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高校创业教育论文

2022-04-16

[摘要]近年来,创新创业教育机制构建成为我国各大高校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文章从创新创业教育机制对高校人才培养的意义出发,深入研究农业高校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模式,分析目前我国农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机制存在的问题,提出农业高校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建议,包括优化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完善人才培养体系等。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农业高校创业教育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农业高校创业教育论文 篇1:

农业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分析研究

摘 要: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多,社会就业压力严峻,大学生通过创业带动就业的模式有效缓解了就业问题。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自主创业虽然取得了一些进步,但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弊端,如何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的研究,特别是农业院校创业教育研究,不仅是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农业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迫切需要。

关键词:农业高效 创业教育 模式研究

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两会报告中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现在众多社会主流媒体,也在大力开展创新创业宣传。据不完全统计,从2015年3月至今,国家层面已经出台至少30份相关文件促进高校的创业创新工作,各个省市出台的文件数量更多,足以说明“双创”已经成为时代的最强音,大学生已然成为“双创”教育中的生力军和主力军。那么在这种新形势下,我们作为人才培养主阵地的高校,如何应对“双创”大潮兴起,怎么做好创新创业教育呢?

目前,我国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正处于发展壮大阶段,理论基础相对较弱,国家层面实践活动仅限于“挑战杯”、“创青春”等竞赛活动,一些高校以报告会、讲座的方式来代替传统的创业教育,由此可见,创业教育体系尚未完全形成,尽管教育部积极开展大学生创业创新训练项目,但并未取得良好的进展,创业教育缺乏系统性、理论性、多样性。针对存在的问题,该文以全国农业高校为研究对象,调研全国农业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模式情况,系统进行梳理,以期对农业高校开展创业教育产生积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作用。

1 农业高校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现状

作为21世纪的新型教育理念,创业教育旨在开导学生、培养他们的创业涵养即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探索能力、开拓精神、创新精神及从事某项事业、活动的策划能力。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对大学生新的要求和标准,通过开展创业教育,可以让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得到提升,使他们适应社会岗位对人才的需要。目前各个高校都十分重视创业教育,大都能够立足学校实际开展工作,有特色,有亮点。对国内各农业院校的创新教育模式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当前我国的创业教育基本上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展开。

1.1 设立大学生创业创新基地

当下,各高等院校愈加重视大学生创业教育,并针对各校的具体学情、生情开发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这一举措在极大限度上为学生后期开展创业活动提供了有力的市场保障。现阶段,我国各大高校逐步将创新创业基地投入到使用过程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代表学校是山东农业大学。他们积极营造浓郁的创业氛围,不断完善服务机制;同时搭建高校创新创业实践活动,项目孵化和指导服务平台;落实双创育人机制,推动双创工作更好发展;采用多种体制并行的教学方式,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多方位支持。以实践基地为平台,开展活动,举办座谈会,并提供硬件设施,配备指导教师。

1.2 建立专业的创业教育管理组织

为转变学生的创业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创业能力,各高等院校纷纷成立创业组织。在21世纪初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首先成立了创业培训院校,旨在凭借学校的教育教学方面优势,通过让学生进行模拟创业,使他们掌握从业所必须的各种技能,进而培育出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复合型人才。代表学校是南京农业大学。他们通过成立创业教育工作指导委员会;在创业基金、创业项目训练等多方面进行经费投入;同时实施多种制度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学校的教学中,以此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工作体系体系进行完善。

1.3 为大学生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创业训练方案

依据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于2012年开始投入使用,在改进人才培养方案模式及改变高效教育思维的基础上,加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方面的训练,使其创业意识得到显著的提高,进而培育出符合时代发展的创新型人才。代表学校是华中农业大学。他们经过开展思想教育会议、出台相关政策等方式进行体制改革;并对创业教育工作、创业先锋事迹进行后续报道;以新媒体平台宣传创业政策来更新思想观念,加强顶层设计;推行三项创业计划,增强学生创业能力。

2 农业高校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双创”背景下,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作,需要多方面相互协调、配合。虽然国家教育部门在大学生创业教育方面出台了相关政策,但是各高校在执行落地的时候依然有偏差,部分政策难以落实,创业教育管理存在多头管理等问题,未建立创业教育体系。主要问题有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2.1 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

基于社会大环境下的影响及高校对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同,部分高校对创业教育课程的设置不全面,有的仅是开设创业教育类选修课及以文化类讲座,这对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带来较大的障碍。创业教育课程的设置,不仅学校要根据教师的水平调整課程结构,对课程体系进行修改,使其更科学,同时也要通过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自主选择课程等,从而不断的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

2.2 创业教育师资力量不充足

由于部分高校缺乏创业教育的培训条件,加之任课教师未能深入学习创业教育课程的理论基础,不能很好的跟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此外,创业教育指导教师多为学生工作干部,他们忙于日常事务性工作之余,致使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形式单一,缺乏系统性、科学性的学科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程建设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持续教学的发展。

2.3 创业教育模式形式不丰富

现阶段,对创业教育的模式有着不同的表述,如“三三五”、“四位一体”等,这些模式虽取得一些教育效果,但还是停留在对论题表层的分析和阐述上,有的甚至只是对创业教育的几个环节的实施路径,影响创业教育效果的要素与要素之间的关联和相互影响机制尚未完全建成,研究方法也只是进行定性研究,缺乏针对性,泛泛而谈,未能向实证研究靠拢。

2.4 創业教育长效机制不健全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大学生创业教育开展必不可少的做法,大学生创业创新基地不仅仅是从学校迈向社会的关键平台,也是将学生的理论基础转化为实践活动的主要载体。目前,一些大学的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停留在建几个孵化中心的层面,运行上缺乏一定创新机制,致使运行结果未达到理想的效果。

3 农业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应遵循的原则

3.1 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学工作通常只注重基础教育,往往忽视了实践训练。随着自主创业模式的出现,当代社会对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具有创新能力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创业教育开展过程中,如何避免重理论轻实践、避免讲授课程过程中的照本宣科,对此,在创业教育过程中,要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手抓,不仅要注重理论的学习,同时也应着重于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提高。

3.2 遵循以学生为本的原则

在创业教育过程中,始终坚信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处于发展的过程中,拥有强大的发展潜力。创业教育中,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创业所必需的能力和素质。

3.3 遵循合作和开放的原则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局势下,高校应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策略,根据当代社会的发展情况,对教学内容做出相应的调整。不仅要学习高校内先进的教学经验,同时也应注重与企业的合作,加强校企合作,通过自主锻炼,了解企业的运营,从而培养其创新精神与能力。

4 农业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措施路径

4.1 完善创业教育的组织及领导机制

为确保大学生创业教育项目能顺利开展,学校应成立创业教育专门管理部门,指导、引领大学生的创业活动,为大学生提供相关的就业信息及对政府最新政策进行相关讲解,同时加强与企业之间的联系,保证二者能有效的融合,此外可开展讲座、报告会等多种形式进行创业教育,以成功者的亲身实践经验来拓宽学生眼界,以此来达到培养人才的目的。

4.2 建立适合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教学模式

创业教育的成功,创业教学模式的成功,需要结合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及学生的接受能力。创业教育工作的展开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设置多方向、多层次、多角度的创业课程,在传统创业课程教育的基础上,开设如市场经济学、市场管理、会计等与创业密切相关的课程,实现创业课程多元化;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创业课程的开展要避免传统意义上的“填鸭式”教育,加强学生在课堂上的互动及第二课堂的具体实践教育,在模拟创业的情景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对教学效果的评价标准进行更改,降低理论学习在评价系统中所占的比重,重点衡量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以此对教学效果进行综合、科学、合理的评价。

4.3 营造和谐的创业教育文化氛围

和谐的创业教育氛围不仅有助于创业项目的开展,同时对教学效果有一定的帮助。为此,学校的宣传部门重视舆论的引导,利用学校内的宣传栏及宣传平台对优秀校友事迹进行宣传,让学生真正了解什么是创业,发挥榜样作用,邀请他们回学校作报告,以此来激励学生;教务处应制定相关的制度,对参与创业的同学进行纪律上的约束,鼓励学生参与到创业活动中,举办相关的创业竞赛及创业训练项目,对活动中表现优异的同学进行奖励。

大学生创业教育是一个长期的、系统、螺旋式上升的工程,各部分之间关联密切,任何一个环节的差错都有可能会造成整个体系的崩塌,因此,高校在开展创业教育过程中,需在结合时代发展特征,不断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只有通过深入系统、科学的发展,方能保证学生创业梦想的实现,从而发挥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在高校“双创”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范龙,尹琦.大学生创业定位与创业教育[J].中国高教研究,2007(7):79-81.

[2] 胡莉.大学生创业教育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D].太原:陕西财经大学,2012.

[3] 何独明,滕发祥.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基本理念及实践通道[J]. 教育探索,2007(7):127-128.

[4] 罗志敏,夏人青.高校创业教育的本质与逻辑[J].教育发展研究,2011(1):29-33.

作者:车广杰

农业高校创业教育论文 篇2:

农业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机制的构建

[摘要]近年来,创新创业教育机制构建成为我国各大高校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文章从创新创业教育机制对高校人才培养的意义出发,深入研究农业高校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模式,分析目前我国农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机制存在的问题,提出农业高校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建议,包括优化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完善人才培养体系等。

[关键词]农业高校 创新创业教育 机制构建

[作者简介]胡太芳(1966- ),女,天津人,天津农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与高等教育理论。(天津 300384)

[基金项目]本文系天津农学院2012年度教育科学研究项目“农业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机制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2-A3-11)

一、农业高校构建创新创业教育机制的必要性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虽然国外的高校教育并未明确提出创新创业教育的概念,但是创新的内涵本身已经包含在创业教育之中。美国为了有效地促进大学生自主就业,将创新教育纳入传统的创业教育之中,通过两者的协调来引导在校学生培养自主创业精神,如麻省理工学院就设立了创业与创新专业。在我国高校教育中构建创新创业教育机制,不仅有利于培养新型创新创业人才,弥补我国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缺乏创新精神的缺陷,同时也符合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时代主题。

2010年,《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教办[2010]3号)指出,各地要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创新创业教育是为满足我国发展战略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教学理念与模式。陈希指出,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自我发展而渐渐形成的教育理念和实践过程。这是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新融入的教育理念,也是对创新创业教育最明确的界定。

综上所述,创新创业教育在内容上主要是对高校专业教育、创业教育、创新教育的系统化整合,具体表现就是要构建新型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该模式的目的是让大学生既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素养,又形成良好的自我就业意识,从而提高大学生在就业方面的创新精神,推动高校大学生各类型创新创业行为的积极进行。

(二) 农业高校构建创新创业教育机制的必要性

我国农业高校希望通过创新创业教育机制的构建,为农业发展提供优秀的人才,不断推进农业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多元化发展,以期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潜力。农业高校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机制构建,不能简单地将创业教育和创新教育合二为一,而要通过系统化、专业化、特定化的机制,满足农业高校培养新型人才的教育计划。

对于农业高校构建创新创业教育机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在《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中有着指导性的解读:高等教育的意义具有长远性,不仅仅是教授传统的理论知识,还包括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社会生存技能、沟通技巧等,能力的培养足可以应对社会中职业的发展和变动;对高校学生的培养不能局限在学校范围内,应当给予学生更多的实践教育机会,增加学生与职业部门以及社会的交流,以应对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环境,社会环境瞬息万变,只有不断增强学生对变化的快速处理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职业生涯;人口膨胀,导致巨大的就业压力,学生毕业后不能被动地投简历、等待被录用,而应化被动为主动,争取面试机会,提高自身就业的可能性。该宣言深刻阐释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机制实施的重要性,为农业高校构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机制提供了方向指引。

二、农业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机制构建的阻力

我国对创新理念的贯彻落实不像发达国家那样深入,因此在高校教育改革中要逐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首先是进行创新性教育,其次是重视对学生的创业指导,再次是构建新型的创新创业教育机制,最后是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但是,农业高校在构建创新创业教育机制的过程中,往往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

(一)传统创业教育机制的约束

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在具体发展中会遇到以往创业教育培养模式中的一些固有问题。例如,在农业高校中没有形成浓厚的创业氛围,社会上也没有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给予充分支持的文化内涵;教育部门虽然有相关的批文,但是因为一些鼓励创业培养的政策宣传力度不够,往往难以发挥具体的作用;一些地方高校在建设大学生创业基地时还存在“空壳子”的现象,同时很多支持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政策难以具体落实;等等。

我国农业高校创业教育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的创业教育培养模式整体比较落后,受固有的就业思维的影响较大,在学生自我能力开发上缺乏应有的经济背景和文化背景。我国高校目前开展的创业教育课程多源自国外,但是教育质量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很多农业高校在完善创业教育体系的过程中,仅仅是把已有的资源对接到创新创业教育中,而较少突破固有条件的限制,对具体教学成果的评价也没有统一的标准认定。另外,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专业化的职业教育系统建设不完善,更多地利用传统创业培养教育的感性经验而非实践应用,这都对创新创业教育机制的构建造成一定的障碍。

(二)尚未形成体系化的创新创业教育机制

体系化的创新创业教育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一是教育机制的管理者需要拥有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知识,同时在管理过程中要有一定的经济管理能力、实践创造能力。二是农业高校的专业和学科实践性、创新性较强,要积极与外界进行联系,积极开拓新的农商机会。例如,很多农业院校开发了自己的酸奶制品,在各大高校内部进行销售。三是明确职业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与传统的创业教育培养模式最大的区别就是将创新的理念融入职业培养之中。四是专业课程、师资力量、配套设施将体系化的创新创业教育机制落实到具体的步骤中。

实际上,当前农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仍然面临着一些问题:第一,一些农业高校并没有建立学校层面的创新创业教育管理系统,而只是把一些固有的创业平台进行简单的对接,并没有针对创新创业机制制订具体的实践培养计划。第二,尚未形成包含创新创业内容的校园文化,农业高校的校园文化多以务实、专研为核心内容,对于自主性较强的创新创业教育没有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对接机制,在具体的课程教育、实践发展中没有进行积极的宣传与推广,与具体的农科专业实践活动相结合、与市场实际需要相结合的活动并不多。第三,农业高校课程的实践性较强,课程教育只专注于课程内容的实践性,没有将其与创新创业实践的开展联系起来,同时没有建立具体的评价体系来确认各专业创新创业课程的完成情况,甚至有部分农业高校根本没有设定特色性的创新创业课程。第四,缺乏培养学生自主创业能力的意识,创业是实践性的工作,要求学生具备相应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素质,但是很多农业高校并没有充分重视大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三)配套的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建设不足

专业化教育基地的建设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力的提高有着直接的影响。农业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建设的过程中既遇到了与大多数高校一样的问题,也面临与其自身特点相对应的问题。当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基地的建设资金大多来源于政府拨款,由于学校类型不同,资金划拨很难有明确的标准。同时,单一化的资金来源,很容易增加创新创业教育项目审批的难度。农业高校要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建设,可以学习美国高校将创新项目联系到校外企业赞助的模式。例如,将饲料企业的新产品开发与农业高校创新研发联系到一起,专业化的实验室、研究室配置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同时也扩展了基地建设的资金渠道。但是,当前许多农业高校并没有充分认识到大学生创业孵化器扶植初创项目的重要意义。一些农业高校周边的科技园建设严重不足增加了创业孵化器建立的困难;一些农业高校虽然建立了创业孵化器,但是因为缺乏积极的宣传和专业化的管理,使得创业孵化器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三、农业高校构建创新创业教育机制的具体内容

(一)优化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

首先,要注重课程设计的创新性。在教育课程的开发中,要明确提高学生自主创新创业能力的目标,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关于农业项目开发的商业计划策划,应以基地为平台,以创业孵化器为条件,引导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了解如何通过具体项目策划吸引更多的投资商。农业高校的课程设置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创新能力,还要将农业科技项目进行具体的计划与评估,从而依托商业项目将商业课程的内容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中。同时,对那些有自主创业意愿的学生来说,需要安排相应的商业谈判、文字表达能力训练、仪态训练等基本课程。

其次,要注重课程培养的支撑性。农业高校的课程应按照相对的轻重、先后顺序来安排。创业本身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将专业课程构思到具体的商业实际上,需要按照“构思—立项—评估—供应链安排—产品效益”的程序来具体安排,明确何种农业产品适合市场需求,何种农业科技课题能够得到投资资金。同时,还要注意实践模拟课程的开发,并且将体验类的课程作为重点进行安排。

(二)着力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农业高校创业教育的主要理念是将学生培养为创新创业型人才。农业是我国的根本产业,农业的现代化建设需要依靠掌握现代农业科技的学生,所以培养具有创业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是农业高校的首要任务。

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实施对于农业高校学生的能力培养、职业规划有着重要意义,除了提升学生的专业开拓能力之外,还要将专业能力转化为实效,推动农业科学建设、生产建设、产品开发。农业高校要充分认识创新创业教育机制构建的重要意义,拓宽就业渠道是农业高校实行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动因。农业高校通过创新创业教育机制构建来鼓励农科学生团队合作模式的创新培养体系,将创新创业能力与创新创业活动积极联系到一起,为创新型学生提供更多的支持,从而适应农业高校人才的潜力开发以及创新性、创造力的提升。

(三)完善软硬件支撑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基地的建设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创新创业教育机制要落实到实处,必须完善相应的软硬件支撑体系。第一,建立符合农业高校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同时根据不同专业课程进行整合,将本校已有的专业课程资源融入教育基地建设之中。第二,创新创业教育基地作为平台并不能涵盖所有的创新创业活动,所以要积极鼓励学生开展相应的团队开发项目、农业创意设计,对相关的创新创业讲座、论坛等进行积极的宣传。第三,构建校内就业服务平台,及时更新创业信息,管理校内创新创业课程,开发网络创业联盟。

[参考文献]

[1]杨成才,吴承春,兰之祥.新形势下农业高校科研基地创新体系建设的思考[J].科技管理究,2010(24).

[2]杨沛林,杨国会.论农业院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建设[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5).

[3]野秀芬,张红莲,吴海芹.农业高校校外科研基地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机遇与任务[J].农业科技管理,2008(2).

[4]赵菊扬.营建良好学术氛围全面提升大学生科学素养[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 (7).

作者:胡太芳

农业高校创业教育论文 篇3: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院校创业教育策略研究

摘要: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院校创业教育必须进行顶层设计,合理定位,立足为农业现代化服务,为“三农”服务。创业教育的设计原则是将学校资源与农村资源相结合,研究推广与市场化经营相结合,高校人力资源与农村技术人才相结合,通过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作用,加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强化创业教育实践教学环节,打造涉农领域创业项目孵化基地等,真正实现创业教育的价值功能。

关键词:农村基层;创业教育;策略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创业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和重要内容。[1]农业院校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注重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普及和发展,将创业教育列入人才培养改革方案并以此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创业教育的成效正逐步显现。在全国上下凝心聚力谋求良策解决“三农”问题的新形势下,如何结合农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及学科特色开展有实效性的创业教育,引导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创业,切实做到情系“三农”,扎根“三农”,服务“三农”,是当前创业教育面临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一、创业教育的定位:立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农业院校履行社会职责的根本出发点是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服务

“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是新形势下党中央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大挑战和严峻考验。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提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即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五十多年来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距离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也越来越近。农业现代化事实上是四个现代化的根基,目前农业现代化是最薄弱的环节,2015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6%[2],农业发展已从过去主要依靠增加资源要素投入逐步过渡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的新阶段,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四个现代化。农业院校肩负着培养合格的农业现代化建设人才和农业生态建设人才的重要责任。农业现代化是农业、农村和农民共同的现代化,即通过农业现代化,实现对农业的工业化武装、技术化生产、科学化管理、产业化经营,使农业成为市场化、集约化和高效益的产业,使农村成为看得见绿水青山、记得住故乡乡愁的现代化家园,使农民成长得更美好、生活得更美好、工作得更美好。因此如何促进农业院校毕业生为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作贡献,如何让其发挥所学的专业特长,如何结合“三农”实际问题进行创新创业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二)农业现代化的最大难题是人才不愿扎根农村、依托农村、发展农村

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在人才,新农村建设需要大批高素质专业人才,大学生本该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但真正愿意到农村基层创业的大学生很少。《东方时空》栏目对大学生自主创业做了一个调查,结果显示,有创业想法的大学生占近80%,但真正实践创业的只有4.2%,其余的学生因为缺少启动资金、专业经验、政策支持、亲朋认可、人脉关系等而放棄了创业。在实践创业的大学生中,选择愿意到农村创业的比例还不足10%。据对华南地区几所农业高校的最新调查显示,农业院校毕业生愿意选择去农村基层创业的比例不到7%,有13%左右的毕业生表示等农村基层条件变好后再考虑去农村发展,80%以上的毕业生觉得大城市更适合自己创业发展。据农业部门统计,中国农业科技人员在人口中的比例仅仅为万分之一左右,发达国家农业科技人员在人口中的比例是万分之三十到四十[3],差距非常大。2017年全国毕业生有795万人[4],每年还将继续递增,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农村基层就业机会多,非常缺乏有知识有能力的大学生,愿意到农村基层就业创业的毕业生比例非常低。根据华南农业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提供的数据,农学专业、林学专业、园艺学专业等毕业生到对口农业部门就业的比例不足20%。因此,解决农业院校培养的人才扎根农村、依托农村、发展农村的现实瓶颈和建立突破机制十分重要。

(三)农业院校毕业生创业的特色途径是结合“三农”问题干事创业

自2004年开始,中央1号文连续十三年聚焦“三农”问题,中央1号文件已经成为重视农业问题的代名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的历史时期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精准扶贫目标,根本还是在农业,出路则靠科技,关键是留得住人才。全国有50多所农业院校,每年培养的涉农毕业生有几万人,是服务“三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级专业人才。事实上,农业院校毕业生创业的特色途径是结合“三农”问题干事创业,而且在农村和农业领域的产业进行创业具有美好的发展前景,涵盖了家禽畜牧水产养殖、水果蔬菜经济作物种植、园林盆景花草树木繁育、农产品加工利用、农业生态旅游等诸多产业,迫切需要有专业、懂技术、会管理、能经营的农业院校毕业生去开创事业。面向农业、农村、农民的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是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需要,是高等农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有益探索,是培养农业现代化人才的迫切需求。

二、创业教育的设计原则:实现三个结合

(一)学校资源与农村资源相结合

农业院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沉淀了自己的学科优势,培育了一批接地气且有实用价值的研究成果,推动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农业院校逐渐产生了自己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立了科研项目和农业基地相结合的服务模式,促进了学校科技专家和农村基层科技人员的相互配合。两者互相配合后,一方面能够发挥专家教授的科研优势;另一方面也能够充分发挥农村基层科技人员的科技推广优势,实现科技成果在农村和农业生产中的及时有效转化。以华南农业大学为例,该校具有百年办学历史,师资力量雄厚,学科门类齐全,有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作物遗传育种、农业经济管理、果树学和预防兽医学5个国家重点学科,农业机械化工程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5个农业部重点学科,12个广东省一级重点学科。将学校的科研优势与当地农村资源相结合,将技术发明与农业生产实际相结合,与农村生态建设相结合,促进“三农”问题解决。

(二)研究推广与市场化经营相结合

充分发挥农业院校的科研优势和人才优势,利用其毕业生覆盖面广和信息资源丰富的特点,构建将学校科研成果直接从农业院校推广到农业、农村、农民的渠道。同时建立信息反馈机制,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良性循环。以华南农业大学为例,在其教学基地增城区宁西镇以及广东茂名、梅州、广西百色等地建立校市农业现代化合作机制,通过华南农业大学的良种优育以及技术优势帮助农户实现种植丰收;通过引进公司,用商业化模式把优质安全的农产品推广出去;通过电商平台打通农产品销售渠道,在地方政府帮助下和农民沟通,将一个全新的农业发展模式在当地推广开来。目前,华南农业大学在校生已经组建了扶贫电商创业团队,建立“可溯源扶贫点优质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利用二维码的功能来跟踪溯源农产品供应商的信息,更好地监管农产品的种植过程。此外,部分刚迈出校门的毕业生和在校生携手,打造“美景天”屋顶绿化、“绿色蔬果”等农业创业项目,受到广东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报道。

(三)高校人力资源与农村技术人才相结合

农业院校承担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功能,有一批掌握了先進科学技术的专家教授和一批有理想有知识有能力的青年才俊。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业现代化离不开人才和知识,学校要利用人力资源的优势,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指导学生合理选择创业项目,将其科研成果如选育的良种、先进的栽培技术和科学化的管理规程直接应用于大学生农业生态创业,对项目进行培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把创业成果推向市场。同时,教师也可以成为股东,为学生在农村基层创业进行投资,按比例分享学生农村基层创业的利润和成果。农村技术人才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熟悉农村基层的工作环境,刚好弥补高校教师和学生缺乏农村基层实践经验,不熟悉农村、农业、农民的情况等不足,两者有机结合,有利于提高在农村基层创业的成功率。学生利用学校的科研技术成果,在学校老师和专家教授的指导下,结合农村技术人才的经验和智慧,实现新技术新良种的优质高产,实现农业生态创业,甚至带动农民就业和创业,促进农村面貌的改善和现代农业的发展。

三、创业教育的策略:引领与建设

(一)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作用

在开展面向新农村建设的创业教育过程中,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当前解决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确实面临诸多的困难和挑战,作为农业院校大学生必须要树立学农爱农服务“三农”的职业理想,勇挑重担敢于担当,完成历史赋予的责任和使命。将思想政治教育贯彻创业教育全过程,帮助大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观念、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良好的社会心态,促使大学生开展既有利于个人全面发展又符合社会需要的创新创业实践,让农业院校大学校园率先喷发创新创业火花,营造崇尚创业万众创新的新风气。具体表现为在创业教育中坚持“三个引领”:以农业梦引领创业梦,让创业梦成为大学生服务“三农”,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具体实践,让大学生认识到,创业不仅是获得物质上和金钱上的满足,更是提升个人幸福感之梦、振兴农业发展农村致富农民之梦、振兴国家实现伟大复兴之梦;以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引领创业教育的整个过程,让大学生的创业实践实实在在接地气,避免出现功利化创业的倾向;以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引领创业教育与实践,让大学生认识到创业需要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创业是一个艰苦的过程,需要勇气、胆识、毅力和恒心。

(二)加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农业院校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以强化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设计能力为目标,重新构建课程内容和知识体系,将创新精神的培养贯穿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将创业教育贯穿学生的四年学习生涯。首先在一、二年级开始创业教育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对学生进行创业知识的普及教育和提高教育;三、四年级开设创业教育训练和实践课程,遴选有创业项目的学生或者对创业有浓厚兴趣的学生组成创业精英班,重点传授创业技巧和创业实战能力。要针对农业院校专业差异大的现实情况,设置分层次的创业教育教学目标,根据专业、年级、性别、个性、兴趣等方面因材施教。结合农业院校大学生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专业知识轻人文素养的现象,加强农事训练和实践基地实习等实践环节,同时注重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进一步完善对学生的考核评价方法,即理论考试与实践考察相结合。可以借鉴其他课程或者学科的评价方法开展对创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价,有利于提高创业教育的教学效果。

(三)注重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农业院校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普遍不足,缺乏农村基层工作经验或者创业的历炼,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创业教育的发展。西方发达国家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实施严格的选拔程序,要求创业教育教师团队必须要有企业高管、风险投资家等专业人士参与。农业院校要制定相应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培养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创业教育教师离开学校到农村基层挂职锻炼或者从事创业实践,积累农村基层的工作经验和创业经验。可以组建创业教育教学团队,由农业技术推广教授、就业创业教师、企业家、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专家以及农村技术人员组成。课堂教学则采取多种形式,如专题讲座、案例教学、参观考察等,丰富他们的创业知识,让准备创业的学生了解和熟悉有关创办及管理微小企业的知识和技能。邀请农村基层创业成功的校友或者企业家进行现场教学,向学生直观、生动地展示基层成功创业者的创业精神、创业方法、创业过程和成功规律,进一步拓宽学生的创业视野,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帮助学生树立全新的创业思维,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创业能力和创业品质,增强创业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强化创业教育实践教学环节

农业院校创业教育要有理论体系,更重要的是落实到实践当中,尤其要落实到扎根“三农”、服务“三农”的伟大实践中。当前农业院校主要面临新农村建设创业教育实践基地短缺的问题。因此,农业院校要充分发挥农业教学实习基地的育人功能,组织学生在课程实习实践的同时进行创业教育实践教学。结合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学农爱农务农的主题教育活动,深入农村基层进行调研和走访,开展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的“三同”教育,让大学生充分接触农村,了解农民实际,树立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农业院校要立足当地实际,寻找适合本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实践基地,建立包括良种繁育基地、农村生态旅游开发基地、新技术种植示范基地、园林花卉培育基地、畜禽种养加工基地等。积极开拓企校合作平台,加强创业教育的孵化基地建设,制定政校企合作机制和新农村建设创业扶持机制。鼓励学生创业团队与农业、农村资源有机结合,利用互联网平台开展一村一品牌,一地一特色等创业实践活动。构建创业服务平台,以多种方式激励学生自主设计和技术开发,引导学生从事和体验与“三农”相关的技术服务、成果转让等创业实训活动,增加创业经验。学校提供创业初期的技术指导和资金扶持政策,扶持一些优秀的面向新农村建设的创业项目,重点资助能改善当地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农民增产增收的科技含量高的创业实践活动。

(五)建设涉农领域创业项目孵化基地

农村基层创业机会多,为创业者提供了广大的空间。农业院校应该主动与农业龙头企业建立良好的关系,开展校企之间的产学研合作。同时,农业企业也需要承担社会责任,与学校共建涉农领域创业项目孵化基地,为农业院校大学生创业项目提供支持。涉农创业项目在萌芽和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很多不确定性,如果在孵化过程中遇到技术困难和问题,既可以找学校老师指导,也可以找企业技术人员咨询。目前社会对农业领域创业存在偏见,认为农业投资风险大,农村环境不如城市,农民素质偏低等。需加强舆论导向,树立“立足农业,建设农村,服务农民,尊重创造”的新风尚,形成人人崇尚到农村基层建功立业的创业文化,形成“农业为本,创业有为,劳动光荣”的社会氛围。农业院校也应该利用学校网站、微博、校园广播、报纸、微信等多种新媒体工具,积极宣传农村基层创业的成功案例和经验,营造良好的创业文化,激励和带动更多的学生投身农村基层创业洪流,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建设贡献青春和智慧。

参考文献:

[1]高文兵.众创背景下的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J].中国高教研究,2016(1):49-50.

[2]叶乐峰,詹媛.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56%[N].光明日报,2016-08-16 (6).

[3]王宏杰.转变农业科技导向,刺激农业科技人才需求[J].农业科技管理,2007(5):93.

[4]张烁.2017届毕业生预计795万人[N].人民日报,2016-12-01 (4).

(责任编辑 钟嘉仪)

作者:陈少雄 刘月秀

上一篇:绘本阅读幼儿教育论文下一篇:中英学前教育差异论文