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音乐文化音乐艺术论文

2022-04-27

基金项目:三明学院重点教改项目(项目编号:w1022/Q)摘要:多元音乐文化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潮流。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多元音乐文化音乐艺术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多元音乐文化音乐艺术论文 篇1:

对民族地区高校实施多元音乐课程的思考

摘要:文化不变化是没有进步的,传承是为了发展。我们理性地检视民族地区的多元音乐课程,可以发现其存在着偏狭的音乐课程目标、汉化的音乐课程内容、功利化的课程实施以及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树立多元音乐课程理念、复归课程民族文化品性、加强多元音乐课程实施以及重视师资培训等。

关键词:音乐;课程;民族;多元;问题;对策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文化不变化是没有进步的,传承是为了发展。但是,“种子资源”一定要保护好,希望不要破坏它,但也不能就此说保护它就不要发展了。学校教育,对民族多元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由此,对于民族地区实施的多元音乐课程,旨在培养民族地区学生的多元音乐文化理念和跨文化的交往能力。这里,我们理性地检视民族地区多元音乐课程实施的现状,即可发现它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我们需要做的相应的改进措施。

一、民族地区实施多元音乐课程存在的问题

问题一:褊狭的音乐课程目标

在一些民族地区,多元音乐课程由于缺乏多元音乐文化理念作支撑,存在着目标取向偏狭等现象。

1.文化熔炉的课程目标取向

文化熔炉的课程目标取向认为: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本土文化,文化占主导地位的汉族应当积极吸纳少数民族的文化,并使之融入到一个整合的文化之中。这种整合的文化,就是汉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通过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共同孕育的文化。

由此看出:文化熔炉论从理论上虽然也承认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存在及其价值,但是仅仅把它作为了主流汉族音乐文化发展中的一个变量,否认了其存在的独立性和发展的必要性。而这种文化熔炉观点下的音乐课程目标,也旨在让少数民族学生融入到主流社会,接受和学习以汉族音乐文化为核心的整合音乐文化。为此,学校要为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提供相同的音乐课程和共同的音乐教材,课程也要传输共同的音乐知识、技能和核心的音乐文化观念。

这种文化熔炉观点下的音乐课程目标,虽然从表面上看似乎很理想,但由于每一个民族的音乐文化都具有自己的独特境脉,而整合音乐文化无法具体体现每一个民族独特的音乐文化性格,只能截取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一些片段或点滴,来融入到主流汉族音乐文化的模板之中,其实质——仍然是坚持“一元”下的音乐文化。

2.激进的多元音乐文化目标取向

当前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遇到了种种阻碍和挫折,其前景不容乐观。一部分有识之士由此感到少数民族自身音乐文化有被淹没乃至于消亡的可能,因而极力主张在多元音乐课程中大力彰显本民族音乐文化。这种观点,对传承、保护和发展民族音乐文化,促进民族音乐文化的繁荣和创新,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令人遗憾的是,在民族地区多元音乐课程开发的潮流中,封闭、孤立、倒退的激进民族多元音乐文化主义者,也随之而生。他们无视几千年来汉族音乐文化与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融合的历史,反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与汉族音乐文化进行交往和沟通,要求多元音乐课程传承绝对未受任何汉化影响的、“原汁原味”的、甚至“孤僻”的本民族音乐文化。

著名民族学家费孝通先生在分析、概括我国民族和文化时曾指出:中华民族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特色的多元统一体”。由此观念出发,他提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概念。可见,尽管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有着自己的特色,但它同时又与汉族音乐文化有着割舍不断的渊源和联系。而正是这种千丝万缕的联系和融合,消解了民族之间的音乐文化壁垒,促进了民族音乐文化的吐故纳新,并最终促成了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形成。因此,多元音乐课程也必须要把民族音乐文化置于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背景中,不能仅凸显“差异”而否定“一体”,要在二者之间寻求适当的平衡。而民族地区实施的多元音乐课程,则必须坚持追求“多元一体”的目标。当然,“将教育中激进的多元文化论同提倡共存的多元文化论区别开来,却并非易事”。

问题二:汉化的音乐课程内容

民族地区多元音乐课程内容选择的汉化取向,是长期以来存在的严重问题,至今依然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一些民族地区在实施多元音乐课程时,从汉族文化而不是少数民族文化的视角来选择和确立音乐课程内容。这种以汉族文化为中心的课程选择观,没有充分考虑到各民族音乐文化多元的标准,仍以汉族音乐文化价值观为主导。充其量,只是在坚持汉族音乐文化的价值观、表现(表演)形式、立场观点的前提下,附加了一些描写和介绍少数民族音乐的文化内容(知识)。这种“简单”模式下的多元音乐课程,没有充分考虑到民族地区特有的音乐文化境脉和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特点,课程内容严重背离了少数民族学生的现实生活,致使民族音乐文化在课程中长期处于一种“失语”的状态。

而这种汉化了的音乐课程内容,其实质是剥夺了少数民族学生在音乐文化选择上的机会和权利,影响了他们对本民族音乐文化的学习和跨文化交往能力的培养,致使部分少数民族学生觉得音乐课程失去了对本民族音乐文化的亲近感、认同感和自豪感。这种“以汉族音乐文化为背景”的、所谓的多元音乐课程,仅仅是将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内容作为珍稀的收藏、猎奇的点缀,或只是供学生学习的某种文化遗迹,实际上——是否定了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使其丧失了蓬勃的生命活力。

问题三:功利化的课程实施

1.“应试”教育的影响根深蒂固

民族地区的一些学校,因为担心音乐课程的开设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以及学校的升学率,于是干脆不开设多元音乐课程或仅仅将其列在课程计划上但不去落实和实施。此外,由于办学思想受到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以及把“应试”当作教育目标和课程目标的背景下,在民族地区的部分学校,音乐课程因不符合“应试”需要而被长期放弃或闲置起来。

2.“短视”的教学观念

民族地区的一些学校,在多元音乐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往往只强调知识的传授,把多元音乐课程实施的目的,片面地理解为传递民族音乐文化历史和多元音乐文化理论知识、技能,要求学生接受民族多元音乐文化现成的结论、知识、技能、技巧,而不是对民族多元音乐文化进行思考、诘问、批判和创生。教师在民族多元音乐文化的教学过程中,不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与思维创新,剥离了多元音乐文化学习与培养民族亲近感、认同感和自豪感的内在联系。这种“短视”的教学观念,是民族地区多元音乐课程实施中的“痼疾”。

问题四:不足的师资力量

然而,目前民族地区教师多元音乐教育的素养相当缺乏,已成为制约民族地区多元音乐课程实施的“瓶颈”。具体表现在:1.民族地区教师普遍缺乏多元音乐教育的理论知识。

2.民族地区教师普遍缺乏对本民族的音乐历史、音乐文化、音乐语言以及与音乐有关的风俗的了解和认同。并且,对本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认识,往往也是零碎、片面和感性的,缺乏理性的知识和有意识的研究、学习;对本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价值也缺乏正确的评价,甚至简单地把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与现代音乐文化孤立地对立起来。3.民族地区教师往往还缺乏系统的《民族心理学》和《民族教育学》的理论知识。因此,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心理了解不够,缺乏指导学生学习的具体措施。4.民族地区教师的现代化信息技术知识和素养相对较差,无法适应实施跨文化教育的现代技术需要。

二、民族地区实施多元音乐课程的改进策略

策略一:提升民族文化特色,树立多元音乐课程理念

笔者以为,民族地区实施的多元音乐课程,既要进行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教育,又要进行民族团结和音乐文化多元理念的教育。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必须植根于少数民族特有的民族音乐文化之中,必须与民族音乐文化的境脉发生关联。

我国著名的民俗学专家陈勤建认为:“我们民族文化的DNA,存在于民俗、民间文化之中。”由此,民族地区实施的多元音乐课程,通过对民俗、民间音乐文化的挖掘,促使少数民族学生了解、体验和感悟本民族的音乐文化,引发他们积极的思考,进而提升他们的民族认同感、民族自豪感等民族音乐文化素质。而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和音乐文化多元理念的教育,旨在通过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与汉族音乐文化的相互交叉、融合的历史事实,使少数民族学生认识到本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发展与进步,必须吸纳其它民族优秀的、先进的音乐文化成分来作为营养。如果本民族的音乐文化完全封闭,不去与其它民族的音乐文化进行交流,就不可能产生丰硕的音乐文化成果,民族音乐文化的生命力也会随之萎缩、衰退。

策略二:复归课程民族文化品性,实现多元音乐课程内容上的更新

由于一些民族地区的多元音乐课程长期以来都是以汉族音乐文化为中心,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实际处于课程文化的边缘。这种汉化了的音乐课程,造成了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发展和学生音乐文化选择权利实现的一些消极影响。这种状况,既不适应多元音乐文化时代的发展要求,也有悖于我国“和而不同”的民族文化精神。因此,还原少数民族音乐课程文化主体的地位,意味着民族地区的多元音乐课程可以根据各民族音乐文化的境脉、理想和追求,来对多元音乐课程的教学内容加以选择、内化,进而构建各民族特有的多元音乐课程内容。

民族地区多元音乐课程的实施,是一次深层次的教育变革,它不仅是课程形式的改换,更是课程内容的更新。而实施民族地区多元音乐课程内容的更新,要注意以下几点:1.重视对多元音乐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在认同国家主流音乐文化的基础上,让学生平等地对待和欣赏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使之通过对多元音乐文化的理解,来拓宽视野,开阔胸襟,提高他们跨文化交往的能力。为此,多元音乐课程应该客观地介绍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在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发展史上的贡献,以及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与汉族音乐文化融合的历史事实。2.注重民族性与国家性相结合。在多元音乐课程的实施中,应鼓励学生使用母语来表现音乐,允许各民族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解释属于他们的音乐文化,呈现他们的民族音乐艺术特色。通过对本民族音乐文化的学习,促进学生对“多元一体”的中国文化的思考,从而使学生把对本民族的认同与爱国主义教育结合起来。3.强调多元性与同一性相结合。也就是说,在音乐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既要满足少数民族的特殊利益。又要体现国家的根本利益。通过对多元音乐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既了解整个社会音乐文化多元的事实,又了解各民族必须共有的文化价值和文化观念;既看到不同民族音乐文化间的差异,又能发现其中隐含的共同的人性、理想和追求。4.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内容应整体融入而不是零星地、破碎地附加在多元音乐课程中。多元音乐课程可以把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内容融入到相关的主题,也可以打破民族音乐文化界限,以社会音乐问题或历史上的音乐事件、音乐故事为线索,探讨汉族、本民族及其它少数民族在音乐文化方面的新观点、新经验和新感受。

策略三:加强多元音乐课程实施,防止实施的功利化

其一,防止一些学校出于追求升学率,把多元音乐课程视为学科课程的“点缀”,或借口多元音乐课程对教师素质、实施条件等要求过高、目前条件不具备等理由,在多元音乐课程实施上设置障碍。要么视而不见,搁置一旁;要么迫于行政压力,不得已而为之。

民族地区多元音乐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是一项亟待加强的工作,需要得到政策、资金、设备、师资等方面的支持和保障。因此,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和教师都要把传承民族多元音乐文化、培养学生跨文化交往能力作为民族地区的办学指导思想之一,积极转变观念,使多元音乐课程尽快成为民族地区的品牌课程、特色课程。

其二,防止多元音乐课程实施中的“短视”行为。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知识,固然是民族地区实施多元音乐课程的一项重要内容,但也不应该忽视对民族音乐文化的创新,即对民族音乐文化进行批判、重构和创生。在民族地区实施多元音乐课程,要在学生深入体验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多元音乐文化批判意识,赞赏学生对多元音乐文化具有独特性的、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鼓励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质疑和超越,从而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在学习和理解上的创新能力。

策略四:重视师资培训,增进教师对多元音乐课程的实施能力

教师,是民族地区多元音乐课程实施的关键所在,为了保障多元音乐课程的实施和推进,必须大力加强教师的培训工作。通过培训,使教师:1.树立多元音乐文化的理念,对多元音乐课程具有全面、正确、深刻的认识和理解。2.了解和掌握民族音乐文化,提高民族音乐文化的修养。3.熟悉和掌握多元音乐课程实施的基本程序、操作技能及现代信息技术。4.能满腔热情地投入到多元音乐课程的教学,并心甘情愿地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注重激发学生学习民族音乐文化的热情,学会和学生一起分享民族音乐文化博大的智慧。与学生共同成长。

结语

21世纪,是全球多元音乐文化并存、发展的世纪。在民族地区实施多元音乐课程,既要考虑到对本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发展与创新,又要考虑怎样保留本民族音乐文化独具的特色。在这样的多元音乐文化视野中,民族地区实施多元音乐课程,就应该在珍惜本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基础上,用开放、豁达、多元的角度去思考各种不同形态、不同层面和不同趣味的民族音乐,以丰富本民族音乐文化的内涵,让民族音乐文化与时代、与国际接轨,朝着更宽广的道路发展。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邹 渊

多元音乐文化音乐艺术论文 篇2:

多元音乐文化理念下的视唱练耳教学刍议

基金项目:三明学院重点教改项目(项目编号:w1022/Q)

摘要:多元音乐文化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潮流。在视唱练耳教学中引入多元音乐文化理念,就是要在内容、方法、模式上具有明显改变,这不仅能够弥补音乐学科与学科之间、音乐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界限,又能超越视唱练耳学科的局限性,增添视唱练耳教学的灵活性,以适应高校音乐教育现代化视唱练耳教学的需要。

关键词:多元;音乐文化;视唱练耳

0 引言

文化的多样性导致了音乐的多元性,不同的音乐存在于各种各样的文化中。在当代世界范围内存在着诸多不同但却平等的音乐体系,且各自都有其独特的文化背景,体现了多元化的性质。而音乐教育是人类社会的一项重要的文化教育活动,从根本上也应具有多元文化的意义,应跳出单一的教学思路,多学科、多方法、多侧面、多思路地来设计教学。视唱练耳作为高校音乐教育的一门基础学科,它通过视唱练习和听音训练等途径和手段,培养音乐听觉能力和读谱能力,从而掌握正确的音准、节奏和基本的乐谱视唱能力,既是进行音乐学习的基础,同时又是学生音乐能力进一步发展和提高的保障。因此,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观不仅为高校音乐基础课教学的改革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对视唱练耳课程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多方位的视角,以适应高校音乐教育现代化视唱练耳教学的需要。

1 多元化的视唱练耳教学内容

从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发展趋势来看,广阔的人类音乐文化必然导致视唱练耳教学内容的多元化。多元文化的音乐的和声、调式、节奏、风格都是各不相同的,在教学中对不同类型的音乐反复推敲,通过系统设计方案把已经掌握的没有针对性的音乐记忆,转化成音乐能力训练,从而提高音乐的内心听觉,以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把多元文化的内容与视唱练耳教学的融合,是非常合适的。它“既可弥补音乐学科与学科之间、音乐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独立分割的状况,又能超越视唱练耳学科的局限性,增添了视唱练耳教学内容的灵活性,有利于音乐学科新知识的引进和应用。”[1]视唱练耳的教学应该融合其他学科的知识,使教学渗透更多的文化。音乐文化的多元化本身也说明了多学科的融合性,使视唱练耳的教学学科的涉及面更宽、教学内容更多、范围更广。

音乐文化是构成音乐学科的主体,在视唱练耳教学中也需要注意另一方面,即多元文化的内容。音乐美学家贝内特·雷默说:“在最深的层次上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在感情特征的层次上——需要尊重人们自己的本土文化,并和自己的学生分享丰富的这种文化,同时也要和他们分享其他种类的文化风味。忽视哪一方面都会铸成大错,要么使学生领略不到自己遗产的特殊性,要么则使他们领略不到其他遗产的普遍性。”[2]在视唱练耳教学中融入多元化的音乐文化内容,可以使学生较为全面地了解人类音乐宝库中的珍品并从中受益。而且,音乐作为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文学、地理、历史、戏剧、舞蹈、绘画、社会生活等有着紧密的联系,视唱练耳的教学中需要涉及到以上相关的文化知识。当前正处于改革的音乐教学环境中,需要更多的探索音乐教学内容的多元化。广泛研究中、外音乐文化的纵横关系,把视唱练耳的教学放在多元音乐文化的比较之中展开,使学生对中外音乐文化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以便学生在学习当中,增加多元的思考和多维的视角,识别各种不同风格以及不同文化传统下的音乐特色,认识不同文化背景和文化形态下的音乐异同,体会中西音乐文化的区别。

2 多元化的视唱练耳教学方法

多元化的思维方法,为视唱练耳课的改革提供了一个十分广阔的平台,但改革的广度和深度都有待教师的不断探索、创新、实践,从而形成一定的规模。由于教学内容的扩展,必将带来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的改革。随着音乐的不断发展以及对音乐认识的深化,视唱练耳中音乐思维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即在传统的基本音准、节奏的听觉训练、各种谱表的读谱以及多声部音乐视唱能力的综合培养之中,用多样化的手段进行引导,并融入情感性和文化性。由于音乐内容的增加,实际教学中难以面面俱到,可以在以往训练上进行扩展,采用精听(唱)与泛听(唱)的模式进行练习。此外,在实际的教学中,还需要教师从音乐的审美性、实践性以及学生的接受程度来对课程进度、教学速度等方面合理安排。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并使其音乐思维得到锻炼。教学形式是整体教学得以实施的途径,是实际教学的重要一环。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有助于建立知识结构的完整性、音乐思维的灵活性以及和音乐实践的连贯性。

在视唱练耳的教学中,多媒体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运用。目前,计算机多媒体的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已基本成熟,其网络化也在逐渐改变视唱练耳教学的内容及模式。可以充分利用声音技术的多样化、形象化、直观化等特点,形成丰富的教学资源系统,通过音频视频转化、MIDI 技术、声音分析技术等方式让学生通过大量音乐信息资料的读取获得丰富的听觉积累,并可以通过图片、音响、影片等不同形式使学生在理解音乐和文化的同时,对音乐的不同形态接触,尽量融入不同时期、不同民族、不同表现形式和体裁的音乐作品,教学方式上向念、唱、听、读、打、弹等多样的方法扩展,这样提高了教学的效率也提高了教学质量。运用多媒体的手段进行教学,从钢琴到声乐,从中国民族乐曲到西洋管弦乐曲,其时期、地域、风格的选择都有了很大的空间,曲目有更多的选择余地。多媒体的教学模式能够使所听的音色更为丰富,如西洋管弦乐队中的弦乐、木管、铜管、打击乐器等,中国民族管弦乐队中的吹奏、弹拨、拉弦、打击等乐器,在教学中可以把一段旋律用不同的乐器音色进行制作让学生体验。由于多媒体的音乐在音色上更加丰富,层次感更强,学生能够直观的对其感受,拉近了基础训练和实际音乐作品的距离。

3 多元化的视唱练耳能力训练

视唱练耳的学习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审美标准,同时他们会把这样的标准运用到实际的音乐活动中。“当你第一次唱出一个音阶的时候,你所接触到的那个音乐体系的音乐概念就开始在你的音乐世界里萌芽;当你能够准确、流利、近于下意识既可演唱某种类型的音乐时,它的‘音乐’概念已经渗透了你血液之中、心灵深处,成为你欣赏、评价、表演音乐的内置的指令性操作系统”。[3]视唱练耳课是音乐基础课,目的是训练和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使其运用到音乐实践中去,具备良好的内心听觉能力、良好的感知能力、理解能力以及准确表现音乐的能力。长期以来,视唱练耳所具有严密逻辑性和技能性被人们所承认,它对创作、表演、理论等艺术实践具有基础性的意义。

视唱练耳学习过程是一个由低到高、逐渐加深的过程,当学生具有了一定的技术能力后,对其进行音乐风格、音乐内涵方面的理解。常规视唱练耳教学注重将音乐各要素从音乐中提炼出来逐一对学生进行训练,这无疑有助于学生对每一项音乐要素和音乐技术更扎实、更系统地掌握,但是,过于强调单个音乐要素的训练容易使学生忽视各要素之间的联系,不利于他们对音乐整体的掌握。进入到二十一世纪以来,网络数字化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大量的实际音乐作品在课堂上得以展现。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扩展了视唱练耳的听觉模式,缩短了学生和实际音乐间的距离。视唱练耳教学不再局限于音准、节奏、和弦、旋律等音乐元素的理解,而是在以技能训练为主的基础训练之上进行延伸,更倾向于审美性、音乐性、应用性,从而达到体验、理解、表现音乐、服务音乐的目的。视唱练耳中利用多媒体丰富的音源优势,把不同的乐器的音色以及实际音乐作品纳入到教学实践中。在实际作品中,同一个音程、和弦、甚至同一条旋律,在不同的乐器上演奏,音响、感受由于紧张度的不同,连、跳等演奏法的不同可给人带来的音响、感受是迥然不同的。因此,将多媒体技术引进到教学中是非常有必要的,它以声音、文字、图片、音响等多种手段使传统单一的技能训练在内容上更为丰富,在方法上更为多样,并能充分和实际音乐作品结合起来,有利于学生多元音乐感觉的培养。而且其技术网络化也使教学既能提高效率又能提高质量。

4 视唱练耳教学中民族音乐的融入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是一个具有“多元音乐文化”的国家。古人认为“音乐达天地之和而与人之气相接”。[4]民族音乐作为一种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综合艺术形式,地位是不容质疑的,它不仅起着塑造人格,与传统文化相互联系、相互融合、共同发展、同创辉煌的主要特质,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面镜子,它在折射出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画面的同时,透视出中华民族独特的情感世界和人文精神。“在中国实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首先必须确保我国民族音乐在音乐课程中的基础地位。要充分认识中国本身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对不同文化的理解与尊重,既要首先体现在对待中国各民族的文化上,也要同时体现在对待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上。”[5]樊祖荫教授在谈及少数民族音乐时如是说。就民族音乐的发展而言,多元共存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视唱练耳课堂教学中引入少数民族的音乐,可以培养学生对本民族音乐的感知力,积累本土音乐语言,扩展以往单一的以欧洲古典音乐作为视唱练耳的主要教学内容,造成了学生片面的音乐感知力和单一的音乐语言。运用少数民族的音乐素材进行视唱练耳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掌握多种独具特点的音乐语汇、调式及节拍节奏等新鲜内容还可以接触一些与以往不同的多声音乐语言,使教师摸索出一套新的训练方式。

只有把多民族音乐文化的教育放在首位,使之成为构建母语音乐思维、多元文化教育思维的核心。明确了这一理念,我们才能真正理解民族音乐的精髓,使其屹立于世界民族音乐之林。通过多年来的实践证实,加强中国民族音乐的教与学,引导学生从多元文化音乐的角度重新审视本土的音乐文化,不仅可以使学生在不断积累的过程中提高艺术审美层面,使其产生兴趣,建立民族的、多元的审美观,形成正确的听觉模式,增强音乐感受能力和音乐感知能力,还可以同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音乐、民族传统文化、从而起到增强民族意识,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音乐文化特征的审美观及价值取向,其教育意义是深远的、不仅仅局限于音乐教育本身。

5 结束语

在面临教育全面改革的情况下,音乐教育应该着眼于建立更具开放性、互动性、包容性的课程模式。随着音乐人类学的发展,视唱练耳一基础学科已逐渐被完善,并在音乐教育领域中对音乐文化的传承与传播过程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我们不能用一种单一保守陈旧的眼光去看待视唱练耳课程教学,因为多元音乐文化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潮流,多元音乐教育也已经成为视唱练耳课程的改革方向。本文探讨的初衷也就是将多元音乐文化融入视唱练耳课程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创新,这样才能真正跟上时代的发展,真正为其他的音乐学科提供支持,进而达到体验、理解、感悟表现以及服务于音乐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陈雅先.视唱练耳教学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423.

[2] 雷默.音乐教育的哲学[M].熊蕾,译.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3] 孟凡玉.除了技术还有什么——视唱练耳文化属性谈[J].人民音乐,2007(11).

[4] 孔立夫.论孔子[M].中国教育出版社.

[5] 樊祖荫.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及其在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中的作用与地位[J].中国音乐,2004(02).

作者:李晓红

多元音乐文化音乐艺术论文 篇3:

多元音乐文化背景下提高初中音乐课堂教学质量的对策

摘要:在多元音乐文化的背景下,面对初中生,音乐教师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产生了很多价值取向和审美评价上的困惑,这给初中音乐教师的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面对如此挑战,教师如何做到与时俱进,提高初中音乐课堂教学质量,成为了初中音乐教师应该重点关注和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初中音乐教学中融入多元文化的意義以及初中音乐多元文化内涵出发,探究了在初中音乐教学中音乐多元文化的教学手段和音乐多元文化的教学方法,以期提高初中音乐效果,使学生眼界得以拓宽,并增强学生的自我认同意识和他者认同意识。

关键词:多元音乐文化 初中音乐 课堂教学质量 策略

当前的初中音乐教学中,初中生对音乐的兴趣与教学走向并不一致,也许教师在引领学生欣赏经典名曲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觉得不如听自己喜欢的CD,或者在引领学生欣赏传统音乐的过程中,学生有会觉得“老土”。当教师在曲目选择上以及音乐风格流派的介绍过程中,与学生的意愿产生矛盾,就会导致初中音乐教学质量不高。针对此,教师应该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的学习规律与教学计划相结合,积极应对多元音乐文化所带来的文化冲突,明确初中音乐融入多元文化的意义,掌握融入多元音乐文化教学的内容,并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使用合理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提高初中音乐教学效果。

一、音乐中融入多元文化的意义

我国少数民族众多,每个民族都拥有自己特殊的音乐文化,这是我国多元音乐文化教育的基础。古往今来,每个民族都在积极传承自己民族的音乐文化,近几年我国越来越重视原生态音乐的继承与发展,给多元音乐文化教育创建了健康和谐的发展环境[1]。因此,在多元音乐文化背景下,初中音乐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建立音乐审美情感。为此,首先,教师应该明确教学目标,将多元音乐文化教育放在教育重点中,开拓学生视野。

二、音乐中融入多元文化的内涵

1.美术与音乐相融合

初中音乐教师进行审美教育的过程中,音乐与美术发挥着重要作用。审美教育活动开展的目的主要是引导学生对美进行感受,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学会发现生活中的美,并在生活中学会创造美。基于此,初中音乐教师应该在音乐教学中融入美术教学,在开展音乐多元化教育的过程中,从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多个感官系统上,对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行培养。例如:在引导学生学习《大海》的过程中,曲目中《海浪的嬉戏》部分,教师可以从中加入画作:《日出》,学生在欣赏美术作品的同时,可以从优美的歌曲中感受音乐和艺术的魅力。[2]

2.历史与音乐相融合

音乐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韵味不同,这也是音乐能够跨越历史长河长久存在的原因。初中音乐教师在开展音乐教学活动时,应该将音乐与历史文化背景相结合,让学生深入了解音乐所展示的情感故事,体会音乐所展现的情感和思绪。将历史文化与音乐相融合,一方面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历史鉴赏能力,在文学素养上得以发展,另一方面,也使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得以提升。

3.文学与音乐相融合

歌曲主要通过曲调以及歌词来传递情感,其中,不同的歌词应用于同一音乐中,所展现的情感存在较大的差别。音乐是一门艺术,与文字艺术具有密切关系。初中音乐教师应该将文学知识有效融入音乐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音乐艺术的同时走入文学空间,并在此空间内充分发挥想象力,从而使学生文学精神和艺术精神都得以培育。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所学音乐展现的情景进行文字描述,描述的情景可以适当增添文学修辞手法,锻炼学生的文学展现力,从而利用这种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多元音乐文化的教学手段

1.多元化歌唱教学

初中音乐歌曲涉及面广,其中包括了不同风格、不同民族的歌曲,初中音乐教师在教学时,应该有机统一这些音乐,让学生的多元音乐素养得以提升。例如:在进行《青春舞曲》的教学过程中,民族化唱法是重点,为了充分体现民族化唱法,教师可以让学生声音靠前;在进行《茉莉花》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自然地演唱,将自己对茉莉花的情感自然展现出来。这种针对不同歌曲采用不同教学手段的方式,实际上遵循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有助于学生从不同曲目中学会相应的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

2.多元化创编教学

初中生拥有活跃的思维,丰富的想象力,在多元音乐文化背景下,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适当的音乐创作,使其想象力和创作力得以充分发挥。学生通过音乐创作可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为此,首先,教师应该鼓励对音乐创作具有浓厚兴趣的学生积极进行音乐创编,假如学生在创编音乐的过程中遇到了困难,教师应该对其进行适当的指导,为学生展示相同类型的音乐,以音乐让学生产生共鸣,进而创作出相似风格的音乐。另外,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对不同种类的音乐进行欣赏,然后将多种音乐风格透彻了解后,创造出新的音乐作品。鉴于音乐创编工作困难度较高,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音乐创作,初中生已经可以使用电脑、手机等多种现代化设备,学生可以利用这些设备提高创作兴趣,提高创作能力。

3.多元化实践教学

音乐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室外活动,让学生能够将音乐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只有将音乐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才能让学生充分参与到音乐教学活动中,进而从音乐活动中掌握相应的音乐知识和音乐技巧,从根本上提升音乐教学效果。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与音乐会,引导学生感受音乐演唱环境;在进行红色歌曲学习时,可以带领学生进入革命根据地,参观红色纪念景点,对音乐的内涵进行深入理解。

4.多元化鉴赏教学

在多元音乐文化背景下,初中音乐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培养学生音乐鉴赏能力上。在当前的初中音乐教学中,教师将教学重点放在了音乐表层知识的教学上,学生无法了解音乐所展现的情感。针对此,初中音乐教师可以采用舞蹈、绘画、朗读等多种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从听觉中更为直观地体会艺术魅力,体验艺术所展现的情感,从而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四、音乐多元文化的教学方法

1.善于倾听,树立正确审美观

在多元音乐文化背景下,音乐教育提倡相互尊重,互相包容,音乐教师应该善于倾听,倾听多元文化的发展现状,倾听学生的学习需求,倾听教育改革的新要求,尊重文化之间的差异,让更多的人接受不同的文化。为此,在开展音乐教学的初始,教师可以通过“才艺表现”的形式,对学生喜欢的音乐形式和音乐偏好进行了解,然后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展开音乐教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音乐审美观念,让学生体验真善美的音乐世界。例如:初中音乐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才艺展示,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擅长的音乐作品进行演唱,也进行舞蹈展现,如果在舞蹈和歌唱方面能力不足的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音乐进行音乐鉴赏,对音乐的历史文化背景进行介绍,诉说自己对音乐展示情感的体会等。在进行才艺展示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学生演唱和舞蹈技巧、演唱和舞蹈表达的情感进行点评,让学生对自己所展现的舞蹈和所演唱的歌曲有更深入的认识。而学生在进行音乐鉴赏表述时,教师可以以其中某一个点进行延伸教学,让学生对歌曲和历史文化背景都又进一步的了解。学生在这种教学环境下,演唱能力、舞蹈能力以及文学素养都能够得到相应的提高。

2.善于交流,自主认可音乐美

音乐是一种用心感悟的语言艺术,音乐可以通过欣赏者与被欣赏者的心灵对话,以多样化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带给欣赏者美的享受。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打破传统的讲学式教学模式,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思想和不同观点进行了解,从与学生的交流中,了解不同音乐文化学习的状况,让学生形成新的文化特征。例如:教师可以在开学前或者学期结束前开展交流会,让学生将近来喜欢的音乐进行分享,也可以让学生对近来学习的感受进行分享,在学生之间的分享过程中,使学生之间进行不同音乐美的认可。另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对某一个曲目进行欣赏,然后以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进行对话交流,将对音乐的理解互相分享,形成百家争鸣的现象,使学生之间学会自主的判断,尊重来自不同民族的音乐文化。例如:在学习琵琶套曲《十面埋伏》的过程中,教师一开始就可以让学生对《十面埋伏》这首乐曲进行欣赏,并自由表述对歌曲的理解,有些学生可能会将歌曲与电影相结合,还有些学生会将《十面埋伏》与当代流行组合S·H·E演唱过的歌曲《十面埋伏》相结合。当学生对歌曲做出自由表述后,教师就可以展开教学:电影借用了古曲的名称,其中插曲有套曲中的片段。为了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民族的经典音乐文化,教师可以让学生倾听完整的音乐,并在学生欣赏音乐的过程中,通过多媒体为学生展示古代沙场激烈战争的场面,让学生理解《十面埋伏》这支歌曲所展现的主题。

3.善于选材,促进个性化发展

初中生擁有各自不同的学习经验,也有着自己的文化背景,因此,初中生学习习惯各不相同,教师在进行因材施教的过程中,应该注意选择合理的教材,以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为目的,选择学生感兴趣,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材料进行教学。例如:在进行《好一朵茉莉花》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以江苏名曲《茉莉花》为教材主旋律,让学生欣赏各地不同风格的《茉莉花》,通过多种音乐的整合,让学生体会江苏《茉莉花》的独特,让学生体验不同的音乐风格和文化,并在其中学会尊重不同地方的音乐文化。

总而言之,在多元音乐文化背景下,面对现当代的初中生,初中音乐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引导掌握不同音乐的风格,掌握多元化的音乐流派,拓宽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在教学和学习的全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的自我认同意识和他者认同意识。

参考文献:

[1]王吟.多元音乐文化背景下如何提高初中音乐课堂教学质量[J].科教文汇,2014,(26):175-176.

[2]张丽敏.多元音乐文化融合下的初中音乐课堂教学探讨[J].新课程导学,2015,(10):32.

作者:徐金珏

上一篇:封闭公司法律制度研究论文下一篇: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