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艺术论文范文

2022-05-11

想必大家在写论文的时候都会遇到烦恼,小编特意整理了一些《音乐艺术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音乐是人类最美丽的语言,音乐的语言要素包括旋律、节奏、节拍、和声、调性等。专业的音乐创作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精神活动,需要许多方面的共同合作才可以完成。那么音乐欣赏的过程也是与一个人的艺术经历、生活阅历、语言修养及音乐才能诸多方面息息相关的。自然,不同层次与水平决定着不同的欣赏状态。

第一篇:音乐艺术论文范文

浅析韦伯音乐剧的音乐艺术

摘要 早期的音乐剧是音乐喜剧的简称,通过滑稽搞笑的音乐片段来拼凑出音乐剧的结构。而以安德鲁·洛依德·韦伯为代表的现代派音乐剧在迎合观众欣赏水平和需求提高的同时,将更多的音乐元素加入到了音乐剧中,从而使得音乐剧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人们面前,彻底改变了人们对音乐剧的传统看法,形成了新的音乐艺术。本文以韦伯音乐剧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其中独特的音乐艺术,这对于推动中国音乐剧的创作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安德鲁·洛依德·韦伯 音乐剧 音乐艺术

引言

音乐剧最早出现在美国百老汇的舞台上。表演者以音乐短剧的形式表演出滑稽、搞笑的舞台片段来博得观众的笑声。早期的音乐剧并没有很高的艺术素养和音乐素养。而韦伯的出现开创了现代派音乐剧的先河,将人们心中低俗、浅显的音乐剧提升到前所未有的艺术高度。韦伯创作的音乐剧从选题上突破了以往以喜剧为主的简单生活主题,而将生命中更加深刻的情感内涵运用到主题的确定上;从创作上更是将古典、流行等各种音乐形式加入到音乐剧的表现中从而使得音乐剧的音乐表现力更加强大,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学习和研究安德鲁·洛依德·韦伯音乐剧特有的音乐艺术对于推动中国音乐剧的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探索意义,下面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其音乐剧中的音乐艺术进行研究。

一 古典与流行的音乐艺术

音乐剧在欧美并不是贵族的专属音乐文化,而是极具群众基础的雅俗共赏的大众文化。在音乐剧中雅者能够享受到俗的轻松,而俗则能追求雅的品位。韦伯的音乐剧十分重视雅和俗两种音乐群体对音乐的理解和态度,所以在他的音乐剧中能将雅和俗融合得天衣无缝,满足各层次群体的音乐文化需求。这其中最主要的方式便是将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相融合而形成的新的音乐艺术。

韦伯从小接就受到正规的音乐教育,在古典音乐上有着很高的修养,而对于流行音乐,韦伯同样有着很强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所以韦伯音乐剧中能够将古典音乐的严谨、规范的音乐规则和流行音乐中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完美地结合起来,创作出极具魅力的音乐剧歌曲。这也是为什么韦伯音乐剧中的许多唱段经久不衰、深入人心的原因。韦伯的音乐剧将古典和流行做到了统一,在保留古典音乐优美抒情长调唱腔的同时又引入了摇滚、爵士、乡村音乐等流行音乐的表演元素,从而使得音乐剧的表演更加丰富即使在表现严肃题材的时候也能够以轻松、活泼的音乐形式来表现。例如,在韦伯创作的《猫》《艾薇塔》等音乐剧中将流行与古典融合随处可见,是其重要的音乐艺术。

在音乐剧《艾薇塔》中,韦伯融合了古典和流行两种不同的音乐形式在。在这部情感表达丰富且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道德水准的音乐作品中融合了以摇滚乐、爵士乐为代表的流行音乐以及古典音乐等多种音乐元素。在其中观众既能欣赏到节奏轻快、激情活泼的拉丁探戈,又能与演唱者一同合唱琅琅上口的流行歌曲,还能在庄严、恢弘的咏叹调中感受心灵的洗礼。艾薇塔·贝隆是阿根廷历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总统夫人,出身卑贱,饱经世事的艾薇塔更能体会和理解社会最底层人们所承受的苦难,也更能了解他们所需要的生活。正因为如此,永远站在穷人一边的艾薇塔在其短暂的生命里一直致力于社会保障、穷人救济、教育医疗等各项制度的改革,得到了人们的爱戴。韦伯创作的音乐剧《艾薇塔》便是追思的形式表现了人们对这位伟大总统夫人的爱戴和致敬。整个音乐剧既有南美流行音乐的欢快、活泼,又有古典音乐的恢弘、大气。在音乐剧的开始并没有宣扬哀伤的氛围,而是以阿根廷的探戈音乐描写人们从各地涌向城内,涌向艾薇塔葬礼的热闹情形。在这里韦伯虽然用的是流行音乐的表现形式,但却并没有形成失败的滑稽搞笑,而是通过对位的蒙太奇手法将音乐与画面构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加突显出人们对于这位伟大女人离去所表现的哀伤和尊敬。作者游刃于古典和流行音乐之间的创作手法令人拍案叫绝。而接下来人们为艾薇塔送葬时所演唱的《艾薇塔的安魂弥撒》则同样显露出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的融合,这一音乐主题气势恢宏、庄严肃穆,尽显古典音乐的严肃和整齐,而采用失真吉他咆哮着奏出这段音乐的主旋律又向人们展现了流行音乐丰富、强大的表现能力。古典与流行再一次被韦伯融合在一起。除此之外,剧中的《阿根廷,别为我哭泣》《高飞吧,亲爱的》等歌曲都体现出了古典与流行风格的完美融合。剧中艾薇塔的唱段风格多样、情绪各异,她时而温文尔雅;时而含情脉脉;时而情绪高亢,充满激情,时而狂放不羁,伊莲·佩姬以其高超的演唱技巧和认真的態度演绎了韦伯创作的集古典、摇滚、拉丁、电子音乐等多种音乐元素于一体的音乐剧歌曲。

而在作者将两个阶段不同风格的音乐进行融合的同时,融合的不仅仅是音乐,更是音乐背后所代表的不同阶段的文化。正是因为作者有着这样包容、广阔的胸怀才能将传统与现代、古典与流行完美地结合起来,成就了这部史诗般的音乐作品。

二 浪漫唯美的旋律艺术

旋律是音乐的思想和灵魂。而对于一部音乐剧而言,旋律更是对于主题思想的表达,内容的陈述和气氛的营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部成功的音乐剧如同一首成功的歌曲一样,最吸引人、最令人难忘、最让人回味的永远是它的旋律。对于音乐剧而言,旋律是最重要的甚至是唯一重要的。韦伯的音乐剧取得了伟大的成功,其中浪漫唯美的旋律无疑是打动人的重要原因。韦伯深知旋律艺术的重要性,在他认为旋律是可以打破语言界限的,是全世界所有人共同的美学体验。所以,韦伯在他的音乐剧中创造出了没有时间限制、没有模式限制的主题,将浪漫唯美的旋律艺术推向了极致。在他的《艾薇塔》《猫》《剧院魅影》等音乐剧中留下了许多如《阿根廷,别为我哭泣》《回忆》《想着我》《歌剧魅影》等感情丰富、真挚而又具备优美动人旋律的精品之作。

《猫》是音乐剧史上最成功的作品之一,简述的是一个猫家族的故事。在每年一度的家族舞会上,所有的猫都要登场表演并最终由领袖猫选择其中的一只升入天堂。而最终在众多猫中一只曾经离开家族而后又回来的名叫“格里泽贝拉”的猫以一曲《回忆》打动了所有的猫,最终被选上升入天堂。

音乐剧开始的《猫》是表现整个猫家族氛围的主题旋律,为整个音乐剧奠定了浪漫唯美的旋律基调,是音乐剧中重要的音乐。这首音乐清晰、明快,在开场的黑暗中一只又一只猫唱着旋律缓缓走出,音乐的旋律与猫的个性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由于猫的个性活泼、机灵,所以在这首音乐中韦伯同样谱写了轻快、流畅的旋律。乐曲中的旋律虽然轻快,但却并不激烈和热闹,而是在轻快写意的旋律中突显了舒缓、宁谧的意境。而后作者在旋律的变换上在中间部从容地在反复迂回,并在迂回中完成了两个八度音区的跨越,从而表达出猫家族兴旺的振奋效果。整首音乐仅仅围绕猫家族展开,由单个的轻盈、浪漫到众多的恢弘、热情都以音乐特有的形式表达着作者内心浪漫、唯美的思想。

音乐剧中的《回忆》无疑是最扣人心弦的旋律,剧中的格里泽贝拉也正是凭借着这首歌曲最终被推选升入天堂的。同上文所述的《猫》一样,在《回忆》的旋律创作上,韦伯同样采用了迂回反复的表达方式,所不同的是在这次的迂回反复中旋律也在随着剧情发生着变化。在这里韦伯采用了两条对位的旋律,从而突出了音乐剧中格里泽贝拉性格的双重性。格里泽贝拉曾经背叛猫家族而离开,所以这首回忆一方面表现了她曾经的美好过去,另一方面表现她现在落魄失意却又苦苦追寻幸福的状态。整首曲子旋律浪漫、优美、流畅、自然,曲调婉转悠扬、如歌如泣,通过转调来表达曲调中所要表达的格里泽贝拉矛盾的性格心理。旋律时强时弱,时快时慢,如同格里泽贝拉的回忆一样,时而回到了她身心疲惫地游荡在蒙蒙的黑夜里,时而又跳跃到曾经欢乐、美丽的时光。而在这亦真亦幻中所表现的不仅仅是一只猫对幸福生活的回忆和向往,同样是在表达一个在迷途中苦苦追寻幸福的人的内心情感。而正因为每个人心中都有着同样的浪漫和唯美的情感,所以才能在韦伯音乐剧中感受到自己心灵的震撼。

三 个性鲜明的形象艺术

音乐剧比单纯的音乐歌曲更加具有塑造形象的能力。由于以特定的故事作为背景,音乐剧更能发挥其在音乐形象设计上能力。听众可以根据音乐的起伏从音乐中解读到剧中所要表达人物的性格和特点。在韦伯的音乐剧中每个角色都有着自己特定的音乐语言,这样的语言可以是一些特定的音调、节奏、音域或者演唱者特殊处理的音色等。通过这些个性鲜明的音乐语言,作者更加形象丰富地表达出了剧中的人物形象。

例如,在上文所述的《艾薇塔》中,艾薇塔便是一位命运多舛、性格坚强、从苦难中走来超越平凡的女人。韦伯对于艾薇塔无疑是充满敬意的,所以在音乐剧中也为她精心设计了最动听、最抒情的旋律从而通过音乐将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印在观众的脑海里。

在音乐剧的开始,艾薇塔纠缠吉他手麦佳迪带她去都市,歌曲《我要成为布宜诺斯艾利斯大人物》便是表达艾薇塔对大都市生活的向往,对于上层社会生活的渴望乃至对于权力的野心。音乐以轻快的探戈作为序幕,旋律层次发展清晰,感情发展层层递进,表演者伊莲·佩姬以其高超的歌唱技巧和认真的表演态度,将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决心进入上流社会的果断与坚韧的性格淋漓尽致地塑造出来。而随着剧情的发展,艾薇塔与贝隆在就会上相遇,敏锐、果敢的艾薇塔意识到贝隆将是她步入上层社会的最好机会。于是,音乐剧中的一首《我会好到让你吃惊》在表达艾薇塔向贝隆倾心爱慕之情的同时也将人物自信、果敢的性格和风华绝代的魅力表现得淋漓尽致。该曲调中温婉浪漫的伦巴曲风将剧中的靡靡之夜渲染得醉人心扉。

而在《猫》中,韦伯则通过音乐旋律向人们描绘出感情真挚、追寻幸福的人物形象。虽然这是一部童话形式的音乐剧,但其中的音乐旋律并不简单、肤浅,同样表达着人物身上丰富的情感从而鲜明地塑造出人物形象。在第一场景中,为了烘托出格里泽贝拉重返家族时所受的冷遇和其本身的穷困潦倒,韦伯创作的旋律阴郁、低沉,黑管和长笛如泣如诉地奏出了悲凉的主题,悲伤的旋律缓慢而沉重,向人们讲述着这只背叛家族去而复还的老猫心中的荒凉。而第二场中的格里泽贝拉虽然老迈、笨拙,但却仍然追忆着往日的时光。音乐《回忆》的旋律沧桑、忧伤,在音乐的旋律中我们仿佛能够看到老迈的自己对于青春的回忆。而随着旋律的发展,音乐的力度也越来越强,主人公对于往事的追忆也不再是单纯的忧伤而是渐渐地充满了活力和希望。而在舞台上越来越多的猫加入了演唱,最终大家接受了这只迷途知返的伙伴。而走到舞台中央的格里泽贝拉,往日的酸甜苦辣一时间全部涌上心头,她用一生的体验与回忆不顾一切地唱起了震撼人心的旋律——《回忆》。整首曲子的旋律以低沉、憂伤开始,采用了中低声的音域。而后曲调由忧伤转向平和,越来越多的表演者加入了演唱,最后曲调转向欢乐和喜悦,也就是大家原谅并接受了格里泽贝拉,并且一起回忆过去的快乐时光。韦伯以音乐的语言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年轻离家,年老归根的格里泽贝拉性格里所沉淀的沧桑和执着,并将这种性格用音乐来表达。从而使这份存在于每个人心中的情感以共鸣的形式得到最好的释放。

结语

韦伯是现代派音乐剧真正的大师。他对于音乐剧的改革和创新至今仍在被众多人研究。对于韦伯音乐剧的研究能够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音乐发展趋势对于音乐剧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更多的音乐形式来丰富音乐剧的表演。本文的研究对于推动中国音乐剧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探索意义。

参考文献:

[1] 何成华:《音乐剧神话的建构——音乐剧大师韦伯和他的音乐剧创作》,《四川戏剧》,2008年第5期。

[2] 郭昕:《音乐剧中的音乐精灵》,《社科纵横》,2005年第3期。

[3] 张云峰:《浅谈安德鲁·洛依德·韦伯音乐剧的音乐创作特征》,《大众文艺》,2010年第20期。

[4] 李严欢:《走进韦伯的音乐剧世界》,《沪港经济》,2008年第10期。

[5] 孙维权:《韦伯音乐剧的艺术魅力》,《音乐爱好者》,2003年第4期。

作者简介:庞忠海,男,1974—,吉林市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声乐教学与演唱,工作单位:吉林艺术学院流行音乐学。

作者:庞忠海

第二篇:了解音乐语言 走近音乐艺术

音乐是人类最美丽的语言,音乐的语言要素包括旋律、节奏、节拍、和声、调性等。专业的音乐创作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精神活动,需要许多方面的共同合作才可以完成。那么音乐欣赏的过程也是与一个人的艺术经历、生活阅历、语言修养及音乐才能诸多方面息息相关的。自然,不同层次与水平决定着不同的欣赏状态。很多人害怕古典音乐、“严肃”音乐,因为“听不懂”,所以放弃了。在当下,资讯与科技近乎爆炸的年代,我们应该了解音乐、享受音乐,学习一些音乐语言,重视艺术,充分地认识到艺术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

《高山流水》为中国十大古曲之一。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描绘“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惊道:“善哉,子之心而与吾心同。”钟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身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五千年前俞伯牙找不到知音,五千年后的人们依然不懂音乐,音乐真的那么难懂吗?

一、音乐最基本的美学属性

音乐最基本的美学属性,也就是要了解音乐表现的基本特征。音乐艺术基本材料中有两个特性:第一、没有视觉性(不能直接传达视觉形象);第二、没有语义性(不能直接传达思想概念)。因此音乐音响不能像电影那样直观地表达与接受,令许多人不知道乐曲在表达什么?自己在听什么?比之因为是不习惯于西洋的曲调、西洋的古典曲调不贴近于现代生活或是觉得音乐曲调不是乱哄哄的一团就是非常凝重、不轻松而言,听不懂、不知表达的是什么?是今天人们不喜欢严肃音乐的重要原因。《高山流水》的故事暗示了一种音乐审美的观念,音乐中包含着许多内容,说不出表现的是什么,是因为听不懂。

我们做了一组实验,分别将音乐专业学生与普通专业学生分为两组,每组10人,在没有任何文字说明介绍的条件下播放交响诗《芬兰颂》,这首乐曲是芬兰爱国作曲家西贝柳斯的代表作品。该曲当时公演了一个月后,就遭到了沙俄文化检察官们的禁演。因为爱国色彩、反抗色彩太浓厚了,此曲共有10个主题。播放完后,两组学生对于乐曲10个主题的表现均有不同程度的认知感受,但是音乐专业学生会对乐曲的曲式有更深的理解,除此之外两组的理解大致相同。第二次实验我们播放了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野蜂飞舞》片段,并且非常详尽地介绍了乐曲内容及表达方式。在听完赏析后,非音乐专业学生普遍反映听懂了,而音乐专业学生与第一次听完交响诗《芬兰颂》的反应一致。由此看出,人们欣赏音乐依赖于“文字解说”!在音乐中追求明确的概念性、视觉性内容,用文学化与美术化的方式欣赏音乐是一个误区!是音乐审美方式的误区,也直接设定了欣赏音乐的障碍。以乐曲解说为核心的音乐普及方式,强化了这种音乐审美的误区!难道非要在音乐上加以说明我们才能“懂”吗?其实不然,就连新生的婴儿都可以听出旋律的走向,妈妈哄孩子睡觉时哼唱的摇篮曲一般都是轻柔、舒缓的,孩子此时会放松神经,有种安全感。如果此刻哼唱一首旋律走向下行的乐曲,孩子就会不由自主地啼哭,比如中国民歌《小白菜》。这首乐曲音乐表现悲伤,多用下行旋律,用低音乐器,音乐节奏缓慢,多是深沉的基调。即便新生的婴儿不懂音乐,他们也能听得懂。因此,不用添加任何注解,闭上眼睛,用心灵感受音乐之美就足够了。

二、了解音乐的语言表现及音乐理解的特征

我们懂得了一定的音乐语言后,听懂音乐就不在话下了。如果用高音乐器演奏一段旋律,我们自然感觉是清新嘹亮的;如果都用低音乐器演奏,我们会感觉沉闷压抑。那么在听完这两段音乐后我们自然的联想就是清新的早晨和炎热的午后;绿意盎然的春天与骄阳四射的夏季。这是音乐上的联觉现象,所谓联觉,就是各种感觉之间产生相互作用的心理现象,即对一种感官的刺激作用触发另一种感觉的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联觉”现象。最常见的联觉是“色-听”联觉,即对色彩的感觉能引起相应的听觉,现代的“彩色音乐”就是这一原理的运用。在高音和低音的运用上,我们自觉地认知高音代表一种清新,低音则是粘稠,甚至是滞顿的。所以经常会在音乐作品中用高音刻画灵巧的小鸟、飞奔的羚羊,而低音则通常是乌龟、大象的专属。懂得了基本的音乐语言,那么人人都会听懂音乐了。还有一些制约我们听懂音乐的因素存在,有的音乐音调很怪,有的太快或是太慢,还有的不知在表达什么(赵晓声《太极》钢琴曲),没有旋律感。感受的能力是分阶段的,需要我们慢慢发展。另外,人们对于声音及其音色也是非常敏感的。和声配置中,协和音程听起来就非常舒服,有归属感,而不协和音程则让人紧张、局促。对于音色的要求也比较严格,人们在欣赏过程中普遍乐于接受轻音乐,音色柔和的乐器,一支双簧管与一支小号,人们在音色上更倾向于接受双簧管,因为双簧管音色较之小号更加柔美,富于田园般的表现力更加为人所接受。许多的语言学家认为音乐没有表达特定含义的功能,但音乐理论家认为,作曲者通过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思想,音乐所传达的意义是音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音乐的含义至少可以从4个方面界定:由特定的声音形式模仿客体(某种音色的声音与某种物体的声音接近);乐曲引起特定的心境;乐曲激起音乐之外的联想;乐曲中不同的节奏变幻诱发的情绪感应。

三、认识音乐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音乐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可谓举重若轻,不同的音乐表现不同的场景。表现悲伤、欢快,表现气势磅礴的,还有表现阴郁、思索的。不同的艺术,满足不同人的需要。不同的艺术形式,有不同的功能。

音乐对人的影响也是多种多样的,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图景,在加班熬夜后早晨还要按时早起上班,大多数人都对早晨的闹铃深恶痛绝,如果这时可以播放一段空山鸟语般、有小鸟鸣叫、泉水叮咚的乐曲,疲惫一定会一扫而空。音乐可以刺激脑部,活化脑细胞,对脑部的活动有很大的帮助,甚至有防止老化的功效。在知识与信息爆炸的现代社会,工作压力与生活压力的相对增大,很多人罹患各种心理疾病,音乐可以敲开封闭的心灵,缓解忧郁苦闷的心情,还可以做到某些程度的心灵治疗。目前非常热门的音乐治疗,即用音乐对于疾病的医治、缓解或刺激,越来越受到各个国家的认同。日本《新音乐辞典》解释音乐治疗,是指通过音乐所进行的心理治疗,催眠,它以用音乐促进身心健康和培养人格的功能主义的艺术观为基础,属于一种应用音乐(心理学)范畴。如此看来音乐的确可以减轻精神压力。科学家认为,当人处在优美悦耳的音乐环境之中,可以改善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和消化系统的功能,促使人体分泌一种有利于身体健康的活性物质,可以调节体内血管的流量和神经传导。另一方面,音乐声波的频率和声压会引起心理上的反应。良性的音乐能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可以改善人们的情绪,激发人们的感情,振奋人们的精神。同时有助于消除心理、社会因素所造成的紧张、焦虑、忧郁、恐怖等不良心理状态,提高应激能力。音乐可以让身体放轻松,好的音乐可以缓解压力,避免因自律神经紧张失调而导致慢性疾病的产生。音乐可以提升创造力、企划力以及刺激右脑,尤其是古典乐曲,对右脑的训练与发展很有帮助。因此,在许多的胎教话题中提到最多的就是胎教音乐,犹太人在全世界范围内是获得诺贝尔奖最多的,他们在金融、科学、医学、数学、音乐等学科上都是独占鳌头的,他们的孩童还在母腹中时,妈妈就要在孕期解答很难的数学题,每天弹琴或是听音乐,他们认为这两样是对孩子大脑潜能最有力的开发。所以说,音乐又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可以说是一种“生命协奏曲”和“智慧的催化剂”。音乐的旋律可以使婴儿呼吸平静、心跳减缓,让婴儿不再哭闹不安,也可以刺激婴儿的大脑思维能力,让他更聪明。

循序渐进地培养我们音乐认知与鉴赏能力,运用音乐所创造的特殊语言与生活对话。我们需要继承美学的思考方式,因为这种方式可以直截了当地呈现音乐之美,可以把事物简单化。在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时代、人与科学的关联中,从古至今都是昭示着音乐与文化的关联。同时期的音乐要用不同的“耳朵”去听,不能非得在现代派音乐中去寻找古典时期音乐那样的旋律,也不能非得在巴洛克音乐中去寻找浪漫时期音乐那样的气势。虽然人的认知能力、思想行为和过程、理解局限性和见解差异各不相同,但是却不影响我们去享受音乐为我们带来的美好。音乐是哲学最高层次的补偿,也是人类快乐的补偿。

参考文献:

[1]周海宏:《应用音乐心理学》中央音乐学院现代远程音乐教育学院

[2]http://blog.renren.com/share/143605148/32531

19401

[3]http://baike.baidu.com/view/5894916.htm

[4]Canadia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1997.

(作者简介:陈涛,青海民族大学外事办、副教授。)

作者:陈涛

第三篇:民间音乐对现代艺术音乐的影响

一般而言,“民间音乐”的概念相当广泛。在此,我试用下面的定义加以限定:民间音乐是受城市文化影响最少的那一阶层人民的音乐,是或多或少有着时间和空间限度的音乐,这种音乐是受到音乐的冲动而即兴创作的。

根据这个定义,农民受城市文化的影响最少,他们是民间音乐的传播者和宣传者。由于不受城市文化的影响,农民用他们自己的传统方式创造了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所需要的财富。这种原始的情况今天仍可在未开化的人群中间看到。

东欧的农民经过若干阶段发展到现在,他们或多或少地受了城市的影响,(至少在文化产物上)特别是受到西欧的影响,有的时间长些,有的短些。经过一定的时期,这种外来影响的成分被吸收了,使艺术与原来的不同了。这样,民间艺术,或者说,民间音乐就形成了它自己的风格。这种看法,正包含着上述的时间和空间的延续。由于外来成分的吸收不能靠某一个人来完成,而要靠众多人群世代相传。所以在这段传播时期,外来成分经历了一定的变化,而且还掺杂了其他成分。

至于民间音乐的起源问题,是题外话,在定义中没有考虑到。

可以推测,现在所有著名的欧洲民间音乐,究其渊源,都受到其他艺术或流行艺术音乐的影响。以现在的创作风格便可证明这一点。至于古老的风格,目前仅能找到几个例子。试图确定各个不同国家的各种民间风格作品的起源,这是研究和比较各种民间音乐及其传播情况的最重要的任务之一。由于缺乏可靠的材料,这项任务是艰难的,比之于研究语言学方面的困难,还要大得多。

按上述定义,尽管对“民间音乐”这个名称已作了狭义的限制,但仍然有从不那么流传广泛的、不纯的民间音乐到纯的民间音乐的少数几个等级。在前者,显而易见,艺术音乐的创作成分很突出,而后者则吸收了音乐创作成分,产生了一种全新的风格。我们不打算研究加在纯民间音乐风格中的外来特点,而要详细论述内在的音乐特点,用以区别在目前流行的艺术音乐的抒情的风格特点。这也是一项非常困难的任务。对于这些特点,在此只提一下。即:它们的每句旋律在形式上和内容上都是尽善尽美的,而一些流行艺术音乐作品,在多数情况下,就缺乏这种鲜明性、生动性。

一般都认为:民间音乐的深远影响是从19世纪开始的,特别是影响到肖邦、李斯特的艺术,以后又影响到斯拉夫民族的作曲家。认为这种影响与其说来自民间音乐不如说来自流行艺术音乐的说法是绝对不正确的。今天的流行艺术音乐的作家们,已经具有相当的才能,他们在作品中把更高的艺术音乐的传统格式同本国的民间风格融为一体。参考民间音乐而使其作品耳目一新、具有吸引力(我所指的主要是东欧的作品),而运用规范的技巧造成许多平庸之作时,这种作品的艺术价值自是不能与有光彩的民间旋律相比较的。流行艺术音乐的旋律通常就很缺少纯民间音乐的那种完美的特征。

19世纪的一些艺术音乐显示出偏于陈词滥调。这大抵要归之于流行艺术音乐的影响。

仅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纯民间音乐才开始对高级艺术音乐产生势不可挡的影响。首先是东欧和东部亚洲的民间音乐对德彪西、拉威尔的作品产生的某种程度的、深远的、决定性的影响。这种影响在俄国的斯特拉文斯基和匈牙利的柯达伊的作品里表现得更明显。这两个作曲家的作品都是从本国的纯民间音乐发展而来的,而斯特拉文斯基则被尊之为其的顶峰。(如他的《春之祭》)纯粹运用民间旋律或从中移植某个乐句,这个问题在此不谈。我们必须提出的,只是这一点:对各种民间音乐的精神实质进行深入领会,是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只能靠自己从这些作品中亲自去理解。民间音乐的影响不只是局限于个别的作品中,每个作曲家的全部创作都孕育于民间音乐的精华之中。

完全有调性的民间音乐的影响是怎样同无调性的倾向和谐一致的呢?一个非常有特点的例子,可以说明这一点,即斯特拉文斯基的《彼得鲁什卡》。尽管其声乐部分的音乐动机也许不是从俄国民间音乐直接搬来的,但也处处和俄国民间音乐的动机相类似。这些动机有简明的特点,可以独立存在,绝对是有调性的,而器乐伴奏部分则由一些无调性色彩的片断所组成,这些片断是民间音乐动机的混合物。

借用民间音乐的旋律使其牢固地附在一个音或一组音调上,看来是个可贵的立足点。它为这个转变时期的作品提供了牢固的骨架,而并非乱来一通。

还要注意这种相类似的情况:纯民间音乐自然能对艺术音乐有较大影响,正如一切艺术的特点和生活现象影响到诗歌一样。这种影响对音乐家来说是很有效用的。只有生活在人民当中,才能够了解充满生气、具有奔放力量的民间音乐;因为那种收集来的没有生气的民间音乐,缺乏适当的记号,不能使它们的细微差别和跳动着的生命得到再现。如果音乐家深入到这种活生生的民间音乐之中而且能将它所得到的印象反映在他的创作中,那么就可以说,他已经描绘了生活的一部分。

作者:巴托克〔匈〕

上一篇:教学教研论文范文下一篇:主持艺术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