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管理变革市场营销论文

2022-04-24

摘要:澳大利亚不仅是一个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近年来,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迅速崛起,受到全球的瞩目。希望通过浅析澳大利亚文化产业政策,从中得到可以借鉴之处,对我国文化产业政策有所启示。一、澳大利亚文化产业政策背景国家政策的形成,离不开这个国家的国情,根据国情来制定相关政策。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化管理变革市场营销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文化管理变革市场营销论文 篇1:

网络视频直播时代文化产业管理的变革

摘 要:随着互联网市场经济的发展,智能手机的不断优化,人们随手拍的一段小视频,十几分钟就有几十甚至成千上百的浏览量,这就是网络视频直播带来的信息高速流转。网络视频直播时代,人人都是自媒体人人都可做主播,它打破了传统的文化传播方式,由电视播什么看什么转变为想看什么即播什么。网络传播具有开放性和交互性的特点,使得现当代市场环境下,网络交流的方式更为平等开放,网络视频行业逐渐有序化。2008年至今,文化产业发生变化速度之快,万物网,5G网络时代和其他新兴技术的到来直接影响了未来文化产业的发展变革,数字化的进步将为文化产业发展带来无限的可能。

关键词:短视频;网络直播;文化产业

引言:

网络视频直播是一种新兴的媒体形态,是利用互联网的网络基础,以手机或其他移动终端为媒介形成的一种具有真实性,多样性,实时性的交互模式。视频直播的发展更好的推进了文化产业的革新,抖音快手等短视频成为人们主要的娱乐方式,全民网红时代不减,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走上直播网红这条道路。虽然网络直播迎来了红利时代,但是单个网红红利时代最多不超过两年,未来文化发展更重要的还是内容为主寻找创意,避免同质化。

一、文化产业发展新特点

生产层面提出新的要求。内容上由之前大众的休闲娱乐的文化产品向精神享受层面的转变,推出了更加优秀文化和人们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以高品质的生活引导和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推进和引导新时代的社会文化产业向更积极更美好的方向发展。技术上充分利用人工智能,AR等虚拟技术,通过大数据筛选不断提高科技文化含量,促进文化与科技相融合发展,实现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

消费层面表现的特征。自2007年以来,随着城乡差距的不断缩小,农村消费逐步走上舞台,不同年龄段之间的消费日益明显,其中90后成为文化消费市场主力军。高学历尤其是研究生以上人才消费特征日渐凸显,精神享受等体验性产品更受消费者欢迎。新时代条件下,人们对文化消费的需求越来与旺盛,恩格系数逐渐降低,消费重心逐渐向个人消费总支出方面偏移,文化消费较以往存在巨大变化。

改革层面出现新需求。一方面,随着国家文化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和改革的快速推进,文化管理层面包括文化管理的主题,文化管理的内容和形态都发生着变化,文化改革出现新的局面。另一方面,必须加大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充分发挥市场的主体地位,将市场经济和社会效益相结合发挥最大优势。同时还应加强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为新时代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二、文化产业变革整体框架

改革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基于现当代网络直播发展状况, 应该坚持文化发展体制机制内的有效改革和创新,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推动文化产业繁荣昌盛。

在当下网络视频直播时代,文化产业变革的走向问题在推动市场经济发展,优化产业结构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在国民经济中比重越来越突出。最新的五年发展规划提出,新时期文化产业的变革需要在体制上实施创新,并在相关体制内实施转变和有效提升。

文化体制内改革主要主要涉及五个方面。一是各省设立了国有文化资产管理委员会,通过委员会管理进一步完善国有文化在体制内的有序运行。此次改革实践主要是在企业文化的发展方向,文化产业布局方面和总体规划实施方面,以现代化的企业制度为实施导向,改进完善相关管理事宜,充分发挥企业现代化管理能力。

二是成立省问改办,深化国有企业文化体制内改革,进一步发展和支持民办文化,推进文化产业发展连锁经营,构建社会主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政府宏观管控。

三是培养多元化人才发展,推动改进国家公共服务的具体方式,深入落实国家财政对文化体制改革的各项政策和措施,与有关部门协调发力,互相配合,共同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变革。

四是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有效利用金融创新发展文化产业。立足各个金融平台,将投资机构与金融机构相结合实现资金无障碍流转,吸引各商家,企业集团和个人入驻,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推动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

五是在文化繁荣发展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行政部门与市场工作者加大合作力度,不断扩大市场规模,不断优化文化市场体系。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推动文化发展的创新,增强新的经济发展动力,实现全面进步。

三、结束语

日渐成熟的云智能和大数据,使得文化产业发展更为迅速。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今天,网络成为人与人和社会发展变革的主要媒介,在新时期中的地位愈发重要。互联网快捷迅速的特点,让人们不受地域和空间的限制迅速及时接受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产品,多样化表现方式更容易满足用户需求。短视频快速发展的条件下,人人都可以使文化产业发展的助推剂,只要有创意你就是下一个网红达人。“李子柒”一个被央视提及的网红,围绕美食讲述了农村生活,展现了真实的农村生活,李子柒是文化输出,传播了中国美食文化。文化产业管理变革要进一步规范文化市场发展秩序,利用网络视频直播时代的优势带领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变革。

参考文献:

[1] 周静.基于历史学学科背景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  临沂大学学报. 2018(06)

[2] 赵建昌.高校創新创业教育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发展融合机制[J].  大学教育. 2019(01)

[3] 苏琼.创新创业背景下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优化探析[J].  大庆社会科学. 2019(01)

[4] 刘阿平.大创项目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J].  陕西教育(高教). 2019(05)

[5] 陈慧英,陶丽萍,彭桂芳.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二元空间驱动”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 武汉轻工大学学报. 2019(03)

[6] 项仲平,刘静晨.论网络电视对传统电视的冲击[J].  当代传播. 2010(02)

作者简介:

李向鑫(1997.9.26—),男,汉族,籍贯:辽宁省大连市人,单位:辽宁传媒学院,16级本科生,专业:文化产业管理,研究方向:文化产业管理/市场营销

作者:李向鑫

文化管理变革市场营销论文 篇2:

澳大利亚文化产业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摘要:澳大利亚不仅是一个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近年来,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迅速崛起,受到全球的瞩目。希望通过浅析澳大利亚文化产业政策,从中得到可以借鉴之处,对我国文化产业政策有所启示。

一、澳大利亚文化产业政策背景

国家政策的形成,离不开这个国家的国情,根据国情来制定相关政策。澳大利亚文化产业政策的形成,也与其国家的国情、人文历史有着必然的联系。澳大利亚是一个属于英联邦体系的移民国家,1901年1月1日,澳各殖民区改为州,成立澳大利亚联邦。1931年,英国议会通过《威斯敏斯特法案》,使澳大利亚获得内政外交独立自主权,成为英联邦中的一个独立国家。其居民大约四分之一出生在澳大利亚以外,居住在澳大利亚的土著人,仍然保护着自己的风俗习惯。因此,文化多元性是澳大利亚文化的最基本特征,整个社会包含三大类文化:土著文化、英国殖民者带来的文化体系、其它移民的文化。

二战后,澳大利亚实行移民政策,原由英国文化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澳大利亚文化逐渐受到新移民的影响。但是澳大利亚未放弃对土著文化的保护和开发,如大力反映土著人生活的“红岩石”、“岩石画”、“土著药物”等,这些文化逐渐得到澳大利亚人的认可,同有又吸引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澳大利亚对待土著居民有各种优惠政策,包括在房屋、就业、福利各方面为他们的生活提供各种必要的协助。在旅游区,土著居民的艺术品和手工艺品是世界各地游客搜罗购买的物品之一。

从主流文化角度来看,澳大利亚属于西方文化,西方艺术流派和品种仍是澳大利亚文化的主流,生活方式也与西欧和北美相似。但是在澳大利亚,鼓励任何背景、任何民族的人们保留他们自己的文化。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和各州各领地的政府甚至提供各种援助和津贴,去奖励发展多元文化的人士、团体和组织。

二、澳大利亚文化产业政策

(一) 澳大利亚文化产业政策简略

澳大利亚政府将文化作为一种产业进行管理要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1968年澳政府成立澳大利亚艺术委员会,1973年更名为澳大利亚委员会。

1994 年,澳大利亚通讯、信息技术与艺术部推出第一个国家文化发展政策——《创造性的国家》。该政策力推创意产业的概念,强调创意产业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同时明确指出:“这个报告讲的就是一个文化政策;一个关于如何振兴或者保护民族文化的文化政策。” 需要强调的是,《创造性的国家》还指出“:这个文化政策还是一个经济政策。文化创造财富,文化增加价值。文化对我们的创新、市场营销和广告作出了巨大贡献。文化是澳大利亚工业的品牌,是其他出口产品的重要附加物。它对澳大利亚的经济腾飞是不可或缺的。”可见,澳大利亚十分肯定文化对经济的价值,明确将“文化”产业化,对文化与产业的链接采取十分肯定的态度。

1996年,新政府出台了《艺术面前人人平等》的文化政策。1999年10月,原政府继续执政,其文化政策仍以此为基础,联邦政府不仅不会削减对文化事业的拨款,还要增加对艺术家和澳大利亚艺术团体的支持。这一支持将为所有澳大利亚人参与文化活动提供更多的机会。

进入21世纪后,澳大利亚不断出台各种政策,推动文化产业在新世纪下的发展。2001年8月,启动《创意产业与群聚策略研究》、2005年《澳大利亚数字内容产业行动纲领》、2008年《国家创新系统回顾》、2009年《推动创意—21 世纪创新发展日程》和《澳大利亚数字经济的未来》等文化产业发展战略。

(二) 澳大利亚对“一臂间隔”原则的应用

“一臂间隔”原则最初用于经济领域,后来引入到文化政策领域中。该原则被许多西方发达国家所采纳,澳大利亚政府也十分肯定的采用了这一文化管理原则作为该国文化政策的组成部分。最早出现在《芬兰文化政策》的“一臂间隔”原则,包括“垂直”和“水平”两种分权向度。所谓“垂直分权”向度就是指中央政府与所属行政部门和各级地方政府的纵向分权关系。所谓“水平分权”向度是指各级政府与文化方面的非政府组织(NGO)的横向分权关系。也就是通过某种NGO组织在政府与具体的文化企业之间建立起沟通与合作的桥梁。

“垂直分权”在澳大利亚体现为,澳大利亚中央政府将文化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的主要权力以及部分文化拨款的责任赋予其所属的文化主管部门——澳大利亚通讯、信息技术与艺术部。同时,地方各级政府也行使相应的权力或承担相关的责任。

“水平分权”在澳大利亚非常成功的体现是,澳联邦政府的艺术资助和咨询机构——澳大利亚理事会,在贯彻“一臂间隔”原则,促进政府水平分权,落实文化政策的实施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澳大利亚理事会是澳政府与具体文化单位之间的专业性中介组织,其宗旨是鼓励澳大利亚艺术家积极创造,改善文化发展环境,应对国际文化竞争,为国民提供更多参与艺术和文化活动的机会。其职责主要是执行联邦政府文化艺术政策,为政府政策提供咨询,资助艺术家和艺术机构开展的项目。理事由澳大利亚环境、水资源、遗产和艺术部部长委任。主席由澳总督按部长的建议委任。理事人选的委任,要有代表性,兼收艺术、经商、行政、公共策略及企业管理方面的专业人士,以及不同地区、性别、族裔及原住民社群的代表。理事会通过艺术部部长向政府负责。澳大利亚政府对艺术理事会的地位和功能十分重视。政府积极提升理事会的规格,强调它在政策咨询、文化拨款、开发文化产业和建立文化产品国际营销结构等方面的主导作用。澳大利亚政府还专门列出多条款项,强化理事会的行政和财政功能。

(三)澳大利亚文化外交政策

澳大利亚文化外交的具体落实工作主要由澳大利亚国际文化理事会(AICC)负责。AICC的职责之一是对重点区域的文化外交项目给予财政资助。澳大利亚在加强政府间合作,区域内共赢方面积极探索,成立了“文化部长理事会”。它初始于1984年,由澳大利亚发起,后新西兰、南太岛国等逐渐加入。“文化部长理事会”是一个以澳大利亚为主导的、政府间的区域文化合作机制。

澳大利亚政府十分重视发展本国的外向型文化产业,鼓励和支持文化产品出口,积极制订鼓励政策和文化产品出口战略。在澳大利亚任何企业和个人都可以从事文化产品的进出口,无需任何审批手续。但是,在为国外演出团体申办入境签证时,须征得当地演员工会的同意,这主要是为了保护本国艺人的利益。在文化贸易领域,政府的职责不是审批,而是通过制订政策来引导其发展。澳大利亚对外文化宣传也主要通过促进文化产品出口来进行。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和最有效的外宣手段,这在澳政府对外文化宣传战略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为更好地开展对外文化工作,澳大利亚政府制定了对外文化宣传战略计划“在国际上推广澳大利亚文化”。该计划为三年滚动式,即在执行和检讨当前计划的同时,制定下一个计划。首期计划1999-2001已完成。该战略计划的目标是:提升澳大利亚的国际形象,促进外交和外贸发展,促进澳大利亚文化产品出口。

1996年,为支持文化出口,澳大利亚艺术委员会成立了“观众与市场发展部”,负责有关事务,并拨专款用于支持文化出口。澳大利亚艺术委员会的促进艺术出口计划主要以两种资助形式进行:l、从事艺术出口的团体和个人可以直接申请项目经费支持;2、资助促进艺术出口的推广活动,如艺术交易会、各类展览会等。除澳大利亚艺术委员会外,澳大利亚外交与外贸部也通过澳大利亚国际文化理事会主办的文化外宣项目资助澳文化产品出口。主要项目有:通过驻外使领馆举办的澳大利亚电影节等项目。

澳大利亚政府有关机构十分重视为文化企业拓展国际市场提供服务。澳通讯、信息技术和艺术部和澳大利亚艺术委员会等部门为澳大利亚文化网站的建设进行了大量投入。除文化网站提供市场信息外,澳大利亚外贸促进会直接为文化企业提供信息服务。外贸促会是外交与外贸部下属机构,其办事处分布世界许多地区,它也将文化产品出口纳入其业务范围,为文化产品的出口提供咨询、市场调查、帮助选择合作伙伴等服务。澳大利亚驻外使领馆的文化处也为澳文化企业走出去提供服务,协助它们做好项目。澳政府还在驻外使领馆文化处中直接派遣懂外语的职业艺术经纪人为文化外交官,作为内行,他们能为文化企业走出去提供更好的服务。

总之,澳大利亚政府已把文化产品出口提高到树立国家形象的高度,既重视它的经济效益,更重视它的社会效益。澳大利亚政府认为通过文化宣传、文化交流、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出口,可以树立一个现代化、多元化和充满活力的国家形象。

(四)澳大利亚文化产业中的商业赞助

20世纪80年代,商业赞助在澳大利亚还处于萌芽状态,那时企业和文化机构之间的赞助关系,带着极大的盲目性且不稳定。进入90年代以后,政府和文化机构越来越认识到,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只靠传统形式上的政府拨款还远远不够,政府和文化机构的目光均逐渐转移到了企业,寻求商业赞助以弥补政府财政拨款的不足。

1991年3月,澳政府出台了文化组织登记制度,任何单位和个人向这些已登记的文化组织提供赞助,便可免纳相应的收入所得税。同时澳政府设立了专门机构为企业和文化机构双方牵线搭桥,提供咨询,如澳大利亚人文基金会。为了加强文化机构与商业企业之间的合作,达到互惠共赢的目的,澳政府还设立了商业艺术基金。这些措施大大激发了企业和个人向文化机构提供捐赠和商业赞助的积极性。近年来,商业赞助对澳文化产业市场的繁荣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对我国启示

总的来说,澳大利亚的文化政策基本继承了英国文化政策的内涵,既保护传统民族文化,同时又接纳外来移民文化,既重视发扬当地土著文化,又能迎合时代的变革不断创新,注重个人的创造性和创新精神。

澳大利亚政府对文化政策的制定和推行,来自于英联邦国家的历史传统和制度转移,继承和延续了成熟的制度设计框架,引入和借鉴了英国的文化政策理念。这种市场经济制度安排与政府宏观调控为指导的文化政策体系经过有机结合,并结合本国的民族文化传统进行不断的调整和完善,从而形成澳大利亚独特的文化政策模式。澳大利亚文化产业政策对我国文化产业政策的制定有以下启示:

(一)建立科学的国家文化管理体系

澳大利亚引用“一臂间隔”原则,将国家权力“分权”出去,在“垂直分权”与“水平分权”二个向度方面,充分发挥了州、政府,及非政府组织各自的职能。在“垂直”向度上,分权给国家文化主管部门与各地方政府。在“水平”向度上,则分权给各地方组织与非政府组织。值得一提的是,非政府组织在国家与文化企业之间,做了很好的纽带作用。一方面利用与政府的密切联系,为文化企业提供及时有效的咨询、信息等服务;另一方面由于与文化企业紧密的关系,了解文化企业的切实需求,在为政府提供文化政策的时候,能够站在企业的角度,提出对于企业有益,对于国家可行的文化政策。

反观我国的文化产业管理体系,虽然有很多部门参与管理,但相互之间缺乏联系与沟通,各相关部门都有自己的职责、政策和具体做法,都站在自己的权利和职能角度来执行文化管理。这是不利于文化产业的长远发展和与文化繁荣的。借鉴澳大利亚的做法,尽快完善我国现行的文化管理体制,理顺相关工作部门的职能,相互之间进一步加强沟通、协调,促进我国文化产业的大发展与大繁荣。

(二)加强文化政策与产业政策、经济政策的相互联系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我国政府逐步借鉴西方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理念,将文化纳入到经济发展的规划中来,并力求将文化创意转化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经历了从最初的文化事业到文化产业再到文化创意产业的过程,在国家经济体系中的地位也已经从最初的第三产业的辅助地位晋升为国家支柱产业。

当前要加强政策制定思维的转型,打破文化政策和产业政策的界限,制定更加全面的综合性政策,将文化同经济和创新紧密结合,加强文化“产业化”,通过政策导向来促进文化产业的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曦.澳大利亚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我国的启示以昆士兰模式为例.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3(01)

[2]贾惠丽.澳大利亚文化走出去之政府作用.出版参考,2010(24)

[3]周荣国.韩国、日本、澳大利亚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举措.当代世界,2009(05)

[4]耿识博.澳大利亚文化保护管理体制及对我国的启示.行政管理改革,2011(01)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数码艺术学院】

作者:葛瑞瑞

文化管理变革市场营销论文 篇3:

民营企业文化建设亟待解困

根据著名学者张德的企业管理发展的三阶段(经验管理阶段、科学管理阶段、文化管理阶段)理论,我国的民营企业大部分正从第二个阶段向文化管理阶段发展。所以,在今后的一段时间,我国民营企业的重点将要放到文化管理上。可是,许多民营企业的文化建设却并不尽如人意,往往从一开始就陷入困境。

一、陷入文化困境

1.重视不够。民营企业由于其自身所有制特点和经营目标,更加关注企业的赢利能力。于是,物质领域比精神价值受到了更多重视。最近,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组开展了“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结果显示,只有17.4%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企业文化上,80%以上的经营者都将此归之于市场营销能力、经营组织能力、战略决策能力、生产制造能力和研发能力等。

当然,大部分民营企业都已意识到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可是,究竟从何入手、交给哪个部门负责,许多企业对此都是一问三不知。在过去的国有企业,一般都是党支部、团支部负责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从某一方面来看这也是文化培育的一种;在现在的民营企业中,文化建设工作似乎全部落在了所有者即民营企业家身上,很少有民营企业成立文化建设专业部门,而我们的民营企业家又分身乏术,自然而然使文化建设受到冷落。

2.定位模糊。民营企业的成长路程一般都比较曲折,有很多企业家是从小作坊式的生产发展到有规模的、专业或多元化的经营生产。因此,从一开始就没有一定的战略规划,更不用说长远的文化定位了。每个企业,无论是自然成长的或是根据战略建设的,都有其自身的文化情况。可是,要真正形成推动企业进步的“文化资本”,就需要企业家和其员工将现存的文化“片断”整合提升,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核心文化。

许多民营企业在迅速成长扩张的道路上,很容易改变自己的经营理念和价值观。这里面存在一定的功利因素,把企业文化建设等同于产品推销,希望立竿见影,似乎只要一搞企业文化建设,企业的经营业绩就会立刻攀升。企业文化是一项潜移默化的工程,不是短期就可以见效的,企业的文化定位更需要相对稳定。如果为了赶时髦而随时转换核心文化理念,企业最终只会像“流星”那样迅速陨落。

3.内容单一。从民营企业文化建设案例看,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就是千篇一律,缺乏个性特征,“拿来主义”比比皆是。比如,在企业经营管理上,许多企业都提“顾客是上帝”、“质量第一”的口号;在企业精神方面,都写上“团结、求实、开拓、进取”几个字,偶尔有个别企业提点有“创意”的口号,也大都内涵不够丰富,且与企业本身的经营风格、产品性质和服务领域不相吻合。

另外,企业文化内容的层次不够丰富也是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重大问题。目前,在民企文化建设中出现了一种“排斥性”现状:不是这样就是那样。统一的、具有整体性的文化有助于企业进行控制和沟通,可是一旦企业内只存在一种声音,强势文化随即出现。在向多元化和国际化发展的路上,这种排斥性的文化将会给企业带来非常大的障碍。很多民营企业家害怕复杂的多元文化,觉得它们会使企业处于一种不稳定状态。但实际上,“文化多元的员工队伍更有创造性,更善于从事全球营销,而且人员流动率也更低”(Taylor Cox, Jr.)。当然,这需要企业家不断地调整企业文化体系的融合性和凝聚性,促使一群人在同一环境下高效率地开展工作。

4.程度肤浅。如何培育企业需要的文化是许多企业管理人员最头痛的问题,因为它不像生产或经营那样可以从有形的产品和具体的标准着手,文化建设完全围绕着一个虚无的主题进行,让人不知道从何下手、如何检验。于是,最常见的培育方式就是宣讲和培训:喊几句口号,挂几幅标语,谱一首企业歌曲,统一一套员工制服,或者举行几次卡拉OK比赛,开展几次书评、影评和郊游活动等。至于企业精神、企业理念、企业价值观以及创新精神等根本无人问津。结果,造成形式上热闹、内涵上空洞,根本达不到实际效果。

5.体系松散。从企业纵向管理层次来看,民营企业文化体系被分割成上中下三个层次。根据研究,大多数民营企业特别是家族企业的成长与三种文化密不可分:家族文化、泛家族文化和理性化制度文化。由于受民营企业的资本结构形式和注资方式的影响,企业的最高层即所有者层的文化往往以家族文化为主。因此,无论是利润分配还是重要部门的负责人的安排,都带有很强的家族性。而在民营企业中层,即一些重要的管理人员和企业骨干,通常是民营企业主的亲戚朋友。这些人与企业主关系密切,但他们之间毕竟不像直接亲属那样占有主要控制权。因此,这一层次主要受泛家族文化的影响。一般的民营企业都有初步的企业管理制度,于是理性化制度文化就构成了民营企业的基层文化。由于家族企业的所有制结构注定了这三类文化并存的现象,因而在企业上中下层出现文化摩擦和文化沟通障碍是不可避免的。当民营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必须从根本上改变这种松散的文化体系的境况。

二、寻求解困之路

1.将文化建设作为企业战略

日本本田公司创始人本田宗一郎曾经说过:“思想比金钱更多地主宰着世界。好的思想可以产生金钱,当代人的格言应当是——思想比金钱更加重要。”同样的,许多“基业长青”的知名企业始终坚持自己的文化发展和价值观传播,它们都将文化建设作为自己企业战略的一部分。与此相比,中国企业在这方面就显得相形见绌。

文化建设作为战略部署提上日程后,一方面加强了企业文化在企业中的地位,另一方面又使原本自然生长、自由变化的文化状态成为有目标、有系统的运动过程。这样一来,企业文化就能真正成为确立经营理念和行为方式的重要手段,更细致入微地渗透到企业运行的整个过程之中。文化战略的内容主要包括:企业核心理念、价值观的确立;企业精神的树立;企业形象的定位。

企业文化战略部署要注意三个问题:

首先,要确立适合本企业环境的企业文化。企业随着发展阶段的不同,需要不同的企业文化予以配合,这完全符合企业生命周期的需要。一般来说,民营企业文化发展通常要经过四个阶段:自然文化阶段;企业家(家族)文化主导阶段;制度文化阶段;企业文化体系运作阶段。我们应当积极地引导企业文化向更高的发展阶段迈进,但也要注意跨阶段的发展也是危险的,很容易造成文化与本企业运作的脱节。在确定企业处于哪个文化阶段后,还要了解企业所属行业的文化特点。塑造有特点的企业文化是体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企业的核心文化理念应该高度概括和提炼,富有个性或成为传统文化的积淀。

其次,企业文化战略需要得到员工认同。员工的文化背景构成了企业文化的自然形态,虽然他们与文化战略方向会有差距,可是不能不考虑到员工文化的归宿感。当员工的文化认同感低于60%时,就会影响其工作效率;当这种认同感低于40%时,他们就可能会考虑跳槽离职。我们需要文化的进步,可是如果因为文化建设而损失了其他的大量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却是不理智的。另一方面,文化战略得到员工的支持有利于文化建设的顺利实施。文化建设不只是企业运作理念的改变,还包括对员工特别是中层管理人员的价值观的同化。文化战略需要全体员工共同参与和支持,这样才能真正实现。

最后,企业文化战略是动态和面向未来的。民营企业之所以出现文化排斥现象,正是由于企业没有意识到未来的变化。我们确立的文化战略应该随着企业经营环境的改变加以有效地疏导和变革,不仅立足于企业的现在,更要着眼于企业的未来,与企业的总体战略相配合,为企业的发展指明航向。

2.企业文化物质化、制度化

目前,在我国的民营企业中存在一种“伪文化”的现象,即企业所宣讲的企业文化与本身所具有的文化相去甚远,往往是嘴上说一套而实际工作中又是另一套。这主要是由于企业家无法将自己所追求的文化理念具体到日常的企业运营中去,这也正是文化建设的难度所在。因为所谓文化往往体现在精神层面上,很难具体化和形象化。一般企业都是通过宣讲、培训来使员工了解自己的文化特点,可这样做是远远不够的。文化建设不是背几条标语、几句箴言就能解决问题的,文化建设的目的在于通过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整个企业的运作。它应该体现在企业的整个运营过程中,在确立了适宜的文化战略后就应该将其物质化和制度化。

所谓物质化,是指在产品和各种物质设施上构成的器物文化,这是一种定位企业自身文化的方便途径。首先,产品(或服务)要求与企业文化相符合,选择与企业文化相关的产品和服务,或是引申与产品有联系的文化理念,围绕它展开文化建设,帮助企业管理者很好地把握文化的定位。其次,企业的办公场所和生产场所的设计布置要充分体现企业文化,使在该场所活动的人员时刻感受到企业文化的存在。例如,在松下的整个生产线上,就充分体现着精益、高效、准时和纪律;而在微软的软件设计中心,你不难感受到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

所谓制度化,是指在企业的组织结构设计和管理体制的安排中体现企业的文化精神。例如,英特尔公司的团队化组织充分体现了一种民主自由的文化氛围,而这一团队化的组织设计正是为了更好地培育员工的创新精神,建立企业的创新文化。企业的管理制度是最能控制企业文化的工具,员工和管理者都必须在管理制度的安排下行动。因此,通过管理制度可以很好地塑造员工行为,使其很好地与企业文化相配合。从绩效考评制度中不难发现,一个企业对哪些文化行为最重视、对哪些文化行为最排斥。企业能够并且应该建立与文化战略相一致的管理制度,为文化建设之路扫清障碍。

3.企业文化不断创新发展

就民营企业文化的深层基础而言,我国大多数民营企业的运行建立在“家文化”的基础之上,这也形成了民营企业文化的相对封闭性。

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稳健型”企业文化已不能体现其在工业经济社会的优越性,快速反应和动态多元的企业形态受到了更多的青睐,创新、开放的企业文化必将成为新经济时代的潮流主导。英特尔公司总裁安迪·格鲁夫曾说:“这个时代呼唤流动的网络与联盟,呼唤倜傥不群和反对循规蹈矩的人才,呼唤每一个专业化服务的提供者,呼唤解放人们的无穷无尽的想象力。”要使这些美妙的理想变为活生生的现实,开放的文化必不可少。

创新型文化的内容主要包括:

高水平的道德标准。只有在“诚信”和“社会责任感”的道德前提下,公司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才能走得更长远。

对竞争的紧迫感。企业不能满足于现有的成绩,必须看到整个世界经济环境中的竞争对手。实际上,创新型文化的两大“敌人”就是懒惰和自满。

文化内容更加多元。企业的多元发展必将带来文化的多元,并且重视多元文化的发展。在保持文化向心力的同时,有意识地引导企业文化触角向多方面发展。

柔性、动态的文化内容。企业文化的内容必须具有包容性,“狼性文化”将导致企业文化的保守和官僚,这也是创新型文化的障碍。总体而言,面向世界和未来的文化内涵将成为企业文化的主旋律。

提倡学习能力的文化理念。知识经济时代需要企业的学习能力,与此相配合的学习型组织文化也应运而生。企业应该倡导知识创新、知识咨询和知识共享等行为文化,进而提供一个知识畅流无阻、沟通无间的文化环境。

4.用行为体现企业文化真谛

民营企业创业之初大多是企业家一个人说了算。虽然企业家文化并不等同于企业文化,但其文化起源与创业者的创业意识、经营思想、管理风格及胆量品质有密切关系。如黎明股份失败后,一些员工反思其主要原因就是董事长王宏明一人当家,法人治理成为空谈。加上王宏明根本听不进不同意见,独断专行,造成企业衰亡。由此可见,企业家自身的素质对民营企业的存亡至关重要。

首先,企业家需要培养应变意识和应变能力。企业文化是在企业的长期发展中日积月累逐渐形成的,具有一定的惰性。企业家必须肩负起检测社会环境变化和保持企业文化与社会文化平衡的责任。因此,应变意识和应变能力就成为企业家的必备素质之一。

其次,企业家应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不断提高企业的文化品位。开发高效的人力资源需要高质量的企业文化环境,企业家的文化素质也必须相应提升。

再次,企业家应该率先垂范,以自身的良好行为为企业文化战略的形成提供显见的形象,不能虚伪矫饰,切忌说一套做一套。

最后,企业家要通过自己的领导和管理,通过宣传倡导、奖惩制度等,使员工了解并接受企业的文化战略,并将自发行为逐步转化为体现企业文化的自觉行为。

三、展望未来趋势

民营企业的迅速发展,使得对民营企业的文化研究成为一个热点。目前,许多民营企业家对企业文化建设投入了极大的热情。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的民营企业管理将会逐步上升到文化管理阶段:“将企业经营理念和价值观体现在企业管理制度中,体现在经营实践中,体现在员工的行为方式中,由此构成一个良好的组织氛围,影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凝聚性,以文化的力量推动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作者:柳 罗

上一篇:浅谈高中数学的教与学论文下一篇:新课改下科学小学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