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剧音乐艺术论文

2022-04-18

摘要:丰富多彩的音乐剧在我国越来越流行,其特点是故事完整、剧情跌宕起伏、视觉新颖,借助舞台演绎出来,既迎合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审美,又贴近人们的现实生活,深受大众喜爱。本文从音乐剧艺术中“演”“唱”的关系出发,探讨了音乐剧表演与演唱的和谐统一及情感技巧的运用,不断地提升音乐剧的艺术创新力。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音乐剧音乐艺术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音乐剧音乐艺术论文 篇1:

2020四季剧团音乐剧艺术与产业一瞥(一):“内需型”日本音乐剧为何“四季”常青

与纽约百老汇或伦敦西区等剧场群落不同,提及日本音乐剧,第一时间就会让人想起“四季剧团”,它完全不同于西方音乐剧创作、制作、运作及演出协同分工的“全产业链”,而是凭一己之力生生打造出一个剧团的“全产业链”,涉及了创作(改编)、制作、演出、管理、技术和服务等方方面面,这对于音乐剧全产业链生态尚未形成或尚不成熟的中国从业者而言,确实有借鉴意义。正像王翔浅书中引述的说法,四季剧团艺术与经营的奇迹被称为“四季神话”①。当然,四季剧团“全产业链”这个神话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如今的超大体量更非几个春夏秋冬就形成的。

六七十年前,学法语出身的浅利庆太等十位大学生希望在日本戏剧界发动一场革命,他们选择在1953年7月14日“法国大革命纪念日”这天成立了四季剧团。浅利庆太(1933~2018)等创始人一直秉持这股子“变革”精神,从改编让阿努伊的现实主义戏剧起步,到1960年代后开始原创“家庭音乐剧”,再到1970年代后逐渐转型为以制作百老汇经典音乐剧为核心。1973年,浅利庆太关注到了以新锐姿态登场的音乐剧奇才韦伯,并将其摇滚音乐剧《耶稣基督超级巨星》加入了“歌舞伎”元素,成功搬上东京舞台。1979年四季剧团出品了《歌舞线上》这部百老汇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这次搬演是在该剧百老汇首演的仅仅4年后。

1980年代,四季剧团辉煌时期的到来与欧洲巨型音乐剧的“全球化”同步开启,韦伯、麦金托什等人所倡导的音乐剧国际性运营是演出活动的标配,意味着英式巨型音乐剧开始了全面商品化。从打造驻场音乐剧《猫》开始,四季剧团便在孤注一掷的探索中与西方音乐剧版权方达成了双赢,也坚定了欧洲巨型音乐剧的“全球化”策略:而且,四季劇团的转型与崛起与1980年代如日中天的日本经济形势不无关系。

到了1990年代,迪土尼也加入了音乐剧舞台版权复制的阵营,四季剧团又敏锐地嗅到了迪士尼进驻百老汇的新商机,《美女与野兽》《狮子王》等剧都是在进驻百老汇的第二年,四季剧团就获得了在日本的上演版权,谈判过程从最初的半年多到后来的10分钟,四季靠着一丝不苟的专业精神征服了迪土尼。而且当时浅利庆太已经有计划将其音乐剧王国拓展至中国,除了与中央戏剧学院建立起剧目交流和人才培养的联系外,1999年四季剧团还曾与北京一家公司合作推出了中文版《美女与野兽》,创下了三个月82场的演出成绩。直到2001年,韦伯到人民大会堂开了音乐剧演唱会后,麦金托什等相继决定直接到中国市场试水。

世纪之交,由四季剧团出品的日语版西方优质音乐剧的“长期公演”对于日本观众而言,已成为家常便饭。《狮子王》甚至实现了东京驻场版和日本城市巡演版同时进行的日常演出。与西方音乐剧和新锐崛起的韩国音乐剧产业相比,辉煌的四季剧团拓展了独到的“本土化”策略,但它也有隐忧与掣肘,使四季剧团并未超越“亚洲音乐剧的知名品牌”。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音乐剧发展开始市场化的中国,四季剧团能给予我们什么新的思考呢?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参加了四季剧团驻中国代表王翔浅规划的“2020年东京音乐剧艺术之旅”,来了一趟说走就走的观剧旅行。以下内容共有三个关键词:演员、剧目和观众,正是这三方面的卓越发展最终成就了四季“神话”,而这一切都围绕着另一个关键词:“本土化”。

每一位四季演员似乎都是“群舞演员”

到访日本的第三天,我们一行人参观了位于横滨的四季艺术中心。在这里,我的脑海里始终萦绕着一个词:秩序一一得向上攀爬几十级台阶,才能走进四季艺术中心,这对于那些学员而言,似乎是一种隐喻。由于一路的蒙蒙细雨,我们进入大厅后,先依次收好各自的雨伞,随即整齐有序排在一起的拖鞋便召唤我们一一也要将自己的鞋子摆放规整。我仿佛来到了一所音乐剧学校,十几个教室都在上课,芭蕾、爵土、呼吸法……不是剧目排练,原来这里就是培养四季演员的基地。

值得钦佩的是,四季剧团这一“靠演出维持生活的剧团”,打破了西方音乐剧“活动剧组”的惯例,在世界上创造了以“班底制”为基石的音乐剧创演机构。对于一部新剧而言,百老汇都要面向演员工会公开招募每部剧的演员,因为剧组需要的不是新手,而是最适合某角色的演员:四季则反其道而行之,它招募新手,渐进“培养”自己的演员。

多年来,四季剧团也吸引了不少中国艺术院校毕业生前去应试,每一年的公开招募为喜爱音乐剧的年轻人创造了实现梦想的机会。如此,便能理解为何音乐剧《群舞演员》中的一段45秒爵士舞应试段落,会成为一成不变的鉴定考生爵士舞能力的“试金石”,因为本尼特编创的这一舞段恰好能体现一位舞者的基础综合能力,如芭蕾基础、协调性与爆发力,还有舞动中不经意带出的个性。

不过,四季艺术中心又不同于艺校或高校,所有课程均免费向四季演员开放,本质区别在于教室与舞台的“零距离”,比学校更能接近真正的观众。其实日本近年来也有艺术类高校相继开办了音乐剧专业,但四季剧团这种从缺乏音乐剧演员的时代沿袭下来的规则,即“团带学员式”的演员培育机制依然十分有效。浅利庆太曾表示,新学员能进组,成为真正演员的机会只有四分之一,但是每位演员都有可能成为主演。所以,艺术中心又不止于一个像学校一般的机构,它也是一个演出制作和运营的基地,在空气中都弥漫着“舞台感”的味道。

四季剧团与我们国有剧团“养人”的概念也不同,这里绝不养“闲人”,演员不是进了团就万事大吉。除了年终对新演员的考核,内部考察已成常态,条件、天赋、努力和意志力缺一不可,这些抽象的素质往往被数据化为具体的考核指标,比如:上课的次数、科目,演出的次数、角色类别,观众的反馈等。被淘汰、被解聘或主动退团的机制增强了剧团的活力,至今艺术中心的墙上还张贴着浅利庆太那些有名的训诫,比如“惯了、懒了,散了,请你离开”。1300名员工中有近一半都是演员,每年还会有新鲜血液进入四季剧团,替代那十分之一左右演员的位置,这样的“新陈代谢”机制让每个演员都产生一定的危机意识。当然,演员有更大的发展企图,或是高强度工作造成的身心疲乏都是人的正常反应,或许也会造成优秀人才流失的现象。

“班底制”最大的优势是能确保剧团整体实力的“标准化”,不过某些特殊角色和“特色”演员未必就能从有限的几百名演员中找到,比如:《窈窕淑女》中男主角的魅力与歌喉没太大关系,《接触》则需要完全专业型的舞者。我向四季剧团国际部的小林聪部长提出了这个疑问,他表示,的确有这种情况,比如《一个美国人在巴黎》就需要专业的芭蕾舞演员,而《狮子王》等作品则需要大量的儿童演员,此类剧目除了在剧团内部选拔之外,四季剧团也会向社会公开招募。这说明四季剧团的演员制度做到了一種灵活而稳定的动态平衡。

西方音乐剧行业一直奉行“没有谁是不可以替代的”,意味着一部音乐剧任何一个角色都会有“替补”演员,有的“超级替补”演员甚至可以扮演多个角色。当然,制作方也会控制替补演员的数量,否则宁愿叫停演出,也不会敷衍了事。这种理念在四季剧团有了另一种版本。虽然这里也保留着音乐剧行业奉行“角色优先,作品至上”的原则,但具体做法上与西方音乐剧界并不相同,虽然每一个角色也可能被其他演员替代,但这里用“接替”比“替补”或“轮替”更准确。我们很难说哪种做法最优,最重要的是能确保各自高品质的音乐剧“全产业链”能顺利运转。

具体来说,在百老汇演出时,除了领衔主演(Starring),一名演员通常需要具备兼任同一部剧不同角色的能力。倒数几位或最后一位出来谢幕的,就是一部剧的“领衔主演”或主演,而不是“群舞(或合唱)演员”(Ensemble),他们的名号和所扮演的角色名通常都会相对应地、明确地印制在场刊卡司栏上,而“替补”(understudies)和“超级替补”(Swings)演员一般不会替代场刊上的演员,除非一些特殊原因,你会看到场刊内会夹上一张小纸片,列出本场演员:有的大牌演员(或戏份很重的主演)则还会配搭“轮替”演员(Alternate)——在中国,通常会被称为“AB角”,每周固定场次接替明星演员,分担部分演出。还有一类演员距离舞台最近却又最远,他们必须每天化好妆在后台待命,以防不测,他们被称为“候场替补”(Standbys)。

四季剧团的演员们则像是大型联动机器上的一个个螺丝钉,主角、配角,龙套,演员们就在流水线上循环往复。2020年,我们观看的是在海剧场演出的“阿拉丁》。打开场刊,9个有名字的主要角色设置有4至7名演员,他们之间不是“轮替”或“替补”的关系,因为每场演出不提前公布演员表,每个人都要有随时被更换的心理准备,最适合的演员未必是当晚状态最好的演员。这种制度甚至比国际惯例还要苛刻,它既能满足驻地和异地的演出,也让演员尽量保持最佳状态,还能保持四季剧团的整体品质。

除少数突出贡献的演员之外,大多数演员都按演出场次与角色分量来获得报酬,不能也不用外出兼职。让演员“只凭舞台演出就能维持生活”③,是浅利庆太毕生的信念之一。而百老汇的音乐剧演员在咖啡馆、餐厅兼职则屡见不鲜,能够获得一个“角色”,才意味着获得了一份工作合同,一般不跨戏。与百老汇“活动剧组”不同的是,四季剧团的演员基本能够实现更为专注于表演本身,有的演员长期在舞台上扮演同一个角色,也有演员在跨戏的同时兼任不同剧的角色。当然,四季的演员也与剧团的票务推广和公益性、社区性戏剧演出服务息息相关,台前幕后都能感受到与观众的零距离。

另外,西方音乐剧的演员虽说也会参与剧目推广的工作,但彼此之间等级结构比较鲜明,音乐剧行业一直都产生着“明星演员”、明星主创等。换句话说,某个演员受到追捧不一定是因为名气大,而在于其人物塑造和艺术创作本身产生的魅力,这与市场化程度不高,只能凭借明星来造势拉动票房的行为完全不同。虽然近年某些跨界影视明星的加盟让这一现象变得复杂化,比如:2012年以来,百老汇就曾三度邀请日剧天后米仓凉子(RvokoY0nekura)出演经典音乐剧《芝加哥》的女主角,为期一至两周。当然,没那“金刚钻”,她也不可能揽上那“瓷器活”,米仓凉子毕竟曾主演过该剧的日本版。可以说,真正的“行业明星”仍然是百老汇的一种专业精神的标尺,而且正是因为明星的闪耀,才显得音乐剧《群舞演员》中主人公群像的可贵和不可或缺,他们正是吉卜赛式的百老汇演员,默默无闻地奔波于各个剧组的招考现场。

四季剧团则秉持“平权”理念,所有演员几乎都像是歌舞线上的“群舞演员”,相比舞台上的鲜花与掌声,四季的演员被训练去追求一种艺术的纯粹和生活的质朴,这对日本其他商业剧团而言,也是比较特殊的。多年来,四季剧团最大的品牌价值其实就是其创始人浅利庆太和剧团名号本身,其财富核心则是奉行平等主义和“集团主义”所带来的人才和剧目积累。

作者:慕羽

音乐剧音乐艺术论文 篇2:

音乐剧艺术中“演”与“唱”的关系及演唱技巧与表演的运用

摘要:丰富多彩的音乐剧在我国越来越流行,其特点是故事完整、剧情跌宕起伏、视觉新颖,借助舞台演绎出来,既迎合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审美,又贴近人们的现实生活,深受大众喜爱。本文从音乐剧艺术中“演”“唱”的关系出发,探讨了音乐剧表演与演唱的和谐统一及情感技巧的运用,不断地提升音乐剧的艺术创新力。

关键词:音乐剧  表演  演唱  关系

音乐剧是新世纪新兴的一种音乐舞台艺术,也叫歌舞剧,是歌剧体裁类型的一种。音乐剧是将音乐和剧情对白结合在一起,音乐舞蹈贯穿始终,借助舞台呈现给观众,其舞台布置大胆夸张、气派豪华、场景华丽,带有文化性和娱乐性。音乐剧剧情完整、脉络清晰、剧情内容扣人心弦,也充满戏剧性,表演者通过表演与歌唱,可以完美的将故事情节演绎出来,故事内容表达的有人们的爱恨情仇,也有对现实生活的讽刺,直击观众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带给观众一场视觉盛宴,因此音乐剧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和吸引力。

一、音乐剧的产生及发展

(一)音乐剧的产生背景

英国创造的第一部音乐剧是《乞丐的歌剧》,距离已经有两百多年了,欧美国家创造音乐剧比较活跃,并且发展壮大,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而我国音乐剧的发展起步较晚,20世纪30年代传入我国,当时并没有在音乐艺术领域流行起来。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国与美国关系缓和,美国给予我国两部音乐剧的制作许可权,我国才开始研究音乐剧艺术,同时打开了中国与美国音乐剧合作交流的大门。20世纪80年代,一些音乐剧作品在我国舞台上呈现,例如《芳草心》《搭错车》等,同时也开启了相互借鉴与学习的模式,外国音乐剧团会来我国进行巡演,我国也会翻演外国音乐剧作品,中西方的音乐剧作家从交流中互相学习,创造了更多、更好的音乐剧作品。

(二)音乐剧的发展历程

音乐剧能够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廣泛关注,离不开世界各国对于音乐剧所注入的本土色彩,这其中英、美两国的贡献较为突出,其原因是两国受到古典音乐的影响较少,音乐创作的思维相对迎合时代的发展。以美国音乐剧为例,很多本土化的元素与本土音乐均被融入到音乐剧之中,在形式上,表现出带有爵士乐风格和浓郁本国风情的特点,在内容上,体现出本国民族化和本土化特点,使得整体焕然一新。此后,世界各国均对音乐剧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创新的角度则涉及到音乐剧的方方面面。

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音乐舞台上能看到越来越多的音乐剧表演,每个大型艺术团都尽其所能的利用自身优势,创作出军旅题材、童话题材等多种类型的音乐剧。虽然我国音乐剧相比于西方国家起步较晚,但一直不断地在摸索学习中前进,也形成了带有我国本民族文化的风格,从不同程度上推动了音乐剧艺术在我国的发展进程,也为现在音乐剧的快速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音乐剧艺术中“演”与“唱”关系

(一)“演”与“唱”是呈现内涵的两种形式

“演”是音乐剧“形”的艺术表现。音乐剧的“形”体现为表演者的表情神态、肢体动作,给人一种最直观的感受,观众在观看音乐剧表演时,会根据“形”的表现来理解整部音乐剧的艺术内涵及表达的深刻含义。为演绎出精彩的音乐剧,表演者就不能单单的表演相关角色的外在形式,而要反复研究剧本,领悟人物角色在剧情结构上起到的关键作用,进而赋予人物内在的情感及内涵,展现更为自然的音乐剧。

“唱”是音乐剧“神”的艺术表现。音乐剧的“神”可以指演唱者在表演时表现出来的精气神,也可以指演唱者的歌唱实力,从实质上讲,“唱”是演唱者内在功力的展现。音乐剧演唱者通过对“唱”的训练,让表演者的内在歌唱实力渐渐提升,由内而外的表现出来,进而让演唱者的外在表演能力也有所提升,给予剧情人物肢体动作、身体形态的新活力,形成一套自己独一无二的表演风格,让观众感受到音乐剧的魅力。

“演”与“唱”是呈现内涵的不同形式。“演”是呈现音乐剧内涵的一种形式,整部音乐剧艺术表现成功与否,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唱”。音乐剧表演者要想在舞台上“演”出更好的作品,就需要掌握音乐剧作品“唱”的精髓,在唱功实力俱佳的基础上才能表演出更优秀的作品,让“演”与“唱”两者关系达到“形”“神”合一,情感上与台下观众形成共鸣,这样才能呈现出一部优秀的音乐剧作品。

(二)融汇贯通是完整呈现内涵的唯一途径

“演”与“唱”两者的融合是完整呈现音乐剧的关键。音乐剧艺术表演者要深刻认识到只有将“演”与“唱”两者相结合,才能呈现出更好的作品。表演者的表演就是赋予音乐剧新的生命力,也是对音乐剧的再次创作,所以表演者就要重视“演”与“唱”融汇贯通的关系,让一部叹为观止的音乐剧呈现在大家面前。

厚实的歌唱实力是表演者精准拿捏音乐剧艺术中“演”与“唱”的基础。为使音乐剧有更好的表演效果,表演者要加强表演技能的训练,领会表演的基本技巧,通过不断的练习,将音乐剧表演、歌唱、舞台艺术融为一体,带给观众一场美的享受。经过多次练习,表演者会形成“演”与“唱”有效结合的内在认知。在舞台上,音乐剧的“演”不再是观众喜欢一部优秀音乐剧作品的唯一标准,还包括音乐剧的“唱”,两者完美融合在一起,才能展现音乐剧艺术的生命力。

“演”与“唱”的有效融合有利于展现音乐剧艺术的魅力。音乐剧艺术表演者在平时可以对“演”与“唱”展开针对性训练,这样为“演”与“唱”的融合打下坚实的基础,也有利于最终的舞台效果呈现。音乐剧的融汇贯通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做大量的针对性练习,需要音乐剧表演者熟读剧本,了解剧情简介,脉络清晰,最后再对剧情人物的情感认真思考,细腻揣摩。只有对人物关系及人物内心情感反复揣摩,才能更好的塑造人物形象,更好的表达整部音乐剧故事情节的深刻含义,让观众能透过表演本身了解音乐剧所表达的内涵。音乐剧的“演”与“唱”通过表演者完美表现出来,将带给观众美好的审美体验,也将为音乐剧艺术的创造增加新动力。

三、音乐剧艺术中演唱技巧与表演的运用

(一)注重情感的技巧体系建立

音乐是情感表达的艺术。有些音乐剧表演者单纯的学习乐理知识和表演技巧,虽然注意到了音乐剧的相关理论,却忽视了音乐剧听众的审美体验。音乐剧中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应该被赋予其感情,如果只追求音乐剧的乐理知识,显得太过生硬,赋予其情感之后就有了灵魂,让音乐剧中的人物跃然纸上,活灵活现,更能打动人心。“演”“唱”两者融合发展,表演者加入自己的情感,使音乐剧中的人物形象更为立体与丰满,更能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情感表达对音乐剧表演非常重要。情感的培育是对音乐剧剧情人物进行塑造和表现灵魂的重要过程。特别是在音乐剧表演过程当中,更需要进一步注重培育音乐剧的情感表达,才能够为音乐剧的发展打下夯实的基础。

注入情感焕发音乐剧新活力。音乐剧融入情感,可以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剧情内容更加色彩斑斓,剧情结构更加有层次,音色变化更加多样,也更加迎合大众审美口味。音乐剧注入表演者的情感,能拉近观众与演唱者的距离,两者更容易产生互动,也更能产生共鸣,展现了音乐剧独一无二的感染力与爆发力,因此在音乐剧中加入表演者的情感是必不可少的,也要注重情感的技巧体系建立,让音乐剧得到持久的发展。

(二)颗粒化练习的学习方法

音乐剧想要在“演”与“唱”中呈现出更好的演出效果,表演者要运用颗粒化练习方法训练音色、音准、节奏感等,以达到更好的演出效果。音乐剧演唱者不能只演绎一种风格的音乐作品,要挑战不同风格的音乐剧作品,这样才能全方位、多角度的理解音乐剧的内涵,更好的表达音乐剧的情感,把每一部音乐剧所蕴含的深刻哲理传达给观众,也为音乐剧演唱者准确地表现每一部作品的音乐剧风格奠定坚实的基础。

颗粒化练习方法是音乐剧演唱者训练自身音色的基础方法。音乐剧的“演”“唱”练习的诸多方法中,最常用的是颗粒化练习方法,而音色的训练对于音乐剧表演者是至关重要的。音乐剧演唱者要把自己的自然音区音色训练好,在此基础上,向外增加自己的音域,這也有利于加强中声区音色,拥有一个正确的呼吸方式,增加深气息的支撑,使咽、喉、颈部的肌肉放松下来,有利于所有发声器官的灵活运用、协调统一,有利于控制好发声力度,拥有一个松弛、自然、和谐、优美的音色。

颗粒化练习方法有利于音乐剧演唱者提高音准、乐感能力,加强节奏感。一些音乐剧表演者在表演中既歌唱又舞蹈,在大幅度的动感音乐剧演唱时,音准节奏就很容易出问题,这就要求演唱者增加对音准、乐感、节奏感的训练。为适应节奏型的音乐剧表演,音乐剧表演者要选择更多优秀的、具有代表性的、带有节奏型的曲目进行训练,提高其音准、乐感、节奏感的精准性。

(三)“演”“唱”并重的发展方向

在历史长河中,表演给人一种最直观的感受,直接表达人们的喜怒哀乐,随着音乐剧艺术的不断发展,音乐剧艺术中的“演”与“唱”在表演艺术中起着重要作用。表演者歌唱实力的展现需要表演来烘托,“演”是表演者的外在表现形式,“唱”是表演者内在实力的体现,两者都体现了音乐剧重要的内涵,只有两者相互融汇贯通,才能为观众呈现出更好的演出效果。

“演”“唱”并重齐发展,增加音乐剧完美演出效果。音乐剧表演者知道了“演”“唱”兼备对于音乐剧表演效果至关重要的道理,但是做到完美展示音乐剧“演”“唱”合一很难。“演”“唱”并重的发展,要求每一位音乐剧表演者提高“演”“唱”能力,充分综合运用自己的声音、形体、大脑、情感等来创作优秀的音乐剧作品,推动音乐剧表演者的“演”“唱”能力齐头并进发展。

(四)关键器官的运用及细节处理

音乐剧艺术表演离不开手势的配合。音乐剧演唱者凭借各种手势动作配合音乐的舒缓程度,既可以增加演唱者在歌唱过程中的技巧依托,又可以给予观众视觉上的美感。音乐剧演唱者要根据音乐剧表达的内容确定相应的手势,使得音乐剧剧情脉络清晰、整体搭配协调,从而增加音乐剧表现力与感染力,更容易让观众进入到音乐剧剧情中,也更能感同身受。如今,手势的运用已经成为音乐剧表演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一场完美的演出需要在优秀的演唱基础上,搭配一些得体的手势动作,设计一些手势细节,使音乐剧表演锦上添花。

音乐剧艺术表演离不开眼神的配合。在音乐剧演唱者进行演唱时,观众除了进行听觉上的享受外,还要运用视觉进行观察。一旦音乐剧演唱者的动作表演出现空缺,观众会立即把视线聚焦在演唱者的眼睛上,这是人的下意识动作。音乐剧演唱者通过眼神与台下观众交流,眼神能体现出表演者的表演实力,因此音乐剧表演中眼神训练是必须的。音乐剧演唱者要仔细体会作品内容,通过眼神或身体其他部分器官表达出来。音乐剧演唱者通过对音乐剧的演唱,再配合眼神的运用,能够给观众提供一场有神、有情的音乐剧演出。

四、结语

音乐剧的发展受文化因素与外来因素的影响,只有将“演”“唱”融汇在一起,达到“形”“神”合一,形成自己的演出风格,体现出音乐剧的特有价值,音乐剧才能向好的方向发展。在音乐剧的演唱表达上,注重“演”与“唱”相辅相成的关系,提高演唱技巧方面的能力,加强演唱技巧与表演的运用,让音乐剧的魅力无限扩大。总之,一个优秀的表演者要领会音乐剧的核心,即“形”“神”兼备,这样让观众感受到音乐剧的综合性魅力。音乐剧优秀作品创作题材源于大众生活,用来满足观众的精神需求,因此音乐剧演唱者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演唱技巧,注重情感技巧体系的建立,从而提升音乐剧艺术表演的魅力。在音乐剧演出中,要时刻保持良好的舞台风度和积极乐观的心态,用心去演唱,把音乐剧艺术的美展现给观众,从而传达音乐剧艺术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梁卿.论音乐剧唱段的演绎思维——基于戏剧表演的视角[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20(04):124-132.

[2]王哲.舞台行动规律在音乐剧表演中的应用探讨[J].艺术评鉴,2020(14):170-172.

[3]王慧慧.简析音乐剧演员的舞台语言训练[J].北方音乐,2020(09).

作者:刘雨东

音乐剧音乐艺术论文 篇3:

高校音乐剧艺术特征及人才培养策略探讨

摘 要:高校音乐剧专业要想进一步提升人才的培养成效,为社会输送更多音乐剧人才,就必须针对音乐剧这一艺术形式自身的艺术特性进行研究,从中总结出更适用于培养具备艺术传承和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的方法,从而促进音乐剧在中国的发展。在此基础上,从音乐剧的类别展开分析,结合不同的音乐剧形式探讨对应的人才培养策略,旨在进一步推动音乐剧在中国的发展。

关键词:音乐剧;艺术教学;人才培养;高校

音乐剧是以完整的故事为框架,通过舞台表演的形式将音乐、舞蹈以及戏剧等内容融为一体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形式,能引起台前观众的内心共鸣,其在本质上具有生动性、娱乐性和观赏性。自西方音乐剧进入我国文化市场后就深受我国人民欢迎,发展潜力巨大。面对人们对此类艺术的需求,国内各大艺术类高校对于音乐剧人才培养的力度也必须随之提升,而如何培养专业水平更高的音乐剧人才,则需要从音乐剧这一艺术形式的特征入手。

一、音乐剧分类

(一)以剧情为主的音乐剧

以剧情为主的音乐剧就是以叙事为主的剧本音乐剧,此类剧作在表演中通常借助扣人心弦、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并在表演期间主要以对白的形式呈现,此时,舞蹈与音乐就仅是对剧情加以润色的工具[1]。例如在音乐剧《窈窕淑女》中,对白是主要内容,且剧作创作者在创作时特意在每一个任务、每一个场景都运用了严谨的创作手法,合理安排歌唱、对白部分,优化音乐结构,确保对人物的刻画更加生动化、形象化。

(二)以音乐为主的音乐剧

音乐是音乐剧的灵魂,在这类以音乐为主的艺术形式中,音乐会贯穿舞台表演的全程。音乐剧在表演上对于表演者自身的演唱功底要求极高,需要表演者对于不同的演唱方法与技巧有极强的掌控能力,才能使自身真正融入音乐氛围,从而带给观众深刻的情感体验[2]。例如,在高校音乐剧教学中常使用的《雪绒花》、《孤独的牧羊人》和《哆来咪》等经典音乐剧歌曲,它们都对于表演者唱功的要求很高。其中,《孤独的牧羊人》需要学生在学习期间熟练掌握约德尔唱法技巧,做到真声与假声之间的流畅切换,另外还需具备特殊的润腔技巧才能充分将音乐剧歌曲本身的诙谐、幽默通过节奏鲜明的旋律传递给观众,进而引发观众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

(三)以舞蹈为主的音乐剧

在高校音乐剧专业教学中,对于学生舞台表演能力的培养也十分关键。音乐剧中,利用舞蹈对剧作主题加以诠释,能促进剧情的发展,同时能对剧情中的冲击点、矛盾点的营造起到很强的突出作用。高校音乐剧中涉及舞蹈的作品包括《猫》《歌舞青春》《西区故事》等。其中,作为此类音乐剧典型代表的《猫》,其在剧情方面并没有太多复杂的故事情节,更为引人注目的是音乐与舞蹈相结合所带来的视觉冲击力。不同颜色的猫、不同性格的猫、不同年龄的猫均被体现在表演中,为观众诠释了一个个充满独特个性的猫的形象。此外,夸张的服饰、精美的舞台场景、充满个性的角色形象,这些加在一起共同为观赏者呈现出一场视听盛宴。

二、高校音乐剧人才培养策略

(一)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如今,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音乐剧作为一门交叉性学科,集歌剧、舞剧、戏剧三大艺术门类的特点于一体,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基于此,教师在音乐剧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而促使学生的创作能力得以增强。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应将学生创作能力与审美能力的提升作为教学重点,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渠道,引导学生进行渗透式学习,使其在学习理论的同时有意识地参与实践,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例如,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室、多功能礼堂开展音乐剧的实践教学,或是通过举办小型音乐剧表演等活动使学生既能将知识运用于实践,又能有效提升其自身的综合能力,实现音乐剧教学对学生多维度发展的促进作用。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当地的人文环境和民族文化拓展和丰富教学资源,使教学内容更具有民族性和时代感,进而使学生的专业视野不再被束缚和局限,使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提升。

(二)对教材内容进行拓展与丰富

在高校音乐剧教学中,由于国内的音乐剧作品比较少,因此教学素材的选择比较有局限性,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内容方面多下功夫。因此,教师应注重对音乐剧教学素材的搜集,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资源,并在音乐剧的初学阶段着重将具有强烈表演性和戏剧冲突的音乐剧作品提供给学生进行练习,进而促使学生感受音乐剧的独特魅力。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开展对音乐剧的学习,教师应随着学生感受能力的提升逐渐增加不同的新片段,从而让学生在作品演绎中提升音乐剧表演能力[3]。音乐剧分为三类教学课程,即音乐类课程、舞蹈类课程以及戏剧类课程,虽然不同的学校对三类教学课程的侧重点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三者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具有互通性。此外,在进行教材内容丰富时,也可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将以慕课平台为代表的线上学习平台的教学资源融入教学,使学生的音乐剧学习更贴合时代发展特征,同时引导学生创作出更多更受现代人喜爱的音乐剧作。

(三)在教学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现阶段我国的艺术类院校仍多采用单一式教学体系,但此种教学体系不利于人才全面发展与成长。在社会发展速度不断提升的过程中,社会对音乐剧人才的标准也在逐渐提升,人们越来越需要表演与情感相融合、音乐与舞蹈并存的精彩演出。因此,音乐剧的演员在日常学习时会比较辛苦,不仅每天需要进行声乐练习,还要进行形体的训练和舞蹈的编排,从而保证自己能具有集唱、跳、演于一体的综合表演能力。由此可见,音乐剧的人才培养需要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使其具有一定的音乐剧表演经验,从而达到提升人才培养效果的目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表演平台,增加其舞台表演经验,以此促使学生更好地发展,使其成为更加专业的音乐剧表演人才。例如,教师可以跟电视台、戏剧团合作举办一些音乐剧的演出,或与民间机构合作,在其举办活动的时候增加相关音乐劇节目,以此丰富学生的舞台实践经验。此外,教师还可以多关注商业市场的变化,准确把握市场需求,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做到学以致用,进而使音乐剧的人才培养目标能够与市场的发展方向保持一致,使音乐剧人才能够与市场实现同频、同向发展。联合社会各方力量为学生搭建积累实践经验的平台,能够促使其成为更专业、更高质量的音乐剧人才,进而使我国音乐剧实现长足发展。

(四)深入挖掘音乐剧独有的艺术特色

音乐剧是从西方演化发展而来的一种艺术形式,具有浓厚的西方韵味。同时,民族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所在,是民族实现传承和发展的源泉和根本,所以音乐剧若想在中国生根发芽,就需要与中国的文化进行结合,使其具有中国文化韵味,丰富音乐剧的文化内涵。在音乐剧教学中,教师需要将音乐剧与中国的民族文化相结合,在音乐剧中促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融合,进而实现音乐剧的中国化发展。具体而言,教师要对音乐剧的创作内容和表演形式进行创新,在其中增加更多的民族特色,使其更具有中国韵味;在题材上,中国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每一个朝代都具有典型的事迹和民间传颂的故事,可以为音乐剧的创作提供丰富的素材。比如可以在音乐剧中利用历史人物形象或历史事件对当今社会上的现象进行有意识的隐喻,从而引发人们的思考。

高校在进行音乐剧人才培养时,首先要做的就是对这一艺术的特征加以了解和分析,由此研究出更契合音乐剧特点的教学模式,即从音乐、舞蹈、对白等多个视角切入,帮助学生了解更多音乐剧的艺术特征,提升学生的创作、演绎能力。此外,在教学平台与教学内容方面,教师也需投入更多精力,为学生提供更多表演平台,为其磨炼演技创造优越条件,促使学生在校求学阶段能快速提升个人的音乐剧表现能力,为未来中国音乐剧的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姜贵春,张秋,陈长东.“大思政”视域下高校艺术人才培养与“五育”并举[J].青春岁月,2019(26):98-99.

[2]吉琳.高校流行音乐专业与表演专业联合互动教学:浅析原创音乐剧《仲夏夜之梦》创作排练[J].戏剧之家,2019(3):142-143,146.

[3]姚佑南.声乐研究生音乐剧表演能力的培养路径[J].音乐教育与创作,2021(8):25-29.

作者单位:

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作者:吴霜

上一篇:营销力提高分析论文下一篇:内部控制房地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