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政治建设管理论文

2022-04-17

摘要: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目前正处于“重认识、难落实”的局面,尤其是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比较滞后,它直接影响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因此,要加强思想教育,提高全民的民主政治意识和参与度;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和人权建设,为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保驾护航;确定建设目标,强化监督指导;加紧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德才兼备、民主意识强的农村基层干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民主政治建设管理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民主政治建设管理论文 篇1:

新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理论创新与重大意义

摘 要:新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这一理论,科学总结了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法制建设实践的丰富经验,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基本内涵以及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任务和基本路径等一系列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理论,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民主政治;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政治发展道路

新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这一理论,科学总结了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法制建设实践的丰富经验,深刻回答了在当代中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理论,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新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理论创新的基本脉络

政治建设是社会主义建设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新中国成立以后,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奠定了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和发展的制度基础。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历史新时期。改革开放以来丰富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实践,催生了新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理论,并使之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以邓小乎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初步形成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思想:其一,把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区分为基本政治制度和具体的领导制度、组织制度和管理制度,突破了将二者混为一谈的传统观念。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是好的,必须继续坚持。而一些具体制度尚存在不少弊端,可以改革而且必须改革。其二,论述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重大意义和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山发展民主必须加强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发展民主还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搞多党竞选、三权分立和两院制。其三,阐明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原则、目的、途径和方法。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是为了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坚持和加强党的纪律;是为了发扬和保证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在政治上创造比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实的民主;是为了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前进,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加速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其四,发展了毛泽东提出的“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思想,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基本方针。这些思想为推进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民主法制建设和基本政治制度的完善指明了方向。

十三届四中全会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积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中,推进了民主政治建设的理论创新:其一,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立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实现了党在执政理念上从“以法治国”到“依法治国”的重大转变,找到了把人民当家作主与党的领导有机结合起来的根本形式,指明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根本方向。其二,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大战略任务。把政治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一起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三大基本目标。其三,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五个有利于”标准。“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要有利于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其四,第一次提出了“政治发展道路”这一概念。“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优越性。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对自己选择的政治发展道路充满信心,将坚定不移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推向前进。”这些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规律的重要认识成果,丰富和发展了邓小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理论。

十六大以后,我国民主政治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进行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创造性的政治建设实践,提出了一系列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新思想、新观点:其一,提出了“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这一重大命题,把人民当家作主界定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确立了以民主推进政治发展,在政治发展中扩大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的中国政治发展的基本主线。其二,将“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更高要求之一,丰富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体系。第一次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纳人中国基本政治制度范畴,并强调要将之“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性工程重点推进”,赋予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以新的特点和优势。其三,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基本理论。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其四,进一步明确了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方针和主要任务。“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要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保障公民合法权益;要以建设服务型政府为目标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完善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要壮大爱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这些思想的提出标志着新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理论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二、新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理论的主要内容

新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理论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基本内涵以及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任务和基本路径等一系列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这是由我们党和国家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

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属性。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新型的国家形态,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是国家的真正主人。发展人民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核心内容和本质要求。离开人民当家作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失去了前提和基础。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这是同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区别。资本主义民主是资产阶级借以统治和压迫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的工具。而社会主义民主则是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民主,是最先进、最广泛的民主。是否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最根本的区别。

(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选择的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唯一正确道路。

1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道路,最根本的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没有党的领导,中国就会四分五裂、就会乱,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就会落空,法治和各项制度也就无从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是坚持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基础和目标。依法治国从根本上讲,就是人民治国、民主治国。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的过程,就是表达人民意志、维护人民利益的过程。失去了人民当家作主这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规定,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就失去了坚实根基和核心内容。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实现党的领导并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的重要途径,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保障。离开了法制,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就难以顺利实施,人民的权利就失去了制度保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内在地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全过程,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坚持三者的有机统一,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道路的性质和方向,决定着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核心内容,决定着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有效形式。

2 坚持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道路,必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与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相适应的人民政权的组织形式,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这一制度“最符合中国实际”,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最好形式,“是我们党长期进行人民政权建设的经验总结,也是我们党对国家事务实施领导的一大特色和优势”。“支持人民代表大会依法履行职能,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保障人大代表依法行使职权,密切人大代表同人民的联系,建议逐步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加强人大常委会制度建设,优化组成人员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现实选择和重要举措。

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具体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所决定的,也是我国政治制度中的一个特点和优点”。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基本方针,加强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积极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建设;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完善民主监督机制,提高参政议政实效;加强政协自身建设,发挥协调关系、汇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的重要作用,选拔和推荐更多优秀党外干部担任领导职务,完善党同民主党派合作共事机制,真诚接受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监督,鼓励党外人士做我党的挚友和诤友,逐步建立和完善民主党派和人民政协履行职能的制度和机制,是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现实要求和必由之路。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体现了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的结合,既有利于各民族人民当家作主,又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认真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保证民族自治地方依法行使自治权,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加强对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和使用,充分发挥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在团结各族群众推动发展、促进和谐、反对分裂、维护稳定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对于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重要意义。

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要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扩大基层群众自治范围,完善民主管理制度”、“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完善政务公开、村务公开等制度,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发挥社会组织在扩大群众参与、反映群众诉求方面的积极作用,增强社会自治功能”等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论述,为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指明了方向。

(三)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任务和基本路径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是一个渐进的历史过程。不断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完善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壮大爱国统一战线,是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任务,也是完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路径。

1 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切实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必然要求和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任务。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党通过制定大政方针、提出立法建议、推荐重要干部、进行思想宣传、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实施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坚持党的领导,必须理顺和规范各级党委与人大、政府、政

协、司法机关、人民团体、社会组织等各方面的关系。在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的同时,进一步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支持各种组织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独立负责、协调一致地开展工作。

2 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

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党内民主,对发展人民民主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形成并发展了以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为根本,以加强党内基层民主建设为基础,以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和党的委员会制度为重点,从改革体制机制人手,切实推进党内民主,广泛凝聚全党意愿和主张,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坚决维护党的集中统一,坚持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的重要思想。

3 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政治体制是基本政治制度的外在表现。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正确方向;必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并使之与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的不断提高相适应;必须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必须以建设服务型政府和法治政府为目标,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运行的干预,规范垂直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关系,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精简和规范各类议事协调机构及其办事机构,统筹各类机构的设置,增强党和国家活力。

4 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

确保权力正确行使,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必须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以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监督为重点,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推进权力运行程序化和公开透明。为此,必须健全组织法制和程序规则。保证国家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完善各类公开办事制度,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力;严格执行和不断完善领导干部述职述廉、诫勉谈话、函询、质询、罢免或撤换等制度;推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制、廉政承诺制、行政执法责任制;坚持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专门机关监督与群众监督相结合,发挥好舆论监督作用,增强监督合力和实效。

5 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在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中,我们党提出了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和法律实施、推进依法行政、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加强政法队伍建设、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尊重和保障人权、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要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等一系列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思想和具体要求,丰富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理论和实践。

6 壮大爱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奋斗目标,需要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参与和创造性实践。因此,在党的领导下,壮大爱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途径。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的基本要求,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壮大爱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致力于包括民主政治在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三、新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理论的重大意义

(一)新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理论的继承、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自《共产党宣言》发表160多年来,这一探索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规律的理论伴随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发展不断丰富和完善。

马克思恩格斯在探索无产阶级解放道路的过程中,论述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思想。他们认为,无产阶级要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必须把自己“组织成为阶级,从而组织成为政党。”“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无产阶级夺取国家政权之后,必须实行无产阶级专政,以作为从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政治形式。马克思恩格斯在总结巴黎公社革命经验时,进一步发展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他们指出:“公社的真正秘密就在于:它实质上是工人阶级的政府,是生产者阶级同占有者阶级斗争的产物,是终于发现的可以使劳动在经济上获得解放的政治形式。”凹这种政治形式的无产阶级性质在于:一切权力机构和人民代表由选举产生,对选民负责,随时可以撤换,以防止自己的政府和公职人员从社会公仆变成社会主人;公社不是议会式的,而是无产阶级国家的崭新的民主组织形式,既是行政机关。同时也是立法机关;公职人员只领取相当于工人工资的报酬。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些思想,奠定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理论基础。

列宁在领导俄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继承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改革党和国家体制、建设新型民主的重要思想:坚持共产党的领导,维护和巩固工农联盟,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实行党政分开,明确划分党和苏维埃政权的职权范围;积极促进民主,加强监督机制,强化人民的监督权;改善国家机关,实行科学管理;加强法制建设,反对“纯行政手段”;大力发展教育,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水平,为政治民主化奠定坚实的基础。这些开创性的思想对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列宁逝世后,斯大林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专政思想、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等方面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思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与此同时,他却忽视了民主法制建设,犯了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在实践中逐步建立起了以高度集中为基本特征的政治体制,窒息了社会主义应有的生机和活力。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领导中国革命的实践中创造性地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并以此为指导确立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毛泽东又提出了一系列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思想: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建设中各种政治关系;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努力形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扩大民主,反对官僚主义;制定比较完善的法律,健全中国法制;加强执政党建设;共产党和民主党派要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这些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理论。但这些思想并未在实践中得到始终如一的贯彻,特别是极“左”思潮的泛滥和“文化大革命”的发生,使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遭受了极大的破坏,产生了严重的后果。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形成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理论,创造性地解决了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而又缺乏民主法制传统的发展中大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这一重大问题,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理论的基本原则,又立足于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顺应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内在要求,赋予了我国民主政治发展以更加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内容,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理论,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二)新时期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理论是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道路的指南和行动纲领

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上地革命战争时期,我们党就十分注重根据地的政权建设,通过民主选举建立了乡(市)、区、县、省和全国的工农兵代表大会,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和各级政府机构。抗日战争时期,在党的领导下经过民主选举和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建立了“三三制”的抗日民主根据地革命政权。解放战争时期,我们在解放区建立了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人民民主专政政权。在政权组织形式上也由抗日战争时期的参议会制度改变为人民代表会议制度。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党对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式民主道路的探索为新中国成立后的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经验。

新中国成立之后,在成功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建立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上,根据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和新中国面临的历史任务,逐步建立起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制度框架。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由毛泽东亲自主持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新中国民主制度的法律地位。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过程中,其成功的实践推动了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其重大的失误也使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遭受严重挫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领导人民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在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和体制创新中,推进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的新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理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南和行动纲领。这主要体现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的理论,为始终把人民当家作主作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提供了理论支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工作从根本上都要致力于为广大人民谋利益的根本价值追求,为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提供了根本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理论,从根本上保证了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坚持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的理论,指引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日益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的发展方向,有利于充分显示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任务和基本路径的理论,为在实践中不断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推动机制创新和法治建设,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更好地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优越性指明了基本路径。

责任编辑:思 齐

作者:张文化

民主政治建设管理论文 篇2:

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难落实的症结何在

摘要: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目前正处于“重认识、难落实”的局面,尤其是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比较滞后,它直接影响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因此,要加强思想教育,提高全民的民主政治意识和参与度;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和人权建设,为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保驾护航;确定建设目标,强化监督指导;加紧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德才兼备、民主意识强的农村基层干部。

关键词: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重在落实

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马克思主义科社理论的核心,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新中国成立6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初步建立起较完备的基层民主政治的法律、法规体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把建设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作为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建设现代化新农村的一项基础工程推进,是非常正确的。我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核心内容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村民自治,其实质是全体村民行使“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的权利。但由于历史和现实国情等原因,目前,我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还存在许多问题,处于“重认识、难落实”的局面,尤其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比较滞后,历程艰难。它直接影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

一、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影响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问题很多,必须找准主要矛盾,才能有的放矢取得效果。

(一)村民委员会选举徒有形式,常走过场。由村民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选举村委会组成人员,是全村的一件大事,是村民行使民主政治权利的一种重要形式。从目前情况来看,村委会的选举并没有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实施,村民委员的候选人基本上由上级部门先确定,村民代表会开会时间只有一二个小时,代表们很难在短时间形成撤换委员候选人的共识。选举方式简单,一人代表多人投票。不少地方在选举中贿选现象时有发生,拉选票、乱承诺,甚至动员家族势力进行施压。即使通过选举出来的村民委员会,由于没有扎实的群众基础,并不能真正反映民众的意志,因此,它得不到广大村民的充分信任和支持。同时,这样的村委会也不可能全身心地为广大村民服务,为建设新农村竭尽全力,不少人只是借用手中的权力趁机谋私利。

(二)村级财务公开不到位。理财问题一直是农村工作的难点和村民热议的焦点,是民主管理和民主决策的关键。村级财务涉及村民的切身利益,村民有知情权。财务公开是吸引村民关心集体公共事业、参与民主管理的基础和重要形式。据笔者的调查,不少村级财务账目混乱,暗箱操作比较严重,如发放救济款和各种补贴,只有少数人说了算,被截留或分配不公等现象时有发生。有的村干部对村民说,不该问的不要问,给你多少已算不错了。把国家的钱变成了村干部对村民的恩赐。至于截留多少无人知晓,成为村干部吃喝玩乐和向上送礼、行贿的财源。特别是在征地拆迁补偿款上存在的问题最多,上级下拨的款数村民不知道,有的地方发给村民的征地拆迁补偿款少得连安置房也难以购置,村民的切身利益被损害,从而引发民众集体上访事件不断上升,激发了农村社会矛盾,严重影响社会的安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三)民主管理流于形式。村民委员会是一个村民自治组织,村里的重大问题应当由全体村民自己决定,自我管理。事实上,村民参与农村基层民主决策和管理的范围有限,层次较低;参与的途径缺失,非制度化、政治化参与日趋扩大。许多重大村级事务不开村民大会,一个人或几个人说了算;上级的有关指示,村干部压着不往下传,村里的发展项目只由少数人来做决定,村干部只对上负责,不对村民负责,不知情的村民当然无法参与村级事务管理,更谈不上对干部实行监督。一些农民因为自己的切身利益想通过正式渠道去解决,但往往行不通,导致农民不得不用非制度化、政治化的参与手段和方法去寻求问题的解决。诸如请客、送礼、围堵、群访甚至暴力手段等。当然,这种手段不可能得到法律的保护,但是,它是滋生社会不安定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从长远看,不利于农村基层民主化进程,不利于经济政治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二、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缓慢的症结所在

新中国成立60年间,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经济建设腾飞发展,从一个世界上最贫困的国家,变成了初步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经济总量占世界第三,外汇储备高达2万亿美元,成为美国最大的债权国。人民生活从衣食无着到温饱有余,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已进入了丰衣足食的小康时代,接近世界上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但是,我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仍滞后,不少地方还处于民主建设的初级阶段,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制约了文明社会建设的历史进程,究其原因:

(一)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主体(农民)的文化素质偏低、民主意识不强和年轻人的缺位

外流农民工的主体缺位。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中绝大多数有一定文化的年轻人,纷纷进城打工挣钱。他们中一部分人落户城市,长年不回家;一部分人只在过年过节回家,还有一部分人在夏秋两季农忙时回家,无精力、无时间顾及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问题。其实,这些人在城里接受新思想比较多,民主意识相对较强,他们是农村中的精英,但由于长期在城市打工,只顾挣钱养家,这种与农村利益关联度的减弱,势必淡化他们参与家乡民主政治建设活动的动力。他们虽然仍是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主体,却甘愿放弃手中的民主权力,扮演着村庄民主政治建设边缘人的角色。

留守群体民主意识缺乏。长期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人,被人们俗称为“六一三八七〇”部队(即儿童、妇女和老人),他们的特点是文化水平低。据全国第5次人口普查统计,农村人口中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公民占总人口的39.1%,其中绝大多数已外出打工,15岁以上人口中,文盲占总人口的8.3%,基本上留守农村。他们缺乏竞争意识、权利意识、参与意识,对政治民主的认知度、主动接受政治民主教育和参与政治民主的愿望不强,再加上他们在农村无权无势无靠山,自身又缺乏可以利用的政治和社会资源,往往在与其他角色的博弈中处于劣势地位。因此,国家法律赋予他们的公共参与的民主权利得不到兑现和强力保护。这种特点决定这部分人往往用“命不好”的心态表达对社会不公的愤慨,对村里大事冷漠多于参与。

惟命是从、逆来顺受的习惯,阻碍了他们参与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虽然新中国建立已走过60年的光辉历程,但两千多年来的封建传统意识、因循守旧、安于现状、惟命是从的心理习惯,仍然严重地影响着普通村民。这种影响致使很多农民对公共

利益和公共政治生活缺少应有的关心和热情,对民主政治的冷漠,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只要自己不吃亏或少吃亏,就没有必要去争,导致他们对自己参与民主政治信心不足,求稳求安心,甚至依附别人代表他们。久而久之,他们淡出政治,淡出人们的视线,成为人们忽视的群体和群体利益。因此,留守在农村中的儿童、妇女、老人是难于担当起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历史重担。

正由于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主体的缺位,而且这种缺位现象将长期存在,这就增大了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难度。

(二)干部的民主意识差

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落实难,难在基层干部总体素质低,民主意识差。普通农民对民主政治关注度不够、参与主动性不强,是当前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落实难的重要原因,但还不是决定性因素。农村基层干部是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组织者、推动者,他们的思想意识、政治素质、执政能力高低,直接决定着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进程快慢和难易程度。从当前农村基层干部情况看,还存在诸多问题,集中体现在“官本位”、“权力欲”上。长期以来,在一些基层干部身上的“家长意识、封建特权”思想比较严重,对村里重大事务不开村民大会讨论,一人或少数人说了算,随着权力越来越集中,村民自治实际上变成了村委会主任自治与“村官自治”,独断专行,听不进村民的意见。他们手中握着村民的生杀大权,谁不听他们的话或有不同意见,就会进行打击、报复,甚至搞人身陷害,许多村民敢怒不敢言,哪里还敢去争什么民主政治权利。

封建家族、宗族思想对农民的禁锢。改革开放以来,家族、宗族势力日益抬头,直接影响着村里的政治、经济发展。一方面,家族势力渗透到农村基层组织和民主政治建设中,影响和左右农村基层政权的组织选举和人事安排,安插他们推荐的人,干扰和破坏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另一方面,家族势力干涉和影响干部按照民主原则公开公正地处理问题,有的地方村党支部搬进家族祠堂办公,甚至开宗族会议决村里的重大事宜;此外,宗族意识还严重弱化了村民的民主法制观念,直接影响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步伐。

另外,当干部捞油水思想在基层干部身上还浓厚地存在着。受封建传统意识的影响,许多基层干部的特权思想、等级观念、损人利己思想还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传统封建意识的特点是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和不劳而获的剥削思想。不少村干部总是高高在上,他们一方面不能虚心地听取和征求群众的意见,一言堂主观臆断;又不从实际出发,拍脑袋决策,瞎指挥,瞎折腾,以至于工作中失误频频。可以这么说,凡是官僚主义盛行的地方,就没有民主可言。尤其是乡村“一把手”的体制产生后,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呈现倒退之势,什么事情都由“一把手”说了算,其他人有意见也是没用的。人们戏称这些“一把手”为土皇帝,也就不足为奇;另一方面,“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封建思想,在一些基层干部中不同程度地存在。他们把当干部作为一本万利的肥缺,千方百计地卖官买官跑官,一旦当上干部就利欲熏心捞油水。他们也就不可能发扬民主,公开信息,倾听民众意见和要求,虚心接受民众的监督。

(三)法制不健全,措施不得力,组织不落实

当前,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推进迟缓,还在于法制不健全,措施不配套,可操作性差。村委会性质是村民自治组织,村里一切重大事务理应由全体村民当家作主,但现实情况与村民自治组织大相径庭。它已成为基层政权的延伸或乡镇政府下属的一个办事机构,承担80%以上政府职能,完全听从于上级政府部门的指令,村干部只要按上级指示办,即使得罪民众也无碍大局。这种唯上是从的思维方式,根本无须考虑发扬民主的问题。

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是一项软任务,没有刚性的量化指标,无法进行严格的考核。经济建设有硬指标,并分解成几十个考核小项,可操作性很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年年有要求,并写进了各种文件、决定,写入各种总结、报告和规划中,但没有明确具体的建设目标和衡量标准,难于落实。村民渴望民主,企盼民主,享受民主,但往往事与愿违。

许多地方政府没有设立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专门机构,也没指定专人负责这项工作,而是由县农工办代管。县农工办人员少,工作范围广,任务重,无暇顾及没有考核指标的软任务。如此,必然造成对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心中无数,更谈不上进行研究、科学规划、付诸实施,推进就成了一纸空文。

对农村中违犯民主的人和事,上级主管部门查处不力。农村中违反民主的现象屡见不鲜,干群关系紧张,民愤很大,影响了社会稳定和谐发展。上级部门在多数情况下是熟视无睹,或者采取压的办法(等到问题暴露比较严重时,则采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在现实生活中,农村中人际关系极为复杂,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事态的发展。一般来讲,下面的干部为保住头上的乌纱帽都要向上找靠山,形成一个以上级干部为中心的利益共同体。由于个人利益的缘故,这个上级干部不可能站在公正的立场上处事,当遇到村干部与村民发生矛盾时,就会极力偏袒违法干部,反而指责村民无理取闹,甚至压制、打击要求民主的村民。总之,在不讲民主的干部受宠的地方,民主只能是村民的一种企望。

三、当前我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点

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是一项任务重、情况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能只停留在文件上、口头上、形式上,应当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深化农村政治体制改革,真抓实干,着力推进。

(一)加强思想教育,提高全民的民主意识和参与度

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靠少数人是不能实现的,只有全民的共同努力。民主政治建设收效大小,最终取决于民众的民主意识程度的高低。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先进的思想不可能在人们的头脑里自然产生,必须进行灌输。尤其在封建社会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虽然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政治任务已完成,但清除传统的封建意识的任务还没有完成,还不同程度地禁锢着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更新是思想解放的先导,是推进社会文明进步、民主法制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原动力。而在这个核心问题上,许多人忽视了思想教育的功能。邓小平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最大的失误在于教育。

如果村民的民主意识不提高,法制观念淡薄,许多村民想参与也无法履行民主权利和职责。因此,思想战线上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在农村广泛开展民主意识教育,清除传统的封建思想影响,开展普法教育,提高人们参政议政、当家作主的意识。这种教育不应当是为完成上级任务而走过场,也不是为应付上级检查搞许多形式主义东西,更不是为显示自己的政绩去作秀。这种教育要讲究实效,扎扎实实地推进。这种教育形式应该多样化,生动活泼,如发放民主讲座小册子、电影电视宣传片、问卷调查、知识竞赛等,反复推进,做到家喻户晓。

组织基层干部认真学习中央关于民主与法制

建设的文件和决定,开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教育课,结合当地实际进行专题讲座,充分认识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意义,提高农村干部贯彻中央决定的自觉性,并成为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带头人。

各种新闻媒体要当好推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教员、宣传员。运用报刊、影像制品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揭露各种违反民主、粗暴践踏民主的现象和违法事件,营造一个学民主、讲民主、按民主程序办事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加强法制和社会主义人权建设,为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保驾护航

民主建立在法制基础上,没有法制的社会无民主可言。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为使劳动人民当家作主,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离党和政府的要求,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还有很大的距离。法制建设的重点是制定可操作性,方便村民行使民主权利的规章制度和办法,堵住各种暗箱操作等违法行为。主要做法如下:

实行村委会直选海选制度。由各村民组推选代表组成村选举组,负责候选人推荐、登记,张榜公布候选人资格条件,然后召开村民大会,参加海选的人发表竞选演说,由村民进行评议,在这基础上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村委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应当指出的是,村民大会和选举产生的村委会的合法性,必须是双过半,即参加村民大会的人必须超过18岁以上全村村民数的一半以上,参加投票的村民必须超过应参加会议村民的一半以上。实行直选制度,吸引和调动村民参加民主选举的积极性和当家作主的主动性。比如,江苏省的第一人口大县沭阳,于1997年在全国率先推出了党支部书记选举的“两票制”,即“群众评议,党员选举”。它的具体操作办法是,候选人由全村老百姓从全村所有的党员中直接海选产生,得票数排在前两位的为正式村支书候选人,此为“第一票”;两名候选人再到村支部去差额选举,此为“第二票”。党史专家称,先由群众投推荐票,后由党员投选举票,如此选拔支部书记的做法在此前中共党史上未有先例。在“两票制”下,沭阳乡村那些数十年不倒的“问题干部”终于被选下了台!想当村支书,得先过村民这一关!村民们在“第一票”中拥有了他们此前未曾有过的真实的、先决性的发言权。这些最底层的民众,终于行使了久违的有序政治参与权,并直接感受到这一权力的威力,那些在胸中积郁已久的不满情绪迅速得到释放。

实行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制度。村民代表大会或村民大会是村最高权力机构,凡村里重大事宜,如村级财务、村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征地拆迁、项目建设工程、居民区建设等,都必须经过村民大会或代表大会审议通过方才有效。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每半年召开一次,村主任作工作报告,进行民主评议。对于任免村干部提案,须经一半以上村民或代表通过。这样做有利于改变过去村干部只对上负责而漠视村民意见的错误倾向,有利于改进干部的工作作风,能够深入村民了解情况,实行科学决策;有利于增强干部尊重民意、依法办事、服务意识。

实行民主监督制度。村委会办事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凡重大事务应张榜公布,征集民意,接受村民的监督。对群众不满意的事要及时做出解释或整改;对做错了的事,要勇于承担相应的责任,由此对民众造成损失的要进行赔偿。

加强人权建设,保障村民公民权不受侵害。保障人权是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条件。民主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只有在人的基本权利得到充分保障的前提下才能行使民主权利。而现实情况中,一些地方村民提意见,就会遭到干部的打击报复,村民向上级部门反映村干部的问题,村干部竟派人封锁道路,阻止村民出村。河南灵宝市外出打工青年黄帅,休假回乡看到家乡征地违法事,就在网络上反映问题,竟然遭到县公安局派人跨省抓捕,被关了8天。黄帅的事例不是个别现象,在我国农村不少地方都存在。一些村干部跟派出所和政府部门的官员勾结,私设公堂,随意关押对他们有意见的人,甚至刑讯逼供,村民连说话、反映问题的人身自由都没有,何谈得上民主政治建设呢?在农村,加强人权建设太重要、太迫切了。我们的立法机关理应尽快出台相关法规,保障公民的基本民主权利和他们的合法权益。

理顺乡(镇)政府与村委会的关系,村党支部与村委会的关系。《村委会组织法》规定,乡(镇)政府与村委会的关系是指导与被指导关系,但实际上,乡(镇)政府与村委会之间,仍然是领导与被领导关系,这是当前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徒有虚名以及走过场的症结所在。只有按《村委会组织法》规定,理顺乡(镇)政府与村委会的关系,才能真正实现村民自治,由村民管理自己的事务。同时,要理顺村党支部与村委会关系,这也是村民自治不可缺少的关键条件。在农村,村党支部与村委会是领导与被领导关系,党支部书记为村里的一把手,村里的重大事宜先由村支部议决后,再由村委会研究。这样,在许多地方,村党支部与村委会之间容易出现矛盾,影响了村委会自治。只有理顺这两种关系,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才能真正得以实现。

(三)确定建设目标,强化监督指导,全力推进

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当务之急,就是要解决落实难、软任务、无专门机构和专人抓的局面,要摆上各级党委和政府的议事日程,把它作为日常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常抓不懈。

首先,制定近期和中长期建设目标,并量化成可操作、可考核的实施细则,并作为党委、政府和干部政绩的考核指标,作为年终干部考核、评比先进、晋升调动依据。只有这样,才能引起各方面的重视,扎实推进,落到实处。否则,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很难取得实质性进展。

其次,必须有专门机构、专人抓这项工作。民主政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的繁重性、艰巨性超过了其他各项建设,而且这是一个涉及上层建筑各个领域的十分敏感的政治问题,光有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重视和少数人积极性不行,必须从上到下各级党委和政府都动起来。

再次,加强监督,做好治“官”工作。农村基层违反民主程序办事、侵犯人权、压制民主等现象屡见不鲜,在一些地方甚至有上升趋势。究其原因,主要是上级领导部门不作为,有的甚至当基层干部的保护伞,压制群众的民主要求。这样,不少地方出现个访、群访、惯访事件。近年来,群众上访事件范围越来越大,人数越来越多,级别越来越高,从乡镇一直到中央。令人费解的是,群访事件非要中央表态才能解决,当地领导为什么不能为中央分忧呢?如今,出现这么一种“怪圈”,群访事件声势越大,问题就会得到很快处理和解决,一些原本不大、不难处理的事情,由于在基层长期得不到解决或拖着不办,非要人们一次次地上访,只有在上级政府干预下才能解决。这不仅加重了人民群众的负担,也直接损害了政府形象。此外,对群众上访事件,一些地方政府下达了围追堵截令,责成各地派人用

一切办法将上访人员带回。这种办法成本太高、影响太大,又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我们认为,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关键在于“治官”。一方面,要彻底改变各级部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知法违法和乱作为、不作为的问题,坚决清除贪官、庸官和昏官,疏通民主渠道,及时解决群众合理合法的民主要求。解决政府部门不作为,主要在于强化各级监督功能,新闻媒体要勇于曝光,及时揭露一些部门不作为造成危害的现象,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另一方面,对村干部实行奖惩并举的方针,基层干部违犯民主事件应及时查处,使侵害民众权益的事得到公正合理解决,平息民愤,确保社会稳定和谐发展。查处的目的在于警示,使一些素质不高的村干部望而生畏。同时,对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有建树的干部,要给予奖励、晋级,树立榜样,宏扬正气,形成促进基层民主建设的合力。

(四)加紧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德才兼备、民主意识强的农村基层干部

国家的一切法律和法规、决定和政策,都要靠人去贯彻执行,社会一切活动都要人去做。毛泽东多次说过,政治路线确定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村官职位不大,可作用很大,全村几百人的利益系于他身。选择好的村官,就能造福一方百姓。因此,加紧培养和造就一批忠于党的事业的基层干部,成为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首要任务。

首先,选调优秀大学生当“村官”。从2008年开始,中组部等有关部门提出,用5—10年时间招聘十万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当村官,为我国未来的基层干部队伍储备人才。这些优秀大学生有现代文化知识,在农村现代化建设中可以充分发挥作用;他们视野开阔,民主意识强,思维敏捷,接受新思想快,他们在加入“村官”队伍后,对改变村干部结构,打破传统思想观念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尤其是他们在校接受了许多法律知识,懂法、依法办事的思想扎实。从各地试点经验来看,中央的这个决策是正确的,这批“大学生村官”在实践中经过锻炼,将成为新农村建设中不可或缺的栋梁。

这种人才选拔应当制度化,成为我党选拔干部的主渠道。只要经过5—10年的努力,全国所有的村都有“大学生村官”。现在的问题是在操作层面上出了一些问题,比如,全国最早推行“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海南省,却在这项计划实施多年之后陷于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有的被强制转为教师,有的被迫下海另谋出路。因此,我们不能把大学生放到农村就完事了,而更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和关心他们,帮助他们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实际问题,使他们在实践中不断得到锻炼和提高。

乡镇一级公务员主要从“大学生村官”中选拔,每年拿出2—3个职位用于公选公务员。一方面,为乡镇干部队伍注入新鲜血液,增加活力和战斗力;另一方面,通过激励和竞争机制,促使“大学生村官”尽快成长起来,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到农村去,为建设现代化新农村施展才华作贡献,此经验值得借鉴和推广。另外,县级公务员的招聘也应走这条路。

其次,加强对现有村、乡干部的培训。培训可采取两种方法:一是分期分批抽调干部到市县党校集中学习。学习内容要有针对性,从现有干部状况看,不少干部并不缺少推进民主建设的常识,但缺少的是“践行常识”,践行常识不仅是书本知识,更是一个素质态度、作风问题;二是学习期间要组织学员到基层进行调研,学习期满时进行考核,并写出自我小结在支部大会上讨论通过。学校将考查成绩和在校表现记录在档,抄送上级和同级组织部门,作为晋级的参考依据。另外,组织在职干部学习,要列出学习专题,定期请教员讲课,课后进行讨论,并联系自己工作实际写出学习心得。此外,利用重大纪念活动,组织民主法制建设的知识竞赛,使民主意识、法制意识潜移默化地影响干部的思想,提高他们的认识。

历史和现实证明,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进程的快慢,成效的大小,完全取决于能否造就出一支德才兼备、民主意识强的干部队伍,否则,再好的愿望也会落空。

作者:宁 杭

民主政治建设管理论文 篇3:

网络传播与民主政治建设

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公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必须充分调动广大社会公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集中社会公众的智慧和力量,使广大社会公众成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参与者、促进者和推动者。如何有效地调动社会公众的参与意识,了解社会公众的思想愿望,使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思想深入人心,各级各类新闻与传播媒体都在进行着积极的探索和尝试。

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总书记在考察人民日报社工作时,通过人民日报社主办的人民网“强国论坛”工作平台,以视频直播的方式同广大网民在线交流。短短几分钟,中国各大新闻网站上百亿页面流量流向人民网,广大社会公众通过网络“目击”总书记与网民在线对话,这一事件在国际媒体和学术界引起强烈反响。2009年2月28日下午,在全国“两会”召开前夕,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中国政府网访谈室,与网友在线交流,并接受中国政府网和新华网的联合专访。在两个小时的在线交流中,温家宝总理就教育改革和发展、医疗卫生改革、灾区重建、反腐倡廉、社会保障、缩小收入差距、两岸关系发展、中美关系以及个人工作生活情况等方面回答了网友提出的问题。“两会”拉开帷幕之际,人民网于3月1日隆重推出2009年“两会”专题。《网友议政》、《博在两会》、《网眼看会》等栏目拉近了民众与“两会”的距离,《我有问题问总理》、《网民议事厅》、《强国E两会》等栏目更是调动了民众参政议政的热情。现如今,网络已经成为政府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的有效平台,成为社会公众与政府构建和谐关系的重要渠道。网络传播参与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新的表现形态,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网络传播激发了民主政治建设的主体意识

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形式是:人民通过自己选出的代表组成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行使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的权力,同时在基层实行群众自治等形式的直接民主。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大创造、一大特色,也是我国人民民主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但是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社会公众一度直接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愿望并不强烈,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意识也不明晰,参政议政等公民的民主权利更多地停留在法律意义上。广大社会公众不自觉地对自身民主政治权利的忽视,使社会公众参与民主政治建设的力量被弱化、声音被边缘化。社会公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这种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最广泛的实践、最基础性的工作并没有得到充分落实。由于社会公众直接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主体意识并没有真正地形成,党和政府与社会公众、人民代表与社会公众、传播媒体与社会公众等多层次的交流与沟通机制也就没有真正有效地建立起来。

网络传播的普及改变了这种现状,为社会公众自觉地利用网络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意志搭建了平台。网络传播媒体积极创造条件,为社会公众表达愿望、诉求提供了方便。党和政府更是积极引导、有效利用这一渠道传播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思想,公开政务信息,了解民情民意,同时正确把握舆论方向,不断加大监督力度。“两会”召开期间,人民网上的流量数以亿计,各种互动专区的留言上千万条,《强国E两会》的提案上千件,社会公众参与民主政治建设的热情空前高涨、意识明显增强。“两会”召开后,辽宁省在省纠风办主办的民心网(www.mxwz.com)上公开了全省100个县(市)区政府工作报告全文,并选取了其中12项贴近民生和群众比较关注的工作规划进行了分类、比较和汇总,为社会公众参与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积极的思想资源,社会公众可以在网上设置的“评价”和“我有话说”两个互动专区投票评价政府工作,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如此大规模地借助于网络传播调动社会公众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在全国尚属首次。利用网络传播调动和激发社会公众民主政治意识,对推进和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必然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并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网络传播完善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主体构成,拓宽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渠道,激发了社会公众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热情,加强了党和政府与社会公众的联系,满足了社会公众的民主政治需求。因此,网络传播媒体同时更需自觉地认清和承担社会责任,努力构建和创新形式多样的网络平台,发挥媒介作用,以满足党和政府、社会公众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的需要。

网络传播创新了民主政治建设的表现形式

社会公众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主体意识的激发,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科学发展奠定了基础。网络传播媒体在调动广大社会公众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热情的同时,丰富和创新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表现形式,为党和政府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过程中,党和政府作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领导者,经常借助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新闻媒体阐发相应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这种自上而下的思想传播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但是这种单向传播在某种程度上消解了社会公众主动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积极力量。此外,受到编辑、版面、栏目时间、媒介特性等因素的限制,传统新闻媒体所呈现的信息内容,往往不能满足社会公众愈加丰富和多样的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需求。现代网络传播则以其巨大的空间性、时间的迅捷性、形式的自由性和参与的广泛性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广阔有效的传播平台。

首先,政府工作通过网络传播更加广泛深入地进入社会公众的视野。各级政府在网上广泛征求民意、了解民情、集中民智等举措促进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开创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新局面。辽宁省100个县(市)区200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通过网络媒体的披露,使广大社会公众了解到经济发展指标、招商引资及重点项目、教育、社保、卫生医疗、生态环境、住房保障等各种政府工作信息内容,通过社会公众的评价和建议了解民情、征求民意,使决策更民主、工作有监督。山西省委也十分重视广大网民的意见,重视网络传播信息的作用,建立和完善了处理网上民意的工作机制,接收、督办、转办、反馈,一环扣一环,每个环节都有专人负责,使群众的意见和诉求及时得到回应。政府通过网络向广大社会公众了解民情民意、问计问策,广大社会公众通过网络向政府建言献策、表达思想和意志。党和政府与社会公众的积极互动形成了和谐的有中国特色的新的政治文明图景。

其次,党和政府以开放的胸怀积极引导广大社会公众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两会”期间,网络传播媒体不断创新和构建形式多样的参政、议政的平台和渠道,“E两会”成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新的亮点。人民网特别为网民设置的“E两会会员证”,只要通过注册成为会员,便享有相关的“专属待遇”。“时政、民生、经济、科教”等栏目的“E会大厅”成了广大社会公众共商国是的重要空间,关涉社会各方进步的声音在该区域得以表达和倾诉。与此同时,为方便网民提交参政议政意见而设置的《民间智库》、《砖家亮点》、《拉拉队列》和《追踪调查》也受到网民热捧,人气也分外火爆。网络传播媒体积极响应、深入配合,社会公众热情高涨、广泛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地向前发展。

网络传播创新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表现形式。通过网络传播,广大社会公众自觉地以主人翁的身份去思考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把对公平与正义的追求当作自身的使命,把国家大事纳入自己的视野,思想更加深刻,心态更加理性,民主政治素质更加成熟,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意识和参政议政的热情空前高涨。

网络传播强化了民主政治建设的舆论氛围

胡锦涛总书记在考察人民日报社时指出:“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建设、运用、管理,努力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平台、促进人们精神生活健康发展的广阔空间。”可见,党和政府已经充分认识到了网络传播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网络已经成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在信息化时代,网络背后有无数社会公众锐利的目光,网络平台到处传播着广大社会公众的愿望和要求。“两会”期间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万鄂湘在接受“中国之声”的访谈时表示:“我觉得网络媒体也好,主流媒体也好,每天都在监督审判机关、司法机关。我到办公室第一件事,就是到网上赶快浏览今天所有的新闻当中有没有涉及法院的负面报道,平常我也‘潜潜水’,有时候也挨一些‘砖’,但是我感觉到跟网民之间的交流沟通,是一种能够加深理解,换一个角度看问题的很好的渠道。”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胡克惠列席台湾代表团分组讨论时也说,今后还将借助网络和网民力量对不法事件进行长期监督。重视网络监督,对网络民意予以积极回复,越来越成为政府部门践行民主政治的一种重要选择;重视网络的力量,随时在网络传播媒体上发表自己对党和政府的意见和建议,越来越成为广大社会公众的自觉行动。从上情下达到下情上达、从服从执行到建言献策、从事不关己到积极监督,社会舆论氛围的形成逐步由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社会舆论不再简单地表现为党和政府的宣传与引领,社会公众的愿望与诉求也得到了充分的表达与体现。网络传播成为政府权力领域与社会公众之间的良性互动与协调发展的有效的舆论空间,积极向上的社会主义民生政治建设的舆论氛围进一步得到了发展和完善。

舆论是在一定社会范围内,消除个人意见差异,反映社会知觉和集合意识的、多数人的共同意见或态度,正确的舆论导向与和谐的舆论氛围是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因素。网络传播媒体在2009年“两会”期间,既有效地对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进行解读,引领社会的舆论方向,又从社会公众的切身利益和需要出发,充分满足广大社会公众参政议政的需要,为社会公众充分表达民间声音营造发表言论的空间。和谐的社会舆论状态,不仅没有因为广大社会公众在网络上的自由参与而削弱,而是得到了有效的突出和积极的强化,党和政府的执政形象在社会公众中得到树立,社会公众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和信心。胡锦涛总书记在考察人民日报社时还指出,新闻宣传工作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证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相信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网络传播媒体会更好地找准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的优势,为广大社会公众参政议政,行使自己的公民权利提供保障,为党和政府领导全国人民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步伐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网络传播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过程中已经发挥了许多积极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它一定还会开发出更多新的功能。而对于广大社会公众来说,只有强化公民意识、提高参政议政能力、提升民主政治建设的素质,才能更好地利用网络传播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意志。党和政府则更需利用好这一与广大社会公众直接对话的自由空间,避免走过场,防止流于形式。只有这样,网络传播才会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更好地发挥作用,永远充满朝气与活力。

(作者单位:齐齐哈尔大学教育与传媒学院)

编校:张红玲

作者:赫牧寰

上一篇:测绘技术城市管理论文下一篇:园林植物配置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