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音乐艺术论文

2022-04-17

【摘要】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乡土音乐文化受到外界经济文化的冲击,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如何在办学定位、发展思路、服务地方经济等方面突出自身的优势,是值得思考的问题。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乡土音乐艺术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乡土音乐艺术论文 篇1:

乡土音乐资源与小学音乐教育融合创新探讨

【摘 要】本文阐述广西梧州疍家歌的发展现状,分析乡土音乐资源与小学音乐教育融合的必要性,从提高小学音乐教育中乡土音乐的地位、构建新型的乡土音乐教学模式等方面探索乡土音乐资源与小学音乐教育的融合创新。

【关键词】疍家歌 乡土音乐资源 小学音乐教育 融合

乡土传统音乐文化来源于民间,是原生态的艺术文化,是我国的民族瑰宝,它的形成需要特定的社会环境。不同的历史环境下有着不同的音乐文化,这些文化流传下来的更多的是新时代人们对这些精神文明的传承和理解。只有对乡土音乐文化给予充分的重视,才能使其更好地、更原始地保存、传承发展起来。随着音乐文化越来越趋于多元化,学校的音乐教育也应与时俱进。小学阶段是让孩子发现美、鉴赏美、感知美的能力形成的过程,是学习传承乡土音乐的关键时期。本文以广西梧州疍家歌为例,探索乡土音乐资源与小学音乐教育的融合创新。

一、梧州疍家歌介绍与发展现状

中国是一个拥有多彩的乡土音乐资源的文明古国,梧州疍家歌则是广西乡土艺术文化构成的一部分。梧州疍家歌是藤县地区随着元宵歌而兴起的一种独特的水乡民间歌谣,出现于清朝末期,由一代代藤县人口口相传流传至今。疍家歌对浔江地区以及西江流域水上居民的水乡本土音乐和水上渔民生活习俗的研究与传承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梧州疍家歌主要分布在太平、蒙江、和平、天平、藤州等浔江、濛江沿岸船家聚居区。疍家歌有着固定的演唱方式,水上船家民间生活、语言非常丰富,用藤县本土白话诉说演唱,朗朗上口,常用夸张、比拟、诙谐的修辞形式。迎亲送友、相互问候、掌舵撑船这些日常生活在藤县老人们的记忆中,都可以歌代言。

梧州疍家歌属于平腔民歌,它的旋律平稳舒缓,以同音作为重复1、2进行为主,旋律偶尔有5度6度音的跳跃,梧州疍家歌2拍子和4拍子是常用的拍子。梧州疍家歌具有吟唱性强的演唱特点。水上船家娶嫁和水路歌过程中所唱的歌谣,速度基本在中速之下。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生活过得越来越好,渔民上岸了,很多疍家渔民已经脱离水上生活方式,生活习俗渐渐向陆上人靠近,疍家歌却面临着消失的危险。如今,了解疍家歌的人越来越少,只有一部分年龄稍大的长辈会唱,随着他们年纪的增长,传承的缺失,疍家歌可能很快就在时代的潮流中渐渐消失。值得庆幸的是,梧州各个部门特别是文化部门已经意识到了这一危机,并重视起来,为保护梧州疍家歌,梧州的文化部门从2006年就设立机构,安排专员开始收集、整理疍家歌。其中梧州藤县的水上民歌更是在2008年成为了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二、乡土音乐资源与小学音乐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要想把优秀民族文化传承下去,需要数代人不懈的努力、保护、传播。梧州疍家歌的保护传承与发展离不开艺术教育,而小学艺术教育是乡土音乐资源传承的重要途径。乡土音乐是老一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必须加强乡土音乐方面的音乐教育,把老一辈留给我们的财富传承给下一代,让乡土音乐开枝散叶。并且,小学生的可塑性较强,从小学开始就对小学生开展乡土音乐教育是最有效的途径。

(一)增强学生自我认同感和民族意识、民族精神培育的需要。“音乐是文化的灵魂,音乐是民族的血脉”,我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大家庭,每个民族都有他们独特的音乐元素,这些音乐元素常常与本民族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文化思想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学习各民族的不同乡土音乐,有助于学生了解各个民族的文化,增强学生对其的认同感,培养学生民族团结的意识。小学生通过欣赏来源于我国各民族的乡土音乐时,逐渐能用自己的体会去感受当地的文化精神,可以增强小学生的民族观念。利用乡土资源和原有的小学教学结合教育,可以增强学生自我认同感和民族意识民族精神。

(二)乡土音乐传承的需要。乡土音乐的传承是源远流长的。音乐传承的分类一般有两类,即无意识传播和有意识传播。民间艺人的艺术表演或者其他活动这样的无意间造成的文化传播就是所谓的无意识传播。而像学校音乐学院之类的教育部门进行的音乐推广就是有意识传播。有意识传播是通过教育手段,利用老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启蒙思想来对乡土音乐进行传承。小学生可能并不懂音乐,但在听的过程中可以培养他们的兴趣,还有欣赏音乐的意识,随着小学生年龄的增长,所起到的效果是潜移默化的,小学生还会表达自己在这方面的需求。因此在小学时期培养小学生的音乐能力事半功倍。首先,学校应该重视音乐课程,提供音乐教室以及所需的音乐器材,并上足、上好音乐课。其次,音乐老师也要注重教学方法,鼓励小学生去欣赏乡土音乐,并在课上多放乡土音乐,提高小学生的鉴赏能力,让小学生养成欣赏乡土音乐的良好习惯。

(三)宣传家乡的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素养的需要。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各种历史遗留的音乐资源十分丰富,但很多没有受到重视,利用率很低,甚至很多音乐资源随着时间的流逝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中。2001年中国音乐教育协会会长谢嘉辛写的《寻找家乡的歌》,其中提到“让每一个学生都会唱自己家乡的歌”的命题。因此,学校通过音乐教育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认识家乡传统音乐艺术是传承和发展乡土音乐艺术的有效途径。音乐老师应该把乡土音乐带入课堂,并且增加乡土音乐教育在整个音乐教育中的比重,让学生了解来自五湖四海的音乐文化精粹,从而爱上乡土音乐文化,提升民族素质和爱国情操。因此,小学教育需要重视乡土音乐,通过音乐教育将我国的文化传授给学生,利用这种途径提高我国的民族素质。

三、乡土音乐资源与小学音乐教育融合的建议

(一)提高小學音乐教育中乡土音乐的地位。当前,要强化小学乡土音乐教育,就要从建立“以中华文化为根本的音乐教育体系”入手,让乡土传统音乐文化在小学艺术教育中占据主导地位,而不再是局限于个别课程的改革中。

1.充分利用乡土音乐文化资源。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出要把民族乡土音乐加入音乐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学习到乡土音乐,接受乡土文化艺术的熏陶。当代的音乐教育事业发展的根基很大程度上离不开民族文化,因此,把乡土音乐带入小学音乐教学对教育学生民族乡土文化具有重要作用。

(1)通过各种手段、途径收集并整理当地梧州疍家歌这样的乡土音乐资源,再将其引入小学音乐课堂中,让学生学习自己家乡的音乐,感受到家乡乡土音乐的文化,进而培养学生的兴趣。

(2)积极挖掘梧州疍家歌音乐文化资源。学校可以组织本校音乐教师走出校园观摩,充实自己。例如,造访藤县地区民间艺人,学习疍家歌的演唱表演方式,通过现场观摩和学习,初步掌握一些简单的表演方式和一些道具使用,了解故事表达内容。现场可以拍一些照片和视频,通过音像加深了解和学习。教师通过学习疍家歌的演唱,收集疍家歌音乐的音像、乐谱、资料积累本土音乐知识,提高本土音乐素质,以便更好地用于课堂教学。

2.自己编撰乡土音乐材料。教材是常见的教学工具和文化载体,也是小学音乐教学使用最多的东西,因此教材的编撰至关重要。在当前的小学音乐教材中,民族音乐也是占有一定比重的。但是因为很多因素,一些地区的小学教材使用率偏低,学校不重视音乐课特别在乡土音乐教学这一模块。因此学校或音乐教师必须结合当地的音乐教育的实际情况,创编或改编一些适合自己使用的音乐课本。特别是创编一些含有疍家歌特色的乡土音乐教材,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音乐环境中学习音乐,学会唱家乡的歌并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把原汁原味的乡土音乐彻底落实到音乐课程里,才能更好地使乡土音乐传承发展起来。

(二)构建新型的乡土音乐教学模式。具体如下:

1.“感染熏陶”式教育模式。“感染熏陶”式教学模式,需要老师模拟教学情境,创造出一种氛围来感染学生,让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下不知不觉被带入乡土文化中,受到乡土文化的熏陶。这种教学模式容易培养学生的兴趣,产生学习欲望,对学生影响深远。“感染熏陶”式教学模式有一套流程,一般是“情境—感受—興趣”。

例如,制造疍民生产劳作的情境。教师可以将收集的音乐素材和民间艺术家表演的图片和音像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中给学生观看欣赏。通过整合后的音乐素材声文并茂,更加形象生动逼真,不仅在课堂中能营造出浓郁的疍家文化氛围,还能让学习对自己家乡的音乐更加了解,从而培养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喜欢上乡土音乐。

2.“引导探究”式教育模式。“引导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宗旨是让学生去自主学习,自己探索发现知识,而老师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是正确引导,给学生指明方向。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多种感官得到充分调动,在自由的空间里积极参与学习,体会学习带来的乐趣和探究创新的快乐。这种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给出相应的学习内容后要说出课堂探讨的目标并提出具体的学习要求,学生在探究老师提供的学习材料过程中,也可以通过不同渠道方法自己搜集补充一些研究材料。学生通过研究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不仅能初步掌握相关音乐知识和技能,还可以开阔音乐视野,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新课程标准中对老师的教学方法有明确要求,要求老师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自主学习并能组织课堂活动且让学生加入进来。教师应适当引导学生参与到疍家歌的表演中,进行演唱、模仿简单的动作,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感受到音乐带来的新鲜感,调动学习积极性。加上身体的律动,学生充分体会到疍家歌音乐的艺术魅力,陶醉在疍家歌的气氛中。

3.“融合”式教育模式。“融合”式教育模式需要教师去寻找素材,让音乐教学更贴近生活,融入生活,关键在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好习惯。这里就要注重教师的教学方式,不仅需要教师去讲解解读课本中的歌曲、选段,还要有所创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主学习、讨论交流。艺术需要广泛的交流来互补不足。

4.进行多角度创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鼓励学生运用疍家歌的旋律创编新歌词,歌词内容可以从感恩、友情、校园生活等角度创编。学生除了创编新歌词外,还可以创编节奏,制作疍民劳作的道具等。通过多种形式的创编,学生不仅在创编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还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学习疍家歌的兴趣。

总之,乡土传统音乐文化来源于民间,是原生态的艺术文化,是我国的民族瑰宝,我国的音乐教育事业也离不开乡土音乐教育。当前,我们必须提高对乡土音乐文化的重视程度,加强学校对乡土音乐文化的教育。乡土音乐艺术想要传承、更好地发展,就必须加强乡土音乐资源与小学音乐教育的相融合教育。教育部门和教育者应该采取有力的措施,探讨多样的教学模式,让乡土音乐在小学音乐课堂中活跃起来。通过对乡土音乐的赏识、学习,小学生感受到家乡的历史文化和变化发展,从而激发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让他们记住自己的“根”,学唱家乡的歌。想要我国乡土音乐文化发扬光大,还需要各位音乐教育者共同努力,为弘扬民族音乐找到方法、出路,为民族文化的传承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王建武.论传统音乐在学校音乐教育中的传承与发展[J].戏剧之家,2014(15)

[2]薛辰婕.独立构建以五声性调式为基础的中国民族音乐视唱练耳教学体系[D].武汉:武汉音乐学院,2014

[3]徐阳.浅谈加强我国音乐教育中的民族音乐教育[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10)

[4]任素芬.地方高校音乐教育对乡土音乐的传承[J].才智,2008(17)

[5]甄琦.齐齐哈尔市中小学民族音乐教育现状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4

[6]陈烨.浅谈非艺术高职院校的音乐教育[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6)

[7]于忠亮.高中物理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4(31)

[8]信红霞.我国中小学民族音乐教学研究及实施建议[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6

[9]韩莹.坚持以人为本搞好课堂教学[J].黑河教育,2005(2)

[10]余丁.艺术的新方位——“新视线、新媒体”中国当代艺术研讨会综述[J].美术研究,2002(3)

[11]何玥菡.农村艺术教育改革背景下的本土音乐教育发展研究[D].昆明:云南艺术学院,2013

【作者简介】全双华(1993— ),女,广西梧州人,广西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音乐学专业(主修声乐)2017届本科毕业生;黄 玲,女,广西贺州人,广西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声乐教学研究。

(责编 王 一)

作者:全双华 黄玲

乡土音乐艺术论文 篇2:

乡土音乐文化在地方高校音乐专业的传承创新探究

【摘要】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乡土音乐文化受到外界经济文化的冲击,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如何在办学定位、发展思路、服务地方经济等方面突出自身的优势,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主要从乡土音乐文化在地方高校教育传承中的现状进行分析,阐述音乐专业只有从开设相关乡土音乐文化的专业课、编写教材、开展艺术实践活动、建乡土音乐团队等方面进行创新探究,才能起到保护和传承乡土音乐文化的作用。

【关键词】乡土音乐文化;地方高校;传承创新

从二十世纪上半叶开始,由于社会历史等原因,使文化生态环境发生变化,中断了演变进程,我国丰富的乡土音乐文化岌岌可危。非物质性的乡土音乐文化一般指各种与乡土音乐文化相关的故事、带有音乐的祭祀仪式、地方戏曲、地方舞蹈、地方民歌、地方小调、当地劳动号子等。乡土音乐文化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是地域风土人情的沉淀,凝聚着当地的民俗情感。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增加了乡土音乐文化课程内容,但由于乡土音乐教师的匮乏,在实际的教学中无法很好地完成课程教学。因此,地方高校音乐专业有承担乡土音乐文化传承之责。

一、乡土音乐文化在地方高校教育传承中的现状

“乡土”一词包含了故乡与特定某一区域两方面的内容。而乡土音乐是传统音乐文化的一部分,在特定的地域发端并流传在田间地头、婚嫁祭祀中,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目前,各地方高校的音乐教育一直以德奥为中心的欧洲音乐体制,大多数高校教师毕业于国内外音乐院校,受到音乐学院办学模式及理念的影响,“欧洲音乐中心论”在专业音乐教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从地方院校的办学模式来看,还是以西洋乐器、西方音乐教育体系为主,基本上忽略了本土的音乐教育与发展。除了开设一些通用的课程,如《民族民间音乐》等,绝大部分的音乐院校没有补充的乡土音乐文化教材,可见,少数民族音乐在音乐专业教育的重视度远远不够。乡土音乐是本土文化的主要形式之一,地方高校应根据所在地域的特点,挖掘、收集、整理当地的乡土音乐文化,并融入到音乐专业教育教学体系中,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适应当地音乐文化的传承人才。

二、乡土音乐文化在音乐专业的传承创新路径

音乐专业一般是指培养音乐师资的音乐教育和培养音乐表演、创作人才,通常有音乐学专业、音乐表演专业。地方高校利用地域优势,将乡土音乐文化融入音乐专业的课程体系,培养传承乡土音乐文化的专项人才,提高音乐专业学生对乡土文化的认知,改变高校教育以西方音乐为主导的局面,以促进乡土音乐文化形成的可持续性。让音乐专业的学生系统地学习乡土音乐文化,创建创新性人才培养基地,对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一)开设乡土音乐文化专业课

乡土音乐文化为高校音乐专业注入新鲜的血液,将乡土音乐文化的素材融入到专业课程,例如声乐课、舞蹈课、器乐课、表演课等,丰富了音乐专业学生的传统音乐文化内涵。

1.原生民歌专业课

民歌是音乐艺术中影响最广泛的形式。高校音乐专业开设原生民歌专业课的内容能直接感受当地的民族风俗,例如民族的日常生活、交友恋爱、祭祀礼仪等,旨在培养学生了解当地民歌,掌握一定的当地民歌发声技巧,系统地了解民歌的种类,对发声原理、方法有深入的认识,能从情感体验、表现方法、唱歌技巧等方面正确分析、认识、处理、解释当地的民歌。包括本地区多声部民歌的排练以及演出等教学活动,选择当地具有代表性多风格的多声部民歌,并结合当地民歌的发声特点与当地方言的特点进行训练。例如广西的平果嘹歌、黑衣壮原生民歌、大新高腔等,在声乐课上加入声部排练、歌曲处理与分析、交流评价等方面进行综合学习。使学生具备多声部民歌的合唱感知和表现能力,并在实践中了解当地多声部民歌的演唱形式与方法、旋律形态与声部构成,同时培养学生具备进行当地多声部民歌的教学指导能力。

2.戏曲表演课

民间戏曲是乡土音乐文化中较为古老的艺术形式,兼容了歌舞、说唱、滑稽戏等多种艺术形式,将唱、念、舞和做融于一身,可以把乡土音乐文化的戏曲加入进来,如广西的壮剧、彩调、壮剧等,通过表演剧目的形式让学生充分了解地方戏曲文化的风格、服饰及表演风格。

3.舞蹈编创课

舞蹈具有一定的地域性,是在集体劳动中形成的艺术形式。民间的歌舞起源与“巫”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中可运用本地祭祀歌舞的元素进行舞蹈的创编,开拓学生创编歌舞的思维能力。例如广西边境地区天等的打榔舞、宁明的牛角舞、龙州的天琴弹唱、凭祥的舞求等,将这些民族元素的舞蹈素材融入到舞蹈编创课中,可以使学生了解民族文化的魅力。

4.开设本土器乐课

通过开设本土器乐课,可以使学生了解当地民族乐器的基本构造与音色特点,掌握本地区器乐演奏的基本技能技巧,并通过演奏当地乡土音乐乐器作品了解本地区乐曲的特点,并掌握一定的演奏能力。例如广西边境一带的壮族天琴、京族独弦琴、壮族啵咧等少数民族乐器,地方院校可以开设相关的器乐课,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地方民族器乐的特点及用途。

(二)编写乡土音乐文化教材

在教育中传承音乐文化,课程是载体,教材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工具。教材的编写需要建立包括中国哲学、美学、史学、民俗学等完整的音樂文化课程板块,从而为构建完整的乡土音乐课程体系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

教材的编写主要包括乡土音乐体系中相关的传统音乐基本理论常识、乐律、调式、曲目等内容,应系统地编写当地乡土音乐的句法结构、曲式结构,以及旋律、调式、音阶、节拍、节奏、衬词和演唱的特点等,使其具有规范性和完整性。另外,在编写过程中,要注重乡土音乐的原始性,收集整理好第一手资料,通过记谱、文字、图片等形式,使教材通俗易懂。

(三)开展乡土音乐文化的艺术实践活动

艺术实践是课堂的延伸和补充。乡土音乐种类繁多,涉及的地方文化也较为广泛,而且受到现代音乐的影响,对其传承造成一定的冲击,传统的文化内涵也在逐渐被同化。学校可以开展一些乡土音乐文化知识讲座、山歌演唱会、乡土音乐文化艺术节等活动来丰富学生对乡土音乐的认识;也可组建乡土音乐社团,将爱好者集中起来,开展本地音乐的推广工作。与此同时,学校可聘请当地乡土音乐文化专家进入校园,以当地民间歌曲为切入点,引入舞蹈、乐器等,利用多种形式使学生能与当地乡土音乐文化近距离接触,感受传统音乐的魅力,进而实现传承的目的。例如,开乡土音乐文化的音乐会,通过导读的方式介绍民族文化,加上现场的民族音乐的表演方式让学生加深认识,这种活动不仅能给学生带来全新的音乐享受,还能提高学生对乡土音乐的审美意识,也能丰富学校的校园文化生活。同时,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号推送乡土音乐文化的音乐知识,通过这样的平台使音乐专业的学生提高乡土音乐文化的综合素质。

(四)乡土音乐团队纳入实训课程体系

地方院校根据本地的音乐文化特点,可以开设具有当地特色的音乐舞蹈团队,例如原生民歌表演团、民族舞蹈团、民族合唱团、戏曲表演团等,将乡土音乐团队的训练纳入实训课程体系,作为音乐专业的选修课,有一定的学分,以促进团队训练的常态化。

乡土音乐舞蹈团队的建立,一是使学生系统地学习和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确保常态化的教学和训练,能保持乡土音乐文化传承的活跃度;二是承担学校或院系的各种比赛活动和演出任务,成为学校的一张名片。为了确保排練时间和排练场地的稳定性,可以通过纳入专业实训课程体系来保证教学和训练的有机结合,并使团队的训练有固定场地、固定团员、固定时间,有一套结合教学又区别于教学的考核机制,达到理论与实践最大化的融合,促进乡土音乐人才的培养,为民族地区的社会文化和当地社会经济服务。

三、结语

乡土音乐文化资源融入地方高校音乐专业的教学研究,在理论与教学方面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因此,高校在音乐专业的教育过程中,应充分吸收乡土音乐文化,创建乡土音乐文化课程体系,培养更多具有乡土音乐文化的师资力量。

参考文献

[1]江水莲,唐进宝.乡土音乐植根高师音乐教育的传承路径探索[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9,36(8):123-125.

[2]舒文波.鄂南乡土音乐文化传承与发展路向研究[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9,39(3):17-21.

[3]姚三军.地方院校音乐专业教育中的乡土音乐文化传承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5.

作者简介:李雪(1982—),瑶族,广西凤山人,副教授,研究方向:广西少数民族音乐。

作者:李雪

乡土音乐艺术论文 篇3:

谈怎样编写乡土音乐教材

当前,地方乡土音乐进入中小学课堂已受到各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那么如何为此编写好地方乡土音乐教材也就成为了各地教材教研部门的一项重要任务,本人通过参与地方乡土音乐教材的编写,归纳了一些基本的思路和想法,

特提出供同仁参考。

一、地方乡土音乐教材的定位

地方乡土音乐教材的定位,在《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标”)中有如下表述:“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中国传统音乐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善于将本地区民族民间音乐资源运用在音乐教学中,使学生从小就受到民族音乐文化的熏陶”。并指出将教材总量的15%—20%留给地方教材及学校教材,且明确了地方乡土音乐教材,只能是对国家音乐课程标准教材内容的辅助和补充。

地方乡土音乐教材的主要功能在于地方乡土(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所以教材编写思路应该定位于:了解地方乡土(民族)音乐文化历史,传承和发展地方乡土(民族)音乐文化。

二、地方乡土音乐教材的定量

在确定教材编写思路的基础上,要对教材的容量进行分析和确定,也就是要明确教材编写的总课时。

首先,根据“课标”中对教材编写的表述,“15%—20%留给地方教材及学校教材”。这里面包括有各地在国家课程标准教材中增加的地方乡土教材内容,全省和区域的地方乡土教材内容,以及地方与学校的地方乡土教材内容,因此,各级地方乡土音乐教材编写的比率大约为5%—15%,总容量不能超过20%。

无论编写全省性地方音乐教材还是区域性乡土音乐教材,其教材容量应确定为小学阶段每学年占课时4.5节,合计约27—30个课时;中学阶段每学年占课时3.6节,合计约10—12个课时,中小学总计约37—42个课时容量。这42节课时必须结合国家音乐课程标准教材,渗透在常规音乐教学中。因此,地方乡土音乐教材的编写,不可能按照每个学年逐年来进行编写,只能将各个学段和各个年级进行整合编写。

其次,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的决定》(国发2001年21号)中指出,“在保证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鼓励地方开发适应本地区的地方课程,学校可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因此,在总容量不超过42课时的限度内,如编写全省性乡土音乐教材,还要为区域性乡土教材和校本教材留有一定的空间;如编写的是区域性乡土教材,也应给校本教材留有一定空间。

三、教材编写的基本模式与架构

根据以上国家对地方乡土音乐教材的定位,以及对教材编写容量的要求,地方乡土音乐教材可以分别用两种模式来进行编写。

一是分学段编写模式。即将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内容,分别采用不同学段分册编写。如小学和初中,或者分小学一至三年级、小学四至六年级、初中等模式编写。二是采用全一册编写模式。即将小学和初中编写为单一册等。如广东乡土教材采用的就是全一册编写模式。即将一至九年级的乡土音乐教学内容和广东地区三大语系的地方乡土音乐的各个门类汇集为全一册。分三个单元:“广府乐韵、客家乡音、潮乐声声”,每个单元十三至十四课时,合计为三十九至四十二课时。

笔者认为,地方乡土音乐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五大类别:声乐(各种以声乐表现的音乐:山歌、小调、民谣、渔歌等,如广东地区的咸水歌、叫卖调等)、器乐(各种器乐曲、打击乐等,如广东音乐、潮州音乐、狮子锣鼓等)、说唱音乐(各种带有说唱形式的音乐,如广东地区的木鱼、龙舟等)、舞歌(各种带有舞蹈形式的音乐,如广东地区的英歌舞等)、戏曲(各种地方戏剧和戏曲等,如粤曲和粤剧等)。

根据地方乡土音乐文化体系形成的特点,以及依照地方乡土音乐内容种类的划分,地方乡土音乐教材的基本架构可以采用以下两种设计:

1.对于地方语言变化不大、风俗民情基本一致、乡土音乐文化相对统一的地区,音乐教材的架构可以按照乡土音乐的类别来进行构思和设计,如采用声乐、器乐、说唱音乐、舞歌、戏曲等类别为线条来编写。

2.对于区域内民族较多、语言和乡土音乐差异性较大、艺术表演形式多样化的地区,如广东、新疆、云南等地区,则可以采用或以语言、或以民族所形成的不同乡土音乐为线条的基本架构进行编写。

如前所述,广东地方乡土音乐教材,为突出体现广东乡土地方音乐文化内容的综合性,是以广东粤语方言、客家方言和潮汕方言三大语系所形成的乡土音乐文化为线条,创立三位一体的教材编写基本架构,将广府音乐、客家音乐、潮汕音乐汇集于一本教材,以“广府乐韵、客家乡音、潮乐声声”三个单元来全面呈现广东乡土音乐文化的。

其编写意图:一是为了方便广东各个方言地区的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和学习本地区方言的乡土音乐文化的风格特征、种类和表演技巧与形式,同时对各类音乐文化的历史与发展、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品也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为不同方言地区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对广东地区的地方乡土音乐文化全面了解和学习的平台。

为使乡土音乐教材成为学生的一本课外读本和可查找的资料,我们在教材的每个单元首页都设计有不同地区乡土音乐和种类的概述,并设置了乡土音乐小词典栏目,将相关的详细资料附在教材之后,供学生们自己查找。

在对教材编写思路、编写容量以及编写模式设计好以后,就要考虑设计每节教学课时的内容,也就是基本栏目(教学活动)的设计:如欣赏、音乐实践、创编、人物介绍、作品介绍、小词典等。基本栏目(活动)的设计要依据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教育教学思想和“课标”中提出的教学理念,以及对学段目标提出的要求,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选择合适的栏目与活动形式进行编写。

如广东乡土音乐教材依照上述要求,创立了活页式的教材编写模式。根据“课标”对学段的要求,选择相适应的歌(乐)曲,对每首歌(乐)曲进而到每个课时的教学进行单独的设计,即每个音乐作品(或课时)都设计有音乐欣赏与体验、音乐活动与创编、作曲家及其代表作品介绍、音乐小词典等。这些教学内容可以用整课时进行教学,也可以选择部分音乐教学内容与“课标”的常规音乐教学内容整合一起来进行教学;可以按照学段目标要求进行相对集中的教学,也可以结合学校或社会乡土音乐活动进行教学。

总之,教材栏目的设置要体现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符合“课标”的要求,方便教学使用与教学活动的开展等。

四、乡土音乐教材编写要注意的原则

1.乡土音乐作品的形成和发展都是建立在当地的音乐文化和传统的乡土音乐社会活动基础上的,因此,在内容选择上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生理与心理需求,选择既符合学生学段目标的音乐作品,又是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乡土音乐作品;选择既具有一定时代感、通俗易懂的乡土音乐作品,又是乡土音乐中特色鲜明且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选择既体现乡土音乐的审美性,又体现乡土音乐的文化性的作品等。

2.地方乡土音乐教材的编写,“课标”中已经给出了明确的定位,因此,乡土音乐教材的编写一定要突出补充性与可选择性,实现与国家音乐课程教学内容的对接,与“课标”学段目标和教学实施的对接,与学校乡土音乐活动内容的对接,与社会乡土音乐文化活动的对接等。所谓补充性,是在教材的容量和编写模式上体现对国家音乐课程教材教学内容的补充,对国家常规音乐课程教学实施的补充,对学校乡土音乐文化开展的内容补充,对社会乡土音乐活动参与的补充等。可选择性是指,在常规的国家音乐课程教学中,根据教学的需要,可以对乡土音乐教材内容进行选择,并整合到教学中;在学校乡土音乐文化开展和参与社会乡土音乐活动中,可以选择乡土音乐教学内容参与到活动中。

3.地方乡土音乐教材的编写目的就是为了传承地方乡土(民族)音乐文化,培养乡土(民族)音乐文化的爱好者和乡土(民族)音乐文化的传人。因此,乡土音乐教材在编写时,既要考虑音乐作品与传统的对接,又要考虑音乐作品与时代的对接。如《广东乡土音乐》中将客家山歌《卖杂货》与汉族器乐作品《卖杂货》,以及现代钢琴作品《卖杂货》编在一起,使学生既可以学习传统的音乐作品,又可以了解音乐作品的创新与变迁,以及传统音乐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脉络等。

这里还要再一次强调“学生为本”的原则及“课标”中提出的“以兴趣爱好为动力”的理念。乡土音乐教材的内容一定要根据“课标”要求的学段目标,选择与学生心理与生理相适应的教学内容及学生喜闻乐听、耳熟能详的乡土音乐作品。在教学活动设计上,根据不同学段目标的要求,应设计不同的活动形式,如在低年级设计以参与、体验、感受为主的活动形式,高年级则设计以参与、实践、欣赏为主的活动形式等。

作者:伍向平

上一篇:剖宫产临床医学论文下一篇:企业文化建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