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政治制度基础论文

2022-04-20

摘要: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的重大問题。如何正确理解我国民主政治制度的优势关系到能否树立其真正的制度自信。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民主政治制度基础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民主政治制度基础论文 篇1:

论政治价值的实现

[摘要]政治价值的实现即主观形态或应然形态的政治价值成为客观形态或实然形态的政治价值,至少需要在选择民主政治制度、制约政治权力机器、培育先进政治文化等方面来努力推进。第一,在确认民主政治制度是实现政治价值的“最不坏”的制度载体的前提下,需要从根本政治制度体系、完善具体政治制度机制与操作程序、强化民主政治制度运行实践等方面完善民主政治制度。第二,需要从政治权力体系的内部制约、公民社会的外部制约、公民权利的价值制约等方面制约政治权力机器。第三,需要从培育先进政治价值体系,吸取传统政治文化和不同国家民族政治文化的价值理念,寻找培育先进政治文化的合宜路径与合宜方式等方面培育先进政治文化。

[关键词]政治价值;政治制度;政治权力;政治文化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4-11-10

[基金项目]201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马克思主义政治价值范畴研究”(12BKS012);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12年度规划基金项目“马克思主义与自由主义的重大界限及其启示——基于政治价值范畴层面”(12YJA710063)。

[作者简介]田志文(1971-),男,湖南沅江人,韩山师范学院思政部副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政治学理论研究。

“政治不能没有价值追求”,“它所要追问的不是政治活动的具体目标,而是由政治事物的内在本性决定的终极价值。对政治价值的不断探索与追问,其实就是对政治生活本原意义的确定,就是对政治‘理念’的追寻。”[1]

政治价值有客观形态或实然形态,也有主观形态或应然形态,二者在本质上是一种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的辩证统一关系。主观形态或应然形态的政治价值必须回归到政治生活世界与政治实践中,这种回归是政治主体以其现实实践的多维行动践行、实现其政治价值理念、政治价值目标与政治价值理想,并在具体的历史的实践规定中验证政治价值意识的正确性、合理性。所谓政治价值的实现,是指各种政治现象与政治活动在客观形态上产生对政治主体的肯定作用与积极影响,它既指主观形态或应然形态的政治价值在客观现实中成为一种物化的存在,也指政治主体的人性尺度得以在政治生活与政治社会中得到应有的尊重与实践的贯彻,并成为政治活动的行动准则。要使政治价值不单单只是一种意识状态或应然状态而是在政治实践中成为政治主体的客观的对象性存在,使政治价值的主观形态或应然形态与客观形态或实然形态得到辩证的统一而不是二者的分离与隔绝,那么,至少必须从这样三个方面努力来推进政治价值的实现。

一、选择民主政治制度

政治制度是政治价值得以实现的载体与工具。政治价值要能够得到有效实现,就必须由相应的一系列的以政治权力为强制性后盾的制度、机制、程序、操作原则等组成管理网络体系,使应然形态的政治价值硬化为刚性的行为规则,否则,政治价值就会因为缺乏制度载体与中介而不能由应然状态走向实然状态。因此,应然形态的政治价值必然要表现为某种制度形态与规则形态。政治制度有不同性质、类型、层级或存在形态,历史与现实表明,民主政治制度是实现政治价值的“最不坏”的制度载体。

(一)实现政治价值的“最不坏”的制度载体是民主政治制度

这一点已为人类历史发展的实践经验所证实。当今世界,无论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都认为自己的政治制度是民主政治制度,当然这二者存在着根本性质的区别。民主制政治制度取代君主制、极权制等政体类型具有历史必然性,民主制以外的其他各种政治制度、体制即使发展到极其完备的状态,也不能跳出“历史周期律”的必然窠臼。以中国为例,君主专制的统治达几千年之久,在治民、治国的策略、方法以及机构、制度、体制等方面不可谓不成熟,经验不可谓不丰富,然而,这样一种成熟、完善的专制政治制度却从根本上无法摆脱封建王朝兴衰、王权更替的“历史周期律”,专制政制的完备也许恰恰成为中国进入现代化的最大的包袱。其他一些东方国家的政治制度也都大体经过了一个从专制到民主的变化过程。无论是西方自由主义政治学理论还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都认为民主政治制度是能使政治价值得到最大程度实现的“最不坏”的政治制度。何以如此认为?这是因为,民主政治制度能使得生存与发展、利益与幸福、自由与权利等政治价值的适用主体和享受主体的人群范围日益扩大化和平等化;能唤起最大多数政治主体的主体意识与价值意识;民主政治制度不仅是和自由、平等、权利、正义等政治价值紧密相联的一种价值取向,而且是自由、平等、权利、正义等政治价值得以在主体范围上不断扩大、实现程度不断加深的制度条件与实现方式。

(二)民主政治制度的完善

在指认民主政治制度是实现政治价值的“最不坏”的制度这样一个共识之下,如何建立健全民主政治制度就成为政治价值实现的主要课题。健全民主制度体系不仅要建立、巩固根本政治制度,更要建立健全具体政治制度,强化运行机制与操作程序。

1.建立、完善民主的根本政治制度体系

民主的根本政治制度主要表现为国体制度与政体制度。民主的根本政治制度回答与解决的问题是谁享有生存与发展、利益与幸福、自由与权利等政治价值以及在多大价值主体范围内实现这些政治价值的问题,它决定了民主政治制度的阶级实质以及民主的广度和深度。在无阶级无国家存在的原始社会中,这种根本制度是一种靠习惯和风俗建立起来的非国家形式的原始的全员民主制度。资本主义民主的根本政治制度主要是为了保障资产阶级的政治价值得以实现,其根本制度主要是代议制制度、三权分立制度、多党竞选制度等。社会主义中国的根本性民主制度则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这是与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体相适应的。到了共产主义社会,这种根本制度是由每一位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个人形成的“自由人联合体”仅靠舆论、习惯、道德等软规范来对公共事务进行自主管理、自我决定与共同治理的以实现全体人价值诉求的共产主义民主制。

2.完善具体政治制度、机制与操作程序

无论是资本主义的民主政治制度,还是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制度,都不能仅仅停留在根本制度的层次上,必须要有一系列具体制度与操作原则作保证才能使政治主体的各项政治价值得以实现,否则就会因为具体制度和操作程序的缺乏而使政治价值停留在应然形态上。自民主政治制度产生以来,政治主体在政治实践中创造与设计了许多保障政治价值得以实现的具体制度体系,如各种具体的法律制度、代议制度、普选制度、全民公决制度、权力制约制度、政党制度、舆论制度等。人们也在民主运作实践中创造了一系列的民主操作原则,例如,多数决定与保护少数原则、妥协原则、协商原则、法治原则、程序原则、公平原则、宽容原则等。完善具体制度、机制与操作程序,要根据各国国情、民情与历史文化传统,以有利于巩固根本民主政治制度和使政治价值在最大程度上和最大范围内得到实现为目的,选择、创造符合本国国情与历史传承的具体制度、运行机制、操作程序、操作原则等。

3.强化民主政治制度运行实践

民主政治制度是静态的规则,如果不能把这种规则诉诸实践,那么这种制度就只是纸上的法律条文而被束之高阁。民主政治制度的运行实践是应然政治价值通过民主政治制度的现实运行实践走向行为形态与物化形态的价值实践活动。当然,任何民主政治制度的运行实践都应以在最大程度上和最大范围内实现政治主体的政治价值为价值起点、价值标准与价值归宿,否则,这种民主制度的实践运作就只能是一种毫无价值内容的程式主义。在连续的民主制度与程序的现实运行过程中,实现政治价值的制度与载体日益巩固、完善,政治价值实现的主体范围不断扩大,政治价值实现的内容将日益丰富,政治价值实现的程度日益加深。

二、制约政治权力机器

政治制度是以政治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政治权力就是实施这种政治强制的工具。然而,政治权力机器一旦产生,便具有一定程度的相对自主性与独立性,具有自己的独立作用、运行轨迹与发展规律,因而存在不受大多数甚至全体政治主体控制而产生权力滥用、腐化甚至专制暴政的可能性。制约政治权力机器,就是要使政治权力始终处于价值主体的控驭之下而不致于腐化或滥用或失控,使之始终成为为实现最大多数政治主体生存与发展、利益与幸福、自由与权利、平等与民主等政治价值诉求的政治工具或政治形式。论及制约政治权力,最容易使人想到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一书中的著名警语:“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变的一条经验。”[2](P154)英国19世纪著名历史学家阿克顿勋爵也说过:“权力趋于腐败,绝对的权力趋于绝对的腐败。”[3](P342)时至今日,这些经典警语仍然发人深省。但要完全控制政治权力机器,使之置于大多数甚至全体价值主体的掌握与控制之下,仍然是实现政治价值、推动政治文明发展的一项任重道远的艰巨任务。从西方政治学理论与西方政治发展的历史经验看,制约政治权力机器有这样三种基本途径。

(一)不同政治权力之间的相互制约

不同政治权力之间的相互制约,是指把政治权力分解为不同的组成部分,然后交给不同权力行使者来行使,不同政治权力行使者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彼此制约,使不同部分的政治权力之间处于一定的相对均衡与制约状态,从而达到防止权力滥用、腐化甚至暴政的目的。“这样一来,每个部门将对其他部门都是一个制约,没有任何一群人将能够控制国家的全部机器。”[4](P13)不同政治权力之间的相互制约理论以西方“三权分立”理论为主要表现形态,该理论已经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权力机构的设置与运作以及宪政制度建设的理论基础。政治权力的三分法已为现当代大多数国家的政治权力划分和政府机构设置所采纳,差异仅在于权力分离的程度的不同。不同政治权力之间的相互制约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权力的滥用、腐败,使之为实现政治主体的价值诉求与利益主张服务。

但是,如果把三权分立理论视之为实现政治价值、控制政治权力的灵丹妙药与普世方法,那无疑是错误的。因为,西方三权分立的理论与实践有其产生的特定时代条件和政治文化传统,不必也不可能为所有国家所照抄照搬。而且,以权力制约权力有着明显的弊端与缺陷。第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以“三权分立”为特征的分权制衡,不过是资产阶级内部不同阶层与利益集团通过掌握不同的政治权力来实现资产阶级内部的不同利益主张与价值诉求的平衡工具,是为资产阶级的整体阶级利益服务的。正如马克思所言,“这种分权只不过是为了简化和监督国家机构而实行的日常事物上的分工罢了”[4](P224-225)。第二,单纯依靠权力内部不同组成部分的相互制约的权力制约模式忽视了对政治权力行使者的道德渗透与价值融入,而且,在某些情况下,以权力制约权力的制约理论为基础建立的政治权力结构设计阻碍了政治权力实现政治价值的效率。第三,这种权力制约模式忽视了公民社会和公民权利对政治权力的有效制约,不足以保障政治权力机器的价值正当性,正如当代美国著名政治哲学家罗伯特·达尔指出的那样,它并未证明也“无法证明,领袖之间的相互控制足以阻止暴政”,“它夸大了其他特定政府官员对政府官员的特殊制约在阻止暴政上的重要性;它低估了存在于任何多元社会中固有的社会制衡的重要性”[6](P27-28)。

(二)公民社会对政治权力机器的外部制约

正因为不同政治权力之间的相互制约模式存在的缺陷与弊端,一些西方政治学家提出了以“公民社会制约权力”的制约模式。何谓公民社会?J·哈贝马斯认为,公民社会是独立于政治权力的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私人领域指以市场为核心的经济领域,公共领域指社会文化生活领域,具体包括各种非官方的组织或机构组成的私人有机体;公民社会建立的关键在于形成一种社团的网络[7](P367)。所谓公民社会对政治权力机器的外部制约是指除政治权力的实际行使者以外的公民个体及由其所组成的组织、团体对政治权力机器的影响与制约。那么,公民社会如何实现对政治权力的影响与制约,主张“公民社会制约权力”政治学家们提出了这样的设想:

第一,公民社会中的单个政治主体,由于没有联合起来形成为社会组织与社会团体,也就不可能形成比较大的共同体力量,所以个体在追求实现自己的利益主张与价值诉求时在政治权力机器面前处于不平等的弱势地位,单靠自己个体的力量也就无以实现对政治权力机器的有效制约。然而,政治权力及其行使者还有权力不断自我扩张的倾向,正如法国政治学家托克维尔所言:“在像我们今天这样的文明和平等的时代,统治者们可能比古代的任何一个统治者更容易把一切公权集中在自己一个人手里,使其习以为常地和无孔不入地深入到私人利害领域。”[8](P868)在国家制度层次上建设与完善公民社会,由相同社会地位、类似利益主张的个体公民通过组织化途径联合、集中起来,形成为不同类型的社会组织与社会团体,进而产生比较大的集体力量,能够对政治权力机器施加压力与影响以实现其各自的团体利益与共同价值,从而实现对国家权力机器的有效制约。

第二,在公民社会中,政治权力行使者和掌握者的权力将是有限的而不是全能的,相对独立的社会组织和社会团体的力量的日益壮大预示着政治权力社会管理职能的日益弱化和管理范围的日益缩小。政治权力行使者和掌握者应将本属于社会组织、社会团体的自主、自治权力归还给社会,这样,独立的社会组织和社会团体就可以自主调控其内部成员之间的利益关系与价值诉求,自主协调、管理社会组织和社会团体的内部事务。尤其是对于那些政治权力不能有效管理的社会事务,由公民自治组织与团体自我治理能够有效实现公民主体的利益主张与价值要求,有效缩小国家政治权力机器的作用范围,这就实现了公民社会对政治权力的有效制约。

(三)公民权利对政治权力机器的价值制约

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力分属两个不同的领域,是两个性质不同的政治哲学范畴。公民权利属于社会领域,也属于个体政治主体的私人领域,它以公民个体生存与发展的价值目的与自由权利为本位。公民权利是一个规范性政治价值范畴,它强调的是公民在政治生活中实现自己利益主张与价值诉求的资格。政治权力是一种以暴力强制为后盾的政治制约力,其主要任务在于调控经济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和政治生活中政治主体间的价值关系,它在本质上属于公共领域。得到有效制约、获得了价值正当性的政治权力机器是一个工具性政治价值范畴。

公民权利对政治权力机器的价值制约是指:保障公民权利的实现成为政治权力机器的产生、运作、行使的价值起点、价值标准与价值归宿;公民通过行使公民权利有效监督、制约政治权力机器以防止其被滥用、腐化、异化。如前所述,政治权力在本质上是公权力,应该为实现最大多数甚至全体政治主体的利益主张与价值诉求服务,正因为如此,无论是西方自由主义政治学理论还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都接受一切政治权力属于人民的政治学原则。这个原则的要义在于:一切政治权力来源于、归之于人民;政治权力存在的价值起点、价值标准和价值归宿在于保障与实现人民利益主张与价值诉求;政治权力行使者的权力是人民暂时委托给他们行使的。详而论之,这个原则主要表现在:第一,政府、执政党、各级政府首长等政治权力行使者是由公民通过行使自己的公民权利定期选举出来的,他们的政治权力也是由公民在这种选举过程中通过选举方式委托给他们的。这说明,政治权力来源于公民权利。第二,公民委托给政治权力行使者的权力是政治权力行使权,而不是政治权力所有权。而且,公民把管理社会公共事物的政治权力委托给权力行使者只是暂时的,而不是永远的。如果政治权力行使者滥用权力或者不能实现公民的利益主张与价值诉求,公民又可以行使公民权利罢免或剥夺其行使公共权力的资格。第三,如果政治权力行使者和政治统治者违背人民把政治权力委托给他们行使的价值目的而滥用权力以致产生所谓暴政,那么所有公民有组织起来以暴力反抗暴政的权利或革命的权利。恩格斯也强调无产阶级要为掌握和夺取革命权作好暴力准备,他说,“不言而喻,我们的外国同志们没有放弃自己的革命权。须知革命权是唯一的真正‘历史权利’——是所有现代国家无一例外都以它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唯一的权利。”[9](P608)第四,公民权利确定了政治权力机器运行的边界与阈限。既然公民权利是政治权力的价值来源与正当性依据,公民权利产生政治权力,那就意味着政治权力不得非法侵犯公民权利,“权利乃国家权力止步之处”。公民的生存与发展、追求利益与幸福、追求自由、平等、民主等等合法权利非经正义的法定程序不得侵犯,更不得随意剥夺。

三、培育先进政治文化

先进政治文化是以生存与发展、利益与幸福、自由与权利等政治价值诉求的主体实现范围的扩大和实现程度的加深为价值目标,在政治实践中生成、形成并引领政治发展的先进政治价值理念与先进政治价值意识。先进政治文化的具体表现与特定内容因历史发展的客观需要、国家民族的历史与国情的不同而呈现出多样化的面相与特色。先进政治文化的产生、形成至少需要在这样三个方面进行培育。

(一)培育先进政治价值体系

培育先进政治价值体系是培育先进政治文化的关键与重点。要培育先进政治价值体系,必然要求政治主体②对政治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有深刻的以人性存在与发展为尺度的价值反思,有对政治实践基础上政治主体间和主客体间客观相互作用对人之存在与发展的影响与功用的价值追问,有对政治主体间客观价值关系及其变迁与发展必然趋势的深入认识。惟有如此,才能获得或提出先进政治价值意识和先进政治价值体系。一种先进的政治价值体系的提出是政治社会发展必然性的价值维度的理论概括与超前反映,反过来它又作用于现实政治实践,通过对政治主体进行政治价值的思想引领而为先进政治价值体系的渗透、普及与践行发挥重要作用,以推动政治价值的主观形态或应然形态不断转化成为客观形态或实然形态。

从政治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先进政治价值体系在政治发展与政治文明的进步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资本主义政治价值体系初创时期,自由主义思想家和启蒙思想家在对先进生产方式及其所生成的人与人利益关系和价值关系进行深刻追问与价值把握的基础上,提出了符合历史发展要求的“生命、安全、财产、人权、幸福、民主、自由、博爱”等先进政治价值体系,以此启引人民大众的主体自觉意识与价值自觉意识,反对封建专制政治与神学统治对人性的禁锢和对人之发展的桎梏。这种在当时完全属于先进性质的自由主义政治价值与启蒙政治价值之所以能启引人民大众的主体价值意识,鼓舞他们投入政治价值实践的历史洪流之中,原因就在于这些先进政治价值体系代表了当时的先进生产方式及其所生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和价值关系的发展必然性。例如,17世纪英国政治哲学家洛克的个人自由、自然权利、民主法治、分权制衡等政治价值理念深刻影响了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及美英法等国的宪政制度建设。18世纪法国政治哲学家卢梭的民主共和、自由平等、天赋人权、人民主权、人民革命权等政治价值对法国大革命产生了巨大影响,甚至有人说:没有卢梭,就没有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政治思想家潘恩以其天赋人权、自由民主、共和政体、主权在民、宪法至上等政治价值理念影响、引导了美国历史与政治变革的发展方向。

在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资本主义理性政治价值王国背后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内在矛盾进行深刻剖析,揭露了资本主义政治价值体系的虚伪性、形式性与局限性,阐明、论证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以经济平等与分配正义为基础的平等、民主、自由、权利、和谐、幸福等政治价值体系。马克思恩格斯的政治价值理想不是空穴来风、[HJ2.6mm]空中楼阁,而是建立在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所生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和价值关系的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进行深刻揭示与价值拷问基础上的,是建立在对资本主义政治结构中政治主体间价值关系发展的必然性的深刻把握基础上的。因此,马克思恩格斯的政治价值思想具有符合历史发展方向的先进性质,也符合受压迫受剥削的工人阶级与人民大众的利益主张与价值诉求,这决定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先进政治价值体系终将得到最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拥护与践行,也因此终将通过政治价值实践而变成现实。

(二)吸取传统政治文化和不同国家民族政治文化的价值理念

正确对待传统政治文化,是任何国家政治发展与政治现代化的首要课题。历史与现实表明,任何一个国家的政治现代化与政治文明的建设都不可能割断传统政治文化的历史联系。一种传统政治文化既非一无是处,也非完美无缺。先进政治文化的培育,要求人们有意识地摈弃传统政治文化中那些落后的、消极的因素,继承和发扬其中的先进价值理念。以中国为例,长期以来,儒家文化因其对君主专制的认同、对尊卑贵贱的等级秩序的维护而被视为实现社会主义民主、平等、人权、共和等政治价值体系的障碍。其实,儒家文化并不只是一种顺民文化,儒家文化强烈的入世情怀,还有那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主义使命感和民族忧患意识,已经突破了政治历史发展的时空局限,成为中国人民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的一部分,这些传统政治价值已然融入社会主义政治价值体系之中。当然,在肯定儒家文化的优秀价值理念对于培育先进的政治文化的积极意义的同时,对于儒家文化中的“官本位”思想、等级观念这样一些与自由、平等、民主等现代政治价值体系格格不入的内容,也必须深入批判和大力肃清。

要培育先进政治文化,还要与不同国家的文化进行深入交流并借鉴其先进价值精华,剔除其价值糟粕。地区之间、国家之间、民族之间的政治文化的传播交流是人类政治历史发展进程中客观存在的一种现象。以当代中国为例,在当代中国培育先进政治文化、推动政治文明发展的进程中,我们不能排斥西方政治文化这一“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10](P23)。要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理性精神来对当代西方政治文化中不具阶级性的有益成果——例如践行民主、自由、平等、人权、协商、参与、宽容等政治价值理念的有效运作机制、操作程序、监督体制等精巧细致的政治形式——进行科学评判,批判、否定其不符合中国国情民情的弊端与缺陷,发掘、吸收、利用其符合当今中国改革发展要求的优长之处,使人民能够制约政治权力机器,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政治文化的建设。对此,温家宝同志也指出:“……把社会主义比作大海,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就是说社会主义只有吸收人类一切先进的文明成果才能使自己不断发展。……把社会主义比作高山,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社会主义只有不断地调整和完善自己,才能不断进步。”[11]

(三)寻找培育先进政治文化的合宜路径与合宜方式

在政治现代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背景下,不同政治文化固有的时空界限在一定程度上被打破。然而,一种政治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受其生存条件与历史时空的约束,并非强制嫁接就可一蹴而就。事实上,一种稳定成熟的政治文化总是要通过历史的传承、实践的融突而逐渐生成。例如,西方近现代的民主政治价值与政治制度就可以追溯到古代雅典。又如,中国古代的君主专制的封建政治传统延续了几千年之久,其糟粕与陋习在部分人的心灵里仍然继续存在,以致在当前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社会主义政治价值体系的这样一个崭新时代,也不能设想一蹴而就地建立起完美的民主政治制度体系。在当今中国,全然否定中国国情与社会主义政治价值体系的先进性,妄想在中国重新走西方资本主义政治价值体系所主导的西式民主政治之路,这完全是看不到政治文化的多样性、发展路径的独特性、历史传统的传承性。况且,西方的所谓普世政治价值王国在其建立之初即被马克思恩格斯揭露了它的虚伪本质。要培育先进政治文化,教育是首要的选择。通过教育将先进的政治文化所内蕴的政治价值理念和政治实践技术传播给民众,培养民众接受和参与这种先进政治文化的意识和能力,这仍然是当前中国培育、实现社会主义政治价值体系的必不可少的方式与途径。当然,社会主义先进政治文化的培育并不是单凭教育就可以达到的,还离不开社会主义经济现代化的物质奠基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与操作程序的制度保障。

注释:

①民主制度并非是完美无缺的政治制度,民主选举也可能选出平庸无能或夸夸其谈甚至品德恶劣之辈,这是民主的悖论之一。选民并不能在短期内深入了解一个人的性格、品德、能力等各方面的情况。“为了彻底认识一个人的性格,必须进行长期的观察和各种分析。……(但)人民没有时间和办法去做这项工作。他们的判断总是匆匆忙忙做出的并且只看事物的表面特点。因此,各种骗子能够施用他们取悦于人民的花招,而人民的最忠实友人却不能取信于民。”更为可笑的是:“由于觉得办不好自家的事业而去负责领导国家事务的,倒是大有人在……平庸人士之所以有很多人担任公职,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和民主的不良选择”。[参见:[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M].董良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正因为如此,才有冯·哈耶克对于一些实现民主选举的国家发出的“为什么总是最坏者当政”的深刻之问。[参见:[英]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M].邓正来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130.]再如,民主政治制度在实际运行时,往往在议事和决策的效率方面备受诟病。

②人民是至高至大的政治主体,政治哲学家是人民、阶级、阶层或团体的思想代表。

参考文献:

[1]张方华.政治价值及其伦理考量[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12,(7).

[2][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M].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3][英]阿克顿.自由与权力:阿克顿勋爵论说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4][英]M·J·C.维尔.宪政与分权[M].苏力,译.上海:三联书店,1997.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6][美]罗伯特·达尔.民主理论的前言[M].顾昕,朱丹,译.北京:三联书店,1999.

[7][Germany]Jürgen Habermas.Between Facts and Norms[M].Cambridge:Polity Press,1996.

[8][法]阿历克西·德·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下)[M].董果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10]胡锦涛.在2006年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转引自:秦宣.为什么要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不能搞“三权分立”[J].前线,2009,(3).

[11]温家宝总理答中外记者问[N].光明日报,2004-03-15.

责任编辑王飞

作者:田志文

民主政治制度基础论文 篇2:

论我国民主政治制度的优势和特色

摘 要: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的重大問题。如何正确理解我国民主政治制度的优势关系到能否树立其真正的制度自信。我国民主政治制度有着独特的优势和特点,主要体现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能够保证国家权力机关的协调高效运转,我国新型政党制度能够保障我国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作为我国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形式能够最大化的实现人民利益。

关键词:民主政治;优势;社会主义协商民主

在上世纪90年代,美国学者福山学了一本书《历史的总结》,他认为,历史将终结于西方资本主义的民主政治制度,西式民主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制度。苏东剧变似乎让人民对他的论点更加深信不疑。今天中国的日渐崛起以无可争辩的事实宣告了历史终结论的终结。70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巨变举世瞩目,世所罕见。中国的成功有着什么独特的优势呢?在人们的各种讨论中,有一个看法越来越成为共识,那就是:中国有独特的制度优势。正如前不久召开的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的,“坚持人民当家做主,发展人民民主,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人民推动国家发展的显著优势”。这一独特的制度优势,为人类深刻认识“民主”提供了新的成功范例。本文就重点梳理一下我国政治制度的优势和特色。

1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特色

第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能够保障我国权力机关协调高效运转。邓小平曾经说过,社会主义最大的优势就是干一件事情,一做出决议,一下决心,就立即执行,不受牵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能够保障我国权力机关协调高效运转。这种高效率尤其体现在应对突发事件时,比如2008年汶川地震,我们的军队在20分钟内就启动了救灾机制,我们的领导人在两小时之内,就坐在飞往灾区的飞机上了。我们的医疗队三天之内就覆盖了所有1000多个受灾的乡镇,直接救助2000多万灾民。在2008年11月,孟买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恐怖主义袭击,但印度的反恐精锐部队,花了9个小时才抵达袭击现场,印度舆论哗然。在2010年海地也发生了7.0级大地震,最先到达海地帮助他们抗震救灾的竟然不是近在咫尺的美国,而是远在万里之遥的中国。在今年的9月25日正式投入运营的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全球建设规模最大,从开工到完工仅用不到5年时间,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创造的诸多世界之最,在许多国家都是不可想象的奇迹。

第二,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实行议行合一民主集中制。西方国家普遍实行议会制或总统制,以美国为例,美国是实行三权分立制度的典型国家。国会、联邦法院、联邦检察院三者相互制衡,虽然相对于封建专制制度来讲有利于防止封建君主专制独裁,有利于防止权力被滥用,是一种历史的进步,但也存在明显的弊端,三种权力相互制约,相互否定,往往也容易造成议而不决、决而不议,从而导致效率低下。比如美国的枪支泛滥问题,美国多数公众也认识到,美国需要更好的管控枪支,才能减少枪击造成的大量平民死亡,但这就需要修宪,但美国修宪要求国会有四分之三的成员通过,而这在美国是根本不可能的。而且西方的这种三权分立、分权制度更多的是仅限于政治领域,而这种政治力量往往会受控于资本力量,缺乏一定的中立性和独立性,在西方国家,无论是议员的选举还是总统大选,都离不开大量金钱的支持,所以这种所谓的民主制度也不可避免的会沦为钱主服务。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实行的是议行合一的民主集中制。全国人大是最高国家立法机关,由全国人大选举产生的“一府两院”及各个行政机关受它领导受它监督,对它负责,当然也就不可能出现像西式民主那样议而不决、效率低下的现象了。

第三,我国的人民代表具有广泛性。跟西方国家议会的议员大多数都来自精英阶层,这一点也有很大的不同,我国的人大代表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而且,来自基层的人大代表的人数和比例也越来越多,就拿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的构成来说,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就是领导干部的比例下降,一线工人、农民代表、妇女代表比例有所上升,共2980名代表,其中少数民族代表438名,妇女代表742名,一线工人农民代表468名,正是通过越来越多的基层代表广泛的听取基层民意,努力履行代表职责,才最大限度的保障了基层群众利益诉求的实现。

2 我国多党合作的政党制度能够保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我国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种政党制度的最大优势是能够保证政策的联系性和稳定性。70年来,尽管我们也走过一些弯路,但是正是靠着政策的连续性,我国才有了今天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在实行两党制或多党制的西方民主制国家,由于政党的轮流更替,也就注定他们的政策最多可以实行四年或八年的实践,而不同的政党由于代表的利益集团不同,所以推行的政策注定会有很大的不同,甚至是完全相反。所有的政党更关注的都只是各自的短期利益,是如何能够在竞选中获胜,所以说,西式民主选出来的都是热衷于炒短线的政客,这必然会带来政治的短视,而忽视了国家和社会更加长远的整体利益,这种看似民主的一人一票的普选制、多党轮流,其本质只不过是资产阶级内部协调利益的一种机制而已。

西式民主初创时是先进的,它为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提供了政治条件,推动了现代化的进程。美国从1776年建国已经200多年了,但依旧沉迷于其先辈创立的“民主制度”,其制度体系在数百年扭曲下已严重变形,漏洞百出,其弊端显而易见,美国的华尔街运动,法国的黄马甲事件,英国的脱欧运动,西班牙的暴乱事件等无不说明了西式民主的严重弊端已经越来越显现。尤其是那些在没有完成现代化时就急于照搬西式民主的发展中国家问题就更加突出了,比如说印度:触目惊心的贫民窟现象,频发的暴恐袭击,文盲率居高不下,人口激增却得不到很好的控制,严重的种姓等级制度让多数下层百姓看不到未来的希望。还有许多照搬西式民主的其它发展中国家更是陷入长期纷争,内乱频仍,民生凋敝。纵观世界上所有的发展中国家,几乎没有一个国家因为实行了西方两党或多党制而走上现代化的强国之路的。

反观我国选拔加选举的选贤任能制度能够最大程度的保证无论是各级官员的选拔还是领导人选拔,都要具备较强的执政能力,有着丰富的多领域的基层工作经历。中国高层领导人大都在基层长期锻炼过,很多都治理过两三个省,至少管理过一亿人,最重要的是中国的各级领导干部不代表任何阶层的利益,唯一代表的就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随着中国的崛起和中国模式的崛起,西方那种所谓“只要制度好,傻瓜也能治国”的神话已经走向终结。西方世界里的冰岛,领导人无能,国家就走向破产,美国领导人无能,美国的国运就全面走衰。

3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优势

西式民主普选制的最大特点就是赢者通吃,你的选票51%,我49%,51%获胜,那就听这51%的,比如英国的脱欧公投。这样只能使国家不同阶层的利益分歧公开化、对立化,社会冲突对立不断,在我国,除了不断完善的选举民主和权力民主之外,还有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就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内部各方面围绕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在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开展广泛协商,努力形成共识的重要民主形式。中国有广博的土地,有56个民族,31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地区各阶层的发展极不平衡,有事好商量,有事多商量,大家的事情大家商量,通过协商民主,能够充分的集中社会意见,为国家发展聚集最广泛的智慧力量。

我国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经过不断地探索实践和完善,已经形成了包括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及社会组织协商七大协商体系。不管是政协委员、民主人士,还是专家学者,甚至是一个普通的群众,都可以对国家和社会方方面面的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和看法。“我向总理说句话”是听取网民对政府工作意见建议的网络窗口,是中国政府网常设的互动交流栏目,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称,梳理后的网民建议,90%以上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得到了体现。而在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有54个方面的表述充分吸收了网民的建议。参与留言的山西“快递小哥”李朋璇还作为网民代表走进中南海,参加了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的座谈会。通过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可以最大限度的化解分歧,从而形成近14亿人口的最大公约数,促进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

4 结论

第一,真正的民主政治制度,不应该仅仅看形式,更要看实质,看人民能否得到了真正的实惠。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同志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判断:“评价一个国家政治制度是不是民主的、有效的,主要看国家领导层能否依法有序更替,全体人民能否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人民群众能否畅通表达利益要求,社会各方面能否有效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国家决策能否实现科学化、民主化,各方面人才能否通过公平竞争进入国家领导和管理体系,执政党能否依照宪法法律规定实现对国家事务的领导,权力运用能否得到有效制约和监督。”这个重要论断提出了对国家政治制度优劣进行科学评判的标准,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制度理论的新成果。第二,任何国家的政治制度的选择都是在本国历史、国情、传统的基础上形成的,不能盲目照抄照搬,只有独立自主的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民主道路,才能实现更好的发展。第三,各国应该互相尊重各自民主政治模式的多样性,而不能凭借自己的霸权强行干涉他国自由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只有这样,人类文明才能多姿多彩,互学互鉴。第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是个新事物,也是个好事物,当然,这不是说,中国的政治制度就完美无缺了就不需要完善和发展了,制度自信不是自视清高,更不是裹足不前,固步自封,而是要把坚定制度和不斷改革创新统一起来,不断推进制度体系完善和发展。不久前召开的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进一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包括人民民主制度提出了新要求和新任务,必将赋予人民民主更强大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何包钢, 陈承新.中国协商民主制度[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 35(3):15-23.

[2]杨光斌, 尹冬华.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民主理论基础[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8, 22(6):93-99.

作者:何书彩

民主政治制度基础论文 篇3:

教学设计应凸显主题立意

每节课都应有一个主题立意,并在教学设计中突出这个立意,这已成为大家的共识。但是,该如何确定主题立意?又应如何突出这个立意呢?最近,听了一节公开课,引起了笔者对这个问题的深入思考。课题是《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在教学设计中,该教师运用多种形式活泼的史料,讲解了新中国成立的背景、盛况、意义,三大民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各自建立的背景、过程、内容、意义,最后概括了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原则:民主集中制、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原则,并指出该制度是与中国的国情相适应的。在整个设计中,各部分内容平铺直叙、面面俱到、平均用力,没有抓住教学内容的主题,更没有凸显出主题的立意。教学主题是贯穿整个教学内容的主旨和核心,主题立意是教学主题所承载的核心功能或目标。历史学科的终极目标是价值观的确定和深入的历史理解、多元的人性关怀。在教学设计中,就教学立意而言,我们应淡化学科的知识目标,而突出教学内容所承载的能力培养和独特的学科情感与价值导向。并且,这个目标不是对学生进行简单灌注的,而是通过设置有效的教学情境而自然生成和凸显的主题价值。下面,就以本课为例,谈谈这个问题。

一、依据“课标”要求和教学内容,在价值观的层面上确定主题立意

“课标”要求的内容是“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在这个表述中,共有三个层次的目标:知识层次(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能力层次(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过程)、价值观层次(通过理解三大政治制度的内涵,由此认识现代中国民主政治的特色和独特价值)。在这三个层次中,前两个层次是第三层次的铺垫和基础,第三层次就是本课内容的主题,要据此确定主题的立意。从教学内容的层面来看,本课内容是开创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制度,这必然要涉及到政治制度的选择和确立的问题。如何立足中国的国情和历史传统,建立起一套独具特色的民主制度,本课内容的主题就是立足政治制度探索的过程和具体内容来认识新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特色和内涵,其立意是理解政治文明的借鉴、传承与创新,认识不同政治文明的独特性价值观和多元性特征,进而尊重不同民族国家对政治道路的自主性选择。这个主题立意既开掘了“课标”的内涵,也契合了历史价值观培养的要求。就政治制度而言,其核心主题是理解该制度的内涵、特色及其必然性,主题立意是承认与尊重不同政治文明的客观存在。政治文明的多样性和包容性是并行不悖的。2000年9月6日,江泽民在“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的讲话中,代表中国政府明确阐述了这样一个主张:“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如同宇宙间不能只有一种色彩一样,世界上也不能只有一种文明、一种社会制度、一种发展模式、一种价值观念。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应充分尊重不同民族、不同宗教和不同文明的多样性。世界发展的活力恰恰在于这种多样性的共存。”

在教学设计中,就要紧紧抓住这个主题,凸显这一立意。但在听课中却发现,有教师将着眼点放在了让学生识记相关的史实(新政协会议的内容、《共同纲领》、第一届人代会、三大政治制度的内容、意义等),在讲到政治制度的特色时,也只是将三大政治制度与美国的三权分立制度、两党制进行了简单的比较,直接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的三大政治制度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原则,具有人民性、广泛性、真实性的特征。最后,附带提到了这样的特色是与中国的国情相适应的,至于怎样的国情并没有讲透,更谈不到核心的立意了。该课的主要问题是教学主题不明,立意不高。从教学的主题来看,应侧重“理解”,在相关知识基础上“理解”现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独特内涵和必然性,而不是将这一主题肢解为一个个具体的史实。这里,就涉及到如何依据教学主题取舍教学内容的问题,要以主题立意来统领和选取史实,不求各部分内容的平铺直叙。比如,新中国的成立这一重大事件确实很重要,但根据教学主题,教学中应突出其与民主制度相关的内容,如《论人民民主专政》(新中国成立的理论基础)、民族独立(政治前提),而不是把新中国成立的军事、政治、外交等条件,新中国成立的标志、意义等内容都一一详细介绍,否则就淡化了教学主题,一节课下来,学生千头万绪,最后只能停留在识记史实这一低层次的学习上。关于新中国民主政治的内涵方面,三大民主制度是其典型表现,但不需要平均用力,可以以一个制度为范例进行重点探究。如可以立足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从其形成的背景、内涵、特色、影响等方面进行探究,以此为例来认识新中国民主政治的特色。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另两大政治制度进行学习,这既紧扣了主题,也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深化了对主题的领悟,将知识学习、能力提升与认识感悟三者有机地统一起来。

二、依据历史学科的特色和教学立意,通过问题探究、情境创设、思维延展等方式,深入理解学习内容的主题及其立意

主题立意确定以后,就要对主题进行深入的探究。既要通过开发有效的教学资源,直接突破主题;也要通过设置利于学生探究的情境,尤其是设置能够产生认知冲突的情境,让学生在自我冲突和比较辨别中深入理解主题;更要在对主题内容的延展和扩充中提升对主题立意的认识。对主题立意的理解,应是探究过程中的自然领悟和渗透,而不是知识点的简单说教。如本课,在探究现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色时,可以采取以下方式。

1.提供史料,创设情境,直接探究现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色及成因。如,对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色,不是简单和空洞地告诉学生该制度的突出特色是“民主集中制”,这一制度是与中国的国情相适应的等等,而是通过提供以下史料,让学生自然而然地领会和深入理解。

材料一,国家权力是按照“人民——人民代表大会——一府两院”这样一种逻辑序列展开的,人民是主权的最终来源,而人民代表大会则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全权机构,“一府两院”根据权力机关的委托行使部分职权,权力的运行按照人民的意志进行,人民有权纠正权力行使过程中的偏差。

从人大制度的外围来看,每逢各级人大开会时,同级政协也召开会议,对人大所讨论的重大问题、人事安排提出意见与建议。从人大制度的运行来看,各级人大十分重视民主协商。……通过缜密的程序规则,将分散的选民意见和局部利益通过人大代表这一中介纳入到特定场景,以程序的正义性(参与者平等、自由讨论、协商达致共识)求得结果为所有人所接受的合法性[1]。

材料二,2006年,中共中央明确提出,“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和人民内部各方面在重大决策之前进行充分协商,尽可能就共同问题取得一致意见,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在努力改进、逐步完善选举民主的同时,将协商民主作为民主形式之一,在国家权力中枢和社会公众之间建立起一道桥梁,增强政治体系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最大限度地反映民意,凝聚民智,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两种民主形式结合起来,将有力推动民主政治的新发展[2]。

材料三,官僚政治……主张通过规范化、制度化的方式,实现政治统治,并利用行政监督,保障政府各部门的有序运行。官僚政治是古代中国对人类政治文明的一大贡献。中国古代官僚政治,一方面服务于专制皇权为核心的中央集权政体,另一方面,又对皇权发挥着某种制约、监督和补充作用。……以“大一统”传统来说,君主专制是其最重要的本质特征,它一方面在形成中央集权、防止地方割据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又是政治腐败、动荡的重要根源,并在实践中越来越严重地束缚着人性的自由和社会的进步。……以官僚政治来说,它一方面对实现社会的规范管理、有序运行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它本身具有的繁琐化、程序化、官僚主义弊端,往往也十分突出。……要实现文明的传承和发展,也需要政府的强势介入,发挥组织和引导作用[3]。

材料四,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政治制度,走什么样的民主道路,要与一国的国情相适应。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植根于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广阔沃土,产生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而进行的伟大实践,是适合中国国情和社会进步要求的选择,……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一定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珍重自己的实践成果,同时借鉴其他国家政治文明的有益经验和成果,但绝不能照搬别国政治制度的模式[4]。

通过阅读上述材料一、二,学生可以很自然地得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广泛的人民民主性,是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制度的统一,是民主基础上的权力集中制和权力委托制,这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特色。通过阅读材料三、四可知,现代中国的民主制度是对古代政治制度和历史传统的借鉴与创新,是中国革命与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必然结果,是经济和政治建设的必然需要,是我们执政党借鉴他国制度基础上的创新。这要比对学生进行简单的灌输好得多。

2.立足主题,在比较和认知冲突中深入理解教学主题及立意。本课可以将中国的政治制度与西方的代议制进行比较,理解各自的“特色”,从而对中外不同的政治文明作出公正客观的评价,进而深入理解“政治文明融通性与独特性,借鉴性与创新性相统一”这一主题立意,形成尊重政治文明多元性的价值观。

围绕上述四幅图片,让学生思考:在权力的产生和建构问题上,尽管中国与美国有着不同的原则和制度,但都体现和保障了各自的民主政治,对此,你有何看法?

图片一是中国的权力结构图。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行政机关负责执行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法律、决议、决定。法院、检察院依照法律规定分别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图片二是美国的权力结构图。美国政府由立法、行政和司法三个平等、独立的部门组成,各部门有自己的职权范围,彼此没有从属关系,但又必须互相依存、互相制约,赋予一个部门的权力由其他两个部门加以制约,以此防止滥用权力。图片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政治协商制度,各民主党派和人民团体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参政议政,其地位和参政权受到宪法和法律的保护。图片四是以美国为代表的两党制,通常是每隔四年进行一次议会选举或总统选举,由在议会中获得多数议席或竞选总统成功的一个政党组织政府,成为执政党,掌握行政权,但不一定同时掌握立法权,具有立法权力的议会下议院的多数席位很可能被在总统竞选中失败的另一党占有,竞选失败的另一个政党成为反对党,监督或牵制执政党的活动。从中可以看出,中国的权力结构是民主集中制,美国是民主分权制;中国是权力委托制,美国是权力分立制;中国是选举基础上的民主协商制,美国是选举基础上的竞选制。由此看出,中美虽然民主形式不同,但都紧扣民主的精神与原则。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极大地调动了人民参政与建设的积极性,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有力保障;美国的民主政治也保障了美国的稳定与发展。新中国的民主政治是传承文明、顺应潮流与彰显特色的结果,美国的民主政治也是借鉴、创新与立足国情的结果。在这样的认知冲突中,学生不仅深入理解了“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特色”这个教学主题,也逐渐形成了“应包容不同政治文明”的价值观和立场,避免踏入狭隘民族主义政治观的泥潭。

3.对教学主题进行纵横延展,进一步提升主题的立意。如,在学生理解了本课的主题立意(“理解政治文明的借鉴、传承与创新,认识不同政治文明的独特性价值观和多元性特征,进而尊重不同民族国家对政治道路的自主性选择”)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将学生的思维继续引向深入:在自主选择和发展我国的政治道路时,遵循了哪些原则呢?提供下列史料供学生参考。

材料一,这种“人民——代表大会——一府两院”的权力逻辑,既沿袭了马克思的部分代议制原则,也继承了卢梭的某些观点。人民是政治权力的来源,构成主权者,这是卢梭和马克思的共同主张;代表大会将行政权、司法权分别委托给由它产生的“一府两院”,并对其进行监督,符合卢梭的“政府是主权者与臣民之间的中间体,政府权力来自人民的委托”观点。并且,将行政权和司法权委托给“一府两院”,超越了马克思“议行合一”的最初设想,是我国借鉴了苏联1936年的宪法体制[5]。

材料二,我认为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然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和媾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要实现中国的民主化,我们首先要认识和了解祖宗的政治制度和政治智慧。在此基础上,再去认识西方的政治制度,将适合中国国情的部分移植过来[1]。

材料三,近年来,选举法进行了多次适时修改,不断完善选举程序和进一步推进选举民主。包括规范代表名额和分配,逐步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对代表候选人扩大提名权、改进介绍方式,完善投票选举程序等[6]。

材料四,新中国建立之初,中共就形成了比较明确的民主执政理念。这理念,是从抗战、解放战争时期就发展起来的。中共认识到建立新中国的根本任务之一,是支持人民当家作主,是人民民主专政;必须依靠人民执政,为人民执政,在政治体制和具体制度上,应完善民主集中制[7]。

通过对上述史料的分析可知,我国的政治制度根植于经典政治理论和思想,立足国情,借鉴、吸收了人类先进的政治文明成果,渐进完善,延续政党的传统执政理念。通过这样的延展,学生会进一步理解我国政治制度的必然性和进步性,也加深了对主题立意的理解。

上述史料都是紧密围绕本课的主题立意而选择的。每节课都应凸显主题立意,这是由学科特点和教学的本质所决定的。如,在学习《中国现代的外交关系》时,我们就要凸显出“中国为何会确立平等的外交关系原则?这一原则对中国的外交活动有何意义?”这个主题立意,而不是简单地理解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外交方针,更不是依据时间顺序梳理新中国成立初期、20世纪70年代、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的外交实践活动。再如,学习《伟大的抗日战争》时,我们应确立的主题立意是“为何称抗日战争是‘伟大’的?”这是本课内容的灵魂所在。从激起全民族的抗战热情、实现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来说是“伟大”的(抗战力量);从近百年来民族战争中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来说是“伟大”的(抗战结果);从对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贡献来说是“伟大”的(世界贡献)等等。这既是本课内容的主题立意,也应成为学生学习中的思维指向。

参考文献

[1] 杨光斌,尹冬华.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民主理论基础.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6).

[2] 叶小文.直面十八大有感.中国青年报,2012-11-26.

[3] 高翔.中国古代政治的三大传统.光明日报,2012-05-18.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2005(10).

[5]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上海:三联书店,2005.

[6] 李伯钧.选举法及所确立的我国人大代表选举制度.中国人大网,2010-03-22.

[7] 郭溪土.论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民主执政理念及其实践.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

作者:马巧高

上一篇:语文课改评价探究论文下一篇:抗洪抢险研究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