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商民主政治论文提纲

2022-11-15

论文题目: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政治文化构建

摘要:在人类漫长的文明史中,关于人类社会自身制度安排的思考贯穿始终。自近代以来,以“民主”为标签的政治制度安排达成了广泛的共识,虽然存在着种种认识差异和现实制约,但“人民主权”的概念深入人心,甚至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标杆。然而,时过境迁之后,当代政治生活中多元分化的政治现象的存在和以自由主义为价值取向的自由竞争性选举民主暴露出诸多弊端,促使越来越多的学者进行反思,进而提出了“协商民主”的概念。这一民主理论体现了对现行西方民主制度的反思,强调以价值偏好的转换而不是价值偏好的聚合作为民主政治进程的目的,其核心是理性的公共协商。经过多年发展,协商民主理论已经形成了不同的认知流派,虽然在具体理论上存在多维认知,西方学者对协商民主理论的探究大多沿袭了类似的研究路径,即直面多元化的社会图景,通过追溯理论渊源和相关概念的比较阐释,分析集体理性的可能和政治共识的达成,进而在制度设计上提出建设性建议。协商民主在当代中国政治语境中的传播和拓展,经历了一个从引入到内化的深化过程,囊括了概念导入、观点比较、价值分析、机制创新等不同阶段,内嵌于民主政治发展的系统性框架,并为其提供路径指引和价值依托。协商民主的安排在中国由来已久,但鲜有学者从政治文化的角度进行详实的系统论述,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不断推进的根本目标,就是要明确其在政治生活中的核心原则,为此,就必须构建相应的政治文化支撑。西方协商民主复兴对当代中国的真正意义,在于消弭了接受自由民主普世价值和排斥竞争性制度安排之间的文化迷茫,在核心价值体系和西方式制度安排之间进行了必要的剥离,这也使得当代中国可能在接受现代文明核心价值的基础上,整合自身政治文化资源,在不断完善制度架构的同时,彰显文化自信。中西方政治文化的形成有其各自独有的历史条件,在演进路径和对政治制度产生影响的方式等方面也存在诸多差异,以政治文化为变量,可以对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生成渊源、内在动力和发展进程进行分析和诠释,在探究二者之间互动机理的基础上,对宏观的演变逻辑和微观的变迁机理进行基于历史维度的哲理性分析。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包括了导论和五章正文:导论部分主要阐述选题的缘由和意义,在对该选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简要评述的基础上,厘清了本文所选用的相关概念,并对选题研究过程中所采用的研究方法进行了比较分析。第一章政治文化研究的历史沿革和现实需求。明确了政治文化的概念和学术解释范围,将政治文化结构细分为政治理论、政治认知、政治价值和政治心理几个方面,并通过政治文化的功能分析和社会化过程,从个体、群体和系统三个角度探讨了政治文化和民主制度之间的互动关联。第二章多元文化的兴起和民主政治的协商转向。通过对自由主义者和社群主义者在政治哲学观点上分歧的剖析,导出了多元文化理论中的差异政治概念,并进一步对民主政治在多元文化语境中的协商可能与共识达成进行了分析。在对多元文化理论进行了批判性的吸收之后,协商民主学者认为,政治文化的多元倾向会影响协商主体的行为和协商过程中的博弈与均衡,并会影响到政治体系内部的包容与融合。第三章全球化背景下当代中国的政治文化变迁和发展。在明确了历时性和共时性的双重解读维度后,将传统中国政治文化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分为几个阶段并进行了横纵两个方向的阐释:从1840年到1911年的,在外力强迫下被迫开始转型;从1911年到1949年,新民主主义政治文化的确立和逐步完善;从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改革开放,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初步构建和曲折发展;从改革开放至今,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发展与创新。第四章构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政治文化的历史维度。在对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演进的政治文化语境进行总体概括的基础上,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历史演进所依据的政治文化分为不同的阶段,并对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在不同政治语境下演变的特点以及二者之间的互动进行了具体阐释。第五章构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政治文化的现实维度。提炼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运作的四个政治文化基点:现代意识、参与意识、主体意识、民族意识。归纳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运作的政治文化逻辑: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一致性预设、民权、民本、民主之间的内在契合性、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权利模式和多数人统治与积极参与。

关键词: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政治文化

学科专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四、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政治文化:定义·结构·功能·社会化

一、政治文化的定义

(一)政治文化研究的理论渊源

(二)政治文化研究的现实基础

(三)本文所采用的政治文化概念

二、政治文化的结构

(一)政治文化体系的构成

(二)政治文化的群体差异与政治亚文化的形成

(三)政治文化的分类

三、政治文化的功能

(一)对个体政治行为的影响

(二)对群体政治行为的影响

(三)政治文化对政治系统的影响

四、政治文化的社会化

(一)政治文化社会化的描述

(二)政治文化社会化的途径

(三)政治文化社会化的逆向性

第二章 多元文化理论与民主政治的协商转向

一、多元文化与差异政治

(一)多元文化的定义与理论发展

(二)理论的超越与差异政治的提出

二、多元文化语境中的协商与共识

(一)多元文化主义对协商民主的批判

(二)协商民主的理论回应

三、协商民主在多元社会中的文化困境及应对

(一)多元文化的相关影响

(二)协商民主的文化回应

第三章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政治文化的变迁与发展

一、解读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发展的双重维度

(一)中国政治文化的历时性发展轨迹

(二)中国政治文化的共时性发展状况

二、传统政治文化被迫进行现代化转型

(一)外力入侵与戊戌变法

(二)资产阶级政治文化的兴起

三、新民主主义政治文化逐步确立和不断完善

(一)新民主主义政治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二)新民主主义政治文化的基本内涵

四、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初步构建和曲折发展

(一)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初步构建

(二)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曲折发展

第四章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政治文化构建的历史维度

一、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探索和初步确立

(一)思想的萌芽与政策的演变

(二)“五一”口号发布,民主协商建国

二、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发展与完善

(一)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确立与发展

(二)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进一步完善

三、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嬗变与超越

(一)人民政协工作的恢复和制度化发展

(二)建立社会协商对话制度任务的提出

(三)“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理论的形成

第五章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政治文化构建的现实维度

一、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政治文化基点

(一)现代意识

(二)参与意识

(三)主体意识

(四)民族意识

二、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政治文化逻辑

(一)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一致性预设

(二)民权、民本、民主之间的内在契合性

(三)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权利模式

(四)多数人统治与积极参与

三、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政治文化路径

(一)人民民主是前提性的理论支点

(二)政党间的密切合作是运作前提

(三)政协委员是政治协商的参与主体

(四)围绕议案的程序性安排是现实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上一篇:专业教师实践艺术设计论文提纲下一篇:学生学习动机初中英语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