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卫校课堂教学论文

2022-04-17

【摘要】阐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及有效教学策略的特点、步骤,针对中职卫校学生化学学情,探讨提高中职卫校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中职卫校课堂教学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职卫校课堂教学论文 篇1:

思维导图在中职卫校化学课堂教学设计中的应用研究①

[摘           要]  中职卫校化学教学模式陈旧,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学生难以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为了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引进了另一种教学方法是思维导图,用思维导图可以开拓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中职卫校学生构建化学与医学知识体系。

[关    键   词]  中职卫校;化学教学;思维导图;教学设计

传统的化学教学模式只注重理论教学,学生的思维比较固定,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方式不是很好,导致学生发散及运用思维没有充分展现。中职卫校学生大部分是初中后进生,基础及自主能力都比较薄弱,而化学知识枯燥、乏味且逻辑性、理论性强,在这种情况下,中职卫校如何创新化学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通过科室几位化学教师讨论与实践后,發现思维导图能快速提高学生知识构建、总结归纳及发散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思维导图

(一)教师在课堂小结和复习时充分利用思维导图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思维导图来帮助梳理知识、重难点的理解、构建知识体系。一个章节一个思维导图,特别是在课堂小结和复习时更应该利用思维导图。如化学中比较抽象的知识——物质的量。

教师在课堂小结及板书时,学生在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中都得可以按照以上的思维导图列出主要的知识,如第一节物质的量—阿伏伽德罗常数-摩尔质量等。后面就留空,然后分成几小组进行讨论补充,最后选择其中的一个或者两个小组代表来进行填充,教师再进行分析讲解,看看学生归纳的是否完全。利用这种教学方法可以锻炼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以及发散思维的能力,加深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二)教师在进行集体授课时应利用思维导图

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时根据内容绘制思维导图,把本节课知识的重难点绘制出来,让学生一目了然知识脉络,把复杂枯燥的化学知识简单化、系统化。应用思维导图方法第一步教师学会绘制。第二步是要教会学生绘制方法,让学生练习绘制,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自主学习的快乐,从而提高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如中职药剂有机化学第七章油脂,课前让学生用思维导图绘制油脂的相关知识,课中让不同基础的学生在黑板上演示。刚开始时很多学生无法画出来,而部分学生能够大概的画出来但是并不完整,不能很好地联系生活实际也无法把它和医学联系起来,整体看起来比较死板。我在旁边提点比如画一棵树,你会怎么画?大家就说树干、树枝、树叶;然后在黑板上用思维导图演示绘制油脂知识脉络,通过联系生活及实际演示,学生很快就可以画出不同风格的思维导图构建知识。这时发现学生对化学这门学科比之前更加有兴趣,平时不爱回答问题的学生也会参与进课堂互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充分利用思维导图

(一)提高学习兴趣,体现主体性

首先,中职卫校的学生基础比较薄弱,面对枯燥、乏味的化学不感兴趣,甚至产生厌学,教师没有积极改进教学方法,从而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佳。其次,传统教学模式的教与学分离,“填鸭式”课堂教学没有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运用了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把实验视频带到课堂上,发现学生还是提不起兴趣,看完视频就完了,不懂得如何运用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归纳、总结,甚至把实验与理论脱离开来,对知识的梳理、归纳、总结还是没有起到大作用。引入了思维导图这种教学方法后,学生可以自主地针对每一章节的内容,用思维导图绘制该章节的知识脉络,建立化学与医学的知识体系。思维导图将知识简单化、系统化,既提高了学生对化学的兴趣,也体现了教与学的真正结合,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二)发挥“思维导图”优势,构建知识与医学体系,归纳总结

思维导图在中职卫校化学课堂教学中发挥了重大效应,利用思维导图可以锻炼学生的化学思维,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提高学生分析、总结归纳的能力。如学生学习糖类化合物时,他们就可以利用思维导图绘制知识结构。

学生借助思维导图把糖类的知识绘制完成后,还可以在网上查找有关糖类在医学上的应用相关素材把它补充到以上的思维导图中,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糖类这章节的知识点的理解与运用,还能提高学生的分析总结能力,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增强获得感,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总之,思维导图在中职卫校化学课堂教学设计中具有重要意义,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学会充分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化学知识,真正帮助学生建立其化学知识与医学的关系,体现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

参考文献:

[1]谢婧.思维导图在初中化学酸碱盐中的教学设计探析[J].新课程导学,2016(10).

[2]张宇杰.浅析思维导图在技工院校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职业,2015(24).

编辑 武生智

作者:徐艳群 冯青兰

中职卫校课堂教学论文 篇2:

提高中职卫校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

【摘 要】阐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及有效教学策略的特点、步骤,针对中职卫校学生化学学情,探讨提高中职卫校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

【关键词】中职化学 课堂教学 有效性 途径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的今天,课堂教学是落实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通过一定的教学策略,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全体学生都爱学、乐学,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学会学习,获得发展,我们的教学才是有效的。什么样的教学策略是有效的?有效教学策略的特点是要引起学生进行有效学习,它可分为准备策略、实施策略、评估策略三个阶段。在中职卫校中,大部分学生的化学知识基础非常薄弱,有的甚至未学习过化学这门课程,因此对化学课程的学习兴趣不大,对化学有一种“怕难”心理,从而给化学课堂教学带来困难。本文从有效教学策略的阶段入手,结合教学实践,探索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

一、课前充分的准备

课前充分的准备是有效教学策略的第一阶段,也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有效的课堂教学要建立在有效备课的基础上,备课是“备学习”,而不是“备上课”,是为学生学习而准备,而不是为自己好教而备。因此,教师必须熟悉教材中的全部内容,掌握大纲与各章节的衔接和要求,明确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尤其对既是重点又是难点的知识,一定要在分析教材要求的深度和广度基础上分清主次,抓住关键“精讲”,使知识的主线能在学生思维中留下清晰的印象。如高教出版社的中职化学教材中无机部分共有五章,应抓住第一章《走进物质的微观世界》并把它作为重点教学内容讲透,因为后面各章和有机部分的教学内容,大多以物质结构为基础,所以把前面的这个主要矛盾解决好了,后面的从属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该章中的“原子结构”为重点中的重点,它是学习元素周期律、化学键、氧化还原反应的基础。同时,“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因渗入量子化学的初步知识,比较抽象,属难点内容。教师可通过准备直观教具和使用直观语言,进行通俗易懂的比喻,使学生深刻了解核外电子运动的四个方面的基本规律。又如讲授各类有机物性质时,教师要抓住“官能团结构决定化学性质”这一重要规律,着重讲解官能团与化学性质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官能团与其性质的内在联系,进而分析、比较、区别各类有机化合物化学性质的异同。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对教材的重点难点进行准备,使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更为深刻。

二、激活已有知识沉淀,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化学概念反映物质在化学运动中的特有属性,它是人们在实践中对客观事物的感觉、印象,经过反复思考,借助分析、比较等方法,在认识中产生冲突而形成的。它的形成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教师必须掌握概念间的内在联系,激活学生已有知识沉淀,启发和引导学生,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唤起他们联想,促进理解,调动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在已有概念知识的基础上,经过主观能动的抽象思维活动,温故知新,正确理解和运用概念。例如讲“胶体”时,可从初中学过的溶液出发,推陈出新,不断深化:先演示高锰酸钾的配制过程,复习溶质溶解在溶剂中的现象,引出一种物质的微粒分散到另一种物质所得的混合体系——“分散系”的概念,再把溶液的“溶质”、“溶剂”与乳浊液、悬浊液中的“一种物质”、“另一种物质”进行分析、比较又引出“分散质”和“分散剂”的概念。然后再从溶液不分层,悬浊液易分层的现象,分析出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是决定分散系稳定性的主要因素。接着出示氢氧化铁溶胶,分析它之所以“比较稳定”主要是分散质粒子大小介于溶液和悬浊液之间,是一种具有特殊性质(丁达尔、电泳、布朗运动等现象)的分散系,最后引出“胶体”的概念。

对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诸如四种不同深度的“氧化-还原反应”以及元素、原子、核素、同位素等可以采用列表方法进行新旧概念对比分析,这样使学生一目了然明确相关概念的联系、区别、共同点、本质属性与个性,更加准确地理解概念。

三、创设教学情境,达成学生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和灵活应用

课堂教学中教师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精讲、画龙点睛,让出更多的课堂时间给学生多练,消化吸收,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授“醛和酮”时,先提问乙醇和异丙醇发生氧化的生成物是什么?请学生板演反应方程式,指导学生找出生成物的结构特点,引出醛和酮的官能团,导出课题。授课过程中采用边问边答形式分析醛基和酮基结构的异同,师生共同得出这两类物质化学性质必有异同的结论。演示乙醛、丙酮分别与班氏试剂的反应,根据反应现象分析能否生成氧化亚铜沉淀的原因。紧接着让学生用化学方法鉴别乙醇、丙醛和丁酮。这种创设更多的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动手操作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对醛酮结构异同及化学性质的异同等知识能更深层次地理解和应用。当发现有错误时立即纠正或讨论,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让课堂取得立竿见影的好效果。

四、融会贯通,结合生活实际,使教与学生动有趣

中职卫校化学课程是选择与医学专业较为密切的化学知识和有关实验为教学内容,为学习医学基础课及专业课打下必须的化学基础。这就要求教师既重视化学学科知识的系统教学,又要有机渗透医学知识的讲授。这样可以满足医学生早日接触医学知识的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结合教材内容,可介绍某些元素和营养成分在人的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和正常量,如果缺乏或过量会导致何种病;某些常用的化学药品在医疗中的作用等。加强与生化、生理、药理等相关学科的横向联系,丰富教学内容。如“酚”、“生物碱”中,让学生先查阅资料,找出生活中和这几类物质有关的常见食品,并说出这些食品的日常功效,由此教师引出食品包含的这些化学成分对人体的生理作用。如茶叶中的茶多酚具有加强毛细血管弹性和消炎抑菌的药理作用;咖啡碱具有兴奋、利尿、强心解痉和帮助消化等生理活性,所以饮茶对人体有益。而吗啡、类固醇激素是国际奥委会规定的违禁兴奋剂,具有使心血管系统紊乱的作用,对人体危害极大。人们的衣食住行与化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教学中应充分挖掘与渗透。针对学校学生大部分是来自农村的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可结合教材联系农村实际进行教学,让学生从所熟悉的现象来理解化学知识,在化学知识指导下分析、解释生活、生产中的化学现象,使学生更生动直观地理解化学知识。如讲尿素的性质时,联系氮肥的使用方法;讲氯气、硫、苯的用途时,联系有关农药的注意事项;讲淀粉的水解过程时,联系用淀粉含量丰富的农产品制糖、发酵酿酒的基本原理等。采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例子进行分析,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就能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提高了教学效率。

五、加强实验,培养学生动手、独立思考能力

化学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实验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形成有关化学现象的清晰感觉,巩固化学理论知识,对教学评估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怎样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呢?首先教师要重视指导学生认真、仔细地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抓住本质开展积极抽象的思维活动,把现象和思维有机结合起来,采用灵活的归纳法和演绎法进行总结,就会收到深入浅出,化难为易,豁然开朗的效果。例如,在做同离子效应实验时,先让学生在点滴板上用PH试纸测2mol/L醋酸的PH值,然后加入少许醋酸钠晶体再测PH值;在2mol/L氨水中滴入酚酞液,再加少许氯化铵晶体够,再测试。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习观察醋酸钠和氯化铵晶体颜色的变化,并思考这些变化与酸碱性强弱的关系。然后,继续做实验,在甲、乙试管中分别加入2毫升2mol/L醋酸,在甲管中加入少许醋酸钠晶体,最后在两试管中分别加入大小相同的锌粒,要求学生注意观察、比较现象(气泡多少)并解释原因。实验报告表明,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运用同离子效应理论分析实验现象及其变化,归纳出三个实验的共同点。这样既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动手和综合能力。

要使实验教学获得更有效的效率,教师还必须指导学生做好预习,明确实验目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教师演示严格规范,勤于巡视指导,培养学生使用仪器和实验操作的能力;重视培养学生一丝不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综上所述,教师应用有效教学策略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是研究的过程,也是教师自身发展的最好最基本的渠道。通过以上的教学策略,在化学课堂教学中会取得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涛.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之我见[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2)

[2]孔企平.有效教学和有效学习[J].小学青年教师.2001(8)

【作者简介】刘庆苗(1977—),女,广西田阳人,学士,百色市民族卫生学校讲师。

(责编 卢建龙)

作者:刘庆苗

中职卫校课堂教学论文 篇3:

边远地区中职卫校少数民族学生内科学课堂教学体会

[摘要]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创新人才,成为当今教育改革的主流。针对目前边远地区中职卫校少数民族学生生源质量差、起点低的特点,内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要向启发式教学转变,注重实用和能力的培养,同时和谐的师生关系以及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 少数民族 内科学教学

随着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调整、改革及招生的并轨,中等职业学校面临着转变办学思路,增强办学活力,提高质量效益,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严峻挑战。地处少数民族地区的中等职业卫校担负着为民族地区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技能型、服务型高素质卫生人才的重任,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成为医疗卫生保健一线迫切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中等卫校办学的方向和目标。我校处于少数民族聚居的桂西地区,少数民族学生占80%以上,由于语言、社会等因素,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医学课程过程中会遇到诸多问题,所以教学中应因材施教,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多年来,笔者一直承担学校内科学的教学任务,在提高少数民族学生教学质量方面进行了探索,从而有了一些经验。

一、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

我校许多少数民族学生来自边远贫困地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他们与外界的接触和交流不多,思想观念比较保守。由于本地基础教育薄弱,教育水平落后,许多学生入校时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存在缺陷,知识面狭窄,见闻不多。有的说普通话都感到困难,有的与人沟通能力较差,不善于与同学有效地合作,人际关系不够和谐。这部分同学很少主动向老师请教,更不敢与人讨论、争论。有的学生人文素质存在缺陷,表现为历史知识、法律知识等的不足。这些都直接影响了少数民族学生医学专业课的学习,阻碍他们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二、少数民族学生内科学课堂教学探讨

1 调整、丰富教学内容,适应基层医疗预防与保健的需要

由于我校少数民族学生毕业后绝大多数回原籍基层或社区从事医疗预防与保健工作,因此课程教学以需要和够用为度,应注重实用和能力的培养,围绕培养能防能治、能医能药、医护结合、中西医结合的目标组织教学,应以适应基层卫生工作的需要。同时考虑少数民族地区中草药资源丰富的特点,在讲授内科疾病的治疗时可以适当增加中药治疗的内容,从而使少数民族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用,学有所成。

2 教师角色的改变

在传统的教学形式下,老师是绝对的权威者,学生只能是被动的学习。少数民族学生比较胆怯,有什么问题也不敢问,只能无条件服从,虽然有时考试考得高分,但也只能是个考试能手,这样的人才已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就是为学生创设各种各样的舞台,营造一种师生之间和谐、平等、民主交往的良好课堂氛围,以促使学生愉快地学习,激发学生对问题肯想、敢想的情感。在教学中,教师应放下架子,经常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由老师说学生听转变为学生问老师听,并加以点拨。教师要走进学生中间,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吸纳有益建议,课间可以与他们交谈、开玩笑或拉家常,让学生觉得老师并不是高高在上,不易接近,和谐的师生关系、愉悦的课堂环境能使少数民族学生主动学习,敢于创新,激发出兴趣和热情。

3 教学模式的改变

应打破因为少数民族学生基础知识差而采取的以灌输知识为主的陈旧的教学模式,将静态的封闭型教学转变为动态的开放型教学。只有采用更加灵活的教学方式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长期以来,内科学课堂教学绝大多数都是按照“疾病概念——病因——生理与病理——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与预防”的思维程序组织教学。这种教学程序属于一种顺向思维过程,它与教材编写的逻辑顺序虽然是一致的,但不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利学生以后的实习与工作。因此教师应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过程,提出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给他们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由教师集中精力解决难点并予总结。在教学过程中,可适当模仿临床“病人——临床表现——疾病——病因——治疗预防”的逆向思维过程组织教学。这样不仅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充满活力,具有思辨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如笔者上“慢性肾小球肾炎”时,先给学生讲了一个40岁病人因水肿、高血压、贫血与尿液改变2年而住院,利用病例激发学生探求问题的欲望,然后提出问题:(1)这个病人为何会出现这些临床表现?(2)实验室检查可有哪些变化?(3)诊断时应该注意与哪些疾病鉴别,如何治疗? 为达到教学目的要求,教师应周密细致地备课,合理设计问题,巧妙构思问题,提问恰当适度,辅以提示或暗示,不断培养学生的分析思考与观察的能力。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个性特点,教师要合理组织课堂讨论,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对思维错误的指出原因及正确的思维方法,对学习取得进步的要及时表扬鼓励,使他们在学习上有信心,并乐于去学,从而消除他们的自卑心理和畏难情绪。

4 教学语言的应用

由于少数民族学生在汉语语言水平与理解力上有差距,教师在课堂授课的语速相对要慢,语言要清晰,要辅以多变的表情和丰富的肢体语言,同时观察学生的反应,及时了解学生是否完全理解教师授课内容。这样学生就非常容易融入讲课的氛围,接受对方表达的语言。教师不应把讲与听当作互不相干的两个方面,当学生的注意力懒散时,说明教师讲述的内容没有完全被理解,此时教师可适当采用简单常用的民族语言讲授,这样不仅可活跃课堂学习气氛,拉近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还可增强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与记忆,激发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

5 教学手段多样化

少数民族学生普遍存在好奇心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应用多媒体教学,以其题材丰富、形式活泼多样特点,解决课堂上的重点与难点问题。在内科学中有些疾病的发病机制较复杂,在课堂上教师仅通过理论讲授学生不易理解,对于疾病的症状和体征,如果学生只是听讲的话,那么就容易忘记。如果在教学中将课堂内容以文、图、声、像、动画等多媒体因素有机组合在一起,把一些抽象的理论、复杂的结构以及疾病的症状和体征通过三维动画、视频图像等手段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让学生通过多种感观刺激全方位地获取丰富的信息,那么就会起到“百闻不如一见”的效果,加深学生对疾病的感性认识,提高教学效果。教师熟练运用多媒体的同时,也不能完全依赖多媒体,毕竟多媒体教学并非万能和完美无缺的。因为在昏暗的环境下长时间的强光刺激容易导致学生视觉疲劳,教师在运用多媒体同时,适当穿插必要的板书内容(尤其是需要学生做笔记的重点内容),这样不仅有利于教师临场发挥,而且也有利于学生的思路与教师同步,增加学生的临场感,为其提供一个适当回味的时间,这样学生易于抓住重点、难点。

总之,要提高边远地区中职卫校少数民族学生内科学课堂教学效果,教师不仅要有十分广博的业务知识,而且还要有熟练的教育教学理论,同时认真研究少数民族学生特点,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这样教师上起课来才能得心应手,受到学生的欢迎,培养出更多的实用型医学人才。

责编 覃 敏

作者:麻尔光

上一篇:数学教学应用研究论文下一篇:数学教学问题探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