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性思想构建民主政治论文

2022-04-29

摘要:维护高校的和谐稳定对于建设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及促进高校的和谐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建健康的校园文化、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觉悟等,是确保高校和谐稳定的重要措施。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公开性思想构建民主政治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公开性思想构建民主政治论文 篇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特点

胡锦涛总书记在“12·18”重要讲话中深刻总结了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既积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又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方面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和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的战略高度,进一步强调了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任务。要深刻领会上述重要思想,必须正确把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特点。

第一,以实现“三统一”作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根本目标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三统一”既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也是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根本目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主动改变“一元化”的领导方式,努力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正确处理党与人大、政府、政协、群众团体的关系;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战略目标,把在实践中创造的民主制度用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并在民主政治实践和制度创新中不断完善和丰富;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善于把党的意志上升为法律,将人民当家作主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依靠法律治理国家、管理社会;按照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方针,不断推进完善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进程;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努力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建设法治政府。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在完善和发展中国基本政治制度的进程中,推进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第二,以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作为民主政治建设的根本前提

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建立的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原则与中国国情的统一。在政治体制改革和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进程中,中国决不照搬西方议会民主、多党制、三权分立那一套,而是根据中国的实际,努力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30年来,人民代表大会的立法作用、监督作用不断加强,各级人大代表的素质明显提高,人大代表与选民的关系更加密切;多党合作、政治协商逐步法制化和规范化,各级政协的参政议政作用大大增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各少数民族的自治权利和利益得到确实保证。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从政治体制改革的“突破口”、“生长点”,上升为基本政治制度。事实证明,这些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符合中国国情,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政治基础和制度保障。

第三,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作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有效途径

经过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实践探索,我们明确提出“以党内民主来逐步推动人民民主”,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有效途径。为了推动人民民主,通过对《中国共产党章程》的多次修订和《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试行)》等一大批党内民主法规的先后颁行,初步确立了党内民主的制度框架。党代会常任制和党代表任期制的试行,使党的代表大会的作用不断增强;党员干部的差额选举、县级以下党代表的直接选举、干部任免的票决制等重大改革试行,加强了党内选举的民主性、公开性;党内情况通报制度、重大决策公示制度等的实行,使党务公开和党内监督取得实质性进展。党内民主的扩大对人民民主发挥了很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与此同时,人民群众在民主实践中很多新的创造和经验也为党内民主提供了源泉和很好的启示。正是在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的相互促进中,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得以积极稳妥地向前发展。

第四,始终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问题是压倒一切的政治问题”。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始终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为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服务,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推进和深化。30年来,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积极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新情况,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抓住制度建设这个重要环节,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初步确立了涵盖宪法及相关七个法律部门的基本法律体系,改善了政府行政体制、司法体制、科学和民主的决策机制、权力监督制度和机制等,努力使民主政治建设适应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的要求,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的现实需要,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政治参与积极性。正是由于民主政治建设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稳定的政治制度环境,中国才创造了连续30年经济快速增长的奇迹。

作者:李正华

公开性思想构建民主政治论文 篇2:

探析如何从思想政治工作入手确保高校的和谐稳定

摘要:维护高校的和谐稳定对于建设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及促进高校的和谐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建健康的校园文化、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觉悟等,是确保高校和谐稳定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高校;和谐稳定

作者简介:张金安(1957-),男,西安人,副研究员,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重视并认真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不仅能从根本上确保学校的和谐稳定,还能保证学校教学改革和科研管理等活动的顺利开展。

一、维护高校和谐稳定的重要意义

1高校的和谐稳定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体现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历史任务,倡导全社会要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促进我国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的和谐发展。高校作为重要的人才基地,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不仅代表了国家的学术前沿,更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精神风貌。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而人才是21世纪的竞争焦点,从某种意义上说,高校的和谐稳定决定了我们国家未来的发展和稳定。

我国的大学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存在着比较大的压力。如果没有稳定和谐的校园作为其生活和学习的物质环境,就会增强他们内心的焦躁感,对社会的稳定发展也会造成不良的影响。因此,要维护高校的和谐稳定,形成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减轻社会不良风气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正面冲击。要为大学生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净化他们的思想,促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大学生是掌握了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术的知识分子,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对于国家的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和先进文化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不仅仅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还是未来国家的管理者,对于国家的经济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都将发挥重要的作用。建设和谐稳定的校园,有利于加强知识分子之间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有助于提高他们对于经济建设和民族复兴的热情,能够有效地增强他们主动参与建设和谐社会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2高校的和谐稳定是高校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和谐校园是以校园为载体,以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学生与校园环境和谐相处为理想的校园[1]。因此,建设和谐校园从根本上来说,秉持的就是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这也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高校和谐就是意味着建立了令全体师生员工身心愉悦的物质和精神环境。高校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积淀了自身的校风、学风,师生在学习和工作中也能够体会到学校所制定的行为规范和长期以来形成的精神追求等。这些会对全体教职员工和学生的言谈举止产生巨大的影响作用,能够统一师生的思想,凝聚各方面的力量以及振奋精神等。校风、学风能够从侧面反映出高校的精神环境,是一所高校教育学生的灵魂和内核,能够体现高校的办学水平、办学层次和办学特色。“校园文化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一个重要载体,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2]。

高校不仅是知识的摇篮,也是人才培养的中心。学生和教师构成了校园人群的主体。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人的主体性越来越受到重视。素质教育主张因材施教,强调实施个性化教育,要求充分保护每一位学生的个性。现在的高校大学生主体是“90后”,这一学生群体是社会公认的个性张扬的学生群体,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作风都比较强调个性。因此,在校园管理中,只有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学校的政策和制度才能得到学生的认可和尊重,才能使其自觉地服从学校的日常管理,从而实现高校的和谐稳定,推动科学发展观在高校的全面实践。

3高校和谐稳定也是维护高校自身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

自从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社会各界对高校教育质量的关注度也在不断提升。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渐加大,留学热日益高涨。许多家庭条件比较好的家长选择让学生到国外读大学。在现行教育制度下,许多成绩优异的大学生也开始向国外的大学积极申请奖学金,准备出国深造,高校面临着优秀生源流失的风险。随着高校在校学生人数的极速扩张,校园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因素,如有时会发生一些暴力事件,严重的甚至造成学生伤亡。这对学校的日常管理工作提出了严竣的挑战,社会公众也对高校的稳定提出了质疑。

随着科技的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不仅人才会出现优胜劣汰,高校也要经受市场的考验。现在高校正处于高速发展的转型时期,其教学理念、办学规模、教育方针和人才培养方式等都必须接受社会的检验,想要获得自身能力的提高,还需要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因此,面对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的激烈竞争,许多高校都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高校想要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发展,建设和谐校园显得格外重要。只有构建和谐稳定的校园,才能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一个稳定安全的物质环境,为教师提供一个安静舒心的教学和科研条件,才能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和教学质量,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才能获得家长和社会的认可与好评, 才能在激励的竞争中、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道路上立于不败之地。

二、影响高校和谐隐定的因素

1高等教育国际化影响高校的和谐稳定

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将西方的精神产品带进了我国,高等教育也因此受到了一些不良的影响。

(1)外国留学生背景复杂

随着国外留学人员的大幅增加,高校对留学生的管理也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取消了原有的对他们活动范围和区域的限制,增加了他们接触国人的机会,再加上一些高校师生的保密意识淡薄,给境外敌对分子和敌对势力搜集我国情报提供了可乘之机。

(2)大量涌进的外籍人士中有的从事非法活动

外籍人士大量涌进我国,从事着有关科技、教育和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活动,通过多种渠道和手段了解、熟悉我国的经济市场和经济结构,窃取我国经济情报。一些西方国家打着和平、人权的旗号,向高校内的教师和学生传教。有的以学习外语的名义吸引广大师生参与宗教活动;有些传教人士甚至印发传单在高校内散发;还有些敌对势力打着“合作办学”的旗号进行非法传教活动。这些不同形式的传教方式,有的是非法宣传宗教,有的是扭曲我国的宗教政策,严重影响了高校的和谐稳定,“使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思想、文化领域的渗透有了可乘之机,也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设置了障碍”[3]。

(3)一些优秀人才流向西方的跨国公司

人才竞争的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有关调查显示,高校教职工对涉及自身利益的问题,比如住房补贴、工资待遇、医疗保险等方面是非常关注的,也是他们选择工作单位的一个重要衡量因素。由于西方国家的跨国公司往往比国内的一些公司能提供更优越的工作条件和优厚的待遇,也就会大量吸引高校教师、科研人员和优秀毕业生到这些企业工作,这严重地威胁着高校师资队伍的稳定。高校优秀教师的撤出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到高校的师资队伍结构,进而影响到高校的教学质量。而教学质量将影响到学生对高校教学的满意程度乃至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直接关系到高校的教学与和谐稳定。

2缺失的德育影响高校的和谐稳定

高校的德育课程涉及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道德品质教育等,而思想政治教育是其中的主要部分。

高校通过开展德育将前人积累下来的知识、经验、技能传授给学生,可以端正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道德观。大学教育除了要教给学生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外,还要通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让学生懂得人的含义、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4]。而现在很多高校出现德育缺失现象,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和重视,没有紧密结合当前的市场经济和法治社会的实际,师生之间缺乏正常的沟通交流,容易引起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反感。高校德育缺失的另一个表现形式是教育内容的不适应。思想政治教育所涉及的伦理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内容,在很多高校不被重视,存在着被弱化的倾向,多数高校没有特别地培养、培育大学生的文明行为习惯,许多学生对伦理道德规范与原则缺乏了解。

3网络的负面作用影响着高校的和谐稳定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网络手段拓展了大学生交流和学习的范围、空间,有利于学生和教师了解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但也带来了很多的负面影响。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并没有涉及到这些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高校的和谐稳定。因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并没有涉及到网上的虚拟空间,并没有为学生讲授关于网络伦理规范、虚拟身份和网络责任等伦理学问题[5]。

4严峻的就业形势影响高校的和谐稳定

近几年来,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和高校“扩招”的影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渐严峻,尤其是一些民办高校和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其就业形势更是不容乐观。严峻的就业形势导致了很多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和法律意识淡薄。比如,在简历中造假,伪造计算机等级证书、英语等级证书和荣誉证书等。这些做法严重地违背了求职过程中的诚信原则和公平原则[6]。在与工作单位签署协议或合同后,一些大学生不严格履行合同内容,随意违约,缺乏应有的诚信品质和法律意识。造成这种就业局面混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关键的一条就是高校没有开展好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这也是导致此类问题出现的一个重要症结点。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现实,一方面会导致部分学生采取非常规手段,甚至背离做人的准则以求谋得一职;另一方面,由于受政策、制度的限制,比如职场要求学生的第一学历必须是“985”、“211”院校本科毕业等硬性规定,也人为地提高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门槛,破坏了劳动力市场应有的公平性、公正性、公开性,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大学生就业的心理压力[6]。

三、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确保高校和谐稳定

1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充分发挥德育的主渠道作用

高校教育模式的多样化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也呈现出多样化发展的趋势。从目前存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来看,首要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它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在网络思想教育不断发展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高校应该将“两课”作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健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管理机制,遵循学校发展的规律和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7],在课堂上保证大学生接受系统、科学、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年青的大学生端正思想。

2创建健康的校园文化,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在网络技术比较发达的时代,大学生能够接触到的思想也日益增多。如何在多种思想交融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显得格外重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仅有利于大学生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还可以创建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推动校园的和谐与稳定。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不仅可以依靠理论课教学,也可以通过举办校内辩论赛等方式向学生传播积极健康的价值观思想,让大学生通过对互相对立的价值观的讨论,理论联系实际,在讨论中明确自己的发展目标,展示自己的爱国主义思想和积极向上的动力[8]。我们不能把思想政治课看作是一门抽象的理论课程,而是要认识到它在塑造大学生思想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只有在校大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才能保持平和的心态,正确地面对人生中的诱惑和挫折,进而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思想政治教育能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使之自觉地服从高校的日常管理,这对于提高高校的办事效率和教学质量,促进高校和谐稳定地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开拓提高学生思想觉悟的新渠道

现代信息传播工具的快速发展,加快了社会思想在学生群体中传播的速度。如果在高校管理中不能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大学生就有可能在西方价值观的冲击下,丧失对社会主义制度拥护的立场。这不仅威胁到了高校的日常管理,还将直接影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因此要借助现代化科技,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指导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可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在专题网站的创建过程中坚持正确导向,在宣传热点问题、敏感问题时,要体现网站的导向作用,正确引导当代大学生。

大学生经常进入各大论坛、校园BBS等网站浏览信息,是这些网站和栏目的忠实受众。可以有效、合理地将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这些网站和栏目中,采用疏通、引导等方式开展教育,让思想政治教育真正扎根到大学生网络社区之中。比如,可以利用QQ群与学生进行交流,在QQ群里发布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文件资料或者进行讨论和思想交流等,借此加强大学生的网络法制和道德的教育[9]。

网络思想教育的推广具有非常重要的优势。比如,网络的时效性较强、覆盖范围也较广等。但由于网络本身具有虚拟性,在网络上无法确定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身份,也难以验证信息的真假,而且在网络上还有一些不健康的信息。大学生的心智还未完全成熟,辨别是非的能力也不强,在面对网络上繁杂的信息时,有可能做出错误的判断,不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部在相关文件中明确规定,“要加强大学生上网的自律教育,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以及良好的网络道德”。来自全球各地的信息充斥在网络上,体现着各种不同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大学生面对复杂的网络信息,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所以,在新形势下一定要加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树立网络文明的观念,培养他们的法律意识,促使其提高思想觉悟,让大学生具备明辨复杂网络信息的能力,不断提高其抵制不良思想诱惑的能力。

4坚持以学生为本,全面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化水平

“教育,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成才为本”[10]。在借鉴西方先进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实行以人为本的教育,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是充分落实科学发展观,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的重要举措。因此,在学校的日常管理和学习中,教师要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调动他们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当代大学生喜欢追求个性、强调思维独立和自主。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积极构建和谐、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缩短教师与学生间的心理距离,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要充分发挥学生会和其他学生社团组织在学生管理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学生会和其他学生社团为大学生提供增长见识、锻炼才干的机会,加强大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帮助大学生实现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提升大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高校通过采取这些人性化的管理措施,能够提高学校在大学生心中的影响力。

5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觉悟,使之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行为示范

“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特殊使命和作用,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必须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以及良好的德育工作水平和能力”[11]。教师不管是在课上还是在课下都是学生模仿的对象;也不管他们教授社会科学知识还是教授自然科学知识,都承担着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学生在接受教师传授知识的同时也从教师身上获取道德信息。因此,教师不仅要治学态度严谨,道德也要高尚。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仅要注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取向,也要注重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这是因为,教育工作者在向大学生传播先进思想时,他也会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觉悟,这对于教师的自身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

四、结语

为了给大学生提供一个和谐稳定的高校学习环境,高校领导和一线教师要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学生的成长和高校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学生、教师、学校共同发展的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参考文献:

[1]王永芝,唐杰思想政治教育在构建高校和谐校园中的作用[J]中国市场,2009(13)

[2]于江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和谐校园构建中的作用[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9(9)

[3]张爱红思想政治工作在整合高校和谐校园建设中的作用[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10(1)

[4]张艳伟西方文化渗透与高校应对策略[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9)

[5]宋美英,孟小茜,关莹德育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34)

[6]翟翠玲论思想政治理论课对提升大学生就业软实力的作用[J]学理论,2010(18)

[7]李颖,李阳模高校和谐校园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教育探索,2009

[8]王栋思想教育视野下高校和谐校园构建的问题与对策[J]改革与开放,2011(14)

[9]王佳新形势下高校和谐校园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企业家天地,2011(4)

[10]李智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提升探析[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

[11]赵铁丰浅析构建和谐校园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现状与对策[J]科技信息,2008(20)

〔责任编辑:程佳〕

作者:张金安

公开性思想构建民主政治论文 篇3:

浅析中国基层民主的现状与发展

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年,面对改革开放取得的新成绩、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基层民主建设出现了许多新的课题,这就需要对如何创新基层民主的形式,如何使得更广大的基层人们更充分地参与民主政治建设,进而在民主制度、民主参与、民主意识三方面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关键字:基层民主 政治参与 政治文明

作者简介:薛珊珊,女,1980年2月出生,单位: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基础系,博士研究生,邮编200433

政治文明建设是我党在新时期面对新情况提出的重大课题,民主政治建设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核心和基础,基层民主建设是民主政治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也是政治文明进程中的重点和难点。改革开放三十年,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基层民主建设日新月异,许多新型的基层民主参与方式应运而生,基层民主的发展顺应了基层群众的政治参与需求而进行的扩大基层群众政治参与渠道、提高了政治制度化水平,这样的尝试在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基层民主的几种主要形式

1. 选举民主

选举民主的一般做法是:县委决定乡镇长副乡镇长候选人,通过乡镇党委,这些候选人交由乡镇人大主席团提名,由乡镇人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并任命。这个过程中既缺乏竞争性又缺乏公开性、平等性,其中引发的政府内部权力斗争以及矛盾日益增多。在这种情况下,扩大基层民主,进行乡镇长任命方式的改革,尝试乡镇长的公推公选以至于进行乡镇长的直接选举,成为地方政府进行改革的一个首选方向。这个改革的方向,从意识形态上落实的是“群众参与”、“把政府权力还给人民”等原则,而这与执政党和政府所奉行的“群众路线”、“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权力属于人民”等原则完全一致。[1]而从实际的效果看,进行选举制度的改革,可以比较有效的解决干部腐败、干群关系紧张、社会不稳定等问题,在有的地方甚至有立竿见影之效。同时也可以通过乡镇竞争性的选举选拔有能力的领导人,提高乡镇政权工作能力和运转效率。[2]另外,基层选举所需要的改革成本比较少,便于操作。因此,进行基层选举制度的改革,成为地方政府进行政治创新改革的主要方向,这个方向,也得到乡镇政府和基层群众的支持,以及学者和媒体的密切关注。

2. 参与式民主

参与式民主,指的是由于公众既有的政治参与渠道不畅,导致地方治理种种弊端,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有志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地方官员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进行的一些拓展公众政治参与渠道的制度创新。从已有的地方实践中,它主要包括民主恳谈以及在民主恳谈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而来的乡镇一级的公共预算改革,如:“代表在线”,市民旁听人大常委会会议并发言,社区管理体制创新改革以及听取公民意见的制度化安排,听证会等。在层次上诸如此类的参与式民主由刚开始的体制外思想政治工作载体转变为具有地方特色的基层民主形式,这种基层民主形式被一些学者认为是一种中国式的协商民主或参与式民主。但是这种民主形式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这是一种体制外的创新,很难纳入制度化的渠道,同时,其最终的表决方式也缺乏规范性,民众的意见和建议更多的是作为民意来参考,政府拥有最终的决定权。

3. 党内民主

到目前为止的关于党内民主的地方实践,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推进党内民主为主旨的以实行党代会常任制为主要内容的试验,一类是在实行其他改革的同时进行的相关党内民主的改革尝试,这以乡镇党委书记和村支部书记的选举制度改革为主要内容。前一类中主要举措包括直选党代表、实行党代表大会年会制,设立代表大会的工作机构:监督委员会、代表工作委员会和决策咨询委员会、规范党代表、党代会、全委会和常委会的职能和地位、构建党员监督党代表,党代表监督全委会,全委会监督常委会的履职评价体系等。在第二类改革中包括1998年底四川青神县南城乡五百多名党员参加了乡党委班子的直接选举的试验;2002年湖北杨集镇在实行两推一选镇长的同时进行两推一选镇党委书记以及两推一选村支部书记及的试验;2003年成都市新都区在综合政治体制改革中进行只选木兰镇镇党委书记的试验以及在重庆坪坝的综合政治体制改革中,在直选镇长的同时实行三票制选举镇党委书记、建立党代表常任制,实行常任党代表制度的试验。

二、 基层民主发展中障碍成因分析

1. 民主参与主体所参政水平较低

所谓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指人民根据法律规定,在所居住的社会基层区域内,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一种制度,是作为社会主体的居民(村民)行使民主权利最直接、最具体的体现,自治性是其集中的特点体现。在我国当前基层民主建设中,主要是两大块,一是村民自治,一是城市的居委会建设。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这也直接制约着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首先,由于经济发展落后,各种条件的制约,政治发展不可能超越这些瓶井,因此到我目前我国直选的范围只达到了县级,并且还相当不完善;其次,由于教育水平不高,市民社会程度低,这直接制约着公民的参政水平;再次,人民大众的参政热情也是有限的,实践证明人们参与各种活动的热情与其利益的直接相关性是成正比例的,同样参与国家民主政治生活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遥远的和抽象的。托克维尔就认为“很难使一个人放弃自我去关心整个国家的命运,因为他不太理解国家的命运会对他个人的境遇发生影响。但是,如要修筑一条公路通到他的家园,他马上会知道这件小公事与他的大私事之间的关系,而且不必告诉他,他就会发现个人利益和全体利益之间的紧密的联系”,“因此,如果让公民们多管小事而少操心大事,他们反而会关心公益,并感到必须不断地互相协力去实现公益”。基与此,在我国当前,大力发展基层民主,无疑是一个明智和务实的选择,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一个必要的途径和低成本的试验。

2. 可直接借鉴的民主发展的经验不足

追求民主是我党孜孜以求的目标,但是根据中国自身的特点,可以直接用来借鉴的民主发展经验十分不足,以党内民主为例,二十世纪以来,西方各国是党外讲民主,党内讲集中,有寡头化倾向。现在一些西方国家,把选举即票决式民主形式作为实行民主的惟一形式,当作民主政治的终极模式,并以此为标准,粗暴干涉别国内政。国内也有一些人,热衷于盲目模仿西方的政治模式,搞所谓“普选”,搞“三权鼎立”。虽然,西方选举式民主形式是人类文明的一种进步,但并非完美无缺,而且在实践中已经暴露出众多的弊端。且不说其中的黑金政治和贿赂选举丑闻,也不说一些国家和地区,在选举后引起群族分裂和民族对立,从而造成政局动荡等状况因此,在中国执政党必须要反映多元化的利益诉求,必须搞党内民主,这样做是现实的,是中国特色。在考虑一个政党代表不同群体利益的时候,要注意法律上的禁止利益相反代理的原则。但是从国外民主化的经验来看,并没有一党专政的国家首先实行党内民主,由党内民主带动国家和社会民主的先例。因此,党内民主的提法以及第一类地方实践,更为重要的意义在于战略上的,而不是实际意义上的。而从地方上的实践来看,第一类改革的局限性也主要在于,并没有实行党委书记在内的党委班子的直接选举,没有对党内的权力授受问题做出实质性的改革。

3. 基层民主平台搭建不完善

我国实行的协商民主,主要体现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贯穿于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全过程,体现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民主协商、团结共事的重要平台,是党和政府同社会各界沟通联系、民主协商的有利场所,同时,人民政协是我国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实行协商民主完全是在我国政协体制内的运作,既能体现其广泛性和包容性,也能确保其有序性和有效性。现实中由于各种原因,对于基层民主实践的平台搭建被人们所忽视,甚至有些人故意将民主平台破坏,导致了民主沟通和建议渠道的不畅。因此,建设、维护和利用好人民政协这一协商民主的重要平台,充分发挥其在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既是各级党委的责任,也是政协自身的职责和使命。我们必须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不断加强人民政协的自身建设,努力提高政协委员履行职能的水平和能力,自觉将协商民主贯穿于具体实践中,体现在各项工作中,为推进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三、 我国基层民主发展路径探析

1. 关于认识问题

民主政治是人类文明的体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但实行民主政治的具体途径和形式,世界上没有也不可能有一成不变的统一模式。我国的协商民主,不仅体现在选举前和选举中,而且贯穿于选举后各级领导者制定和实施决策的全过程。其突出优点,就是保证社会各界和广大公民,能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实现和推进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在理性的讨论和协商中作出大家都能接受的决策。这样,既能弥补选举式民主形式的不足,进一步保证选举结果的公正性,又能促进当选领导者制定和实施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保证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安定。

实行协商式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对民主政治建设的一大创举,不但对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对推进世界和谐也具有深远意义。对此,我们要克服在民主政治建设上妄自菲薄思想,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道路,在科学借鉴西方民主政治建设经验、稳步推进和不断完善选举(票决)民主形式的同时,自觉地坚持和完善好具有中国特色的协商民主形式,使两种民主形式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以保持国家的长治久安。

2. 关于实施问题

在我国,实行协商民主的主体是广大公民,这是人民当家作主这一国家性质和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这一党的性质所决定的。但在具体实施中,各级党委、政府和党政领导干部处在民主协商双方主要方面的位置上。因此,在制定重要决策前和实施决策的过程中,能否运用协商民主的形式,广泛听取和认真吸纳社会各界及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其主动权也在党委政府一边。所以,各级党政领导者,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执政治国理念,自觉坚持和实行协商民主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不断提高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和科学执政水平,全面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能否坚持、完善和真正实施好协商民主这一重要民主形式,光靠领导者的个人素质是远远不够的,从根本上说,要靠法制作保障。《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就国家和地方的重要问题在决策之前和决策执行过程中进行协商,是政治协商的重要原则。”在实践中要确保这些规定的落实,还必须有具体的制度加以“细化”和“硬化”。比如,“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就须在党委、政府的具体议事规则中作出明确的规定。如有的地方党委规定:未经在政协民主协商的重要议题,不提交常委会讨论,这就将在政协民主协商作为党委重大决策前的必经程序。为进一步“硬化”实行协商民主的有关规定,使之具有更高的权威性和执行的严肃性,很有必要将这些规定上升到法律的层面,将民主和法制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为协商民主这一重要民主形式的实施提供法制保障。

参考文献:

[1]王沪宁:《政治的逻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2]高民政、孙力:《当代西方政治思潮评介》,西安:西安出版社,2001年版。[3]林尚立:《当代中国政治形态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4]徐勇:《民主之路:从形式到实体》,“中国农村村民委员会选举”学术研讨会论文,2000年。

[5]万斌等:《民主哲学》,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6]浦兴祖:《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7]约瑟夫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396页。

[8]李凡:《中国基层民主发展报告》,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版.

[9]胡经琨:《代表在线》,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5版。

[10]王贵秀:《中国政治体制改革之路》,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版。

[11]张锦明,马胜康:《步云直选——四川省遂宁市市中区步云乡直选实录》,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4版。

[12]俞可平:《中国地方政府创新案例研究报告2003-2004》,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版。

[13]慕毅飞,陈奕敏:《民主恳谈——温岭人的创造》,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版。

[14]李凡:《乘风而来——我所经历的步云乡长直选》,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3版。

[15]史卫民:《公选与直选——乡镇人大选举制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版。

[16]杨光斌:《政治学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 李凡:《乘风而来——我所经历的步云乡长直选》,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3版,第121页。

[2]张锦明,马胜康:《步云直选——四川省遂宁市市中区步云乡直选实录》,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4版。第77页。

作者:薛珊珊

上一篇:专业学位研究生道德教育论文下一篇:教师职业认同感心理健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