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高校教学音乐艺术论文

2022-04-24

摘要:开展德育的载体与有效途径的不足是当前困扰德育工作者的重要问题。在高校实施音乐教育是实现德育的重要途径,优秀的音乐作品中蕴含的情感力量具有育人的功能,优秀音乐作品中所反映的时代内容也具有德育功效。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夯实高校教学音乐艺术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夯实高校教学音乐艺术论文 篇1:

潮州音乐文化在地方高校音乐教育的传承与创新

[摘 要]高校音乐教育是音乐文化传承的重要纽带,直接关系到我国未来音乐发展的走向,但目前我国的高校音乐教育的纽带作用并未得到应有的发挥,在继承传统文化精髓上还不尽如人意,本文通过对潮州音乐文化在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中传承的困境的分析,探讨其传承的创新路径。

[关键词]潮州音乐;文化;高校;音乐教育;传承

伴随着信息化社会的高速发展,我国音乐艺术发展也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音乐传播媒介改变了以往的单一模式,多元的承载方式带来更为快捷、方便的传播效果。但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仍是难点,作为我国传统音乐重要组成部分的潮州音乐,同样面临传承的重任。“潮州音乐是潮汕地区民间音乐的总称”[1],是我国东部地区历史文化发展的缩影,潮州音乐传统特色音乐元素,是我国传统音乐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潮州音乐的继承与发展并未与飞速发展的社会同步,而是以萎缩的趋势逐渐凋零。随着潮州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文化潮州”,以文强市,以文塑人,促进潮州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本文立足潮州音乐文化在地方高校教育中的传承现状、传承困难来重点分析,探究潮州音乐的创新发展路径。

一、潮州音乐文化传承的历史实践

潮州音乐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洗礼,在经过多个朝代的音乐融合之后,形成了潮州音乐所特有的音乐风格,同时也衍生了多种形式的演奏形式。潮剧在2006年被批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潮乐按照乐器组合和演奏方式的不同主要可分成五大类:潮州弦诗乐、潮州大锣鼓、潮阳笛套、细乐、庙堂音乐”。[2]20世纪80年代以來有更多的海内外学者对潮州音乐的历史、形态和各种艺术特色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到目前为止,可知已出版和未出版的潮州音乐曲集和研究专著有近五十部之多,已发表的潮州音乐研究论文多达二百余篇。“潮州音乐文化经历了三个阶段的传承方式,第一阶段是古代师徒口传心授的方式,第二阶段是课堂教学方式,第三阶段是综合教学方式”[3]。

地方高校是区域高层次人才的汇集地。坐落在潮州市的韩山师范学院是一座有百年历史的高等师范院校,文化底蕴深厚。是传承优秀地方文化的主力军,无论是在师资力量还是资源上都有绝对的优势。学校很早就开始了潮汕文化的研究,2008年,学校与潮州市政府合作成立市校共建的“潮学研究院”,作为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重点建设基地。将学术研究和教学结合在一起,培养学生潮学研究的兴趣和研究能力,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潮州音乐文化在我国传统音乐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深厚的音乐艺术价值毋庸置疑,是帮助学生在音乐领域更好、更快发展的助推剂。但是如何将潮州音乐同地方高校的音乐教育进行巧妙地结合,在新时代的大环境下对潮州音乐进行传承与创新,实现潮州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十分重要的研究方向。韩山师范学院音乐学院聘请潮州民间艺人到学院进行潮州音乐的教学工作,音乐学院的教师积极参与潮州音乐文化的理论研究,有多项省市级课题立项,学院重视对潮州音乐文化的弘扬与传承,聘请潮州大锣鼓非遗传承人施绍春、丁广颂等潮州音乐艺术家承担课程教学,传授潮州音乐技艺。目前,音乐学院的学生已能够演奏“弦诗”“笛套”“细乐”等多种形式的潮州音乐。学院在音乐教育、音乐表演等专业开设潮州大锣鼓以及潮语歌曲与戏剧演唱、剧目排练等课程。

二、潮州音乐文化在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中传承的困境

目前潮州音乐在我国地方高校教育中的传承程度还较为浅显,潮州音乐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因此在地方高校的综合教学的方式教育中,学生并不能够全面、清晰地了解和掌握潮州音乐这一珍贵的音乐文化,就目前地方高校在潮州音乐文化的传承上,并不能很好地帮助学生跟进潮州音乐的脉络,乃至推进其长远发展,也就造成了目前潮州音乐的萎缩态势。导致潮州音乐文化在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中的传承困难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程度不够

通过对韩山师范学院师生的问卷调查的数据发现,虽然近些年在音乐学院开设了潮州音乐的相关课程,但是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存在一定的随意性,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制定还不够完善,没有形成一整套完整的课程体系。

另外,学校各职能部门对潮州音乐文化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着其在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中的传承效果。通过对一些教师的访谈得知,相关教师开展潮州音乐文化教育的意识比较淡薄。一是由于许多外地教师听不懂潮州话,不了解潮州文化;另一方面,“无论在社会音乐教育还是学校音乐教育都是在欧洲音乐中心论的影响下,培养出一代又一代人,高校的音乐教师也不例外,他们对本土音乐文化知识的建构也存在严重不足”。[4]学校对本土音乐资源建设的投入力度不足,也成为潮州音乐文化在高校传承的羁绊。这些问题必须依靠政府、教育部门和学校三方力量来共同解决。

2.音乐人才匮乏

单从研究创作潮州音乐的音乐家、教育家等专业人士的方面来看,人数并不多,参与从事潮州音乐教育工作的专业人员更是少之又少。在素质教育的社会大形势下,作为主导高校音乐教育的教师在潮州音乐文化上的知识储备十分匮乏,在潮州音乐知识匮乏的情况下,教学模式又十分单一,没有根据学生之间的差异来实际调整教学,这样就很难为学生带来全面的知识框架和兴趣引导,这也是导致目前潮州音乐在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中传承障碍的重要因素之一。

3.教育素材紧缺

音乐教材是地方高校教学中的主要参考材料,但在目前的音乐教材中,对潮州音乐的应用并不多见,这样的教学教材很难满足学生对潮州音乐的学习需求,同样也不利于潮州音乐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不但如此,以潮州音乐为主的参考书籍也较少,潮州音乐的各乐种曲目还处于传统曲目的状态下,深入剖析、讲解潮州音乐的系统性学习资料更是极其有限。这样的教育素材情况之下,即便地方高校和音乐教师想要以潮州音乐作为教学重点,也很难实施,因为系统的音乐教学素材过少,目前的大多资料都是较为浅显的概况介绍,并不具备教学价值,这种现状也为潮州音乐教育的普及与传承增设了一定的困难。

三、潮州音乐文化在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中传承的创新路径

潮州音乐是中华民族丰富的音乐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以独特而又深刻的文化内涵吸引着我们,以丰富的表现形式感染者我们,更以兼容并蓄的艺术风格鼓舞着我们。潮州音乐的存在彰显了中华民族的音乐审美能力,对引导学生的音乐学习有着重大的意义。想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地方高校在潮州音乐教学方面的作用,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

1.强化潮乐意识

转变以往的陈旧教育思想,加强对潮州音乐文化的重视程度,这才是实现潮州音乐文化在高校音乐教育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经过观察我们可以了解到,目前我国各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正在不断攀高,我们要抓住上升的契机,将人们对潮州音乐文化的重视程度提上来,在受众的观念上强化传承意识,从而对潮州音乐在地方高校中的传承发展进行理性的分析。我国已经制定了“善于将本地区民族民间音乐资源运用在音乐教学中”的政策文件。在此环境下,社会各界要在积极传承潮州音乐文化的基础上,重视发挥地方高校的教育传承作用,教育本门要对此制定相应的、系统的指导政策,在教育政策的大力支持下,革新现有教育模式,从而打破旧有观念,强化潮乐意识。不仅如此,地方高校也要应积极地配合和参与潮州音乐的相关宣传、传承、发展等工作,在多元化的教育模式下带动教学创新,善于利用潮州音乐的阵地支撑作用,充分发挥娱乐、媒体等媒介来引导公众意识,打造健康的传承环境。并要在此过程中,在实践中总结出多元化的机制体系,积极地汲取各方的力量,更好地推动潮州音乐文化的传承,推动其朝着更深、更远的方向发展。

2.壮大高校专业教师队伍

在信息化迅速发展的今天,人才是核心的战斗力和资本,想要在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中更好地传承潮州音乐,在保证师资数量的基础上,建设一支强师铁军才是保證教学质量的根本。高校在开展实际的招生工作前,要有针对性地制订合理的规划方案,在结合自身教育承载力及其他综合条件之下,合理有度地扩大招生数量和办学规模,要保证学生同师资数量的对等关系,善于利用多种资源有效地补充教师队伍,这样才能在教师的分配上保证教学的全覆盖,提高教学效率,更有利于夯实潮州音乐文化传承的人力资源根基。与此同时,定期的教师培训活动也是不可或缺的,可以通过多样化的形式来激发教师对潮州音乐文化的传承兴趣,有效地引导教师掌握目前的音乐教育发展形势,应对时代所需及时摄取理论实践知识,在思想上牢固树立潮州音乐文化的重要地位意识,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地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能力,发挥教师在音乐教育中传承者、发展者、推动者的积极作用。

3.加强人才建设

人才强国战略精神始终贯穿着我们的生活,体现在社会各行各业的发展之中,我们也可以说人才才是竞争的核心动力。尤其是对地方高校的音乐教育方面来说,效果显著的教学永远脱离不了优秀的教育人才。想要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潮州音乐,高校音乐教师不仅要具备深厚的潮州音乐文化知识涵养、精湛的演奏功底,还要有传道授业解惑的授课能力,这才是新时代发展下,高校需要培养的优秀的复合型教育人才。信息化社会的大背景下,人们每天都会接触大量的繁杂信息碎片,学生也在此环境下不断地触碰新的事物。因此,单纯的掌握潮州音乐知识是不足以引导学生学习的,教师还需不断进修,以此来丰富自身的学识,只有在透彻的系统的学习中不断摸爬,才有机会发掘有效的潮州音乐教学方式。教师作为潮州音乐教育传承的桥梁,是发扬潮州音乐文化的重要支柱。在教育等相关部门应积极鼓励相关人才的培养工作,并以多样化的形式来认定、鼓励此项工作的展开,以此来开发更多的潮州音乐教育人才。不仅如此,社会各界也要积极地鼓励和支持潮州音乐教育人才的培养和发展,以优渥的土壤来栽培,以此来更好地推进潮州音乐教育向纵深发展。

4.优化教学素材

学习传承的前提是素材的积累,教材在教学中的重要引导作用无可厚非,但目前的教材对潮州音乐的相关内容覆盖较少,因此丰富教学中所用的素材才是关键。首先,我们要大力整理和收集教学资料。大量的潮州音乐乐曲散落民间,并没有详细记载和系统管理,系统全面的相关书籍少之又少,教材更是屈指可数。因此,相关部门应积极地搜集整理潮州音乐资料,经过精心编纂后整理为教材。与此同时,我们要保证潮州音乐教材内容的丰富性,通过对潮州历史人文的详细介绍,帮助学生更直观立体地了解潮州音乐,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其次,我们要充分借鉴国外先进的教材编写经验,提高潮州音乐文化在内的传统音乐文化的占比,以此来全面引导学生发展。我们要根据潮州音乐的特点,重新整合教学教材素材。再次,高校作为潮州音乐传承的主要战场,所担负的责任也就更重。也就是说,地方高校的音乐教学不能单纯依靠单一的音乐教材,还应在充分学习掌握书本知识的情况下,发挥地方高校所具备的优点,最大限度地挖掘潮州音乐文化的素材,教师应在课余时间广泛搜集优秀的潮州音乐文化作品,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地区差异等因素,根据整理出的典型特点来编写教案。以此来实现高校音乐教育教师在现有教材基础上的拓展和深化,丰富潮州音乐的课堂教学内容。充分的释放地方高校平台的能量,给潮州音乐文化一个展示的舞台,以更强劲的传承手段来引领、鼓励高校大学生对潮州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结 语

综上所述,传承和弘扬潮州音乐文化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我们需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决心,而地方高校音乐教育在潮州音乐文化的传承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坚定地将潮州音乐的教育工作视为传承潮州音乐的关键节点,才能通过地方高校音乐教育的不断创新来实现我们的传承目标。我们可以打破原有的单一技术性教学,结合地方高校的教育现状,大胆地加入民族综合乐感教学模式来丰富音乐教学模式,积极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形成潮州音乐教学的新模式,从而推进潮州音乐文化的更高、更快发展。

注释:

[1]卢清丽.潮州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当代显现[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04):101—107.

[2]余少萤.潮州音乐经济价值与精神价值观张力结构探讨[J].音乐创作,2015:146—147.

[3]谢丽清.潮州音乐的传承[J].艺术教育,2011(160):99—102.

[4]张 娜.本土音乐文化在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中的实践与创新—以宜春学院为例[D].赣南师范学院,2012:31.

(责任编辑:崔晓光)

作者:曹亮 肖宏

夯实高校教学音乐艺术论文 篇2:

高校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初探

摘 要:开展德育的载体与有效途径的不足是当前困扰德育工作者的重要问题。在高校实施音乐教育是实现德育的重要途径,优秀的音乐作品中蕴含的情感力量具有育人的功能,优秀音乐作品中所反映的时代内容也具有德育功效。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大学生的音乐感;通过音乐学习促进大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改革教学模式,开设以音乐实践为主的课程;通过多元文化音乐内容的渗透培养大学生的世界观以及提高高校音乐教师与时俱进、不断学习、不断改革的能力是实现高校音乐教育德育功能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高校; 音乐教育; 德育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关于教育的改革中明确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坚持以立德树人为基本导向,本质要求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尽力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从党对于教育改革的表述中可以看出,德育已经成为我国目前教育改革中的首要内容和关键部分,一个对社会、国家有用的人必须先学会做人,其次才是能力与其他能力的体现,这无疑对我国当前高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就我国当前高校德育工作的状况来看,开展德育工作的途径与有效载体不足一直是困扰高校德育工作者的重要问题,尤其是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原来以单纯课堂道德教育为主的德育形式已远不能满足新时代德育发展的要求,德育工作的开展亟需拓展新的德育载体与途径。在这一背景下,以音乐教育为载体推进德育创新成为当前高校德育发展的题中之义。

一、以音乐教育为载体推进高校德育的重要意义

从根本上说,音乐素质教育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一个人良好品格的形成产生着巨大的促进作用。音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它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可以产生多种功能,如认知功能、育人功能、审美功能、娱乐功能、治疗功能与社会功能等。其中育人功能的最核心内容就是德育,这也是音乐教育中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另外,从当前德育载体发展趋势来看,通过音乐教育的形式推进德育工作的开展具有很大的载体优势。现代社会的信息传播已经不再是传统社会单一载体的点对点或者点对面式传播,互联网、电子科技、数字媒体等新的传播技术的发展已经使当前信息传播转变为多样性立体化交互式传播,网络上的一个热点事物可以在瞬间成为数以万计人的关注话题,人们每天吸收和传播的信息大大增加,信息传播的速度大大加快,而真正留下印象的信息却为数不多,一个文化符号或概念若无法吸引人们的兴趣,则很容易被淹没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中。在这一条件下,以前德育中单纯的文本传播与课堂上的德育“灌输”很难取得持久的、有效的影响与作用,而音乐作品作为一种可以广泛传播且反复传唱的艺术形式,则对推进学生德育起到唤起兴趣、引起共鸣、反复激励的作用,对于德育效果的提升也会产生较大实效。因此,根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就教育改革提出的指导原则,在高校以推进全面素质教育为目标,创新、大胆地发挥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对于当前高校德育工作的创新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而且符合中国教育发展的潮流和要求。

二、音乐教育蕴含德育功能的具体方面

古今中外,有许多思想家、教育家曾提出音乐教育在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即提出,人之学,应“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1],音乐为人格修养的最高境界,以音乐为其学习的最终完结。孟子也曾说过,“仁言不如仁声入人深也”[2],说的也是音乐比语言更能通达人的灵魂深处。西方的哲学家同样认识到音乐教育对受教育者道德完善和人格培育的作用。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节奏与乐调以最强烈的力量侵入人心灵深处,如果教育的方式适合,它们就会以美来浸润心灵”[3]。匈牙利艺术家李斯特认为,音乐能“同时既表达了感情的内容,又表达了感情的强度,它是具体的、可以感受得到的心灵的实质,它可以感受得到地深入我们的内心”[4]。我国著名学者、教育家蔡元培曾主张通过音乐艺术来发展学生的自由个性、培养高尚情操,以达到改善人生、改良社会的功效。我国著名音乐家贺绿汀认为:“音乐是培养人民高尚道德品质、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5]具体来讲,音乐教育中的德育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优秀的音乐作品中蕴含的情感力量具有育人的功能

音乐是一种表达思想和感情的特殊方式。音乐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音乐中的情感能够陶冶人的情操。音乐作品中不同的旋律线、节奏型和声织体创作出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表达不同的情感和情绪,如快乐、悲伤、激昂、斗争、忧郁等等。每一种情感的体现,所产生的育人作用各有不同。抗日革命歌曲《到敌人后方去》、《游击队歌》、《团结就是力量》等爱国歌曲表现了在那种艰苦卓越的战斗中,解放军战士奋发、昂扬的斗志和积极、乐观的精神。学唱革命歌曲可以教育学生不要忘记历史,激发他们爱国的热忱,强化爱国主义思想。抒发亲情友情的歌曲《父亲》、《母亲》、《兄弟》、《常回家看看》、《感恩的心》等作品,表达的感情自然、淳朴、真诚、感人,能够使学生感受到父爱、母爱的伟大及亲情的可贵,明白孝顺父母和尊敬师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唱响青春的励志歌曲《我相信》、《相亲相爱的一家人》、《青春舞曲》等校园流行的歌曲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团结、向上的集体主义精神,通过演唱这类歌曲使学生感受到青春的气息扑面而来,促进学生学习的热情,珍惜校园学习的光阴。此外,贝多芬的交响乐、莫扎特的钢琴曲等世界音乐殿堂的经典名曲也对学生优良品格的形成产生巨大的影响。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有句名言:“音乐应当使人类的精神爆发出火花。”[6]从他奏出的雄浑激昂的《“英雄”交响曲》和《“热情”奏鸣曲》中可以使人感受到震慑人心的理性力量。天才莫扎特的音乐不仅可以陶冶人的情操,还有利于开发人的智力,他的《安魂曲》带给人心灵的宁静,而《魔笛》则歌颂了善良、道德者的欢乐与自由自在。

2.优秀音乐作品中所反映的时代内容具有德育的作用

音乐同文学、戏剧和一个时代的生活有不容置疑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的艺术观认为:音乐的内容是作曲家对现实的具体反映,带有主观的情感色彩及特定内涵。每一首作品代表了不同时代的内容。每种音乐形式都是同某种社会形态相关的,使它更加易于被人理解。一部优秀的歌剧或音乐剧会对了解一个社会的历史、文化、价值观念以及行为方式都有所帮助。《春天的故事》让我们想起了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使我们记起是改革开放让我们的国家逐步繁荣富强;《走进新时代》让我们想起了原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共同奋斗的目标;如今《时间都去哪了》又让我们懂得珍惜生活的每一分、每一秒,体会幸福的存在和活着的价值。音乐家的作品往往是根据自己对所在时期社会的现实生活和客观事物的认识和体验创作而来,作品中融入了自己的思想、感情与道德情感,而挖掘这些优秀音乐作品所蕴含的思想内容及其体现出的价值意义,并以之为载体推动德育工作,可以为提高现实中的实际德育效果产生十分有益的影响。

3.通过音乐学习可以促进大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美国著名教育家、作曲家赫伯特齐佩尔博士说过:“学习音乐不仅是为了艺术、为了娱乐,而是为了训练头脑,发展身心,增加创作灵感。”[7]李岚清同志曾在给宁波大学师生的演讲中提到:“音乐能陶冶人的情操,音乐有助于增强学习和工作的创造性,音乐有助于培养团队精神。”[8]音乐教师必须要注重通过感知、理解、分析音乐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活跃他们的思维。爱因斯坦说:“我的科学成就很多是从音乐启发而来的。”音乐需要想象,科学更需要想象,没有想象就没有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没有罗基切夫斯基的“思维空间”。[9]人们认为爱因斯坦的伟大成就源于他具备的音乐与数学之间的逻辑思维关系。德国著名的数学家莱布尼茨说:“就思维形式来看,一个惊人的数学公式或一首有独创性的乐曲,都是数学家和音乐家大胆而丰富的想象和严密推理的结晶,都具有高度概括性和抽象性,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人类情智的最高表现形式。”[10]学习音乐有助于人形象思维的培养,形象思维通过想象、联想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它增进思维开拓、求异和创新,推动想象和联想,触发创造思维的火花。音乐艺术教育对自然科学教育所起到的潜在的促进作用,是开启人们想象力和创造力最有效、最直接的教育途径,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对情感的感悟能力及团队共同协作的能力,而具备这些因素对一个人品德的形成无疑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高校实现音乐教育德育功能的有效途径

1.培养大学生的音乐感,启发其形象思维的发展,增强其对美和幸福的理解感受能力

音乐感包括两类因素:“一是与生理条件密切相关的,如:音高感、节奏感、音色感、和声感等。二是综合的要素,如音乐记忆力、音乐想象力、音乐形式感、音乐审美感等。”[11]由于每个人的生理及心理的反应具有不同的差异,每个人天生所具有的音乐感也不同,这使每个人对以音乐形式表现出来的美的感受力又有所不同。音乐的乐感可以通过后天的音乐训练进行培养,而音乐感的提升可以提高学生对美的鉴赏力和感受力,从而懂得和理解美,进而在现实生活中践行美,追求美,实现幸福的生活。在高校的德育工作中,以普遍提高大学生的音乐感为基础,逐步渗透引导学生在音乐中理解善的情感与美的感受,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大学生健康的情感和高雅的品位,启发和促进大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提高其审美能力,进而加深其对真正有价值生活的认识,对真正幸福生活的理解。可以说,通过音乐学习提升他们对美和幸福的理解能力和感受能力,以此丰富大学生内在的精神体验与德性修养,是在音乐教育中实现德育功能的最重要途径之一。

2.开设以音乐实践为主的课程,提高其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其乐观坚强的个性

实践课更能让学生亲身体会音乐的内在情感,更容易与心灵产生共鸣。通过在实践中对音乐知识和具体操作方法的学习不仅能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学生在通过音乐实践课培养创新实践能力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前所未有的各种困难与挑战,而通过音乐实践课克服这些问题的过程,又可以大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与创造力,进而培养学生乐观、勇敢、坚强的个性,对于高校德育的开展具有巨大促进作用。然而,目前我们在音乐实践课程的设置上,还存在一些有待改进之处。以哈尔滨理工大学为例,目前所开设的音乐类选修课大致为音乐欣赏、乐理知识、声乐演唱技巧、歌曲的处理与分析四门课。在这四门课中,声乐演唱技巧与歌曲处理分析雷同,乐理知识又比较枯燥乏味,音乐欣赏又缺少实践性,所以亟需增设学生感兴趣又能发挥学生实践能力的音乐科目,比如:声乐演唱实践、音乐与朗诵、英文歌曲听学唱等,这类以实践为主的课程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和理解。通过在音乐课堂上的每一次实践,增加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学生乐观、坚强的个性,丰富大学生文化生活,培养良好的品行及健康的心理素质。通过调动学生上台表演的欲望,来改变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死板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参与热情、主观积极性和能动性,教师则以朋友的身份来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和评价。

3.通过多元音乐文化开拓大学生眼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培养大学生树立合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高校德育工作最重要的目标,而正确的世界观往往是在比较中逐渐确立的,一个人选择什么样的人生观也是在对多元文化的甄别对比中最终确定的。开阔的视野和对多元文化的真正理解有助于人们选出真正值得追求的人生目标与价值准则,而通过音乐教育则可以加深人们对多元文化的理解,进而有助于人们通过选择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感。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多元化的音乐教育在促进培养民众世界观、人生观中的重要作用。以美国为例,1994年美国政府颁发的《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法案规定:“所有学生将要了解国家和世界不同民族的文化遗产。”[12]根据这个法案的要求,音乐教育内容相对应地包含了不同民族、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音乐作品,同时,开设有多样化的世界音乐课程,譬如“世界音乐”、“墨西哥音乐”、“美国乡村音乐”、“爵士乐历史”、“摇滚乐历史”、“非洲黑人音乐欣赏”等等。通过对世界各民族音乐的学习,不仅可以得到音乐的熏陶,更能开阔他们的眼界,可以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丰富他们的知识,健全他们的人格与心智。

4.通过开展特定音乐专题教育,提高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理解

音乐专题教育是高校音乐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特点是通过将同一类型或同一主题的经典音乐作品集中到一起进行讲授,使学生对此类作品及其所代表的音乐文化深入了解、系统认识。学习中国不同民族的音乐作品,学习不同类型的音乐艺术形式,进一步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夯实共同思想文化基础,内化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和传承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特色的灿烂文化是音乐专题教育中的重要内容。音乐教育,不仅可以使学生认识到音乐审美的多样性,培养学生鉴赏不同民族音乐的能力,还可以让学生了解世界音乐文化遗产,理解不同国家民族文化的音乐,理解不同文化的价值观、艺术观、生活态度等,提升对音乐文化理解的深度,在文化平等的价值观下培养与各族人民文化交流和睦邻友好的意识;通过对中国古典音乐的学习,不仅可以对中国古代音律、诗词、名曲等优秀传统文化广泛涉猎,还可以在音乐的熏陶下更深刻地理解古典文化作品中所凝聚的精神与价值旨趣,进而提高自身的品格修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的是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生活和公正、诚信、友善价值准则的追求,这使得凡是反映和体现这种精神和理想的音乐作品都可以成为音乐专题中德育开展的有效载体。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已经创作出了很多优秀的音乐,作品可以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培养产生积极影响。在当代,体现鲜明时代特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音乐作品不断涌现,这为我们当前的音乐教育提供了非常好的载体资源,开发利用好这一资源,对于在高校音乐教育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深远意义。

5.提高音乐教师与时俱进、不断学习、不断改革的能力

音乐教师自身的行为表现也是在音乐教育中增进德育的重要方面。教师首先要注重以德服人,为人师表。多一些付出,少一些回报,让学生感受到教师身上就具备高尚的品德。此外,音乐教师要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开阔眼界、扩大知识面;关注最前沿的教育理念,借鉴优秀的教育教学方法,对“拿来主义、为我所用”充分利用;不断加强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能力。既要弥补大学生在中小学时期所缺失的音乐基础知识,同时也要满足当代大学生追求高素质、提高审美、对多元文化音乐的了解。充分挖掘音乐教育中蕴含的德育价值并让德育的功能在高校大学生身上发挥最大的作用。同时,要加强高校间音乐教师的交流、学习和探讨,使不同高校的音乐教师能在提高音乐教育水平和经验方面互相督促、一起进步,共同促进大学生在音乐素质教育方面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笔者认为,大学的音乐教师应该定期与国内外的高校教师进行交流和学习,开设音乐素质观摩课,不仅能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同时也能提高音乐素质课的质量,最终使学生受益。

总之,音乐教育是实现德育的有效手段和特殊方法,我们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要充分发挥音乐寓教于乐的作用。通过音乐教育促进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推动大学生优良道德品质的培养,是目前拓展德育工作的载体,提高德育工作实效的重要途径,对于促进当前高校德育工作的深化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论语·泰伯[EB/OL].http://www.gushiwen.org/guwen/lunyu.aspx.

[2] 孟子·尽心章句[EB/OL].http://www.gushiwen.org/guwen/mengzi.aspx.

[3] 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4] 李斯特.论柏辽兹与舒曼[M].张宁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62.

[5][6] 杨贵萍.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J].教育探究,2007(3):68-71.

[7] 蔡朝霞.中美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之比较[J].艺术科技,2013(2):227.

[8] 李岚清.音乐·艺术·人生[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9][10] 张重辉.论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发展的方向[J].浙江大学学报,1995(2):126-133.

[11] 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815.

[12] 马达.美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发展及其启示[J].音乐研究,2009(6):50-61.

[责任编辑:庞 达]

作者:韩丽娜

夯实高校教学音乐艺术论文 篇3:

基于教学实践的高校音乐史课程教学思考

摘 要:结合高校音乐史课程建设和开展实施,进行四个层面的重点探讨,分别就夯实音乐理论基础知识根基,全面吸收知识转化为自身素养,进行系统的课程计划和大纲制定,融入多种教学方法深化教学开展进行论述,以期打造高职院校音乐史精彩教学课堂,全面提高高校音乐专业学生的综合素养,发挥音乐理论课程的育人作用。

关键词:音乐史;高校音乐专业;课程建设

众所周知,音乐史是一门覆盖面很广的理论性课程,该门课程丰富的内容映射到音乐、历史、民俗、文化等多个层面,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获取丰富的知识和感受,提高对音乐艺术文化层面的品位和认知。我国的音乐史教学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在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音乐史作为高校音乐专业学生的必修科目之一,对于高校音乐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艺术底蕴的培养至关重要。因此,在高校的音乐史教学开展中,要紧随时代发展不断进行创新,融入丰富的教学方法,提高音樂史教学的质量。

此外,由于不同高校教学目标和课程设置需求的不同,在音乐史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本校音乐专业学生的整体生源基础和课程特色进行优化和改革,突出音乐史教学课程的重要作用,提升学生音乐文化底蕴和音乐鉴赏能力。高校音乐史教学的全面开展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音乐理论课程能够发挥自身的作用,提升高校音乐专业学生的艺术修养。因此,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对高校音乐史教学改革进行思考。

一、夯实音乐理论基础知识根基

基础理论内容是音乐史课程的根基,也是高校音乐专业学生学习音乐史的重点。因此,在高校音乐史课程构建过程中,教师必须做好音乐史基础的理论教学工作,为学生音乐素养打好扎实的根基。音乐史基础理论知识的全面传授,能够让高校音乐专业学生更加系统地掌握音乐理论知识,对中外音乐的发展脉络和历程有全面的了解,为后续的音乐专业学习提供丰富的思路和启示。音乐史是高校音乐专业学生学习的基础性课程,在整个课程建设中以扎实的理论知识来引导学生对音乐艺术进行系统性研究,加强学生对音乐文化学的探索。在音乐史基础理论知识体系内,包括对音乐理论概念、音乐发展史以及具有影响力的音乐家的艺术生涯和作品风格的介绍,同时也解析了不同时期音乐风格的深远影响。此外,音乐史基础理论内容还包括一些对音乐研究方法的传授,使学生在音乐艺术研究的过程中掌握音乐史研究的精髓,加强对音乐史材料收集和阅读的技巧性训练,从而转化为自身丰富的音乐基础素养。在高校音乐史课程建设中,基础理论内容的深度植入,能够丰富学生的音乐文化观,拓宽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加强对音乐理论知识的系统化储备,为专业学习提供多元化的思路和方法。

二、全面吸收知识转化为自身素养

高校构建全面的音乐史课程内容系统,能够让学生对国内外不同阶段的音乐风格和特征有所了解,在音乐专业学习过程中进行思考和探究,加强对音乐史的文化认同和审美认知。音乐史涵盖丰富的文化内容,学生通过系统的音乐史学习能够清晰地掌握音乐艺术的文化流变,加深对音乐文化历史的了解,在知识储备和文化视野层面有新的收获,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对专业学习形成一定的文化指导和思想渗透,能够以深厚的文化知识和审美观念对音乐艺术进行深刻的释读,形成自身的专业能力和艺术修养。在这一教学环节之中,授课教师要以多元的教学方法丰富课堂,渗透和普及多元化的音乐知识,以讲解启发为主,课堂讨论为辅,营造生动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掌握音乐文化史的发展趋势。高校音乐专业学生必须对世界音乐文化的发展历史有所了解,在进行声乐、舞蹈、器乐表演时,能够以深厚的艺术涵养来诠释各个阶段音乐艺术的风格特征和艺术魅力,将音乐史知识的文化储备转化为综合素养。

此外,音乐史是对不同历史阶段音乐文化历史的呈现,其中反映了音乐文化观念的转变和音乐风格的多样性,展现了不同地区的音乐文化特色。因此,音乐史课程的开展,不仅仅是对音乐文化历史的陈述,还启发学生对音乐文化的历史演变规律进行分析和反思,从中获取启发,形成全面的音乐文化观念。

三、制定系统的课程计划和大纲

高校的音乐史教学要制定严谨的教学大纲和系统的课程开展计划,满足当前高校音乐专业学生对音乐史的学习需求。当前高校音乐史课程设置还没有统一的要求,都是根据高校自身的教学需求制定的。笔者认为这种课程设置更能体现音乐史教学的灵活性,能够符合高校音乐专业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课程特点,能够根据教学计划进行不断的完善和调整。例如,对于音乐理论基础薄弱的学生群体,可以由浅入深地进行音乐史教学内容的不断深化,通过不同时段的音乐史课程设置来拓宽学生的音乐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通过先进行阶段性的音乐史解读,再进行详细的代表性音乐人物的介绍,进而结合经典的音乐作品分析,不断积累知识,使学生能够喜欢上音乐史课堂。显然,系统的音乐史课程计划设置和严谨的教学大纲制定,有利于音乐史课程体系构建的全局性发展,能够促使音乐史课程的规范化开展,提高高校音乐史课程建设的水平,也对音乐专业学生的理论素养起到积极的深化作用。因此,高校的音乐史课程要结合课程定位、学科特点以及人才培养目标来进行全面的课程设置,发挥音乐史教学的积极作用。

四、融入多种教学方法深化教学开展

随着教学方法的不断更新,在高校的音乐课程实施中,多元教学方法的融合显现出显著的作用。实践是检验高校音乐史课程教学效果的主要路径之一,因而为了提高学校音乐史教学开展成效,必须拓展平台,加强多种教学方法的融合。笔者在音乐史课程开展过程中,对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进行了丰富的实践探索,引入了多种教学方法,来构建全新的音乐史教学课堂。比如,在中国音乐史的教学内容部分,通过精心的课堂互动设计来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就学生关注的重点问题和难点问题设置主题讨论,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在这一教学环节中,笔者加入了探究式教学方法来创建丰富的互动式实践平台,组织学生们进行集体讨论和辩论赛,将枯燥的音乐史文字记录转变成生动的论述,不仅使音乐史教学课堂有所创新,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史的热情。再如,启发式教学方式的融入,可以通过丰富的教学设计来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更加主动和积极地分析音乐史相关的内容,营造生动有趣的教学氛围,形成师生之间的互动,使音乐史教学更加多姿多彩。在各种教学方法的支撑下,削弱了理论性的灌输,更加贴合学生的音乐理论知识学习兴趣,深化音乐史教学开展。

五、结语

随着高校音乐专业教学更加多元化,高校音乐史课程建设也越来越系统和完善。由于音乐专业的特殊性,对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要求较高,部分高校对学生的专业课较为重视,将重心和重点放在音乐专业课教学上,忽视了音乐史论课程。现今,高校对音乐专业生源基础更加了解,对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更为重视。音乐史课程的全面开展,能够丰富学生的文化视野,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在高校课程改革的持续推进下,针对音乐专业学生开设的音乐史课程也发生了新的变化,无论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等方面都进行了不断完善和创新。在此背景下,高校音乐专业学生的音乐理论知识和储备也越来越丰富,进一步推动了音乐史教学的发展。音乐史课程的建设要与时俱进,突出该门课程的教学价值,全面渗透文化素养,使学生夯实音乐理论基础,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品位。在后续的教学开展中,也要积极融入多种教学方法,优化音乐教学资源,使高校的音乐史课程既展现出自身鲜明的特征,又发挥音乐学科教学的重要价值,为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贡献自身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李小虎.金课建设下高师中国音乐史教学改革实施路径[J].戏剧之家,2021(18):122-123.

[2]胡爽.中西方音乐史课程的重要性及教与学方法研究[J].艺术评鉴,2021(10):143-145.

[3]王韵.中国音乐史的教学内容建构与实践[J].作家天地,2021(8):25-26.

[4]李晶.高师西方音乐史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探索[J].中国音乐教育,2021(3):46-50.

作者单位:

衡水学院

作者:朱晨岚

上一篇:高中数学分层教学研究论文下一篇: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