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息管理变革研究论文

2022-04-24

作者简介:张歆(1991.11-),女,汉,福建,研究生,上海大学,管理会计。摘要:在现如今的大数据时代中,随着互联网思维的不断深入实践,“互联网+”开始被提出,它成为了一种先进的生产力,影响着企业经济形态变革,推动企业经济的迅猛发展。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企业信息管理变革研究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企业信息管理变革研究论文 篇1:

企业信息化视角下的企业变革研究

摘要:企业信息化的实施是企业变革、新型技术的引入、管理观念的创新、提高企业竞争力和效率的根本保证。文章从企业信息化的概念入手,介绍了新经济条件下的企业信息化建设,并重点从企业管理变革方面,分析了企业信息化给企业带来的变革。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企业变革;管理变革

伴随信息产业的蓬勃发展和因特网的广泛普及,信息技术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它不仅影响着传统企业的经济运营模式,还使得企业在经营理念、管理思想、组织结构和运行方式上发生了重大变革。将先进的信息技术融入现代的管理思想必然带来企业的信息化变革,企业信息化也将成为未来企业管理发展的趋势。

一、企业信息化

企业信息化是指通过信息化生产力要素(信息技术、人、组织管理)的有机结合形成现代信息技术,在此基础上依据现代管理理论对信息资源和信息基础设施的开发利用与优化配置,并不断提高企业运作效率和市场竞争力的过程。企业信息化应在企业全方位及深层次展开,主要包括:生产过程和产品设计的自动化;信息传递、协同工作及工作系统应用自动化;生产、流通或服务的信息化及商务活动网络化;信息管理化,包括人、财、物、供、产、销等管理全过程的信息化。实现信息化的目的是对企业的工业化流程进行革命,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企业信息化建设

(一)企业管理信息化

管理信息系统能利用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管理决策技术等为管理者提供辅助管理辅助决策服务。利用信息控制企业的行为,帮助企业实现其规划目标。随着MIS的应用,企业能对生产进行合理安排,降低产品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提高服务质量。由传统单一MIS发展而来的ERP、ERPⅡ,对企业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进行一体化和集成管理,使企业信息不再局限于内外部的分离,而是在不同部门之间能及时有效传递。企业管理信息化包括:包括财务管理、固定资产管理、采购管理、销售管理、存货管理和对人力资本的管理等。

(二)企业网络化与网络战略

信息流贯穿于企业的整个经营活动,伴随信息技术和硬件基础设施的引入,企业的网络化建设变得越来越重要,及时实现企业信息资源共享和内外部信息交换是企业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取胜的关键。企业的网络化建设内容包括完善基于Internet/Intranet的总体信息构架平台,建立统一的数据中心,建成覆盖企业内部各部门和外部各有关子公司通讯的综合管理信息网络和信息系统。企业的网络战略将逐步实现与各子公司局域网挂接,进行信息集成;和子公司企业信息系统进行信息交互;与驻外分销机构进行信息集成;和配套企业针对生产计划和库存情况等方面的信息进行交换,达到在最大限量减少库存的前提下,保证外购配套件的适时、适量、成套供应。

(三)企业准时制生产运作(JIT)

精益生产强调对外以用户为“上帝”,对内以“人”为中心,在组织结构上以“精简”为手段,在工作方法上采用“Team Work”和“并行设计”,在供货方式上采用JIT方式,在最终目标方面为“零缺陷”。准时制生产运作则是精益生产的重要内容,也是物流系统中的核心部分。供应链管理覆盖了从供应商到客户的全过程,包括外购、制造分销、库存管理、运输仓储、客户服务等。所有这些涉及的资源和环节,使供应链的管理就变得越来越复杂,而信息技术的先进性恰恰为其提供了有效运作的重要条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生产率和产品产量在竞争中已不再占绝对优势,供应链管理的价值作用越来越凸显,它能够跨越企业边界,建立一种跨企业协作,以追求和分享市场机会。企业开始集成自身内部的资源,企业的运营模式也从以自我为原动力的“推式”运作转变为以客户需求为原动力的“拉式”运作。商务的电子化促进了企业的供应链管理。企业将积极参与整个供应链的竞争,最大限度利用外部资源,利用不断创新的商业模式实现最大的增殖。

(四)企业敏捷制造计划

敏捷制造(Agile manufacturing,AM)是以“竞争-合作(协同)”的方式,采用现代通信手段,通过快速配置各种资源提高企业竞争力,实现对市场需求做出灵活快速反应的一种制造生产新模式。它依赖于各种现代技术和方法,精髓在于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敏捷虚拟企业的组织方式和虚拟制造的开发手段是敏捷制造最具代表性的特征。企业的敏捷制造计划表明,在新的生产模式下,决定产品成本、产品利润和竞争能力的主要因素是开发、生产该产品所需的知识的价值,而不是材料、设备和劳动力。在不断变化、不可预测的经营环境中拥有善于应变的能力,是企业在市场中生存和领先能力的综合表现。

三、企业信息化与企业变革

(一)信息化与企业管理的关系

企业管理大致经历了最初的单凭个人的经验管理、综合利用各种计量经济学科方法进行科学管理、注重企业内部文化以形成企业核心价值观的人性化管理三个阶段。在信息技术蓬勃发展的条件下,知识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日益明显。

1、人作为企业管理的主体,信息化必须以人为中心。基于信息技术基础上的现代企业管理,人作为主体要素仍然起着决定性作用。在企业革新与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中,人的主动创造性有着极大的推动性。合理发觉利用企业经营和管理中的大量信息,并运用自身掌握的知识对其进行提取整合是提高企业运作效率的重要途径。此外,信息时代下人们思想观念上的革新,培养高素质的信息人才队伍也是企业实现信息化的关键所在。

2、企业信息化是现代信息技术与企业管理思想的有效融合。企业信息化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应用,但信息技术的价值不是简单地体现在将信息技术基于原有的企业经营模式上。单纯的采用信息技术,仅仅只是提高了处理速度,减轻了劳动量,其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只有将先进的管理思想和信息技术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它的作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企业信息化。技术只有在思想的支配下,才会发挥威力。

3、信息化是企业管理的全方位变革。企业信息化涉及到企业的战略发展、组织机构、协调控制、管理制度、企业文化等等,伴随信息技术在企业各个部门的广泛应用和深层次渗透,企业信息化的实施必须与企业的制度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以及文化建设等结合起来。新的经营环境改变了企业竞争的基础、内容和形式。企业管理实践中的种种变革,包括企业信息化、业务流程重组、组织扁平化、虚拟企业、电子商务等,正在改变着企业竞争的内涵和形式,是企业面对信息化环境的压力求生存和发展而做出的自我调整。因此,企业信息化的实施应是企业管理的全方位变革与创新。

(二)信息技术下的企业管理变革

1、管理思想:从以物为中心管理向以人为中心管理的转变。传统的企业管理将从以批量化为核心的“产业中心主义”模式,逐渐转为以“客户关系管理”为前台重要支撑,企业关注的焦点也由过去关注产品转移到关注多样化、个性化的客户需求上来。企业将顾客变为合伙人,让顾客参与产品设计和生产,使得产品更具个性化。产品营销也由此演变为“一对一”销售。顾客满意度最大化将成为产品定价的关键因素。同时,企业越来越意识到创造技术的“人”在企业中的重要作用,并开始重视员工知识素质的提高和潜在能力的发掘。“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成为企业的核心理念。

2、管理内容:从生产管理向知识管理的转变。科学的生产管理是原有产业的重要内容。伴随因特网和现代通讯工具的普及,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原有产业是企业实现信息化管理的迫切需要。知识的最基本要素是信息,知识经济也是以信息的传播和增值为基础的经济,信息管理是知识管理的基础,知识管理是信息管理的延伸与发展。通过捕获企业集体的知识与技能,并将这些知识与技能分布到能够帮助企业实现最大产出的任何地方的知识管理方法,能够将最恰当的知识在最恰当的时间传递给最恰当的人,以便使他们能够做出最好的决策。企业从生产管理向知识管理的转变,是企业的工作流程更加合理化,迅速改变着传统行业的管理面貌。

3、管理模式:从传统管理向战略管理的转变。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的经营模式已经跨越了国界与时空的局限。越来越多的企业逐渐转向在全球范围内开拓市场,提供产品和服务,关注于在全球化的资源配置。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融合了企业战略的全球化和企业文化的国际化趋势。企业竞争力的增强主要体现在资源配置的优化上。战略联盟也逐渐成为企业间加强竞争合作的基本组织形式。企业间组建战略联盟,可以发挥各个企业的竞争优势,让联盟中所有企业共同承担设计开发新产品的成本费用,提高企业的抗市场风险能力,加速新产品融入市场的步伐。通过共同规避风险,共摊成本,实现企业经营利润最大化,从而提高其各自的核心竞争力。

4、管理组织:从刚性组织管理向柔性组织管理的转变。传统企业内部的组织架构由“金字塔型”的直线型结构转向“扁平型”结构。经济信息是速度经济,信息迅速、有效传递将成为企业存在和发展关键,成为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必要条件。信息技术的引入使得“金字塔”组织中塔尖和塔底间的中层组将逐步弱化;拥有多技能和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将受到重视;部门和个人间的界限将被打破,组织和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独立性得到增强;企业总部趋于收缩,业务和技术外包范围将不断扩展;企业的机构的人员将适应组织架构扁平化、网络化和团队化的要求。管理组织结构的精简有利于企业提高决策速度和企业应变能力,降低成本。

(三)信息化对企业变革的影响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改变了企业生存的内外部环境,使得传统企业的组织结构、管理方法、管理模式、管理理念以及管理内容等发生了深刻的变革。通过企业信息化建设,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经营效益的利润最大化。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成功作为推动企业管理变革的契机,并与其他变革思想和实践相结合共同促进企业管理系统的优化。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与企业革新两者相辅相成,一方面,计算机的普及和应用需要管理理念的创新;另一方面,企业管理模式的改变需要新的技术手段作为支撑。信息化成为了推动企业变革的助力,使得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四、结论

20世纪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突飞猛进,使得企业所处的经营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消费个性化、生产过程复杂化、市场环境瞬息万变的经营环境下,传统企业经营模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同时,由于信息技术在企业生产、销售和经营决策中的广泛应用,又推动了企业管理思想、方法、手段、模式和理论的创新,为企业管理变革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参考文献:

1、薛华成.管理信息系统[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倪明.企业信息化研究综述[J].图书情报工作,2008(1).

3、杨学山.企业信息化建设和管理[M].北京出版社,2005.

4、王众托.信息化与管理变革[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5、俞晓军.信息革命与企业组织变革[J].中国工业经济,2003(6).

(作者单位:湖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其中,陈氢为管理学博士、副教授)

作者:陈 氢 何方芳

企业信息管理变革研究论文 篇2: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下组织设计的变革

作者简介:张歆(1991.11-),女,汉,福建,研究生,上海大学,管理会计。

摘要:在现如今的大数据时代中,随着互联网思维的不断深入实践,“互联网+”开始被提出,它成为了一种先进的生产力,影响着企业经济形态变革,推动企业经济的迅猛发展。本文主要通过互联网+背景下企业组织结构特点讨论分析了在“大数据”背景下“互联网+”对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的影响。

关键词:信息技术;组织结构;“互联网+”

一、互联网+企业组织结构特点

(一)扁平化。传统的企业组织结构都是金字塔状、自上而下的这种垂直组织形态,等级制度较为严格,企业信息流主要是通过最上层逐级进行传递,这种信息流动的传递方式漫长而又滞后,并且容易造成信息失真的情况。但是,随着现在信息技术的不断深入实践,ERP(企业资源计划)、MIS(管理信息系统)、CRM(客户关系管理)等信息系统的不断发展和普及,企业信息收集和处理的进程不断加快。企业逐渐走向组织结构扁平化方向,上层的信息可以通过系统直接传递给基层,减少的不必要的中层环节,促进了资源优化也减少了信息污染。

(二)柔性化。传统组织结构的分工过细,经常会出现由于部门界限产生的沟通不畅等一系列问题。CAD(计算机辅助设计)、CAM(计算机辅助制造)、FMS(柔性制造系统)等软件都拥有较好的开放性和环境适应性,这些信息系统帮助企业拥有更多相关的专业人员,他们可以自如应对不同的业务。与此同时企业为了某个目标也可以将不同专业不同领域的人才、技术等各种资源迅速集中在以一个业务为导向的组合团体中,共同完成目标。这种方式改变了传统呆板、单一结构、独立活动的组织形态,让组织结构更加灵活且富有弹性。柔性化的组织结构可以提高员工的创新能力和工作积极性,还能迅速适应多变的市场环境,从而增强企业竞争力。

(三)网络化。网络化组织是一种相互连接、上下交错的结构,这种结构超越了等级制度,使得企业信息流可以交互形成多个连接点,这些连接点可能是上下级关系同时也可能是同级关系。企业是否能够将有效生产、处理及应用以知识为基础的信息而定成为了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判定条件。Extranet(外联网)和Internet(内联网)的发展建设促进了ERP、SCM等信息系统的上线,加快了信息的处理速度,不仅为企业信息化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持,同时促进了网络化组织的发展。

(四)虚拟化。虚拟企业组织主要是以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作为基础的,通过发达的网络将客户、供应商等联系在一起,形成技术和资源的共享。信息化进程打破了时空限制,实现企业全面数字化。虚拟化企业可以更好的进行协同发展,根据不同的用户定制需求进行不同的业务设计,及时发现用户在体验过程中产品或物流等产生的问题并解决。虚拟化企业可以更好的根据经济和业务发展迅速建立起灵活的合作关系。

(五)边界模糊。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部门和部门之间的边界开始变得逐渐模糊。企业员工对于信息的处理能力不断加强,部门之间、职能之间、机构之间的联系开始变得不断深化。信息交流和资源的共享打破了组织结构的边界壁垒和空间限制,不论是横向关系还是纵向关系,企业的内部组织结构被交错复杂的信息流紧密联系在了一起。企业从一个具体的各种设备、人力等实体资源的构成实体成为了一个由各种要素构成信息流系统。

二、互联网+企业组织结构模式

(一)知识共享型组织结构。在垂直化管理的组织结构中,知识的产生方式是自上而下的,管理层创造知识并将其逐层的传递给下层部门,这种知识的传递忽视了基层中隐含知识的发展,并且,不同的职能部门的只是产生和创造都是只局限于自己的部门和自己专业。在Nonaka等人曾经提出一种知识共享和知识创造组织的结构形式—超文本组织(hypertext organization)。这种组织实际上属于计算机领域,简而言之就是一种通过网络结构可以通过网络连接进入各层文本的一个节点。这种组织形式的提出说明了组织拥有了不同的层次,信息技术的发展可以使组织高度网络化,企业员工们可以通过不同的网络结点进行知识的共享和交流。知识共享型组织能有效调动员工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企业可以尝试创造“网络目标结构”和信息交流平台让各个部门的合作加强,让员工们慢慢的走出只属于自己的这片专业领域,大家相互学习交流,独立思考,学习新的管理方式。

(二)团队合作型组织结构。信息化使得企业走形柔性化和网络化,这两种组织结构的变化充分证明了在当今这个信息发展的社会团队合作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企业员工拥有更多的专业技能、组织边界的不断模糊、信息和资源的共享,组织能够更加快速的建立起局域网络,建立起员工间的团队合作体系。高强度的交流和合作可以让员工学会有效的交流和团队合作精神,这种结构更加有利于企业适应市场的弹性发展。企业可以根据企业大数据中的变量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各个职能部门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方式也可以轻松地将相互联系的职能设置在一个子系统中,成功的让不同的职能部门相互联系起来,形成横向的协同关系。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壮大,数据成为员工之间最好的交流语言,部门间的协同合作也更加亲密无间。

(三)权力分散型组织结构。企业管理是一个信息的流转加工过程,信息流转有集权和分散两种模式,垂直管理就是信息集权的一种组织结构,自上而下的信息管理模式注重信息的纵向流动而忽视了信息的横向流动。并且如果无法合理的控制信息流转的时间和方式,信息的时效性就会产生问题。而网络化的发展更加注重了信息的分权化管理,信息分权是一种信息横向流动的管理形式,信息的分权有利于扩大企业的决策分析范围和决策有效性。分权的信息管理可以更有利于信息的传播,增加了信息的时效性,能有效实现企业资源更加合理有效的利用。不仅要让一线部门拥有决策权,还应该赋予根据市场的变化要求总部给予资源做出更有效的应对措施的权利,这样才能更加贴近市场。

三、互联网+企业的经济效益

“互联网+”作为一个新的经济形态,形成了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产业的集合,促进了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互联网物流等一系列。新的经济形态的产生和健康发展引导着我国企业走向国际化。它带给传统产业新的挑战和机遇,创造新的生产方式,成为了一个经济增长的引擎。就拿通过互联网转型的德邦物流来说,在没有转型以前,德邦的标准化业务和垂直化管理形式使它从一个物流行业的佼佼者开始没落。他的垂直化管理给企业带来了不少的生存困境,同时员工的积极性也遭到不断打压。在“互联网+”引导下,德邦走上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新的一轮IPO招股说明书中,德邦拟募集资金约30亿元,而这次发行股票的总股本不超过15000万股,发行后的总股本不得超过101000万股,这意味着,德邦的估值将会超过200亿元。德邦从一个从事毛衣空运业务发展到拥有了5400多家网点,服务网络遍布全国,全国转运中心面积超过108万平方米的企业,成为物流行业的佼佼者。这其中的多次组织结构变革和企业转型都成为了其发展的动力。而在这些变革中,“飞行2000航空货运系统”、“TIS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第四代运营管理系统FOSS”等一系列信息化系统的上线和优化都为组织的不断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竞争武器。

“互联网+”使传统产业产生个多的可能性,激发了企业的创新型发展,快速帮助企业实现经济组织转型,帮助企业实现弯道超车,抢占行业经济高点。(作者单位:上海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穆胜.转型的标杆:德邦物流如何让大象起舞[DB/OL].http://www.360che.com/news/150209/37921.html,2015-02-09

[2]王胜利.信息技术与企业组织结构再造[J].现代情报,2005,25(8):175-176.DOI:10.3969/j.issn.1008-0821.2005.08.069.

[3]林志扬,李海东.组织结构变革中的路径依赖与路径突破[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133-140.DOI:10.3969/j.issn.0438-0460.2012.01.018.

[4]王玲珑,代百洪.从信息流转看企业组织结构的变革[J].科技致富向导,2012,(3):61-61.

作者:张歆

企业信息管理变革研究论文 篇3:

现阶段企业会计内部控制风险防范

摘要:企業会计内部控制,是市场经济形势下,企业管理整体变革的重大进步,是企业走向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步骤,与国家相关法律、健全会计体系建设的目标相适应。企业会计内部控制,针对于企业经营活动、发展过程中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监控以及预案,提高企业管理的应变能力和决胜水平,对企业财务信息、核心数据安全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客观地认识会计内部控制的效用和风险,进行风控研究。

关键词:企业会计;内部控制;风险防范

0引言

在现代企业管理体系中,会计内控、风控与生产经营活动关联紧密,决定着企业的生产力、经营状况、发展空间,对企业创新、技术改进、实力提升起着关键作用。全面的会计内控体系,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可以借助技术手段,具体分析实际操作中的风险因素,并通过风险分析加强防范、风险转移措施,为企业决策、融资、战略规划提供可靠依据。

1加强企业内部风险控制的现实性意义

其一,企业会计内控手段可以提高有效决策率,企业通过准确、系统的会计数据,可以直观分析企业财务现状,在纵向上可提取历史数据进行比对,在横向可通过部门成本、收益的数据分析,综合评价企业经营状况,有利于企业在市场中准确定位,为企业发展制定合理的资金计划、投资规划和发展目标。其二,通过对经营状况的比对分析,企业内部潜在的经营风险、管理风险和技术风险,逐渐明朗化,结合企业外部市场风险以及市场环境、宏观政策,可以制定出详细的风险规避策略,降低企业经营风险。其三,会计内控在财务上建立起严密的审计监督制度,使企业内部运行中的贪腐、资金挪用以及利用职务之便的非法行为,都能在第一时间发现,便于企业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合理应对,有效降低潜在损失。

2企业会计内部控制风险存在的原因

2.1会计信息失真

在企业决策中,会计信息和财务数据是重要参考依据,会计部门提供企业经营纵向、横向的相关资料,保证其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对决策部门来说,是制定战略规划、拟定短中长期经营发展目标的基础。目前大部分企业在财务管理中,对会计信息的重视不够,信息上存在着诸如不完全、不统一、过分分散的毛病。某些企业中存在下属机构因为局部利益的关系,向企业决策部门提供虚假信息,或者刻意隐瞒真实经营状况,以达到骗取资源和利益的目的,这种短浅而损害整体利益的做法,影响企业决策部门的正确判断。总体来说,信息失真的现象在我国企业管理中十分普遍,信息失真一方面对企业自身发展形成制约,另一方面也在宏观层面上影响大数据走向,导致政府在经济发展上的宏观调控、监督管理上受到人为制约。

2.2企业会计监督不力

企业会计监督按事情发展的规律分为事前监督和事中监督、事后监督等三部分。目前企业在内部监督管理上极不完善,事前缺乏应有的预防机制,对于经济活动中存在的管理漏洞,没有足够的警醒和认识,导致后继工作陷入被动;对于事中监督,企业表现出对经济效益的集中关注,对经济活动中的不正常现象、财务信息中的数据变化未得到应有重视,为经济活动健康进行埋下隐患;事后缺少分析总结,对已结束经济活动的得失利弊未在会计报告中予以体现,对经营流程、财务手续的标准化操作缺乏监管,对已收账款、应收账款等事关企业经营发展的重要事项控制力度不足,由此形成的内控风险也未得到应有重视。此外,监督机制的缺席,对企业内部职务腐败行为缺少有力的打击措施,产生管理漏洞。

2.3企业会计环境复杂化

在互联网环境下,企业财务管理、日常管理正在逐步向电子化发展,电算化的财务管理所面对的网络环境更为复杂,如已经普及实施的无纸化企业财务报表上报形式,使企业向行政部门递交的会计报表通过网络上传。网络作为一种必要渠道,为企业经营活动带来了便捷,较多企业事务均实现了网络办理,网络催款和网络付款以及电子银行业务,省去了实体部门、企业间奔波和交流的时间、人力和资金成本,网络客观存在及个体操作中的安全隐患,使会计内控形势更加复杂;同时,网络的开放性和公开性,使企业财务信息公开程度扩大,企业管理和内部控制的细节内容相对透明,使企业所面对的市场竞争环境更加复杂;此外,企业经营活动配套相关的物流行业、资本市场,都呈现出复杂化、变动频繁的动态特征,使市场格局和形势处于动态变化过程中,对企业内部会计内控造成客观影响。

3企业会计内部控制风险防范措施的构建

3.1完善企业会计信息管理

企业会计信息在经营决策中占主导地位,因此,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时效性需要得到有效保障。加强会计信息管理,首先需要在企业内部建立起完善的管理体系,贯通企业内外部和部门间、员工间的信息管理理念,保障会计信息在企业内部收集、汇总和使用过程中的机密性、有效性、真实性和完整性;会计信息作为企业经营的重要数据,在企业内部共享数据体系,有利于促进部门间的沟通协作能力,形成经营合力,确保企业效益最大化,将风险降到最低。其次,需建立评价机制,对企业会计信息、财务管理系统进行集中评价、分析,通过预测和评估时行优化完善,出台相关控制措施,防范风险变化。再者,企业在管理授权上需谨慎,设置人员权限、部门权限时注意先考察,确保数据信息在管理过程中不被外泄,特别是机密级别的信息,有必要签署保密协议。

3.2健全企业风险评估,建立预警机制

可以说,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风险无处不在,企业管理的目的就是为了防范风险、化解风险。企业会计内控中的风险评估是一项重要工作,它通过对经营过程以及财务报表进行判断分析,对经营现状进行量化比对以及性质评估,为企业管控规划提供参考依据。企业内控水平是管理水平的集中体现,风险则是内控环节中的缺陷反映,风险对企业形象产生负面影响,影响企业在市场中的信誉和综合竞争力,严重时影响正常生产秩序。因此企业需要明确经营目标,分阶段实现总体规划,在经营活动中积极发现、干预风险因素,及时总结风险转移经验。

预警是对企业正在面临或者潜在的风险作出的积极举措,通过预告提醒引起所有员工的警觉,实行预案部署,从而降低风险影响。企业预警机制需要全面考虑各个方面,包括生产活动、经营活动、财务活动、现金管理等,建立完善的企业预警机制,对会计内控和风控起着积极的预防作用,促进会计内控、内控有效实施。

3.3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环境风险防范能力的提高

针对企业生存的环境问题,企业需要全面防范,对于复杂多变的网络环境,重点防范计算机系统的病毒入侵和操作过程中的失误,做好相关软件、程序和数据备份工作,出具应急预案,对计算机使用人员进行权限级别设置,使网络渠道中潜在的风险因素得以规避。同时,在实际生产经营活动中,合理控制财务管理系统,加强工作流程、审批流程以及财务流程的审核、监督和核算控制,加强从业人员的行为管理、职业道德培养,避免内部从业人员在利益驱使下出卖企业内部信息;严格控制核心机密资料、数据、文档的接触范围和使用范围,杜绝非工作原因的核心信息调取使用,减少风险操作。

4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会计内控是现代化发展趋势下,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管理手段,在市场环境下,企业所面临的竞争形势越来越复杂,内部管理条件在变化中滋生许多新问题。重视财务管理,发挥会计内控和风险预测的作用,是企业健康发展、长远发展的有效途径,通过会计内控的预警机制、加强风险防范,有利于企业在战略决策上及时调整,促进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一涵,张义.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存在的风险及应对策略分析[J].福建质量管理,2016,(03):132133.

[2]王志红.浅议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存在的风险及防范[J].中国集体经济,2016,(18):116117.

[3]牛彤.企业内部控制运行中的风险防范与价值创造[J].科技资讯,2016,(09):7678.

[4]李涛.内部控制对于企业风险防范的作用刍议[J].现代经济信息,2016,(17):97.

[5]董奋.论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风险与应对[J].经贸实践,2016,(12):96.

作者:马海荣

上一篇:情感教学小学语文教学论文下一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探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