共同研讨世界范围内的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领域的重要议题。与会代表还实地考察了南京云锦研究所,出席了中国南京长江国际旅游节开幕式和水木秦淮龙舟赛开幕式。

研讨会开幕式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执行局主席、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主任、教育部副部长章新胜首先致词。他说,文化遗产是整个人类的精神财富,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产物,不论是物质的还是非物质的,它们都代表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身份和文化,保护文化遗产是我们全人类共同的崇高事业。旅游业也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旅游业不仅是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产业。也是一个国家国民生活质量的象征,更是一个国家展示自己文化形象、一个民族展现文化底蕴的最佳窗口。保护物质和非物质遗产有利于各国展示自身历史的文明和自然地理特色,展示自身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有利于青年人认识和了解本国和其他国家的历史、文化和自然状况;有利于促进不同文明间的对话,促进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促进世界和平;保护世界遗产,还有利于文化的延续,有利于自然环境的保护和生态的繁衍,有利于文化、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这些都说明,遗产保护是全人类交流和共同发展的重要基础。

章新胜副部长充分肯定了举办此次国际会议的重要性,他希望我国的遗产保护工作和旅游事业发展能够按照相关国际公约中中国所承诺的那样,结合我国的国情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认真地学习领会和贯彻中央所提出来的科学发展观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走出一条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保护与合理利用结合的新路,通过严格管理、合理开发,使遗产地的保护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南京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许仲梓和东南大学副校长刘京南在开幕式上分别代表主办方致辞。他们对我国首次召开此类有关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研究的研讨会的意义给予高度评价,对此次大会的圆满成功寄予了重大期望。出席开幕式并在主席台就座的领导和嘉宾还有:江苏省文化厅党组书记、厅长章剑华,江苏省旅游局副局长李明耀,南京市政协副主席徐纪根,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秘书长田小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代表处文化项目专员卡贝丝女士和南京市旅游局局长许宏。

研讨会充分体现自由开放精神,分别以口头报告(大会报告和分组报告)和讨论的方式进行。会议总共进行了5个大会主题报告和20个分组报告。大会主题报告于23日早上10点准时开始,由东南大学旅游学系主任周武忠教授主持。江苏省文化厅厅长、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艺术学博士生导师章剑华,澳大利亚达尔文大学旅游学院院长Morag MeGrath,英国著名城市景观设计专家Michael Whitton,马来西亚拿督Low Kok Thai,湖北大学马勇教授先后发言。

章剑华厅长认为,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历代人民群众劳动和智慧的结晶,是发展先进文化、创造美好生活的不竭动力,也是旅游经济的重要支柱,在实现社会经济文化的协调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已经逐渐成为一种越来越宝贵的发展资源与软实力。文化遗产的内涵在现代生活中获得多方面的延伸和利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要有全新的思路,积极探索新机制,以适应时代的新要求。

章剑华厅长说,几千年灿烂文明,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人类共同拥有的精神家园。多年来,江苏省委、省政府非常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后颁布实施了多项法律法规,并即将在全国率先出台《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等。

章剑华强调,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首先是保护;文化遗产保护的目的是加以利用;开展文化遗产旅游是保护与利用文化遗产的重要途径。遍布各地的历史文化遗产已经成为发展旅游业的宝贵资源,文化遗产旅游是旅游经济的重要支柱。许多地区依靠得天独厚的文化遗产资源,带动交通、商贸和旅游业的发展,有力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甚至成为人们精神生活的一种追求。江苏应积极鼓励合理利用文化遗产,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特色优势,以古典园林、江南古镇为重点,以地方戏曲、传统技艺为特色,推出文化遗产旅游精品路线,彰显“魅力江苏”、“人文江苏”、“印象江南”等品牌,大力发展以文化遗产为依托的特色旅游业。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应与文化旅游更加紧密地结合,并与当代文明交融互动,发挥作用、做出贡献。

在闭幕式上,大会通过并发表了《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南京宣言》。大会取得圆满成功。

二、九大议题

本次会议共收到论文60篇。主要涉及以下九个方面的议题:

1.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利用和谐共生机制研究

涉及此议题的论文共有6篇。有的从我国遗产保护地的游客现状以及给遗产地带来的具体问题入手,从管理者和旅游者两方面思考游客管理的方法,探讨了使遗产地保护和旅游发展双赢的游客管理措施;有的以信息的数字化管理技术为切入点,探讨了文化遗产与旅游开发的和谐共生问题;有的从生态型旅游产品培育方面的探讨了世界文化遗产与生态型旅游产品的和谐机制;有的以全局性的战略眼光分析了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利用的和谐共生机制。如埃及驻中国大使馆旅游事务参赞纳赛尔博士的《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

和谐共生机制》一文,就如何使旅游开发与埃及丰富的文化遗产保护达到和谐展开论述。简要介绍了埃及几处著名的文化遗产,参照埃及政府政策和专业人士在这方面的看法,研究了旅游开发和遗产保护的共生机制。北京工商大学商学院旅游系王敬武从旅游的视角,通过对文化遗产旅游属性的深入分析,确定了文化遗产旅游为限定性的旅游类型,并将限定性旅游的基本理论纳入了生态平衡旅游理论,并据此揭示了文化遗产旅游的基本规律,以及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利用的基本机制。

2.文化遗产地旅游资源价值评估体系研究

以此议题为中心的论文共有2篇。湖北大学旅游规划发展研究院的马勇和李莉对文化遗产地旅游资源价值评估体系进行了研究。论文从文化遗产地旅游资源价值评估的意义人手,构建了评估指标体系,并利用层次分析法,对其进行了系统、整体的量化评估,为文化遗产地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提供了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达尔文大学的Morag McGrath以澳大利亚阿利斯·斯普林斯(Alice Springs)为研究对象,对遗产旅游的经济价值进行了科学评估。

3.文化遗产地旅游规划与建设

本次会议涉及文化遗产地旅游规划与建设的论文数量最多,共有28篇。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论文主要有: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余洁、李树民通过分析自然文化遗产地旅游建设用地失控的原因,提出借鉴海外土地发展权制度,在遗产地内配置土地发展权的补偿机制建议,作为遗产地控制旅游建设用地的有效管制方法。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城市规划博士生李常生和台湾东海、逢甲大学讲师李逢时的论文《台湾苗栗旧铁道与客家庄文化结合发展旅游规划论述》,以台湾中部苗栗县经截弯取直以后的旧铁道为研究对象,计划将此文化遗产经过适度的改造投入到旅游的示范点中。东南大学旅游学系周武忠的《城市历史地段旅游规划研究》一文,以扬州笔架山、明清古城,南京梅园片区、夫子庙,镇江西津渡等城市历史地段的旅游规划实践为基础,探讨了不同类型城市历史地段旅游规划的方法论和旅游发展的创新思路和策略。南京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系张捷及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赵勇等以建设部《历史文化名镇村保护规划编制技术导则》(草案)为例,对景观意象导向型古镇遗产保护与可持续规划理论进行了初步研究。东南大学旅游学系喻学才教授提出了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传统的七大特征。扬州市政协副主席、市旅游局局长王克胜《弘扬扬州运河文化,打造扬州“运河之旅”》一文就开发古运河旅游提出了一些积极的建议和设想。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张天来教授对南京文学资源的独特价值进行了论述,并且阐述了其对文化南京建设的重要意义。

4.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方面的论文共有4篇。有的对2006年国家公布的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型和分省分布情况、旅游价值评价等进行了研究;有的对金箔锻制技术的保护与开发提出了宝贵的建议;有的以具体城市的案例研究为背景研究了民俗旅游与非物质遗产保护的和谐共赢问题。如东南大学旅游学系贾鸿雁的论文《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性旅游开发》,认为建立健全由法律机制、行政机制、规划机制、经济机制、教育科研机制构成的保障机制是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的必要之举。

5.历史文化名城(镇)旅游发展研究

关于历史文化名城(镇)旅游发展研究的论文有2篇。南京大学张捷教授对景观意象导向型古镇的遗产保护与可持续规划理论进行了研究。广西大学商学院旅游管理系杨永德和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陆军的论文《桂林市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发展研究以历史文化名城桂林市旅游发展为背景,就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保护与开发、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无形的文化特质与有形的旅游产品转化的悖论进行了探讨与修正。

6.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研究

涉及文化遗产地旅游开发模式研究的论文有4篇。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邹统钎教授以京西古村川底下为例,进行了古村落文化遗产旅游发展模式的研究。贵州大学旅游系讲师宋章海的论文《强化社区参与在我国遗产旅游地中的有效作用》,立足我国遗产旅游地忽视社区参与所导致的问题,从社区参与在遗产地旅游地发展中的作用角度,提出了遗产地社区参与的模式和思路,探讨了社区参与的有效性问题。南京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李辉和洪静的论文《基于工业遗产地的休闲景观开发模式探析》,对工业遗产地主要的开发模式及其具体案例进行了分析。邢定康、陆乃高和李致磊等针对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中的常见问题。以南京浡泥国王墓为例探讨了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中的适宜模式。

7.文化遗产地旅游开发形象策划研究

钟山职业技术学院姜锐、贺云对文化遗产地旅游开发之形象策划进行了研究,论文主要介绍了文化遗产地的形象类型、形象支持系统,并运用形象系统理论分析了根据不同文化遗产地的特点进行形象设计与策划的典型案例。

8.文化遗产旅游地市场营销研究

以此为中心议题的论文有2篇。南京财经大学旅游管理系万绪才对南京市文化旅游产品结构及配置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研究。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崔岩凝提交的论文《申报世界遗产之营销透析》,认为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申报世界遗产与区域旅游营销之间的关系,在遗产保护的前提下量力而行。

9.文化遗产旅游地信息管理研究

关于遗产旅游地信息管理研究的论文有4篇。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张祖群和吉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赵明对中国黄土地区古村落(人类家园)环境解说系统进行了展望。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鲁东明和刁常宇的论文《数字化技术促进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和谐共生》首先介绍了数字化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中的应用;之后概要介绍了浙江大学在敦煌、金沙、河姆渡、良渚等文化遗产的数字化技术应用情况,并对数字化技术促进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和谐共生的前景进行了展望。东南大学旅游学系钟行明的论文《世界文化遗产地旅游解说系统与可持续旅游发展研究》从旅游解说系统的角度来阐述旅游解说系统如何促进世界文化遗产地可持续旅游发展,并论述了世界文化遗产地旅游解说系统的保障体系。

三、标志性成果

在为期一天的学术报告和分组讨论中,无论是专家学者,还是政府官员或者普通的与会代表,都围绕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这个主题和上述几大议题进行了积极的讨论,并且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作为本次会议标志性成果的是《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南京宣言》的发表——这为解决“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这个世界难题给出了积极的划时代的答案。

《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南京宣言》认为: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见证和民族精神的财富,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文化遗产保护是人类共同的崇高事业。通过旅游,可以加强

公众对文化遗产重要地位及价值的社会认知度,延续遗产文脉,传承人类文明。不丧失原真性的,科学、合理的旅游发展在更大层面上有利于文化遗产保护。文化遗产旅游必须在科学规划的前提下进行,要在政府层面建立一套针对文化遗产资源和旅游发展的新的管理体系,运用科学的规划、有效的法律手段、合理的政策、科学的指导,促进文化遗产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要正确处理保护、利用与发展的关系,多角度挖掘遗产地的旅游价值。要大力加强宣传与教育,通过加强对旅游者、旅游经营管理服务人员和遗产地居民的教育,增强各界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形成文化遗产保护的合力。文化遗产旅游在我国乃至世界的旅游业发展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呼吁汇集政府、学术界、新闻界、文化遗产旅游相关职能部门的力量,共同促进文化遗产旅游,服务于人类文明的传承,让文化遗产地发挥更大的价值。

四、几点启示与感想

本次大会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会议组织具有较强的学术性。本次研讨会在议程安排上着意体现学术性,从而形成了会议紧凑、务实和重学术的特点。与会代表普遍反映这是一次较为成功的国际性学术会议。2.会议主题突出又涉猎广泛。大会在短短一天的日程当中,还安排了分组讨论会,论题涉及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利用和谐共生机制等9个议题。正如大会名誉主席章新胜在本次会议的致辞中所说:“通过此次会议,能够为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这个世界性难题的解决提出很多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并将会对当今中国遗产保护和旅游协调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为中国实现遗产保护和旅游发展共赢以及良性互动协同共生做出应有的贡献!”3.学者队伍呈现多元化。诚如大会执行主席周武忠教授所说“从本科生到博士生,从助教到教授,从北京第一个女村官到南京的市长,撰写论文积极认真的态度令人感动!”学者队伍的多元化对于我们更加全面地认识本次会议的主题有重要意义。

当然,从会议征文与召开的全过程来看,也有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一是旅游学的基础理论研究问题,从会议提交的论文来看,国内外学者对旅游基础理论研究的关注依然不够,应用研究与案例研究占据了绝大部分比重。近年来,国外很多学者已经在这方面取得了一些突破,形成了大量的科研成果。相比之下,国内学者还需要在旅游基础理论的研究上多下些功夫。正如有些学者所说,当一个具有巨大规模和明显特殊性的领域被众多的学者研究了如此长的时间,当这个领域已经被人们普遍地带入到学术丛林并纳入到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体系当中,倘若不积极地进行基础理论的研究,不谋求尽快作理论上的综合,这个学科就无法成就,人们的研究就永远处于幼稚状态。二是中国大陆旅游学者的国际交流问题,本届大会吸引了不少国内外知名学者前来参加,但是由于语言的限制,许多学者没有条件实现预期中的自由交流和热烈讨论,会议中间也出现了不应有的延误。由此也产生了一种危机感:如果中国学者在语言沟通方面的障碍不能消除,就永远无法自由地站在世界讲台上去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也无法对国内外旅游学术研究的水平、进程做出准确的判断。为实现中国学者在世界学术舞台上的自由交流,实现我国旅游专业的研究与世界相接轨,我们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附件一:

中国与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和谐统一

章新胜

今天,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汇聚古都金陵,召开“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国际研讨会”,共同研讨全球范围内的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的重要议题,我觉得这个会议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于越来越加速全球化进程的世界的今天,作为最大的发展中人口最多的国家和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的中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也说明各位以天下为己任,君子明志,任重而道远。我在这里首先代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并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执行局主席的身份对研讨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

各位,文化和自然遗产,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整个人类的精神和物质财富,是人类文明进步、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历史产物。因此,保护这些遗产是我们全人类共同的崇高事业。而且保护首先是第一位的,因为世界遗产具有它的脆弱性、珍稀性和及其特殊重要的作用。

各国的文化、宗教和习惯不同,体现了各国和各民族的特殊而卓越的智慧,也随之派生出了令我们神往的辉煌的人类文明的杰作,如金字塔,长城,巴特农神庙,紫禁城,泰姬陵,等等。正因为它们的独特性和多样性的特征,文化遗产是各国历史文化与文明最为优秀和独特的结晶,是一个国家表明自己的民族身份和文化归属的重要依据;自然遗产是某种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代表着自然界进化发展的重要内容;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他们共同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

保护物质和非物质遗产有利于各国展示自身历史文明和自然地理特色,展示自身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有利于青年人认识和了解本国和其他国家的历史、文化和自然状况;有利于促进不同文明间的对话,促进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促进世界和平;保护世界遗产,还有利于文化的延续,有利于自然环境的保护和生态的繁衍,有利于文化、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这些都说明,遗产保护是全人类交流和共同发展的重要基础。

各位,遗产是祖先留下来的巨大财富,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成就的标志,也是反映当代文明的标志。

全球化发展到今天,我们已经可以在一个偏远的山村用手机和世界各地进行联系,可以在草原深处收看不同国家的电视节目。但是,人类的发展依然面临着许多巨大的挑战,我们更加需要冷静地从人类的遗产和历史中汲取营养,应对这些挑战,需要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智慧和不同国家的共同努力。

近几年来,文化与自然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一直困扰着各国各级政府和利益有关者,如何能最有效地保护好这些遗产,如何能做到遗产的永续利用,以及它的良性循环,越来越引起各国、各界以及各级地方政府和广大民众的关注。那么这一矛盾的突出代表也是这次我们论坛的主题,就是说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旅游发展这样一对关系:如何既能将遗产开发保护,但是又能把它利用好,形成良性循环。旅游业本身,它的兴起也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旅游业也是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产业,同时,世界有很多重要组织都把旅游业看成是最大的就业部门和今后最重要的产业部门。有这样一个预测,到2020年左右,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加速发展以及全球化的推波助澜,人类社会可能由信息时代进入休闲时代,那么这样,也就是说,对于旅游业的发展来说,它的意义就更加重大,不仅是个重要的经济部门、产业部门,可提供最具潜力的就业机会,同时,旅游业也是满足人们精神、物质文化不断增长需求的部门。这个,从发达国家以及新兴工业化国家发展,都可以越来越多的说明这一点。就拿中国来说,改革开放改

变了中国的命运,也大大提高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本世纪前五年,中国实现了从旅游资源大国向旅游大国的历史性跨越。在当今的中国,旅游已经成为一种时尚,旅游可以说已经进入了大众化的消费阶段,再不是某种特殊阶层所独特的享有。2005年中国旅游总收入达到7686亿元人民币,国内消费人数达到12亿人次,人境旅游人数超过1亿2千万人次,其中过夜游人数接近7400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达到293亿美元,越来越多的境外旅游者领略了中国的自然和人文风光,享受了中国的旅游服务,同时中国还是亚洲最大的出境旅游客源地,出境旅游人数已经达到3100万人次。

全国已经有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把旅游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先导产业或者优势产业,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旅游业的发展。中国处在欧亚大陆最大的大陆板块,又是处于中段,有5000年历史和文明史,所以旅游业也是我们中国一个独具特色的比较优势产业。同时,旅游业也是一个国家展示自己文化形象,以及民族展现文化底蕴的最佳窗口之一。文化遗产作为一个国家民族文化和发展的载体,浓缩着这个国家的深厚文化,而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民族文化这个根本驱动力,同时没有文化传统和自然美景,旅游业的发展就会缺乏底蕴和吸引力。

据世界旅游组织公布的资料,目前,旅游业收入占全球国民收入的比重和旅游从业人员占世界从业人员的比重均在10%以上。据该组织预测,到2010年,世界旅游业接待人数将达到10亿人次,2020年可能达到16亿人次,国际旅游收入将达到2万亿美元。研究表明,在中国,旅游业每创造1元钱收人,可间接创造7元钱的社会财富;旅游业直接增加1个就业岗位,可间接带动7个人就业。

中国作为遗产丰富的国家,同时也是旅游大国,更是一个旅游发展潜力最大的国家。物质和非物质遗产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如何能让遗产保护和旅游发展和谐统一,相互促进应该是我们这次盛会最关注的主题。我看这次研讨会的第一个议题就是关于这个话题,当然这个问题还不光是一个学术研究的问题,很重要是如何付诸实践的问题。那么要如何付诸实践那就要牵涉到法制,牵涉到政策,各项政策,杠杆作用,很重要还要牵涉到教育,要从娃娃们就教育起。因为现在的旅游的层面不光是一个收入高的阶层才进行旅游的,可以说我们讲进入到一个大众化的消费阶段,男女老少我们到处都可以看到在旅游,而且全球化的加快进程,那么中国的出境旅游在不断的加快,那么我们的出境旅游,如何能使得我们的国民出境旅游,既能够吸引和借鉴不同文明的优秀文化遗产、学习和借鉴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论是在北美、西欧、还是在我们的近邻,东南亚、东亚、东北亚,中亚、印巴,还是到阿拉伯到非洲,甚至到拉美以远的地区,中国的发展需要更多的开放和改革,中国的发展也需要中国全民族素质的提高,而这个学习不光是从书本上学习,正向孔子所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那么,但是作为中国国民出境旅游来说,我想大家也听到不少顺口溜。作为东南大学和今天所在座的各位旅游管理专业的教授、学者,专家,如何以天下为己任。就是说我们有不少旅游者出国出境旅游,他们很注意思考、观察、学习和借鉴。但是也确有一些人印证人这些出国出境旅游的顺口溜。回来以后,收获不是想象的那么大。那么如何培养我就不发挥了。

我们在座的旅游专业的教授和老师我在此机会也呼吁:这个事情太重要了,因为牵涉到我们中国国民出国的形象,同时世界各国越来越多到中国来旅游,不仅在北京上海南京广州或者重庆西安等大城市,越来越进入到西部,而且越是经济欠发达的地区,越是旅游自然资源、人文资源、非物质资源极其丰富的地区。在那里如何保护它,如何培养我们的国民对旅游资源的保护以及合理开发和永续利用,所以我说这个双重使命是极其光荣也是极其具有挑战性的。所以我觉得关于旅游的和文化遗产这两者的关系,当然我讲了法制、政策、教育还牵涉到管理,我讲政策的问题也牵涉到体制机制和各种利益的合理的分配和调配问题,这样才能使我们国家的这个保护和利用能够走到一个良性发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为教育、科学、文化和传播领域的国际领导机构,在其活动和项目中履行和承担着思想实验者、国际准则制订者、信息传播者、能力培养者和国际合作促进者的重要职能。这堆话可能讲的比较笼统,实际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是一个思想库,它是知识界的一个智力组织,不论是在文化领域、教育领域、科学领域,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以及信息传媒,它教会人们怎么思想,来思考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和前沿将要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同时它是各国政府决策和制定战略方针的重要咨询机构,它是通过围在教育和信息传媒领域进行政府间合作的一个促进机构,所以如何发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世界各国具有全国委员会以及在各地具有省级市级委员会作用,刚才很高兴和南京市的市长以及文化、教育、旅游等有关部门领导进行交谈,我们中国教科文全委会田秘书长刚才也表态,我们还有北京办事处,愿意在这方面给予协助和指导。

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能否认真地履行已加入国际公约的责任,兑现我们的承诺,代表着国家的形象,关乎国家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和作用,应当引起政府、管理者和利益相关的高度重视。我希望,我国的遗产保护工作和旅游事业发展能够按照相关国际公约中中国所承诺的那样,结合我国的国情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认真的学习领会和贯彻中央所提出来的科学的发展观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走出一条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做到保护与合理利用的新路,通过严格管理、合理开发,使遗产地的保护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今天,大家在这里对遗产的保护与发展问题所进行前瞻性研讨,我觉得非常值得。我相信,通过此次会议,能够为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这个世界性难题的解决提出很多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并将会对当今中国遗产保护和旅游协调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为中国实现遗产保护和旅游发展共赢以及良性互动协同共生做出应有的贡献!

最后预祝研讨会取得圆满的成功!谢谢大家!

附件二:

《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南京宣言》

2006年9月23日

公元2006年9月23日,“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国际研讨会”在中国南京召开,参加会议的各界代表及专家学者就世界范围内的文化遗产与旅游发展问题,进行了广泛的对话和深入的探讨。与会代表一致认同文化遗产的宝贵价值,并且相信旅游发展有利于文化遗产保护。

与会代表一致认为:

一、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见证和精神财富,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文化遗产保护是人类共同的崇高事业。

文化遗产保护的目的是为了展示给公众和后人,而旅游正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最有效途径之一。

二、倡导有利于文化遗产保护的旅游开发,反对任何对文化遗产产生实质性破坏的不合理旅游开发。发展旅游,可以

加强公众对文化遗产重要地位及价值的社会认知度,延续人类文脉,传承人类文明。

三、大众旅游的发展在局部地区会造成对遗产资源的商业化利用,从而使遗产资源面临退化和枯竭的危险,但是不丧失原真性的,科学、合理的旅游发展在更大层面上有利于文化遗产保护。

四、文化遗产旅游必须在科学规划的前提下进行,要在政府层面建立一整套针对文化遗产资源和旅游发展的新的管理体系。制订合理的政策、编制科学的规划、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文化遗产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要正确处理保护、利用与发展的关系,多角度挖掘遗产地的旅游价值。

五、珍惜人类文明的历史,就是珍惜人类发展的未来。要通过宣传与教育的手段,加强旅游者,旅游经营、管理、服务人员与遗产地居民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形成文化遗产保护的合力。

六、文化遗产旅游在世界的旅游业发展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科学、合理、有序地开展文化遗产旅游将提高世界旅游的文化品位,提升旅游者的精神境界,展现文化旅游的永恒魅力。

与会代表郑重建议,定期召开“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国际研讨会,汇集政府、学术界、新闻界以及与文化旅游相关职能部门的智慧,促进文化遗产旅游的发展,服务于人类文明的传承,让文化遗产地发挥更大的价值。

附件三:

Nanjing Declaration on the Cultural Heritage Conservation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A meeting was held in the ancient city of Nanjing(China)on 23—24thSeptember 2006,on the occasion of the 1“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ultural Heritage Conservation and TourismDevelopment;

Benefiting from the broad range of cases and reflectionsshared during the symposium,we have learned from a broad rangeof experiences from China,world-wide authorities,institutions,and specialists in providing adequate care and management of thetourism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heritage worldwide;

The participants unanimously agree on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taking note of the precious value of cultural heritage and stressing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s beneficial to the con-serv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Our opinions may be summed up asfollows;

1.Cultural heritage not only serves as the tangible vehicleand witness of human civilizations in history.but also reflects fun-damental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nations in the world.As weall know,cultural heritage is valuable and extremely vulnerable,therefore the conservation is undoubtedly a lofty and ever-lastingjourney for us.The aim of the cultural heritage tourism is to dem-onstrate them to the public and offspring.and tourism iS consid-ered as one of the best ways to serve to this end;

2.We advocate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which is beneficialto the cultural heritage conservation,as well as object to any formof the irrational tourism development which leads to substantialdestruction.Tourism development is beneficial to the cultural her-itage conservation.which can strengthen the public awareness ofits importance and value as well as help conserving them and han-ding them down to future generations;

3.The boom of mass tourism causes inappropriate explora-tion and excessive commercialization,even the degradation andexhaustion of heritage resources.However,heritage tourism,ifdeveloped in an authentic,scientific and proper way,is favorablefor conservation to a much larger degree;

4.Scientific planning is a prerequisite for cultural heritagetourism development.The government ought to take the responsi-bility to establish a new managerial system fitting for cultural her-itage tourism development.Development should be promoted in asustainable way,emphasizing the legal framework,paying atten-tion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servation.utilization and de-velopment and exploring the tourism value of cultural heritage indifferent dimensions;

5.Treasuring human cultural history means treasuring ourfuture.Enhancing the education of tourists.people involved inthe tourism industry and cultural heritage destination residents toreach consensus on cultural heritage conservation;

6.Cultural heritage tourism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not onlyin China but also the world tourism industry.We strongly objectto any form of tourism which leads to the vandalism of culturalheritage.We suggest holding this symposium regularly,fromwhich,the experts,institutions,government officials and thepress can share their experiences and exchange their new ideas topromote cultural heritage tourism and bring it into full play.

(Adopted on the 23rdSept.2006)

作者:周武忠

上一篇:建筑材料期刊论文下一篇:心理健康结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