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管理变革论文

2022-04-16

[摘要]教师管理是指学校领导运用一定的职能和手段来协调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使教师同领导一起高效率地实现学校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教师管理,主要管理教师的思想、言语、行为、心理、绩效,要树立人本、非权、民主理念,遵循全员性、激励性、过程性、发展性、综合性等原则,采取民主管理、标杆管理、文化管理、评价管理、人本管理等策略。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教师管理变革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师管理变革论文 篇1:

“互联网+”时期教师管理的变革

【摘 要】“互联网+”给教师管理反面带来了五大变革:让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到“学习的指导者”和“价值的引领者”,从“分数统计员”到“数据分析师”,从讲“专业忠诚度”到“学科跨界”,从高度集中的“金字塔模式”到“自组织模式”,从“专题式的集中学习”到“碎片化学习”。学校唯有重视了这些管理上的变革,教师才能真正地发展起来。

【关键词】互联网+;教师管理;变革

这是一个网络无处不在的时代。如果有一天单位电源因故跳闸,电脑、网络一律停止工作,人们一下子会变得目瞪口呆、手足无措,接着就是坐立不定、焦躁不安。这是一个无法离开网络的时代。

互联网给我们的社会带来了一系列的变革,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互联网+”时代,形成了一系列新形态和新事物。如“互联网”+“游戏”就变成了“网游”;“互联网”+“购物”就变成了“网购”;“互联网”+“电视”就变成了“智能电视”;“互联网”+“医疗”就变成了“互联网医院”。当互联网遇上“学校”就成为“云学校”。

互联网对于学校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其影响首先是技术层面的,但最值得关注的是思想层面及管理层面的。就教师管理层面看,“互联网+”时期起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

一、从“知识的传授者”到“学习的指导者”和“价值的引领者”

传统教育是以讲为主的教学,教师主宰着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学什么、学多少,什么时间学,怎样学,都由教师控制。教师成为“知识的传授者”。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MOOC这样一种新的学习形式受到人们关注。MOOC学习是在课前先让学生观看简单的教学视频,学生接着按要求完成作业,再由计算机进行评价,同样一个学习视频,可以让成千上万的学生同时在线学习。一些MOOC平台,可以邀请全国一流教师来授课。这是常规学校难于做到的。这样看来,MOOC时代学校教师的作用似乎减弱了,但其实并非如此。互联网再怎么发展,VR(虚拟现实)技术再怎么真实,也无法替代真实的课堂教学。

MOOC时代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丰富、更有魅力的授课教师,学生的知识学习将主要通过在线方式进行。在这样的背景下,学校教学及教师的教学方式将发生变化,教师主要采用个性化的面对面方式进行,教师更专注于学习方案的设计及学生讨论的组织。面对面的教学,教师们的言传身教,让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影响更为深远。

MOOC时代,教师需要的不再只是教授能力,更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能力。教师成为能打开学生心扉的知心朋友,是学生发展的引领者。

与传统教育相比,在MOOC时代教师的意义不是减弱,而是增强。教师更像教师,教师成了“学习的指导者”及“价值的引领者”。

二、从“分数统计员”到“数据分析师”

以往的教学,教师批阅完作业就会给学生一个成绩,批阅完试卷,就会统计试卷上各小题的分数,接着给学生打一个总分,最后把试卷发给学生,让学生依据分数自己去分析反思。教师很大部分起了一个“分数统计员”的角色。“互联网+”时期教师角色将发生变化,赋予新的角色。

互联网时代一个重要技术支持就是“云计算”。云计算给教育带来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大数据、即时反馈、个性化学习及学习预测等方面。这更方便教师进行学习分析。

2013年,由新媒体联盟(NMC)与美国高校教育信息化协会(ELI)发布的《地平线报告》,提出了“云计算”“移动学习”“学习分析”等概念。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学习资源越来越丰富,服务功能越来越强大,为学生学习提供越来越多的便利。在学生进行学习的同时,利用网络技术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跟踪,计算机通过这些信息的分析轻松得出关于学生学习特点、爱好及学习行为等方面的评价。教师在此基础上分析和提出关于这位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建议,尽早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制订和实施解决问题方案。这种学习分析,对于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不仅需要教书,不仅仅要给学生判分及结分,他们也应该是一名“数据分析师”,在教学的同时,能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各种数据、量表等进行比较、分析,对学生进一步学习提出决策及建议。有人认为,未来10年最“性感”的工作是数据分析师。

三、从讲“专业忠诚度”到“学科跨界”

以往在讲能力发展时,更多的是讲专业的稳定性,讲专业的“忠诚度”,“互联网+”时代,人们有了更多发展空间及发展机会,更多的人在“跨界”发展,并有了丰富的成功案例。

跨界,是整合与融合。它是从某一属性的事物进入另一属性的运作。进入互联网时代,跨界更加明显与广泛,也更显优势。各行业不断融合渗透,创造出很多形态。教师发展也需要这样的跨界,需要这样的整合与融合,才能适应未来人才培养的需求。

2007年的美国年度教师给了音乐教师安德烈娅·彼得森。彼得森初出茅庐,凭着自己的热情努力说服校长,和她一起制定一项为期5年的“K-12音乐教育成长计划”。为了提供音乐学科的地位,让音乐课从边缘走向主流,彼得森了开发跨学科的音乐教学法,将音乐课与其他科目结合起来。她的教学获得了学生及家长的好评。也可以说,是“跨界”让彼得森成了美国年度教师。

教学跨界,可以扩大教研组活动的形式及范围。如在教研组的听评课活动中,可以邀请不同学科教学骨干来听课与评课,不同学科的教师关注的角度及问题是不同的,这样可以让听评课活动变得立体,让问题讨论引向深入。跨界,不仅仅局限在学校系统,我们也可以把视角延伸到校外,延伸到更广阔的企业及社会。我们可以让教师们参观不同的单位,参与政府或企业组织的培训。

教师跨界,需要教师以跨越自身学科、专业界限的知识及思维,多视角、多层面来审视问题解决问题,用大视野、超视距的眼光提出事物未来发展方向的一种思考方式。跨界,必须要拆除思想的藩篱、打破专业、学科界限,以跨学科,无边界的思维来思考问题。

四、从高度集中的“金字塔模式”到“自组织模式”

传统的教师组织管理是具有行政色彩的“金字塔模式”,其顶端是学校领导层,再逐级往下,教师处在这个金字塔的最底层。这样的组织结构其特点是稳定,但问题是组织容易僵化,做事效率低,自身难于发现问题,也难于激发教师的积极性。“互联网+”时代,教师的组织构架在悄然发生变化。

2013年开始,一个新的叫车平台给出租车行业带来一场不小的“地震”。这就是“微信叫车”。其中较有影响力的就是“微信出租车车队”。这个组织有100多位司机,这一百多人,不再像以往一样属于“四季青”“大众”或“客旅”中的某一个出租公司,而是来自不同的出租公司。他们通过微信,自行组织起来,改变了传统出租车公司被动分配的方式。他们通过微信群来自动接受客人预订,并自行调配出租车。通过这样的自我组织、协调分工,用车效率大大提高,司机们的整体收入提高了20%。司机们这样的组织形式,可以称为“自组织”。马云认为组织变革的一个方向就是要“去马云化”,阿里已无须企业英雄的存在,拆除组织层级堡垒,让各部门能顺畅沟通、分享、整合与拓展。“自组织”在这个“互联网+”更显其活力。

“互联网+”时代也会产生诸多教师的“自组织”群体。如微信圈、QQ群,微博互粉等,这些“自组织”按照教师不同的性格,生活爱好自动组合。“自组织”是一个学习平台,这个平台具有很强的黏着力。它可以增加教师们团队合作意识,在合作中共同体会成功的喜悦。“自组织”平台,也是一个多方共赢的生态圈,大家在这样的生态圈中相互增值,相互体验成功的快乐。

五、从“专题式的集中学习”到“碎片化学习”

谈到教师发展及教师培训,我们习惯想到专题式集中式学习,这样的学习或者培训当然重要。但如果教师学习只依靠这样的形式,那我们将会失去很多机会。因为“互联网+”时代的教师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的生活处在一个随时被中断的时代,我们需要在一个时间段内进行多任务切换。2004年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信息学学院的格洛里亚·马克教授带着她的研究生对美国的两个科技公司的员工进行了一千小时的观察。观察发现,办公室里的员工平均每11分钟就会被电话、电子邮件或同事打扰一次。人们的工作不时被中断,随时需要切换,时间长了我们慢慢地适应了这样的“中断”及“切换”。在人们应付多任务能力增强的同时,人们思维的深刻性也在降低。人们习惯于完成一些短平快,“肥皂剧”式的工作,而难以完成宏大的史诗般的“大片”式的任务。这就是互联网给社会带来的变化——生活的“碎片化”。碎片,就是把原来整块的东西破成了诸多个小片。

以往谈到教师培训、教师学习,人们首先想到的是集中培训和专题学习,但对教师观念影响比较大的,恰恰是日常的生活中,他们与家人、与学生、与同事之间的交流;是各种媒体发布的信息;是随时随地可以阅读的各类电子设备中的图文内容。教师在这些非正式场合所得到的信息要远多于正式场合所得到的,这些活动时间占据教师整个获得信息时间的80%还多,因而非正式场合对教师教学观念的影响更大。所以,教研组学习可以把学习内容或者学习时间进行分割,采用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在正式场合提出学习主题及学习要求,把讨论与交流放在各种非正式场合,让教师利用碎片时间进行学习。如在适当时间利用校园网平台,或者手机微信、QQ、手机校园APP等平台推出短小典型的案例让教师进行讨论,或者推送简短的教师学习体会让教师相互学习。现在很多学校都推出了官方微博,推出了学校微信号,利用这些平台及时向教师及社会发布信息,教师们利用零碎时间来学习讨论,也相互分享这些信息。

有人把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比作西方的“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掀起了西方社会的“思想大解放”运动。思想的变革要远远超于技术的影响,教育变革首先是思想上、观念上的变革,进而带来管理上的变革,学校重视了这些管理上的变革,教师才能真正地发展起来。

作者:陈平

教师管理变革论文 篇2:

教师管理的研究与思考

[摘 要] 教师管理是指学校领导运用一定的职能和手段来协调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使教师同领导一起高效率地实现学校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教师管理,主要管理教师的思想、言语、行为、心理、绩效,要树立人本、非权、民主理念,遵循全员性、激励性、过程性、发展性、综合性等原则,采取民主管理、标杆管理、文化管理、评价管理、人本管理等策略。

[关键词] 教师管理;概念;理念;内容;原则;策略

“学校管理首先是教师管理,其次才是学生管理”。教师管理是学校管理的重要内容,其重点在于突出“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在理论层面上,教师管理的概念、理念、内容、原则、策略等,都是有待深入探讨的重要内容。
一、教师管理的概念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教师是承担教学工作的人员。(《现代汉语词典》)“教师”是一类人的集合(传授知识、技能、技艺的人),也可以理解为一种职业。本文取前者。

20世纪以来,各种不同的管理学派,由于思想观念的不同,对管理概念的解释不一而同。管理学者是这样定义“管理”的。如,泰罗:“确切知道要别人去干什么,并引导他们用最好最经济的方法去干。”法约尔:“管理是所有的人类组织(不论是家庭、企业或政府)都有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由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五项要素组成。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孔茨:“管理就是形成和保持一种良好环境,使人在群体里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目标。”小詹姆斯·唐纳利:“管理就是由一个或更多的人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以便收到个人单独活动所不能收到的效果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彼得·德鲁克:“归根到底,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其唯一权威就是成就。”

综上所述,教师管理就是指学校领导运用一定的职能和手段来协调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使教师同自己一起高效率地实现学校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二、教师管理的理念

学校作为一个培养人才的社会机构,更需要确立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学校管理者要用人学思想和现代管理科学的人性观理论,去研究教师在教育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探索在教育事务中做好教师管理工作的基本理论。

1.人本理念

人是一切组织中最宝贵的因素,离开了人,组织便不复存在。教师是学校管理的直接对象,教师的能动性发挥如何,不仅会直接影响教育质量,而且关系到学校的办学方向和生存发展。而人本化教师管理就要求管理者在管理实践中确立一切从人出发,以人为根本,旨在调动人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的思想观念体系。管理者要从关注人生命整体发展的角度出发,尊重教师的价值与尊严,尊重教师应有的各种权利和个性,承认教师发展的能动性,把张扬教师个性作为学校管理的一个基本理念,实现由以事为本走向以人为本,从行政约束转向自我约束,这才是教师管理思想的一次根本性变革。在管理过程中管理者必须尊重教师的人格、情感、习惯和尊严,以人为主体,重视人的尊严、人的价值,树立一切活动在本质上都是为了人的思想,把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挖掘教师的潜能作为管理者的主要职责。这样就可有效减少管理过程中的错位现象,减少冲突,降低内耗,增强彼此间的同步效应、共鸣效应,以教育质量为中心,教师管理的效果和水平必然会得到提升。

2.非权理念

非权力性影响是任职者主体形象的一种效应。权力性影响是外在的,非权力性影响是内在的,可以长久地发挥作用。良好的非权力性影响可以强化权力性影响,有时还会起到权力性影响不能起到的作用。领导者的非权力因素取决于他的知识、经验、胆略、能力和他严于律己、敬业奉献、公平公正、宽容大度、大公无私、襟怀坦白和作风正派的人生理念。非权力的人本化管理要求管理者要有更高的素质,更强的权威,这种权威不是官本位的权威,而是以管理者的高素质为基础所产生的征服人心的非权力权威。一个富有魅力和威望的管理者自然就能把全体教师紧紧团结在自己的周围,用他的人格魅力和“感情投资”去实现教师的心灵“共振”,唤起教师争先创优的愿望,做到教在不言中,行在不动中,管在不律中,威在不治中。这种言教变为身教、制服变为自服的人本化管理,权威更强,效果更佳。

3.民主理念

民主是促进管理者和教师间相互信任的桥梁。教师参与民主管理不仅可以弥补管理者自身能力的局限,减少决策失误的风险,实现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和高效化,而且有助于满足教师自我实现的需要。凡是事关学校前途命运,涉及教师切身利益,需要教师参与、执行和监督的事情,管理者都要放手发动教师的积极性,让教师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需要教师在具体的改革进程中不断选择改革策略,不断调整目标,进而实现目标发展。一切自我更新型的、研究型的学校管理改革策略,都要坚持从教师中来,到教师中去,力争把教师的思想、主张、情感体现在自己的决策中。决策执行的过程,也就是教师认同决策、统一意志的过程。通过民主产生的自我约束力,能使教师管理由必然行为过渡到自由行为,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决策的合理性,增强教师的责任感,而且对于减少政策制定与政策执行之间的冲突,教育决策的贯彻和执行,以及对于理念向行动的转化来说,都至关重要。
三、教师管理的内容

教师管理,主要是思想、言语、行为、心理、绩效的管理。

1.思想管理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领导学校,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因此,管理教师首先是思想的管理。教育思想即人們对教育的主张、认识等,包含的内容很多。

2.言语管理

虽说每个人都有言论自由的权利,但是作为教师,言语更应该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符合教师这个特殊职业的规范,符合教师为人师表的身份。教师的言语要表述准确,富有感染力,切忌出现粗鲁性、侮辱性的语言。

3.行为管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教师的行为应当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做到为人师表;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相关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禁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积极参与业务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水平。

4.心理管理

根据美国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论,人有两大需要系统,即基本需要和心理需要。心理需要包括:认知需要(如认识、理解、说明等需要),美的欣赏需要(如对顺序、对称等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如寻求自我满足、成就、发展最优潜能的需要)。心理需要也称生长需要,特点是越满足,越会产生更强的需要,而且并不存在严格的高低级关系。

5.绩效管理

绩效是指具有一定素质的员工围绕职位的应负责任所达到的阶段性目标以及在达成目标过程中的行为表现。所谓教师的绩效管理就是指学校管理者与教师之间在教育教学目标与如何实现目标上达成共识的过程。教师绩效管理的目的在于提高教师的能力和素质,提高教师的绩效水平。
四、教师管理的原则

1.全员性原则

教师管理,不只是校长、主任的专利,而是需要全员参与的。教师要积极投入到教师管理之中,参与自我管理、目标管理、制度管理、评价管理、教学管理等。教师管理不能出现“领导轰轰烈烈抓管理,教师默默无闻搞教学”的现象。

2.激励性原则

根据激励原理,要求“发挥激励作用,保护教师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对教师进行激励时,要做到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并举。

3.过程性原则

教师管理,要注重督促教师严格执行“教学常规”,看教师是否认真备课、认真上课、认真布置和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认真进行学业考查。

4.综合性原则

教师管理,要树立多种理念,遵循多种原则,采取多种策略。不仅要重视对教学研成果的静态管理,更强调对教师教育教学过程的动态管理,并根据定性管理与定量管理相结合、自我管理与他人管理相结合的指導思想进行综合管理。
五、教师管理的策略

教师管理是学校管理的重要内容。“管”与“理”如同管理者的左膀右臂,须臾不可分离。在一般情境中,管理者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原则,即一手抓控制,一手抓协调,双管齐下,但在有些情境中,又要因势利导,有所侧重。那么,如何进行教师管理呢?

1.民主管理

学校民主管理,也叫教师自主管理或自我管理,是指通过教代会组织发动教师自愿参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和管理活动,实施群众监督,促进学校决策民主、利益关系公平公正、教师团结和谐的一种以教师为管理主体的管理模式。学校的民主管理应该参照企业管理,一是完善教代会制度,确保民主管理工作的落实;二是强化校务公开机制,用“透明”共铸和谐;三是建立平等协商的教师聘用制度,为校师关系筑起“防护墙”;四是建立民主管理机制,教师民主制订教学目标,民主监督教学过程,民主评估教学绩效。

2.标杆管理

标,目标;杆,榜样。标杆管理引自企业管理,它也是一种目标管理。它是一个识别并引进最佳实践方式以提高绩效的过程。实施标杆管理没有固定程序,但至少应包括确定目标范围,选择合作伙伴,确定绩效评估标准,进行差距分析,监察效果与修订标准等基本环节。教师的标杆管理是指以最优秀的教师在教育教学方面的功绩及实践措施为基准,树立学习与追赶的目标,通过资料搜集、比较分析、跟踪学习、革新设计并付诸实施等程序,将本人的实际情况与基准进行量化比较和评价,在此基础上选择提升本人绩效的最佳策略,争取赶上或超越目标对象。其核心是向行业内外的优秀教师学习,通过学习,重新思考和改进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创造自己的最佳实绩。这实际上就是一个模仿加创新的过程。

3.文化管理

学校文化管理的主体是学校的教师和学生,通过学校的文化力和文化的组织手段,整合利用学校的人力和物力资源,从而实现学生主体的价值创生和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同时促进教师主体行为的促进。学校文化管理不仅是一种管理思想,更是一个实践模式。文化管理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扬弃、整合、创新,使校园成为一个教师的文化圣园、精神乐园、生态公园、和谐家园。在这个园里,不是成就一批教师、打击一批教师,而是对待教师“柔一点——多一些春风化雨,文一点——多一些生命关怀,粗一点——多一些个性张扬,活一点——多一些宽容理解”。当然这种管理理念并不意味着不要规则、制度,而是在这一前提下的人性化管理。在这个园里,每位教师都活得幸福、活得有尊严、活得体面。学校文化管理应放大“文化”的力量:要以精神文化来引导人,以环境文化熏陶人,以制度文化激励人,以行为文化培养人。

4.评价管理

教师评价是校本评价的重要内容,通过评价教师来实施教师管理。一要运用阶段性评价策略。由于教师的成长具有阶段性,导致教师的思想、言语、行为、心理、绩效也具有阶段性,这就要求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不能“一评定终身”。特别是对青年教师的评价更要注意阶段性。二要运用对象性评价策略。教育教学工作,主要取决于教师的认知水平、工作经验、解决策略及非认知因素的协同作用。教育教学工作对于优秀教师来讲手到擒来,不费吹灰之力;但对于普通教师来说,有一定的难度,绩效可能不佳。这就要求学校要做出“因人而异”的评价,切忌以优秀教师为标准去要求、衡量一般教师。三要运用相对性评价策略。学校评价教师时要从不同的角度、层次出发进行分析比较,促其提高。四要运用综合性评价策略。现在有种误区,认为学生的考试成绩是衡量、评价教师的唯一标准。其实,评价教师的方法中,学生的考试成绩只是教学实绩的一部分。评价教师应该从职业道德、教学常规、教学实绩、教育科研、培养教师、辅导学生等多个方面出发,综合进行评价。五要运用激励性评价策略。激励教师的方式有多种,主要包括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许多学校都是先谈精神,再谈物质。专家恰恰相反,是先谈物质,再谈精神。当物质与精神同步增长时,强调精神,淡化物质,最后到只谈精神,不谈物质。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并用,效果最佳。

5.人本管理

教师管理的核心就是突出以人为本。学校在管理教师时,要注意用人格的力量去凝聚教师,用公正的态度对待教师,创造优良的环境吸引教师,制定科学的制度规范教师。而且,要关注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注意保全学术个性;关注教师劳动的特殊性,注意培育自律意识;关注教师心理的特殊性,注意满足教师的精神需要;关注教师需求的特殊性,注意满足教师的高层次需要。教师管理,我认为要做到:放心不放纵,宽容不纵容;培养“导师”不培养“教师”,培养教育家不培养教书匠。

教师管理是一种行为,是一种策略,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艺术。

最后,借网上的《教师的十种死法》改编成《教师管理“十忌”》供各位校长鉴戒:

一忌,上告教委整死你;二忌,以人为本哄死你;三忌,选拔竞聘玩死你;四忌,打击报复害死你;五忌,教学课改骗死你;六忌,考核晋级气死你;七忌,加班加点累死你;八忌,落聘下岗吓死你;九忌,索要工资拖死你;十忌,主张权利恨死你。

(责任编辑:朱福昌)

作者:卞恩鸿

教师管理变革论文 篇3:

教师参与校本管理的教育变革

摘要:传统意义上的学校管理模式及组织结构形式,对教师发展、教师职业生命价值的实现有诸多的不适宜和弊端。校本管理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教育改革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教育教育模式。这种校本管理模式利用的是教师的优势,教师是与学生关系最近的专业人员,因此他们拥有做出这些决策的知识,并且对于决策制定过程的充分参与可以提高他们对执行所做出决策的承诺。增强教师在校本管理中的作用,可以极大的提高教学水平和学校的管理水平。

关键词教师;校本管理;教育变革

1.传统意义上的学校管理模式

在我国,一般中小学基本上是校级组织(校长、书记办公室)——中层组织(工会、团支部、学生处、教务处、政教处、教研处、总务处)——年级组、教研组(备课组)、班主任为学校基层组织的管理模式。从当代社会转型背景来考察,这种组织结构形式对教师发展、教师职业生命价值的实现有诸多的不适宜和弊端(李继秀2008)。传统管理强调“服从性”、“计划性”、“统一性”,没有机会把教师投身于校管理体制中去,使教师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没有充分的调动起来。教师是决策被动的接受者,没有参与决策的机会与权利,只有执行决策的义务。教师在学校管理中的角色往往只是一名教职员工。他们的价值都是具有工具性—完成学校简单而明晰的教学工作任务。学校领导所关注的也只是既定目标如何实现及实现的程度,没有或很少与教师谈论、探讨如何解决学校的问题。校长负责制下的教代会制度也只是让部分教职工代表参与讨论诸于制度、发展规划、财务预算与解决等问题,其职能是监督,对学校事务的管理直接参与度很低,教师代表发挥不了变革实施者的作用。因此,教师对决策者的理解和体验都很虚幻。学校管理进行经验管理、单一的科学管理,这一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素质教育人才的培育观的需要(苗小兰2006)。

2.教师参与变革的学校管理模式

校本管理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教育改革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教育教育模式,该模式的核心内容有三个方面:一是学校自主发展的决策权从上级部门下放到学校,即“权责下移”。二是学校决策者应该对决策的彻底贯彻以及对结果的负责。三是校长、教职员工、学生及家长和社区都有权参与学校的决策。实施校本管理不仅校长转换角色,教师也要转换角色,依据学校的校情,充分发挥共同决策者的积极性、参与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前提下,对学校内部教师员工进行人事任用、课程设置、校本课程开发、财务运算、资源分配等方面自主决策,从而达到优化教育资源,提高办学效益的目的(黄忠东2005)。

这种校本管理模式利用的是教师的优势,教师是与学生关系最近的专业人员,因此他们拥有做出这些决策的知识,并且对于决策制定过程的充分参与可以提高他们对执行所做出决策的承诺,即认可度和支持度。民主参与,允许教职员工拥有更大的决策权也被认为可以导致更高的效率和效益。在这种教师参与校本管理的变革的情况下,教师在学校所扮演的角色就不再是较为被动的被咨询者,而是较为主动的决策者(祝溧2006)。教师参与的校本管理需要鼓励教师团结协作,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也要促进自身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应该主动参与决策、主动实施决策,主动承担决策后果。主动迎接教育教改带来的一切挑战,主动表达个人在教学及管理方面的愿望,主动开发校本课程和校本课程资源。

教师的责任由过去单一性的教育教学责任提升到参与决策责任,贯彻决策责任,决策后果的多个层面,这也非常有利于集中教师的智慧,调动广大教师在参与决策时用理性、科学的态度,在贯彻决策时用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决策的后果有预见、有自信。教师是教育实践的直接承担者和教育变革的实施者,一切教育变革和发展离不开教师的参与,而教师专业水平又直接决定了教育改革的成败(李文志2008)。

3.调动教师参与校本管理的意义

现实中一些教师并没有充分发挥自己在课程开发与参与校本管理的作用,有的教师甚至放弃了“赋予”的这种权利,许多教师也会觉得校本管理制度事不关己,抱着对教育改革置之不理的态度,觉得参与学校管理对自己没什么好处,自己只是以教书育人为己任,不会去参与学校的其他管理项目(宋寒2006)。(刘放桐2000)书中曾提过课程专家施瓦布认为实践的课程哲学强调课程的终极目标是“实践兴趣”,即强调过程和行为自身目的,强调理解环境以便能与环境相互作用。以“技术兴趣”为指导,会使教师认为自己的专业水准不足以应付校本课程开发中所需要的技能要求和经验储备,因而产生的事不关己无所谓的态度或是灰心丧气的低估自己能力的一种表现。如果把课程的开发看作是实践建构的过程,注重“实践兴趣”,并调整为重在参与的心态,这样就大大增加了教师的参与热情。每间教室都是课堂的实验室,在教学过程中搜集教学资料,教师其实也扮演了实验者和研究者的双重角色。其次,适当的奖励性评价制度能够持续保持校本管理开发的兴趣与激情。教师是需要被持续鼓励的,物质上或精神上的鼓励都会激发教师的成功感与自豪感。在另一方面,学校要为教师搭建交流与对话的平台,积极宣传、推广教师的研究成果。这样广泛的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也能够促进教师的共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宣传了学校的教研成果,提高了学校的办学的整体水平(张瑞芳2010)。

参考文献

[1]黄忠东(2005):校本管理模式下的教师角色,《湖北教育》政务宣传,03期

[2]李文志(2008):浅谈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角色的转变,《新课程》教研版,12期

[3]李继秀(2008):教师发展与学校组织变革创新,《教育研究》,03期

[4]刘放桐(2000):《新编现代西方哲学》,(页478)北京,人民出版社

[5]宋寒(2000):校本课程开发:教师“弃权”到“执权”,《当代教育科学》,19期

[6]苗小兰(2006):人人参与自主管理和谐发展——实小青华分校教学工作室[J].《时代教育》24期

[7]熊梅,托中菲(2010):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与成长--以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为个案,《中国教师》,01期

[8]祝溧(2006):校本管理中的教师角色定位,《江西教育》,11期

作者:石歌 王昭

上一篇:大豆贸易发展论文下一篇:财务管理变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